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陈新瑜[1](2022)在《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该文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分析中西医的用药特点。西医认为PBC发病与免疫机制、环境、遗传因素有关,临床多采用熊去氧胆酸、免疫抑制剂、贝特类药物等进行治疗。中医认为,PBC早期肝肾亏虚、阴液不足,中期湿邪困阻,晚期肝络壅塞不通,治以滋养肝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为主。
王聪,吴雄健,黄才斌[2](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文中认为自身免疫性感染属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肝脏病变,疾病的发生受到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具备与其他常见肝脏疾病相似的临床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现炎症反应与肝功能损伤,同时也可与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发生。目前临床上以排除性方法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为主,血清检测可发现抗体,但其不具备较高的诊断特异性。穿刺活检属于自身免疫活性肝病的诊断金标准方法,但其会对机体造成检查创伤,存在一定检查风险。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中,可应用的方法与药物逐渐增加,效果也更为突出,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向多元化、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
沈谦[3](2021)在《重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可以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丙氨酸扫描”将BCOADC-E2蛋白活性中心周围的氨基酸依次突变为丙氨酸,从而形成系列突变型蛋白,通过比对各突变型蛋白和野生型蛋白分别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程度,探究被丙氨酸替换的氨基酸功能,筛选出BCOADC-E2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本实验通过体外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的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将其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获得了重组质粒pGEX-BCKD。以重组质粒pGEX-BCKD为模板,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进行基因定点突变,获得了15个点突变质粒,将各个质粒转入到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的表达,通过蛋白的分离与纯化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利用间接ELISA法分别测定14个突变型蛋白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程度,通过和野生型蛋白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程度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重组质粒经过基因测序,表明重组质粒pGEX-BCKD构建成功;15个点突变质粒经过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5个点突变质粒突变位点的基因成功突变为预期的基因,其余位点基因不变,表明15个点突变质粒全部构建成功;(2)含有各质粒的原核表达菌株经过蛋白诱导、细胞破碎、离心、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在原核表达菌株内大量表达,且经过纯化的15个蛋白浓度和纯度达到测定要求;(3)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突变型蛋白pGEX-BCKD-C3A与AMA-M2之间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之间的特异性反应程度,说明BCOADC-E2蛋白的1号位氨基酸丝氨酸和3号位氨基酸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关键氨基酸。(4)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pGEX-BCKD-V5A、pGEX-BCKD-Q6A、pGEX-BCKD-S7A、pGEX-BCKD-D8A、pGEX-BCKD-S10A、pGEX-BCKD-V11A、pGEX-BCKD-T12A、pGEX-BCKD-I13A、pGEX-BCKD-T14A、pGEX-BCKD-S15A、pGEX-BCKD-R16A 与 AMA-M2 之间特异性反应的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之间的特异性反应程度,说明BCOADC-E2蛋白的4号位氨基酸谷氨酸、5号位氨基酸缬氨酸、6号位氨基酸谷氨酰胺、7号位氨基酸丝氨酸、8号位氨基酸天冬氨酸、10号位氨基酸丝氨酸、11号位氨基酸缬氨酸、12号位氨基酸苏氨酸、13号位氨基酸异亮氨酸、14号位氨基酸苏氨酸、15号位氨基酸丝氨酸、16号位氨基酸精氨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的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突变型蛋白pGEX-BCKD-V5A、pGEX-BCKD-I13A在两次测定中的平均OD450值均不足野生型蛋白的1/10,表明BCOADC-E2蛋白的5号位氨基酸缬氨酸和13号位氨基酸异亮氨酸被丙氨酸代替后会大大降低其与AMA-M2的特异性反应,这说明5号位氨基酸缬氨酸和13号位氨基酸异亮氨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关键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万君[4](202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特征与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疾病临床特点及不同分组间预后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为PBC患者的早期诊疗及改善生存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住院时间、化验结果、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和生存时间等信息,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对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判断,总结疾病临床特征及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实验室检查分析:共纳入100例PBC患者,其中女性78例(78%),平均年龄(55.78±11.93)岁。所有患者平均发病时间(752.51±1326.83)天,平均住院时间(12.51±9.61)天。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37例(37%),腹胀44例(44%),黄疸5例(5%)等。自身抗体AMA-M2阳性患者91例(91%);ANA阳性患者89例(89%)。所有患者ALP均升高,γ-GT升高93例(93%),平均值为(327.27±259.42)U/L。ALB减少患者81例(81%),平均值(31.23±4.53)g/L。PT延长患者50例(50%),PTA降低患者30例(30%),INR升高患者34例(34%)。2、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对所有PBC患者进行生存情况随访,将其实验室检查指标与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血清RBC(P<0.01)、HB(P<0.05)、PLT(P<0.01)、TBi L(P<0.05)、DBi L(P<0.05)、ALB(P<0.01)、HDL(P<0.01)、LDL(P<0.05)、PTA(P<0.01)均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K-M生存分析:将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与患者生存时间进行K-M单因素分析,发现RBC﹤3.5×109/L、HB﹤105g/L、TBi L≧45umol/L、DBi L≧30umol/L、ALB﹤35g/L、HDL﹤1.15、PTA﹤70%、肝功能Child分级及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生存时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4、COX多因素分析:进一步将与预后相关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PTA﹤70%、肝脏Child-pugh B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腹胀,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MA-M2阳性、ANA阳性、ALP和γ-GT异常升高均有助于PBC的诊断。血常规检查、ALT、AST、ALB及凝血功能检查均有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所有患者中RBC﹤3.5×109/L、HB﹤105g/L、TBi L≧45umol/L、DBi L≧30umol/L、ALB﹤35g/L、HDL﹤1.15、PTA﹤70%、肝功能Child C级、以及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TA﹤70%和肝脏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更改治疗方案,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戚璐[5](2021)在《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作用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评估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黛矾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通过动物实验,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诱导的PBC小鼠为研究对象,基于FXR及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的保肝利胆作用及治疗PBC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研究:基于中医理论,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黛矾散治疗PBC患者的临床疗效。将60例确诊为PBC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包含有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黛矾散治疗。治疗6周,观察黛矾散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记录、黛矾散的疗效判定,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2.动物实验研究:(1)动物实验一:通过ANIT灌胃雄性SD大鼠构建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运用拆方研究的方法,以奥贝胆酸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研究黛矾散(由青黛及明矾组成)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2小时胆汁流速、肝组织FXR、BSEP分子以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观察黛矾散及其拆方组(青黛组、明矾组)对肝内胆汁淤积的拮抗作用及肝脏保护作用,进而探讨黛矾散的保肝利胆作用。采用生化检测法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DBIL、TBA水平;采用q 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FXR和BSEP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FXR和BSEP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E肝组织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2)动物实验二:通过Poly I:C腹腔注射雌性C57BL/6小鼠构建PBC小鼠模型,运用拆方研究的方法,以奥贝胆酸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研究黛矾散对PBC小鼠血清肝功能部分指标、肝组织FXR、SHP、CYP7A1、BSEP分子、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观察黛矾散组及其拆方各组(青黛组、明矾组)对PBC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FXR及其靶基因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黛矾散对PBC的治疗作用机制。采用生化检测小鼠血清部分肝脏功能ALT、AST、ALP、γ-GGT水平;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FXR、SHP、CYP7A1、BSEP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中FXR、SHP、CYP7A1、BSEP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肝组织FXR表达;采用HE染色检测法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生化各指标基线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完全应答、不完全应答、无反应、复发的例数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黛矾散对PBC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ALP、γ-GGT、TBIL、TBA均显着降低(P<0.01),ALB显着升高(P<0.01)。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ALT、AST、ALB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LP、γ-GGT、TBIL、TBA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5)不良反应的观察:在收集的病例资料中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共60例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1)实验一:黛矾散保肝利胆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ST、ALT、ALP、TBIL、DBIL、TBA均异常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明矾组干预后TBIL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之外,青黛、明矾、黛矾散、奥贝胆酸干预后各组AST、ALT、ALP、TBIL、DBIL、TBA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奥贝胆酸组相比,黛矾散组干预后ALT、TBIL、TBA与奥贝胆酸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胆汁流速影响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小时胆汁流速显着减慢(P<0.01),青黛、明矾、黛矾散、奥贝胆酸干预后,各组大鼠胆汁流速均增快(P<0.05或P<0.01)。在对大鼠肝组织FXR、BSEP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上,造模后大鼠FXR、BSEP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青黛、明矾、黛矾散、奥贝胆酸干预后FXR、BSEP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与奥贝胆酸组相比,黛矾散组BSEP m RNA表达与奥贝胆酸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对FXR蛋白表达的影响上,黛矾散组与奥贝胆酸组无显着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呈现肝内胆汁淤积病理表现;奥贝胆酸、青黛、明矾、黛矾散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奥贝胆酸组肝组织病变减轻最为明显。(2)实验二: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的干预作用机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ST、ALT、ALP、γ-GGT均显着升高(P<0.01),青黛、明矾、黛矾散、奥贝胆酸干预后,AST、ALT、ALP、γ-GGT显着下降(P<0.01)。造模后小鼠FXR、SHP、BSEP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CYP7A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予以奥贝胆酸、青黛、明矾、黛矾散干预后,FXR、SHP、BSEP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CYP7A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在肝组织病理表现上,治疗后各组小鼠病理表现均减轻,其中以奥贝胆酸组炎性病变减轻最为明显,黛矾散组、青黛组、明矾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1.在包含有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矾散治疗,联合用药对PBC患者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加用黛矾散联合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显着提高常规治疗的应答率,增强常规治疗的作用效果。2.黛矾散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有保肝利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FXR/BSEP信号通路有关。3.黛矾散可以对PBC模型小鼠肝脏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XR及靶基因调控有关。
黄正慧[6](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司亚玲[7](2021)在《陈四清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经验挖掘与数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导师陈四清副教授临床诊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研究方法,探求辨治思路、效方组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丰富中医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内容。方法:收集2004年07月-2020年12月间陈四清老师在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诊治的PBC患者医案,将纳入的54例共529诊次的病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舌脉、中西医诊断、辅助检查、方药等逐项录入EXCEL数据记录系统,构建数据库,运用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收集主要药物-疾病靶点基因的交集与网络构建。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纳入54例、529诊次的病案,其中女性患者48例,共502诊次,男性患者6例,共27诊次,女性患者例数、诊次显着高于男性患者。患者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77岁,以40-69岁年龄段为主,占92.25%。2.本次课题研究表明临床症状中便溏、口干、乏力、皮肤瘙痒频次较高,其中以便溏为最,共69次,高于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GGT高、AST高、AKP高,其中GGT高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占52.36%;舌象共有27种,舌苔中苔薄、苔淡黄腻频率最高,分别为20.42%、17.01%;舌质中质暗红频率最高,占42.16%;脉象共有8种,为弦脉、细脉、滑脉、数脉、涩脉、沉脉、濡脉、弱脉,频率大于40%的有弦脉、细脉,其中又以弦脉出现频次最高,占43.48%。3.陈四清老师在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用药不拘,本次研究共涉及244味中药,使用频率在40%以上者共11味:郁金、金钱草、垂盆草、黄连、茵陈、豨莶草、丝瓜络、赤芍、炒海螵蛸、白鲜皮、五味子,其中又以郁金使用频次最高;而关联性较强的药物为茵陈、垂盆草、丝瓜络、黄连、金钱草、郁金、豨莶草,其药物功效类别包括利胆退黄、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陈四清老师本人意见,得出其在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凉血退黄方”核心药物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黄连、丝瓜络、垂盆草、熟大黄。4.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导师治疗PBC的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及郁金进行靶点预测及药物-疾病靶点基因的网络构建,发现三者的有效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基因发挥干预治疗作用。结论:陈四清老师认为当机体感受六淫、情志不遂以及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后,或直接化热生瘀;或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化生水湿,郁久化热,热灼阴液,瘀血内生,瘀热相互搏结,纠结难解,导致PBC的发生,瘀热相搏是其主要病机。基本治法为凉血退黄,结合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可辅以利胆疏肝、利湿退黄、健脾祛湿、滋养肝肾、清热燥湿等。核心方为凉血退黄方,药物组成为: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黄连、丝瓜络、垂盆草、熟大黄,临证时辨明瘀、热主次,加以化裁,其中常用药茵陈、金钱草、郁金可通过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基因发挥干预治疗作用。
安夏葵[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并与临床体悟相合,探析患者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下简称PBC)发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遣方用药差异,总结卢秉久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用药规律,以便为日后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的PBC首诊患者共169例,建立患者病历信息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比较临床表现、用药遣方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卢秉久教授治疗PBC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的不同,探索不同中医诊断之间的证治异同。结果:本次收集PBC患者共180例,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例,最终有效入组患者为169例。1.一般资料分析结果:女性占较多比例,本病患者中女性130人,男性39人,男女比例约为1:3.33。男女发病年龄均以50-59岁居多,男性年龄跨度为18--83岁,女性年龄跨度为24--8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53.6岁,女性平均年龄55.1岁。2.症状分析结果:169例患者共出现61种伴随症状,总频次为609次,其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症状有:寐差、乏力、口干、胁痛、下肢肿、黄疸、关节疼痛、皮肤瘙痒、便溏、腹胀、纳差、胃脘不适、眼干。3.中医诊断分析结果:169例患者共诊断为10种疾病,频次最多的前三种诊断为胁痛(39人)、黄疸(31人)及水肿(25人)。4.药物频次分析结果:共计使用中药158味,总计频次2717次。使用频率前十位的中药为白术(135)、陈皮(133)、茯苓(101)、鸡内金(94)、当归(89)、甘草(67)、苍术(65)、厚朴(64)、桂枝(62)、黄芪(61)。5.性味归经分析结果:中药药性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温、寒、平性。中药药味使用频率最多的前三位为甘味(34.16%)、苦味(29.57%)和辛味(23.25%)。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肝、胃、肺经。本次研究的药物功效方面,使用频率排序为:补气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消食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6.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六组核心药物组群:胁痛的核心处方为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白芍、当归、炙甘草;黄疸的核心处方为茵陈、茯苓、白术、赤芍、附子、车前子、鸡内金、陈皮;水肿的核心处方为茯苓、桂枝、泽泻、陈皮、白术、大腹皮、车前子、苍术、厚朴、鸡内金;燥证的核心处方为当归、生地、黄芪、沙参、麦冬、熟地、枸杞子、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血证的核心处方为陈皮、白术、大腹皮、鸡内金、三七、海螵蛸、地榆炭、侧柏炭;痒证的核心处方为当归、黄芪、白术、苍术、防风、蝉蜕、荆芥穗、炙甘草。结论:1.PBC发病人群主要为中年女性,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可累及胆、胃、肺、心等脏腑,病理因素可见气滞、血瘀、湿阻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精气亏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2.卢师用药多以性温味甘、药性平和之品为主,组方遣药注重“气血同调、补泻并施、肝脾兼顾”。3.根据症状、病机的不同,将PBC归属于不同的疾病,但用药总体不离“补精益气、利水渗湿、调气活血”的治疗原则,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然根据具体症状不同用药各有侧重,则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思想。
张冰月[9](2021)在《PBC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UDCA治疗的应答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UDCA治疗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的PBC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医证型对PBC患者经UDCA治疗1年后的应答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年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并在用药1年后如期至我院复查的PBC患者。结果:1.肝郁脾虚证组应答良好率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应答欠佳率高于肝郁脾虚证组。UDCA治疗前:TB、TBA肝肾阴虚证组高于肝郁脾虚证组,ALB肝郁脾虚证组高于肝肾阴虚证组。UDCA治疗后PT、AST、ALP、TBA、ALB肝肾阴虚证组高于肝郁脾虚证组,RBC、CHE肝郁脾虚证组高于肝肾阴虚证组。2.PBCⅣ期应答欠佳率高于PBCⅢ期(P<0.01)。治疗前:应答良好组的PLT、ALB、CHE高于应答欠佳组,应答欠佳组AST、TB、TBA高于应答良好组。治疗后:应答良好组的PLT、RBC、CHE、TG高于应答欠佳组,应答欠佳组PT、ALT、AST、ALP、GGT、TB、TBA高于应答良好组。3.PLT、BUN是应答良好的危险因素,TB、TBA为应答良好的保护因素。证型、分期、TBA前-后为应答良好的危险因素,RBC前-后为应答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1.肝郁脾虚证的PBC患者使用UDCA的治疗效果较肝肾阴虚证的PBC患者更好。2.经UDCA治疗1年后,PBCⅣ期患者应答欠佳率高于PBCⅢ期患者。
张冰月,王晓忠[10](2020)在《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诊断率日益增高,且随着疾病进展,疾病的长期预后欠佳。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UDCA)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能改变疾病进程,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其应答欠佳,二线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提高疗效,故本研究回顾了近5年有关PBC中西医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并对此做详细综述。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PBC的发病原因 |
1.1 中医认识 |
1.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2 治疗 |
2.1 中医治疗 |
2.2 西医治疗 |
2.3 中西医结合 |
3 小结 |
(2)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1.1 感染与分子模拟学说 |
1.2 遗传因素 |
1.3 免疫因素 |
2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
2.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
2.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
2.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 |
3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 |
3.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
3.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 |
3.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
4 小结 |
(3)重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DNA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1.1.2 氨基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1.1.3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1.2 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 |
1.2.1 利用PCR技术进行的定点突变 |
1.2.2 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突变 |
1.2.3 盒式定点突变 |
1.3 BCOADC-E2和AMA-M2的关系 |
1.3.1 PBC简介 |
1.3.2 AMA-M2与PBC的关系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基因定点突变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重组质粒pGEX-BCKD的构建 |
2.2.1 酶切与连接 |
2.2.2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2.3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2.4 酶切重组质粒 |
2.2.5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2.6 测序 |
2.2.7 结果与分析 |
2.2.8 小结 |
2.3 基因定点突变 |
2.3.1 突变位点的确定 |
2.3.2 引物设计 |
2.3.3 SOE PCR体系的确定 |
2.3.4 SOE PCR条件的确定 |
2.3.5 酶解质粒模板 |
2.3.6 突变质粒的转化 |
2.3.7 结果与分析 |
2.3.8 小结 |
第3章 蛋白的功能测定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GST标签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3.2.1 GST标签蛋白在DMT细胞内的表达形式的确定 |
3.2.2 GST标签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3.2.3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 |
3.2.4 染色 |
3.2.5 脱色 |
3.2.6 观察 |
3.2.7 结果与分析 |
3.2.8 小结 |
3.3 各蛋白与AMA-M2特异性反应的测定 |
3.3.1 间接ELISA法的建立 |
3.3.2 一抗稀释比为1:4000的间接ELISA法测定结果 |
3.3.3 一抗稀释比为1:16000的间接ELISA法测定结果 |
3.3.4 Western Blot鉴定 |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
4.1 总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重组GST标签蛋白序列 |
附录二:15个点突变质粒与野生型质粒pGEX-BCKD基因序列比对图 |
附录三:样本信息 |
附录四:16组蛋白纯化收集液SDS-PAGE电泳图 |
附录五:ELISA测定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特征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PBC及其流行病学概述 |
1.2 PBC发病机制 |
1.3 PBC自然病史 |
1.4 诊断与治疗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随访 |
2.2.3 实验分组 |
2.2.4 治疗分组 |
2.2.5 临床表现分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实验室及胆管影像学检查 |
3.3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4 影响预后的K-M分析 |
3.5 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实验室检查 |
4.3 预后影响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5)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作用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部分: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黛矾散保肝利胆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的干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结语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一线治疗 |
1.2 二线治疗 |
1.3 对症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标准治疗 |
1.2 替代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4.3 PBC患者病情 |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合并症情况 |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AIH与女性 |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
4.3 AIH患者病情 |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陈四清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经验挖掘与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证型 |
1.4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 |
3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及应用 |
3.1 数据挖掘应用背景 |
3.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
3.3 数据挖掘主要研究方法 |
3.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案数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2.2 病例的预处理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4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2.5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基线分布 |
4.2 频数分析结果 |
4.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4.5 网络药理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表现 |
3 PBC病因病机探讨 |
3.1 病理因素 |
3.2 病因病机 |
4 治法方药 |
5 验案举隅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录二: 药物K-MEANS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与治疗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PBC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UDCA治疗的应答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基础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1.4.1 熊去氧胆酸 |
1.4.2 联合治疗 |
1.4.3 并发症治疗 |
2 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中医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四、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概况[J]. 孙雪,陈新瑜. 中国民间疗法, 2022(01)
- [2]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 王聪,吴雄健,黄才斌. 中外医疗, 2021(30)
- [3]重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的功能研究[D]. 沈谦. 扬州大学, 2021
-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特征与预后分析[D]. 万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5]基于FXR靶基因调控探讨黛矾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作用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戚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6]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陈四清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经验挖掘与数据分析研究[D]. 司亚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卢秉久教授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证经验[D]. 安夏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9]PBC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UDCA治疗的应答差异性分析[D]. 张冰月.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中西医研究进展[J]. 张冰月,王晓忠. 中医临床研究,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