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在逃人员实行长效追捕工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谢祥龙,廖宏亮,陈海棠,张清泉[1](2021)在《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办理追逃案件的启示》文中指出刑事技术中的心理测试技术能为刑事案件的办理提供有效的侦查方向。在运用传统侦查手段难以突破追逃案件的情况下,尝试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对"人"的价值挖掘,即通过对在逃人员重要关系人的心理测试来获取追逃线索,随之结合测试过程中重要关系人心态的变化及时开展测后审讯工作,让重要关系人如实供述在逃人员落脚点,基于测试结论和供述的一致性实施抓捕,从而破获追逃案件。
蒋强[2](2019)在《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研究 ——以“百名红通人员”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职务经济犯罪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大量职务经济犯罪分子携款外逃,将一些西方国家当作“避罪天堂”,长期逍遥法外,这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更严重削弱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尤其是打击职务经济犯罪成为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和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成为我国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对于推动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的顺利进行,遏制职务经济犯罪外逃行为的发生,稳定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职务经济犯罪概念和境外追逃追赃概念、追逃追赃合作机制及合作治理理论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以“百名红通人员”到案为例总结了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现状,即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共识现状、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现状、境外追逃追赃国内合作机制现状、境外追逃追赃信息共享合作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困境进行了剖析,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困境在于国际司法合作衔接不畅和追逃追赃国际执法合作力度不够的问题,追逃追赃国内合作机制困境在于追逃追赃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参与机制不健全等,同时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国际追逃追赃合作困境还在于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等信息合作机制不够等问题。在参考境外典型追逃追赃案例以及丹麦、新加坡、韩国等国追逃追赃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健全国际追逃追赃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国内追逃追赃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追逃追赃信息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杨婉[3](2019)在《境外追逃行动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百位红通人员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反腐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活动,自2014年以来,境外追逃行动被纳入反腐败大局,国家又继续开展“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逃人员的追捕。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的历史方位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新的时代,研究境外追逃也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出发。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即从协同治理的角度研究境外追逃行动。本文以百位红通人员为样本数据建立案例库,在习近平反腐败追逃追赃思想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以文献分析、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境外追逃行动进行研究,总结了相关结论和措施,希望为我国境外追逃行动贡献绵薄之力。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境外追逃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境外追逃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境外追逃概述和相关理论政策阐释。概述了境外追逃的定义、特点以及协同的概念和外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础即习近平的反腐败追逃追赃思想和协同治理理论,最后介绍了境外追逃的政策法规依据。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案设计与数据概况。主要是介绍了样本的来源和三级维度的建立,从百名红通人员的基本信息、外逃信息、追逃信息以及罪名与惩处结果四个方面概述了样本。第四部分案例选取与编码数据分析。通过对随机选取的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总结了外逃人员的特征、出逃的流程,并分析了我国境外追逃中存在的协同困难,第五部分是解决境外追逃行动中协同困难的措施探讨,针对境外追逃的协同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前文的研究结论外逃人员特征、出逃流程、存在的协同困难以及措施建议的总结,并说明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研究视角新。因为学术界对境外追逃的研究多集中在法学和政治学领域,而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境外追逃的文献却很少。协同治理正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境外追逃行动,在视角和理论上都是一个创新。第二,总结了外逃人员的特征和出逃流程,针对境外追逃行动中的协同困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通过对百位红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案例情况的分析,本文认为外逃人员与“打虎”、“拍蝇”针对的人员不同,外逃人员的年龄偏向年轻化,人员不仅涉及国家官员还有经济犯罪嫌疑人,而且其出逃流程也更加复杂。针对境外追逃协同中的困难,从原则、机制制度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陈志鸿[4](2018)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策略研究 ——基于福建省石狮市的实证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经济犯罪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使得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经济犯罪嫌疑人,作为经济犯罪最重要的犯罪主体,经常会在经济犯罪案件案发后进行逃匿,是困扰经济犯罪打击的一大侦查难题。经济犯罪嫌疑人的追捕工作中由于经常需要牵扯到不同政府部门和部分非政府组织,在当前不同部门的行政分割体制下,各部门各组织经常会各自为政,这更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犯罪嫌疑人追捕工作的困难程度。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研究思路为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本文使用的研究方式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特点、逃匿方式以及经济犯罪嫌疑人追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对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的追逃现状进行了描述,指出石狮市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的相关特点,通过对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协同治理视角下尝试提出创新的追逃对策。分别从提高主要职能部门整体素质、培育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机制、构建各治理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和健全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来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策略。
王露希[5](2018)在《我国境外追逃的障碍与途径探析 ——以杨秀珠案为视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职务类犯罪和腐败问题的日趋严重,犯罪分子在犯罪后潜逃境外的情况也愈发频繁,逐步成为一个困扰许久的顽疾。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潜逃出境的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大大加强,开展了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中国境外追逃以及非法资产的追回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境外追逃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引渡措施本身存在局限性,其替代性措施亟需法律规制,我国追逃国际合作的问题也有更高的法律和程序要求,总是任重而道远。本文意图以杨秀珠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作为近年的热点典型案件,其既新颖又可综合反映出我国追逃机制的主要问题。因此,从了解杨秀珠在外潜逃13年中背后的法律博弈为出发点,分析她藏匿在各国与司法机关周旋以及拖延时间的根本原因和手段,从中得出我国追逃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指导与国际中实践规则的借鉴下深入分析,对引渡及其可替代机制与更多国际合作途径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探索。文章共分为三章,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是由案情引入,介绍杨秀珠出逃路线以及采取何种手段逃避我国司法机关的追捕。从法律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杨秀珠逃亡背后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其逃亡策略所体现出的我国境外追逃的一系列问题。第二章通过立法现状与实践现状两个层面总结我国境外追逃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开展追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为引出第三章做铺垫。第三章是针对前述所提到的境外追逃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的一些完善思路,以及对新途径的摸索。借鉴《公约》对引渡及其替代措施进行改进,从预防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方面提出的建议等。
德丽娜尔·塔依甫[6](2017)在《追捕在逃人员研究》文中认为追捕在逃人员,简称“追逃”,是一种基础性兼具综合性的侦查措施,是各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侦查办案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侦查与诉讼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桥梁。随着“清网行动”、“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全国性追逃专项行动的开展,一大批在逃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不仅有效遏制了当前犯罪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社会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而且极大打击了在逃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侦查打击犯罪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流动加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潜逃路径、方式、手段等都呈现多元化和不定化的发展趋势,仍有大量在逃人员逍遥法外,如何依照法定程序科学高效的开展追逃工作是我国侦查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学界对于追逃问题的理论探讨也不断升温,取得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法律规制、法律困境等方面对追逃程序进行深入研讨,从侦查学的角度对追逃问题的探究也多是对某一种追逃措施或追逃技战法的应用,对追逃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系统化的追逃问题研究正面临着理论与实务的双重需求。鉴于上述原因与现状,本文力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追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以解决追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侦查学的视角对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现状、域外经验、难点剖析、措施分类、机制优化与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追逃实践创新贡献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我国现阶段追捕在逃人员进行总体概述,包括对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概念的界定、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适用法律法规的梳理、基本分类与功能的概论。第二章是本文试图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追逃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务实性,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查阅和研读美国、英国等域外国家大量外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追逃制度相对成熟的美国、英国以及国际刑警组织的追逃工作圈定为研究重点,深入剖析他们在追逃情报、机构设置、机制运行、专项行动布署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并对其进行提炼与升华,从中汲取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以及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的有益经验,期待为完善我国追逃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章的写作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100个典型的追逃案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客观阐明了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工作之现状以及在逃人员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的刻画等内容。第四章对追捕在逃人员最棘手的问题——积案追逃,从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在特殊地理环境、反侦查信息漫溢、日渐缺失的警民互信等客观制约因素和追逃责任不明确、追逃主体不专职、追逃机制不完善等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积案追逃陷入了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第五章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将现阶段追逃实践中具有普适性的措施与方法加以归类提炼,并以不同追逃措施的主要驱动力为界限,将追捕在逃人员的措施基本归纳为情感驱动型、信息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以及社会驱动型四类追逃措施,对每种类型追逃措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上述有关追逃问题的阐述和剖析,笔者在第六章从宏观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冀能对现阶段的追逃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李彦臻[7](2017)在《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命案是各种犯罪类型中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最大的犯罪,历来是所有刑事案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案件。命案罪犯的追逃工作也成为公安机关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从相当程度上讲,命案在逃人员能不能及时抓获,是衡量公安机关有无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命案追逃工作机制作为命案追逃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在实际公安工作中的机制运行情况存在明显地域性差距,机制构建在总体上有待于完善。本文试图以S省D市命案追逃工作近年来工作实际发展情况入手分析,确定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命案追逃工作机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从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意义、追逃工作机制的制约因素和推进命案追逃工作机制建设的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命案追逃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从基础、支撑和保障三个视角分析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的构建模式,一是,基础机制方面强调细致规范的情报信息收集是命案追逃成功的基石,探析了命案逃犯自身信息档案的规范化构建模式,创新提出了探索建设命案逃犯关系人异动轨迹积分预警系统,并论证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确保命案逃犯无处可藏的关键;二是,追逃的手段支撑方面,提出了打造传统手段与技术手段充分融合,拓宽命案追逃的手段支撑的论点。即要重视技术手段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提高传统侦查手段措施的综合运用,要发挥追逃民警的个人能动性,利用侦查员的传统手段和追逃经验,以追逃专案负责民警为中心,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完善命案逃犯心理分析机制,加强命案情报信息研判会商,提升传统侦查手段在命案追逃中的作用。构建机制的意义不仅提高命案追逃的效率,更符合大部制警种合成作战的形势要求。三是,保障机制建设方面首先要确定追逃主体队伍的人员保障机制,其次是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和科学考核机制,最后通过构筑警种融合、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命案追逃工作科学高效推进,社会治安精密化管理、动态化防控的新局面。
陈瑜[8](2013)在《审前程序另案处理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另案处理是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法律现象,是指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中因特殊原因未将相关共同涉案人员一并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而是在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中注明对之另案处理或者“在逃”的案件。另案处理作为一种隐形的“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被司法实务工作者所认可并广泛运用。某省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对本省范围内2011年度的另案处理案件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这次专项检查的情况及数据结果,对另案处理案件存在的问题、现实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出,某省另案处理的适用总体而言比较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及时处理案件,增强打击犯罪的时效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杜绝了超期羁押,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也有利于保障在案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但实践中,由于另案处理至今未制度化、法律化,另案处理案件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的原因,另案处理的适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另案处理案件后续处理不力,无统一标准,存在不当另案处理的情形等。同时,实践中的一些不当另案处理也导致了不少现实危害,让部分另案处理案件蜕变为降格处理或者“另案不理”等,滋生了一些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异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对另案处理的适用进一步进行完善,以促使另案处理积极功能的回归。要使另案处理发挥其规范功能,必须从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律监督入手,明确另案处理案件的适用情形、适用程序以及对其法律监督的手段和方式。
杨季[9](2013)在《对清网行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六个多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随着行动的结束,如何构建清网行动长效机制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总结"清网行动"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全面建立协作配合、信息化追逃、日常督导、基础工作、科学保障、奖惩激励等追逃工作长效机制是促进追逃工作取得长远效果的根本要求。
张冲开,王云武,杨婷[10](2012)在《对当前追逃工作的思考——以富源县公安局“清网行动”为视角》文中提出2011年5月26日,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绩。虽然"清网行动"已经结束,但如何全面建立起追逃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基层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清网行动"和富源县公安局追逃工作实际,不难发现基层公安机关在追逃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追逃工作,应建立健全"三力合一"、工作督导、基础工作、战法创新、科学保障、奖励激励等追逃长效机制。
二、对在逃人员实行长效追捕工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在逃人员实行长效追捕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办理追逃案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
二、理论论证 |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特点 |
(二)追逃案件的案件特点 |
三、实践应用 |
(一)案情简介 |
(二)重要关系人 |
(三)心理测试 |
1.选定测试人员。 |
2.编制测试题目。 |
3.测后审讯。 |
四、经验总结 |
(一)穷尽信息收集手段,坚信“谜团”终能解开 |
(二)系统评估重要关系人,制定科学测试方法 |
(三) 部门协作到位,合成高效作战机制 |
五、结论 |
(2)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研究 ——以“百名红通人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务经济犯罪 |
2.1.2 境外追逃追赃 |
2.1.3 追逃追赃合作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 |
2.2.2 合作治理理论 |
2.2.3 理论的应用 |
第3章 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现状 |
3.1 “百名红通人员”追逃追赃概况 |
3.1.1 “百名红通人员”到案以及处理概况 |
3.1.2 “百名红通人员”典型案例分析 |
3.2 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现状 |
3.2.1 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共识现状 |
3.2.2 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现状 |
3.2.3 境外追逃追赃国内合作机制现状 |
3.2.4 境外追逃追赃信息共享合作现状 |
第4章 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的困境 |
4.1 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问题 |
4.1.1 国际司法合作机制衔接不畅 |
4.1.2 国际执法合作机制力度不够 |
4.2 追逃追赃国内合作机制问题 |
4.2.1 追逃追赃合作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2 追逃追赃合作工作机制不健全 |
4.2.3 追逃追赃合作参与机制不健全 |
4.3 追逃追赃信息合作机制问题 |
4.3.1 信息数据库建设力度不够 |
4.3.2 信息数据共享力度不够 |
第5章 国外职务经济犯罪追逃追赃合作经验借鉴 |
5.1 国外追逃追赃合作成功案例 |
5.1.1 秘鲁靶向定位追逃成功经验 |
5.1.2 尼日利亚全球追赃成功案例 |
5.2 丹麦等国追逃追赃合作经验借鉴 |
5.2.1 丹麦追逃防逃追赃合作体制建设 |
5.2.2 韩国打击职务经济犯罪追逃追赃合作治理经验 |
5.2.3 新加坡境外追逃追赃合作经验 |
5.3 国外职务经济犯罪追逃追赃合作经验借鉴 |
第6章 完善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对策和建议 |
6.1 建立健全国际追逃追赃合作机制 |
6.1.1 完善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司法合作 |
6.1.2 完善境外追逃追赃国际执法合作 |
6.2 建立健全国内追逃追赃合作机制 |
6.2.1 完善职务人员外逃防范机制 |
6.2.2 建立全民廉洁教育机制 |
6.2.3 加强追逃追赃工作协调机制 |
6.3 建立健全追逃追赃信息合作机制 |
6.3.1 加大信息数据库平台建设力度 |
6.3.2 加大网络信息数据共享力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境外追逃行动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百位红通人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简评 |
(三) 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简述 |
2. 写作框架及其内容 |
3. 创新之处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政策阐释 |
(一) 境外追逃内涵界定 |
1. 境外追逃的概念界定 |
2. 境外追逃的特点 |
(二) 协同的概念和外延界定 |
(三) 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
1. 习近平的反腐败追逃追赃思想 |
2. 协同治理理论 |
3. 相关政策法规依据 |
三、研究方案设计与数据概况 |
(一) 样本的选择与三级分析维度案例库的建立 |
1. 样本选择 |
2. 三级分析维度案例库的建立 |
(二) 样本概况 |
1. 基本信息 |
2. 外逃信息 |
3. 追逃信息 |
4. 罪名与判处结果 |
四、案例选取与编码数据分析 |
(一) 外逃人员特征 |
1. 国家工作人员与经济罪犯居多 |
2. 出逃前做好了潜逃的准备和计划 |
3. 多在政治经济发达地区与沿边沿疆地区 |
4. 出逃方式复杂多样隐蔽性强 |
(二) 外逃人员出逃流程 |
(三) 境外追逃中存在的协同困难 |
1. 国际间协同困难 |
2. 地方政府间协同困难 |
3. 各部门之间协作困难 |
4. 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协同困难 |
五、解决境外追逃行动中协同困难的措施探讨 |
(一) 确定基本原则,指导协同追逃 |
1. 坚持追逃追赃并行原则 |
2. 坚持先易后难,重点追逃原则 |
3. 坚持因案施策原则 |
(二) 实现追防一体,提高协同效能 |
1. 建立外逃信息共享与追逃包案责任机制 |
2. 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外逃实时报告机制和财产公示制度 |
3. 完善追逃追赃成员单位专项行动协同机制 |
4. 加大人财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
(三) 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协同追逃 |
1. 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 |
2. 完善参与制度,加强对参与者的保护 |
(四) 加强监察培训,提高追逃队伍能力 |
1. 培养专门追逃人才 |
2. 培训现有追逃人员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百名红通人员信息表 |
致谢 |
(4)协同治理视角下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策略研究 ——基于福建省石狮市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济犯罪 |
二、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 |
三、追逃策略 |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要点 |
二、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与协同治理理论的契合 |
第三章 石狮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情况描述 |
一、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基本成效 |
二、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的特点 |
三、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面临的难题 |
第二节 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缺失协同治理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之间缺失协同治理的基础 |
二、政府部门之间尚未构建协同治理的机制和路径 |
三、国际之间的协同遭受多重因素制约 |
四、非政府组织难以参与协同追逃 |
五、追逃工作模式与管理技术难以协同 |
第四章 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工作中协同治理机制应用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犯罪嫌疑人跨境追逃的协同治理机制应用分析 |
一、十八大后经济犯罪嫌疑人跨境追逃工作情况 |
二、十八大前后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跨境追逃做法对比 |
三、石狮市经济犯罪嫌疑人跨境追逃协同治理机制初步形成 |
第二节 经济犯罪嫌疑人境内追逃的协同治理机制应用分析 |
一、石狮市与思明区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行动比较分析 |
二、石狮市与思明区两地的主要追逃策略比较分析 |
三、两地追逃协同治理机制运用不足的分析 |
第五章 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策略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全面提高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
一、全面提高参与协同治理部门人员的素质 |
二、以信息化和科技作为协同治理的基础 |
三、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 |
第二节 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机制 |
一、建立各治理主体间的协作机制 |
二、健全法律法规增强协同治理的法律保障 |
三、实行奖励机制,调动追逃人员积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我国境外追逃的障碍与途径探析 ——以杨秀珠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杨秀珠案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主要案情回顾 |
第二节 追捕杨秀珠遇到的法律困境 |
一、双边引渡条约 |
二、避难申请 |
三、死刑犯不引渡与禁止酷刑 |
四、政治庇护申请 |
第三节 案件引出的境外追逃问题 |
第二章 境外追逃的现状与障碍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境外追逃的现状 |
一、立法现状 |
二、实践现状 |
第二节 境外追逃途径的障碍 |
一、引渡未能发挥其期待效果 |
二、引渡替代性措施的局限性 |
第三章 完善外逃追捕机制与防范措施 |
第一节 完善现有境外追逃机制 |
一、《公约》下完善引渡制度 |
二、建立遣返与劝返的稳定机制 |
三、提升异地追诉的缉捕效率 |
第二节 加强境外追逃预防机制 |
一、设立政府官员海外家属备案制度 |
二、构建贪腐官员防逃信息反馈机制 |
三、完善出入境证件管理制度 |
第三节 运用专业人才队伍及专门机构 |
一、加强境外追逃队伍建设 |
二、设立境外追逃专门机构 |
第四节 强化境外追逃国际合作 |
一、加强国际执法合作的扩展 |
二、实现国际犯罪信息的交流互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追捕在逃人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 |
1 追捕在逃人员概述 |
1.1 概念界定与厘清 |
1.1.1 概念:在逃人员与追捕在逃人员 |
1.1.2 内涵:追捕在逃人员基本内涵 |
1.1.3 外延:厘清相关概念 |
1.2 我国追逃工作发展历程——以“网上追逃”专项行动为切入点 |
1.2.1 第一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
1.2.2 第二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
1.2.3 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 |
1.2.4“猎狐 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
1.2.5“猎狐 2015”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
1.2.6 国际追逃追赃特别行动:“天网”行动 |
1.3 追捕在逃人员的法律依据 |
1.3.1 法律规定 |
1.3.2 部门规章 |
1.3.3 内部规范性文件 |
1.4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类型 |
1.4.1 根据追逃范围不同,分为境内追逃和境外追逃 |
1.4.2 根据侦查权主体不同,分为公安机关追逃工作和检察机关追逃工作 |
1.4.3 根据开展追逃工作规模不同,分为常规性追逃与追逃专项行动 |
1.5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功能:控制、震慑与本位 |
1.5.1 控制功能:建立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
1.5.2 震慑功能:有效遏制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 |
1.5.3 本位功能:整体上扭转刑事侦查工作的被动局面 |
2 域外追逃模式探析 |
2.1 美国追逃模式——多标签分类 |
2.1.1 美国追逃模式的样本选择 |
2.1.2 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 |
2.2 英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 |
2.2.1 网络化治理的内涵 |
2.2.2 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 |
2.3 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信息共享 |
2.3.1 中枢:一个跨国追逃的重要枢纽 |
2.3.2 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 |
3 追捕在逃人员现状——以100个典型案例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
3.1 样本基本情况 |
3.1.1 研究背景 |
3.1.2 样本取样 |
3.2 样本分析——在逃人员基本现状 |
3.2.1 从数量看:在逃人员基数大且逐年增多 |
3.2.2 从时间看:在逃人员潜逃时间长 |
3.2.3 从犯罪类型看:在逃人员多涉及重大刑事犯罪案件 |
3.2.4 从主体看:在逃人员年轻化且反侦查能力强 |
3.2.5 从涉案地区看:在逃人员多逃往山区、农村、边境以及沿海地区 |
3.3 在逃人员心理与行为特点刻画 |
3.3.1 理论依据 |
3.3.2 在逃人员心理特点剖析 |
3.3.3 在逃人员行为特点分析 |
3.4 短板:追捕在逃人员存在的问题 |
3.4.1 追逃理念——常态化追逃制度的阙如 |
3.4.2 追逃成本——以经济效益为重的侦查效益观 |
3.4.3 追逃协作——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协作机制 |
3.5 平衡:追捕在逃人员应协调的基本关系 |
3.5.1 常态化追逃工作与专项行动之关系 |
3.5.2 信息化追逃措施与传统追逃措施之关系 |
3.5.3 侦查保密与侦查公开之关系 |
3.5.4 严格执法与侦查权宜之关系 |
4 追捕在逃人员难点解析——基于追逃中积案问题的视角 |
4.1 追逃中积案问题的概述 |
4.1.1 积案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2 积案的特点 |
4.1.3 追逃工作中积案形成的主要原因 |
4.2 积案追逃视角下的追逃难点分析 |
4.2.1 客观因素:地理环境、信息社会与警民关系 |
4.2.2 主观因素:追逃主体、体制与机制 |
4.3 积案追逃的价值 |
4.3.1 震慑与警示之法律价值 |
4.3.2 治理与净化之社会价值 |
4.3.3 和谐与稳定之政治价值 |
5 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措施——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 |
5.1 追逃措施的分类标准 |
5.2 情感驱动型追逃措施 |
5.2.1 基本内涵 |
5.2.2 圈定重要关系人 |
5.2.3 法律解读,政策攻心 |
5.2.4 以案析理,现身说法 |
5.2.5 温情感化,促其投案 |
5.3 信息驱动型追逃措施 |
5.3.1 基本内涵 |
5.3.2 信息的分类 |
5.3.3 利用犯罪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
5.3.4 利用公安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
5.3.5 利用社会行业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
5.4 技术驱动型追逃措施 |
5.4.1 基本内涵 |
5.4.2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
5.4.3 声纹识别技术的应用 |
5.5 社会驱动型追逃措施 |
5.5.1 基本内涵 |
5.5.2 在公安基础工作中充分发动群众 |
5.5.3 通过发布通缉令的方式发动群众 |
5.5.4 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动群众 |
6 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 |
6.1 资源:促进追逃资源的优化配置 |
6.1.1 警力——有限合理整合 |
6.1.2 信息——无限优化完善 |
6.1.3 保障——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相支撑 |
6.2 责任:以主办侦查员制度为核心 |
6.2.1 追逃领导力的提升 |
6.2.2 追逃倒查分析机制的完善 |
6.3 激励:完善追逃绩效考核制度 |
6.3.1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反思 |
6.3.2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修正与建议 |
6.4 合作:构建社会化追逃格局 |
6.4.1 路径之一:全民合作追逃 |
6.4.2 路径之二:全社会行业合作追逃 |
6.5 机制:制度化的设计与展望 |
6.5.1 追逃合成作战机制 |
6.5.2 防逃控逃机制 |
6.5.3 追逃社会治安防控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概念界定 |
1.1.1 机制 |
1.1.2 命案追逃 |
1.1.3 命案追逃工作机制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
2 构建完善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的意义 |
2.1 完善命案追逃机制、及时追捕命案逃犯是维护法律权威的要求 |
2.2 完善命案追逃工作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2.3 公安机关实现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要求 |
2.4 构建命案追逃机制是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
3 公安机关命案追逃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
3.1 命案追逃机制建设的现状 |
3.2 命案追逃机制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
3.2.1 立体化社会管理防范体系不健全 |
3.2.2 追逃主体的侦查能力和追逃意识有待加强 |
3.2.3 命案追逃工作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
3.2.4 命案逃犯的心理分析机制缺失 |
3.2.5 命案追逃的协作机制不健全 |
3.2.6 命案追逃的经费保障不力 |
4 推进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的建设 |
4.1 重视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的基础建设 |
4.1.1 广泛、细致收集情报信息,规范命案逃犯的档案管理 |
4.1.2 探索创建命案逃犯关系人异动轨迹积分预警系统 |
4.1.3 因地制宜的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4.2 传统侦查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融合,拓宽命案追逃工作的支撑 |
4.2.1 重视刑事科学技术在命案追逃中根基性作用 |
4.2.2 促进侦查技术手段的多侦融合 |
4.2.3 构建完善命案逃犯心理分析机制 |
4.2.4 打造传统与现代侦查手段充分融合的命案追逃工作机制 |
4.3 创新完善命案追逃工作保障机制 |
4.3.1 重视命案追逃工作队伍人员保障 |
4.3.2 构建命案追逃工作的经费专核专支的制度 |
4.3.3 探索完善责任明晰、考核科学的奖惩机制 |
4.3.4 构筑完善部门警种融合、区域警力协作的命案追逃协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审前程序另案处理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定义及相关概念 |
1.2 选题背景和总体实践情况 |
1.3 调研情况及考察样本 |
第2章 审前阶段另案处理程序的适用状况 |
2.1 另案处理程序的适用状况 |
2.2 另案处理程序的适用情形和具体类型 |
2.3 职务犯罪案件适用另案处理情况分析 |
第3章 另案处理案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3.1 另案处理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另案处理案件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 不当另案处理产生的危害 |
第4章 审前阶段另案处理程序的规范化 |
4.1 规范另案处理机制的必要性 |
4.1.1 完善另案处理机制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
4.1.2 完善另案处理机制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 |
4.1.3 完善另案处理机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
4.2 另案处理机制的完善对策 |
4.2.1 明确另案处理的适用范围 |
4.2.2 赋予另案处理案件被害人知情权和质询权 |
4.2.3 完善公安机关内部审批制度,规范适用规则 |
4.2.4 多措并举,强化法律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对清网行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网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日常追逃工作弱化, 导致公安工作的顾此失彼 |
1. 对日常追逃工作认识有待提高。 |
2. 追逃基础工作不扎实有待完善。 |
3. 专项行动的开展导致公安工作的顾此失彼。 |
(二) 基层基础工作薄弱, 给在逃人员留下生存空间 |
1. 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 |
2. 对行业场所管理存在漏洞。 |
3. 户政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
(三) 网上追逃工作机制不完善 |
1. 对在逃人员只上网不追逃。 |
2. 对户籍地逃犯只签收不布控。 |
3. 对在逃人员警情只重首次出警轻后续跟进。 |
4. 网上追逃考核机制存在弊端。 |
(四) 信息化技术在追逃工作中使用存在不足 |
1.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网上追逃的意识不强。 |
2. 信息采集量有限。 |
3. 网上追逃情报信息网络需要完善。 |
(五) 警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六) 奖惩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清网行动”长效机制的构建 |
(一) 建立整体联动的协作配合机制 |
1. 构建全警追逃工作机制 |
2. 构建全民追逃工作机制 |
3. 构建跨区域追逃协作机制 |
(二) 建立健全信息化追逃长效机制 |
1. 建立情报信息采集机制 |
2. 建立信息化研判工作机制 |
(三) 建立日常追逃专项督导工作机制 |
1. 充分发挥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
2. 完善考核考评机制, 建立追逃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
3. 及时沟通协调外部监督部门, 争取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
(四) 建立健全日常追逃基础工作机制 |
1. 加强实有人口的管理工作 |
2. 完善在逃人员“一逃一档”信息档案, 建立在逃人员电子档案系统 |
(五) 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工作机制 |
1.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考评机制 |
2. 奖惩分明 |
(六) 建立科学的警务保障工作机制 |
1.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2.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3. 改革追逃经费保障体制,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
4. 建设一支专业追逃队伍 |
(10)对当前追逃工作的思考——以富源县公安局“清网行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逃犯形成的原因——以富源县为例 |
(一) 对追逃工作重视不够, 认识不到位 |
(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诸多漏洞 |
1. 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存在漏洞。 |
2. 对行业场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
3. 对高危人群管理不到位。 |
4. 户籍管理存在漏洞。 |
(三) 追逃技战法落后, 新战法和传统战法的结合不够充分 |
1. 信息追逃技战术匮乏。 |
2. 传统的入户规劝工作流于形式。 |
(四) 追逃经费保障不力, 警力配置不合理 |
(五) 奖励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1. 物质奖励没有兑现。 |
2. 精神激励流于形式。 |
3. 战果的分配不合理, 致使民警追逃缺乏动力。 |
二、加强和改进追逃工作的思考 |
(一) 建立健全“三力合一”追逃长效机制 |
1. 全警全力。 |
2. 群众合力。 |
3. 协同作战力。随着我国的社会形态由封闭型转向开 |
(二) 建立健全工作督导追逃长效机制 |
1. 深化纪检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
2. 完善督察考核通报制度, 建立追逃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
3. 发挥监督的优势作用, 进一步拓宽监督面。 |
(三) 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追逃长效机制 |
1. 加强人员管理工作。 |
2. 建立逃犯信息档案。 |
3. 建设专业追逃队伍。 |
(四) 建立健全战法创新追逃长效机制 |
1. 信息化的巧妙运用对追逃可谓如虎添翼。 |
2. 传统技战法的运用是根本。 |
3. 将传统工作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新战法和传统技战法的完美结合。 |
(五) 建立健全科学保障追逃长效机制 |
1.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2. 改革追逃经费保障体制,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
(六) 建立健全奖励激励追逃长效机制 |
四、对在逃人员实行长效追捕工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办理追逃案件的启示[J]. 谢祥龙,廖宏亮,陈海棠,张清泉.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2]我国职务经济犯罪境外追逃追赃合作机制研究 ——以“百名红通人员”为例[D]. 蒋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3]境外追逃行动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百位红通人员的分析[D]. 杨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0)
- [4]协同治理视角下经济犯罪嫌疑人追逃策略研究 ——基于福建省石狮市的实证调研[D]. 陈志鸿. 华侨大学, 2018(12)
- [5]我国境外追逃的障碍与途径探析 ——以杨秀珠案为视角[D]. 王露希.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6]追捕在逃人员研究[D]. 德丽娜尔·塔依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7]命案追逃工作机制研究[D]. 李彦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4)
- [8]审前程序另案处理的实证分析[D]. 陈瑜. 湘潭大学, 2013(05)
- [9]对清网行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 杨季.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10]对当前追逃工作的思考——以富源县公安局“清网行动”为视角[J]. 张冲开,王云武,杨婷.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