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张可[1](2020)在《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萨拉·萨卡的相关着作我们发现,与其它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不同,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详实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之上所完成的。其核心观点是认为:不论是传统社会主义,还是基于经济理性的资本主义,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工业社会的现代变种。以计划模式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衍生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其诞生时起就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过度强调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和新阶级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一并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此外,萨拉·萨卡基于生态学视角,对基于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也进行了生态学批判,他着重分析了衍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治理方案——“生态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虚幻性及其理论主张的现实矛盾,认为这种不涉及问题本质的局部调整方案带来的同样是在“自然极限”状态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并且会像传统社会主义那样走向“死胡同”。在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分析的基础上,萨拉·萨卡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他主张从培育生态社会主义“新文化”入手,倡导“替代性进步观念”和“简单生活的新文化”,进行经济收缩和有计划、有秩序的撤退,在此基础上“重构”社会主义以实现可持续的目标。从而建立一个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有机共存,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萨拉·萨卡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性批判和基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生态性批判,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扩展了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而且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且,他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状出发,指出中国极其具备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可以说,萨拉·萨卡从生态学批判的视角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信心。此外,萨拉·萨卡从道德伦理选择、生产调节选择、稳态经济模式选择这三大层面为我们描绘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美好画卷,为生活在人际冷漠和主客间对立的矛盾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理论主张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具有很大程度的乌托邦色彩,这必然会使其陷入理论与实践无法统一的矛盾窘境。但即使是这样,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设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因此,不管从价值层面来看,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潘月[2](2019)在《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的单行税法,填补了我国多年来环保税法的缺失,迈出了完善绿色税收体系突破性的一步,表明了我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在环境保护税征收初期,齐齐哈尔市税务局认真贯彻省局工作部署,围绕环境保护税首个征期这一关键节点,抢前抓早、强化措施、精准发力,确保各项管理部署落到实处。经过一年来的连续努力,在环境保护税征管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市的征管经验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论文以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从税费改革大背景出发,运用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征管满意度调查,从中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根据齐齐哈尔市实际情况提出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优化的建议。以希望在环保税征管初期,能够多方面加强与完善征管,这不仅可以有助环境保护税法顺利实施,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环保税范围扩充打下坚实基础。论文的研究内容有利于为齐齐哈尔市及其他地区的环境保护税征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对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么红梅[3](2016)在《中国生态税收政策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困扰着世界各国问题。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国在“十三五”计划的发展重点。税收手段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而我国生态税制在生态保护功能上调节不力,难以适应我国目前“绿色”发展的要求,生态税收制度亟待完善。内蒙古是我国北部边疆的资源大省,承担着国家大部分的能源输送任务,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当前世界及我国生态环境背景下,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剖析生态税收制度对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独特的地域及资源分布,提出建立生态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搜集、整理生态税收相关文献,对生态税收一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生态税收的作用机理,论证了生态税收对于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二,分析了中国生态税制及内蒙古生态税制现状,了解生态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得生态税占我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偏低,使得通过税收调节生态问题的力度弱。第三,以内蒙古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分析生态税对经济增长、排污量、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得出当前生态税制对生态与经济的作用,为生态税制的改革提供数据支持。第四,通过梳理国外一些国家生态税收的实践经验,以实证研究结果作为导向,提出要充分体现税收的生态功能,循序渐进的实施生态税制改革。依据内蒙古实际情况,建议运用差别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等税收手段,鼓励节能减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本文的逻辑结构为以相关的税收理论为基础,在分析生态环境及税制现状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下,借鉴国际相关具体实践,提出完善生态税制的具体的政策建议。
李蓓[4](2016)在《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资源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得生态破坏的规模日益严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税收是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因此,在许多国家共同努力之下找到了一条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征收“生态税”。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税收体系,仅在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相关税种中体现了生态保护功能。国家政治局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促使生态体制改革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我国应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生态环境的税费改革,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扩大资源税的征收对象,加速建设生态立法。”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生态中国”的号召,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生态税制改革之中,做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态税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介绍生态税制成熟国家的先进经验,指导我国生态税制构建。完善现有税收理论,力争在生态税制建设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重新认识我国现行资源收费与环境收费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费主税辅”的状态;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我国具体生态税种的构建,运用多种税收经济学依据,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构建我国生态税制提供更多的依据与支持。通过学习国外有关生态税收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现行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弥补当前我国税种中生态保护功能的缺失;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税收体系,同时注重生态税制与其他相关税制的衔接将循环经济3R原则运用到生态税收体系建设中去;通过探讨发展中国家构建生态税制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为构建我国的生态税收体制提供具体的方案和步骤;详细阐述生态税的基本问题,完善我国现有税种,努力创新新税种。通过征收专项的生态税和“绿色关税”,为构建“生态中国”注入新元素。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李蓓,王有强[5](2015)在《基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税制构建》文中提出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扰乱生态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生态中国",征收"生态税"可以为建设"生态中国"注入新的元素。目前,发达国家生态税收理论研究相对成熟,我国关于生态税收理论刚刚起步,因此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我国现有的生态监管机制,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税制显得尤为重要。
刘昕[6](2015)在《浅析构建我国的生态税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构建生态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并"过一种富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诉求。然而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制度博弈中,何种制度是这一基本诉求得以满足的最佳手段?税收是文明社会的对价,人类要享受文明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尊严与社会发展,没有税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税收手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种优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制度手段。然而,如何开征?开征后如何使用?与其他环境保护手段相比较,其优势何在等成为问题的关键。
安森东[7](2015)在《美德法生态税制建设比较与经验借鉴》文中提出以生态税制建设较为典型的美、德、法三国为例,分析因各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面临的环境问题、管理体制机制等的不同,生态税制建设存在的国别差异。在主要内容、实施阶段等方面三国生态税制建设具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税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姚慧玲[8](2012)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研究》文中提出完善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容量严重超负荷、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优化生态税收政策,能够在全社会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税收规范生产消费行为,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及有效使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配置,逐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赢”发展。本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税收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手段比较、国际税制借鉴、优化选择、现实分析等问题加以探讨,明确了政策选择的思路和取向。依据博弈理论,对循环经济相关税收制度建立所涉及的政府、公众、企业等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要设计形成激励相容的生态税收制度。从公平效率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生态税收公平与利益补偿、生态税收效率与税收中性问题作了探讨,指出税收公平需要借助于税式支出或财政转移支付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来实现。实现税收效率要将生态税改革纳入整体税制改革,不违背经济规律发挥税收调节功能,对不同的政策目标作权衡取舍,通过税收结构性调整,在生态税实施后,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纳税人税收负担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本文还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的循环出发,提出要引导把握好三个环节:输入端、输出端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不仅要从生产环节入手,还要延伸到消费、流通等环节,以促进资源要素在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范围内的高效循环,着力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利用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以此建立相应的生态税收制度。从具体操作的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当前资源环境相关政策状况,查找剖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税制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优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体系的对策,结合甘肃省作为循环经济试点省份这一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税收政策建议,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刘普照[9](2011)在《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路径选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目前严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状况,我国很有必要在短期内实行生态税制改革。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的稳定性,我国的生态税制改革应循序渐进,分三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生态税制改革的任务是完善现行的生态税收政策,即在保持现行税制框架稳定的基础上对一些政策细则进行调整。第二阶段实行排污费的彻底费转税改革,开征环境污染税。第三阶段引入碳税,充分借鉴OECD国家的税率制定、税收收入返还方式、税收优惠等政策经验,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尽量降低碳税对国民经济和高能耗企业造成的冲击。
杨怡[10](2011)在《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文中认为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确实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了各项积极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还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致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在保护生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可以说是环境政策创新的一个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针对上述状况,结合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与环境管制、排污收费、排污交易权及补贴等其他环境资源保护手段比较分析对这一视角下生态税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同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的税收途径——生态税制的建立。接着,本文认真考察了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的现状,并对其经济效应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建立生态税收制度是必要且可行的,但由于博弈产生的征收成本,需要在税制设计时,在通过法定税收权将生态环境转变成资本品后,充分考虑资本品产权权利束的合理界定并合理设置税收机制。鉴于这种思考,本文接着研究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及经济转型国家的生态税制,除肯定了税收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外,还得到了生态税制设计方面的一些宝贵经验。于是,本文提出了以资源税为例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的基本思路: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要“破”、“立”结合,即建立独立的生态税种和改革现有的税种以强化其生态保护的效应。此外,生态税制的设计不仅仅是税种/目设计、计税依据、税率及纳税环节的设置、完善,还要改革资源税征管和分配体制的设计、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最后,通过纳税教育还要在意识层面上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模式,促进生态文明消费观、价值观的真正形成。
二、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
2.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危机” |
2.1.2 “社会主义”的失败与生态危机 |
2.1.3 二十世纪后期德国绿党运动现实困境 |
2.1.4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2.2.2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
2.2.3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思想 |
2.2.4 德内拉·梅多斯的增长极限理论 |
2.2.5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甘地主义的工业社会批判思想 |
第3章 萨拉·萨卡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
3.1 苏联“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 |
3.1.1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生态保护的对立 |
3.1.2 苏联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局限 |
3.1.3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
3.2 苏联工业发展模式与生态危机 |
3.2.1 粗放型经济与自然资源的极限 |
3.2.2 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粮食生产极限 |
3.2.3 与环境破坏伴随而来的经济成本与损失 |
3.2.4 苏联的世界贸易劣势 |
3.3 苏联“社会主义”“新阶级”的出现及社会道德沦丧 |
3.3.1 “新阶级”的出现 |
3.3.2 社会道德的沦丧 |
3.3.3 “公地悲剧” |
第4章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
4.1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 |
4.1.1 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的“反生态”逻辑 |
4.1.2 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危机与根本性危机 |
4.2 萨拉·萨卡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
4.2.1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化市场力” |
4.2.2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凯恩斯主义” |
4.3 生态危机与“生态资本主义” |
4.3.1 对“生态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
4.3.2 “生态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内在矛盾 |
第5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 |
5.1 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构想 |
5.1.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点 |
5.1.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政策主张 |
5.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区别于市场社会主义 |
5.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
5.2.2 萨拉·萨卡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
5.3 萨拉·萨卡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 |
5.3.1 是“全面发展”的“进步”社会 |
5.3.2 是“道德提升”的“大同”社会 |
5.3.3 是价值观“一体化”的文明社会 |
第6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及现实启示 |
6.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
6.1.1 拓宽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 |
6.1.2 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
6.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
6.2.1 陷入了“增长极限范式”的理论泥潭 |
6.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乌托邦色彩 |
6.2.3 生态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 |
6.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6.3.1 培育生态价值观念,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
6.3.2 转变发展观念,选择“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
6.3.3 推动生态问题国际化,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参考文献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及重要文献 |
(二) 英文文献及相关译着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着作 |
(三) 国内相关研究期刊文献 |
(四) 相关学位论文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总体思路、研究方法 |
1.3.1 总体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特色 |
第2章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现状分析 |
2.1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的重要意义 |
2.2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现状 |
2.2.1 征收对象与征收方式 |
2.2.2 部门职责与征管模式 |
2.2.3 涉税平台建设与使用 |
2.2.4 工作流程与监督管理 |
2.2.5 征管人员 |
2.3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现状 |
2.3.1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情况 |
2.3.2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成效 |
2.4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对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满意度调查 |
3.1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对象满意度调查 |
3.1.1 调查问卷测评原则与目的 |
3.1.2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3.1.3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
3.1.4 调查问卷基本数据处理 |
3.1.5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析 |
3.2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对象满意度评价 |
3.3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问题分析 |
3.3.1 环境保护税数据申报审核难 |
3.3.2 环境保护税核定计税有弊端 |
3.3.3 应对和检查难度大 |
3.3.4 税务与环保部门合作有待增强 |
3.3.5 缺少环境保护税专业化人才 |
3.3.6 环境保护税风险管理难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优化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 |
4.1 理论体系优化 |
4.1.1 完善核定征收方法 |
4.1.2 管理与服务并重 |
4.2 制度体系优化 |
4.2.1 加强财税激励 |
4.2.2 强化合作机制 |
4.2.3 强化复核机制 |
4.3 平台体系优化 |
4.3.1 涉税信息平台建设 |
4.3.2 办公软件优化 |
4.4 业务体系优化 |
4.4.1 税法宣传 |
4.4.2 涉税咨询 |
4.4.3 下户排查 |
4.5 队伍体系优化 |
4.5.1 人员配备 |
4.5.2 业务培训 |
4.5.3 考核监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规避环境保护税征管风险 |
5.1.1 实施大数据治税策略 |
5.1.2 强化风险分析识别 |
5.1.3 实施分类别管理 |
5.1.4 多维度排查纳税申报的风险环节 |
5.1.5 优化环境保护税行政执法流程 |
5.1.6 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
5.2 强化财税部门与环保部门的精诚协作 |
5.2.1 明确界定合作部门各方的职责分工 |
5.2.2 形成财税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有效联动 |
5.2.3 签署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机制备忘录 |
5.3 完善监督考评及激励机制 |
5.3.1 建立问责机制 |
5.3.2 建立激励机制 |
5.3.3 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 |
5.4 打造环境保护税专业化人才队伍 |
5.4.1 建立环境保护税人才库 |
5.4.2 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和学习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A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管现状访谈提纲 |
(3)中国生态税收政策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生态税收的相关理论及作用机理分析 |
2.1 生态税收的特征及内涵 |
2.2 生态税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庇古税与外部性理论 |
2.2.2 公共产品与产权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生态税收对于生态环境优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三章 内蒙古生态税制现状及问题 |
3.1 中国现行的生态税制现状 |
3.1.1 我国现行的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种分析 |
3.1.2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与生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
3.1.3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非税政策 |
3.2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 |
3.3 内蒙古生态税制存在的问题 |
3.3.1 与资源相关税收收入增收缺乏可持续性,增幅下降 |
3.3.2 资源开发过程中现有相关税种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3.3.3 环境保护税制缺位,弱化税收环保功能 |
3.3.4 现行税收制度对生态价值的考量不足 |
第四章 生态税收相关税种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选取及预处理 |
4.2 具体设计与模型构建 |
4.2.1 相关性检验及变化趋势分析 |
4.2.2 Granger因果检验 |
4.2.3 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
4.2.4 动态区制转换模型分析 |
4.3 结论分析 |
第五章 生态税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国外生态税收体系的实践 |
5.1.1 美国生态税收体系的具体实践 |
5.1.2 英国生态税收体系的具体实践 |
5.1.3 丹麦生态税收体系的具体实践 |
5.2 国外生态税收体系带来的启示 |
5.2.1 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 |
5.2.2 灵活运用差别税收政策 |
5.2.3 充分利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
5.2.4 税收制度与生态补偿机制相辅相成 |
第六章 完善内蒙古生态税制的政策建议 |
6.1 逐步加快内蒙古资源税费改革 |
6.2 分步实施内蒙古环境费改税 |
6.3 落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相适应的税收自治权 |
6.4 实现相关税收政策的生态功能 |
6.4.1 充分发挥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 |
6.4.2 合理利用差别化税收产业政策发展能源型优势特色产业 |
6.4.3 促进税收制度与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发展 |
6.5 争取对内蒙古煤炭资源深加工项目实施特殊税收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4)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概况评析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生态税的内涵与功能 |
2.1 生态税界说 |
2.1.1 生态税名称的界定 |
2.1.2 生态税的内涵 |
2.2 生态税的功能 |
2.3 现有税种生态功能的缺失 |
2.4 构建税收生态功能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外生态税制的经验及启示 |
3.1 经合组织国家生态税制 |
3.1.1 经合组织国家生态税的开征范围 |
3.1.2 经合组织国家生态税制的主要特征 |
3.1.3 经合组织国家生态税收优惠措施 |
3.2 生态税制成熟国家的实践与启示 |
3.2.1 荷兰的生态税制 |
3.2.2 德国的生态税制 |
3.2.3 生态税制成熟国家的启示 |
3.3 生态税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
3.3.1 波兰的生态税制及特点 |
3.3.2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税制 |
第四章 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理论探讨 |
4.1 确立生态税的政策目标 |
4.1.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4.1.2 促进税制改革 |
4.2 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原则 |
4.2.1 循环经济 3R原则 |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3 法定主义原则 |
4.2.4 公平原则 |
4.2.5 征收便利原则 |
4.3 生态税制构建基本问题的讨论 |
4.3.1 生态税制构建的依据 |
4.3.2 生态税的属性 |
4.3.3 生态税的纳税主体与课征范围 |
4.3.4 生态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
4.3.5 生态税的优惠措施 |
4.3.6 生态税款的征收与使用 |
4.3.7 生态税款的监督管理 |
第五章 我国生态税的税种设计 |
5.1 排污税 |
5.2 资源税的扩充 |
5.3 生态税种的创新 |
5.4 生态税制与其他税收制度的衔接 |
5.4.1 强化消费税的生态保护功能 |
5.4.2 改革所得税 |
5.4.3 完善非生态类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税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税收制度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
二、生态税制建设的观点分析 |
三、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基本设想 |
(一)完善现有税种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税种 |
(二)征收专项的生态税[5] |
(三)在循环经济3R 原则下构建生态税收体系[8] |
(四)制定 《生态税法》 |
(五)丰富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
(6)浅析构建我国的生态税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税制的功能定位 |
二、生态税的内涵理解 |
(一) 生态税是一个税收体系而非一种税种 |
(二) 生态税收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 |
(三) 生态税收具有正反调节作用 |
三、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想 |
(一) 我国生态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和确立 |
(二) 我国生态税制目的实施的模式选择和步骤 |
(三) 我国生态税具体税种制度的构建 |
(四) 我国生态税征收管理制度的构建 |
(7)美德法生态税制建设比较与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税制建设的国际比较 |
(一)生态税制建设的国别差异 |
(二)生态税制建设的共性特征 |
1. 生态税制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 |
2. 生态税制对环保和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促进 作用 |
3. 分类、分阶段征收生态税 |
二、生态税制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从环境治理“行政收费”思维向“立 法收税”思维转型 |
(二)在生态税制建设中充分考量税率 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 |
(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税种体 系和税收体制 |
(四)做好环境保护税立法配套工作的 同步推进 |
(8)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循环经济内涵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三章 生态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生态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生态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生态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四章 生态税收手段与其他环境政策手段的比较 |
第一节 政府矫正型财政税收手段分析 |
第二节 可转让产权交易手段分析 |
第三节 政府管制手段分析 |
第四节 各类环境政策手段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 |
第五章 OECD国家促进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生态税 |
第二节 德国生态税 |
第三节 荷兰生态税 |
第四节 其他发达国家的生态税 |
第五节 OECD国家生态税综述及借鉴 |
第六章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优化设计的博弈分析 |
第一节 优化税收制度的博弈分析 |
第二节 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 |
第七章 从公平效率角度分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制度 |
第一节 区域生态税收公平与利益补偿 |
第二节 生态税收效率与税收中性 |
第八章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制度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
第二节 生态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取向 |
第三节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甘肃作为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生态税收体系的完善 |
第九章 本文的分析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生态税收的研究综述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 |
第一节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生态文明导向下生态税的概念界定 |
一、生态税 |
二、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生态税制 |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途径:构建生态税收制度 |
一、生态文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
二、生态税制是政府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考察及分析 |
第一节 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考察 |
一、现行税制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 |
第二节 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税收经济效应分析 |
一、税收效应分析 |
二、生态税征纳的博弈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章 国外发展生态税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生态税制改革的经验 |
一、荷兰的生态税制 |
三、德国的生态税收制度 |
四、其他OECD成员国的生态税制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生态税实施情况 |
一、波兰的生态税制 |
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生态税制 |
三、生态税制改革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困难 |
第三节 国外生态税制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
一、"逐步实施"的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 |
二、稳定的税负水平 |
三、混合式的生态税收体系 |
四、合理的生态税收使用 |
五、生态税设计和征管的政府级次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生态税制框架的构建——以资源税为例 |
第一节 生态税构建的基础:借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 |
第二节 总体思路 |
第三节 设计原则 |
一、税收中性原则 |
二、税负和污染相适应原则 |
三、专款专用原则 |
四、政策调控原则 |
第四节 开征生态税,完善和理顺现有税收体系 |
一、效率与公平相协调,合理确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
二、根据实际,科学设置计税依据 |
三、根据生态要求,科学设计税率 |
四、结合"费改税",合理设计税种 |
第五节 多管齐下、综合配套完善资源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张可. 吉林大学, 2020(11)
- [2]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研究[D]. 潘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中国生态税收政策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么红梅.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6(06)
- [4]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研究[D]. 李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基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税制构建[J]. 李蓓,王有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9)
- [6]浅析构建我国的生态税制[J]. 刘昕. 法制与经济, 2015(04)
- [7]美德法生态税制建设比较与经验借鉴[J]. 安森东. 行政管理改革, 2015(02)
- [8]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研究[D]. 姚慧玲. 兰州大学, 2012(09)
- [9]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路径选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J]. 刘普照.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1(04)
- [10]基于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我国生态税制框架构建 ——以资源税为例[D]. 杨怡.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环保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