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一、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玥[1](2021)在《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的基因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精准医疗概念的指引下,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为主的基因组学技术,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中的幻觉因子筛选,再从中选出与幻觉有强关联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或基因位点,为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的基因诊断和精准化治疗寻找可能的遗传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标准确定诊断的601例精神障碍患者,使用BPRS量表进行幻觉因子筛选后分为2组,有幻觉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没有幻觉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通过GWAS对变异位点与幻觉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对601例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幻觉的表达有性别差异(P<0.05)。对幻觉的GWAS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9个SNPs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幻觉有关联(P<0.05),其中6个SNPs有明确基因位点:rs10458465(ESRRG)、rs7013586(DLGAP2)、rs7157758(LOC105370504)、rs7141330(LOC105370504)、rs16948912(WWOX)、rs12458332(ATP9B);(2)发现5个SNPs与幻觉有显着关联(P<0.01),其中有3个SNPs有明确基因位点:rs4701849(LINC02112)、rs7896283(CAMK1D和MIR4481)、rs483333(MAML2)。结论本研究通过GWAS技术探索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相关的变异位点,结果得出14个SNPs与幻觉有明显的关联性,表明存在这些变异位点的精神障碍患者病程中出现幻觉的可能性更高,这为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的早期诊断及精准化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罗朝勒门[2](2021)在《精神病理症状敌对猜疑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精准医疗概念的指引下,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为主,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评定,筛选出敌对猜疑因子,探索与敌对猜疑因子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变异位点,为预防暴力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前期研究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筛选后分为2组,将有敌对猜疑因子的设为实验组,没有敌对猜疑因子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通过GWAS研究,探索与敌对猜疑因子相关的变异位点。结果1.敌对猜疑因子在性别和婚姻有差异(P<0.05)。2.本研究发现了11个与敌对性有关的SNP位点(P<0.05),其中3个SNPs与敌对性有显着关联(P<0.01),共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位点有5个。3.本研究发现了22个与猜疑有关的SNP位点(P<0.05),其中12个猜疑症状有显着关联(P<0.01),共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位点有16个;4.本研究发现了18个与不合作有关的SNPs(P<0.05),其中7个SNPs与不合作症状有显着关联(P<0.01),共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s有9个。结论本研究发现了rs140395977、rs113120936(CLEC16A)和rs28539243(LOC105371274)与敌对性在统计学上显着相关,发现rs140211809、rs115394134(CMC1)、rs79511849、rs141369731(SHROOM3)、rs76857923(ANK2)、rs138428438(LRBA)、rs34728642(TTC23)、rs147431092、rs11787956(RXRA)、rs142105440、rs149710571(LRRC4C)及rs11222461与猜疑在统计学上显着相关,rs4646100和rs4646093(CASP9)、rs555475、rs79920346、rs80344198、rs141977503(LOC105374474)及rs17124003(BPIFB2)与不合作在统计学上显着相关。这些SNP位点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暴力攻击行为的预防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刘俐男[3](2021)在《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为主,在精准医疗概念的指引下,通过基因组学技术,探寻与焦虑抑郁因子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为疾病的基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寻找科学依据,同时完善对现有的诊断标准的理解,进而对精神障碍的病因学分类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诊断标准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使用BPRS量表进行筛选后分为2组,将有焦虑抑郁因子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没有焦虑抑郁因子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将变异位点与焦虑抑郁因子各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因子在性别、民族、婚姻、职业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文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发现了24个与关心身体健康有关的SNPs(P<0.05),其中11个SNPs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关心身体健康症状有显着关联(P<0.01),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s有15个;3.研究发现了17个与焦虑有关的SNPs(P<0.05),其中7个SNPs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有显着关联(P<0.01),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s有9个;4.研究发现了32个与心境抑郁有关的SNPs(P<0.05),其中13个SNPs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心境抑郁症状有显着关联(P<0.01),找到明确基因位点的SNPs有18个;5.研究尚未发现与罪恶观念相关的SNPs。结论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中很多SNP位点与已知基因相关,结合显着位点相关基因的临床意义,发现多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复杂疾病有关联,提示精神障碍焦虑抑郁因子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学层面上可能具有同源性,其余SNP位点未找到相关基因,为本研究的新发现,为探索焦虑抑郁因子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基础,发现新的相关标志物和诊疗靶点,在群体预防和个体治疗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陈均恒[4](2021)在《吉林省高校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吉林省部分高校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高校学生对常见精神疾病态度,精神障碍的识别、归因、求助方式、态度等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精神卫生建设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吉林省三所高校5个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8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精神疾病态度和精神障碍识别进行分析;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对精神卫生知晓率、精神疾病态度以及精神障碍识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精神卫生知晓水平与精神疾病态度、精神障碍识别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调查800人,男性404人(50.50%),女性396人(49.50%),本次以三所高校为例调查吉林省大学生精神卫生与心里保健知识总体正确率为79.98%,即为总体知晓率。其中基本知晓率达到了77.25%,部分知晓率达到了21.25%,较少知晓率为1.38%。男性知晓率78.71%略低于女性知晓率8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受性别、生源地影响(P<0.05),有统计学差异。2.吉林省高校学校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总得分为35.64±4.53分,有26.45%的学生对精神疾病呈正性态度,43.05%的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呈中立态度,而30.50%的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持负性态度,其中呈中立以及消极态度的占比达到了73.55%,约是正性态度的2.8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散发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对精神疾病态度影响较大,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宣发资料的人群对精神疾病认知更好(P<0.05),有统计学差异。3.吉林省高校学生总体精神障碍识别情况较好,部分精神疾病了解不够全面,本次整体学生精神障碍识别基本了解率达到了58.05%,所有受访者每道题得分平均1.49分,参考得分为0-2分。在精神疾病归因的方面,约80%的大学生都认为心理因素导致了精神疾病,在强迫症的疾病名称识别与其临床发病表现中,大多数学生了解程度较高,基本了解达到了76.63%,在焦虑症得分情况来看,为五种疾病最低,基本了解有43.6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得出性别,年级均对精神障碍识别有较大影响。性别为女,年级越高对精神障碍识别程度越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4.调查结果得出精神卫生知识与精神疾病态度总得分及贬低维度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呈正向关联性,r=0.105。5.调查结果得出精神卫生知识与精神障碍识别总得分及贬低维度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呈正向关联性,r=0.235。结论:吉林省大学生精神卫生相关知晓状况良好,部分精神卫生日了解不足;在精神疾病态度方面,负性及中立的态度占比较高,在精神疾病的解释、定义、内容、治疗以及发病人群等条目中与心理问题相比偏低;总体精神障碍识别情况较好,部分精神疾病了解不够全面,在强迫症病症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上了解程度较高,在焦虑症病症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上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努力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不仅是维护个人的精神健康,也是促进政府、社会更加和谐、减少国家卫生财政负担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应与社会各界,如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共同努力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转变人群对精神疾病负面的态度,为促进精神卫生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岳建华[5](2021)在《情绪释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情绪释放疗法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后对自我感受负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情绪释放疗法干预,两组患者均为期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PB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S)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中8个维度[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 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 RE)、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 tion, PF)、躯体疼痛(Bodily Pain, BP)、活力(Vitality, VT)、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MH)、生理职能(Rolephysical, R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 GH)]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SPB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351,P<0.001),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671,P=0.009),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333,P=0.001),观察组SADS评分低于对照组(t=-3.429,P<0.001),观察组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F(t=2.223,P=0.029)、RE(t=4.015,P<0.001)、PF(t=2.556,P=0.012)、BP(t=2.852,P=0.005)、VT(t=2.468,P=0.016)、MH(t=3.154,P=0.002)、RP(t=4.578,P<0.001)、GH(t=2.455,P=0.016)]。结论:情绪释放疗法能有效地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黄鑫鑫[6](2020)在《4-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环境因素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的心理问题。为了解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的遗传与环境相对效应和多巴胺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及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募集4-12岁双生子儿童261对,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评其心理行为问题;使用口腔拭子对双生子口腔上皮细胞进行采集并提取全基因组DNA;使用SNaPshot技术测定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基因型;采用Holzinger法和Mx软件估算遗传与环境相对效应;使用SPSS 18.0中?2检验、ANOVA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及广义估计方程对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Haploview 4.2对16个SNPs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检验;使用Phase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单倍型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1)4-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3.60%(男24.80%、女22.30%);(2)4-12岁双生子中仅焦虑抑郁发生与否具有较高遗传度(75.00%);而在4-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各问题得分中,注意力(男69.00%、女73.00%)和攻击(男62.00%、女68.00%)具有较高的遗传度,4-6岁时,仅注意力(男85.00%、女92.00%)和社会化(女72.00%)具有较高的遗传效应;6-9岁时,退缩(女83.00%)、注意力(男81.00%、女92.00%)和攻击(男女66.00%)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10-12岁时,焦虑抑郁(女70.00%)、退缩(男61.00%、女60.00%)、身体不适(女65.00%)、思维(男91.00%、女79.00%)、攻击(男78.00%、女73.00%)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3)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年龄、气质等儿童自身特征,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生育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环境及功能特征(p(27)0.05)。此外,家庭亲密度分别与儿童气质、父亲文化程度交互作用于注意力、外向型行为和总行为问题(p(27)0.05);父母间教养方式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身体不适和攻击行为(p(27)0.05);(4)在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与否中,rs7131056与焦虑抑郁有关(p(27)0.05);rs6279、rs4274224、rs1967551、rs1079727、rs267418与思维问题有关(p(27)0.05);rs6279与违纪行为和身体不适有关(p(27)0.05);在心理行为问题得分中,rs752306、rs1967551、rs265973、rs1079595与身体不适有关(p(27)0.05);rs1967551和rs1079595与注意力问题有关;rs1079727和rs267418与攻击行为有关(p(27)0.05);rs1079727与外向型行为有关(p(27)0.05);rs6279、rs1079727、rs936461、rs267418与总行为问题有关(p(27)0.05);rs4274224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思维问题有影响(p(27)0.05);rs6279分别与rs1079727和rs267418的交互作用对内向型行为有影响(p(27)0.05);(5)rs6279-rs1079595-rs1079727构成的单倍型G-A-G与焦虑抑郁和注意力问题发生与否有关(p(27)0.05);C-C-A与违纪行为发生与否有关(p(27)0.05)。研究主要结论:(1)儿童焦虑抑郁、注意力问题和攻击行为主要受遗传效应的影响,其余各问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各行为问题在遗传与环境效应中存在一定的发育特征;(2)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儿童自身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及功能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以DRD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为主)主效应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符合“差异敏感性”模型。

曹雪[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2016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精神专科医院出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情况,具体分析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出院诊断、临床用药及治疗费用情况,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用药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精神疾病患者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区现有的18所精神专科医院(截止2016年底)进行等级医院分层随机抽样,按1/3总比例抽出6所医院。再从抽取的各所医院中以月份为基本单位,系统抽出2016年中3个月的病历(3月份、7月份、11月份),且所搜集病历资料中出院诊断需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简称ICD-10)。编制调查记录表收集样本数据,具体数据内容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住院天数、出院诊断、次要诊断、出院情况、精神科用药种类及剂量、住院总费用及自付费用等情况。最后对所搜集的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结果:1.我区2016年3月份、7月份、11月份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且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共1646例,其中男性900例(54.68%),女性746例(45.32%),位列前五的精神疾病分别为精神分裂症665例(40.04%),双相情感障碍173例(10.51%),抑郁发作126例(7.65%),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25例(7.59%),脑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93例(5.65%)。2.使用频度最高的5种精神科药物分别为利培酮490例(29.75%),奥氮平480例(29.16%),富马酸喹硫平270例(16.40%),氯氮平221例(13.43%),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98例(12.03%),最常见的二联用药方案为利培酮+氯氮平74例(4.50%),药物使用剂量多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鲜见超剂量用药。3.药物使用方案中,单一用药为754例(45.81%),两药联用785例(47.69%),三联用药105例(6.38%),四联及以上用药2例(0.12%),联合用药仍占有较大比例。4.辅助用药方案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总计326例(19.81%),其中30例(1.82%)为单一用药,药物使用中以劳拉西泮186例(11.30%)为最常见,未见两种及两种以上苯二氮?类药物联用情况。5.在医疗付款方式中,自费患者1090例(66.22%),医保患者556例(33.78%),其中人均费用最高的精神疾病为精神分裂症。结论:1.在我区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多见的精神疾病为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应加强对这两种精神疾病的管控力度,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我区精神科临床治疗,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国内用药水平的接轨,诊疗水平不断提高。3.药物使用方案中,联合用药所占比例较大,应加强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恪守单一用药原则,如有必要联合用药,应仔细了解其配伍禁忌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科学合理规范用药常态化。4.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仍占有一定比例,应加强对苯二氮?类药物的管理,防止药物滥用。5.医疗付费方式为自费的患者占有较大比例,人均费用较高,相关卫生财政部门应合理规划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财务预算,保障精神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唐金鹏[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明清医家治疗癫病遣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明清时期医家治疗癫病的处方,对相关用药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发新方,希望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教学和临床,为关于癫病的科学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方法立足于《中华医典》,收集明清时期诸医家治疗癫病的处方,提取方剂中药物组成,进行性、味、归经、功效等的频数、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熵聚类分析。结合明清时期诸医家的学术思想,探寻癫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本课题共收集关于癫病处方118个,中药179味,共计988药物频次,经频数统计,治疗癫病的方剂中高频药物涉及: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补阴药(麦冬),补血药(当归、白芍),开窍药(麝香、石菖蒲),安神药(朱砂、琥珀、远志、酸枣仁),清热药(生地黄),化痰药(半夏、胆南星),利水渗湿药(茯苓、茯神),理气药(陈皮),解表药(生姜),活血药(川芎)。其中补虚药占17.61%。明清时期治疗癫病的方剂中药物四气的分布,依次为温性频数为368,占比为44.34%;寒性频数为260,占比为31.33%;平性频数为151,占比为18.19%;凉性频数为26,占比为3.13%;热性频数为25,占比为3.01%。治疗癫病的方剂中药物五味的分布,依次为甘味频数为425,占比为32.39%;苦味频数为393,占比为29.95%;辛味频数为388,占比为29.57%;酸味频数为55,占比为4.19%;咸味频数为35,占比为2.67%;涩味频数为16,占比为1.22%。治疗癫病方剂中药物归经的分布,依次为心经频数464,占比20.90%;脾经频数401,占比18.06%;肺经频数319,占比14.37%;胃经频数310,占比13.96%;肝经频数304,占比13.69%;肾经频数166,占比7.48%;胆经频数106,占比4.77%;大肠经频数85,占比3.83%;膀胱经频数44,占比1.98%;小肠经频数21,占比0.95%。明清时期医家治疗癫病方剂中常用的药对有14组,分别是白术—甘草、人参—甘草、当归—甘草、茯神—甘草、远志—甘草、石菖蒲—甘草、人参—茯神、人参—远志、人参—石菖蒲、人参—酸枣仁、人参—甘草、远志—茯神、石菖蒲—茯神、远志—石菖蒲。经数据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癫病核心处方(人参、甘草、白术、茯神、石菖蒲)与四君子汤相近。新方1(茯神、甘草、石菖蒲、茯苓、远志、人参)、新方2(白芍、栀子、柴胡、桃仁、红花)、新方3(陈皮、白芥子、半夏、甘草、远志、石菖蒲、人参)、新方4(天冬、全蝎、天竺黄、天麻、僵蚕)。结论明清时期认识癫病,病位在心脾,与肺、肝等脏关系密切。病因有五:正气不足、痰湿、气郁、血瘀、肝风。主要病机:主因正气不足,气化不利而致痰湿内生,迷惑心窍,心神不明而发病。治疗上以补助正气,化痰开窍为原则。治癫用药以补虚类为首,注重利痰开窍、行气化瘀、疏肝息风药物的使用。四个新方揭示了癫病发作的四个证型有痰阻心包、肝郁血瘀、痰郁气滞、肝风内动四组。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意义。

马廷[9](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性。(2)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性。(3)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关联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28例作为试验组,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35例正常被试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入组标准如下:(1)临床医生根据ICD-10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2)年龄20-59岁;(3)受教育年限≥6;(4)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且过去6周内没有换其他抗精神病药。健康对照组入组标准如下:(1)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与试验组匹配;(2)目前或过去均无符合ICD-10诊断的精神障碍;(3)精神障碍家族史阴性。排除标准如下:(1)妊娠和哺乳期妇女;(2)2个月内进行过电休克治疗的患者;(3)患有严重的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4)近12个月有酒精或药物滥用史;(5)有严重的药物过敏史或为易过敏个体;(6)服用相关促智药、影响脑代谢等药物的患者;(7)排除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如心境障碍、分裂症情感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来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来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此外,应用13项生物标志物来构建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AL),以及用四分位数法来计算非稳态负荷指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认知功能、非稳态负荷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看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关联性。结果该研究中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存在显着性差异,健康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测试总分要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7,P<0.05);患者组在6个认知心理维度方面评分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包括处理速度(t=3.465,P<0.05)、工作记忆(t=4.087,P<0.05)、言语学习(t=3.076,P<0.05)、视觉学习(t=-3.622,P<0.05)、推理及问题解决(t=4.478,P<0.05)、社会认知功能(t=3.656,P<0.05)。在注意/警觉这个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4,P>0.05)。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MCCB 10项分测验评分中,患者组的符号编码(t=2.743,P<0.05)、连线测验(t=2.083,P<0.05)、空间广度(t=4.709,P<0.05)、言语记忆(t=3.076,P<0.05)、视觉记忆(t=3.622,P<0.05)、迷宫测验(t=4.478,P<0.05)、情绪管理测验(t=3.656,P<0.05)得分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在语义流畅性(t=1.844,P>0.05)、数字序列(t=1.800,P>0.05)、持续性操作测验(t=1.684,P>0.05)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非稳态负荷存在显着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AL指数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AL所包含的13项生物标志物中,静息心率(t=-2.412,P<0.05),过夜尿肾上腺素(t=-2.274,P<0.05),甘油三酯(t=-2.845,P<0.05)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收缩压(t=-0.875,P>0.05)、舒张压(t=-0.735,P>0.05)、超敏C-反应蛋白(t=-0.703,P>0.05)、过夜尿去甲肾上腺素(t=1.083,P>0.05)、过夜尿皮质醇(t=-1.796,P>0.05)、腰臀比(t=-1.779,P>0.05)、体重指数(t=1.664,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0.016,P>0.05)、总胆固醇(t=1.423,P>0.05)、糖化血红蛋白(t=0.501,P>0.0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人的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呈负相关(r=-0.364,P<0.05)。在本研究中,健康人的AL指数与注意/警觉(持续性操作测验)呈负相关(r=-0.504,P<0.05),与符号编码呈负相关(r=-0.445,P<0.05)、其余认知测试未发现与AL指数存在相关性(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指数与认知功能总分之间呈负相关(r=-0.433,P<0.05);其次在MCCB 7个认知维度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L指数与工作记忆(r=-0.415,P<0.05)、推理及问题解决(r=-0.462,P<0.05)呈负相关,其余认知维度未发现与AL指数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在MCCB 10项分测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L指数与空间广度呈负相关(r=-0.491,P<0.05)、与迷宫测验(r=-0.462,P<0.05)呈负相关,其余认知测试未发现与AL指数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较差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言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及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其次,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非稳态负荷。最后,本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非稳态负荷存在相关性,主要与工作记忆、推理及问题解决维度有相关性。

夏徐书[10](2019)在《湖南省某师范大学新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南省某师范大学新生抑郁障碍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抽取2017级新生6,818人采用两阶段调查法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应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筛查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第二阶段抽取BDI-II-C总分≥13(即有抑郁症状)的新生501人以及BDI-II-C总分<13分(无抑郁症状)425人(即7.5%的阴性样本)采用学龄期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问卷(K-SADS)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作为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以BDI-II-C条目2(悲观)和9(自杀意念)筛查有自杀意念的危险人群,从中抽取497人根据K-SADS评估抑郁症状自杀的访谈结果,做出有自杀意念的诊断。结果:1.BDI-II-C筛查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17.12%,其中女生发生率(18.36%)高于男生(14.03%,p<0.001)。2.采用K-SADS访谈,抑郁障碍调整的时点发病率为0.86%,女生调整后抑郁障碍时点发病率为1.06%,高于男生(0.33%)(p<0.01),调整性别的抑郁障碍的时点发病率为0.70%。调整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2.74%,女生调整后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8%,高于男生(1.85%)(p<0.01),调整性别的抑郁障碍的终生发病率为2.47%。3.有丧亲、虐待、重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留守学生调整的抑郁障碍时点发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84%和2.84%,无上述生活事件学生调整的抑郁障碍时点发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52%和2.28%。4.以BDI-Ⅱ-C条目9筛查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1.96%,访谈的调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6%。结论:该师范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比较普遍,但是抑郁障碍和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受性别和生活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的基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精神病理症状敌对猜疑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敌对猜疑因子与攻击行为关联的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吉林省高校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设计
        2.1.2 样本量的确定
        2.1.3 调查前质量控制
    2.2 调查工具
        2.2.1 一般人口学问卷
        2.2.2 精神卫生与心里保健知识问卷
        2.2.3 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
        2.2.4 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识别问卷
    2.3 调查内容
    2.4 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文献法
        2.4.3 统计分析法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1.1 调查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以及城乡分布
        3.1.2 调查人口的学校,专业,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
    3.2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现状
        3.2.1 精神卫生知识总体知晓情况
        3.2.2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得分及分布
        3.2.3 吉林省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现状
        3.3.1 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的总体现况
        3.3.2 对精神疾病态度分布及得分情况
        3.3.3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3.4 对精神障碍识别问卷现况
        3.4.1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障碍识别的总体情况
        3.4.2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障碍识别的得分及分布
        3.4.3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疾病识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精神卫生知识与精神疾病态度、精神障碍识别的相关分析
        3.5.1 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疾病态度的相关分析
        3.5.2 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障碍识别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本调查采用的各量表问卷的权威性
    4.2 吉林省大学生(以三所高校为例)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
        4.2.1 总体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较好,仍需进一步巩固加强
        4.2.2 吉林省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的分布水平不一
        4.2.3 精神卫生知晓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4.3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及影响因素
        4.3.1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总体不够包容和接纳
        4.3.2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的关系
    4.4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障碍识别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
        4.4.1 总体精神障碍识别情况较好,部分精神疾病了解不够全面
        4.4.2 吉林省大学生对精神障碍识别受多种因素影响
    4.5 精神卫生知识与精神疾病态度呈正向关联性
    4.6 精神卫生知识与精神障碍识别关系呈正向关联性
第五章 建议
    5.1 多渠道,多种方式向全年级学生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相关内容
    5.2 政府应与下属卫生机构携手正向引导学生对精神疾病认识
    5.3 .精神卫生工作重在预防,教育机构扮演重要角色
第六章 结论
本文创新点
    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情绪释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PB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DS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3 讨 论

(6)4-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环境因素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含义及其普遍性
        1.1.2 多巴胺及多巴胺受体
        1.1.3 双生子法的优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2.1 心理行为问题的遗传与环境相对效应
        1.2.2 影响心理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相关研究
        1.2.3 影响心理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相关研究
        1.2.4 心理行为问题中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相关机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
        2.3.2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假设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一般特征
        3.1.1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
        3.1.2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得分情况
    3.2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的遗传与环境相对效应
        3.2.1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与否的遗传度估算
        3.2.2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得分遗传度估算
    3.3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1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与否影响因素分析
        3.3.2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3.4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3.4.1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位点特征及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4.2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与否相关性分析
        3.4.3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位点与心理行为问题得分相关性分析
        3.4.4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位点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3.4.5 多巴胺受体基因单倍型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与否相关性分析
        3.4.6 多巴胺受体基因单倍型与心理行为问题得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情况
    4.2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的遗传度估算
    4.3 4-12 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4.3.2 多巴胺受体基因16个SNPs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4.3.3 多巴胺受体基因单倍型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4.4 研究局限性及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奖励
论文资助项目

(7)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疾病相关流行病学及诊断和治疗的变迁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的明清医家治疗癫病遣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癫病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2 中医药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3 明清医家对癫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实验仪器和试剂
    4、研究流程
    5、统计分析
    6、伦理要求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非稳态负荷之间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湖南省某师范大学新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抑郁
        1.1.2 自杀意念
        1.1.3 流行病学
    1.2 研究现状
        1.2.1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杀意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研究背景
    2.2 以往研究的不足
    2.3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3 方法
    3.1 工具
        3.1.1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
        3.1.2 儿童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访谈问卷
    3.2 过程
        3.2.1 人员培训
        3.2.2 调查过程和对象
        3.2.3 调查流程
        3.2.4 质量监控
    3.3 统计方法
        3.3.1 抑郁障碍患病率的计算
        3.3.2 自杀意念发生率的计算
        3.3.3 患病率置信区间的计算
4 结果
    4.1 人口学一般资料
    4.2 抑郁症状发生率
        4.2.1 总发生率
        4.2.2 城乡大学新生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比较
        4.2.3 有无丧亲、虐待、重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留守大学新生抑郁症状发生率的比较
    4.3 抑郁障碍的发生率
        4.3.1 抑郁障碍患病率(时点和终生患病率)
        4.3.2 抑郁障碍患病率的性别比较(时点和终生患病率)
        4.3.3 有无丧亲、虐待、重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留守大学新生抑郁障碍患病率的比较
    4.4 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5 讨论
    5.1 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5.2 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5.3 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5.4 预防抑郁和自杀的建议
    5.5 本调查的不足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幻觉的基因关联性研究[D]. 王明玥.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精神病理症状敌对猜疑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D]. 罗朝勒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因子的基因关联性研究[D]. 刘俐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吉林省高校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D]. 陈均恒.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情绪释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岳建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04)
  • [6]4-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环境因素的关联研究[D]. 黄鑫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D]. 曹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基于数据挖掘的明清医家治疗癫病遣方用药规律研究[D]. 唐金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稳态负荷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 马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湖南省某师范大学新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D]. 夏徐书.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蒙古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