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柯卓然[1](2021)在《除翳明目饮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目前,白内障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方式及手术仪器的不断改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当代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里,医疗水平逐渐提高,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少,但无论是更加成熟的医疗技术,还是更加先进的医疗器械,都不能完全消除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当代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控制眼前节炎症的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非甾体消炎药,但是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副作用。诸多研究表明运用中医药联合激素滴眼液可以提高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除翳明目饮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 L术)的患者70例,并使用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患者口服除翳明目饮颗粒剂加减,每日服用两次,一次一剂,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行抗眼前节炎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行抗眼前节炎症治疗。中药颗粒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滴眼液6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眼前节炎症评分、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央角膜厚度,观察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有效病例数61例(61眼),其中试验组病例数31例(31眼),对照组病例数30例(30眼),经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基线情况良好,组间可比性高。1.在治疗14天后试验组术后眼前节炎症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在用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眼前节炎症评分与用药前相比较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变化趋势相同,显示两组内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眼前节炎症评分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组间对比,发现两组间眼前节炎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试验组眼前节炎症总评分和角膜后沉着物评分的好转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与体征炎症评分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在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14天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CC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两组间C CT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两组组间CCT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且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14天在两组内分别进行组内视力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试验组视力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14天两组组间对比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自拟中药方除翳明目饮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有效,而且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单独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尤其在角膜后沉着物的改善方面具有很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2.除翳明目饮可能加速了白内障术后中央角膜厚度、视力的恢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加以证明。

裴童童[2](2021)在《2.2mm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和视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在2.2mm陡峭轴透明角膜主切口下行白内障手术是否能够改善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同时为临床医师个性化施行白内障手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择30例(40只眼)在泰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做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在术中于常规11点位(方便手术者操作)做2.2mm透明角膜主切口,B组患者根据术前IOL Master测出的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所在轴向即陡峭轴做2.2mm透明角膜主切口。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IOL master测量角膜散光值大小、轴向(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所在轴向)及一般临床资料。通过Excel及SPSS23.0软件进行SIA的计算和相应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A、B两组患者在性别、眼别、年龄、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大小和轴向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A、B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裸眼视力在术后1月稳定。(3)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A、B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4)角膜散光值大小:与术前相比,A组术后各时间段其值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B组术后1周其值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月、3月其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B组术后1月、3月其值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术后1月相比,B组术后3月其值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1月、3月其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散光轴向:A、B两组术前与术后角膜散光轴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角膜散光轴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IA:随着时间延长,A、B两组SIA值均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段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值大小在(0.5-2.0)D之间时,选择2.2mm陡峭轴透明角膜主切口比常规11点位透明角膜主切口更能有效改善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同时为临床医师个性化施行白内障手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春明,钟红,施炜[3](2020)在《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溧阳市中医医院25例(25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行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耗时及术后视力。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25例硅油全部顺利取出,无硅油残留。随访末期视力≥0.1者18眼(72.00%),优于术前的5眼(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7,P=0.000)。无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或人工晶状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王洪亮[4](2020)在《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24眼。试验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对照组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IOL均囊袋内植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术后IOL倾斜度、主观视觉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22,P=0.729)。2个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6,P=0.939)。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患者IOL水平偏心量、垂直偏心量及总偏心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IOL在水平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IOL在垂直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分别为2.85±0.24、3.30±0.36和3.43±0.42,对照组分别为2.34±0.23、2.65±0.44和2.57±0.39,均较术前的1.31±0.22和1.19±0.17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大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1.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与否,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2.囊袋张力环植入应用于超高度并发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对患者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无影响。3.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囊袋张力环后能够维持晶状体稳定性。4.通过对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的临床观察,植入囊袋张力环,术后能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图13表7参43

梁嘉慧[5](2020)在《加减五苓散干预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加减五苓散对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后黄斑水肿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96例(99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50眼),研究组患者48例(49眼)。所有病例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0.1%玻璃酸钠滴眼液(海露)持续点眼1周,1-2滴/次,4次/日。研究组在相同治疗基础上予口服加减五苓散煎剂。观察并收集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黄斑水肿发病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BCVA、眼压、CMT变化情况及黄斑水肿发病率。结果:1.在术后1周,两组BCVA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BCVA在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对照组BCVA改善与术后1周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CVA改善对比术后1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视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CMT整体趋势均增高。对照组CMT在术后1周显着高于术前(P<0.05),术后1月显着高于术前、术后1周(P<0.05)。研究组CMT在术后1周、1月较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CMT在术前、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对照组CMT显着高于研究组(P<0.05)。3.对照组、研究组眼压在术后整体趋势均下降(P<0.05)。对照组、研究组眼压在术后1周、术后1月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及研究组眼压在手术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病率为12.0%,研究组黄斑水肿发病率为4.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月黄斑水肿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减五苓散可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月视功能恢复。2.加减五苓散可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月CMT增加。3.加减五苓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周、1月眼压。4.本研究基于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体质分布及黄斑水肿中医发病特点,认为加减五苓散可能对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黄斑水肿有一定防治作用。

易思豆[6](2020)在《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祛风明目、健脾除湿、清肝凉血中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的作用,探索中医药在此方面的优势,为运用中医药干预缩短白内障术后视觉恢复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白内障术后病例72例(7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常规药物+中药治疗组(中药干预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常规眼药治疗,中药干预组在常规眼药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颗粒剂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分别于术后第1、7、15天记录患者视力和中央角膜厚度,术后第1、3、7天记录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第1、15天记录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问卷调查评分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74眼),实际完成临床观察共有66例(66眼),两组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基线、术前及术后1天各项相关指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裸眼远视力(UDVA)比较:(1)两组间比较: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不同时间段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不同时间段组内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后1天与15天比较、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比较:(1)两组间对比: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数对比敏感度函数下的面积(AULCSF)比较:(1)在明、暗光及暗环境眩光条件下:中药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后AULCSF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在暗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明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指标:(1)角膜水肿消退率比较:术后3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所有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术后15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肿患者术后7天和15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视功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比较:术后15天,NEI-VFQ-25量表评分两组间比较,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从所有完成临床观察患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中药干预,可以在短期内加快术后角膜水肿的消退,加快视力恢复,对对比敏感度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2.运用中药干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能有效加快患者视觉质量的恢复。

陶栗[7](2020)在《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很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而白内障正是其中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群体视力健康的最大“凶手”,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特别是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一疾病,目前治疗上可选用手术治疗。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发展,眼科超声乳化手术操作技术日臻发展成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效果好,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眼科医生所推崇,但手术也使手术并发症成为了广大术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感染性眼内炎是该手术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国际上对其发病率一般认为在0.04-0.27%。我国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一发病率为0.033-0.11%。通常表现为突发的眼球疼痛伴视力下降,前房积脓,前房絮状渗出,人工晶体表面渗出膜附着,玻璃体中、重度混浊等,严重的破坏眼球组织,损害视功能,致使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等灾难性的后果。有研究指出,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大多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万古霉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可以覆盖上述菌群。已被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根据2007和2014年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ASCRS)调查,前房注射万古霉素是人工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最常用的药物,在全球范围内37%眼科医师使用该药物,常用剂量为1mg/0.1ml。随着万古霉素在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常规使用,关于其在眼科使用的不良反应也有所报道。根据ASCRS和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ASRS)报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万古霉素眼部局部使用后出现出血性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Hemorrhagic Occlusive Retinal Vasculitis,HORV)。HORV的表现包括无痛性视力下降,术后发病时间较POE迟,前房和玻璃体炎症较为轻微,大多无前房积脓。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扇形的视网膜内出血,病变累及周边视网膜,进展的病例出现黄斑缺血,荧光造影显示扇形的血管炎和血管闭塞。这一灾难性的并发症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与前房注射万古霉素有关。本中心多年以来在前房注射抗生素,应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呋辛、低浓度万古霉素(0.01 mg/ml,0.1 ml)。该浓度为国外报道所使用的万古霉素浓度的1/1000,这一浓度的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病例数据,本研究旨在探究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回顾研究。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2、观察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所致的相关临床并发症。研究方法一、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本部分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患者13068眼及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术毕前房注射头孢呋辛患者15777眼。回顾对比以上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行非劣效行检验分析两组对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效果,对随访期间出现视力下降患者,行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前房、人工晶体等情况,眼部B超检查玻璃体混浊情况,眼内液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确诊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并追踪该部分患者治疗方案变更情况及治疗预后。二、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白内障手术患者24 916眼,患者均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0.1 ml(0.01 mg/ml)。术后随访出现视力下降患者,行裂隙灯检查、眼部B超检查,筛选出术后眼内发生炎症患者,行房水病原微生物检查,排除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筛选出剩余患者,行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行房水炎症因子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血管细胞粘附因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检查,眼内常见21种致炎微生物核酸、广谱细菌核酸、广谱真菌核酸检查。追踪该部分患者治疗方案变更情况及治疗预后。三、所有数据均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处理本研究对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描述,用两组率的非劣效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0.025。P<0.02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率的非劣性检验用单侧z检验,统计量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计算公式:Z=△-(PC-PT)/SPC-PTSPC-PT为两组率差值的标准误,计算方法为两组率合并法(平均)法,计算公式为:SPC-PT=(?)结果一、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共筛选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5例5眼,其中低浓度万古霉素组3例3眼,发病率0.0229%,头孢呋辛组2例2眼,发病率为0.0127%。低浓度万古霉素组3例患者致病菌培养结果为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头孢呋辛组培养结果为真菌、缓症链球菌各1例。两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非劣效性检验(P<0.025),即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不差于头孢呋辛。头孢呋辛组与低浓度万古霉素组出现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视力下降,裂隙灯下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前房浮游细胞、丁达尔征(Tyn)阳性,部分患者前房积脓,前房絮状渗出,人工晶体表面渗出膜附着,玻璃体中重度混浊。二、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共发现非感染性眼内炎性反应患者21例25眼,单眼17例,双眼4例。平均出现眼内炎症的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2.26±12.58天,裂隙灯下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浮游细胞、丁达尔征(Tyn)阳性,人工晶体在位透明。眼部超声提示:玻璃体混浊。房水炎症因子检查 VEGF 96.95±58.49pg/ml(参考区间 0-40.0)、TGF-β 175.05±33.55pg/ml(参考区间<1.0)、IL-6 29123.83±16066.97pg/ml(参考区间 1.0-50.0)、IL-105.85±1.15pg/ml(参考区间 0-50.0)、VCAM 14650±10144.62pg/ml(参考区间 200-1000)。未检测到眼内常见的21种病原微生物,培养镜检无真菌、细菌生长。行万古霉素治疗病情控制不佳甚至加重,停用万古改行激素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1、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不差于头孢呋辛。为少数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白内障患者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2、在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并发症方面,根据本中心临床观察,虽可出现罕见的眼内迟发性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这一并发症,但并未出现灾难性的HORV病例,此情况考虑与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浓度较低有关。由于该并发症罕见、迟发、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随访,尤其对万古霉素治疗后病情加重,停用后症状缓等疑似病例建议使用激素治疗。

王青[8](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9](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侯跃芳[10](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除翳明目饮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
        2 病因研究
        3 发病机制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白内障及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白内障的历史源流
        2 古代医家对白内障病因病机认知
        3 现代中医对白内障病因病机认知
        4 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中医相关认知
        6 中药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临床运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临床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5 观察指标与方法
        6 评分标准
        7 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总体病例质量
        2 一般资料
        3 疗效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的认知
        2 中医学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的认知
        3 中医治疗组方的理论基础与分析
        4 研究效果与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眼前节症状与体征评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2.2mm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和视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矫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检测仪器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术中准备
        1.2.3 术后护理
        1.2.4 测量方法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个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个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3 两个组患眼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2.4 两个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
    2.5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IOL偏心量比较
    2.6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IOL倾斜度的比较
    2.7 两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比较
    2.8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3.1 本研究对超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的意义
    3.2 超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3.3 囊袋张力环在超高度近视眼科中的应用
    3.4 囊袋张力环在超高度近视中的使用安全性
    3.5 囊袋张力环对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
    3.6 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着及科研获奖

(5)加减五苓散干预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黄斑水肿的认识
        一、黄斑水肿的中医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药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治疗
    第二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认识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概述
        二、发病机制
        三、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第三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认识
        一、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概述
        二、危险因素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预防与治疗
    第四节 加减五苓散防治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加减五苓散防治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必要性
        二、原方解析
        三、临床应用
        四、加减五苓散的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收集及分组
        二、资料登记
        三、观察指标
        四、治疗方案
        五、资料整理
        六、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比较
        三、眼压变化情况比较
        四、视力变化情况比较
        五、两组患者黄斑水肿发病率比较
        六、两组安全性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分析
    第二节 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
    第三节 术后眼压变化情况分析
    第四节 术后黄斑水肿发病率情况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 手术操作方法
    2.3 用药及疗程
    2.4 材料及仪器来源
        2.4.1 试验用药
        2.4.2 相关仪器
    2.5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2.5.1 观察指标
        2.5.2 检查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2.1 两组间性别比较
        3.2.2 两组间年龄比较
        3.2.3 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相关指标比较
    3.3 UDVA
        3.3.1 UDVA组间比较
        3.3.2 UDVA组内比较
    3.4 BCDVA
        3.4.1 BCDVA组间比较
        3.4.2 BCDVA组内比较
    3.5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3.5.1 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比较
        3.5.2 中央角膜厚度比较
    3.6 AULCSF
        3.6.1 明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2 暗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3 暗环境眩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7 视功能问卷NEI-VFQ-25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ARC术后视觉质量的认识
        1.1 视觉质量概念及评估方法
        1.2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影响因素
    2 中医药学对ARC手术及术后相关的认识和研究
        2.1 历史源流
        2.2 白内障病因病机
        2.3 对白内障手术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2.3.1 白内障术后病因病机
        2.3.2 中医中药在白内障术后的应用
    3 立法选方
    4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4.1 视力比较
        4.2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4.3 AULCSF比较
        4.4 术后视功能问卷评分比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附件二
        1.NEI-VFQ-25 视功能量表
        2.CSF-1000E频率、对比度对数转换表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3.1 临床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万古霉素在白内障术后预防性使用现状及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8)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除翳明目饮对白内障术后眼前节炎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柯卓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2.2mm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和视力的临床观察[D]. 裴童童.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 陈春明,钟红,施炜.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08)
  • [4]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D]. 王洪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加减五苓散干预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梁嘉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D]. 易思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D]. 陶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9]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10]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标签:;  ;  ;  ;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