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距离”讲自己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高鹰[1](2021)在《精彩的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关于基层人大宣传工作和机关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思考》文中认为如何讲好人大故事,从而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得更好,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深入人心,让人民代表大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是摆在每一位人大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讲好人大故事呢?栗战书委员长指出,在加强宣传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进方式、增强时效。关键是要牢牢掌握人大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策划,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余云露[2](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王亚雪[3](2020)在《论跨文化视域下人文纪录片的中国故事讲述》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信息共享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国家形象载体,在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讲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差异,导致我们的人文纪录片在中国故事跨文化叙述中遭遇了诸多障碍与误判。本研究结合跨文化与叙事学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近年国内外优秀人文纪录片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究了跨文化视域下我国人文纪录片在选题、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应具备的技巧与能力。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对人文纪录片跨文化叙事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范围。而后结合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探究了中国故事题材在人文纪录片中的创作思维的转变: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本文简单梳理了人文纪录片中国故事讲述的跨文化创作历程;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时代语境,明晰了国家与社会对人文纪录片创作思维的再确立。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首先,笔者探究了我国人文纪录片在全球主流语境中身份认同下适度陌生的选题原则,明确了文化差异的“共识”,试图在跨文化语境下人文纪录片可以找到“全球化”性质的题材和共同视角去呈现中国故事。其次,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出发,第四章从叙事的技巧、手段和视听呈现上探索人文纪录片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创作方法,以期中国故事的讲述更贴近全球化表达和审美需求。第三部分从主题的跨文化认同出发,探讨人文纪录片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对话与倾听中不断改进和反思创作,最后达到人文纪录片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认同。
赵媛[4](2020)在《“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人一故事剧场于1974由美国的Jonathan Fox创造,是一种致力于将个人故事转化成戏剧演出的即兴戏剧创作形式,它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是:“用故事来服务彼此”。一人一故事剧场在中国的发展,有赖于香港出生的英藉剧场工作者李棫基,她于1995年从纽约一人一故事剧场学校毕业并取得导师认证,于1996年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引入香港。在李棫基、莫昭如等剧场先驱的推动下,一人一故事剧场在澳门和台湾迅速发展,并为该地区的社区服务工作带去一抹亮色。2005年中国内地诞生了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广州“木棉剧团”。据笔者调查,截止至2020年,中国内地的一人一故事剧团数量有50余个,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其中广州、深圳借助粤港澳地缘优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先发条件,使一人一故事剧场这一社区服务模式强势落地,并在国内呈现出领跑姿态。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展开研究工作,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现象——问题——分析——策略——结论的研究轨迹完成论文的内容架构。中国内地的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诞生于广州,带动和影响了一人一故事剧场于深圳的发展。且广深地区的一人一故事剧团无论是数量还是活跃程度都在中国内地名列前茅,对中国内地其他城市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故笔者以访谈剧团创始人及部分成员的方式,了解广深地区的一人一故事剧团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其他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团能够从中获取经验,使一人一故事剧场能够在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区,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发挥有效指导作用。本文绪论部分讲述了研究起源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创始人Jonathan Fox的人生轨迹分析了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起源、诞生和兴起。随后,从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基础演出形式、服务功能、疗愈性产生原因着手,分析了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核心理念及一人一故事剧场与戏剧治疗、心理剧治疗的异同。第二章主要概述了一人一故事剧场在香港、台湾、澳门、中国内地的发展概况和特点。第三章从剧团成员、剧团资金、推广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发展瓶颈。第四章从利用广深地区自身发展优势、结合政策拓宽使用范围、采用多渠道推广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发展构想。
卢红博[5](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姚红霞[6](2019)在《用阅读架起通向未来的彩虹桥——对美国小学阅读课堂零距离观察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很荣幸能有机会走进美国小学的阅读课堂,浸润式听课九十余节,访谈校长、教师、学生一百多次,零距离接触美国师生,下面是我对美国阅读教学课堂的观察和思考。第一部分:对小学阅读课堂的观察到学校听课的第一天,我们就发现美国的小学对阅读非常重视。校园里随处都能看到书,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有满满的书。教室里有书架,小巧实用,也都是书;走
陈思圆[7](2019)在《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小学美术粘土手工课的教学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文献的查阅、收集、分析,阐述了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前后测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进行了近一年的教育实习,亲自参与粘土手工课的备课、教学设计、授课、课程反思与再授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本论文以情境式教学法、小学美术手工课的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手工课课程的授课为实践基础。将情境式教学法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粘土手工课中。对天河区华阳小学的学生进行前、后测问卷调查并通过教师专访了解小学粘土手工课的现状。针对目前手工课教学中缺乏趣味性元素的困境,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粘土手工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教学设计,通过使用恰当的的教具、富有意境的视频、角色扮演游戏等情境设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粘土手工材料,培养学生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力,总结出情境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的效果、优化策略、展望及预期。进一步探究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
田时贤[8](2019)在《融媒语境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研究 ——基于《青岛全接触》的个案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概述和分析,以青岛广播电视台《青岛全接触》节目为个案,研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当前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提出其有效应对融媒趋势的新挑战与新冲击、破解内容创新困境的基本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析。第二部分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历程及现存主要问题,主要阐释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含义,对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进行了历史的梳理,总结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存的主要突出问题,如过度娱乐化、同质化、琐碎化、舆论监督功能弱化等。第三部分为《青岛全接触》基本情况概述,主要介绍了《青岛全接触》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以及节目现状等内容。第四部分是《青岛全接触》在内容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内容定位不明晰、人力投入不够、节目内容被广告不当挤压、原创本地内容不充足、舆论监督功能弱化、受众参与性不强、与新媒体结合度不高等。第五部分是融媒语境下《青岛全接触》内容创新的实施策略,主要针对第四部分的问题总结和分析,从七个相对应的方面提出了《青岛全接触》做好内容创新应当采取的基本策略。第六部分探究《青岛全接触》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的启示,主要从个案研究升华到整体分析,对如何做好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
张涛[9](2019)在《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催化着研学旅行蓬勃发展,也促使研学者更渴望走出校园获取更多的知识,研学旅行市场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景区的研学产品更新升级,尤其是相配套的研学课程产品更是寥寥无几。海螺沟景区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是甘孜州唯一一个5A级景区,其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不仅观赏游憩价值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专项考察等功能。通过在当地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海螺沟景区虽然研学旅行已有初步发展,但是研学人群较少,研学旅行路线也主要集中在磨西镇至柏秧坪村一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及升级迫在眉睫。本文在旅游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海螺沟总体概况和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海螺沟在研学旅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分类标准以及海螺沟景区5A规划,对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利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评价确定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的优先级。本文基于海螺沟外部环境及内部动力,分析了海螺沟进行研学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和课程设计的依据,继而依托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优先级评价确定三大研学旅行产品和三大主题研学课程,并提供主题研学课程的教案内容和《研学手册》,也针对所设计的研学课程提出相应实施和保障机制。研学课程设计是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延伸,研学旅游课程也是研学旅行产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学旅行课程既是旅行产品又是课程。本文通过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课程设计,并重点设计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将有利于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升级,促进海螺沟景区研学旅行的发展;也是实现海螺沟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研学课程开发的双向互动;为海螺沟以及其他景区的研学活动开展、研学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严海[10](2019)在《幸福德育论》文中研究表明幸福引人类执着求取,人生无处不在追求幸福之中。感性主义幸福论视快乐为幸福,认为幸福在于欲望的满足与快乐的感受。理性主义幸福论则关注幸福与道德的联系,主张幸福是人的道德发展完满。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深刻。感性主义幸福论“快乐即幸福”的观点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易为常人所接受,但经验性的东西阐明有关幸福的问题必定会受到诘难,幸福可以呈现出快乐的情绪反应,但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一味追求快乐必然走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歧路。理性主义幸福论将幸福预设于人的道德完满之中,体现出逻辑张力,但形成的结果则往往是追求者众实现者寡,人们在尘世生活无法实现幸福继而寄托于彼岸世界获得,这就致使幸福披上了虚幻的外衣。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对幸福的理解是各执牛耳,都自认为找到幸福的真谛,后继者也往往囿于自身的立场责难对方的观点,体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对于幸福的完整理解应建立在对两者的批判与继承之上。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既有感官层面的积极情绪反应,也有心理认知层面的价值判断,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幸福是基础性的,精神幸福则具有至上地位。人是精神性存在,人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不仅让人的物质生活获得了真正属于它的生命根基,同时也为人的存在确定了永恒价值。幸福是生活的目的,是人的一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近乐远苦的本能反应,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求善避恶、人之为人的精神诉求。实现幸福的方法包括知识、才能、道德、财富等,其中道德最为重要。基于“德得相通”,道德牵系物质幸福;源自“德福一致”,道德关涉精神幸福。道德是创造幸福的核心能力。目的与方法的双重观照,体现出德育与幸福密不可分,同生活水乳交融。反观现状,德育目的预设附着了社会本位的理论烙印,德育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塑造人,强调伦理灌输、道德规训,以社会利益来取代个人利益,缺少了对人这一教育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渐行渐远。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知识为目的、分数为目的知性德育、应试德育长期泛滥,使学生沦为知识工具、考试机器,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其以牺牲当前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幸福,造就了德育现实的困苦,与幸福背道而驰。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活动,因而更需要去关涉人的幸福,更不能背离幸福这一终极价值。为了幸福,既是德育应然的价值追求,也是德育实然的生活回归。德育目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幸福作为德育的目的体现出终极性、统摄性的特点,它并不否定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包含的种种具体目的的存在,而是统摄它们的价值追求。换而言之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含括的种种具体目的必须符合幸福这一终极价值,它们的预设必须以幸福旨归、置于幸福的观照之下。德育对幸福追求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目标、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幸福德育”意即幸福观教育;二是把幸福作为德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把德育当做幸福的事情来做,于此“幸福德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讲,这两种路径应该是统一的。幸福既是德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贯穿于德育过程。德育本身蕴涵着理性、良善等诸多幸福元素,并且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德育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激发德育本身幸福元素活力的过程。实现目的与过程的内在融合,幸福德育承载这种理想,表达着这种努力。从广义来说,追求目的幸福与过程幸福相统一的德育即幸福德育;具体言之,幸福德育是以幸福为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幸福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观照学生幸福学习,引导学生建构幸福生活的过程。德育对幸福的作为当以建构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领人过何种幸福生活为价值先导。这种幸福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可能生活。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想拥有自身的幸福但不一定均能实现,幸福归根结底要靠能力去获取,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是幸福德育的要务。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教育、积极情绪体验、道德素养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感受、创造幸福能力的形成。幸福德育不仅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基,同时也观照当下。德育要成为幸福的事业,自身必须充满幸福,使人能够在德育过程中真切感受幸福。关怀型师生关系、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体验型学习模式、多元积极评价使德育活动充满幸福的元素,润泽学生幸福成长。人的道德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幸福感形成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幸福学习的过程。学生既是幸福的体验者,又是幸福的分享者。幸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交互中前行。W市六小自“十二五”以来,积极探索幸福德育模式,努力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该校以“呵护金色童年,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核心理念,建构幸福德育同心圆实践体系,用爱心真情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守望幸福,在学生道德成长中提升学生幸福感。该校幸福德育的探索验证了幸福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幸福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培养人幸福能力,关照人幸福发展,呈现“生活→幸福→道德→教育”的理路。其革除了传统德育对幸福的遮蔽,消解了德育实效不佳的现实难题,契合了当代德育发展的需要。人在认识、感受、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幸福之路也就是道德践履之路,实现幸福生活目的也就是实现人之为人、人为何人的价值。于此,人生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幸福德育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
二、“零距离”讲自己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距离”讲自己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论跨文化视域下人文纪录片的中国故事讲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基本框架和方法 |
0.3.1 基本框架 |
0.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文纪录片跨文化叙事相关概念、范围及相关理论依据 |
1.1 相关概念梳理和界定 |
1.1.1 跨文化和跨文化叙事 |
1.1.2 中国故事概念界定 |
1.1.3 人文纪录片概念界定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他者叙事”理论 |
1.2.2 文化高低语境理论 |
1.2.3 文化认同理论 |
第二章 影像与思维的流变:人文纪录片中国故事讲述的梳理与思变 |
2.1 人文纪录片中国故事讲述的跨文化创作历程 |
2.1.1 邀请与合拍时期 |
2.1.2 民间启蒙、反思与国际获奖 |
2.1.3 讲好中国故事政策下的井喷式“繁荣” |
2.2 当今国家意志表达下的创作思维再确立 |
2.2.1 由高语境向低语境叙事的转变 |
2.2.2 由宣传到传播的转变 |
第三章 视角与立场的精控:中国故事题材筛选及叙述立场的确立 |
3.1 全球主流语境中的跨文化选题 |
3.1.1 当今社会的共同情感 |
3.1.2 全球治理与普世困境 |
3.1.3 科技前沿与未来人类命运 |
3.1.4 精准定位下的特殊地域、事件与问题 |
3.2 身份认同下的适度陌生选题 |
3.2.1 相同身份个体心灵的情感关怀 |
3.2.2 相同处境个体生活方式的解读 |
3.3 探寻文化差异中的交汇立场 |
3.3.1 微观、平视的“民众视角” |
3.3.2 去立场化的“共同视角” |
3.3.3 去政治化的“客观视角” |
第四章 从了解到接受:中国故事讲述的叙事结构与视听表达 |
4.1 逻辑推理下的多元交叉叙事线索 |
4.1.1 情景+激励事件形成叙事动力 |
4.1.2 时空交错形成跳跃故事线 |
4.2 现场“零距离”体验的叙事手段 |
4.2.1 “旁观式”感知真实 |
4.2.2 “同行式”共享真实 |
4.2.3 “体验式”对比真实 |
4.3 “情节化”、“戏剧化”的叙事编排 |
4.3.1 “情节化”中的人物塑造 |
4.3.2 “戏剧化”的悬念冲突设置 |
4.3.3 主观阐释化的情景再现 |
4.4 高级、精巧的视听呈现 |
4.4.1 画面构图、光影、色彩的高质与高级 |
4.4.2 镜头组接的动静与悬念 |
4.4.3 深入内涵的解说 |
4.4.4 贯通声画的同期音效 |
第五章 由认知到影响力深化:中国故事叙事主题的跨文化认同 |
5.1 对话与倾听,稳固中国故事认知途径 |
5.1.1 倾听,反思自我创作 |
5.1.2 对话,修正文化偏向 |
5.2 统筹管理与专业化运作 |
5.3 坚守文化自信,树立全方位崭新中国形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一人一故事剧场形式及功能 |
第一节 起源、兴起与戏剧样式 |
(一)起源 |
(二)兴起 |
(三)基础演出形式及特性 |
第二节 服务功能 |
(一)作用于演出者的服务功能 |
(二)作用于观众的服务功能 |
第三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的疗愈性及产生原因 |
(一)述说产生疗愈性 |
(二)被接纳产生疗愈性 |
(三)演出的艺术效果产生疗愈性 |
(四)一人一故事剧场与戏剧治疗及心理剧治疗异同 |
第二章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发展概况及特点 |
(一)香港发展概况 |
(二)台湾发展概况 |
(三)澳门发展概况 |
(四)中国内地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国内传播的主要形式 |
(一)培训课程 |
(二)工作坊 |
(三)正式演出 |
第三节 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现状及案例 |
(一)“木棉剧团”——《母乳的故事》 |
(二)“有弯有直剧团”——《陌生人|性骚扰》 |
第三章 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瓶颈 |
第一节 剧团成员不稳定 |
(一)参与动机 |
(二)家庭因素 |
(三)职业因素 |
第二节 剧团资金来源不稳定 |
(一)工作坊 |
(二)演出活动 |
(三)培训课程 |
第三节 推广手段单一 |
(一)剧团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 |
(二)剧团新浪微博使用情况 |
第四章 广深地区一人一故事剧场发展构想 |
第一节 积极利用广深地区发展优势 |
(一)将一人一故事剧场引入社会工作机构 |
(二)召集志愿者及义工加入 |
(三)结合相关政策整合资源、申请政府补贴 |
第二节 结合相关政策拓宽一人一故事剧场使用范围 |
(一)全面引入学校美育课程 |
(二)服务本地养老服务机构 |
(三)服务本地特殊群体 |
(四)援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广深地区受灾群众 |
第三节 积极采用多渠道推广方式 |
(一)以协会为载体扩大相关影响力 |
(二)增设公开排练活动 |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 |
(四)增设线上课程和演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5)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哲学教学 |
(二)民间传统游戏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五)教育评价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一)思考能力目标 |
(二)感知能力目标 |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
(五)对话能力目标 |
(六)人格塑造目标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
(一)文化建构场 |
(二)思维游戏圈 |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评估项目 |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用阅读架起通向未来的彩虹桥——对美国小学阅读课堂零距离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对小学阅读课堂的观察 |
用丰富扎实的课程内容打基础 |
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式练能力 |
用巧妙有效的分层教学补差异 |
用规范完整的评价机制促发展 |
第二部分:观察后的思考 |
思考一:美国小学阅读课堂的优势和不足 |
思考二:我们可以从美国小学阅读课堂中学习什么? |
1.阅读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
2.阅读需要全社会共同协同 |
3.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整合观念 |
4. 需建立良好的阅读评价机制 |
5. 注重阅读教学中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
(7)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情境教学法定义 |
二、情境教学法类型 |
第三章 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师生问卷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前测) |
二、教师调研—问卷调查 |
第二节 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四章 小学粘土手工课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
第一节 学情分析 |
第二节 教材分析 |
第三节 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一、设计原则与方法 |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四节 教学效果 |
第五节 学生问卷调查(后测) |
第五章 教学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教学应用的优化策略 |
第二节 教学应用展望与预期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融媒语境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研究 ——基于《青岛全接触》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二、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一章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历程及现存主要问题 |
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含义 |
第二节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三节 现存主要问题 |
一、过度娱乐化 |
二、同质化 |
三、琐碎化 |
四、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
五、忽视与新媒体联动 |
第二章 《青岛全接触》基本情况概述 |
第一节 《青岛全接触》的创办背景 |
第二节 《青岛全接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青岛全接触》节目现状 |
第三章 《青岛全接触》在内容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一节 内容定位不明晰 |
第二节 人力投入不足 |
一、人员数量不够 |
二、人员素质较低 |
第三节 节目内容被广告不当挤压 |
一、广告新闻化 |
二、广告过多 |
三、广告质量差 |
第四节 原创本地内容不充足 |
一、本地特色不鲜明 |
二、原创能力不足 |
第五节 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
第六节 受众参与性不强 |
第七节 与新媒体结合度不高 |
第四章 融媒语境下《青岛全接触》内容创新的策略 |
第一节 明确频道及节目定位 |
第二节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一、明确岗位需求 |
二、加强技能培训 |
第三节 优化广告布局 |
第四节 革新理念,增加原创本地内容 |
一、强化内容为王意识 |
二、强化本地特色 |
第五节 加强舆论监督 |
第六节 提高受众参与度 |
第七节 培育并运用好互联网思维 |
一、培育并运用好整合思维 |
二、培育并运用好用户思维 |
第五章 《青岛全接触》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的启示 |
第一节 内容创新是节目发展的根本支撑 |
第二节 内容创新要充分考虑融媒趋势的影响和要求 |
第三节 坚守优良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研学旅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文章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海螺沟总体概况 |
2.2.1 自然环境概况 |
2.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3 旅游发展概况 |
2.3 海螺沟研学旅行发展状况 |
2.3.1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类型 |
2.3.2 研学旅行线路 |
2.3.3 研学旅行接待设施 |
2.3.4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 |
2.4 海螺沟研学旅行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 |
3.1 海螺沟旅游资源分析 |
3.1.1 海螺沟旅游资源分类 |
3.1.2 海螺沟旅游资源评价 |
3.2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 |
3.2.1 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方法 |
3.2.2 海螺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筛选结果 |
第4章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 |
4.1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
4.1.1 外部环境 |
4.1.2 内部动力 |
4.2 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 |
4.2.1 自然科普型研学旅行产品 |
4.2.2 励志教育型研学旅行产品 |
4.2.3 体验考察型研学旅行产品 |
4.3 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
4.3.1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原则 |
4.3.2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依据 |
4.4 海螺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4.4.1 研学主题课程一:探秘原始森林,感受醉美冰川 |
4.4.2 研学主题课程二:重温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 |
4.4.3 研学主题课程三:体验乡土农趣,追忆古道神韵 |
第5章 海螺沟研学课程实施与保障机制 |
5.1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
5.2 研学旅行课程保障机制 |
5.2.1 政策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安全保障 |
5.2.4 产品保障 |
5.2.5 教学保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A 探秘原始森林,感受醉美冰川—海螺沟自然之美《研学手册》 |
附录B 重温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海螺沟文化之美《研学手册》 |
附录C 体验乡土农趣,追忆古道神韵—海螺沟乡土之美《研学手册》 |
附录D 海螺沟主要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优先级评价 |
(10)幸福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幸福界说 |
一、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之辨 |
(一) 感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快乐 |
(二) 理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至善 |
(三) 两种理论的辨析 |
二、幸福概念的确认 |
(一)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来源 |
(二) 满足需要的方法及量度是获得幸福的道德依据 |
(三) 幸福是主观愉悦感受和客观需要满足的辩证统一 |
三、幸福类型的解析 |
(一)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 |
(二)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
(三) 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
(四) 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 |
第二章 幸福何以成为德育的目的 |
一、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 |
(一) 人的生活应有目的 |
(二) 生活的目的: 幸福 |
二、道德是实现幸福的方法 |
(一) 德得相通,道德有助于实现人的物质幸福 |
(二) 德福一致,道德有助于促进人的精神幸福 |
三、德育以幸福为目的 |
(一)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应然追求 |
(二)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实然回归 |
四、德育目的现实反思—幸福的缺位 |
(一) 为了知识的德育 |
(二) 为了分数的德育 |
(三) 学校德育实践的警示 |
第三章 德育何以能对幸福有所作为 |
一、思想先导,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 |
(一)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理性的物质生活 |
(二)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尊严的精神生活 |
(三)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意义的可能生活 |
二、能力塑造,德育培养人认知、感受、创造幸福 |
(一) 幸福观教育,培养人认知幸福的能力 |
(二) 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
(三) 道德素养提升,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
三、福在学中,幸福的德育观照学生幸福 |
(一) 关怀型师生关系,润泽学生幸福成长 |
(二) 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散发幸福的因子 |
(三) 体验型学习模式,彰显学生幸福的学习 |
(四) 多元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幸福发展 |
第四章 幸福德育的实践探索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探索 |
一、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及体系建构 |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 |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体系建构 |
二、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主要路径 |
(一) 文化启德,铺就幸福底色 |
(二) 课程育德,提升德育魅力 |
(三) 活动明德,丰富学生幸福体验 |
(四) 以教师幸福观照学生幸福 |
(五) 评价促德,激励学生幸福成长 |
三、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与反思 |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 |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零距离”讲自己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彩的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关于基层人大宣传工作和机关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 高鹰. 法治与社会, 2021(01)
- [2]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论跨文化视域下人文纪录片的中国故事讲述[D]. 王亚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4]“一人一故事剧场”广深地区发展研究[D]. 赵媛. 深圳大学, 2020(10)
- [5]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6]用阅读架起通向未来的彩虹桥——对美国小学阅读课堂零距离观察与思考[J]. 姚红霞. 未来教育家, 2019(06)
- [7]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粘土手工课教学中的应用[D]. 陈思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融媒语境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创新研究 ——基于《青岛全接触》的个案分析[D]. 田时贤. 青岛大学, 2019(02)
- [9]海螺沟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及课程设计研究[D]. 张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幸福德育论[D]. 严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