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挤出效应会被高估吗?(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娄岩峰[2](2020)在《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关系之一。制造业企业既是履行环保责任的主体,又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石。平衡上述矛盾关系的微观基础之一,就在于厘清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波特假说”从微观视角提供了平衡环境目标和创新发展目标的理论可能性,其关键点在于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倒逼”制造业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进而使制造业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降低实现环境目标的经济代价。本文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环境规制政策的实践,探究制造业企业在环境规制政策下的创新投入响应的经验规则,厘清环境规制政策“倒逼”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三个边界问题,即政策类型边界、政策强度边界以及与外部关键因素的协同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首先提炼“波特假说”中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正负两种效应,即“负向”的成本效应和“正向”的资源配置效应,再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引出政策特征差异对于“环境规制→企业创新投入”影响方向的决定作用。第二,结合中国环境政策实践,提炼环境规制政策的类型维度,即“行政命令型”“市场约束型”和“公众参与型”三种类型。通过分析三种类型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方式和约束力等差异,厘清三种类型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异质性影响,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省级层面的环境规制政策类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三,讨论政策强度差异下环境规制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异质性影响的理论机制,提炼出研究假说刻画这种异质性影响,并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GPSM)进行实证检验。第四,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倒逼”企业创新投入时与关键的外部因素的协同性及其内在机理。考虑包括以政府补贴为典型的产业政策环境和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重点分析的外部因素。在分析政府补贴和市场竞争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其对“环境规制→企业研发投入”影响路径的调节作用,即协同性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说和给出相应的实证检验。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的研究结论如下:(1)环境规制政策能否产生“倒逼”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效果,关键是政策的约束力;(2)依据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实践,“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政策往往更具约束力,产生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3)“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政策,只在适度的政策强度下才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过强的政策则会抑制企业创新投入;(4)如果企业能够“非竞争性”地获得政府补贴资金,那么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就会大大削弱;(5)垄断性的市场竞争结构下,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也会打折扣,其深层原因可能是企业的市场势力会将环境成本通过定价转移出去。换言之,政策的约束力,是产生“倒逼”企业研发投入作用的底层逻辑;政策强度,是保证底层逻辑起作用的重要前提;与企业外部因素协同性,是底层逻辑释放的重要保障。上述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就理论意义而言,本文强调了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关系的认识,为“狭义波特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通过检验“狭义波特假说”成立的边界条件,给出了中国的经验证据,得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环境规制政策约束时研发创新资金配置规律,阐明了在创新成为发展驱动力的背景下,设计良好的环规制政策应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国家统筹创新发展战略与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就实践价值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政策类型和强度意义下,为提高环境规制政策设计的质量平衡环境与经济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出了多重政策对制造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协同性问题,为政府进一步改进现行政策体系提供经验证据支持。
海琴,高启杰[3](2020)在《资源密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挤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我国省级层面2001—2017年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创新能力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程度高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下降,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低会使资源依赖程度提升,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二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若资源密集地区继续采取传统粗放式发展,将难以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而被迫锁定于传统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阳娟[4](2019)在《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自2000年以来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不断上升,且上涨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2112元每平方米到2017年的7892元每平方米,平均每年上涨15%。住房资产价格的不断攀升对于居民家庭有较大影响,有房家庭财富骤增,无房家庭的财富和收入则受到挤压,在这样一种双方财富状况背道而驰的情况下,不同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和财富的鸿沟越来越宽,社会分配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从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来看,在不分城镇和农村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居民内部的收入基尼系数在2016年达到了0.465,与2012年的0.474相比来说稍有下降,但是即使这一数据有下降趋势也远远高于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标准。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利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将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探讨分析房价对于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之前,首先详细地对本文测度的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含义、角度以及目前对于这一差距的衡量方法进行了梳理,而后本文选取国内外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基尼系数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然后深入分析城市房价通过财富效应、信贷效应、通货膨胀效应、挤出效应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再进一步对我国城市房价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东部城市房价和居民收入差距显着高于非东部城市,房价和贫富不均现象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前文理论分析和现状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利用33个大中城市2000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的区际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东部城市样本中的这一影响显着高于非东部城市。另外人均GDP、政府教育投入以及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也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影响。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得出结论,并从完善房产税收政策,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协调各区域城市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以及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降低中低收入阶层居住成本四个方面提出合理控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王晓艳[5](2019)在《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是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非金融企业长期将资金配置于金融资产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现象,研究金融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助于防范我国非金融企业过度金融化,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由于专利数据符合泊松分布,且数据方差远大于均值,所以,本文采用泊松回归和负二项回归进行检验,控制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同时为了避免Z统计量高估,本文使用企业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本文首先验证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然后又引入金融发展水平和公司规模两个调节变量,重点研究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经理人短视效应和套利机制,最后研究金融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挤占效应”;(2)金融化类型存在异质性,相比短期金融资产,长期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挤占效应更显着;(3)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强;(4)相比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的挤占效应更显着;(5)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和企业创新之间的经理人短视效应和套利机制存在;(6)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能够提高企业短期经营绩效。考虑样本自选择偏差、内生性以及使用不同指标度量企业创新后,本文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最后,本文从企业、监管部门以及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认为企业管理层、监管部门以及政府应该齐发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中国经济“脱虚向实”,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
徐晓莉[6](2019)在《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再估算》文中提出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不管是应对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是应对“新常态”以来的结构优化调整、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减小,有效性降低,财政政策愈来愈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自2010年以来,政府部门连续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政策持续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保驾护航。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工具,扩大财政支出一直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调控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持续性以及财政政策波动性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的反映了财政支出政策实施状况,这些政策特征以及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备受关注。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不仅与政策本身特征有关,同时也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重要的一个经济特征,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两者的经济行为差异较大,政策反应也不同,存在明显的企业异质性。鉴于此,本文以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为出发点,测度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中的信息摩擦、持续性以及波动性等政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财政支出政策的内部政策特征和以企业异质性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特征这两个研究视角展开,估算我国财政支出乘数,探讨财政政策特征和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支出传导机制和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研究有助于财政政策决策机构更好的把控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动态传导机制及对经济体的政策效应,从而提高财政支出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考察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特征。目前有不少文献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进行分析,但鲜有文献从政策特征角度研究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政策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持续性和财政政策波动性是财政政策重点关注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政策实施情况。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信息摩擦程度、持续性和波动性这三个政策特征进行测度,从而基于这三个政策特征角度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第二,考察不同财政支出的传导机制和乘数大小。目前关于财政支出对经济体传导机制的认识并未统一,有学者认为财政支出从需求侧促进经济增长,另有学者认为财政支出通过跨期替代效应和负的财富效应提高劳动力水平,进而提升总产出,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总量财政支出,忽略了不同财政支出对经济体影响机制及乘数大小的差异性,本文根据财政支出功能,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在DSGE模型框架下考察不同财政支出对经济体的作用机制并估算相应的乘数大小;第三,探讨财政政策特征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财政政策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持续性和财政政策波动性分别反映了财政支出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可预期性、对上一期财政支出的依赖性以及政策实施的任意性,本文分别构建纳入不同政策特征的DSGE模型,进而考察不同财政政策特征对财政支出传导机制以及乘数大小的影响;第四,研究企业异质性等外部经济特征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征,然而尚未有文献基于该角度研究其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本文试图构建纳入企业异质性的两部门DSGE模型,在此框架下探讨财政支出对不同经济体的政策效应及乘数大小的差异性,并结合数理推导证明和数值模拟研究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5大部分,共计7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1章,主要根据我国经济背景和财政支出政策实施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给出对我国财政支出乘数再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给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2章,系统性的回顾了与财政支出乘数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主要从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影响因素这两个角度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不足,从而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三部分为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基于第一个研究视角,对我国财政政策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持续性以及财政政策波动性等政策特征进行测度,并深入分析这些财政政策特征对财政政策效应及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其中,第3章研究财政政策信息摩擦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效应。首先,估算我国财政政策信息摩擦程度;其次,构建纳入财政政策信息摩擦特征的单部门DSGE模型,识别我国财政政策有效信息冲击和噪音冲击,对比分析这两种信号冲击对我国经济体的不同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不同财政政策信息摩擦程度对财政政策有效信息冲击的影响;最后,测算不同信息摩擦情境下的财政支出乘数及相应的财政政策效应损失。第4章考察财政政策持续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首先,根据我国财政支出功能,将财政支出细分为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估算不同财政支出的持续性;其次,构建包含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埃奇沃斯性质以及政府投资正外部性的单部门DSGE模型,对比分析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微观机理;最后,测算两种支出的乘数效应,并模拟分析财政政策持续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第5章探究了财政政策波动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随机波动模型,测度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的时变波动性,其次,构建包含时变波动性特征的单部门DSGE模型,有效识别财政支出水平冲击和财政支出波动性冲击,考察不同波动性冲击对我国经济体的影响效应和动态传导机制;进一步的,构建动态模型考察财政支出波动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6章,基于第二个研究视角,本部分旨在考察外部经济特征对我国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研究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等外部经济特征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包含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的两部门DSGE模型,研究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对我国国有和非国有经济体影响的差异性;其次,估算两种财政支出对不同经济体的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数理推导证明和数值模拟考察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第7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基于我国财政政策内部政策特征以及企业异质性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特征这两个研究视角,考察了以上特征对我国财政支出传导机制以及乘数大小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对我国经济体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政府消费性支出从需求侧通过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持续时间较短,政府投资性支出从供给侧通过提高企业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持续时间较长;政府投资性支出乘数大于政府消费性支出乘数。第二,我国财政政策存在明显的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有效信息比重为0.65;财政政策有效信息冲击和噪音冲击对经济体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有效信息冲击效果大于噪音冲击的效果;财政政策信息摩擦会显着影响财政支出乘数,信息摩擦程度越高,有效信息冲击对经济体的影响效应越弱,财政支出乘数越小,政策效应损失越大;不同信息摩擦情境下财政支出乘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未实施阶段及实施前期,而在政策实施后期,不同信息摩擦情境下的财政支出乘数收敛且趋同。第三,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持续性的估算值为0.6627,政府投资性支出持续性的估算值为0.8055,政府投资性支出的持续性更高;财政支出持续性与财政支出乘数呈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持续性越高,财政支出乘数越高。第四,我国财政支出具有明显的时变波动特征,从波动幅度来看,财政总支出的波动性最小,政府投资性支出其次,而政府消费性支出的波动性最大;财政政策波动性对宏观经济具有显着的消极影响,主要通过家庭部门的总需求渠道以及生产部门的向上定价偏好渠道导致总体经济下滑,通胀上升;财政政策波动性对财政支出乘数具有显着的负效应,财政支出波动性越高,财政支出乘数越小。第五,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国有和非国有经济体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两种财政支出对国有经济的乘数效应大于对非国有经济的乘数效应。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对财政支出乘数具有显着影响,企业异质性通过要素配置渠道影响财政支出乘数,而金融摩擦通过私人投资渠道影响财政支出乘数,且财政支出乘数关于金融摩擦单调递减,当不考虑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时,财政支出乘数最大,当纳入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时,财政支出乘数明显变小。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本文从新的研究视角对财政支出乘数进行分析。具体地,本文基于财政政策信息摩擦、财政政策持续性、财政政策波动性等主要政策特征以及企业异质性和金融摩擦等外在经济特征这两个视角对我国财政支出乘数进行重新估算。基于梳理的文献,不难发现基于财政政策特征分析财政支出乘数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且是目前国内所缺失的,而基于企业异质性估算财政支出乘数的文献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为相关财政支出乘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第二,本文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创新性地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异质性对我国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与已有模型相比,本文构建的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1)根据财政支出对经济体影响的差异性,将财政支出具体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充分考虑了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之间的埃奇沃斯性质以及政府投资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外部性;(2)将企业异质性特征纳入DSGE模型中,充分考虑了国有和非国有生产企业在资本产出弹性、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性;(3)在构建模型时尽可能全面的考虑了价格粘性、消费习惯、投资调整成本等重要的实际和名义摩擦特征。最后,基于中国数据对模型求解估计,这使得模型能更真实地模拟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框架。第三,本文结合数理推导证明和数值模拟,界定了金融摩擦和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渠道和影响效应。企业异质性通过要素配置渠道影响财政支出乘数,而金融摩擦通过私人投资渠道影响财政支出乘数,两者均对财政支出乘数具有显着的负效应。第四,提供新的经验证据。从财政政策特征和企业异质性等经济特征角度估算财政支出乘数的研究,目前是国内所缺失的,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DSGE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特征和企业异质性对我国财政支出乘数的影响,能够为已有财政支出乘数理论提供来自中国的新的经验证据。
胡亚峰[7](2019)在《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8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创新,再次肯定了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国家内部处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渡时期。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在形势空前复杂的条件下,成功实现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答案的关键在于创新。工业革命进入4.0时代,各国为了抢占创新的制高地,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我国如何在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环境保持领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财税政策是关键,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种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政策效应。我国现行的促进企业创新的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现状何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当如何组合与优化。政策对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产权、不同规模、不同股权集中度的中小企业创新的效应有何差异,该如何优化政策,实现政策间的统筹协调、精准发力是本文试图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为探寻我国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在回顾、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沿着理论基础-现状分析-理论模型-实证检验的主线开展研究。首先,本文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信息经济学有关理论,如信息不对称以及筛选理论以及外部性等理论。其次,现状分析包括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五个板块:全球整体创新概况、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创新情况对比、中国国内整体创新情况描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创新现状。第二部分在梳理我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现状与问题分析之后为本文的国际经验借鉴部分,包含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再次为文章的理论模型部分,理论模型提出两个假设:H1: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正向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H2: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存在差异性。本文在前人理论模型基础上,研究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以Budd等(1993)理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财税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的总效应[105];二是以Helm和Sch?ttner(2005)、Kilponen(2007)理论模型为基础,细化具体的财税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能够显着促进中小企业增加自身研发费用支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会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差异性[129][138]。最后为文章的实证检验部分,本章合理设定实证模型,以2007年-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财税政策的效应,文中以企业每年收到的税收返额度衡量企业受到的税收优惠,以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营业外收入”明细项—政府补助额衡量企业受到的财政政策优惠力度,其中政府补助按照明细项,剔除其中和研发无关的政府补助。实证结果显示:(1)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确实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另外,本文还从企业产权性质、企业区域属性、企业不同规模、企业股权集中度以及企业生命周期五个方面展开了企业异质性研究。最后,根据本文所得结论,提出可行性和科学化政策建议。论文的可能创新点:1.不同于多数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或者以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2007年-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对象研究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相对少于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A股上市公司的包括企业创新在内的各种特征与中小企业有较大差异;部分研究采用的是某区域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新三板挂牌公司数据相对更为可靠。同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专利数据为作者查阅每家公司年报,再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专利数据比对,手动搜集而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2.同时研究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已有研究多是侧重某一方面,如税收负担或者是财政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同时研究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两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不仅发现了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着正向促进效应;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3.本文研究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现有的企业生命周期研究多数是以A股上市公司为主,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策效应研究的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新三板样本企业划分生命周期,研究不同阶段的政策效应,丰富相关研究。
邓蕾[8](2019)在《《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成本粘性》文中提出成本粘性是指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的变动,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代理问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本身性质、管理者特性和宏观外部环境因素。2011年实施了《社会保险法》后,所有企业被强制要求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企业面临人力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倾向于在业务量上升时减少新增雇员,而在业务量下降时更倾向于裁减冗员,缩减成本,从而使得成本粘性有所减小。因此本文从我国2011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为切入点,利用2008年-2014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该法的实施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2011年实施了《社会保险法》之后,企业成本粘性减小,并且管理费用粘性的弱化效应相较于销售费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员工人均工资水平高的企业以及处于东部地区的企业的成本粘性受到该法实施的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低人均工资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更为显着,前者受到的成本粘性的弱化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体现了宏观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成本粘性的角度对《社会保险法》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李者聪[9](2018)在《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增高,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不仅引起了学者和投资者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例如,针对于房地产价格过高,采取限购限贷的政策,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通过减少市场需求,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对于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限制短期炒作,鼓励长线投资,以化解股市过度投机所带来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虽然多种措施并举,调控成效并不显着,房地产价格的调控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房地产价格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作为体量巨大的两个资产市场,在经济运行中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结论差异较大。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说明现阶段对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之间相关关系这个真实存在的内在规律还没有揭示出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状况,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相关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和上证综指分别作为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的代理变量,选取2000-2016年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检验、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股票市场是房地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动态地观察其相关关系,可以发现股票市场滞后1-4期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正向影响,滞后5-8期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负向影响。其次,本文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途径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ARCH模型、频谱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分别从货币政策中的数量调控工具和价格调控工具以及汇率框架下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的影响以及影响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汇率都能够通过其内在传导机制使得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基于行政政策调控、金融经济周期以及汇率的变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托投资基金;加强股票市场的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构建创新型资产和资产市场,构筑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带以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泡沫的监测和管理等政策建议。
路江林[10](2018)在《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通过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彰显了中央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严格的环境规制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面临着高昂的守法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与日俱增,这势必对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那么,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是否会对中国的区域产业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又有多大?如何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提升中国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基于此,本文选择区域产业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提出增强中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环境规制政策建议,为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也有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环境规制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动态演变趋势及二者间的相关性;其次,在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析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双重影响机制,构建包含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在内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并将环境规制作为外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运用动态最优控制方法,在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下考察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然后,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全域自相关性及局域自相关性检验,并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Durbin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通过更换估计方法的方式,对环境规制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如下:(一)环境规制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拟合曲线提供了支持“Poter假说”的初步证据。(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受到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的影响,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双重影响机制。基于一般均衡的理论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竞争力受到环境规制强度、劳动产出弹性、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系数等的共同影响。(三)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空间上的正自相关性或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而且区域产业竞争力空间集聚效应有弱化的趋势。(四)区域产业竞争力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五)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会受到往期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往期区域产业竞争力会对当期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累积效应不可忽略。(六)环境规制不仅对本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有正向影响,而且会对相邻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这种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激发地区间的环境竞争竞次行为。(七)区域产业资本密集度的提升,有助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且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产业资本密集度,反作用于区域产业竞争力。(八)稳健性检验说明无视空间相关性的存在,将会导致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的低估。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环境规制实施的制度环境、健全环境规制资金保障及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地区间环境规制的补偿机制等提升中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环境规制政策建议。
二、挤出效应会被高估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挤出效应会被高估吗?(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文献综述 |
1.2.2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研究 |
1.2.3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1.2.4 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效果差异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环境规制的概念和测度 |
2.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测度 |
2.2 波特假说 |
2.2.1 波特假说的提出 |
2.2.2 波特假说的质疑 |
2.2.3 波特假说的实现路径 |
2.2.4 波特假说的理论基础 |
2.3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机制分析 |
2.3.1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成本效应 |
2.3.2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创新效应 |
2.3.3 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资源配置效应 |
2.4 狭义波特假说的一种理论解释 |
2.4.1 消费者行为 |
2.4.2 生产者行为 |
2.4.3 企业的进入退出 |
2.4.4 稳态分析 |
2.4.5 加总经济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类型边界分析 |
3.1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 |
3.1.1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实践与主要政策类型 |
3.1.2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政策的约束力分析 |
3.1.3 研究假说 |
3.2 计量模型设计 |
3.2.1 基准回归模型及其识别策略 |
3.2.2 拓展回归模型及其识别策略 |
3.3 数据与变量 |
3.3.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
3.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基准模型结果分析 |
3.4.2 拓展模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强度边界分析 |
4.1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 |
4.2 计量模型设计 |
4.2.1 环境规制政策选取 |
4.2.2 GPSM模型的估计原理 |
4.3 数据与变量 |
4.3.1 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
4.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分析 |
4.4.1 基准模型结果分析 |
4.4.2 最优环境规制强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协同效应分析 |
5.1 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 |
5.1.1 机制分析 |
5.1.2 计量模型、数据与变量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
5.2.1 机制分析 |
5.2.2 计量模型、数据与变量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启示 |
6.1 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讨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策类型视角的政策优化建议 |
6.2.2 政策强度视角的政策优化建议 |
6.2.3 政策协同性视角的政策优化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资源密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挤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资源密集型地区 |
1.1.2 区域创新能力 |
1.1.3 挤出效应 |
1.1.4 资源诅咒 |
1.2 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相关文献 |
1.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 数据、模型、变量与方法 |
2.1 数据与样本 |
2.1.1 区域创新能力 |
2.1.2 资源依赖度 |
2.2 模型 |
2.3 变量 |
2.3.1 被解释变量 |
2.3.2 核心解释变量 |
2.3.3 控制变量 |
(1)人力资本水平(hc)。 |
(2)物质资本投入(mc)。 |
(3)对外开放水平(od)。 |
(4)制造业水平(ml)。 |
(5)市场化程度(md)。 |
2.4 估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验证 |
4.1 因果关系检验 |
4.2 函数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4)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财富效应相关研究 |
1.2.2 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
1.2.3 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分析 |
2.1 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理论 |
2.1.1 居民收入差距的概念 |
2.1.2 居民收入差距的类型 |
2.1.3 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 |
2.2 房价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2.2.1 财富效应 |
2.2.2 信贷效应 |
2.2.3 通货膨胀效应 |
2.2.4 挤出效应 |
第3章 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
3.1 房价的基本情况 |
3.1.1 我国商品房价格的总体情况 |
3.1.2 各区域房价的基本情况 |
3.2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 |
3.2.1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 |
3.2.2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区域性分析 |
第4章 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
4.1 模型和变量选取 |
4.1.1 模型设计 |
4.1.2 变量选取与描述 |
4.1.3 估计方法选择 |
4.2 面板数据检验 |
4.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4.2.2 面板协整检验 |
4.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3.1 实证检验结果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5.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类 |
5.2 东部城市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协整关系检验 |
5.2.3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5.3 非东部城市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协整关系检验 |
5.3.3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5.4 我国城市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2.1 金融化程度理论分析 |
2.1.1 金融化概念界定 |
2.1.2 金融化动机 |
2.1.3 金融化的度量 |
2.2 企业创新理论分析 |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3.1 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 |
2.3.2 调节变量、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 |
2.3.3 机制分析 |
2.3.4 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 |
第3章 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实证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
3.3 模型设定 |
第4章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样本选择问题 |
4.4.2 其他代理变量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再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纳入财政政策信息摩擦的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3.1 财政政策信息摩擦的测度 |
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 模型参数求解 |
3.4 模型模拟与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3.5 基本结论 |
第4章 纳入财政政策持续性的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4.1 财政政策持续性的测度 |
4.2 理论模型构建 |
4.3 模型参数求解 |
4.4 模型模拟与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4.5 基本结论 |
第5章 纳入财政政策波动性的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5.1 财政政策波动性的测度 |
5.2 理论模型构建 |
5.3 模型参数求解 |
5.4 模型模拟与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5.5 基本结论 |
第6章 纳入企业异质性的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6.1 理论模型构建 |
6.2 模型参数求解 |
6.3 模型模拟与财政支出乘数估算 |
6.4 基本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与述评 |
1.2.1 未考虑政策内生性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
1.2.2 考虑政策内生性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
1.2.3 财税政策的效应评价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 |
2.2.3 溢出效应-外部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新现状与财税扶持政策描述 |
3.1 创新现状描述 |
3.1.1 全球整体创新情况描述 |
3.1.2 创新情况的国别之间比较 |
3.1.3 中国科技活动现状描述 |
3.1.4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现状描述 |
3.1.5 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现状描述 |
3.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分析 |
3.2.1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梳理 |
3.2.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4.1.1 美国经验借鉴 |
4.1.2 德国经验借鉴 |
4.1.3 英国经验借鉴 |
4.1.4 日本经验借鉴 |
4.2 新兴市场国家经验借鉴 |
4.2.1 韩国经验借鉴 |
4.2.2 印度经验借鉴 |
第5章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理论模型 |
5.1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
5.2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理论模型 |
5.2.1 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总激励效应 |
5.2.2 不同财税政策工具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 |
5.2.3 本节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效应实证检验 |
6.1 样本数据与变量描述 |
6.2 计量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模型内生性问题 |
6.5 企业异质性研究 |
第7章 研究结论、优化建议及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政策优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成本粘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5 文本的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成本粘性研究回顾 |
2.1.1 成本粘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1.2 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回顾 |
2.1.3 成本粘性成因研究回顾 |
2.1.4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回顾 |
2.1.5 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研究回顾 |
2.1.6 成本粘性研究回顾小结 |
2.2 社会保险缴费相关研究回顾 |
2.2.1 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研究回顾 |
2.2.2 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负担影响的研究回顾 |
2.2.3 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回顾 |
2.2.4 社会保险相关研究回顾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
3.1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
3.2 《社会保险法》实施的现实意义 |
3.3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 |
3.3.1 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
3.3.2 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
4.1 研究模型设计 |
4.2 研究变量的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样本数据来源 |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
4.5 检验结果及分析 |
4.5.1 对总样本的检验 |
4.5.2 区分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 |
4.5.3 区分企业工资水平的研究 |
4.5.4 区分企业所处地区的研究 |
4.6 稳健性检验 |
4.6.1 考虑产权性质变更的稳健性检验 |
4.6.2 考虑盈余管理动机的稳健性检验 |
4.6.3 以制造业为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
4.6.4 采用人工成本的稳健性检验 |
4.6.5 设置对照组的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研究 |
1.2.2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特征研究 |
1.2.3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内在效应研究 |
1.2.4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科学问题 |
1.8 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概况 |
2.1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
2.1.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 |
2.1.2 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特点 |
2.1.3 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升高 |
2.1.4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均衡 |
2.2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概况 |
2.2.1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 |
2.2.2 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快速增长 |
2.2.3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大 |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分析 |
3.1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 |
3.1.1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中的挤出效应 |
3.1.2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中的替代效应 |
3.2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
3.2.1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的数据描述 |
3.2.2 平稳性检验 |
3.2.3 协整检验 |
3.2.4 VAR模型 |
3.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3.2.6 脉冲响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货币政策 |
4.1.1 货币政策的影响 |
4.1.2 货币政策影响的传导渠道 |
4.2 货币供应量 |
4.2.1 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4.2.2 货币供应量影响的传导渠道 |
4.3 利率 |
4.3.1 利率的影响 |
4.3.2 利率影响的传导渠道 |
4.4 汇率 |
4.4.1 汇率的影响 |
4.4.2 汇率影响的传导渠道 |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各主要因素对我国房价与股市相关关系的影响 |
5.1 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变量的选择 |
5.1.2 模型的选择 |
5.1.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5.1.4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
5.1.5 货币政策对房价与股市相关关系的影响 |
5.2 货币供给量影响的周期性波动和联动分析 |
5.2.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5.2.2 谱密度分析 |
5.2.3 相位谱分析 |
5.2.4 增益谱分析 |
5.2.5 正交谱分析 |
5.3 货币供应量冲击影响的周期联动时变效应检验 |
5.3.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5.3.2 状态空间模型的选择 |
5.3.3 变量平稳性检验 |
5.3.4 实证检验 |
5.4 利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5.4.2 谱密度分析 |
5.4.3 相位谱分析 |
5.4.4 增益谱分析 |
5.4.5 正交谱分析 |
5.5 汇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数据选取 |
5.5.2 模型介绍 |
5.5.3 实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
6.1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6.1.1 行政措施的影响趋势 |
6.1.2 金融周期性变量的影响趋势 |
6.1.3 汇率的影响趋势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机制 |
6.2.2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相关措施 |
6.2.3 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托投资基金 |
6.2.4 加强股票市场的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
6.2.5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构建创新型资产和资产市场 |
6.2.6 构筑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带 |
6.2.7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泡沫的监测和管理 第7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10)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环境规制 |
1.2.2 竞争力 |
1.2.3 区域产业竞争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环境规制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趋势 |
2.1 环境规制动态演变趋势 |
2.1.1 环境规制强度测算 |
2.1.2 环境规制强度时间动态演变趋势 |
2.1.3 环境规制强度空间动态演变趋势 |
2.2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演变趋势 |
2.2.1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 |
2.2.2 区域产业竞争力时间动态演变趋势 |
2.2.3 区域产业竞争力空间动态演变趋势 |
2.3 环境规制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的机理研究 |
3.1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3.1.1 自然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政策因素 |
3.2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
3.2.1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路径 |
3.2.2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促进机制 |
3.2.3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抑制机制 |
3.3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的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模型构建 |
3.3.2 均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4.1.1 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4.1.2 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4.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数据来源 |
4.2.4 面板单位根检验 |
4.3 回归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4.3.1 回归结果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优化环境规制实施制度环境 |
5.2.2 健全环境规制资金保障及监督管理机制 |
5.2.3 完善地区间环境规制补偿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挤出效应会被高估吗?(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D]. 娄岩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资源密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挤出效应研究[J]. 海琴,高启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19)
- [4]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阳娟. 湘潭大学, 2019(02)
- [5]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证据[D]. 王晓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再估算[D]. 徐晓莉.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研究[D]. 胡亚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成本粘性[D]. 邓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股票市场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者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10]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路江林.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