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沟定居点2002

兴隆沟定居点2002

一、兴隆沟聚落2002(论文文献综述)

张弛[1](2021)在《兴隆洼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从白音长汗二期乙类环壕居址谈起》文中研究表明白音长汗遗址环壕围合的聚落是兴隆洼文化最小的社会单元,同时期仅约25座房屋,除正中一座大型仪式用房外,其他房屋从室内空间分割来看,每座大致住4~5人。这种聚落人口在百人上下,是氏族公社一类的社会单元,往往还与其他氏族组成部落,因此,兴隆洼文化时期应是氏族-部落社会。

魏欣欣[2](2021)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人形造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发现有120余件人形造像,其中有80余件为出土器物,分属小河西、兴隆洼、西梁、赵宝沟、红山以及小河沿文化,人形造像在兴隆洼、赵宝沟以及红山文化中集中发现。这些人形造像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圆雕和片雕两大类,其中圆雕人像又包括半身像(全身像)和人头像两种。片雕人像体量小,一般作为人体或器物装饰,多作为施术道具或护身符;圆雕人像便于固定,多作为用以祭祀的神像存在。片雕人像较圆雕人像出现更早,随着部落的定居和农业的发展,圆雕人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扩展,进而影响到凌河流域和滦河流域,对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形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随着辽西地区各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变化,早期兴隆洼时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发现人形造像最多而成为本时期的宗教文化中心,到赵宝沟文化时期转移到滦河流域,并最终在红山文化时期转移到凌河流域。辽西地区的各文化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与区域内的承继和吞并关系不同,辽西地区与区域外各文化之间的互动多以互相影响的形式存在,在辽西地区周边的辽东、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形造像均发现了辽西地区的文化因素,也能在辽西地区的人形造像中发现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人形造像的发展演变和当时的社会变迁步调基本一致,人形造像所体现的变化特征是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高守雷[3](2021)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陶器类型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针对陶器制作技术至今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科技检测、数理统计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多角度地研究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原料、成型与修整方法、陶器形制特点、器表装饰技法和陶器烧制技术,将新石器时代陶器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个方面分析了各文化时期的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初步阐明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状况的发展变化。本文用成熟的分析方法第一次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明晰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为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了321片陶器样品的化学组成,应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不同陶色陶器的原料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陶器样品所用原料均为普通易熔粘土。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制陶原料相对粗劣;小河沿文化桥头镇遗址的陶器在制陶原料处理加工方面,比该地区赵宝沟文化有了明显进步;红山文化魏家窝铺遗址夹砂陶和泥质陶使用了同一类黏土;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泥质红陶筒形器、半拉山墓地的泥质红陶和泥质黄陶筒形器均使用不同原料制成。陶器标本中颗粒较大、特征明显的羼和料主要为长石族、角闪石族、辉石族和云母等矿物。借鉴地矿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的方法,对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判定,结果表明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墓地的制陶原料均为就地取材,陶器制作也在原料产地附近完成。通过观察分析、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成型和修整方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采用泥圈套接法、包模贴筑法、捏塑法成型,器壁与器底的连接基本采用帮壁包器底的方法。赵宝沟文化陶器多采用泥圈套接而成,以正筑法为主,多数器物有帮壁包器底的现象。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泥圈套接、泥条盘筑、模制法和捏塑法等多种成型方法,陶塑艺术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小河沿文化陶器均为手制,主要以泥条盘筑法制成,部分陶器还经过慢轮修整。坯体修整的方法主要有拍打、刮削、湿手抹平、滚压、敷泥、慢轮修整等,修整工具主要有蚌质、骨质、石质、夹砂陶质等。对595件筒形罐和259件钵的口径、底径、通高尺寸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有意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筒形罐在不同文化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制特点,兴隆洼文化主要为小敞口斜直壁深腹筒形罐,赵宝沟文化以敞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斜弧壁浅腹筒形罐居多,敞口和敛口均常见,小河沿文化多为小敛口斜弧腹筒形罐。钵的构造关系虽不如筒形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在不同文化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兴隆洼文化多数为敞口深腹钵,赵宝沟文化以斜弧腹钵为主,红山文化以大口浅腹钵居多,小河沿文化主要为大口钵,折肩钵比例达到二分之一。通过文献梳理、观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文化时期陶器的装饰技法。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陶器主要有阴纹和阳纹两种装饰,纹饰多分段分布,三段式较多,晚期多见竖压横排线形之字纹。赵宝沟文化陶器主要以阴纹装饰为主,可分为单层纹饰、双层纹饰和复合纹饰三类,之字纹多为横压竖排线形之字纹。红山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器表多一种纹饰布满三分之二器身,彩陶装饰是用红、黑两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案。小河沿文化陶器采用了阴纹、阳纹和彩陶等装饰形式,阴纹装饰多见拍印的绳纹,彩陶装饰既有几何图案,也有动物图案。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等手段对红山文化陶器的红陶衣和彩陶颜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陶衣主要显色物相为Fe2O3,呈色浓艳的红陶衣中Mn O含量相对较高。红彩所用的颜料为赤铁矿或磁铁矿,黑彩颜料是在铁矿中加入了锰矿的混合矿物。借助热分析仪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样品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根据发掘材料和陶器标本,分析了辽西地区陶窑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烧制气氛。结果表明各文化时期陶器烧造最高温度相差不大,但陶器的理论烧成温度区间较大。红山文化陶窑的土石结构窑室、窑壁涂抹草拌泥、石砌窑柱、连室双火膛、窑柱上铺石块作窑箅等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陶器多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器表常见黄褐、黑褐、红褐等多种颜色。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用还原气氛烧成,火候普遍较高,由于还原气氛强弱和保温时间不同,器表呈现深灰、浅灰、灰褐等不同色调。通过界定新石器时代陶器生产组织的内涵,将专业化生产组织划分为家庭工业、个体作坊、集中作坊、专业作坊四种类型,明确了分析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要素,并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由各家户在居住区内完成,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陶器制作技术简单原始,不同时期、不同器类的标准化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区域生产多样性比较明显,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不会高于家庭工业阶段。赵宝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专门制陶的工匠,产品以实用陶器为主,也有少量显赫陶器,陶器制作应该是在聚落内专门的场所内完成的,陶器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生产了较多体现较高技艺水平的精致产品,应进入个体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是氏族内的集体劳作活动,陶器制作有专门的场所,生产者是制陶技术熟练的工匠。陶器制作技术精湛娴熟,制陶技艺水平较高,制陶生产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应为集中作坊生产阶段。红山文化晚期筒形器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细化的专业分工,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可归为专业作坊的产品。大南沟墓地的陶器制作已用慢轮等工具,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筒形罐的标准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应不低于集中作坊生产阶段,是否存在专业作坊,由于目前材料有限,还无法进行判断。

韩建业[4](2021)在《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文中提出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时代,在黄河、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和后李文化当中,都开始出现有共同葬俗、排列有序的公共墓地—族葬墓地,这种葬俗罕见于同时期的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应当是当时黄河流域祖先崇拜观念加强的反映。族葬的出现和祖先崇拜的强化,成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萌芽的内在标志,对此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炎亮[5](2020)在《半拉山积石冢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半拉山积石冢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北部,其南侧为大凌河冲击而成的平坦开阔的河谷,站在山顶眺望,整个朝阳市区尽收眼底。2014~201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该积石冢经过了精心规划和营建,主体结构保存完整。积石冢分为南、北两区,祭祀遗迹全部分布于北区,墓葬主要分布在南区,在北区的祭坛外围也有零散墓葬分布。发掘墓葬78座、祭祀坑29个、大型祭坛1座,

常经宇[6](2020)在《芦山峁遗址居室葬的相关认识》文中指出居室葬是指人类主动将死者处理在居住址室内的非奠基性质的埋葬形式。作为不同于传统埋葬形式的特殊案例,芦山峁遗址居室葬可能与辽西和坝上地区的居室葬存在源流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似的生业环境与稳定的文化交流网中。将死者埋葬于房址中并继续居住,可能体现了生者的亲情观念以及期盼佑护的功利思想。

栗媛秋[7](2020)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岩相与成分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是辽西地区史前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对该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科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史前陶器工艺发展及文化演变。通过对兴隆沟遗址三个地点出土陶器的岩相和成分进行分析,可知该遗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制陶工艺有显着差异,不同文化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制陶黏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工艺表现出明显进步。

邝漫华[8](2020)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是一处文化内涵比较单一的兴隆洼文化时期遗址,房址、灰坑及墓葬是遗址内的主要遗迹。陶器作为出土最多的遗物之一,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筒形罐和陶钵为主要的陶器组合,结合陶器的器型特征、尺寸以及出土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陶器的功能,从器型分类来看,中型陶罐数量最多,应是多数人能够获得且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器物。从纹饰来看,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的完整陶器近三分之二施有凸泥带,腹部主体纹饰以横带状网格纹和短斜线交叉纹为主,该遗址陶器具备了凸泥带、三段式施纹、筒形罐这些兴隆洼文化时期陶器的典型特征,可以确定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应属于兴隆洼文化兴隆洼类型,而兴隆洼文化在辽西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总的来看,之字纹、筒形罐这些文化元素作为辽西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了辽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对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的分析,粟黍等C4植物在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被作为主食,肉食则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应是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生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古病理学、生产工具的类型及遗物分布集中程度等角度均表明这一时期的生业经济属于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混合经济为辅。

张雨[9](2020)在《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辽河流域各文化时期目前共发现房屋基址数量较多。从面积看,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房址四类;从建筑结构看,可分为单间和双间房址;从平面形态看,可分为方形、圆形、凸字形和不规则形四类;从建筑类型看,可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结合以往学者对各文化的分期,梳理出不同文化时期内房屋基址的相对早晚关系,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在分类和分期的基础上,从房址建造技术演进、平面形态演变和面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房址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居住面建造技术、墙壁建造技术和灶址建造技术三类。从统计结果看,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的建造技术日渐发达。房屋基址的平面形态经历了从方形到圆形的发展转变,家庭生活变化、环境变化和文化交流是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因。房屋基址的面积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西辽河流域房屋基址平面形态的转变以及面积逐渐缩小的过程与该地区社会分化的过程大致同步。房屋基址的演变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环境的恶化是小河沿文化时期房址平面形态出现转变的动因;水系的发育和河流下切作用造成的地势降低是房屋基址选址海拔逐渐降低的动因。从人文因素来看,房屋基址发生演变是人类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文化交流和战争等因素在房址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与中原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房屋基址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的出现表明中原地区的发展已经领先于西辽河流域。随着红山文化衰落,西辽河流域开始逐渐退居文明起源的边缘地带。

李强[10](2020)在《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社会研究》文中认为兴隆洼文化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一支强劲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000年,分布范围较广,学界研究者根据其分布范围与文化特征将兴隆洼文化划分地方类型,其中以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白音长汗类型和大凌河流域的查海类型为核心分布区。本文以白音长汗类型的白音长汗遗址、南台子遗址和查海类型的查海遗址、兴隆洼遗址、兴隆沟第一地点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分析典型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其社会形态,努力复原当时的社会面貌。兴隆洼文化聚落分为环壕聚落与非环壕聚落,聚落经过精心布局,房址成排分布,聚落内部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体现了聚落内严密的社会组织统一的领导。经济形态上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出现农业但所占比重较小。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有着崇龙、尚玉、祖神崇拜等信仰,是传统中华礼制文明的先声。综观整个兴隆洼文化社会虽然出现了社会分化的迹象,但是总体上来说兴隆洼文化时期还是相对“平等”的氏族社会。

二、兴隆沟聚落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隆沟聚落2002(论文提纲范文)

(1)兴隆洼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从白音长汗二期乙类环壕居址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音长汗二期乙类聚落的景观与布局
二、白音长汗二期乙类聚落的房屋室内功能区划
三、兴隆洼文化的其他聚落
四、结语

(2)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人形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发现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人形造像出土概况
    (一)小河西文化
    (二)兴隆洼文化
        1.圆雕造像
        2.片雕造像
    (三)赵宝沟文化
        1.圆雕造像
        2.片雕造像
    (四)西梁文化
    (五)红山文化
        1.圆雕造像
        2.片雕造像
    (六)小河沿文化
二、分析研究
    (一)文化内涵与功用分析
        1.圆雕人像
        2.片雕人像
    (二)发展脉络
    (三)文化影响
        1.圆雕人像
        2.片雕人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流域人形造像出土遗址图
附录 B 人形造像出土位置简表
致谢

(3)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辽西地区简介
        一、辽西地区范围
        二、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第二节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概述
        一、解放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研究概况
        一、民族考古学调查研究
        二、观察与实验研究
        三、科技检测分析研究
        四、辽西地区制陶技术研究
    第四节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和年代
    第一节 兴隆洼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二节 赵宝沟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三节 红山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四节 小河沿文化分期和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小结
第三章 制陶原料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陶器陶质特点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三、红山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陶质特点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化学成分分析
        一、检测和分析方案
        二、检测样品信息
        三、实验仪器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羼和料研究
        一、研究标本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陶器产地初步判定
        一、陶器产地问题的核心
        二、陶器产地分析方法
        三、陶器产地的初步判定
    小结
第四章 成型与修整方法研究
    第一节 各时期的成型方法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三、红山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成型方法
        五、器底编织纹与陶器成型
    第二节 陶器修整方法
        一、修坯工具
        二、修整方法
        三、附件安装
    小结
第五章 陶器形制研究
    第一节 筒形罐形制研究
        一、筒形罐类型学研究概述
        二、各文化时期筒形罐形状特点
        三、各文化时期筒形罐构造特点
        四、综合讨论
    第二节 钵形制研究
        一、各文化时期钵形状特点
        二、各文化时期钵构造特点
        三、综合讨论
    第三节 辽西地域特色的典型器形
        一、斜口器
        二、椭圆底罐
        三、筒形器
    小结
第六章 装饰技法研究
    第一节 阴纹装饰
        一、压印
        二、压划
        三、戳印
    第二节 阳纹装饰
        一、附加
        二、浮雕
    第三节 彩陶装饰
        一、典型纹样
        二、设计构图
        三、彩陶颜料
        四、绘画工具
    第四节 其它装饰
        一、器表磨光
        二、涂刷陶衣
        三、镂孔
    小结
第七章 烧制技术研究
    第一节 烧制温度
    第二节 陶窑
        一、兴隆洼文化盆瓦窑陶窑
        二、红山文化四棱山陶窑
        三、红山文化上机房营子陶窑
        四、特点分析
    第三节 烧制气氛
        一、氧化气氛中陶器呈色
        二、还原气氛中陶器呈色
    小结
第八章 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第一节 专业化的内涵
    第二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
        二、间接证据
    第三节 各时期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
        一、兴隆洼文化
        二、赵宝沟文化
        三、红山文化
        四、小河沿文化
    小结
结语
附表
    附表1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标本化学组成数据
    附表2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统计表
    附表3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钵统计表
附图
    附图1 兴隆洼文化筒形罐
    附图2 赵宝沟文化筒形罐
    附图3 红山文化筒形罐
    附图4 小河沿文化筒形罐
    附图5 兴隆洼文化钵
    附图6 赵宝沟文化钵
    附图7 红山文化钵
    附图8 小河沿文化钵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论文提纲范文)

(5)半拉山积石冢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山文化的核心区与周边区
二红山文化的人像
三红山文化的祭祀设施
    1. 红山文化的祭坛,
    2. 红山文化的祭祀坑
    3. 坛上建筑

(6)芦山峁遗址居室葬的相关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居室葬的术语界定
二、芦山峁遗址居室葬特点
三、芦山峁遗址居室葬溯源
    (一)居室葬的分类
    (二)居室葬的溯源
四、居室葬的民族学启示
五、结语

(7)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岩相与成分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样品信息与实验方法
三兴隆沟遗址陶器显微特征
四兴隆沟遗址陶器的化学组成
    (一)不同文化时期陶器的化学成分
    (二)不同器类的化学成分
五结语

(8)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缘起
    2.相关研究回顾
    3.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的考古发现
    1.发现概况
    2.陶器的出土位置及组合
        2.1 房址中出土陶器
        2.2 灰坑及墓葬中出土陶器
    小结
第三章 兴隆沟遗址地一地点陶器类型与组合研究
    1.陶器的器型与分类
    2.陶器的器型组合
    小结
第四章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纹饰种类及组合研究
    1.陶器纹饰种类研究
    2.陶器的纹饰组合研究
    3.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与其它遗址出土兴隆洼文化陶器比较
    小结
第五章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工艺及相关问题探讨
    1.陶器的制作及特点
    2.从陶器视角看兴隆洼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2.1 兴隆洼文化的渊源
        2.2 兴隆洼文化的流变
    3.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的经济形态探析
第六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时空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二、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与年代框架
    三、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一)小河西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二)兴隆洼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三)赵宝沟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四)富河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五)红山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六)小河沿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七)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屋基址研究现状
        (八)房屋基址综合类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聚落考古学方法
        (二)环境考古学方法
        (三)对比分析法
        (四)统计分析法
        (五)建筑考古学
第一章 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一、小河西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二、兴隆洼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三、赵宝沟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四、富河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五、红山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一)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
        (二)新世纪以来
    六、小河沿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七、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屋基址发现概况
        (一)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二)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
        (三)新世纪以来
第二章 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的分类与分期
    一、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的分类
        (一)按房屋面积大小分类
        (二)按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三)按房屋平面形态分类
        (四)按房屋建筑类型分类
    二、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的分期
        (一)小河西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二)兴隆洼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三)赵宝沟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四)富河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五)红山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六)小河沿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七)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屋基址的分期
第三章 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建造技术的演进
    一、居住面建造技术
    二、墙壁建造技术
    三、灶址建造技术
    四、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建造技术
第四章 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形态与社会演进
    一、房屋基址平面形态的变化
    二、房屋基址面积的变化
    三、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演进
第五章 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演变动因
    一、自然环境对房屋基址的影响
    二、人文因素对房屋基址的影响
第六章 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一、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二、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三、小河沿文化与龙山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房屋基址的比较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发现概况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查海类型聚落形态研究
    (一)兴隆洼环壕聚落遗址
    (二)查海环壕聚落遗址
    (三)兴隆沟第一地点遗址
    (四)聚落形态分析
三、白音长汗类型聚落形态研究
    (一)白音长汗环壕聚落遗址
    (二)南台子遗址
    (三)聚落形态分析
四、社会形态研究
    (一)经济形态研究
    (二)原始宗教信仰
    (三)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兴隆沟聚落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兴隆洼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从白音长汗二期乙类环壕居址谈起[J]. 张弛. 考古, 2021(09)
  • [2]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人形造像研究[D]. 魏欣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研究[D]. 高守雷. 上海大学, 2021
  • [4]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J]. 韩建业. 华夏考古, 2021(02)
  • [5]半拉山积石冢及相关问题[J]. 吴炎亮. 文物天地, 2020(11)
  • [6]芦山峁遗址居室葬的相关认识[J]. 常经宇. 文博, 2020(05)
  • [7]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岩相与成分的初步分析[J]. 栗媛秋. 四川文物, 2020(04)
  • [8]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陶器研究[D]. 邝漫华.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西辽河流域史前房屋基址研究[D]. 张雨.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社会研究[D]. 李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兴隆沟定居点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