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利红[1](2009)在《现金流量表在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资金流反映及控制问题已成为现代能源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突出,它在能源企业现金流运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地分析了现金流量表在我国能源企业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现金流量表在我国的应用找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韩中节[2](2009)在《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资本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乃至执政党自身建设密切相关,并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学界高度关注国有资本运营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实务部门出台了为数众多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当前,国有资本运营已成为发展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制度、法律规制以及社会传统的特殊性,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有益经验,重点构建适应我国实际的国有资本运营法律制度体系。全文围绕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这一主题,除前言和结语外,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主要研究国有资本、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法律治理的基础理论,重点阐释何谓国有资本运营以及为何要以法律来治理国有资本运营行为;第二部分由第三、四、五章组成,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框架,重点解决如何以法律治理规范国有资本运营;第三部分由第六章组成,主要目的是为本文作结论,重点提出完善现行立法的建议。第一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的一般问题,主要分析资本与国有资本、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和对我国国有资本作用的重新定位等问题。第一,阐释了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定义。首先,参照经济学定义,从法学的角度对资本进行了定义。所谓资本,是指以一定价值形态存在,可通过参与竞争、转换形态而增加价值与实现价值的所有者权益。其次,依据上述对资本的定义,对国有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所谓国有资本,是指国家代表全民投资所形成的、并依法应由国家代为行使权利的全部或部分所有者权益。最后,论述了国有资本与企业国有资产的关系。第二,对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国有资本除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应具有与一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属性。我国国有资本具有地位主导性、分布广泛性、目标多元性等特性。第三,国有资本的作用领域并非越小越好,我国的现实决定了国有资本应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在竞争性领域发挥作用。作如此定位的理由主要有:强国家的现实需求,必须靠强有力的国家财力来保证;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需要发展和壮大国有资本;强化国有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既有传统赋予了国有资本在我国的发展优势。第二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法律治理概述。一方面,对国有资本运营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国有资本运营作了广义上的定义。所谓国有资本运营,是指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国家出资企业等国有资本最终所有者的代表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而依法对国有资本进行配置、运用、监控以及对收益进行分配的行为。其次,简述了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历史沿革。再次,重述当前强化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本文认为,强化国有资本运营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有利于确保国有资本安全稳健运行,已成为现实改革发展的必需。最后,论证国有资本运营的特性。国有资本运营是国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职能扩张的桥梁;国有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在社会利益优先的前提下追求出资人利益;国有资本运营绩效的判断标准具有动态性;国有资本运营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概述了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第一,对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进行了定义,即通过合理配置参与国有资本运营各方主体的权限,用法律制度引导、规范、控制其行为,在保证国有资本运营过程有序规范的基础上,提升国有资本的竞争力,从而产生运营参与者受益、原始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第二,阐释了法律治理的必要性。仍然存在的所有者及其代表人缺位与越位问题,决定了必须重新构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代表人法律制度。国有资本运营面临的诸多风险,要求尽快建立相互制衡的监控权法律制度体系。国有资本运营收益的分配机制不合理,必须通过立法确立原始所有人的收益权和规范运营参与方的收益分配行为。第三,提出了法律治理的主要框架。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应建立代表权、监控权和收益权三大法律制度以及相应实施机制。第四,论证了法律治理的价值取向,即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第三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代表权的配置与行使。国有资本运营的首要问题是由谁来代表所有者运营国有资本,才能使运营结果符合所有者的利益。第一,关于代表权的起源。由于全民无法直接行使其对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因而必须有代表者代为行使有关权利,由此产生国有资本运营的代表权问题。第二,关于代表权主体。全民所有与国家所有、政府所有存在差别,“全民”才是资本的原始所有者。享有代表权的权限主体具体涉及国家、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国家出资企业和企业职业经理人等。第三,关于代表权的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级代表人拥有立法、监督、收益分配和最终处置等权限。国务院作为二级代表人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具体行使国有资本运营行政立法、监督、收益分配和处置等权限。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三级代表人具体负责国有资本运营权责,除行政立法权应由国务院直接行使外,监督、收益分配和处置权限由这一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国家出资企业作为四级代表人主要负责直接运营资本权限,当然也包括对其再投资企业资本运营行为的监控权限。国家出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作为五级代表人围绕国有资本运营行使决策、监督、执行权。第四,五级代表人都应是国有资本原始所有人——全民的代表人,都对其负有义务和责任,其权限的实现应有以下措施作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本的代表权限应予以强化;国务院直接对全部国有资本负有代表权限,应强化其对国有资本质量状况及其运营绩效的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权限时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责任范围上仅对国有资本营运绩效及国有资本的竞争力负责;国家出资企业的代表权限必须依靠较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作保障;真正建立适应国有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第四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配置与实施。首先,对监控权及其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所谓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是指国有资本的原始所有者及其代表人依法或依据原始所有者的授权而所享有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权限。监控权与国有资本运营之间有以下复杂关系:作为国有资本安全运营的必要前提,监控权适应“国有资产静态管理→国有资本动态运营”这一变迁过程。国有资本运营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靠监控权制度保障安全。监控权是代表人在参与运营时对全民负责、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必要保障。通过国有资本运营提高其竞争力,必须依赖于有效而到位的监控权制度。其次,阐释了从国有资产监管权到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变迁过程。从行使权限的方向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国有资产管理的单向监管向国有资本运营的双向监控、多向监控的转变。从行使权限的主体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单一公权力监管机构向多元化、多层次监控主体的转变。从控制的手段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重公法制裁转向公、私法手段并重的转变。从控制对象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监管静态的物向监控动态的价值流的转变。再次,详细分析了监控权的配置问题。社会公众至少应对国有资本运营享有知情与质询权,以及公益诉讼权。除制定法律、审批预算、询问质询、审议报告等方式外,依托全国人大下设的监控国有资本运营的专门机构实施的独立调查,也是对国有资本运营实行有效监控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及其国资监管部门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全国人大乃至国家出资企业的监控,也应履行自己对国家出资企业的监控职责,包括绩效评价、财务稽核、预算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国家出资企业应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监控之责。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人应负有相互监控的责任。最后,对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绩效评价、审计监督、责任追究等制度进行了论证,以保证监控权限的实现。第五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收益权的配置与实现。收益权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第一,分析了收益权存在的价值。收益权是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完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的关键所在。收益权的行使可为国有资本存续和规模扩张提供合法性。收益权的赋予,能在保障所有者与代表人经济民主权利的同时,增添其参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动力。通过收益分享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对收益权主体进行了设计。全民应享有国有资本运营的收益权,但仅享有集体行使、有限制的、间接行使的权限。全国人大应处于超脱独立地位,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来实现全民的收益权。国务院在保证全民获得收益的前提下,可以分享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获取部分国有资本运营收益,但其用途应限于扩大投资,以及国家出资企业的改革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应在承认国家出资企业享有收益权的前提下,对现有收益分配模式进行改革,限定国家出资企业分享收益的比例和行使收益权的范围。职业经理人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享有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得收益,同时还对作为物质资本的国有资本应得收益享有一定分享权。第三,论证了与受益权实现有关的收益分享、职业经理人薪酬和全民收益的支出制度。第六章提出了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建议。第一,对现有立法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与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地位相比,国有资本立法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国有资本立法层次不高,立法的体系性亟待加强;在立法理念上局限于“就国有资产论国有资产”,或多或少忽视了全民应有的地位和权限;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实践性立法创造的政策性法规,难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甚至造成利益分配过度偏向既得利益者的恶性循环;立法的特殊性处置并不妥当,并没有恰当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应有特色。第二,分析了国有资本运营法治化的基本原则。第三,讨论了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具体建议。关于国有资本运营法总则,应有如下改进和完善之处:在法律的标题上采用《国有资本运营法》;在立法目的方面,应明确地提出让人民群众共享国有资本收益;在国有资本运营目标方面,应明确其提高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在国有资本的定义方面,强调“全民所有”的本义。同时,对完善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制度、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制度、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制度的立法建议作了具体阐述。
张福良,胡郅虹[3](2009)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回顾与新形势下的深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前一时期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我国矿业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产资源不断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包括矿业在内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矿业市场疲软,大部分矿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恰恰给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矿业企业做大做强带来了良机。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刘云芬[4](2007)在《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本运营问题研究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及其绩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兵团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资本运营这一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引入,将有助于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和资本增值能力最大的目的。但是,现阶段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本运营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其资本运营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加强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能力为目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马克思资本集中和循环理论、产权理论、西方企业兼并动机理论,加以分析和运用,提出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加强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并从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模式对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现状进行定性评价,同时,从五个方面审慎选取了15个绩效评价指标,应用数据可信度分析法证明了其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对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模型,并对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探讨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相关对策。
黄应盟[5](2004)在《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造研究》文中指出股份制是一个有效率的资本组织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它是既坚持公有制又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最佳选择。当前,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已成了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任务。所以,对矿业企业股份制改造这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课题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该公司业已完成的股份制改造工作进行了总结和综合评价,对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为正确的做法找出了理论支撑,进一步验证了其合理性。并指出了股改过程中一些不规范之处和公司目前面临的其它一些问题,初步阐述了拟采取的对策。 论文对资产重组理论和高峰公司与富源公司围绕105号矿体进行资产重组的工作展开了研究。介绍了资产重组的概念、内涵、形式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资产重组的两个基本原则,指出该重组工作必须考虑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最大限度地追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以实现矿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则,本文还详细介绍了资产重组前各企业资产处理的方式和高峰公司的自我调整措施,提出了新公司的组建方案框架,并从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高度对其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 论文紧跟形势,重点介绍了2001年3月开始实施的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阐明了核准制对高峰公司改制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出了新形势下高峰公司不宜再买壳或借壳上市,而应自我改组上市的结论。 针对企业的自我改制上市,本文对公司若干制度的改造、资产重组方案、股票的发行和需要请示政府明确的问题等问题展开了研究,重点介绍了企业财产财务制度、组织管理机构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造、企业内部资产重组的原则与目的、高峰公司内部资产重组模式的选择、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国有股权的设置与管理、正确处理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股票发行的方式及价格、增发新股的条件、股票上市的核准、上市后的股利分配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知识,为高峰公司深化股份制改造的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吴新国[6](2002)在《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在十五大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的突破。改变了人们过去重国有资产数量,轻国有资产质量的传统观念,从过去那种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思路上转变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为止。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国有资产如何有序有效的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从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论述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战略意义。本文强调国有资产的退出,并不是纯粹的“退”,而是为了更好的“进”。其次,在实证方面,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为例,论证国有资产退出应该从目前效益好的“靓女”开始实施退出,只有打破过去陈旧观念,才能以看似花大成本,实则以大回报达到国企改革的目的。 本文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简单的回顾,对目前国有资产的布局、运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在界定了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前提下,提出了国有资产退出的方式和途径及具体操作方法。对目前我国实施的“二个置换”具体操作方法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实施“二个置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运行程序。 “二个置换”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在处置国有资产的具体操作上,本文认为必须从我国国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界定国有资产,界定企业的集体资产,尽量将集体资产量化到职工个人身上。力争做到让职工买得起,买得值,使国有资产能顺利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从各地国资退出的改革实践中,本文认为要使国企改革成功,使国资退出操作成功,首先必须从观念上突破过去的传统错误观点,从过去那种国有资产流失论,花小成本办大事,不允许个人所有等观念上彻底突破。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公平、公开、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好职工与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只有这样,国有资产退出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王卫兵[7](2001)在《煤炭企业实施资本运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从煤炭企业资金运营现状入手 ,阐述了所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对资本运营概念和对企业效应的论述 ,指出了解决煤炭企业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并从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盘活无效资产、开拓融资渠道四个方面对煤炭企业如何进行资本运营进行探讨
靳辉[8](2000)在《通过W公司的资本运营看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和发展壮大的主要绊脚石。如何改变国有企业这种不合理的现状成为当代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W公司这个典型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来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扭亏增盈过程的分析和提炼,探讨运用资本运营这个手段来改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状况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以及不同资本运营模式的适宜性,争取为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扭亏脱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本文以W公司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详尽分析了W公司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做法的得与失和对优化资本结构的效果,并不限于仅讨论W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将其所运用的资本运营模式归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展开和讨论。同时,对企业在资本运营操作过程中一些重要实务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以期对国有企业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行为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最后,结合W公司的资本运营过程分析,对如何运用资本运营方式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思路和有关观点作了总结。具体如下:引言部分,介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分析国企资本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宏观原因和企业内部微观原因。宏观方面:首先,国家财政功能的转换使国有企业注入权益资金不足,负债增加;其次,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没有形成,银行借贷几乎成为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投资的唯一渠道,因此导致企业对银行的高负债;第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滞后,企业社会负担重,造成企业的非生产性贷款增多,这些非生产性贷款不能创造利润,迫使企业负债居高不下。微观方面,最根本的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内在缺陷导致高负债。文章进而从理论上论述优化资本结构的可能性和资本运营手段优化国企资本结构的有效性。第一章,介绍W公司在对外合资前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状况和经<WP=3>营困难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然后说明实施三个对外合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对优化资本结构的效果分析说明,对外合资的实施,不仅将原公司的巨大包袱剥离出去,对降低W公司的整个负债率水平和经营风险有较大的帮助,而且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利于盘活原来的不良资产,使之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指出,对外合资只是从外围条件上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它并未触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缺陷的解决,公司的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资本结构也没有根本改善。“三大战役”的实施是公司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改善资本结构的初次尝试。文章接着讨论了国有企业设立合资项目应注意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二章,介绍W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施改制上市行动,寻求集团化发展之路的探索和效果分析,通过分析说明,改制上市不仅极大地改善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状况,而且W公司因为控股子公司的上市而获得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改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窗口。改制上市行动是W公司运用资本运营手段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然后文章就改制上市这种方式对国企改革的影响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包括:改制上市的作用和局限性、改制上市融资优化资本结构实务探讨,内容有:股份制改造模式选择、新股发行定价、配股策略。第三章,介绍W公司债转股工作准备情况和效果预测,说明通过债转股,W公司的负债率将进一步下降,资本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债转股工作,是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文章第二节从理论上论述了债转股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然后针对债转股方案设计的完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债转股的成功实施和后续问题的合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将债转股方案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来作详细探讨,例如:债转股股权比率如何确定、如何避免债转股后企业运营的产权软约束风险,等等。第四章,结合W公司的资本运营过程分析,对如何运用资本运<WP=4>营方式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思路和有关观点作了总结。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优化资本结构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具有的巨大优越性是其它方式所不具备的。国有企业应当象W公司那样,在深入研究不同资本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细致分析企业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优化资本结构的系统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施,并且抓住资本结构改善后的有利时机,抓紧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赢利水平,避免重新陷入高负债的泥潭。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经过脱胎换骨洗礼的国有企业,明天会更好。
盛作年,吴晓艳[9](2000)在《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国有资本的一般问题 |
一、国有资本的界定 |
(一) 资本 |
(二) 国有资本的定义 |
(三) 国有资本与企业国有资产的关系 |
二、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 |
(一) 地位主导性 |
(二) 分布广泛性 |
(三) 目标多元性 |
三、对我国国有资本作用的重新定位 |
第二章 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法律治理概说 |
一、国有资本运营 |
(一) 国有资本运营的定义 |
(二) 国有资本运营的历史沿革 |
(三) 强化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 |
(四) 国有资本运营的特性 |
二、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概说 |
(一) 法律治理的定义 |
(二) 法律治理的必要性 |
(三) 法律治理的主要框架 |
(四) 法律治理的价值取向 |
第三章 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的配置与行使 |
一、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限缘起 |
二、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限主体 |
三、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限内容 |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级代表权限内容 |
(二) 国务院二级代表权限内容 |
(三) 政府职能部门三级代表权限内容 |
(四) 国家出资企业四级代表权限内容 |
(五) 国家出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五级代表权限内容 |
四、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限的实现机制 |
第四章 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配置与实施 |
一、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及其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关系 |
二、从国有资产监管权到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变迁 |
三、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配置 |
(一) 社会公众的监控权 |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控权 |
(三) 国家出资企业与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权 |
四、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实施机制 |
(一) 国有资本运营信息公开机制 |
(二) 国有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机制 |
(三) 国有资本运营审计监督机制 |
第五章 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的配置与实现 |
一、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的价值分析 |
二、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主体的设计 |
(一) 全民与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 |
(二) 全国人大与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 |
(三)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 |
(四) 国家出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与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 |
三、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的实现机制 |
(一) 国有资本运营的收益分享机制 |
(二) 职业经理人薪酬的规范机制 |
(三) 全民收益的支出管理机制 |
第六章 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建议 |
一、国有资本运营立法回顾与评价 |
二、国有资本运营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
三、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具体建议 |
(一)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法总则 |
(二)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制度 |
(三)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制度 |
(四)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制度 |
结语 |
一、思想缘起 |
二、弊病根治 |
三、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回顾与新形势下的深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矿产资源整合情况回顾 |
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3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建议 |
3.1 金融危机对我国矿业企业整合工作的影响 |
3.2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建议措施 |
3.2.1 抓住当前整合时机, 加快矿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
3.2.2 制订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检查验收标准 |
3.2.3 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 调动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的整合积极性 |
3.2.4 探索建立从源头上防止矿山布局不合理的长效机制 |
3.2.5 加强对各地整合工作的指导 |
3.2.6 尊重科学, 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 |
3.2.7 组建资源开发整合专家技术指导组,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
(4)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本运营问题研究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及其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成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
1.2.2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成功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
1.2.3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方式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1.2.4 由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活动带动的农业产业化增强了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
1.2.5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增加了农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结构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结构 |
1.5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资本运营概述 |
2.1.1 资本运营的涵义 |
2.1.2 资本运营的特征 |
2.1.3 资本运营的形式和内容 |
2.1.4 资本运营的模式 |
2.2 理论综述 |
2.2.1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和循环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西方企业兼并动机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分析 |
3.1 加强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
3.1.1 有助于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张,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
3.1.2 有利于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 |
3.1.3 有助于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企业市场风险 |
3.1.4 有助于优化龙头企业资本结构 |
3.1.5 有助于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
3.1.6 有助于缓解龙头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
3.2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分析 |
3.2.1 上市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主要模式 |
3.2.2 非上市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主要模式 |
3.3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
3.3.1 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龙头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 |
3.3.2 龙头企业依托资源聚合优势和品牌经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
3.3.3 有组织的科技投入和市场取向,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3.3.4 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四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绩效评价 |
4.1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4.1.3 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
4.2 因子分析法与绩效评价模型 |
4.2.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4.2.2 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 |
4.2.3 因子分析 |
4.3 上市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绩效综合评价 |
第五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资本运营条件分析 |
5.1.1 资本运营主体的形成 |
5.1.2 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 |
5.1.3 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管理 |
5.1.4 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
5.1.5 企业家队伍的发展 |
5.2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
5.2.1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主体缺位,产权关系不清 |
5.2.2 上市龙头企业过分偏好股权融资 |
5.2.3 缺乏对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 |
5.2.4 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
5.2.5 龙头企业缺乏资本运营人才,中介组织不规范 |
5.2.6 龙头企业割裂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 |
5.2.7 龙头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活动有一定的盲目性 |
5.2.8 龙头企业轻视核心竞争力,过分笃信资本运营能力 |
第六章 加强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对策 |
6.1 建立资本运营主体 |
6.2 建立多层次和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体系 |
6.3 加强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的监督与管理 |
6.4 掌握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龙头企业的业务实践中 |
6.5 注重资本运营绩效评价 |
6.6 拓宽资本运营渠道,实现龙头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
6.7 积极培育中介机构,加强监督 |
6.8 选拔优秀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的经营者 |
6.9 建立资本运营的法制体系和完善资本运营法制建设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股份制概述 |
1.2 股份制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峰公司股份制改造的阶段总结 |
2.1 高峰公司股份制改造的背景 |
2.2 高峰公司股份制改造过程概况 |
2.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股改前准备工作 |
2.2.2 统识大体、顾大局,结束纷争,展望未来 |
2.2.3 办理营业执照,挂牌成立公司 |
2.3 高峰公司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
2.3.1 关于出资总额的问题 |
2.3.2 关于甲方为丙、丁两方让90%“干股”的问题 |
2.3.3 关于矿产品定向销售的问题 |
2.3.4 关于原高峰锡矿支付给新洲锡矿的搬迁补偿费作递延资产入帐的问题 |
2.4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
2.5 本章小结(本章摘要,下同) |
第三章 与富源公司围绕105号矿体进行资产重组的研究 |
3.1 资产重组概述 |
3.1.1 资产重组的概念和内涵 |
3.1.2 资产重组理论 |
3.1.3 资产重组的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
3.2 本次资产重组的基本原则 |
3.2.1 考虑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的原则 |
3.2.2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
3.3 资产重组前各企业资产处理方式的研究 |
3.3.1 高峰公司资产的处理 |
3.3.2 富源公司资产的处理 |
3.4 高峰公司的自我调整 |
3.5 新公司组建方案及其理论依据的研究 |
3.5.1 新公司仍由柳州华锡集团来控股 |
3.5.2 新公司仍沿用“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名称 |
3.5.3 由重组后的高峰公司对105号矿体实行“五统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形式下高峰公司改制上市方案的研究 |
4.1 股票发行核准制概述 |
4.1.1 股票核准制的确立 |
4.1.2 发行机制的市场化 |
4.2 高峰公司深化股份制改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
4.2.1 财产制度的改造 |
4.2.2 财务制度的改造 |
4.2.3 组织管理机构的改造 |
4.2.4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
4.3 高峰公司内部资产重组方案 |
4.3.1 企业内部资产重组的原则、目的与实施步骤 |
4.3.2 改制企业的几种资产重组模式 |
4.3.3 高峰公司资产重组模式的选择 |
4.3.4 高峰公司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
4.3.5 高峰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几个重要问题 |
4.4 股票发行及上市方案 |
4.4.1 公司的股票发行 |
4.4.2 公司股票的上市 |
4.5 改制上市需请示政府明确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全面、系统地对股份制进行了阐述和评价 |
5.2 对高峰公司业已完成的股份制改造进行了客观地总结 |
5.3 对资产重组理论和与富源公司的资产重组进行了研究 |
5.4 研究了新形势下高峰公司的改制上市方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战略意义 |
1.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 |
1.2 国有资产的现状分析 |
1.3 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内涵 |
1.4 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方式与策略的选择 |
2.1 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方式及途径 |
2.2 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评价标准 |
2.3 国有资产退出的策略及操作方法选择 |
2.4 影响国有资产退出的障碍及条件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实施程序 |
3.1 企业产权的界定及处置 |
3.2 产权置换与身份置换 |
3.3 构建企业收益分配机制 |
第四章 长沙市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实证分析 |
4.1 长沙市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成功经验 |
4.2 “靓女先嫁”、“量化集体资产”是长沙市国有资产退出改革的突破点 |
4.3 坚持二个置换,加快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步伐 |
第五章 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5.1 国有资产退出必须规范操作 |
5.2 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必须突破的几个观念 |
5.3 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
5.4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通过W公司的资本运营看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三大战役”--通过对外合资,改善W公司资本结构,进而改善经营状况的有益尝试 |
第一节 “战役”实施前之经营现状和资本结构状况 |
第二节 “三大战役”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分析 |
第二章 改制上市--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寻求集团化发展之路的探索 |
第一节 W公司的改制上市行动 |
第二节 改制上市对国企改革的深层次思考 |
第三章 债转股--通过债转股,进一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
第一节 W公司的债转股准备工作 |
第二节 债转股过程中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运营与企业决策者 |
二、资本营运与企业资金分布 |
三、资本运营与企业扭亏 |
1. 制止新的不正确的资金再投入。 |
2. 用新的能带来正增长的快速资金周转和存量资产变现来调整资本结构。 |
3. 企业将部分优良资产分离一部分出来, 与 |
四、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现金流量表在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现状的研究[J]. 杨利红.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02)
- [2]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研究[D]. 韩中节. 西南政法大学, 2009(06)
- [3]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回顾与新形势下的深化建议[J]. 张福良,胡郅虹. 资源与产业, 2009(02)
- [4]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本运营问题研究 ——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及其绩效评价[D]. 刘云芬.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5]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造研究[D]. 黄应盟. 中南大学, 2004(06)
- [6]我国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研究[D]. 吴新国.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7]煤炭企业实施资本运营探讨[J]. 王卫兵.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 [8]通过W公司的资本运营看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D]. 靳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9]谈资本运营与煤炭企业决策[J]. 盛作年,吴晓艳. 煤炭经济研究, 2000(01)
标签:收益权论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资本运营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