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画出正五边形的? (第二和第三)

古人是如何画出正五边形的? (第二和第三)

一、古人怎样画正五边形?(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陆稳[1](2020)在《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提出了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要求,对广大教师而言章节起始课还是一个新兴名词。虽然在传统教育实践中也有引言教学等方面实践,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因此,章节起始课教学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发展并不完善。从教育及教育心理等相关理论来看,章节起始课在实现新旧知识关联、激发学生兴趣、构建知识结构、提升数学人文情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将章节起始课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进行分析讨论,对当前素质教育实践而言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概述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在对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指出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针对教师反映教学设计教案资源匮乏的问题,本文以《不等式及其解集》起始课、《勾股定理》起始课、《随机事件》起始课等初中阶段的教学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完善初中数学起始课教学实践理论及方法支持。本文研究得出结论:(1)重视章节起始课教学十分重要。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搭建新旧知识联系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起点课堂,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科学把握“章节起始”和“新知识”的度,应用科学的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方法,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案,实现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牟金保[2](2020)在《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门内容知识被描述为数学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而本文所研究的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就是属于专门内容知识的范畴。本研究主要关注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现状与HPM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的理论框架建构,目前尚无人进行研究,但有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研究可供参考,也有国内外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方面的研究可供参考。由于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的理论框架,目前并没有现存的,为了得出本文理论框架的要素和针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研究流程,研究者针对15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并利用模糊Delphi法通过三个步骤,对要素指标进行了筛选。研究者主要针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建构了PT-HSCK九成分的九边模型,这九个知识成分维度分别为选择与引入的知识、比较与设计的知识、回应与解释的知识、探究与重演的知识、表征与关联的知识、编题与设问的知识、评估与决策的知识、判断与修正的知识、解决与运用的知识。同时,针对参与者的水平高低按照每个知识成分维度划分成五种不同的水平等级。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者在HPM干预之前,调查了西藏地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在职数学教师以及西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态度,同时调查了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现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研究者选定了12名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为本文个案研究对象,针对无理数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平行线的判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全等三角形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6个知识点,设计了由24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组成的PT-HSCK九成分五水平测试问卷。为了探讨HPM干预对西藏职前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影响变化,研究者建立了HPM干预框架,并以该框架为指导对选定的12名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根据模糊Delphi法筛选6个知识点以及史料阅读、HPM讲授和HPM教学设计三个阶段分别进行HPM干预。在HPM干预之后,研究者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访谈和作业单反馈分析了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水平变化情况。从总体结果来看,通过对PT-HSCK九个知识成分维度的前后测成对t检验发现,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的水平显着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知识成分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后测的均值还是要略微高于前测。从藏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分析结果来看,藏族参与者的PT-HSCK中,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显着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知识成分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从汉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分析结果来看,汉族参与者的PT-HSCK中,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显着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后测的均值还是要略微高于前测。总之,HPM干预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水平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也可以为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培养提供实施理论框架和有针对性推广的数据支持。

夏敏[3](2020)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鲁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发至今已经将近十年,针对标准中提出的增设阅读材料的要求,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已落实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材料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极大忽视。对阅读材料学习情况的研究,是贯彻科学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必不可少的一步。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初中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情况,探究学生忽视阅读材料的原因是什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了解初中学生对阅读材料持有的态度;(2)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时,是否有所倾向。本文首先依据表3.1,将鲁教版教材中阅读材料分为知识拓展类、数学史类、信息技术类和数学与生活类四类。然后,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态度和对不同类型材料的掌握情况,以此确定阅读倾向,利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得到的调查结果如下:(1)初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2)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具体为知识拓展类最受欢迎,信息技术类最不受欢迎。在材料内部,学生对与正文知识关联不强的知识拓展类阅读材料,对趣味性匮乏、科普性强的数学史类阅读材料,对抽象度较高的数学与生活类阅读材料、以及对信息技术类阅读材料的学习情况不好。由此,得出研究结论,学生忽视阅读材料并非是学生对其态度不好,而是与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性处理方式相呼应,可以证明阅读材料遭到学生忽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本文基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发现阅读材料遭受学生忽视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教学建议。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材编写者编写阅读材料的意图与一线教师的理念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形成一些新的授课思路,从而改善阅读材料遭受忽视的现状,最终实现使阅读材料成为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辅助素材的目的。

吕宜珂[4](2020)在《基于STEM理念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将STEM教育纳入本国教育方针与政策,STEM教育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被视为培养国家综合性人才的有力途径。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将STEM教育作为新课程标准之一,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STEM教育本土化成为当下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目标。但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却长期面临着缺乏课题、对学生创新关注过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等问题。本学位论文将重点落在基于STEM教育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上,致力于探究STEM教育与“综合与实践”课程整合的有效形式。本学位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形式分析与发现教师与学生对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基本需求与期望,剖析STEM教育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实施的困境,由此确定出以项目为载体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应读本编写的实际意义。其次,本学位论文分析了基于STEM教育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读本编写的理论基础、设计原理、设计意图和读本栏目设计,其中读本编写的设计原理是本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课标的基本要求,本学位论文认为融合STEM学科知识项目式学习是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核心环节,提出了以“实践—认知—再实践”为模式的项目设计原理。由此,本学位论文按照“课前阅读”、“实践初探”、“认知活动”、“再创造”四个环节步步推进完成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读本编写。再者,本学位论文进行了读本效果分析。从动手操作的方便性、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启发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成效性、知识背景的拓展性、阅读的趣味性、排版的美观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照问卷调查分析,并用双正态总体均值检验得出结论。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本学位论文编写的读本内容有更显着的正向效果。最后,本学位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王瑞芳[5](2019)在《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平面几何学习中,作为几何学根基的作图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这不仅因为作图是平面几何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严谨逻辑思维的形成阶段。因此无论是从初中生对作图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为后续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角度出发,探寻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几何教育史的研究,为今后中国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能为几何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数学教育处于转型阶段,随着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入,学校教育中的作图以及对其进行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随着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提出的作图要求无论是在作图设备还是具体学习要求都在逐渐降低,随之对作图的研究亦减少。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依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作图要求,以发表在《数学通报》和《中学数学》的作图研究文章为主要研究素材,将1949-2012年的发展历程分为1949-1957年、1958-1966年、1978-1985年、1986-2000年以及2001-2012年(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十年不做研究)五个时期,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别从作图理论、作图解决问题、单具作图、作图与代数间联系、作图教学、作图争论及作图谬误性问题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图实例做进一步阐释,以期清晰地再现1949—2012年间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得到如下发展特点:(1)在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过程中,作图的范围及难度逐渐缩小,许多作图要求被放宽甚至淡出人们的视野;(2)作图研究背景逐渐趋向多元化;(3)作图题的解题程序虽在弱化,但逐渐重视挖掘作图过程中蕴含的思维方法。本研究总结结论如下:(1)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线教师在作图研究中的参与度逐渐增强。(2)作图研究文章的重心逐渐发生变化,1949-1960年间侧重于对作图理论的介绍,1960-1966年对之前数学教育进行调整,以作图教学为主,1978-1985年虽然作图教学研究仍然占据研究主流,但此时更侧重于作图基础的教学;1986-2000年间作图教学及作图解决问题成为研究主流;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2001-2012年间作图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研究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行作图的理论研究。(3)虽然在1949-2012年间都比较重视对作图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重心各有不同。1949-1957年间侧重于翻译和引进,1958-1966年以及1978-1985年间更侧重于作图教学建议以及教学经验,1986年之后作图理论的研究重心转向作图的变式教学以及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的融入。

孙晓倩[6](2018)在《明初官式建筑石作营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初官式建筑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建筑石作用料巨大、风格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发端于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随着都城(南京、凤阳、北京)及政权更迭,传播广泛并留有大量遗存。明初官式建筑石作营造需求除了环境等客观因素使然,更是传统材料观的转变,营造成就则对应于建筑文化的滋养、石作技艺的成熟、社会科技的进步等诸多因素。本论文以洪武、永乐两朝官式建筑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测绘调研,通过一手资料与文献考证的结合,在以下方面做到创新:(1)空间维度上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首次系统研究了明初皇家都城及敕建于都城之外的官式建筑石作遗存,对明初石作遗存进行了实地调研测绘,厘清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发展脉络,总结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特征及地域间联系;其二,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置于更广阔的江南背景之下,讨论其发展与特征形成的地域原因。(2)时间维度上,聚焦洪武永乐两朝六十年时间内石作变化的同时,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置于更长的时间线中,因明初官式建筑石作起源于南京,无论是工匠体系或是实物呈现对江南工艺有诸多延续,江南也是《营造法式》的重要传播区域,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与《营造法式》进行对照,通过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遗存与宋《营造法式》的考证比对,实证客观地评价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对《营造法式》继承与发展的程度。(3)对石作加工工艺全过程做法的研究。既有研究主要针对石作本身所呈现的结果,对包括采石在内的石作流程欠缺关注。论文力求更为科学的从石料种类、石材开采等方面对多种石材来源、材料尺度、软硬质影响下的石作加工、表现、样式等进行全面展开。(4)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石作发展背后的社会因素是引导本文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重要研究内容。论文对明初和石作相关的历史事件、工官制度、人员调动等线索充分爬梳,将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发展鲜活地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试图最大化地发掘历史的真实性,探讨石作现象背后的动因。(5)论文运用大量图表统计等方式,在一手测绘数据和文献梳理基础上,对石作本体及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化分析,以量化统计得出质的总结,避免先验性地引入过多主观推断。论文结构分为上、下两篇。明初因地理和历史背景差异,石作就地取材的特点,各地区规格和纹样不尽相同,地域特征明显。凤阳明中都石作与其他地区繁简程度相异,“朴素坚壮”并非贯穿明初的雕饰法则;迁都后北京与南京的官式建筑石作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青海、武当地区石作既兼有南北方都城石作特征,也有地方探索。上篇四章侧重对明初官式建筑石作本体的研究,按石作遗存所分布的三都(凤阳、南京、北京)及三都之外(泗州、青海、武当)区域分别展开,对不同地区重要官式建筑石作进行勘测、梳理及考证,具体分析明初官式建筑的石作特征与发展脉络。下篇对相关重要专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包括:明初官式建筑石作成就形成的动因;明初官式建筑石作与《营造法式》的关系;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发展达到的技术水平与高度;分析与评价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在古代及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金荣[7](2017)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研究 ——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变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且关于变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基本已建立。经过调查发现,在教科书的一个模块、一个章节、一节课、一个定理证明、甚至一道例题、一道习题的教学中如何应用变式教学理论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并不多。结合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收集到的材料,对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变式和变式教学的概念,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原则。第三章内容是在我所在学校师生进行的关于变式教学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对我校的42名数学教师进行了关于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施情况的全面调查,并且在我校初二、初三的14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 1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分析得到研究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第四章介绍了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与分析。主要介绍了“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课中应用变式教学案例和分析、教科书上的一道例题进行变式教学的案例与分析、以及一道课后习题进行变式教学的案例与分析。通过三次实践发现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是可行的,而且值得推广。本论文通过研究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际操作和课堂实践,得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数学变式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教授数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葛芳[8](2017)在《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十八世纪的广州口岸为中心,进行中西设计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考察。从广州自古以来所处的重要交通地理位置入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贸易往来对象进行对比,探讨明清更迭之际的广州口岸,受其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影响之下,设计风格与审美观念所产生的转变。清中期,随着与西方国家贸易交往的日益加深与频繁,中西交流的层面逐渐扩大,西方绘画、生活用具、建筑家具等均以种种方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其影响所及以中西贸易交流的中心地带广州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由于清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制的实行,此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州的文化与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尤其到了十八世纪,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迎合西方的审美趣味,广州本地的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亦与西方传入的新技艺相交融,不断地移植与创新,工艺也渐趋成熟,逐渐呈现出地域鲜明的独特艺术特征。其中,以外销画、壁纸、外销瓷器、漆器、广式家具、藤编器具、广绣、外销扇、牙雕、锡器、玻璃画等为代表的广州外销物品,不仅成为中西贸易交流中深受西方人青睐的手工艺商品种类,部分以广式家具、自鸣钟、玻璃画、牙雕等为主的手工艺,更是渗透到皇宫内廷与达官显贵统治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西洋风”的流行。本选题主要采取“原典实证”的研究方法,将十八世纪同时期相关的历史典籍、文献资料与现存的考古实物进行比较、互证,同时结合历史学、风格学、图像学的方法,对十八世纪中西贸易交流中新产生的设计现象展开综合性的广泛探讨。试图通过这一历史时期设计现象的研究,深入探究中国在由传统的“朝贡贸易”向“商业贸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以广州口岸为中心所发生的设计文化领域之新现象,从更宽泛的多维角度,对期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进行历史还原。力求对该时期以家具、瓷器为主的手工艺制造业之“中西糅杂”设计风格的成因,进行更具真实性与科学性的解读,因而对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广东地区的设计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价值。

孙书庚[9](2017)在《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个人的能力是微乎其微的,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团队合作。合作能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还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能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必要的。通过对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和听课学习,发现当今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很不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差,教师不明白合作的意义,合作时过于强调形式,在合作中没有起到主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等。本文以小组互助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为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调查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2)探索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的教学策略;(3)探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案;(4)数学教学中进行优化小组互组合作学习实践,检验并分析其效果。通过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显着优势;数学小组合作的差异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习惯等;不同班级在相同年级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差异性,而优化合作学习策略,改进合作学习方案,能达成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相同班级数学小组合作在不同年级段,学业成绩排名相对稳定,没有造成显着变化。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发展。

韩沫[10](2014)在《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历史城镇数量众多,各地民居建筑艺术特色鲜明举世闻名。这些城镇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受几千年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淡漠,再加上朝代的更迭,革古鼎新,多少宏伟壮丽的城市和建筑毁于一旦,这使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古城和古建筑更为珍贵。城镇发展浓缩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不同的城镇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民居建筑与城乡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凸显城镇的时代特色。历史上的满族古镇也曾是具有独特风貌和深厚内涵的人类聚居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都体现在其所遗存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及城镇整体的景观环境上。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先后制定了古城古建筑保护法令,20世纪70年代提升为保护世界遗产法案。人类在保护自身文化方面向理智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也受到这股保护文化遗产的世界潮流的影响,但工作还刚刚开始,举步维艰。满族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建筑景观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雄伟、庄严、雕琢精美的宫殿、坛庙建筑,也有散布在各地乡村的广大民间建筑群,如民居、祠堂、书院等。传统的满族民居建筑景观经过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琢,以其特有的体量空间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展现出满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历史风貌,满族城镇民居景观的历史分析与保护就是对满族历史文化的梳理与完善,是从艺术学、美学的角度对满族历史文化的全新考释。景观设计规划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我国成立学科至今仅有十余年时间,在国际上也不过百年历史。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给人类生存空间带来新的课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国际范围来看,属于典型的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在满足城镇规划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挖掘满族民居景观艺术的保护和复原之路,开发低耗环保的建筑材料,规划兼备复耕土地、社区管理,村庄绿化,景观效果,美学与实用共荣的新满族民居,主动接受传统满族民居的积极影响和引导,为北方古镇复原保护提供理论平台,完善景观学中满族民居聚落景观历史及现状分析的理论储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将是对景观学科乃至全人类文化艺术领域的伟大贡献。在我国现有的城乡总体规划体系中,存在对城乡文化系统认识的片面性,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城市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新的文化资源的展望和发展,这种倾斜导致了我国近年来大量的城乡规划改造抛弃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千镇一面的窘境。忽略哪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完整性,无论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建设,还是对眼下的古镇复修的实践来说,都是一种缺憾。这与我们当前重视文化建设、尊重民族历史的主旨是极不相称的,因为满族民居历史景观的形成发展代表了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存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民居历史景观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是在继承保护、借鉴运用中创新的辩证统一的发展,只有保护满族民族文化中各个方面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才会为中华文化的长盛不衰注入新鲜气韵。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是对近代至今曾经的和现存的北方满族乡镇的历史环境作一遍梳理,在梳理的同时兼及满族文化交流、民俗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实质上面对的是满族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以满族民居建筑和历史景观环境为载体的发展史。从理论研究方面看,相对满族文化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研究明显薄弱,几个大的文化领域中,信仰(满族萨满教)文化研究的比较完善,在满族民居历史景观环境的研究方面尽管有了一定进展,但不论从景观学方面还是满族阶段史、满族民族史研究角度看都有很大欠缺,挖掘、深研远远不够。现实应用方面,从景观学科的角度讲,目前还很难见到完整的关于我国满族民居城镇景观方面的书籍,现在我国关于满族民居建筑的专着都是把单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而从环境景观这个大视野进行梳理的研究却被忽视,而一个民族的成长、一个乡镇的形成,往往是受自然、社会、哲学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大视野下,我们应将各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物质产品的满族民居景观文化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认识。因为,一个国家的长续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文化历史中一些优秀成分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发展。

二、古人怎样画正五边形?(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人怎样画正五边形?(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章节起始课概念的相关研究
        1.4.2 章节起始课教学现状相关研究
        1.4.3 章节起始课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1.4.4 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
    2.2 教学设计
    2.3 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设计
        2.3.1 “先行组织者”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及过程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问卷分析
        3.2.2 学生问卷分析
    3.3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数据分析
        3.3.2 存在的问题
    3.4 解决策略
        3.4.1 重视“章节起始”部分的教学
        3.4.2 把握“章节起始”与“新知识”的度
    3.5 本章小结
4 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设计案例及效果分析
    4.1 《不等式及其解集》起始课教学设计案例
        4.1.1 教学内容分析
        4.1.2 教学目标分析
        4.1.3 教学设计
        4.1.4 课后教学追踪
        4.1.5 教学反思
    4.2 《勾股定理》起始课教学设计案例
        4.2.1 明确教学目标
        4.2.2 确定教学内容
        4.2.3 教学设计
        4.2.4 课后教学追踪
        4.2.5 教学反思
    4.3 《随机事件》起始课教学设计案例
        4.3.1 教学目标分析
        4.3.2 教学内容分析
        4.3.3 教学设计
        4.3.4 课后教学追踪
        4.3.5 教学反思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2 :关于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藏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现状
    2.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2.3 HPM研究的现状
    2.4 学科内容知识的研究
    2.5 HSCK理论框架的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现状和态度研究对象
        3.1.2 个案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流程
    3.3 研究方法
        3.3.1 个案研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研究工具
        3.4.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与态度问卷
        3.4.2 PT-HSCK问卷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数据编码
        3.5.2 量化数据及其分析
        3.5.3 质性数据及其分析
第4章 PT-HSCK理论框架的建构
    4.1 PT-HSCK理论框架建构的动机
    4.2 基于模糊Delphi法的PT-HSCK理论框架建构
        4.2.1 评估指标
        4.2.2 专家反馈资料之适度检验
        4.2.3 初步重要的评估指标之筛选
        4.2.4 相对重要程度之阈值
    4.3 PT-HSCK的九种知识成分
    4.4 PT-HSCK的五级水平划分
    4.5 HPM干预框架
第5章 干预前现状与态度调查研究
    5.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态度
        5.1.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5.1.2 西藏在职初中数学教师态度的调查
    5.2 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态度的调查
    5.3 PT-HSCK的现状调查
第6章 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HPM干预
    6.1 HPM干预的前期准备
    6.2 HPM干预案例一:无理数的概念
        6.2.1 史料阅读阶段
        6.2.2 HPM讲授阶段
        6.2.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2.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3 HPM干预案例二:二元一次方程组
        6.3.1 史料阅读阶段
        6.3.2 HPM讲授阶段
        6.3.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3.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4 HPM干预案例三:平行线的判定
        6.4.1 史料阅读阶段
        6.4.2 HPM讲授阶段
        6.4.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4.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5 HPM干预案例四:平面直角坐标系
        6.5.1 史料阅读阶段
        6.5.2 HPM讲授阶段
        6.5.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5.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6 HPM干预案例五:全等三角形应用
        6.6.1 史料阅读阶段
        6.6.2 HPM讲授阶段
        6.6.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6.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7 HPM干预案例六: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6.7.1 史料阅读阶段
        6.7.2 HPM讲授阶段
        6.7.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7.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第7章 干预结果及其变化分析
    7.1 职前数学教师的总体变化分析
    7.2 藏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变化分析
    7.3 汉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变化分析
    7.4 藏族与汉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对比分析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1.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以及PT-HSCK的现状与态度
        8.1.2 建立了理论框架以及干预框架
        8.1.3 HPM干预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影响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问卷(学生用)
    附录2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问卷(教师用)
    附录3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态度问卷
    附录4 :PT-HSCK测试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鲁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阅读材料
        2.1.1.1 阅读材料的界定
        2.1.1.2 阅读材料的类型
        2.1.2 教学价值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对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研究现状
        2.2.2.1 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研究
        2.2.2.2 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研究
        2.2.2.3 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第3章 阅读材料分析与学习情况调查设计
    3.1 教材中阅读材料分析
    3.2 教材中阅读材料学习情况的调查设计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问卷设计
        3.2.4 调查实施过程
第4章 调查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讨论
    4.1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4.2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4.3 调查数据分析
        4.3.1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态度分析
        4.3.2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分析
        4.3.2.1 各类阅读材料整体掌握情况分析
        4.3.2.2 数学史类阅读材料掌握情况分析
        4.3.2.3 知识拓展类阅读材料掌握情况分析
        4.3.2.4 信息技术类阅读材料掌握情况分析
        4.3.2.5 数学与生活类阅读材料掌握情况分析
    4.4 调查结果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教学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3.1 针对数学史类阅读材料
        5.3.2 针对知识拓展类阅读材料
        5.3.3 针对信息技术类阅读材料
        5.3.4 针对数学与生活类阅读材料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反思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

(4)基于STEM理念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项目式学习(PBL)
        2.1.3 “综合与实践”读本
    2.2 关于STEM教育的文献综述
    2.3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基于STEM理念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
    3.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现状分析
        3.1.1 问卷调查
        3.1.2 教师访谈
        3.1.3 现状分析
    3.2 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3.2.1 设计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
        3.2.2 提供必要的有拓展性的知识阅读,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3.2.3 设计出合理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习过程和结果
    3.3 “综合与实践”读本设计
        3.3.1 读本编写的理论基础
        3.3.2 读本编写的基本原理
        3.3.3 读本编写的设计意图
        3.3.4 读本编写的栏目设计
    3.4 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读本
第四章 读本内容分析与效果分析
    4.1 读本内容分析
    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
        4.2.1 问卷内容与结果分析
        4.2.2 教师阅读反馈
    4.3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4.3.1 问卷内容与结果分析
        4.3.2 学生阅读反馈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录1:“综合与实践”课实践调查问卷
附录2:人教版“综合与实践”内容编订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读本编订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读本使用情况对照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几何作图历史简介及相关概念
    2.1 几何作图历史简述
    2.2 三大作图难题历史及解决历程简述
        (1)化圆为方
        (2)倍立方体
        (3)三等分角
    2.3 研究对象简介
    2.4 作图研究分类
        (1)作图理论
        (2)作图解决问题
        (3)单具作图
        (4)作图与代数间联系
        (5)作图教学
        (6)作图争论
        (7)作图中的谬误性问题
第3章 1949-1966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特点
    3.1 1949-1957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1.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3.1.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3.1.3 作图专有名词
        3.1.4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1.5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3.2 1958-1966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2.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3.2.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3.2.3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3.2.4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
    3.3 小结
第4章 1978-2000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趋势
    4.1 1978-1985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1.1 教学大纲中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4.1.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4.1.3 作图专有名词
        4.1.4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1.5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整体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4.2 1986-2000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2.1 教学大纲对初中几何作图要求变迁概述
        4.2.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4.2.3 平面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4.2.4 作图研究整体概况
    4.3 小结
第5章 2001-2012 年间初中几何作图研究及其特点
    5.1 课程标准对初中几何作图要求的变迁
    5.2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者群体
    5.3 初中几何作图研究情况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作图要求之变迁
        6.1.2 初中平面几何各类作图研究之变迁
    6.2 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特点
    6.3 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影响因素
    6.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明初官式建筑石作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选题意义
    0.3 以往研究的综述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论文框架
上篇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
    第一章 明中都官式建筑石作
        1.1 倾举国之力兴建的明中都宫殿
        1.1.1 明中都的营建概况
        1.1.2 午门
        1.1.3 金水桥
        1.1.4 横街
        1.1.5 散落的石构件
        1.1.6 其他
        1.2 继承古制的陵寝制度:明皇陵
        1.2.1 明皇陵的平面形制
        1.2.2 神道
        1.2.3 皇陵碑
        1.2.4 享殿遗址
        1.3 明初中都石作及其遗存
        1.4 明中都的石作特点
    第二章 南京明初官式建筑石作
        2.1 唯一建造在长江以南的统一国家的宫殿
        2.1.1 明宫殿的营建概况
        2.1.2 宫城门址
        2.1.3 金水桥
        2.1.4 御路
        2.1.5 横街
        2.1.6 其他
        2.2 开明代山陵之创举:明孝陵
        2.2.1 享殿台基
        2.2.2 神道
        2.2.3 方城明楼
        2.2.4 神功圣德碑
        2.3 最大规模的移石工程:阳山碑材
        2.3.1 阳山碑材的壮举
        2.3.2 由遗址看明初碑碣的开采过程
        2.4 完整的用石系统——大报恩寺
        2.4.1 历史沿革
        2.4.2 永乐、宣德二碑及碑亭石作遗址
        2.4.3 御路
        2.4.4 水工系统
        2.5 明初的其他皇家建筑石作
        2.5.1 明城墙
        2.5.2 明功臣墓
        2.5.3 灵谷寺
        2.6 明初南京皇家建筑石作遗存
        2.7 明初南京的石作特点
    第三章 北京明初官式建筑石作
        3.1 明初北京官式建筑石作营建概述
        3.2 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的明初北京宫殿
        3.2.1 明初北京宫殿营建
        3.2.2 早期石作遗存
        3.3 明十三陵陵寝制度的典范:明长陵
        3.3.1 祾恩殿台基
        3.3.2 祾恩门台基
        3.3.3 方城明楼
        3.3.4 御路
        3.3.5 十三陵中其他部分石作
        3.4 明初北京的石作特点
    第四章 三都之外的明初重要官式建筑石作
        4.1 泗州明祖陵
        4.1.1 明祖陵的平面形制
        4.1.2 皇城遗址
        4.1.3 神道
        4.2 青海乐都瞿昙寺
        4.2.1 营建背景
        4.2.2 瞿昙寺石作呈现的明早期南北两京石作特征
        4.3 明初武当山宫观建筑
        4.3.1 石材在山体建筑中组织排水的应用
        4.3.2 从石作角度剖析金殿的重要地位
        4.3.3 仿木构的石建造
        4.3.4 武当山石作中的其他早期元素
        4.4 明初敕建建筑的石作特点
    上篇结语
        1.明初官式建筑营建的时间脉络
        2.明初官式建筑石作遗存的分布
        3.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特征
        4.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下篇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成就、原因及意义
    第五章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成就溯源
        5.1 南方石作传统地域性的接续
        5.1.1 地理环境
        5.1.2 六朝以来南京砖石建造传统
        5.1.3 南方地区领先的石作技术
        5.2 明初的开国契机
        5.2.1 宏观的规划思想
        5.2.2 木构建筑体系下的用石巨大
        5.2.3 强权统治下的劳役
        5.2.4 冶铁业的发展
        5.3 元代建筑的影响
        5.3.1 砖石材料观念的解放——石材在宗教建筑中的普及运用
        5.3.2 以曲阳石匠为代表的元代官式建筑石作
        5.3.3 元代石作的传承与过渡
    第六章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对宋《营造法式》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6.1 宋《营造法式》中的石作相关制度及理论
        6.1.1 壕寨制度
        6.1.2 石作制度
        6.1.3 雕镌技法
        6.1.4 功限及料例
        6.2 明初官式石作的继承与发展
        6.2.1 定盘断水平之法
        6.2.2 筑基
        6.2.3 柱础
        6.2.4 角石、角柱
        6.2.5 殿阶基
        6.2.6 压阑石(地面石)
        6.2.7 钩阑、殿阶螭首
        6.2.8 踏道(象眼)
        6.2.9 坛
        6.2.10 卷輂水窗
        6.2.11 井口石(井盖子)
        6.2.12 幡竿颊
        6.2.13 赑屃鳌坐碑
        6.2.14 其他《营造法式》石作制度中提及的石作
        6.2.15 《营造法式》中未涉及的石作
        6.3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雕镌特征
        6.3.1 雕镌技法
        6.3.2 纹样
        6.4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评价
    第七章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技术与水平
        7.1 用石情况
        7.1.1 石材种类
        7.1.2 石材产地
        7.2 加工技术
        7.2.1 开采
        7.2.2 运输
        7.2.3 打磨
        7.2.4 提升
        7.3 连接方式与砌筑构造
        7.3.1 拱券
        7.3.2 灰浆
        7.3.3 咬合(榫卯)
        7.4 明代石作功限
        7.4.1 石料折方
        7.4.2 开石工价
        7.4.3 运石脚价
        7.5 与前代石作技术和加工水平的对比
        7.5.1 前代石作技术概述
        7.5.2 明初石作技术特点
    第八章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时代意义
        8.1 (砖)石建筑在明代的空前繁荣
        8.1.1 明代地面砖石作的盛行
        8.1.2 砖石材料性能的共性与互补
        8.1.3 洪武年间拱券券形的转变
        8.1.4 砖石技术的共同发展
        8.2 工匠体系对于传播皇家建筑特征的意义
        8.2.1 明初工部管理机制
        8.2.2 南方哲匠的入仕
        8.2.3 工匠体系对形成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特征的作用
        8.3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遗产价值
        8.3.1 世界遗产的评价标准
        8.3.2 世遗中和石作相关的遗产特征
        8.3.3 中国世遗中的明初官式建筑石作遗产价值
        8.3.4 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的保护现状
    下篇结语
结语
    1.结论
    2.本文可能深入开展的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1.明孝陵享殿复原数据及依据
    附录2.始建于明代早期的北京官式建筑遗存
    附录3.明初四座陵寝石像生序列、种类及数量
    附录4.明初官式建筑石作纹样、运用部位及雕镌技法统计
    附录5.明早期哲匠名录
    附录6.与石作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1978-2017)
致谢
作者简介

(7)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研究 ——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学变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2.1 数学变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数学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变式教学
        2.2.2 马登理论与数学变式教学
        2.2.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数学变式教学
        2.2.4 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与数学变式教学
        2.2.5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与数学变式教学
        2.2.6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数学变式教学
    2.3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2.3.1 目的性原则
        2.3.2 主体参与原则
        2.3.3 针对性原则
        2.3.4 反思性原则
        2.3.5 发展性原则
第3章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实施变式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1 我校数学教师实施变式教学调查结果的统计
        3.1.2 我校数学教师实施变式教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建议
    3.2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1 我校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的统计
        3.2.2 我校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建议
第4章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4.1 定理的变式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4.1.1 定理的变式教学设计
        4.1.2 定理的变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4.2 例题变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4.3 习题变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2 研究结论与展望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背景:以十八世纪广州口岸为中心的“西洋风”器物设计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3. 课题研究角度、主要方法和章节构成
第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口岸:中外贸易主要路线探析
    第一节 广州口岸自古以来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历史上中外贸易交流高峰与广州口岸外销航线
        1.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路线探析
        2. 明代我国海外贸易航线的拓展与变化
        3. 清代经广州口岸往返我国的欧美航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易物”到“造物”:十八世纪之前广州口岸的朝贡贸易与器物设计
    第一节 “易物”:朝贡贸易方式下广州口岸主要贸易对象研究
        1. 唐代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2. 宋元时期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3. 明清时期广州口岸的主要贸易对象
    第二节 “汉时香事”:广州口岸的香料贸易与汉代传统香器设计
        1. 广东地区香料贸易与汉代香器的出现
        2. 从“兰蕙”到“合香”:两汉时期香料贸易所引发的薰香器型转变
        2.1 西汉初期的豆形薰炉
        2.2 汉代博山炉及其香料研究
    第三节 “物之珍品”:广州口岸犀角贸易与角雕工艺
        1. 辗转多国的犀角珍品及古人品鉴方式
        2. 明清时期犀角雕工艺珍品分析
        2.1 十七世纪犀角雕松鼠葡萄杯
        2.2 十七世纪犀角雕“西厢记”故事图杯
        2.3 清代犀角雕“仙人泛槎”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方订制”与“西洋风尚”:十八世纪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的外销品设计
    第一节 从“朝贡贸易”到“行商贸易”:清代广州口岸贸易中的十三行行商
        1. 清代“粤海关”之建立与广州口岸“十三行”之溯源
        2. “立制革新”:困顿中广州十三行行商制度的设立 0603. 外国商船与行商之间复杂的贸易关系及贸易对象
    第二节 清代广州口岸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外销瓷订制
        1. 广州洋商行规中关于外销手工业品之公约与外国商船上的私人贸易
        2. 十八世纪“中国风”的盛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瓷器贸易
        2.1 十八世纪左右欧洲兴起的中国风格
        2.2 英国东印度公司“诺曼顿号”上的瓷器贸易及远洋运输
        2.3 从“乔治王子号”的结款清单看“青花(Blue&White)”外销瓷订制
        2.4 由青花订制瓷器所引发的欧洲制瓷风尚
        2.5 十八世纪英国制瓷业中的技术革命与经典瓷器纹样的复制
    第三节 “风从东方来”:十八世纪广州口岸的外销扇设计
        1. 广州口岸的象牙贸易与广东官员朝贡进单中的“牙丝宫扇”、“牙牌葵扇”
        2. 明代《长物志》中之“摺叠扇”与清中期广州口岸外销扇的工艺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糅杂”的新样式:十八世纪中外贸易交流影响下的家具创新
    第一节 明清更迭之际文人视角下传统造物观的嬗变
        1. 《长物志》与明代文人之“格物”雅趣
        2. 由文震亨的《长物志》观明代文人家具中的“尚古”之风
        3. 蕴于《闲情偶寄》中清代文人的“尚奇”趣味与功能化趋向
        3.1《闲情偶寄》中别出心裁之“几案”
        3.2 “暖椅”与“凉杌”:《闲情偶寄》中的椅杌创新
        3.3 “生花”、“着裙”之床帐巧思
    第二节 十八世纪清宫旧档与雍正时期的宫廷家具
        1. 清宫旧藏中的“贡档”与养心殿内各作成做活计之家具档案
        2. “承前启后”:清雍正时期宫廷家具设计特征
        2.1 清雍正时期宫廷家具主要用材
        2.2 清雍正时期的斑竹类家具
        2.3 清雍正时期家具制作工艺
    第三节 “中西糅杂”:清中期中外贸易交流影响下的宫廷广式家具设计
        1. 十八世纪西风东渐影响下广式家具的兴起
        2. 清乾隆时期宫廷广式家具设计特征
        3 “一枝独秀”的紫檀:清乾隆时期宫廷广式家具中的主要用材
        4. 清乾隆时期广式家具设计之工艺特征
        4.1 “去简趋繁,穷工极巧”:广式家具设计中的雕刻工艺
        4.2 清中期中西贸易交流下的玻璃工艺创新
        5. 乾隆时期“粤海关”宫廷广式家具制作与“雅俗共赏”之审美风格
        5.1 “俗巧”的刘山久与“粤海关”之工匠技艺
        5.2 雅俗共赏:关于“苏州样,广州匠”的另一种解读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元代时东南亚诸国的朝贡物品种类
    附录二:明朝时东南亚主要朝贡国朝贡的物品
    附录三:乾隆年间广东省重要官员向宫廷进贡家具的“进单”
作者简介

(9)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教育改革的需要
        1.1.2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需要
        1.1.3 实现高效课堂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创新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创新
第2章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学习
        2.1.2 小组
        2.1.3 合作
        2.1.4 合作学习
        2.1.5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2.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合作学习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2.3.4 “群体动力”理论
第3章 小组合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1.4 调查问卷
        3.1.5 调查结果
    3.2 初一年级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3.3 初三年级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3.4 初二年级访谈分析
    3.5 问卷调查的启示
第4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的程序及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4.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的程序
        4.1.1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4.1.2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工
        4.1.3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培养
        4.1.4 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
        4.1.5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4.2 拟定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第5章 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实例
    5.1 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5.1.1 优化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形式
        5.1.2 优化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管理方式
        5.1.3 优化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5.1.4 优化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选择
        5.1.5 改进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5.2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实例
第6章 实施效果与分析
    6.1 实施效果检测过程
        6.1.1 检测内容和方法
        6.1.2 检测思路
        6.1.3 问卷调查结果
        6.1.4 成绩统计表
    6.2 分析与讨论
    6.3 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归因分析
        6.3.1 教师方面
        6.3.2 学生方面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7.2.1 关于教师方面
        7.2.2 关于学生方面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不容乐观的满族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现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各地满族民居发展动态
    三、 内容框架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北方满族民居及其景观环境
    一、 清初、中期北方满族居住聚落初成
    二、 北方四域满族民居、景观环境遗存及保护现状
        (一) 东北三省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二) 内蒙古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三) 新疆、西北各域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四) 河北地区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第二章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成因
    一、 自然因素对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影响
        (一) 气候条件、自然地貌对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限制
        (二) 寒温带生物种直接生成北方满族民间景观环境
        1. 森林和地方资源为北方满族民居的景观环境提供丰厚的材料储备
        2. 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直接影响北方满族民居的景观原素
    二、 人文情愫对满族民居景观的影响
        (一) 萨满教、满族民间传说之“万物有灵”与“以西为贵”
        (二) 社会制度、民族政策对满族民居景观大环境的影响
        (三) 风土风俗、道德礼制直接促成民居景观环境各要素的形成
第三章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营造技艺与风貌
    一、 北方满族民居建造技艺——就地取材与构造做法
    二、 北方满族民居建筑装饰特点
    三、 北方满族民居室内外格局
        (一) 满族民居的取暖文化:灶台、万字炕、跨海烟囱
        (二) 明堂、倒闸的格局与形制
    四、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满族民居景观元素
        (一) 荒蛮与自守——城墙、街路、护城河
        (二) 对称与阔达——三合院
        (三) 风水与民俗——牌坊、影壁、大门
        (四) 天圆与地方——屋顶、墙体
        (五) 信仰与礼制——索罗杆子和“喜里妈妈”
    五、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聚落形态的的整体风貌特点
    六、 满族园林
        (一) 满族园林-国家政治的旌旗
        (二) 满族园林-身份地位的华服
    七、 北方各域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差异
        (一) 草原之上的满蒙民居
        (二) 高原之上的满族民居
        (三) 东北满族民居模式同清京津四合院、南方建筑的比对
第四章 北方满族民居建筑景观环境美的意蕴
    一、 对立与背反——西方建筑景观环境的自由精神
    二、 中国传统合院景观环境的的礼乐精神
        (一) 传统合院景观体现出天、地、人共生共存的和谐思想
        (二) 儒道禅对北方民居聚落景观的影响
        (三) 由“木”引发的思考
    三、 北方满族民居聚落景观的审美意匠
        (一) 上而下、下而上的空间之美
        (二) 自然组群的演变之美
        (三) “豆包文化”的生土之美
    四、 满族民居景观在北方各域的演进与消亡
第五章 北方满族民居与当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传统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面临的挑战
        (一) “脱胎换骨”的改造及商业开发的破坏
        (二) 假景观的充斥
        (三) 关于政府的“大手笔”
        (四) 现代居民同古民居聚落环境的“心理距离”
    二、 保护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的当代价值
    三、 发展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的若干途径
        (一) “人文关怀”与文化古镇保护
        (二) 堪天舆地 和谐景观
        (三) “地窨子”的启发——还朴自然,原生建筑的回归与借鉴
        (四) 用循环生态理念保护发展古镇民居景观环境
        1.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
        2. 生态民居建筑景观的现状与探索
    四、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满族民居及历史环境保护与发展空间
    一、 北方满族民居及历史环境保护案例——吉林乌拉满族老镇
        (一) 乌拉古镇自然风貌
        (二) 乌拉古镇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现状分析
        1.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现貌
        2.萨满文化在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保留
        3.当代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
    二、 满族历史建筑保护——乌拉古镇“三府”保护
        (一) “魁府”、“萨府”现状
        (二) “后府”复原
    三、 满族历史街路保护——乌拉古镇民俗老街修复整治
    四、 满族历史城乡聚落保护——乌拉古镇满族乡规划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古人怎样画正五边形?(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实践研究[D]. 陆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D]. 牟金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鲁教版为例[D]. 夏敏. 鲁东大学, 2020(02)
  • [4]基于STEM理念的初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改革[D]. 吕宜珂.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初中平面几何作图研究发展史(1949-2012) ——基于《数学通报》文献分析[D]. 王瑞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6]明初官式建筑石作营造研究[D]. 孙晓倩. 东南大学, 2018(01)
  • [7]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研究 ——以“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D]. 金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7)
  • [8]西洋风物 ——十八世纪以广州为中心的设计文化研究[D]. 葛芳.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9]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 孙书庚.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 韩沫.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古人是如何画出正五边形的? (第二和第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