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主动数据库中的并发冲突分析及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秀[1](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空间规划类型众多,体系复杂,不同规划间重叠冲突、相互掣肘的现象一直存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期间,各级政府也努力探索建立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的政策引导与地方的实践,为实现“多规合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与完善,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临安区“多规合一”试点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本文探索了Web GIS技术与Mobile GIS技术在“多规合一”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合考虑信息安全、易用性、性价比等因素,采用QGIS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Postgre SQL为数据库管理系统,Geo Server、Tomcat为服务器,Open Layers、UCMap分别作为PC浏览器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开发框架,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多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质量检验与规范化处理,将处理后数据通过Post GIS导入Postgre SQL,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实现数据集成;通过Geo Server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的数据发布为WMS(Web Map Service,网络地图服务)与WFS(Web Feature Service,网络要素服务),在客户端通过调用服务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展示与分析,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2)椭球面积计算技术。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设计了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模块,通过该模块可计算出图斑对应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椭球面积,通过比较1:2000、1:5000和1:10000三种比例尺下的标准分幅面积和理论面积,证明了其可行性。(3)查询、分析与统计技术。基于Geo Server发布的WMS与WFS服务,结合j Query库,实现属性识别、属性查询、位置查询、以及属性与位置的组合查询功能;通过JSTS、JTS空间分析库,实现了矢量数据Geometry类的叠加分析、合并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矢量数据间更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Echarts实现统计结果的多元可视化。(4)移动端关键技术。基于天地图API服务,实现了在线地图、路径分析、兴趣点查询、多媒体数据位置信息标注的功能;应用GDAL库(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地理空间数据抽象库)实现了矢量数据读取、创建、坐标系转换等功能。(5)系统集成与实现。按照功能模块设计,结合关键技术,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浏览、查询、叠加、统计等基于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常用功能,以满足相关部门一般的应用需求;此外,在PC浏览器端还实现了“三线”冲突分析、“合规性”分析、项目选址分析的专门功能模块,可快速进行专项分析并便捷地得到分析结果;在移动端除常用的功能外,也包括了外业勘测、数据采集等发挥移动终端优势的专项功能,便于野外作业。
宋子繁[2](2020)在《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的网络设备脆弱性数量和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网络设备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件,针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本文从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方法这一关键问题出发,研究网络设备安全分析关键技术。从已有网络设备脆弱性数据利用、网络设备常用协议设计和实现三方面,提出三种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网络设备脆弱性知识库构建方法。方法将知识库构建分为三部分:基于CWE构建网络设备脆弱性本体,形成脆弱性领域语义知识;为解决网络设备脆弱性数据获取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开发并发爬虫工具,高效构建网络设备脆弱性数据库;为提升关联规则挖掘效果,借助脆弱性领域语义知识,将构建的脆弱性数据库中低层级脆弱性提升为高层级脆弱性,提高项集支持度,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网络设备和脆弱性之间的关联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网络设备脆弱性知识库中包含更多网络设备和脆弱性关联规则,根据关联规则可以对网络设备脆弱性进行有效分析与预测,从而分析网络设备安全性。(2)提出一种基于协议设计的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及抽象简化网络设备协议设计规范,并将其形式化表示;然后基于协议的形式化表示,构建协议模型,同时对协议需要满足的性质进行规约;最后使用模型检测器对协议模型是否满足规约的性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网络设备中协议设计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网络设备安全性。(3)提出一种基于协议实现的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理解网络设备协议设计规范结合使用Wireshark分析协议报文,提取协议特征;基于协议特征和网络设备脆弱性知识库,启发式地构建协议报文模板,编写协议实现测试代码,最后通过模糊器对网络设备进行模糊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网络设备中协议实现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网络设备安全性。
游祎[3](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冲突预测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传统的冲突事件数据较为稀缺,细粒度(1)的观测数据也难以大规模收集,因此预测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基于海量大数据的事件数据库的出现,使国际冲突研究的数据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为大规模观察和分析政治暴力活动并探索冲突动态带来了可能,也为冲突预测带来了可能。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庞大和细粒度的全球事件话语数据库(GDELT),通过实际冲突案例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并基于GDELT提供的事件大数据建立相应模型,利用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对冲突的动态进行预测预警。与此同时,鉴于可公开访问的互联网社交网站(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通过相应的数据抓取和分析,验证了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反映出的态度对政治事件走势的影响,即有效监测民众对于政治事件的态度情绪变化有助于揭示影响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舆论趋势。因此,本文提出,对于国际冲突的预测,可以在利用GDELT事件大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第一重判断的基础上,对可能引发冲突的事件,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民众对该事件的情感极性,作为判断冲突是否发生的第二重标准,以此提升冲突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数据来源;接下来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包括大数据、大数据分析、计算国际关系学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路径和问题进行文献回顾;最后对论文的创新点、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做出概述。第一章着重理论阐述,涉及政治冲突理论和本研究的数据基础。界定了与政治冲突有关的概念,探讨了冲突与和平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冲突预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由此引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基于GDELT事件数据库的事件大数据,并解释选择该数据源的原因。第二章选择“阿拉伯之春”、2018—2019年苏丹冲突以及法国“黄马甲”事件作为案例。在对事件数据进行分类(分为口头合作、实质合作、口头冲突、实质冲突四类)的基础上,根据GDELT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口头冲突及实质冲突事件数量占事件总数比例的显着增加能够作为冲突爆发或紧张局势加剧的征兆。第三章从社交媒体大数据入手,在社交媒体日益影响公民参与和政治进程的情况下,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监测民众对政治事件的态度及情绪变化。本章选取了英国脱欧与弹劾特朗普两个案例,证实了社交媒体数据能够反映民众对政治事件的影响,进而有助于预测包括政治冲突在内的政治事件走向。这充分说明,社交媒体数据可以对来源于主流新闻媒体的事件大数据预测研究进行有益补充。第四章进行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详细阐述了模型的基本假设、使用的算法和技术以及具体的构建过程。然后对已经构建的冲突预测模型进行测试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LSTM RNN算法的冲突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相关冲突的发生并对可能出现的局势恶化进行预警。第五章是探讨了冲突预测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的风险,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冲突预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结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胥双双[4](2020)在《基于PaaS平台多租户隔离与数据安全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作为云计算的一种模式,提供面向多租户的服务,将应用程序的开发测试环境、开发工具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给租户,隐蔽掉操作系统和硬件信息,为开发人员的开发和运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PaaS平台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信息泄露、非法授权访问、跨租户越权访问等。针对这些风险,当前PaaS平台的安全机制还存在租户隔离对正常业务性能造成影响、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存在授权方式单一、难以跨域授权、控制粒度粗放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重点将在PaaS平台的多租户索引隔离和访问控制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租户隔离的索引机制。针对多租户索引机制中存在相互干扰、存储空间浪费以及宽表中数据存储混乱的问题,本文对租户数据及索引进行管理,通过构建索引映射函数将索引数据统一地映射到宽表的指定位置中,实现了租户数据的隔离,保证数据存储的有序性,与传统Piovt索引机制相比查询性能有显着提高。(2)构建了一种PaaS多租户访问控制模型,即FMT-ARBAC模型。针对PaaS平台多租户异构系统认证的复杂性、数据安全性及多租户安全机制的分散性和管理复杂性的问题,本文构建了访问控制模型FMT-ARBAC。该模型以多租户信任机制为基础,通过构建双向信任值计算体系、动态划分信任等级实现用户权限动态调整,通过权限等级树的域间映射方式实现租户域间互操作。实践证明,FMT-ARBAC模型可以有效地保护不同服务和安全隔离不同的租户。(3)为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信息安全综合服务PaaS平台。从底层资源隔离及软件隔离两个层面实现租户隔离,对平台的整体架构和各功能模块化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给出PaaS平台API网关及多租户索引数据表的实现方式并通过XCAML语言实现FMT-ARBAC模型。最后,对多租户隔离的索引机制和FMT-ARBAC访问控制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分别验证其功能性及性能。多租户索引模型实现了多租户索引的隔离,查询时间至少可以节省50%;FMT-ARBAC访问控制模型实现了多租户细粒度访问控制,将访问控制的时间从O(N*M)降为O(M+Y);双向信任体系对租户跨域访问控制过程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何朝阳[5](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孟铂林[6](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宋丛溪[7](2019)在《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并行的持续性模糊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模糊测试是一种常用于软件测试中的技术,其中,灰盒模糊测试技术因为具有覆盖率信息反馈以及快速生成用例的特点而应用广泛,但是它需要大量时间去产生测试用例覆盖程序,所以测试效率仍较为低下。现如今计算资源规模庞大,利用分布式计算资源可以加速灰盒模糊测试过程,这个方法区别于传统改进算法,并与其他方法可以相互增益。本文针对大规模分布式并行的持续性模糊测试技术展开了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架构用来解决分布式并行环境中模糊测试的状态共享,任务、资源动态调度的问题。第二,为了解决分布式并行环境中模糊测试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问题以及节点状态改变问题,本文设计了不同的策略,维持了框架的持续性。第三,本文为了让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方法扩展到大规模集群中,设计了自动化原型系统Pfuzz。最后,本文分析了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框架的一个特殊的应用场景,针对输入高度结构化的待测程序,设计了描述语言并提出了多层次的测试用例生成策略,有效解决了高度结构化的输入难以维持格式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大规模分布式并行资源持续型模糊测试相较于以往的工具有较大的效率提升,能够保证模糊测试工具更快速发现更多程序中的崩溃和漏洞。
朱婉莹[8](2019)在《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软件技术随着互联网应用规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革,网络化软件成为软件发展的主流趋势,大规模网络化软件成为目前软件系统的主要形态之一。当前,环境对大规模网络化软件运行的扰动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大规模网络化软件亟需实现在线的优化调整,以保障软件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本文着眼于研究大规模网络化软件的在线优化问题,以保障系统的高性能、高可靠和高可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用户体验质量。自主计算领域中,软件自优化是实现软件在线优化调整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针对大规模网络化软件,通过构建软件实体健康度模型、协同软件实体健度实时状态和预测结果,实现软件自优化机制中的分析判别方法,为软件自优化机制的后续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了针对该分析判别方法的数据驱动反馈优化方案,以达到持续改进分析判别正确性和有效性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工作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软件自优化机制中的分析判别方法的研究方面,针对大规模网络化软件的软件运行状态监测分析及软件自优化分析,研究并设计实现软件实体健康度模型,通过软件实体健康度模型中相关指标划分及健康度的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关键影响因素等分析手段完成自优化的前期分析工作,基于马氏距离的判别分析方法并综合考虑预测结果,最终完成对目标系统的自优化判别。(2)在针对自优化判别分析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反馈优化的研究方面,设计针对自优化判别分析的数据驱动反馈优化方法,通过样本数据正态区间更新的方式在线修正软件实体健康度评分,并在样本数据的积累下通过使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对软件状态信息的各属性进行关联挖掘,获得属性到软件状态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完成对自优化机制分析判别方法的修正优化。(3)通过在RUBiS和品优购平台上的对本文所提出的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部署,验证了本文所给出的方案能较为准确地对目标软件系统状态进行自优化分析判别。作为实现自优化框架的自主决策调整循环中的一部分,对软件的自优化调整的有效支持,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综上,本文研究的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方案能够为自优化机制在线优化目标系统提供有力支持,并能够持续在线动态修正分析判别结果,达到对自优化机制分析环节主动优化的目的。
吴翔宇[9](2019)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文中认为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合作社在十年间实现了百万级的数量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合作社在质量上的表现远不及数量,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和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滋生于蓬勃发展的合作社事业当中,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备受质疑。与此同时,国家又在合作社发展尚未成熟时期将联合社纳入法律范畴,其合理性也有待商讨。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各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却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忽略了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分工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制度合法性理论为核心,导入政策间断—均衡理论、供给—需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关系产权理论、系统理论,综合运用超边际分析、理论推演、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机理和模式,以及当前模式下服务功能演进的现实困境,对中国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从经济组织功能的本源出发,构建经济组织功能演进分析框架,识别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脉络和当前的演进模式,从宏观层面探讨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问题。经济组织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资源交互网络和制度环境分别为其功能演进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约束,共塑了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三重维度约束条件;政策过程的间断—均衡也决定了经济组织功能演进过程并非总是渐进式的,间断—均衡模式在经济组织功能演进中同样存在。将此带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情境,本文从分工、资源、制度三个维度分别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本质进行界定,提出合作社服务功能即是一种中间产品,也是资源配置的结果,还是一种被制度所接受的组织行为;从不同维度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机理进行探讨,提出组织外交易效率和协调效率改进、利益相关者多样性增加,组织内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降低、可配置资源增加,以及组织内外的合法性加强都可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起到推动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变迁路径出发,提出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处于既定路径下的渐进式演进状态,属于均衡演进模式;结合当前合作社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资源交互网络、以及制度环境,论证出宏观层面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其次,以合作服务功能演进中三重维度约束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和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作出解释。来自分工和资源维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约束是由市场内生,而制度维度的合法性约束外生于市场,并滞后于市场,这必然会带来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以及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据此,本文深入探讨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问题,构建出冲突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785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当前合作社服务供给效果有限、合作社服务供给与农户现实需求不匹配的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问题,既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审视,也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创新性的引用关系产权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以案例为佐证,对合作社中产权稀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产权稀释是合作社将关键资源获取渠道纳入“圈内归属”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结果表明,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发生在于政府政策供给引发的合作社与农户服务需求之间、以及合作社与服务供给之间必要性关系弱化,进而导致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发生来源于法律规定下的产权机制和合作社实际运营下制度逻辑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再次,基于合作社联合的联合路径,辨析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2017年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合作社发展问题凸显时期将联合社纳入法律范畴,其原因值得探讨。本文基于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系统,识别出合作社联合的同服务区位联合、服务系统内联合和跨服务系统联合的三条联合路径;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归纳出各类联合社在联合目标确认、联合路径选择、联合举措上的差异性,以及在品牌打造、成员限制、科学规范组织管理和合理利益分配制度上的共性;通过对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之间关系的辨析,提出此时期发展联合社的依据在于降低交易、协调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缓解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以及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因此,发展联合社并非表明当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而是一种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手段。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从未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政府定位角度出发,分别从法律完善、政策供给方式和方向调整、联合社发展策略选择、农户合作意识培养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相关策略。
王再坤[10](2019)在《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与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务推演是利用计算机仿真建模技术对任务规划的内容进行仿真推演的过程。在制定完任务预案、将任务计划分配之后,经过任务推演环节对任务进行预先演习,直到任务的执行条件得到满足。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是在任务规划的基础上,对任务的执行过程进行信号级仿真与实时展示,借助仿真结果对任务规划的内容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协助任务规划人员调整任务内容。本文以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为研究目标,对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仿真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根据项目需求,对系统进行需求、目标以及模块分析,设计出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结构,并对每一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推演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推演流程。2、对推演过程中使用的辐射源参数提取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完成了辐射源信号模型、截获模型以及时域参数测量模型的建立,推导了多相滤波结构的高效数字信道化模型。然后研究了相位干涉仪的测向原理以及几种解模糊方法,给出了基于扩展基线的干涉仪测向算法的仿真结果,并通过软件仿真对所有算法模型进行了验证。3、对推演过程中使用的辐射源信号分选与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传统K-Means算法的原理,但由于传统的K-Means算法存在应用缺陷,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K-Means算法,该改进算法不需要提前设定聚类中心的个数且可以极大地降低算法对噪声以及孤立点的敏感度。然后对雷达信号的主分选算法PRI变换法以及修正算法的原理以及步骤进行了研究,通过软件仿真对所有算法模型进行了验证。4、对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C#语言开发了任务推演软件,重点对数据库接口的设计、文件加载与管理的实现、推演参数的设置、推演仿真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推演过程的控制、数字地图以及表格的实时显示、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进行了模块设计与实现。最后,在任务场景中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
二、模糊主动数据库中的并发冲突分析及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主动数据库中的并发冲突分析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组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2.3 基于GIS技术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
3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基础数据 |
4 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
4.1 GIS技术 |
4.1.1 WebGIS技术 |
4.1.2 MobileGIS技术 |
4.1.3 WebGIS与 MobileGIS协同 |
4.2 系统组成关键技术 |
4.2.1 服务器端 |
4.2.2 数据库 |
4.2.3 客户端 |
4.2.4 工具集 |
5 系统需求与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1.1 业务需求 |
5.1.2 功能需求 |
5.1.3 性能需求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1 PC浏览器端 |
5.3.2 移动客户端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组成 |
5.4.2 数据标准 |
6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6.1 基于OGC标准的数据服务 |
6.1.1 OGC服务发布 |
6.1.2 OGC服务操作与调用 |
6.2 椭球面积计算 |
6.2.1 椭球面积计算原理及方法 |
6.2.2 椭球面积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
6.3 组合查询 |
6.3.1 属性识别 |
6.3.2 组合查询 |
6.4 空间分析 |
6.5 数据动态图表统计 |
6.6 基于天地图的服务 |
6.6.1 天地图API服务 |
6.6.2 兴趣点查询 |
7 系统实现与应用 |
7.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7.1.1 系统开发环境 |
7.1.2 系统运行环境 |
7.2 PC浏览器端功能实现 |
7.2.1 基础功能 |
7.2.2 “三线”冲突分析 |
7.2.3 “合规性”分析 |
7.2.4 项目选址分析 |
7.3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 |
7.3.1 基础功能 |
7.3.2 基于位置服务功能 |
7.3.3 基于天地图API功能 |
7.3.4 空间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形式化方法 |
2.1.1 模态逻辑 |
2.1.2 模型检测 |
2.1.3 定理证明 |
2.2 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构建 |
2.2.1 本体 |
2.2.2 数据挖掘 |
2.2.3 爬虫工具 |
2.3 模糊测试 |
2.3.1 模糊测试与其他漏洞挖掘技术对比 |
2.3.2 模糊测试及模糊器分类 |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网络设备脆弱性知识库构建 |
3.1 构建网络设备脆弱性本体 |
3.1.1 定义脆弱性类别及层次体系 |
3.1.2 定义脆弱性的属性 |
3.1.3 脆弱性本体的存储 |
3.2 构建网络设备脆弱性数据库 |
3.2.1 脆弱性数据获取 |
3.2.2 数据处理 |
3.3 基于网络设备脆弱性本体的关联规则挖掘 |
3.3.1 Apriori算法流程 |
3.3.2 基于本体的关联规则挖掘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实验数据描述 |
3.4.2 网络设备关联规则挖掘 |
3.4.3 脆弱性关联规则挖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协议设计的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 |
4.1 协议形式化表示 |
4.1.1 协议分析 |
4.1.2 抽象简化 |
4.2 Promela模型构建 |
4.2.1 定义报文字段及传输通道 |
4.2.2 协议主体建模 |
4.2.3 性质规约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协议实现的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 |
5.1 协议报文分析 |
5.1.1 HTTP |
5.1.2 DNS |
5.2 协议报文模板构建 |
5.2.1 启发式HTTP报文模板构建 |
5.2.2 通用DNS报文模板构建 |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HTTP协议实现模糊测试 |
5.3.2 DNS协议实现模糊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以大数据为工具对世界政治冲突进行预测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其问题 |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政治冲突理论与研究数据基础 |
第一节 冲突相关理论研究 |
第二节 事件数据 |
第三节 GDELT事件数据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GDELT的冲突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冲突分析的事件数据分类和案例选择 |
第二节 案例1:“阿拉伯之春” |
第三节 案例2:2018—2019 年苏丹冲突 |
第四节 案例3:“黄马甲”事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冲突判断 |
第一节 社交媒体分析的数据基础 |
第二节 案例1:英国脱欧 |
第三节 案例2:公众对于弹劾特朗普的态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治冲突预测模型构建 |
第一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二节 冲突预测模型使用的算法和技术 |
第三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四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冲突预测领域的风险与挑战 |
第一节 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
第二节 冲突预测的挑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AMEO事件代码及说明 |
致谢 |
(4)基于PaaS平台多租户隔离与数据安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多租户隔离的研究现状 |
1.2.2 多租户索引机制研究现状 |
1.2.3 多租户访问控制模型及跨域访问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 |
2.1 多租户相关技术 |
2.1.1 多租户隔离技术 |
2.1.2 基于元数据多租户可定制技术 |
2.2 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与研究 |
2.2.1 基于任务模型的云计算访问控制 |
2.2.2 基于属性模型的云计算访问控制 |
2.2.3 基于UCON模型的云计算访问控制 |
2.3 OPENSTACK重要组件 |
2.4 小结 |
第三章 PAAS平台多租户隔离的索引机制 |
3.1 PAAS中的多租户索引机制 |
3.1.1 索引模型定义 |
3.1.2 索引条目在标识空间映射 |
3.1.3 索引算法 |
3.2 理论分析 |
3.3 算法分析 |
3.3.1 时间性能提升分析 |
3.3.2 存储空间提升分析 |
3.4 多租户索引实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PAAS平台多租户访问控制模型 |
4.1 PAAS平台多租户访问控制需求分析 |
4.2 多租户访问控制模型的构建 |
4.2.1 FMT-ARBAC模型术语 |
4.2.2 FMT-ARBAC模型中的信任关系 |
4.2.3 FMT- ARBAC形式化描述 |
4.3 基于信任值的跨租户域访问控制 |
4.3.1 双向信任值计算体系构建 |
4.3.2 基于信任值等级划分 |
4.3.3 基于信任等级权限动态调整 |
4.3.4 基于权限等级树的域间映射 |
4.4 多租户访问控制流程及算法 |
4.4.1 跨域访问授权机制 |
4.4.2 访问控制执行过程与算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安全综合服务PAAS平台整体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架构 |
5.1.1 PaaS平台逻辑架构 |
5.1.2 PaaS底层基础架构 |
5.1.3 PaaS核心模块分析 |
5.2 PAAS平台多租户隔离实现 |
5.2.1 多租户网络隔离实现 |
5.2.2 多租户存储隔离实现 |
5.2.3 多租户路由隔离实现 |
5.3 基于API网关多租户访问控制的实现 |
5.3.1 API网关服务访问过程 |
5.3.2 访问控制模块实现 |
5.4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性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
6.2.1 PaaS基本功能 |
6.2.2 PaaS多租户跨域访问 |
6.2.3 验证信任值对跨域访问的影响 |
6.3 改进的索引模型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1 索引机制查询时间对比 |
6.3.2 验证改进索引模型的扩展性 |
6.3.3 维护改进索引模型的时间和空间成本 |
6.4 FMT-ARBAC模型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6.4.1 性能提升分析 |
6.4.2 时间性能分析 |
6.4.3 FMT-ARBAC模型扩展性测试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6)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并行的持续性模糊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软件漏洞 |
1.1.2 模糊测试 |
1.2 研究内容 |
1.2.1 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框架 |
1.2.2 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的可持续性保持 |
1.2.3 在大规模分布式并行环境下模糊测试的效率提升 |
1.2.4 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框架的应用 |
1.2.5 研究贡献 |
1.2.6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介绍 |
2.1 模糊测试技术 |
2.2 并行化测试 |
2.2.1 缓解符号化执行的路径爆炸问题 |
2.2.2 提升黑盒模糊测试的效率 |
2.2.3 提升灰盒模糊测试的效率 |
2.2.4 混合并行化测试 |
2.3 保持结构化变异的模糊测试 |
2.3.1 基于人工规则构建的方法 |
2.3.2 基于自动化规则抽取 |
第三章 以数据库为中心的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
3.1 基于覆盖率反馈的灰盒模糊测试状态形式化描述 |
3.1.1 基于覆盖率反馈的灰盒模糊测试概念定义 |
3.1.2 基于覆盖率反馈的模糊测试过程 |
3.2 分布式并行中需要共享的测试单元 |
3.3 以数据库为中心的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方法 |
3.3.1 动态调度和负载均衡 |
3.3.2 低延迟响应更新 |
3.4 实验 |
3.4.1 有效性测试 |
3.4.2 效率测试 |
3.4.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持续性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
4.1 影响分布式并行可持续性的因素分析 |
4.1.1 数据冲突分析 |
4.1.2 节点状态更改 |
4.2 可持续性保持机制 |
4.2.1 冲突处理 |
4.2.2 节点更改处理 |
4.3 实验 |
4.3.1 冲突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大规模集群并行模糊测试的扩展性技术研究 |
5.1 大规模集群中的应用问题 |
5.2 面向大规模集群的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原型系统 |
5.2.1 系统概述 |
5.2.2 模块介绍 |
5.2.3 系统工作流程 |
5.3 实验 |
5.3.1 速度测试 |
5.3.2 效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布式并行模糊测试框架的应用 |
6.1 结构化数据类型介绍 |
6.2 产生结构化测试用例的方法研究 |
6.2.1 描述语言定义 |
6.2.2 多层次的结构化测试用例变异策略 |
6.2.3 插件实现 |
6.3 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自优化 |
1.2.2 软件状态评估分析 |
1.2.3 基于数据驱动的反馈优化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2.1 判别分析技术 |
2.2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
2.3 Agent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gent的软件自优化机制 |
3.1 基于Agent的软件自优化机制过程模型 |
3.2 基于多Agent的软件自优化架构模型 |
3.3 相关Agent模型 |
3.3.1 节点Agent模型 |
3.3.2 软件实体Agent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设计 |
4.1 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的设计 |
4.1.1 软件实体健康度模型的设计 |
4.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影响因素提取方法设计 |
4.1.3 基于动态权值分配的实体状态评估方法的设计 |
4.1.4 基于马氏距离的优化判别方法设计 |
4.2 针对自优化判别分析的基于数据驱动反馈优化方法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实现 |
5.1 软件自优化机制中的分析判别方法的实现 |
5.1.1 基于Agent的软件实体健康度模型的实现 |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影响因素提取方法的实现 |
5.1.3 基于动态权值分配的实体状态评估方法的实现 |
5.1.4 基于马氏距离的优化判别方法的实现 |
5.2 针对自优化判别分析的基于数据驱动反馈优化方法的实现 |
5.2.1 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实体健康度分析参数优化 |
5.2.2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判别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
6.1 实验设计 |
6.2 实验环境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合作社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合作社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分工内生性 |
2.1.1 分工理论的导入 |
2.1.2 分工演进的超边际分析模型 |
2.1.3 分工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2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资源依赖性 |
2.2.1 资源依赖理论导入 |
2.2.2 经济组织的资源交互网络建立 |
2.2.3 资源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3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制度合法性 |
2.3.1 组织的制度合法性导入 |
2.3.2 组织的制度合法性分析框架 |
2.3.3 制度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4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 |
2.4.1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三重维度约束条件 |
2.4.2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路径和模式 |
2.4.3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维度间冲突和结果 |
2.4.4 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模式和条件分析 |
3.1 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模式分析 |
3.1.1 合作社和合作社服务功能的界定 |
3.1.2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 |
3.1.3 中国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演进模式 |
3.2 分工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 |
3.2.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 |
3.2.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探讨 |
3.3 资源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行性 |
3.3.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资源交互网络 |
3.3.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行性探讨 |
3.4 制度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合法性 |
3.4.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制度环境 |
3.4.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合法性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制度和分工维度间的冲突分析 |
4.1 基于供需关系的维度间冲突分析框架 |
4.1.1 分工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供需关系 |
4.1.2 制度维度引发的供需关系必要性弱化 |
4.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分析方法 |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
4.3.1 样本描述和合作社成员特征分析 |
4.3.2 当前农户的服务需求分析 |
4.3.3 当前合作社的服务供给效果分析 |
4.4 结果的讨论和推断的验证 |
4.4.1 分析结果的讨论 |
4.4.2 分析结果对冲突推断的论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制度和资源维度间的冲突分析 |
5.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的产权分配冲突 |
5.1.1 制度维度下合作社的产权机制 |
5.1.2 资源维度下合作社的制度逻辑 |
5.2 基于关系产权的分析框架构建 |
5.2.1 关系产权的一般分析框架 |
5.2.2 关系产权的拓展分析框架 |
5.3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问题的关系产权解释 |
5.3.1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的诱发原因 |
5.3.2 产权稀释下农户的策略选择 |
5.3.3 关键资源持有者身份带来的组织数量增长 |
5.3.4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的最终归宿 |
5.4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辨析 |
6.1 基于系统理论的合作社联合路径识别 |
6.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界定 |
6.1.2 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系统构建 |
6.1.3 合作社的联合路径识别 |
6.2 基于合作社联合路径的联合社实证分析 |
6.2.1 联合社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
6.2.2 各联合路径下的联合社案例 |
6.3 基于联合社案例的联合路径差异性和共性比较 |
6.3.1 各联合路径的差异性比较 |
6.3.2 各联合路径的共性比较 |
6.4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辨析 |
6.4.1 分工维度下联合社对双重成本的改进 |
6.4.2 资源维度下联合社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6.4.3 维度间冲突下联合社的冲突缓解作用 |
6.4.4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关系分析框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相关策略 |
7.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方向和政府定位 |
7.1.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方向 |
7.1.2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政府的定位 |
7.2 以明晰的法律条款作为服务功能演进的准则 |
7.2.1 以“清晰界定”代替“笼统概括” |
7.2.2 明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惩罚机制 |
7.3 政府激励政策的供给方式和供给方向转变 |
7.3.1 政策供给方式从“前端扶持”转向“中端扶持” |
7.3.2 政策供给方向从“全面性”转向“针对性” |
7.4 对联合社发展和农民合作意识培养的策略 |
7.4.1 对联合社发展的治理策略 |
7.4.2 对农民合作社意识培养的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与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设计 |
2.1 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概述 |
2.1.1 任务推演系统需求分析 |
2.1.2 无人机载电子侦察系统 |
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2.3 任务推演流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辐射源参数提取技术研究 |
3.1 电子侦察信号截获模型的建立 |
3.1.1 雷达信号建模 |
3.1.2 信号截获模型 |
3.2 载频信息提取 |
3.2.1 信道化技术 |
3.2.2 信道化接收机的数学模型 |
3.2.3 基于多相滤波器结构的信道化仿真 |
3.3 方位信息提取 |
3.3.1 二维干涉仪测向 |
3.3.2 干涉仪测向解模糊算法 |
3.3.3 基于扩展基线的干涉仪测向算法仿真分析 |
3.4 时域参数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辐射源信号分选与识别技术研究 |
4.1 信号预分选模型 |
4.1.1 K-Means聚类算法 |
4.1.2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
4.1.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2 信号主分选模型 |
4.2.1 PRI变换法 |
4.2.2 修正的PRI变换法 |
4.2.3 检测门限 |
4.2.4 算法仿真及分析 |
4.3 辐射源识别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5.3 任务场景设置 |
5.4 功能模块/单元实现 |
5.4.1 坐标转换 |
5.4.2 数据库接口模块 |
5.4.3 任务选择单元 |
5.4.4 文件加载与管理模块 |
5.4.5 参数设置单元 |
5.4.6 任务推演单元 |
5.4.7 统计分析单元 |
5.5 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与仿真系统功能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模糊主动数据库中的并发冲突分析及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技术的“多规合一”信息系统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朱金秀. 浙江大学, 2021(09)
- [2]网络设备安全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宋子繁.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D]. 游祎. 外交学院, 2020(08)
- [4]基于PaaS平台多租户隔离与数据安全研究与实现[D]. 胥双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并行的持续性模糊测试技术研究[D]. 宋丛溪.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软件自优化机制中分析判别方法及其反馈优化的研究与实现[D]. 朱婉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D]. 吴翔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无人侦察飞机任务推演与仿真技术研究[D]. 王再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