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达拉宫藏着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维[1](2021)在《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文中提出肖像画是人类艺术中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肖像画的制作。藏族美术作为中国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传说藏语“绘画”(ri mo)一词就是由人物画像演变而来。随着佛教在西藏社会的深入影响,藏族美术开始以表现佛教题材为主,内容涵盖佛、菩萨、护法神、赞普、后妃、高僧大德等。本文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作为研究核心,不同于佛、菩萨、护法神等,高僧是藏族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对西藏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而体现在绘画上,高僧画像又是藏族美术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本文通过艺术社会学、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西藏高僧画像兴起的社会背景、风格演变以及画面的形式语言等进行分析探讨,试图通过高僧画像的发展演变来探寻藏族美术的民族化、本土化之路;通过对汉藏绘画中高僧画像艺术形式的比较,可反映出汉藏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性;此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僧画像对现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文献和实物遗存对吐蕃时期的人像进行梳理,旨在说明虽然吐蕃时期佛教在西藏有所发展,但是塑绘人像的行为在苯教和佛教的活动中皆而有之,表现对象也以赞普、后妃、王室成员为主,僧人像在吐蕃时期仅处在萌发状态。其次,对11-13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随着公元10世纪中期佛教通过“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在西藏开始复兴,佛教开始在西藏受到普遍信仰,同时,西藏佛教的各宗派也相继产生,高僧大德作为西藏佛教复兴与传播的主体,逐渐成为绘画与雕塑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而宗派的发展与传承也能清晰地表现在高僧画像之中。11-13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单尊像、双尊对坐像和共坐像、伴有世系传承与高僧传记像以及高僧像旁边伴有胁侍菩萨像都已出现,这一时期高僧画像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中心内容。13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西藏高僧画像虽然延续了印度、尼泊尔的绘画风格,但是汉地绘画元素也大规模进入到藏族绘画之中。明代建立后,中央政府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方针,汉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空前繁荣,而西藏一批重要的寺院也在明代创建,如白居寺、扎什伦布寺、贡嘎曲德寺、甘丹寺等等,同时西藏美术史上着名的绘画大师“井喷式”出现,这些大师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绘画样式,他们在藏族美术的民族化、本土化之路上走的更深更远,表现在高僧画像中,如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内的高僧画像,虽然构图上仍然沿用了印度、尼泊尔的形式,但是造型方面却已经脱离了印度帕拉风格、尼泊尔风格概括性的造型方式,人物脸部刻画上体现了细腻、写实的特征,强调人物的形象特征(年龄、性格、民族身份等),可以说以白居寺为代表的江孜风格在本土化进程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随后由勉拉顿珠开创的勉唐派和钦孜钦莫开创的钦孜派则更为完整地体现了藏族美术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从现存的勉唐派高僧像作品来看画面的整体风貌是用工整的笔法,呈现出端庄典雅、宁静慈祥、秀丽大方的整体氛围,人物造型也更加圆润,云彩、花卉也更为写实。与勉唐画派不同的是钦孜派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充满写意气息,具有热闹升腾的韵律感,而在高僧画像的构图上,虽然在世系传承上遵循了帕拉、尼泊尔风格构图的“内外式”,但已经不是明显的“回”字形,而在人物造型上钦孜派放弃或弱化了头部的局部写实,而强调了高僧整体的写实性。而在16世纪产生的噶赤画派从构图、色彩、造型上对汉地绘画的吸收更加彻底,除了传统的中心构图外,偏角式构图也是噶赤派高僧画像流行的一种样式,这种构图直接来自于汉地的罗汉画样式。西藏西部绘画风格中的高僧像在15、16世纪形成了一种具有地域性、杂糅的样式。第五章对后世高僧画像发展中的两个个案进行了探讨。一是,探讨了清代直至近现代史实性绘画中的高僧形象,在延续了白居寺八思巴与忽必烈壁画对坐形式的基础上,西藏高僧画像产生的不同画面布局和不同的造型特征。二是,摄影术和西方写实性绘画技法传入西藏后,以根敦群培、安多强巴为代表的藏族艺术家通过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技法或者从照片临摹开始探索出一条新的绘画之路,这种探索尤以高僧画像最为突出,清代中期藏族绘画逐渐走向程式化,高僧像的个性特征逐渐被标准样式所取代,形式也较为固定,因此这种探索精神对西藏高僧画像以及藏族美术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曾玲玲[2](2014)在《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以《当代中国人物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作品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传播着本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价值取向。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录片翻译作品对国家的文化宣传十分重要。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属于影视字幕翻译的一种,具备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即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本与画面的统一。翻译文本包括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翻译的时候既要考虑不同的人物身份特点,又要考虑不同的交际语体特点。本文以国新办纪录片《当代中国人物志》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人物纪录片字幕的特点、翻译策略及其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四个特点即时空制约、文画一致、人物身份、受众交流出发,结合《当代人物志》项目中的翻译实例,提出翻译要进行相应的缩减、利用画面的解释作用,表达要贴合人物身份、符合交际语体特征。只有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纪录片才能为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郁葱[3](2013)在《岁月渐老,而诗歌年轻……——2012年的中国诗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的中国诗歌,依然有众多的诗歌作品,众多的诗歌活动,众多的诗歌现象。身在其中,我时而兴奋时而期待,这是一个编辑固有的情绪。做一个编辑,更多的幸福感不是源于自己的写作而是源于阅读,源于读到让人喜悦的文字时的满足感。前些天与一位巴蜀诗人谈到这种
平措扎西[4](2012)在《西藏古风(节选)》文中研究说明很小的时候,听过这么一则笑话:过去,有一位骑驴的人,赶着九头驴经过布达拉宫前时,惊异于布达拉宫的雄伟壮观,惊异于布达拉宫宛若群星的大小窗户,一边走,一边数着布达拉宫的窗户,数着数着,没数清布达拉宫窗户的数量,却数丢了自己骑的那头驴。这
王海英[5](2012)在《穿越心灵的西藏》文中认为西藏归来,头顶的天空盘旋着炎炎酷暑,一个个热浪流连忘返,炙烤着人们的耐心。酷热的天气很容易产生慵懒情绪,想要写的进藏感受便一再被搁置下来。近日,偶尔翻看西藏拍的照片,竟然是一种隔了年份的感觉。我有些恍惚了,一再追问自己:你真的去过西藏吗?
林锦江[6](2012)在《罗布嘛呢括罗: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在上世纪中期,有关观音菩萨的研究,在国内及包括港澳台在内都未能得到广范的关注。然而在上世纪末的二十年,以及第二个千禧年的头十年,在国内的改革开放及宗教政策的落实,观音菩萨或作为一个信仰体系的观音信仰,已成为宗教人士或学者的研究对象。国内对于观音菩萨及观音信仰的宏观和微观的宗教研究或学术研究,都以惊人的速度蓬勃起来,得到一批批的学术成果:同样国外就这方面的研究,也随着佛教向欧美的西传及兴盛后,也获得广泛注意和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对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的研究,仍可加强关注。本论文期望可以为藏学界对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作一个较系统而全面的探索报告,包括了理论、实践和造像等宗教元素,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内容。此外,对于一本流传于藏地,包括了藏地观音信仰的广泛内容的“伏藏”文献《嘛呢全集》,在一个世纪前海外已有学者开始进行部份的研究;在汉地亦于近年开始受到部份学者的注意。本文亦希望引起学界对《嘛呢全集》的注意,而不让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专美,将《嘛呢全集》加以整理归类,分类研究,让更多学者对此有更大的兴趣进而深入的认识。作者通过藏族观音信仰的研究,了解观音信仰在藏民族广范发展的历史进程、赖以成功的因素及条件。除这种信仰文化的自身的宗教价值外,它对该民族发展的意义、价值和影响,如何肩负社会、民族和政治的任务,这也是本文所期望了解的。此外,更要揭示出一种通过交融、吸收、结合而成的,富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从本土化的发展过程的探索,可以认识藏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民族固有的智慧和睿智,这种智慧就是以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来统驭或运用佛教,给予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留下民族的烙印。通过这份研究,说明藏地观音信仰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得到其他民族的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来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提高到新的高度。更说明了藏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之长以补自己之短的民族,是一个向上的、朝气蓬勃的民族。本文是以流传于藏地上的观音信仰文化作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探索作为依据,包括藏文文献、汉文文献、外文文献、伏藏《嘛呢全集》、历辈的达赖喇嘛传记,及历史着作为开始。作者参考国内研究汉地及藏地观音信仰的不同成果,及国外同样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及研究的基础,以了解这个信仰文化的各个主要方面。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首先对国内外的观音信仰和藏地观音信仰作一个回顾,特别是后者的研究状况,作为一个研究的起点。论文首先探讨藏族伏藏文献的出现及其研究价值。然后将《嘛呢全集》中的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包括:观音二十一显经密续的翻译及内容介绍、《嘛呢全集》中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嘛呢全集》提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藏地教化众生、《嘛呢全集》提倡的(六字大明咒)功德和《嘛呢全集》的密宗修持法。这样也是作为藏地观音信仰的宗教文化方面的元素的认识。论文下篇的主题是观音信仰在藏地本土化的历史发展。首先了解了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有关观音崇拜的状况。下篇的内容有五世达赖对观音信仰的推动工作及相关的影响,这包括对宗教价值、历史意义以及现实的政治利益和民族发展的利益的影响。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观音菩萨如何从一个外来的神祗可以变身为藏族的始祖和保护神灵。接着探讨观音菩萨如何从神坛中化身演变成西藏的政治权威。随着观音信仰进入了民间社会,发展成本土化的度母崇拜,了解观音并未有像汉地观音信仰演变成女性化的神灵。观音造像的图像发展以及作为观音道场的布达拉宫也是研究的对像。布达拉宫凝结着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渗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文中探讨了布达拉宫的历史发展及其在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结论部份,说明藏地观音信仰文化一种通过交融、吸收、结合而成的,富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和留着民族烙印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
杨志军[7](2012)在《西藏的战争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梦想:让我的河床流淌出世界的期待与未来——西藏,冰川雪域,正是这种流淌的源泉。第十章审问上帝1从则利拉山艰难穿过葫芦形的大洼地,刚走上朗热高地,西甲喇嘛就听有人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沱美活佛,一下就软倒在地。沱美嘿嘿笑着,过去扶他起来,又在他的前胸后背上
李萍[8](2011)在《西藏的天空》文中提出火车上的月亮像缄默了千年的神话,只在飞鸟掠过时刻,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旋即沉入夜色中。夜,很想也对时间打个招呼,可风气喘吁吁地阻止了友好。邻座的男孩,腼腆的微笑加深了西行的风度,像一个人的青海湖,为伊人绽放高原特有的花朵。即使是一只高原的蜜蜂,也无法走进湖边油菜花的艳丽中。
宁肯[9](2011)在《天·藏》文中认为0雪白色。午后。沉思者。加持。谷地。冬天沉降的河流。草。沙洲。对岸。长发。牛仔裤。吸烟。腕上戴着佛珠。吸烟的样子与佛珠不太相称。空间关系。记忆。我的朋友王摩看到马丁格的时候,雪已飘过那个午后。那时漫山皆白,视野干净,空无一物。
黄宾堂[10](2010)在《西藏日记》文中认为1985年7月25日出发下午四时二十五分乘坐民航波音707飞机自北京直飞成都,一路风和日丽,但进入四川,开始起云雾,到达成都上空,窗外已是一片浓雾,似滚着无数陷阱,向飞机卷来。我心里着慌,暗自祈求佛的保佑。飞机似乎是盘旋着下降,终于腾腾两下,着陆了。几个老外哗哗拍起掌来,中国人只是吁了口气。
二、布达拉宫藏着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达拉宫藏着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研究综述 |
3、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
第一章:西藏高僧画像的兴起 |
1.1 吐蕃时期藏族美术中的人像考察 |
1.2 11-13 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发展 |
第二章: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时代背景 |
2.1 元明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及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概述 |
2.2 元明时期的藏传佛教僧人的“多重身份” |
2.3 元明时期西藏美术的时代特征 |
第三章: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形式与风格 |
3.1 帕拉风格与尼泊尔风格中的高僧画像 |
3.2 江孜绘画风格中的高僧.以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内壁画为例 |
3.3 勉唐、钦孜、噶赤画派以及西部绘画风格中的高僧像 |
第四章:元明时期汉藏高僧画像之比较 |
4.1 元明时期汉地佛教概况 |
4.2 汉地佛教中的画僧传统 |
4.3 元明时期汉地高僧画像的发展 |
4.4 元明时期汉藏高僧画像比较 |
第五章:西藏高僧画像在后世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讨论 |
5.1 史实性绘画中的对坐像 |
5.2 摄影和西方写实绘画技法影响下的西藏高僧画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以《当代中国人物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概况 |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项目介绍 |
2.1 项目简介 |
2.2 翻译过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译中过程 |
2.2.3 译后工作 第三章 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 |
3.1 时空制约 |
3.2 文画一致 |
3.3 人物身份 |
3.4 受众交流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物志》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策略 |
4.1 使用缩减策略 |
4.2 利用画面解释 |
4.3 贴合人物身份 |
4.4 符合交际语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6)罗布嘛呢括罗: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
一、国内汉藏观音信仰研究 |
(一) 国内观音信仰研究 |
(二) 国内观音造像学研究 |
(三) 国内与观音信仰相关的其他研究 |
二、国外藏族观音信仰研究 |
(一) 二十世纪前国外对藏族观音信仰的一些零散研究 |
(二) 国外对《嘛呢全集》的研究 |
(三) 近年国外对藏族观音信仰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
(四) 国外对藏族观音造像的图像学研究 |
三、结论 |
第三节 主要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对象 |
三、论文结构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预期目标 |
第二章 以《嘛呢全集》为中心的藏地观音信仰文化的探讨 |
第一节 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和佛教传入藏地的过程 |
一、观音信仰的古印度渊源 |
二、观音在古印度佛教中的形象 |
三、观音在古印度佛教中所处的地位 |
四、佛教与观音信仰传入藏地的简介 |
(—) 佛教传入藏地的过程探究 |
(二) 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发展 |
(三) 观音经典及信仰的传入 |
第二节 “伏藏”的出现、历史发展及研究价值 |
一、“伏藏”的出现及历史发展 |
二、从汉地的“伪经”对“伏藏”的启示 |
三、有关《嘛呢全集》的研究价值 |
第三节 《嘛呢全集》的发掘者、结构、分类体系及内容简介 |
一、《嘛呢全集》的发掘者 |
二、体制及内容简介 |
三、对《嘛呢全集》的评价 |
第四节 《嘛呢全集》的观音信仰介绍 |
一、观音二十一经续的翻译及内容介绍 |
(一) 观音二十一种经续的翻译 |
(二) 观音二十一经续内容的介绍 |
二、《嘛呢全集》中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
三、《嘛呢全集》提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藏地教化众生 |
五、《嘛呢全集》的密宗修持法 |
第三章 观音信仰的推动者:五世达赖喇嘛 |
第一节 阿旺洛桑嘉措的家学 |
第二节 执掌政教两大权力的过程 |
第三节 政治领袖的教政 |
第四节 观音“坛城”的“坛主” |
第四章 观音在藏地本土化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观音信仰在汉地以外本土化的概览 |
第二节 藏族本土化的特色 |
一、观音菩萨被请进藏族成为藏族的元祖 |
二、观音菩萨在西藏的两位着名化身 |
三、观音信仰藏族本土化的度母崇拜 |
四、本土化的观音道场 |
五、其它 |
六、结语 |
第三节 藏族起源论与观音信仰 |
一、关于藏族起源的卵生传说 |
二、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的传说 |
三、“猕猴繁衍人类”故事出处与《嘛呢全集》 |
四、观音信仰影响藏人始祖猕猴繁衍藏民族的发展分析 |
五、“观音化身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理论的社会功能 |
六、结论 |
第四节 观音菩萨和其他菩萨化身的政治权威 |
一、《嘛呢全集》的松赞干布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
二、《西藏王臣记》对观音菩萨和其他菩萨化身的政治权威的诠译 |
三、历世达赖喇嘛是观音化身说 |
第五节 本土化下的度母崇拜 |
一、前言 |
二、度母信仰的起源与在印度流行的情况 |
三、度母信仰传入西藏的情况 |
四、绿度母和白度母的信仰 |
五、结语 |
第六节 观音造像的图像发展 |
一、佛教造像的效用 |
二、吐蕃时期的观音造像 |
(一) 布达拉宫观音圣像—圣罗格肖热像 |
(二) 阿里普兰观音 |
(三) 分布于其它藏区内的吐蕃时期的观音造像 |
(四) 吐蕃时期的金铜观音造像及“擦擦”的观音造像 |
(五) 《嘛呢全集》里的观音造像 |
(六) 其他流行的观音造像 |
(七) 结语 |
第七节 本土化的观音道场 |
一、从内地的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说起 |
二、布达拉宫简史 |
三、昔日的辉煌 |
四、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 |
五、吐蕃山崖式建筑文化底蕴与观音崇拜的结合 |
六、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的底蕴 |
第五章 观音信仰对藏族社会的宗教、社会及民族发展的功能 |
第一节 藏族观音信仰提供的个人心理慰藉与终极关怀的功能 |
第二节 政治与宗教的结合以达致的社会稳定作用 |
第三节 社会整合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版 谢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西藏的天空(论文提纲范文)
火车上的月亮 |
在世界至高点的拉萨火车站 |
永远的布达拉 |
高原之母——纳木错 |
西藏的天空 |
四、布达拉宫藏着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D]. 王小维. 西藏大学, 2021(11)
- [2]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以《当代中国人物志》为例[D]. 曾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3]岁月渐老,而诗歌年轻……——2012年的中国诗歌[J]. 郁葱. 诗选刊, 2013(03)
- [4]西藏古风(节选)[J]. 平措扎西. 西藏文学, 2012(06)
- [5]穿越心灵的西藏[J]. 王海英. 黄河, 2012(03)
- [6]罗布嘛呢括罗: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D]. 林锦江.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西藏的战争Ⅱ[J]. 杨志军. 当代, 2012(01)
- [8]西藏的天空[J]. 李萍. 延安文学, 2011(05)
- [9]天·藏[J]. 宁肯.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10]西藏日记[J]. 黄宾堂. 黄河,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