一、通信学会的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陈山枝,葛雨明,时岩[1](2022)在《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车联网作为产业变革创新的重要催化剂,正推动着交通管理模式、汽车产业形态、人们出行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化。首先分析了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等对车联网通信在通信速率、时延和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与挑战,进而介绍了蜂窝车联网(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中LTE-V2X和NR-V2X的关键技术及其国际标准演进,并指出C-V2X在全球竞争中已形成超越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应用C-V2X的车车协同和车路协同在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中的应用优势。最后介绍了C-V2X在我国的示范应用情况和发展展望,指出中国发展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之路:将积极推进"5G+C-V2X"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联网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发展模式,进而支撑我国达成"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
王鲲,张珠华,杨凡,胡星,周谷越[2](2021)在《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是未来自动驾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人-车-路-云"形成的车路协同系统,可以辅助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协同感知、协同决策甚至协同控制,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加速自动驾驶规模商业化落地。首先简述了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需求,并明确了车路协同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通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评价和应用示范验证,可以为下一阶段车路协同应用的发展和自动驾驶的规模商业化落地提供参考和解决思路。
林晓伯,冯毅,邱佳慧,蔡超,张澜,丰爱松,郑圣,金天,夏小涵[3](2021)在《基于5G+C-V2X的车联网解决方案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车联网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受部署成本、商业模式以及跨行业协同等限制,其在规模化部署、商用路径上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运营商5G+MEC网络优势,提出了通过5G网络承载车联网的技术方案并实地部署验证,并对5G网络能力、C-V2X网络覆盖及在5G承载下的车联网业务进行联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目前5G+C-V2X方案在性能上完全可以承载车联网业务。
于峰[4](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许莹[6](2010)在《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索 ——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汪康年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位重要报人,以报刊政治化为中心,其报刊活动经历了从新闻性到政论性的思路转变,在以政论报刊为主流的近代时期,形成了另一条“办报干政”的探索之路。由于对其定位一度有所偏差,有关汪康年的研究在新闻史领域一直以来并不充分,其报刊思想与实践的特征也并未得到彰显。本文试图在对相关史料整理与解读的基础上,总结出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在不同阶段的特征,透视贯穿其间的发展线索,并探究变化之中的内在动因。本文首先对汪康年报刊起落变化的报刊实践过程作出了整体描述,次以报刊内容侧重点为依据,将汪康年所办报刊分为三种类型——译报、新闻日报、政论报刊,相应呈现出其办报思路中“重译报—重新闻—重政论”的次序变化。在对《时务报》、《昌言报》、《时务日报》与《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报刊内容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反观汪康年作为报刊创办者如何理解与构建这三类不同的报刊,使其发挥何种功能,并由此推演出其“译报观”、“新闻观”、“政论观”。本文认为,汪康年将译报看作一种间接评价手段,通过选载海外媒体关于中国事务的报道与评论,对政治问题作出间接的意见表达;把新闻报道当作形成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新闻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快速、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提高社会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形成社会舆论以推动政治问题的解决;政论则是直接的政见表达,通过发表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试图影响政府与社会的行为。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汪康年报刊实践并未完全循着政论的道路,但仍以“政治化”为中心,呈现出“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索之路。本文最后对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政治思想的变化是牵引其“办报干政”思路发展的直接原因;知识分子“改变世界”的群体思想特征促其报刊活动围绕着“政治化”这一中心,江浙地区现实稳健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又使其在“报刊如何有利于政治”这一问题上趋于平缓而非激进,而“正直仗义”的个性特征又使其对“社会批判”表现出始终如一的坚守。概言之,抱有“办报干政”目标的汪康年,一直在寻找一条切合现实的报刊之路,其结局未必成功,但过程值得瞩目。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7](2005)在《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文中提出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通信行业的"黄埔军校",到今年10月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春华秋实路,她为中国通信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骨干人才。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北邮人的见证,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每每留下了北邮人的身影。本期我们选取了中国通信发展历史上的60件大事,并随机采访了60位曾经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业内人士,让我们一起在对中国通信业辉煌发展史的回忆当中,共同找寻北邮人所留下的历史足迹。
王广,蔡云[8](2021)在《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V2X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文章基于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V2X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探讨和分析,综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内涵和目的,概述了车联网(V2X)发展的主要技术标准及演进过程。阐述了智能网联化背景下车联网(V2X)的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V2X与5G、V2X与L3/L4级自动驾驶、V2X与智慧交通系的发展趋势;V2X的新兴技术例如移动边缘计算(MEC)和网络切片的发展趋势及简介,最后对本文做了总结与展望。
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9](2021)在《关于举办“第十九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研讨会暨青岛微电子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文中认为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各会员及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通信、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积极推进"十四五"期间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技术发展,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交流与合作,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拟定于2021年10月14-15日在青岛举办"第十九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研讨会暨青岛微电子产业发展大会"。
黄德海[10](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二、通信学会的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学会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联网通信需求、挑战与技术标准 |
2 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与标准演进 |
2.1 C-V2X关键技术 |
2.2 C-V2X核心技术标准演进 |
3 基于C-V2X的车车协同和车路协同在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的优势分析及应用 |
3.1 C-V2X在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中的优势分析 |
3.2 基于C-V2X的车路协同在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的应用 |
4 我国基于C-V2X的车路云协同发展模式和展望 |
4.1 部委协同,明确车联网与车路协同发展路径 |
4.2 行业组织积极推进车联网互联互通测试及产业成熟 |
4.3 先导性应用助力探索技术成熟和模式创新 |
4.4 地方政府积极出台车联网发展利好政策 |
4.5“5G+车联网”的新基建,探索“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发展模式 |
5 结束语 |
(2)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阶段1: |
(2)阶段2: |
(3)阶段3: |
1 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
1.1 全量高精度协同感知类场景 |
(1)交通参与者协同感知 |
1)静态盲区协同感知 |
2)动态盲区协同感知 |
3)超视距协同感知 |
(2)交通事件协同感知 |
1)“死车”场景 |
2)“排队”场景 |
(3)信号灯协同感知 |
1.2 协同决策控制类场景 |
(1)远程驾驶 |
(2)自主泊车 |
(3)无信号灯交叉口协调通行 |
2 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系统 |
2.1 总体架构 |
(1)出行者子系统: |
(2)车载子系统: |
(3)路侧子系统: |
(4)中心子系统: |
2.2 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 |
(1)C-V2X通信能力 |
(2)感知定位能力 |
(3)决策控制能力 |
2.3 车路协同系统安全评价 |
(1)评价模型 |
1)场景分布子模型: |
2)感知子模型: |
3)车辆交互子模型: |
4)安全评价子模型: |
(2)评价方法与结果 |
2.4 应用示范情况 |
(1)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
(2)其他网联应用 |
3 结束语 |
(3)基于5G+C-V2X的车联网解决方案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技术背景 |
2.1 LTE-V2X通信架构 |
2.2 LTE-V2X应用类型 |
2.3 LTE-V2X与LTE技术对比 |
2.4 MEC在LTE-V2X中的应用 |
3 车联网5G+MEC承载方案 |
3.1 车联网网络承载部署 |
3.2 路侧设备部署 |
4 测试验证 |
4.1 网络能力测试 |
4.2 LTE-V2X覆盖测试 |
4.3 V2X应用测试 |
5 总结及建议 |
(4)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综述 |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
第一节 家世考 |
一 曾祖移居京师 |
二 祖父定居京师 |
第二节 童年 |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
第一节 北大预科 |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
三 预科成学 |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
二 游学美欧 |
第一节 缘起 |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
一 访购中西书籍 |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
一 出版品交换 |
二 善本寄美保存 |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
结语 |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索 ——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动因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2 独特的办报经历 |
2.1 报刊实践的准备时期 |
2.2 创办《时务报》 |
2.3 "汪梁之争"与《昌言报》的创办 |
2.4 创办《时务日报》与《中外日报》 |
2.5 北上办《京报》 |
2.6 协理"远东通信社" |
2.7 再创《刍言报》 |
3 译报观及其实践 |
3.1 《时务报》译报分析 |
3.2 《昌言报》对译报传统的继承 |
3.3 "借口立言"的译报观 |
4 新闻报道观及其实践 |
4.1 《时务日报》与《中外日报》的新闻特色 |
4.2 《中外日报》义和团报道实例分析 |
4.3 远东通信社的双向传播 |
4.4 "以事实发言"的新闻观 |
5 政论观及其实践 |
5.1 《时务报》政论分析 |
5.2 《京报》政论 |
5.3 《刍言报》政论 |
5.4 "建言—监督—批判"的政论观 |
6 "独立独特"的原因分析 |
6.1 政治思想对报刊思想与实践的牵引 |
6.2 个体特征对报刊思想与实践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位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8)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V2X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V2X主要技术标准 |
(1)DSRC技术 |
(2)LTE-V |
(3)技术标准对比 |
3. 车联网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 |
3.1 V2X产业发展趋势 |
3.1.1 V2X与5G |
3.1.2 V2X与L3/L4级自动驾驶 |
3.1.3 V2X与智慧交通系统(ITS) |
3.2 V2X技术发展趋势 |
3.2.1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MEC) |
3.2.2 网络切片技术 |
4. 总结 |
(10)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四、通信学会的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J]. 陈山枝,葛雨明,时岩. 电信科学, 2022
- [2]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关键技术[J]. 王鲲,张珠华,杨凡,胡星,周谷越. 移动通信, 2021(06)
- [3]基于5G+C-V2X的车联网解决方案及验证[J]. 林晓伯,冯毅,邱佳慧,蔡超,张澜,丰爱松,郑圣,金天,夏小涵. 邮电设计技术, 2021(10)
- [4]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索 ——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D]. 许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7]北邮人——中国通信业五十年见证[J]. 古松,杨海玉,舒文琼,乐宁,胡晓女,宿建光,孙慧,鲁义轩,杨海峰,郑宏,李鹏,董玉楠,刘兵,刘启诚,阴志华,王倩倩,杜娟. 通信世界, 2005(37)
- [8]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V2X发展趋势分析[A]. 王广,蔡云. 四川省第十五届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9]关于举办“第十九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研讨会暨青岛微电子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J]. 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 中国集成电路, 2021(09)
- [10]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