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一、采取积极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杜兴彬[1](2021)在《山东省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现象学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由身体运动发展而来的社会活动,它是一种与人的行为难以割舍的文化。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职责,其教学行为会深刻影响着学生发展。而这些影响会集中体现在体育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上。体育特级教师作为体育学科领域内的绩优表现者,是社会大众对其肯定的表现。他们的教学经验无疑对其他体育教师群体的成长极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而传统实证科学观的分析方法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要求研究对象是可量化、可观察的。而执教经验作为个体独有、内隐、难以观察的体验,显然不适合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定性、定量分析。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有效的描述人类体验的方法体系来对执教经验进行还原。基于此,本研究采取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通过其“面向事实本身、回归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的本质内核为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适合而且有效的研究工具。本研究对8名山东省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悬置访谈还原体育特级教师执教过程中的最初感受和原初体验。通过归纳、总结其成功的经验,进而对体育特级教师成功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深入认识,了解其在执教生涯中的亲身感受和成功经历,揭示出体育特级教师的执教特质。同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现象学特征表现为成长动力、教育理念、职业认同和积极措施四个维度。(2)成长动力是山东省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第一个现象学主题特征,表现为积极人格、专业愿景、关键事件、学科歧视、家庭支持和资源平台6个方面。积极人格是体育特级教师成长的内外因素;专业愿景体现出了体育特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目标的长远认知;关键事件是体育特级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推手和创新变革的主要动力。学科歧视刺激体育教师直接卯足干劲,实现自我价值;而家庭支持和资源平台是体育特级教师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推手。(3)教育理念是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中的第二个主题特征,表现为4个方面: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师德为先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保障;能力为重是教师自身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是教师执教能力的反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途径。(4)职业认同是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第三个主题特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积极体验、意识觉醒、职业诉求、价值实现和自我反思。积极体验是体育特级教师对工作的亲身感受;意识觉醒是体育特级教师职业认同的具体体现;职业诉求是体育特级教师职业认同的前提条件;价值实现是体育特级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动力;自我反思是体育特级教师职业认同的修正过程。(5)积极措施这一主题特征在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中表现为4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调适、勇于创新、培训进修和持之以恒。面对从教从训中的现实问题,体育特级教师们一致认为应积极进行“调整-适应-提高”的自我调适措施,抛却旧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机制;同时社会各界要给体育教师多种培训进修成长的机会,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也是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提升;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是持之以恒的内在精神,是成为体育特级教师的必要途径。

欧阳润[2](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刘新国[3](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陈晓满[4](2020)在《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H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教育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也尽可能地选择高质量的教育,然而由于我国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并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充足、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迫切需求,而作为选择性教育支出的课外补习便逐渐成为家长为其子女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内容。作为主流学校的影子教育,课外补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但也给教育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以淮安市H小学为研究对象,从家长、学生以及某课外补习机构的创办者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实证调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动因、强度、评价等情况,参加课外补习的家庭因素,以及课外补习机构情况。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已成普遍现象,并向低龄化群体蔓延。课外补习是把双刃剑,对小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课外补习因其小班制格局,能够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课外补习加重了小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家庭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参与,家长在当下教育环境中更是推动课外补习发展的催化剂。加之课外补习市场办学机构良莠不齐,内部信息不透明,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政府行政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由家长产生的“剧场效应”缺乏规范有效的剧场监管,促使课外补习市场迅速发展膨胀。本研究依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从家长、主流学校、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要扭转家长功利性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对待孩子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深化主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学的创新性,着重狠抓教学质量,主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课后在校托管服务制度,避免将孩子“让”给课外补习机构。政府部门要有所为,科学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加强监管管理力度,要明确监管主体,严格补习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补习市场;提高主流学校教师的地位、待遇,重视乡村教育,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乡村教育的顺利进展,扭转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的局面,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均衡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畅兆锋[5](2020)在《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索实施依法科学治校,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内部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学生健康成长,是实施国家教育职能、培养文化科技人才的根本保证,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保障。高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确保安全稳定的教学秩序,做好校园安全防控和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医学生培养作为国家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应用风险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安全管理理论,从学生工作视角出发,按照危机管理四阶段模式构建安全防控机制,提出在安全防控工作中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结合医学专业特色和医学生的特点,强化医学生专业精神,把安全管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把专业精神贯穿到安全管理中,通过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最大限度地保障临床医学类本科生的安全,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本文的探索,为高校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为学生工作人员高效、科学开展危机管理和有效开展安全教育提供探索性的支持。

林小英[6](2019)在《素质教育20年:竞争性表现主义的支配及反思》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是承载着中国人对"好的教育"的愿望最简练、最适切的合法表述。本文清理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诸多政策之间的互联性及其共同作用于政府、学校和教师之间而形成的稳固关系,从政府奉行的"监视—评估主义"、学校实行的"规训—管理主义"到教师实践的"竞争—表现主义",构成了素质教育中环环相扣的支配逻辑。这种支配和实践的循环与流通持续不断且形式多样,变成一种"圆形监狱"式的景观,为素质教育带来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问题。应该理性地剖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遇到的深层问题,开展严肃的学术思辨,沉淀稳定的理论概念,朴素安静地去到教育现场,回归素质教育应有的实在。

钟意,彭春环,东教轩[7](2019)在《砥砺奋进再跨越 东涌教育续新篇——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教育工作纪实》文中提出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于2006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并于2010年和2015年通过了复评验收。自创建省教育强镇以来,东涌镇委、镇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根据评估验收专家提出的后续发展建议,正视不足,落实整改,围绕协调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义务教育,全面优化民办教育,着力完善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强化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教育内涵,促进全镇各级各类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了东涌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杨勇[8](2019)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网络建设,我国已然进入网络大国行列。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激增,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一方面丰富了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另一方面也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法律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朗和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将考验立法者的智慧和水平。我国现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网络性侵行为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薄弱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面临危机。完善我国立法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域外国家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方面走在我国的前列,有着相当成熟的立法经验。为了弥补我国现行立法的疏漏,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将着重从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完善防止儿童性侵的相关法律,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出发,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构建保护网。

李铁绳[9](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认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刘敏[10](2019)在《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5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职业世界。简单重复性劳动、一般事务性劳动将有可能被智能机械所取代。面对上述挑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再度得以彰显。纵观国外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业已取得显着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多数学生到了高中才会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且存在内容不够系统、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将视角置于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之上。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进行研究。具体通过查询、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厘清了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阐明了N市5所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情况,揭示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N市5所小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学生对喜欢职业了解甚少;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低;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片面;教师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形式欠丰富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职业知识的意识;教师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教师缺乏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的意识;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短缺。据此,本研究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以及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培养等措施。近年来,我国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建设逐步趋向合理和完善,例如:2017年一份政协提案提出了“关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紧接着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都体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小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出的努力。本文旨在为我国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常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为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迈向新台阶提供助力。

二、采取积极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取积极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体育特级教师
        2.1.2 教学经验
        2.1.3 质性研究与现象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现象学访谈法
4.研究结果
    4.1 成长动力
        4.1.1 积极人格
        4.1.2 专业愿景
        4.1.3 关键事件
        4.1.4 学科“歧视”
        4.1.5 家庭支持
        4.1.6 资源平台
    4.2 教育理念
        4.2.1 师德为先
        4.2.2 学生为本
        4.2.3 能力为重
        4.2.4 终身学习
    4.3 职业认同
        4.3.1 积极体验
        4.3.2 意识觉醒
        4.3.3 职业诉求
        4.3.4 价值实现
        4.3.5 自我反思
    4.4 积极措施
        4.4.1 自我调适
        4.4.2 勇于创新
        4.4.3 培训进修
        4.4.4 持之以恒
5.分析与讨论
    5.1 成长动力——从内部认同到外在赋能
    5.2 教育理念——认知范式的重要变革
    5.3 职业认同——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分野与协同
    5.4 积极措施——走向成功的先行者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基本信息
    附录B 专家访谈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4)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外补习兴起原因的研究
        二、关于学生学业成绩与课外补习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课外补习利与弊的研究
        四、关于课外补习规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课外补习理性思考
    第一节 课外补习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外补习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理论依据
        一、文化资本理论
        二、过程教育哲学
第二章 淮安市H小学课外补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淮安市H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调查
        一、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
        二、参加课外补习的动因
        三、参加课外补习机构的强度
        四、参加课外补习的效果与评价
    第二节 淮安市H小学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
        —、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课外补习参与率的影响
        二、课外补习支出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三、家长选择课外补习机构的途径
        四、家长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
        五、课外补习的评价
    第三节 课外补习机构情况调查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与类型
        二、办学地点分布特点及环境条件
        三、师资队伍情况
        四、收费标准情况
        五、对课外补习机构的监管情况
第三章 小学生课外补习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已是普遍现象
    第二节 参加课外补习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作用
        二、负面影响
    第三节 家庭因素影响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参与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关系
        二、家长是课外补习发展的催化剂
    第四节 课外补习机构及监管情况分析
        一、补习市场庞杂、机构信息不透明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大
        三、补习机构收费标准不统一,加重家庭教育经费支出
        四、政府部门对补习市场重审批,轻监管
    第五节 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第四章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问题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重视过程教育
        三、重视家庭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第二节 深化主流学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评价多元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建立课后在校托管服务制度
    第三节 政府要有所为,规范补习市场、优化主流教育两手抓
        一、科学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优化主流学校教育质量
        三、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安全、风险及危机
        2.1.2 安全防控机制及高校学生安全防控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3 安全管理理论
三、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3.1.1 治安类安全
        3.1.2 网络与信息类安全
        3.1.3 心理健康类安全
        3.1.4 实验室安全
        3.1.5 疾病防护安全
        3.1.6 医院实习安全
        3.1.7 其它安全问题
    3.2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基本情况及安全防控现状
        3.2.1 兰州大学医学教育及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基本情况
        3.2.2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调研
        3.2.3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现状
    3.3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不够
        3.3.2 安全管理机构权责不清
        3.3.3 安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3.3.4 对安全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
四、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构建
    4.1 安全防控理念及目标
        4.1.1 安全防控理念
        4.1.2 安全防控目标
    4.2 安全防控组织机构及职责
    4.3 安全防控流程及主要内容
        4.3.1 减缓阶段
        4.3.2 准备阶段
        4.3.3 响应阶段
        4.3.4 恢复阶段
    4.4 安全教育体系
        4.4.1 教育计划
        4.4.2 教育内容
        4.4.3 教育方式
        4.4.4 延伸教育
        4.4.5 安全教育案例
五、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运行
    5.1 建立健全安全防控制度体系
    5.2 建立领导团队与专家团队协作机制
    5.3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5.4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
    5.5 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激励与学分制
    5.6 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危机管理
六、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素质教育20年:竞争性表现主义的支配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政府从提供者变为管治者:监视—评估主义
    (一)政府从教育提供者变成管治者:教育系统的“分权”与“开放”及监视关系的形成
    (二)问责:政府治理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监视—评估主义:政府的管治伦理
三、学校从教育的组织者变为管理者:规训—管理主义
    (一)学校从庇护者变成组织者:学校内部竞争性文化的形成
    (二)绩效指标: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三)规训—管理主义:学校管理的技术伦理
四、教师从合作者变为分工者:竞争—表现主义
    (一)教师从合作者变为分工者:教师工作的指标化与个体化
    (二)表演:教师劳动的异化
    (三)竞争—表现主义:教师工作的职业伦理
五、竞争性表现主义导致的素质教育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本体论问题
    (二)素质教育的知识论问题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六、结语

(8)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概述
    第一节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定义
    第二节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风险
        二、网络社交带来的性侵风险
        三、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第三节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要求
        二、网络空间法治化的题中之义
第二章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现状
        一、关于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立法
        二、关于网络性侵行为立法
        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不足
        一、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未成年人不宜接触的信息内容标准
        (二)传播淫秽物品信息等相关行为惩罚力度弱
        (三)传播儿童色情制品等相关行为缺乏刑法规制
        二、网络性侵行为法律规定不明
        三、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年龄段界定不明
        (二)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缺乏法律规定
        (三)未成年人监护人如何“同意”不明确
第三章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及其启示
    第一节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
        一、美国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
        二、韩国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
        三、俄罗斯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
        四、日本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
    第二节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启示
        一、重视网络信息内容分级及行业自律
        二、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特殊保护
        三、重视网络素质教育
第四章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
        一、加大对传播淫秽物品信息等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
        二、传播儿童色情制品的相关行为单独入罪
    第二节 完善防止儿童性侵的相关法律
        一、完善猥亵儿童罪
        二、加强网络社交平台的法律规制
        (一)落实实名认证制度
        (二)落实未成年人适龄提示制度
    第三节 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一、界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年龄段
        二、区分敏感信息和个人一般信息
        三、完善信息被收集者同意制度
    第四节 制定网络信息分级制度
        一、网络信息分级制度立法原则
        二、网络信息分级的对象及标准
        (一)网络信息分级的对象
        (二)网络信息分级的标准
        三、明确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5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来源
        (一)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事关儿童的未来发展
        (二)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三)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事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内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实施的步骤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四)样本的特征统计
    二、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一)学生对自己及喜欢职业的认知情况
        (二)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认知情况
        (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情况
        (四)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知情况
        (五)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具备情况
        (六)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方式调查情况
第三章 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一)学生对喜欢职业了解甚少
        (二)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低
        (三)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片面
        (四)教师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
        (五)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形式欠丰富
    二、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职业知识的意识
        (二)教师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
        (三)教师缺乏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的意识
        (四)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五)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短缺
第四章 改进当前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一)研发教材,注重内容的“趣”和“实”
        (二)完善政策体制,推动教育落实
        (三)鼓励社会参与,发挥共同教育的作用
        (四)开发网络资源,搭建共享平台
    二、加强学校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
        (一)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系统知识
        (二)开设丰富的课程,提高学生课程满意度
        (三)引进专业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四)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五)鼓励各部门参与,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注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培养
        (一)主动学习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二)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研究
        (三)立足学生需求,丰富课程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B 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四、采取积极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执教经验的现象学研究[D]. 杜兴彬.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淮安市H小学为例[D]. 陈晓满. 扬州大学, 2020(05)
  • [5]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类本科生安全防控机制研究[D]. 畅兆锋. 兰州大学, 2020(12)
  • [6]素质教育20年:竞争性表现主义的支配及反思[J]. 林小英.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04)
  • [7]砥砺奋进再跨越 东涌教育续新篇——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教育工作纪实[A]. 钟意,彭春环,东教轩. 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 2019
  • [8]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立法研究[D]. 杨勇.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N市5所小学为例[D]. 刘敏.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