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为自己打工”(论文文献综述)
宋小词[1](2021)在《一枝金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部石破天惊、震撼人心的小说。高考女状元的庆功宴为何变成了骇人的伤害宴?陪读母亲怎么也想不到,她的满腔爱意和所有付出换来的却是女儿的冷漠和排斥?更出乎意料的是,女儿还遭受过更深层的伤害……是什么让这对母女近乎反目成仇,凶手到底是谁?
苏熠慧[2](2021)在《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反思已有打工女性研究"结构决定论"和"一元主体论"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路易丝·麦可尼的女性主体理论和吸纳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关能动性的理论,从"认知"和"资源"两个层面建构了"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三种理想类型:消极性主体、混合性主体和生成性主体,并指出了三种主体的差异:在认知上,消极性主体认同资本和父权制,混合性主体和生成性主体则批判二者;在资源上,消极性主体和混合性主体都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来挑战和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而生成性主体则能建构出不同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挑战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范稳[3](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侯健飞[4](2020)在《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文中提出中国当代移民"吊庄"之名诞生在宁夏。宁夏最具代表性的吊庄,是永宁县闽宁镇。25年前,福建省向宁夏兄弟伸出援手,闽宁镇就在贺兰山下的荒滩上获得新生。石竹花是西北特有的花种,是一种最为平凡的小花。但这种小花却是母亲和母爱的象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百姓心中,都多有把思念母亲、敬爱母亲的感情,寄托于石竹花,因为,石竹花艳丽而不张扬,长寿又不欺邻;她们紧紧贴住大地生长,可以独立,也可群居。她们最令人敬畏的品质是耐严寒、抗风雨,永远扎根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不离不弃。
卢一萍[5](2020)在《扶贫志》文中提出龙秀林的白发一总书记没来十八洞村时,龙秀林也没到过十八洞村。总书记来了以后,他去过十八洞村两次。第三次再去十八村时,他就当上了这个村寨的扶贫队长。总书记一行离开十八洞的第三天,作为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龙秀林看了新闻联播后,也想到总书记调研过的这个村寨看看。一看才知道,原来这里真穷。以前他也听说十八洞很穷,但没想到却穷得如此"名不虚传"。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两个月左右,他忙完工作,再次从县城来到十八洞村,想看一下总书记走后,这里是否会有一些变化。
王文武[6](2020)在《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调整的新时期。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其中农村女性更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电视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手段之一,有责任承担起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关注。由此,笔者从影视学的角度给予农村女性温暖的关怀和足够的重视。因此,立足于影视学科,研究以“五部农村题材献礼剧”为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四个章节重点分析了献礼剧中农村女性的基本形象、形象特点、形象建构策略以及形象的成因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针对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首章主要是对本文涉及的一些重要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及研究操作化流程的解释。第二章使用量化分析农村女性形象,通过每一集的观看,填写事先准备好的编码表,在经过SPSS统计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再通过某些有意义的变量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发现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第三章分析的是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下的新新女性、农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导演性别视域下的女性形象等三个方面。研究发现,献礼剧中的农村女性在发型、饰物佩戴、服饰和职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新农村女性不同的新特点;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其性格也变的多样化;在导演性别的影响下,塑造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农村女性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研究。从影视本体出发,从镜头语言、服饰搭配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分析献礼剧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第五章主要是对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创作者对农村女性的深切关照,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的呼唤,这两方面共同促使了创作者塑造农村女性形象,以达到引起更多人关注的目的。总而言之,本文从影视学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献礼剧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尝试探究其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的创作逻辑,希冀能为今后农村女性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屈星[7](2020)在《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经济问题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已外出打工以求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从而出现了一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或者其他亲戚朋友帮忙照顾,他们大多仅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内心问题并不接触,且教育意识薄弱,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关注度不够.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则慢慢诞生,本文针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问卷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归纳法,主要从影响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的三方面因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出发,对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九年制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对比非留守儿童分析了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的不同,总结了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且笔者对工作时所带班级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三年的数学期末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一名优秀留守儿童成长案例.最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和访谈,提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的策略与建议,将之归结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留守儿童自身等五个方面.
于汶含[8](2020)在《农村老年人就业现象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S村20位老年打工者的访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方式正由传统的土地种植向着市场化的就业转变,法定劳动年龄之外的农村老年人打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但目前社会对农村老年人打工现象的关注力度仍然不够。农村老年人的打工现象,也就是就业现象,与农村环境息息相关,是农村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反映。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村老年人的就业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选择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充足的青岛市S村作为调查地点,以收集资料的充分性和饱和性为标准,对20位农村老年打工者进行访谈,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现象。在对农村老年人就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老年人就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即老年人出于何种动机参与就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农村手工作坊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经济发展也使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通过种地获得收入的劳动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要,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就业现象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就业过程以积极主动参与就业为开端,依靠农村熟人关系,老年人在农林业和制造业从事体力劳动,形成了以本村为中心、向四周略加延伸的就业地点分布格局,就业权益的维护主要依靠乡土社会的礼治,就业所得收入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多用于购买食品、报答人情和贴补子女。老年人有着维持生活所需、延续劳作习惯、保持人际交往、渴望得到认可、期盼老有所为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变迁、市场经济造成冲击和政府倡导老有所为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已有条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情况下,就业便成为老年人满足需要的选择。社会发展对人们的老年生活产生影响,改变了老年人的劳动方式,传统的以种地为主的劳动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从事雇佣劳动。本文以从事雇佣劳动的农村老年打工者为例,研究老年人的就业现象,厘清农村老年人为什么参与就业,有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了解程度,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提供参考。在分析中也发现,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功能不足,老年人仍需自我养老,但在自我养老的就业过程中,老年人受到了功能性排斥和经济排斥,对就业选择范围造成影响。
兰婕[9](2019)在《陆海之间:惠东社会的亲属、生计与信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关于惠东地区小岞的亲属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探索。惠东属于典型的闽南汉人社会,却因异于常规的婚姻习俗——长住娘家,成为人类学中国东南社会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小岞的田野调查发现,奇特风俗的背后关系着亲属制度在地方的实践结果以及渔业社会海陆关系的呈现。海样与陆地的象征结构也通过实际的社会关系、渔业生计、民间信仰、亲属关系与宗族制度被表达出来。亲属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小岞的婚礼仪式、婚姻形态、生育习俗、家庭关系以及分家与财产继承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母系作为潜在继承世系的认可。当地人在母系世系中实行过继和收养以及“外甥承母舅”的谚语都说明小岞亲属制度当中的并系特征,但与小岞的父系社会原则并不矛盾。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小岞在空间格局和社会结构中都要面对陆地与海洋的关系,比如“男人管海,女人管山”的生计分工,民间信仰活动中对海陆二重性的仪式性展演。借助并系制亲属关系作为语言,海陆关系被转化成可实践的行为,在与讨海有关的习俗中成为按照并系亲属关系进行礼物交换的规则。随着渔业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行政体系对地方社会移风易俗运动的大力执行,小岞长住娘家的传统婚俗逐渐走向消亡,但并系制亲属关系仍旧保留下来,成为本研究重要的田野佐证。弗里德曼开创的宗族研究范式将中国东南社会塑造成一种仅以父系为唯一原则的纵向继替模式,掩盖了横向联姻对继嗣规则产生改变的可能性,从而将亲属制度简单化。同时,海洋与陆地的关系也没有被真正纳入到汉人社会结构的研究中。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小岞社会的全面考察,为理解汉人社会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以及理解海岛、海岸线社会提供新的解释路径与案例。
王聪[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湖南省DS村为例》文中指出乡绅、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事迹自古有之,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乡村社会不断变迁,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乡村治理体系的辩证关系,即乡村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因此在乡村治理中积极吸引新乡贤群体的参与便成为党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基层政府及党组织积极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新乡贤群体再一次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映入人民眼中。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界定新乡贤,如何评价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发挥等,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是笔者在本研究中的终极目所在。笔者的学位论文以自己的家乡湖南省怀化市后塘瑶族乡丹山村(即DS村)为主要研究个案,着重研究了该村的治理现状和它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参与该村治理的新乡贤群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等。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是运用访谈的方法以及自身生活经历的所见所闻来收集研究所需的各项资料,并结合新乡贤群体参与该村治理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对何为新乡贤进行了界定。通过查阅以往研究与结合本研究的个案村庄——DS村的实际情况,认为新乡贤是指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支持的在乡或离乡且不忘回馈本乡本土的杰出人士。第二,对新乡贤的出场及角色定位进行了阐述。该研究把新乡贤群体作为村庄现有治理主体的主要辅助力量,他们主要是受现有治理主体的邀请、村民的共同推举而产生,在村庄治理中与现有治理主体协同共治,逐步使村庄治理向善治方向推动。第三,对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中的现实个案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分析了新乡贤在该村庄中重大公共事务中的突出表现,给村庄的发展出资献物、建言献策,并在监督村务以及调解各项矛盾纠纷等方面尽心尽力。第四,对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所面对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揭示并提出了一些化解路径。该研究认为新乡贤参与该村治理主要存在主、客观方面的不足,并对新乡贤群体在村庄治理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想为自己打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想为自己打工”(论文提纲范文)
(2)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
(一)反思“结构决定论” |
(二)反思“一元主体论” |
(三)探寻“多元主体”:建构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 |
1.突破“二元主体”论与理论再造 |
2.认知和资源:构建打工女性“多元主体”的类型学 |
三、研究方法 |
四、城乡、阶层和父权:“多元主体”所面对的相同结构 |
五、相同结构下“多元主体”的内部差异 |
(一)“消极性主体”的“错位认知”与“匮乏资源” |
(二)“混合性主体”的“批判认知”与“匮乏资源” |
(三)“生成性主体”的“批判认知”与“多元资源” |
(四)“三种主体”之间的对比 |
六、结论 |
(3)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5 |
6 |
7 |
8 |
第三章 |
9 |
10 |
11 |
12 |
第四章 |
13 |
14 |
15 |
16 |
第五章 |
17 |
18 |
19 |
20 |
第六章 |
21 |
22 |
23 |
24 |
第七章 |
25 |
26 |
27 |
28 |
第八章 |
29 |
30 |
31 |
32 |
第九章 |
33 |
34 |
35 |
36 |
(4)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她从黑眼湾走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二章:石竹花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三章:红树莓熟了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四章:吼一声秦腔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五章: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5)扶贫志(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网红龙先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田嫂的《千里寻母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带母扶贫的向利生 |
一 |
二 |
三 |
四 |
天使吴添春 |
一 |
二 |
三 |
四 |
樟坡村里三人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6)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资料的选择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我国献礼剧的研究概况 |
(二)关于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概况 |
(三)关于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概况 |
(四)研究述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定义 |
一、献礼剧 |
二、农村题材 |
三、女性形象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操作化 |
第二章 农村题材献礼剧中女性形象的描述 |
第一节 农村女性形象的基本变量分析 |
一、年龄结构 |
二、民族归属 |
三、家庭结构 |
四、闺蜜类型 |
五、伦理关系 |
六、体型类别 |
第二节 农村女性形象的变量交叉分析 |
一、发型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 |
二、职业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 |
三、文化程度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 |
第三章 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特点 |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下的新新女性 |
一、农村女性发型的多元化 |
二、农村女性的饰物佩戴分析 |
三、农村女性的服饰变化 |
四、农村女性的职业结构 |
第二节 农村女性意识觉醒的新途径 |
一、受教育程度显着提升 |
二、性格类型的演变 |
第三节 导演性别视域下的女性形象 |
一、导演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分析 |
二、作为受助者的农村女性 |
三、作为施助者的农村女性 |
四、农村女性的“出场”和“困境”设置 |
第四章 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实用与审美并重的镜头语汇 |
一、捕捉现实的肩扛和手持拍摄 |
二、写实主义的画面色彩 |
第二节 城乡文化融合下的服饰搭配 |
一、“土气”的传统农村女性 |
二、时尚的农村女性 |
第三节 多样化的叙事方式 |
一、女性叙事的讲述策略 |
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
三、“大丰收”式的结局叙事 |
第五章 献礼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对农村女性的深切关照 |
一、对农村女性婚姻的关心 |
二、对农村女性工作的关注 |
三、对农村女性命运的担忧 |
第二节 对社会公平的呼唤 |
一、呼吁农村男女平等 |
二、呼吁城乡女性平等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编码表 |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编码指南 |
附录三 农村题材献礼剧研究剧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背景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问卷和相关访谈的编制 |
2.5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
3.1 留守儿童自身情况 |
3.1.1 调查分布情况 |
3.1.2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
3.2 从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出发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习数学的原因及兴趣 |
3.2.2 课前、课堂、课后及作业情况 |
3.2.3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做题习惯 |
3.2.4 考试态度及成绩 |
3.2.5 心理情况 |
3.3 从家庭因素出发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4 从学校因素出发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5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学成绩对比分析 |
3.6 留守儿童成长案例分析 |
3.7 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7.1 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7.2 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改善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的对策 |
4.1 政府方面 |
4.1.1 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拓宽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渠道 |
4.1.2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对农村学校老师的投入 |
4.1.3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情况的排查 |
4.2 社会方面 |
4.3 家庭方面 |
4.3.1 家长方面 |
4.3.2 监护人方面 |
4.4 学校方面 |
4.4.1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
4.4.2 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力度 |
4.4.3 让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学校活动 |
4.4.4 建立可寄宿制管理制度 |
4.4.5 教师方面 |
4.5 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
4.5.1 学会听讲 |
4.5.2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8)农村老年人就业现象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S村20位老年打工者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老年人就业的现状研究 |
1.4.2 关于老年人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
1.4.3 关于老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 |
1.4.4 关于完善老年人就业的对策研究 |
1.4.5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就业 |
2.1.2 老年人就业 |
2.1.3 农村老年人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社会排斥理论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收集方法 |
2.4.2 资料分析方法 |
2.5 研究地点简介 |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就业现状 |
3.1 农村老年打工者的基本情况 |
3.1.1 个人情况 |
3.1.2 家庭情况 |
3.1.3 养老保险情况 |
3.2 就业主动性 |
3.3 就业途径 |
3.4 就业时间、行业与地点 |
3.4.1 就业时间 |
3.4.2 就业行业 |
3.4.3 就业地点 |
3.5 就业收入及用途 |
3.6 就业权益保障方式 |
3.7 小结 |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就业动机 |
4.1 维持生活所需 |
4.2 延续劳作习惯 |
4.3 保持人际交往 |
4.4 渴望得到认可 |
4.5 期盼老有所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1 结论 |
5.1.2 讨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9)陆海之间:惠东社会的亲属、生计与信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界定 |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四节 田野点介绍 |
第二章 长住娘家 |
第一节 惠东的长住娘家现象与婚姻变迁 |
第二节 惠东的亲属制度研究与讨论 |
第三章 亲属制度 |
第一节 亲属称谓 |
第二节 小岞的婚姻与生育 |
第三节 小岞的宗族与家庭关系 |
第四节 继承 |
第四章 渔业生计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渔业 |
第三节 渔业经济变迁 |
第五章 信仰实践 |
第一节 小岞民间信仰的空间体系 |
第二节 仪式活动与巫术实践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湖南省D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四、调查点的选择 |
(一)DS村研究价值分析 |
(二)地理位置及现状 |
(三)DS村经济情况 |
(四)生活状况与基础设施 |
(五)公益组织及组织结构 |
第一章 乡村社会治理变迁中的新乡贤出场 |
一、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
(一)传统皇权统治下的乡村自治 |
(二)1840 年代至新中国建立时期 |
(三)建国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
二、新乡贤的出场 |
(一)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出场的原因分析 |
(二)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经典案例回顾 |
(三)新乡贤的特征分析 |
第二章 DS村新乡贤参与治理的案例分析 |
一、经济乡贤引领村庄经济发展 |
(一)案例一:要想富,先修路 |
(二)案例二:致富的合作社 |
(三)案例三:饮水思源 |
(四)案例四:引进生猪带民致富的经济乡贤 |
二、政治乡贤协助村庄事务处理 |
(一)案例五:私自买卖宅基地的“悔恨” |
(二)案例六:前村主任“私吐”建房补偿款 |
(三)案例七:兄妹仨虐待父母的纠纷 |
第三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分析 |
一、DS村新乡贤的机制 |
(一)DS村体制内治理主体概况 |
(二)DS村新乡贤的产生及构成 |
(三)DS村新乡贤的角色定位 |
(四)DS村新乡贤的社会认同 |
二、DS村新乡贤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
(一)调解矛盾纠纷 |
(二)动员群众 |
(三)监督村务 |
(四)对村庄善治的支持 |
第四章 DS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化解路径 |
一、新乡贤参与DS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
(一)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二)对现有治理主体的回避 |
(三)位置偏远与资源有限 |
(四)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
(五)新乡贤自身的局限 |
二、化解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
(一)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升个人能力 |
(二)为新乡贤的发掘、培育营造环境 |
(三)实事为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DS村村规民约(送审稿) |
附录 C:调查提纲 |
致谢 |
四、“想为自己打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枝金桂[J]. 宋小词.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12)
- [2]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90后”打工女性主体的类型学分析[J]. 苏熠慧. 妇女研究论丛, 2021(06)
- [3]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4]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J]. 侯健飞. 民族文学, 2020(10)
- [5]扶贫志[J]. 卢一萍. 芙蓉, 2020(05)
- [6]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献礼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王文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7]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D]. 屈星. 延安大学, 2020(12)
- [8]农村老年人就业现象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S村20位老年打工者的访谈[D]. 于汶含. 济南大学, 2020(05)
- [9]陆海之间:惠东社会的亲属、生计与信仰实践[D]. 兰婕. 厦门大学, 2019(08)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以湖南省DS村为例[D]. 王聪.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