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辉[1](2021)在《皱纹盘鲍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组织抑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溶(autolysis),是指当机体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刺激后,诱发自身酶系破坏自身组织结构,最终导致肌肉软化发生的过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是肌肉软化的重要因素。ECM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其中I型胶原蛋白占总胶原蛋白的80-90%。由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能特异性降解胶原蛋白,且MMPs的活性受到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的精准调控,表明它们在自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取MMP-1和TIMP重组蛋白,分析它们的理化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它们在I型胶原蛋白降解过程中的功能,并揭示它们参与鲍鱼自溶的机理。首先,检测了皱纹盘鲍死后不同时间肌肉匀浆液对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MMPs家族中的胶原酶参与了皱纹盘鲍死后的肌肉自溶过程。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MMP1催化结构域(recombinant MMP1c,rMMP1c)蛋白,通过尿素梯度法成功从包涵体中复性得到高纯度和高酶活力的rMMP1c。rMMP1c的最适温度和p H分别为37℃和7.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 H稳定性,热变性温度(Tm)为67.0±0.9℃。低浓度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1,10-phenanthroline)能完全抑制rMMP1c的活性;金属离子Ba2+、Ca2+、Mg2+都对rMMP1c蛋白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其中,Ca2+的激活作用最显着。利用人胚胎肾HEK 293F悬浮细胞表达重组TIMP(rTIMP)蛋白,其对rMMP1c有较好的抑制活性。rTIMP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其Tm值为73.1±0.6℃。通过PAS染色证明rTIMP是糖蛋白。其次,通过抑制动力学分析了rTIMP对rMMP1c的抑制类型,结果显示其为竞争型/非竞争型混合型抑制剂。生物膜干涉法(Biolayer Interferometry Technology,Blitz)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MMP1c与rTIMP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二者的亲和力常数KD值为0.2628μM。将rMMP1c与I型胶原蛋白共孵育,随着时间的延长,rMMP1c能够依次完全降解I型胶原蛋白的γ链、β链和α链,表明rMMP1c具有显着的胶原蛋白降解能力和胶原酶特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分析I型胶原蛋白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情况,结果显示rMMP1c能将大分子的I型胶原蛋白降解为小分子蛋白和多肽。此外,rTIMP能显着抑制rMMP1c降解I型胶原蛋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内容不仅为理解鲍鱼自溶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对鲍鱼的贮藏加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曹阳[2](2021)在《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科的临床常见疾病,以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影响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及相关结构,其致病因素尚不明确。随着双轴诊断标准的提出,精神心理因素作为一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受到广泛的关注。精神心理因素与口颌系统疾病之间关系的证据主要来源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报道或问卷调查,目前尚缺乏来自动物相关实验研究的直接证据。本实验通过构建大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研究心理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结构及髁突软骨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寻精神心理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为口腔临床疾病的预防以及诊疗提供新的医学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将48只8周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配为两个大组(慢性束缚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4只。然后每个大组又分为慢性束缚应激14天、21天、28天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1、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建立心理应激模型,在慢性束缚应激后各个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状态与行为变化,测量体重,同时进行旷场实验并测定血清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以及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验证慢性束缚应激模型构建成功。2、在慢性束缚应激后各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分离其颞下颌关节进行HE染色,观察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组织学变化。3、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慢性束缚应激后各时间点,髁突软骨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13,MMP-13)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的表达。结果:1、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慢性束缚应激组的大鼠的体重均显着减轻(P<0.05),旷场实验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ACTH与CORT的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01)。2、对照组在实验各个时间点髁突软骨表面光滑完整,层次分界明显,软骨下骨骨小梁排列规则有序。慢性束缚应激14天,21天,28天后髁突软骨可见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及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且随着时间延长病变愈发加重。3、慢性束缚应激21天,28天组大鼠髁突软骨中MMP-2和TIMP-2的表达水平较各自对照组以及慢性束缚应激14天组显着升高。慢性束缚应激28天组大鼠髁突软骨中MMP-13表达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以及慢性束缚应激14天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可以使大鼠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表现出显着的抑郁样行为以及相关激素改变。2,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髁突软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以及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且随着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3,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MMP-2、MMP-13及TIMP-2的表达发生改变。
邹亮[3](202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目的:通过人群研究分析MMP-2、MMP-9和TIMP-2在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在动物实验中分析MMPs在动脉瘤形成中的意义。方法:1.人群实验: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动脉瘤患者156例为病例组。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入组后采集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收集对照组每位研究对象初诊或体检时的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采用同样的方法,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的MMP-2、MMP-9和TIMP-2表达水平。2.家兔实验:成年新西兰兔32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1周组、2周组和3周组,每组8只。弹性蛋白酶诱导家兔形成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周组、2周组和3周组分别诱导1周、2周和3周。干预结束后,给予兔全身麻醉,沿颈部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动脉瘤的大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中MMP-2、MMP-9和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动脉瘤组织中MMP-2、MMP-9和TIMP-2 m RNA的表达水平。HE染色做病理切片。3.大鼠实验: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和TIMP-2缺陷Wistar大鼠10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强力霉素组,TIMP-2缺陷Wistar大鼠为TIMP-2缺陷组。在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中,肾动脉高压法诱导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行假手术对照。手术后,强力霉素组大鼠皮下注射浓度为25mg/ml的强力霉素0.5ml,每天2次。其余三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连续干预1周。诱导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开颅取脑,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颅内动脉瘤,并测量其动脉瘤大小。取出动脉瘤组织,HE染色做病理切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MMP-2、MMP-9、TIMP-2表达水平。结果:1.人群实验:(1)动脉瘤患者血清MMP-2、MMP-9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动脉瘤患者血清中MMP-2/TIMP-2和MMP-9/TIMP-2比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血清MMP-2蛋白在Hunt-Hess分级Ⅳ-Ⅴ、动脉瘤直径>2.5cm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血清TIMP-2蛋白在Hunt-Hess分级Ⅳ-Ⅴ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增加;MMP-9蛋白水平、MMP-2/TIMP-2和MMP-9/TIMP-2比值在Hunt-Hess分级Ⅳ-Ⅴ、动脉瘤多发、动脉瘤直径1.2-2.5cm和>2.5cm的患者中显着升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水平的MMP-2、MMP-9、MMP-2/TIMP-2和MMP-9/TIMP-2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2.家兔实验:(1)MMP-2、MMP-9和TIMP-2 m RNA在各组动脉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顺序是6周组>3周组>1周组>对照组;MMP-2和MMP-9在对照组、1周组、3周组和6周组的两两比较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TIMP-2在3周组和6周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余组别见均存在显着差异。(2)1周组、3周组和6周组的MMP-2、MMP-9、TIMP-2蛋白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在1周组、3周组和6周组中逐渐增加。(3)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动脉瘤宽度(mm,均值)分别是2.31、4.37和5.46,三组宽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动脉瘤高度(mm,均值)分别是3.15、6.08和6.98,三组高度存在显着性差异(F=7.54,P=0.010),但是3周组和6周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周组、3周组和6周组均有动脉瘤壁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内皮细胞受损的病理表现,6周组受损最严重。3.大鼠实验:(1)各组大鼠血清的MMP-2、MMP-9、TIMP-2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强力霉素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的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IMP-2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强力霉素组的血清TIMP-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的血清TIMP-2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其余三组。(2)模型组、强力霉素组和TIMP-2缺陷组的成瘤率分别为90%、60%和100%,强力霉素组的成瘤率显着低于模型组和TIMP-2缺陷组。强力霉素组动脉瘤的宽度和高度显着低于模型组,TIMP-2缺陷组动脉瘤的宽度和高度显着高于模型组。(3)正常对照组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结构完整,无异常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强力霉素组内膜变薄,弹性纤维断裂,结构紊乱,但是强力霉素组的动脉内膜较模型组厚。TIMP-2缺陷组内膜结构破坏或消失,结构紊乱,纤维断裂。结论:MMP-2、MMP-9和TIMP-2在动脉瘤的形成、进展和患者预后方面均具相关第二部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的影响目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2、MMP-9、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以探究其治疗效果的机制。方法:1.人群研究:研究对象纳入和手术方式同第一部分,手术后1d、3d、5d和7d取患者静脉血5ml于抗凝管中,1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2.家兔实验:新西兰兔32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模型组、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诱导模型,诱导方法同第二部分。对血管介入组和开颅夹闭组分别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家兔,手术方式同第一部分,血管介入栓塞术只采用单弹簧圈治疗。术后7天,沿颈部切口给予兔全身麻醉,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取动脉瘤组织或周围动脉血管壁组织,做相应处理检测组织中各指标水平。RT-PCR检测组织中MMP-2、MMP-9、IL-6和TNF-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羟胺法检测组织中的SOD活力。采用比色法检测组织中总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组织中Caspase-3活性。结果:1.人群结果:(1)介入组和夹闭组血清中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在手术后逐渐下降。在手术后5天和7天,夹闭组患者血清中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介入组。在手术后3天、5天和7天,夹闭组患者血清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介入组。(2)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出血量越多,手术后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越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管介入栓塞术是术后低水平MMP-2和MMP-9的独立影响因素。(4)单纯弹簧圈组、支架辅助组和球囊辅助组的血清MMP-2和MMP-9表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家兔实验:(1)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MMP-2和MMP-9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夹闭组显着低于模型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2)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IL-6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模型组显着低于夹闭组,介入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介入组显着高于夹闭组和模型组,夹闭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i NOS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和夹闭组显着低于模型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4)模型组、介入组和夹闭组的Caspase-3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介入组显着低于夹闭组和模型组,夹闭组和模型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相对于开颅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能显着降低患者血清中的MMP-2和MMP-9,降低促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和促凋亡因子水平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4](2020)在《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CD146分子发现于1987年,最初被认为是黑色素瘤标志分子,随后30余年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该分子在早期发育、免疫应答、代谢等生理过程,以及在肿瘤、炎症、自身免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目前认为, CD146不仅是一个黏附分子,还是新生血管、T细胞活化和多种肿瘤的标志分子,更是一种细胞膜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并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道,无论是细胞膜表面的CD146,还是血清和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CD146(soluble CD146, sCD146),都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参考,将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迄今,全球已有40余株CD146抗体,有些治疗性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全面回顾了CD146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潜能,以期为全面认识CD146,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提供更多借鉴.
张翠苹[5](2020)在《CD147、MMP-3、MMP-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有关。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CD147)是一种跨膜蛋白,可以诱导MMPs的活化,在破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CD14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MMP-3、MMP-7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147、MMP-3、MMP-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三者在扁平苔藓发病中的意义,以期为扁平苔藓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研究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17年3月-2019年3月临床表现典型并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扁平苔藓的组织标本40例,同期收集我院美容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取材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P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D147、MMP-3、MMP-7的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染色情况并通过半定量法对染色情况进行分析,以阳性细胞百分比与染色细胞强度评分的乘积判定结果。应用SPSS24.0软件分别对三者的两组标本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及三者两两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学计算。研究结果:扁平苔癣皮损组织中CD147阳性染色主要表现为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细胞膜和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着色或表皮基底层、棘层及颗粒层浅着色。扁平苔癣皮损组织中MMP-3阳性染色主要表现为表皮基底层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正常对照组表皮基底层细胞浆亦出现MMP-3阳性染色。扁平苔癣皮损组织MMP-7阳性染色表现为表皮基底层、棘层及颗粒层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均出现棕黄色颗粒;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着色或表皮基底层、棘层及颗粒层浅着色。扁平苔癣组CD147、MMP-7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7、-2.331,P<0.05);两组MMP-3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扁平苔癣皮损组织中MMP-7与CD147表达呈正相关(r=0.587,P<0.05),而MMP-3与MMP-7、CD147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1、MMP-7、CD14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均表达上调,且两者呈正相关,推测在扁平苔藓中CD147可能通过促进MMP-7的表达而参与疾病的发生。2、MMP-3在LP皮损中表达虽有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MP-3表达阳性率低,其与MMP-7、CD14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推测其可能与LP的发病无关。
孙晓燕[6](2020)在《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有效的筛查手段,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胃镜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操作引起的不适以及对检查者水平的依赖等使其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另外,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虽然常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欠佳。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近年来,外泌体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外泌体是一种直径约30-150nm的微小膜泡,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可以被机体的大多数细胞所分泌,在细胞微环境中广泛存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胃癌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外泌体含量可能是理想的生物学标志物。随着生物学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mRNA作为各种疾病的标志物已被广泛研究。因此,外泌体中的mRNA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个锌依赖性内肽酶家族,是引起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主要酶类之一,根据酶是在细胞表面以膜形式存在还是被分泌,可将其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个类型。膜型1-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 type 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又称为 MMP14,是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MMPs)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蛋白水解酶,有研究发现其在肿瘤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发现MT1-MMP在胃癌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MT1-MMP表达的增加与胃癌预后不良相关。但是,目前关于MT1-MM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样本上,关于外周血MT1-MMP的报道较为少见。蛋白质和mRNA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储存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但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血清中稳定存在,因此我们尝试去发现一种基于外泌体的稳定的生物学标志物。由于MT1-MMP在胃癌中的重要性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且之前有研究报道其存在于外泌体中,因此我们认为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可能是胃癌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目前关于胃癌患者外泌体MT1-MMP mRN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样本上,血清学研究相对较少,其在胃癌中的潜在意义也尚不明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测定方法,研究其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第二部分研究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胃癌早期评估及进展预测中的价值。第一部分: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测定及在胃癌中的表达研究目的:探讨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测定方法,研究其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研究方法:1.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33例参与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确诊胃癌的患者17例以及来自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组16例。2.收集所有参与者的空腹血清,提取血清外泌体。对健康对照组和胃癌组分别进行以下观察分析:用透射电镜观察血清中外泌体的形态;用纳米流式检测仪测定外泌体的大小;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外泌体的标志蛋白CD9、CD63和TSG101。3.提取外泌体RNA,采用qRT-PCR分析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4.分别用RNaseA、Triton X-100+RNaseA处理健康对照组和胃癌组的外泌体,以未予处理作为对照,分析两组MT1-MMP mRNA的表达变化,验证外泌体中MT1-MMP mRNA 的存在。5.以采集2h后的新鲜血清作为对照,研究储存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对健康对照组和胃癌组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表达的影响。6.分析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血清外泌体的特征使用exoEasy Maxi Kit-76064试剂盒(Qiagen,德国)分别从健康对照组和胃癌组血清中提取外泌体。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组外泌体均呈现出盘状囊泡和双脂层的特异性形态。纳米流式检测仪显示,血清外泌体直径胃癌组90.07±34.85nm,健康对照组91.19±32.84nm。Western blot分析在两组血清外泌体中均检测到外泌体的特异性标志物CD9、CD63和TSG101。2.MT1-MMP mRNA存在于血清外泌体中37℃环境下,与对照(未经处理)相比:仅用RNaseA处理后,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先用Triton X-100穿透外泌体,再用RNase A处理,两组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均<0.001)。外泌体破坏后MT1-MMP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说明MT1-MMP mRNA确实存在于外泌体中。3.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不受存储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与采集2h后的新鲜血清相比:室温、4℃保存12h-24h以及-80℃冻融1-3个循环,健康对照组和胃癌组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4.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比较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胃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1.血清中外泌体、外泌体RNA的提取和外泌体中MT1-MMP mRNA的测定稳定可靠,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不受存储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具有临床可操作性。2.胃癌患者血清中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外周血检测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对于诊断胃癌具有一定潜在价值。第二部分: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研究目的:研究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和胃癌前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评估中的临床意义;进行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与胃癌患者临床分期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其作为胃癌的生物学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1.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纳入214例参与者:健康对照组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1例,不典型增生组33例,胃癌组119例。健康对照组全部来自健康体检中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均来自住院患者。2.收集所有参与者的空腹血清,按照第一部分的实验方法从血清中提取外泌体、外泌体RNA、采用qRT-PCR分析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另外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CA19-9和CA72-4。3.研究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评估的临床意义。4.研究血清CEA、CA19-9和CA72-4在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5.研究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与CEA的相关性,比较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6.胃癌患者收集并记录住院病例信息和临床病理参数,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等。根据UICC/AJCC(2010)临床肿瘤分期标准对胃癌进行TNM分期。进行外泌体MT1-MMP mRNA与胃癌患者常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另外,对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7.进行外泌体MT1-MMP mRNA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不同TNM分期的表达差异,评价其在胃癌临床进展中的意义。研究结果:1.胃癌组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对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胃癌组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不典型增生组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胃癌组血清CEA的表达明显升高对血清CEA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胃癌组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是,血清CA19-9、CA72-4的表达在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3.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对胃癌诊断价值优于CEA对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和CEA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AUC、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EA。对MT1-MMP mRNA和CEA联合进行ROC分析显示,两种标志物联合的AUC优于单独。另外,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与CEA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4.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均有显着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表达升高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与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显着相关(P<0.001)。胃癌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Ⅳ期明显高于Ⅲ期、Ⅱ期和Ⅰ期(P均<0.05),Ⅲ期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P均<0.05),Ⅱ期明显高于 Ⅰ 期(P<0.05)。结论:1.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显着升高,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对胃癌早期评估有潜在临床意义。2.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对胃癌诊断价值优于CEA、CA19-9和CA72-4。3.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表达升高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显着相关,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对胃癌临床分期的评估具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早期诊断以及进展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胃癌的一种潜在的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占杨[7](202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探针用于早期神经母细胞瘤检测的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实现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检测,本课题拟构建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近红外二区荧光纳米探针A1094@Ag2S-AF7P,利用神经母细胞瘤特异性的靶向肽(AF7P)将探针靶向递送至肿瘤部位,随后利用肿瘤细胞膜上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4对该纳米探针的酶切作用实现探针荧光恢复及细胞内吞,在细胞及活体水平实现对神经母细胞瘤及微小转移灶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1.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表征:通过亲疏水作用的原理,利用DSPE-PEG2K-MAL对油相近红外二区Ag2S量子点(DT-Ag2S)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从而成功构建酶切激活型纳米探针A1094@Ag2S-AF7P。随后,对探针表面形貌特征、光学特性、稳定性及荧光淬灭-恢复特性进行表征。2.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荧光探针的体内及体外神经母细胞瘤靶向成像研究:将MMP14高表达的KP-N-NS细胞及MMP14低表达的MCF-7细胞与A1094@Ag2S-AF7P共孵育后观察其近红外荧光信号,检测A1094@Ag2S-AF7P对神经母细胞瘤KP-N-NS细胞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其次,成功构建神经母细胞瘤皮下肿瘤模型,将A1094@Ag2S-AF7P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后观测其近红外荧光信号,验证其对活体内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向作用。3.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荧光探针检测腹腔神经母细胞瘤及微小转移灶的荧光成像研究:成功构建腹腔肿瘤模型后,腹腔注射A1094@Ag2S-AF7P且于术前与术中观察小鼠体内近红外荧光信号,验证其对肿瘤及微小转移灶的标记作用。随后,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处理后的与未经GM6001处理过的离体病人肿瘤组织同时与A1094@Ag2S-AF7P共孵育,观察其近红外荧光信号,验证其对病人体内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准确识别作用。结果:1.本课题所构建的新型酶切激活型的纳米探针(A1094@Ag2S-AF7P)呈球状形貌特征,具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特质的光学特性,并且各PH条件下及一周时间范围内其粒径保持相对稳定。2.体外肿瘤细胞标记结果显示:A1094@Ag2S-AF7P标记后的KP-N-NS细胞的近红外荧光强度约为MCF-7细胞荧光强度的7倍左右。体内皮下肿瘤活体成像结果显示:A1094@Ag2S-AF7P尾静脉注射后的体内神经母细胞瘤组织的近红外下荧光强度要明显强于乳腺癌组织。MTT实验证实各浓度A1094@Ag2S-AF7P标记条件下细胞活性程度均大于90%。Annexin V-ITC/PI双染法验证了各浓度A1094@Ag2S-AF7P标记条件下正常状态细胞所占比例均约90%以上。3.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荧光探针检测腹腔神经母细胞瘤及微小转移灶的荧光成像研究结果显示:A1094@Ag2S-AF7P注射后于近红外下所摘除的具有近红外荧光信号的组织经HE染色后证实为肿瘤组织,并且其显示的肿瘤边界可与荧光信号边界相吻合。离体病人肿瘤组织的成像研究显示:未经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处理过的较GM6001处理后的离体病人肿瘤组织具有更强烈近红外荧光信号。腹腔注射A1094@Ag2S-AF7P后小鼠血液检测及生化检测证实:较注射PBS溶液的对照组而言,各血液学指标中仅有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较对照组稍有升高,且均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其他各血液指标及生化指标在两组间几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本课题所构建的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纳米探针(A1094@Ag2S-AF7P)具有良好的近红外二区光学特性且表现出低生物毒性。2.A1094@Ag2S-AF7P荧光探针可在体内外特异性靶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亚型。3.A1094@Ag2S-AF7P荧光探针可以在活体内特异性标记神经母细胞瘤亚型及微小转移灶并对肿瘤边界进行界定。
王卓乐[8](2020)在《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OC)是一种对动物运动机能危害严重的疾病。骨软骨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骨软骨缺血和II型胶原的作用可能是最有可能的病因。犬骨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ECM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是II型胶原和糖胺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对Ⅱ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的裂解能力是最强的。MMP-13可能在犬骨软骨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没有用于犬MMP-13检测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目的是为获得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研究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参与机制。本研究首先针对犬MMP-13基因的CDS区,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诱导并纯化了MMP-1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经亚克隆筛选获得了10株能够稳定分泌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其抗体效价为1:819200,亚型为Ig G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MP-13表达主要分布在靠近损伤处软骨的表层和中层软骨细胞细胞质及软骨陷窝区域。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犬骨软骨病损伤模型显示MMP-13在第30d和60 d较假手术组有较显着的升高。本研究成功制备了MMP-13单克隆抗体并在犬骨软骨病模型中得到验证,并揭示了犬骨软骨病模型中MMP-13的分布和血清中相对含量的时程变化,为MMP-13参与犬骨软骨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曾林[9](2020)在《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运用外科手术法建立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模型,采用单纯针刀、单纯CPM以及针刀联合CPM干预,并建立模型组与空白组进行对照,观察家兔体重、患膝关节活动度、患膝关节直径(肿胀程度)、患膝关节关节液内炎性因子、膝周韧带组织形态学、纤维化程度以及韧带组织中MMP-13、TIMP-1含量的变化,验证单纯针刀、单纯CPM以及针刀联合CPM干预治疗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粘连的有效性,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针刀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6个月月龄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在造模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家兔选出6只为空白组,其余24只置于膝关节被动屈伸适应性训练3d,然后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模型组(即SED组),针刀组,CPM组,针刀+CPM组。造模成功后SDE组无任何干预,针刀组于造模一周后,行针刀松解术治疗,每周1次,治疗4周,共4次,CPM组于造模后第1d开始进行干预,被动运动角度40°110°,针刀+CPM组结合针刀组和CPM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各组家兔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14、21、28天进行体重监测、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7、14、21、28天进行膝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程度的测量。并在治疗结束及上述测量完成后,抽取五组家兔右膝关节关节液,然后采用空气栓塞法将其处死,取右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用剪刀去除韧带周边结缔组织,标本采集后将每份标本剪成合适大小,置于中性固定液中固定,进行H&E染色,马松三色染色观察韧带组织的形态结构以及纤维化程度,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MMP-13、TIMP-1的表达量。结果1.除开空白组,其余四组家兔均在实验开始后第三周逐渐开始恢复体重,直至实验结束,这四组体重数据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空白组家兔体重具有统计学差异(n=6,p<0.01)。与空白组(n=6)相比,造模后被动最大屈曲角、被动最大伸长角、关节活动度明显降低或升高(p<0.01);与SED组(n=6)相比,干预14天后,CPM组(n=6)和针刀+CPM组(n=6)被动最大伸长角和关节活动度显着增加,被动最大屈曲角显着降低(p<0.05;p<0.01);干预第28天,针刀组(n=6)关节活动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针刀+CPM组关节活动度较CPM组及针刀组明显增加(p<0.05)。与SED组相比(n=6),从干预第14天开始,其他组关节肿胀程度均有显着性升高(p<0.01)。与其他组相比,从干预的第21天开始针刀+CPM组(n=6)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第28天,各组关节肿胀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膝关节液中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水平在SED组家兔右膝关节中较空白组家兔右膝关节中显着增加(n=6,p<0.01)。膝关节液中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水平在针刀组、CPM组家兔右膝关节中较SED组家兔右膝关节中显着减少(n=6,p<0.05)。针刀组与CPM组之间患膝(右膝)关节膝关节液中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针刀+CPM组明显降低患膝(右膝)关节膝关节液中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水平,与SED组,CPM组和针刀组相比显着降低(n=6,p<0.01)。3.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观察干预前后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的变化。H&E染色显示,造模后,兔内外侧副韧带均无干预,韧带纤维粗大、紊乱,韧带细胞肿胀,韧带细胞核变形,间质增宽,纤维化。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马松三色染色显示,兔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的弹性纤维(红色)在建模后明显减少,而胶原纤维(蓝色)明显增加。内侧副韧带较外侧副韧带严重。干预后,可以看到弹性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与空白组(n=6)相比,SED组韧带标本中MMP-1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IMP-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n=6,p<0.01)。经针刀和CPM治疗后,针刀组、CPM组以及针刀+CPM组韧带组织中MMP-13和TIMP-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ED组(n=6,p<0.01)。针刀组与CP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针刀+CPM组、空白组和针刀组、CPM组之间在部分韧带组织中蛋白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n=6,p<0.05)。针刀+CPM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针刀联合早期CPM治疗可明显改善造模后家兔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关节肿胀程度,单纯的两种疗法也有效果,但是不如两种联合使用明显。2.针刀联合早期CPM治疗可明显降低模型家兔右膝关节中的炎症情况,单纯的两种疗法也有效果,但是不如两种联合使用明显。3.针刀联合早期CPM治疗可明显改善韧带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纤维化程度,而其机制有可能是对周围韧带组织松解,刺激到某条机械刺激通路,以良性调节韧带组织中MMPs和TIMPs的含量,改善了膝周韧带的纤维化,以及调节关节内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关节,恢复关节正常活动的作用。
纪秀茹[10](2020)在《特异性酶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蛋白质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入胞效率相对较差,治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细胞穿膜肽(CPP)因其具有良好穿膜和携载能力为提高蛋白质药物入胞效率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而为了克服CPP细胞选择性差的局限性,本课题利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肿瘤的密切相关性,构建了MMP响应的可激活穿膜肽(Activatabl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ACPPs)介导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其能使CPP的跨膜功能在到达肿瘤部位时选择性开启,从而介导所携载的药物入胞并发挥抗肿瘤药效。然而,由于MMPs家族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高同源性导致的底物交叉活性问题,MMPs响应的递送体系仍存在非靶区响应的现象。对此,本课题结合不同MMP的特点,开发不同的策略,对进一步提高MMPs响应的ACPP介导的蛋白质药物递送体系的特异性展开研究,以期从多个角度提高蛋白质药物递送系统靶向效率。内容:本课题结合不同MMP的特点,开发不同的策略,共构建了两个MMP特异性响应的ACPP介导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系统地开展了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并对其体内外酶响应性、递送的有效性和靶向性进行了研究。方法:系统一:该系统为MMP-2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模型系统即探针系统。此体系通过利用空间位阻效应来提高递药系统对MMP-2响应的特异性。该递药体系主要由融合蛋白和磁性纳米粒子两部分组成,通过融合蛋白和纳米粒子的连接,将MMP-2的酶切位点设计在系统内部,由此造成的空间位阻效应使膜型的MMPs(如MT1-MMP)不能接触到该底物肽从而不能进行有效酶切,而游离的分泌型的MMPs(如MMP-2)可接触到该酶切位点并进行有效酶切,以此提高了系统对MMP-2的特异性。系统的融合蛋白部分通过E.coli原核表达体系表达并采用亲和纯化得到,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其分子量和纯度进行表征;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貌则通过TEM进行了表征。同时,本研究通过荧光滴定法考察磁性纳米粒子对融合蛋白的荧光淬灭效率,以确定融合蛋白与磁性纳米粒子的最佳组装比例。组装后的系统的粒径和形貌也通过TEM进行表征。随后,本研究通过酶反应对所构建系统的酶响应性进行考察,并进一步通过细胞成像实验对该系统酶响应性和递送的有效性进行细胞水平的考察。此外,本课题还从不用角度验证了通过体系设计引入的空间位阻效应的确提高了其对MMP-2响应的特异性:一是从酶的角度,即将系统与不含跨膜结构的游离的MT1-MMP的孵育,检测系统对其的响应性是否恢复;二是从探针的角度,即通过设计一FRET探针模拟去除空间位阻效应的探针系统,并考察系统对HT-1080表达的MT1-MMP的响应性是否恢复。系统二:该系统为MT1-MMP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此系统通过引入MT1-MMP特异性结合肽,利用其与MT1-MMP的高亲和力,提高系统对MT1-MMP响应的特异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首先优化了体系中的酶响应模块的特异性,即通过调整靶向肽与酶切位点之间的Linker链长,筛选响应效果最好的连接长度,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验证了该酶响应模块对对MT1-MMP响应的特异性。第二步则是将第一步优化后的酶响应模块进行进一步完善,并构建了一个MT1-MMP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该系统由酶响应模块(含MT1-MMP结合肽、Linker和MT1-MMP的酶切位点)、CPP和蛋白质药物三部分通过一步融合表达得到。本课题首先以红色荧光蛋白m Cherry作为蛋白质药物模型验证了系统对药物递送的可行性,该部分通过细胞成像成像实验进行考察。而后,课题将荧光蛋白换成与之分子量相近的药物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Trichosanthin,构建最终的酶响应的递药系统,通过MTT实验对该系统的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系统一:探针系统的构建与表征:SDS-PAGE检测表明,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大约在32 k Da,与理论计算值一致;TEM透射电镜图显示了Ni Fe2O4磁性纳米粒的粒径约为96.8±7.3 nm。荧光淬灭实验结果显示,融合蛋白与Ni Fe2O4磁性纳米粒子与融合蛋白的最佳组装比例为8.3:1.0(Ni Fe2O4磁性纳米粒子/融合蛋白,W/W),组装后的探针系统的粒径约为105.6±17.5 nm,略大于纳米粒子。酶水平考察实验表明探针系统对MMP-2显现出特异性响应。细胞摄取实验证明了由HT-1080细胞高表达的MMP-2能够有效激活探针系统。同时,课题以MT1-MMP作为对照,别从酶水平和细胞水平验证了所构建的递送系统即探针系统显示出对MMP-2的良好的特异性响应。系统二:酶响应模块的优化实验中,本课题通过调整靶向肽与酶切位点之间的Linker链长,筛选出响应效果最好的酶响应模块。基于此,本课题将含不同链长的模块设计成探针形式以便进行检测筛选。酶动力学常数检测显示,MMP的多肽底物与MT1-MMP的特异性结合肽的连接明显增强了MT1-MMP对其酶切的特异性,且当Linker长度为PEG 12时,多肽探针对MT1-MMP检测的特异性最好。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都表明,含有PEG 12 Linker的酶响应模块可以有效地靶向肿瘤部位。在完成对酶响应模块的优化后,本课题构建了一个特异性MT1-MMP响应的蛋白质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由蛋白质药物、CPP和酶响应模块三部分组成。课题首先利用荧光蛋白m Cherry作为蛋白药物模型考察了系统递送的可行性,细胞成像实验证明了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递送蛋白质药物入胞。而后,课题将荧光蛋白m Cherry替换成药物蛋白天花粉蛋白TCS进行其抗肿瘤药效研究,细胞毒实验证明该蛋白质药物递送体系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实验均证明了体系的可行性和应用性。结论:本课题结合不同MMP的特点,开发不同的策略,构建了两个MMP特异性响应的ACPP介导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这个两个递药系统均显示出了对MMP的特异性响应,且具有良好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潜力。
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皱纹盘鲍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组织抑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我国鲍鱼养殖现状 |
1.2 水产动物自溶 |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 |
1.3.1 MMPs分类 |
1.3.2 MMPs的结构特征 |
1.3.3 MMPs的激活 |
1.3.4 MMPs的功能 |
1.4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 |
1.4.1 TIMPs分类 |
1.4.2 TIMPs的结构与性质 |
1.4.3 TIMPs的作用 |
1.5 MMPs与 TIMPs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皱纹盘鲍基质金属蛋白酶1 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用仪器和试剂以及菌株和载体 |
2.3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
2.3.1 rMMP1c克隆表达所用溶液 |
2.3.2 rMMP1c酶活力测定所用缓冲液 |
2.4 实验方法 |
2.4.1 皱纹盘鲍死后肌肉TPA参数测定和MMPs活性验证 |
2.4.2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催化结构域(MMP1c)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2.4.3 rMMP1c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4.4 rMMP1c蛋白鉴定 |
2.4.5 rMMP1c酶学性质分析 |
2.4.6 rMMP1c圆二色谱分析 |
2.4.7 数据处理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皱纹盘鲍肌肉软化研究 |
2.5.2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催化结构域(MMP1c)的体外表达与纯化 |
2.5.3 rMMP1c蛋白鉴定 |
2.5.4 质谱鉴定 |
2.5.5 rMMP1c酶学性质分析 |
2.5.6 圆二色谱分析rMMP1c二级结构 |
第3章 皱纹盘鲍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菌株及载体 |
3.2.3 TIMP克隆表达所用溶液 |
3.2.4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3.2.5 质谱鉴定 |
3.2.6 rTIMP性质分析 |
3.2.7 rTIMP圆二色谱分析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TIMP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2 rTIMP的体外诱导表达与纯化 |
3.3.3 质谱鉴定 |
3.3.4 rTIMP性质分析 |
3.3.5 圆二色谱分析rTIMP二级结构 |
第4章 皱纹盘鲍MMP-1和TIMP在 I型胶原蛋白降解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4.2.2 抑制动力学研究 |
4.2.3 Blitz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
4.2.4 鲍鱼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实验 |
4.2.5 RP-HPLC测定rMMP1c降解I型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
4.2.6 抑制I型胶原蛋白降解试验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rTIMP抑制动力学 |
4.3.2 rTIMP与 rMMP1c亲和力测定 |
4.3.3 rMMP1c对鲍鱼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作用 |
4.3.4 rTIMP对 rMMP1c降解I型胶原蛋白的抑制作用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2)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动物与分组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动物分组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束缚应激模型的建立 |
2.3.2 束缚应激模型的评价 |
2.3.3 大鼠髁突HE(苏木素-伊红)染色 |
2.3.4 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测定 |
2.3.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慢性束缚应激后大鼠状态改变 |
3.2 慢性束缚应激后大鼠体重增长减慢 |
3.3 慢性束缚应激导致大鼠水平及垂直活动度降低 |
3.4 慢性束缚应激导致大鼠血清内ACTH、CORT含量增加 |
3.5 慢性束缚应激导致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学改变 |
3.6 慢性束缚应激后大鼠髁突软骨内MMP-2、MMP-13、TIMP-2含量改变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4.2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影响 |
4.3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因子的影响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腔心身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对MMPS、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CASPASE3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动脉瘤形成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CD146的发现及命名 |
2 CD146的表达调控及翻译后修饰 |
2.1 CD146的基因组定位及结构 |
2.2 CD146在胚胎发育时期的动态表达 |
2.3 CD146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2.4 CD146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
2.5 CD146的表达调控 |
2.6 CD146的翻译后修饰 |
3 CD146与信号转导 |
3.1 CD146作为细胞膜受体参与信号传导 |
3.2 CD146参与调控细胞骨架重排 |
3.3 CD146的反馈调节机制 |
4 CD146与发育 |
4.1 CD146与神经系统发育 |
4.2 CD146与循环系统发育 |
4.3 CD146与胚胎植入和极性建立 |
4.4 CD146的“极性”特征 |
4.5 CD146在发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
5 CD146与间充质干细胞 |
5.1 CD146是MSCs的标志分子 |
5.2 CD146推动对间充质干细胞认知的发展 |
5.3 CD146与MSCs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应用研究中的意义 |
6 CD146与肿瘤及肿瘤微环境 |
6.1 CD146是肿瘤“恶性”的标志分子 |
6.2 CD146调控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机制 |
6.3 CD146重塑肿瘤微环境 |
6.4 CD146成为肿瘤治疗新靶点 |
7 CD146与免疫 |
7.1 CD146是T细胞活化的标志分子 |
7.2 CD146+T细胞的功能 |
7.3 CD146与T细胞免疫相关疾病 |
7.4 CD146与其他免疫细胞 |
8 可溶性CD146 |
8.1 sCD146的来源 |
8.2 sCD146与疾病诊断 |
8.3 sCD146的生理功能 |
9 CD146抗体 |
9.1 CD146抗体与靶向治疗 |
9.2 CD146抗体的临床诊断意义 |
9.3 CD146的其他抗体 |
(5)CD147、MMP-3、MMP-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剂与仪器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判断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的测定及在胃癌中的表达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附图 |
第二部分: 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图表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7)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探针用于早期神经母细胞瘤检测的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_2S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表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_2S荧光探针的体内及体外神经母细胞瘤靶向成像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_2S荧光探针检测腹腔神经母细胞瘤及微小转移灶的荧光成像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
1.1.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结构 |
1.1.2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功能 |
1.1.3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表达和激活 |
1.1.4 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疾病中的作用 |
1.1.5 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参与骨软骨病的发病机制 |
1.2 骨软骨病 |
1.2.1 骨软骨发病及原因 |
1.2.2 生长板和股骺软骨的发育 |
1.2.3 缺血和骨软骨病 |
1.2.4 II型胶原与骨软骨病 |
1.2.5 骨软骨病诊断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载体和菌株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4 实验动物准备 |
2.5 犬MMP-13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2.5.1 样品采集 |
2.5.2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2.5.3 cDNA制备 |
2.5.4 PCR扩增MMP-13 基因CDS区 |
2.5.5 目的基因片段纯化回收 |
2.5.6 构建表达MMP-13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 |
2.5.7 重组MMP-13诱导表达条件筛选 |
2.5.8 重组MMP-13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产物鉴定 |
2.5.9 MMP-13重组蛋白纯化 |
2.6 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制备 |
2.6.1 动物免疫 |
2.6.2 MMP-1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2.6.3 免疫小鼠血清MMP-13抗体效价检测 |
2.6.4 骨髓瘤细胞制备 |
2.6.5 产生MMP-13抗体免疫脾细胞制备 |
2.6.6 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
2.6.7 表达MMP-13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
2.6.8 表达MMP-13抗体阳性细胞亚克隆 |
2.6.9 表达MMP-13单克隆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冻存 |
2.6.10 腹水制备 |
2.6.11 MMP-13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2.6.12 MMP-13单克隆抗体效价鉴定 |
2.6.13 犬软骨原代细胞培养 |
2.6.14 应用犬软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单克隆抗体 |
2.7 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差异表达分析 |
2.7.1 犬骨软骨病造模 |
2.7.2 X光鉴定犬骨软骨病模型建立效果 |
2.7.3 犬骨软骨病模型样本采集与处理 |
2.7.4 犬骨软骨病模型骨组织切片制备 |
2.7.5 犬骨软骨病模型MMP-13表达分布 |
2.7.6 骨软骨病模型犬血清MMP-13表达水平 |
2.7.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MP-13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3.1.1 MMP-13 基因CDS区序列结构预测与抗原结构分析 |
3.1.2 MMP-13 基因CDS片段扩增 |
3.1.3 MMP-13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3.1.4 MMP-13重组蛋白最适表达条件 |
3.1.5 MMP-13 重组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与shotgun质谱鉴定 |
3.1.6 MMP-13重组蛋白纯化 |
3.2 MMP-13单克隆抗体制备 |
3.2.1 MMP-13 间接ELISA中抗原包被浓度 |
3.2.2 免疫小鼠MMP-13多克隆抗体效价 |
3.2.3 MMP-13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株 |
3.2.4 MMP-13单克隆抗体效价检测和腹水生产 |
3.2.5 犬骨软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单克隆抗体 |
3.3 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差异表达特征 |
3.3.1 犬骨软骨病模型X光诊断 |
3.3.2 犬骨软骨病模型软骨中MMP-13分布 |
3.3.3 犬骨软骨病模型血清MMP-13表达水平 |
4 讨论 |
4.1 基质金属蛋白酶单克隆抗体 |
4.2 MMP-13免疫原的选择 |
4.3 杂交瘤细胞融合 |
4.4 犬骨软骨病早期诊断 |
5 结论 |
6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检测指标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炎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检测指标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内、外侧副韧带形态学及MMP-13、TIMP-1 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检测指标 |
4 结果 |
5 讨论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 中医经筋理论与针刀医学 |
4 针刀治疗PTA的依据 |
5 本研究特色、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实验造模图片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特异性酶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 MMP-2 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模型系统即探针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1.3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1.1.4 融合蛋白的检测 |
1.1.5 NiFe_2O_4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1.1.6 纳米探针的组装与表征 |
1.1.7 MMP-2响应的纳米探针的酶反应动力学检测 |
1.1.8 递药系统细胞水平酶响应检测 |
1.2 结果 |
1.2.1 融合蛋白和NiFe_2O_4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 |
1.2.2 MMP-2响应的纳米探针的组装及表征结果 |
1.2.3 MMP-2响应的纳米探针响应性的酶水平考察 |
1.2.4 MMP-2响应的纳米探针响应性及递送效果的细胞水平考察 |
1.2.5 MMP-2 响应的纳米探针的空间位阻对MMP-2 响应特异性的影响研究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 MT1-MMP 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的酶响应模块的优化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3 人源重组MT1-MMP的表达与表征 |
2.1.4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酶反应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2.1.5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细胞摄取实验 |
2.1.6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体内成像实验 |
2.1.7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细胞毒实验 |
2.2 结果 |
2.2.1 人源重组MT1-MMP的表达及活性表征 |
2.2.2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设计 |
2.2.3 MT1-MMP 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设计 |
2.2.4 MT1-MMP 特异性酶响应模块性的细胞摄取研究 |
2.2.5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体内响应性及靶向性考察 |
2.2.6 MT1-MMP特异性酶响应模块的安全性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 MT1-MMP 特异性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3 酶响应模块连接链的优化 |
3.1.4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3.1.5 融合蛋白的检测 |
3.1.6 递药系统的递送效果评价 |
3.2 结果 |
3.2.1 酶响应模块连接链的优化结果分析 |
3.2.2 递药系统的表达及表征 |
3.2.3 递药系统的递送效果评价 |
3.2.4 递药系统的应用性评价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MP响应的“智能”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皱纹盘鲍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组织抑制剂的研究[D]. 张明辉. 集美大学, 2021
- [2]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影响的研究[D]. 曹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脑动脉瘤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 邹亮. 苏州大学, 2021(06)
- [4]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12)
- [5]CD147、MMP-3、MMP-7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翠苹. 青岛大学, 2020(01)
- [6]血清外泌体MT1-MMP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D]. 孙晓燕. 山东大学, 2020(11)
- [7]基质金属蛋白酶-14激活型Ag2S探针用于早期神经母细胞瘤检测的成像研究[D]. 占杨. 苏州大学, 2020(02)
- [8]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D]. 王卓乐.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9]针刀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曾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特异性酶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 纪秀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