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田璐璐[1](2019)在《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强度、大负荷和科学化已成为当今竞技体育领域训练的主要特征,加之世界一体化带动科学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使得现代体育竞赛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一贯强盛的乒乓球运动也不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挖掘运动员的体能潜力是有限的,但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着无穷的挖掘潜力。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索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一般,在注意稳定性和运动焦虑消除等方面得分较低;不同性别和不同组别运动员在总得分上两者差异性不明显,但在运动独立性、运动焦虑消除、运动坚持性、成就动机和运动责任心因子方面存在男女差异,情绪稳定性因子上存在组别差异;前四强运动员的总体非智力因素得分显着高于首轮淘汰组选手,表明非智力因素与运动竞赛成绩存在一定相关性。(2)非智力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并对男子运动员和女子运动员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总体而言,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运动坚持性、运动自信心和注意稳定性五个因子对竞赛成绩起决定性作用,或至少起重要作用,其他因子只起到基础性作用。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运动坚持性、注意稳定性及运动自信心五因子对女子运动员竞赛成绩起到重要作用,运动责任心、运动热情、注意稳定性和运动坚持性等四因子对男子运动员竞赛成绩起到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指标的运动焦虑消除、情绪稳定性维度,性格指标的运动自信心维度以及意志指标的注意稳定性和运动坚持性维度能够显着正向预测运动成绩,其可共同解释运动成绩32.6%的变异量。
张玲玲[2](2019)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高校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时,还要着重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升高校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力度,围绕理论进行剖析,可以借助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本论文选择西安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研究,借助问卷调查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研究相关数据与信息,找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教育过程中隐藏的弊端,摸清症结,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此领域工作顺利开展的最佳模式。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写作。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了选题的缘由,从选题背景、研究的目和意义,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状况,研究维度与模式以及研究思路与创新出发。梳理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含义,阐述了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以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是分析问题:该部分全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的群体结构特点、心理特点及思想行为三方面分析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最后是解决问题: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对策。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际情况,树立高校教育新观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软环境,提升教育队伍建设及具体环节如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情感状态、意志品质及性格特征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关实践策略。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分析归纳法和历史与逻辑紧密结合等方法。所有这些,目的在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即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葛昊,金燕,井腾飞,鲍海波,朱鸿飞[3](2018)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家都有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一直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对非智力因素,多数人都忽视或轻视它们。为什么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因为学校的宗旨是育人,而育人既要育体,又要育心、育情,只有使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
褚良亮[4](2018)在《IAAF Kids’Athletic教学对10-12岁儿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临桂区桂康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是国际田联针对7-12岁儿童身心发展,采用走、跑、跳、投等基本的运动形式,以团体竞赛为基本组织形式,专门设置的一套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田径活动。在全世界广泛开展,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在我国开展已经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强有力实证,这为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经研究发现,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适合开展,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而且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显着效果。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青少年儿童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同时也需要健康的心理。青少年儿童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受先天性遗传影响比较大,非智力因素靠后天的培养,对少年儿童可塑造性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性格。本论文通过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对临桂区桂康小学五年级一班全体学生维持10周的教学活动,探究学生非智力因素(运动热情、运动焦虑、运动毅力、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少儿趣味田径可以增强儿童的运动热情、运动毅力、好胜心、集体荣誉感以及降低运动焦虑有着显着的效果。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设置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能力水平,深受学生的喜爱。2.少儿趣味田径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转变为主体。色彩鲜明、新颖的软式器材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对活动思考和想象力,这积极的培养学生锻炼思维能力。3.比赛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热情持久性。课堂氛围活跃,课堂练习密度提高。学生自由快乐的参与活动,身心放松同时也减轻了学业压力。4.通过实验发现少儿田径对儿童非智力因素有着显着影响,但是少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这些因素的变化大小可能与实验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实验时间增长,这些因素会不会有更好的变化有待研究。
史伟[5](2017)在《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运用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摔跤练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摔跤训练教学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仅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息息相关,还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建议在坚持注重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全面发展其心理素质,系统地将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摔跤运动当中。
王海滨[6](2014)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智力因素大致包含人的自身性格、意志力、情感、动机以及兴趣等方面。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提升竞争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和帮助。文章在分析高校足球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基础上,探讨了足球运动中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及重要性和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1高校足球教学足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大运动,它风靡全球,受到了全世界狂
刘琪[7](2014)在《户外活动性游戏促进青少年非智力因素教育价值探讨 ——以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越来越为人所重视。非智力因素即兴趣、意志品质、责任感、自信心、团队意识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内容的独特性,确立了它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非智力因素虽然与智力因素有区别,但对智力因素效能的发挥起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基本的心理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在确保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的情况下,对成都市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40学时的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进行之前分别对该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利用一学期的户外活动性游戏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实践结束后再次对该班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分别对两次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班的青少年非智力因素通过户外活动性游戏获得了较大地改善,于此相适应的是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对的提高。根据户外活动性游戏的自身特点,通过户外活动性游戏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实验与研究总结出:户外活动性游戏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具有促进作用及较高的教育价值,通过在教学实验过程当中对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培养,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发生了积极正面的变化。因此,作者对户外活动性游戏促进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途径及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且对体验式教学理论和非智力因素教育途径进行了理论研究及探讨,为进一步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陈月华[8](2014)在《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非认知因素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操舞类运动是一项健身、健心、健美等多功能为一体,锻炼价值较高的一项健身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健美操、啦啦操、搏击操、体育舞蹈、街舞等。操舞类课程在陕西高校普遍开展,并以刚健有力、舒展优美、活泼轻快、易学易懂、陶冶情操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深受女生的喜欢,相反对操舞类课程感兴趣的男生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种失衡的局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陕西省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的非认知因素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认知因素方面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恰恰其非认知因素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学习操舞类课程的主要因素。非认知因素不直接参与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而是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起协调和导向的作用。本文以心理学的理论为重要理论依据,找出心理学中影响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力以及性格等因素与高校男生学习操舞类课程的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也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为提升高校操舞类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达到操舞类课程教育工作的创新,全面地推动操舞类运动在各种人群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本文针对陕西省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的非认知因素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情感、性格等方面,主要表现在操舞类课程学习成绩理想的男生在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都比操舞类课程成绩不理想的男生表现更为积极。2、操舞类运动特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对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具有显着影响。3、影响高校男生学习操舞类课程非认知因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男生对操舞类运动的传统观念,对操舞类运动认知能力低下,也就是落后的体育意识和观念使男生对操舞类运动的参与意识十分消极,对操舞类运动存在思想偏见,认为操舞类运动是女性健身项目,男性跳操舞类项目不适合,也不好看。部分男子虽然有兴趣参与,但出于对运动方式激烈性和对抗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排斥该项运动。针对以上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对陕西省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的非认知因素现状研究及未来操舞类课程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郗锋[9](2013)在《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其重点在放在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上,但是实际上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教学要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开发,这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味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的话,就难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对非智力因素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发展。
姜钧,孟现柱,王园园[10](2012)在《浅谈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其特性》文中指出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以隐性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述了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其特性,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识别并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指导物理教学。
二、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
2.1.3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2 非智力因素相关研究 |
2.2.1 研究趋势概况 |
2.2.2 关于非智力因素及其发展的研究 |
2.2.3 关于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得分情况分析 |
4.1.1 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
4.1.2 不同性别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3 不同组别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4 不同竞赛名次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1.5 小结和讨论 |
4.2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与竞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2 非智力因素各因子与竞赛成绩的相关性比较 |
4.2.3 非智力因素与竞赛成绩的回归分析 |
4.2.4 小结和讨论 |
4.3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对策分析 |
4.3.1 加强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情感的培养 |
4.3.2 注重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意志的培养 |
4.3.3 重视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中性格的培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探索维度与模式 |
1.3.1 研究视角 |
1.3.2 探究采用模式 |
1.4 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1.4.1 写作思路 |
1.4.2 创新点 |
2 非智力因素研究简述 |
2.1 相关概念的梳理 |
2.1.1 智力因素 |
2.1.2 非智力因素 |
2.1.3 思想政治教育 |
2.2 非智力与智力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
2.2.1 二者之间的区别 |
2.2.2 二者之间的联系 |
2.3 非智力因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联系 |
2.3.1 非智力因素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2.3.2 两者过程相同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 |
3.1 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
3.1.1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前提 |
3.1.2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智育的源泉 |
3.1.3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内容 |
3.1.4 非智力因素教育对美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
3.1.5 非智力因素对劳育具有重要影响 |
3.2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3.2.1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预见性 |
3.2.2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3.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3.3 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要求 |
3.3.1 大学生群体构成新特点的要求 |
3.3.2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 |
3.3.3 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要求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状分析 |
4.1 调查概述 |
4.1.1 调查对象方法 |
4.1.2 调查结果概述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需求、动机模糊 |
4.2.2 兴趣度低且不稳定 |
4.2.3 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 |
4.2.4 意志力薄弱 |
4.2.5 性格中的不良特征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原因分析 |
4.3.1 大学生自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
4.3.2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
4.3.3 教育改革的影响 |
4.3.4 教育机制不完善 |
4.3.5 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对策分析 |
5.1 树立高校教育新观念 |
5.1.1 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观念 |
5.1.2 在“破”与“立”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 |
5.2 在教育内容中完善非智力因素成分 |
5.2.1 完善心理教育环节 |
5.2.2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
5.2.3 紧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5.3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
5.3.1 实施因材施教方法 |
5.3.2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 |
5.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 |
5.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5.4.2 积极利用网络教学 |
5.5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
5.5.1 要提高辅导员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
5.5.2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非智力因素水平 |
5.6 从具体环节中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
5.6.1 树立正确的动机 |
5.6.2 培养良好的兴趣 |
5.6.3 培养健康的情感 |
5.6.4 磨练坚毅的意志 |
5.6.5 塑造完善的性格 |
5.7 发挥高校社团活动及示范影响力 |
5.7.1 积极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
5.7.2 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IAAF Kids’Athletic教学对10-12岁儿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临桂区桂康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田径发展的现状及田径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的淡化 |
1.1.2 开展田径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出现 |
1.1.3 少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概定 |
2.1.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 |
2.1.2 非智力因素 |
2.2 少儿田径文献综述 |
2.2.1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开展现状研究 |
2.2.2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实验研究 |
2.2.3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对技能培养影响研究 |
2.3 非智力因素文献综述 |
2.3.1 非智力因素在国外的提出 |
2.3.2 非智力因素在我国的提出 |
2.3.3 非智力因素在心理学因素上的划分 |
2.3.4 我国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少儿田径对少儿运动热情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1 对运动热情的影响结果 |
4.1.2 运动热情影响的分析 |
4.2 少儿田径对少儿运动焦虑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2.1 对运动焦虑的影响结果 |
4.2.2 对运动焦虑影响的分析 |
4.3 少儿田径对少儿运动毅力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3.1 对运动毅力的影响结果 |
4.3.2 对运动毅力影响的分析 |
4.4 少儿田径对少儿集体荣誉感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4.1 对集体荣誉感的影响结果 |
4.4.2 对集体荣誉感影响的分析 |
4.5 少儿田径对少儿好胜心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5.1 对好胜心的影响结果 |
4.5.2 对好胜心影响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2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 |
2.2.1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
2.2.2 培养非智力因素在训练中的意义 |
2.2.3 非智力因素在摔跤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
2.2.4 摔跤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指标调查情况 |
2.3 摔跤训练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 |
2.3.1 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情况 |
2.3.2 摔跤运动员练习摔跤的目的 |
2.3.3 摔跤训练教学中培养内容的调查 |
2.4 摔跤运动中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
2.4.1 进行启发和引导,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
2.4.2 端正青少年的学习动机,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
2.4.3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加强教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1.1 非智力因素对促进智力发育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3.1.2 非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智力方面的不足, 最终推进个体取得事业的成功, 甚至是创造奇迹。 |
3.1.3 在摔跤训练教学中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导致青少年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滞后。 |
3.1.4 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对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度不高, 较少能够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
3.1.5 目前摔跤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大多以个人兴趣为主, 但仍有部分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需要正确的引导。 |
3.2 建议 |
3.2.1 在摔跤训练教学中, 教练员及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运动员克服各种不良的内外环境因素, 使其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认知活动类型,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3.2.2 摔跤运动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训练体系, 要以人为本, 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 又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非智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
(6)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足球教学 |
2 高校足球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2.1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对运动的影响 |
2.2 足球运动中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及重要性 |
2.3 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
2.3.1 采取鼓励机制 |
2.3.2 树立学生自信 |
2.3.3 培养竞争意识 |
3 结语 |
(7)户外活动性游戏促进青少年非智力因素教育价值探讨 ——以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素质教育建设的需要 |
1.1.2 成功人生教育的需要 |
1.1.3 推动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平衡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研究概述 |
1.3.2 代表作及其主要观点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
1.4.2 户外活动性游戏的概念界定 |
1.5 户外活动性游戏的特点 |
1.5.1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 |
1.5.2 具有娱乐趣味性特点 |
1.5.3 带有规则 |
1.5.4 团队分享 |
1.5.5 师生互动 |
1.6 研究设想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实验对比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户外活动性游戏实施的基本思路与设计方案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内容 |
3.3.1 理论部分(共计 2 学时) |
3.3.2 实践部分(共计 38 学时) |
3.3.3 问卷编制 |
3.3.4 调查实施 |
3.3.5 实验效果的调查设计 |
3.3.6 实验评价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青少年在兴趣方面具有较大提升 |
4.2 青少年在意志品质方面具有较大提升 |
4.3 青少年在责任感方面具有较大提升 |
4.4 青少年在自信心方面具有较大提升 |
4.5 青少年在团队意识方面的提升 |
4.6 综述 |
5 探讨 |
5.1 户外活动性游戏提升青少年兴趣的讨论 |
5.2 户外活动性游戏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讨论 |
5.3 户外活动性游戏提升青少年自信心的讨论 |
5.4 户外活动性游戏提升青少年责任感的讨论 |
5.5 户外活动性游戏提升青少年团队意识的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户外活动性游戏可以增加青少年的自信心 |
6.1.2 户外活动性游戏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
6.1.3 户外活动性游戏可以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
6.1.4 户外活动性游戏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团队意识 |
6.1.5 户外活动性游戏可以促进青少年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 |
6.2 建议 |
6.2.1 转变观念、提高认知度,将非智力因素教育纳入政绩考评体系 |
6.2.2 利用政策导向 |
6.2.3 合理利用学校教育法定时间段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6.2.4 利用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特点 |
6.2.5 户外活动性游戏的选用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相结合 |
7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8)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非认知因素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陕西省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程中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状况 |
3.1.1 非认知因素的概念 |
3.1.2 高校男生对操舞类运动的认知程度 |
3.1.3 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动机现状分析 |
3.1.4 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兴趣现状分析 |
3.1.5 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情感现状分析 |
3.1.6 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意志现状分析 |
3.1.7 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性格现状分析 |
3.2 提高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的非认知因素对策研究 |
3.2.1 非认知因素发展水平作为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 |
3.2.2 提高男生对操舞类的认知和自信心,明确学习动机 |
3.2.3 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操舞类的积极情感 |
3.2.4 提高教师技术水平,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方法 |
3.2.5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价值感 |
3.2.6 充分发挥男生的表现欲 |
4、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
1.1 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
1.2 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效果 |
1.3 加强学生组织调节能力 |
2 培养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
2.2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
2.3 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
2.4 改善评价的方式 |
3 结语 |
(10)浅谈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的组成 |
1. 兴趣因素 |
2. 意志因素 |
3. 情感因素 |
4. 美感因素 |
二、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特性 |
1. 群寓合性 |
2. 潜意识性 |
3. 突变性 |
4. 持续性 |
四、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研究[D]. 田璐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D]. 张玲玲.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A]. 葛昊,金燕,井腾飞,鲍海波,朱鸿飞.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2018
- [4]IAAF Kids’Athletic教学对10-12岁儿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临桂区桂康小学为例[D]. 褚良亮.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
- [5]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J]. 史伟. 体育师友, 2017(01)
- [6]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研究[J]. 王海滨. 青少年体育, 2014(08)
- [7]户外活动性游戏促进青少年非智力因素教育价值探讨 ——以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例[D]. 刘琪. 成都体育学院, 2014(01)
- [8]陕西高校男生在操舞类普修课中非认知因素的现状研究[D]. 陈月华. 西安体育学院, 2014(03)
- [9]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 郗锋. 当代体育科技, 2013(15)
- [10]浅谈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其特性[J]. 姜钧,孟现柱,王园园. 新课程(中旬),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