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施工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菏泽电厂水库大坝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韩俊喆[1](2021)在《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治水兴水关系定国安邦。新中国成立以前,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疆省份,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而土地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因而开展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广西后,为巩固地方政权、稳定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水利建设。通过对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考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0--1965年间,先是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58年之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对于开展水利建设,不仅仅是注重水利工程方面的修建,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水电工程,也同样十分重视水利主管机构的组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利法规的制定,而后者作为开展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广西各族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占据主导位置,有效的保证了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的速度、质量和规模。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切入点,阐明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水利”与“1950--1965年”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造成周边局势的动荡,亟需中国共产党在短时间内巩固人民政权。与此同时,国内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民经济亦处在崩溃的边缘。在广西,货币市场混乱、匪患严重,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在广西,封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相对简单且工程质量差,因而对于治理水旱灾害收效甚微。此外,广西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不断的加剧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旱灾害频发的局面,从根本上要求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着眼于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契合了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阶段分析与考察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一,恢复阶段(1950--1952)。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建立健全水利主管机构为抓手,初步组织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确立了优先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模式,投资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第二,起步阶段(1953--1957)。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严格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投资修建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在勘测、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试办小型水电站。第三,高潮阶段(1958--1960)。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贯彻落实总路线的同时,把批判“反冒进”与宣传贯彻总路线结合,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起来。同时,集中力量布局、勘测、规划、设计全区范围内的水电建设,有步骤的试办中小型水电站,有条件的开展水电电网建设。第四,调整阶段(1961--1965)。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始对区内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有效开展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此外,根据广西各地水利发展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山区人畜饮水工作,与此同时,开始进行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第四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通过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以安全性需求为主导,一是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二是水利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四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产量提高,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五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效,总的来说是坚持了“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即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与根本,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同时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广西的治水兴水在拥有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前提下,科学擘画水利建设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广西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三是要坚持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四是要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胡少翔[2](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武菲[3](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郑晓光[4](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尚存良,陆佑楣[5](2016)在《长江三峡工程的工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三峡工程历经70余年论证决策、17年工程建设,现已全面进入运行阶段并发挥综合效益。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系统,三峡工程蕴含着丰富的工程方法。本文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深入挖掘三峡工程决策阶段勘测规划、工程设计、科研试验、论证决策等方法,实施阶段建设管理顶层设计、五大要素管理、技术路线、移民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法,运行阶段运行管理顶层设计、安全运行和高效运行管理、生态环保建设、工程后评估等方法,凝炼其中所体现的一般性工程方法的共性特征,并总结印证了工程的协调和权衡、有限理性概念下的满意适当等工程方法论。
陈启文[6](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认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贾燕[7](2006)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涝、台风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性,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导致房倒屋塌、生命线工程破坏,继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及疾病等次生灾害,使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及正常社会功能遭受进一步的破坏。 据统计,我国80—9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甚至2003年的21次破坏性地震全部发生在农村地区。我国的乡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技术都相对落后,房屋及其它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低,地震一旦发生,容易造成相对严重的人员伤亡及建筑物破坏。为了更好地防御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农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尤为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地震的研究,早期多偏重于自然现象的成因及自然力量的特征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近些年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反应,以及社会处理紧急情况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本文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地震引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展开,初步尝试揭示地震灾害条件下人的生存条件由破坏到恢复的运行规律。 本文首先介绍了恢复重建的概念以及本文中农村所指的地域范围。震后的恢复重建活动是超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非正常”现象,必须由各界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因此恢复重建与震后的救灾活动直接相关。震后社会的援助救灾活动可细化分为四个阶段,即抢险期、应急期、复苏期和重建期。因此,恢复重建指震后复苏期和重建期的行为和现象,且更偏重于后者。灾区恢复重建是紧急救援后灾区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的必经过程,是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状态的必然步骤。本文所指的农村地区为经济欠发达或落后,自救能力弱,即不包括我国东部及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这样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对较小,没有市政设施及大型公共设施,生命线系统简单,没有大型工业生产,只有些许乡镇企业或村办副业以及农业生产。 之后,借助于我国二十世纪100多个震例资料和档案文献,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对其进行详尽的筛选、分类和整理,并稍加分析。而这些资料大都是第一手的,颇有价值的,所以整理有关地震灾害灾后恢复的历史资料也是本论文的目标之一。这部分内容涉及震后社会组织及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恢复过程,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恢复重建的组织领导及原则措施、灾民基本生存条件的恢复、工农业设施及生产能力的
张喆[8](2005)在《云南贡山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者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的投资、管理、进度、质量、效益及决策,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维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一个工程项目在完成的整体过程中,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利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投资方工程管理的角度对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设立、工程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投资控制、工程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竣工验收及项目后评价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合本工程项目特点及民营企业家投资水电项目市场定位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策划方案。主要目的:就是根据本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国际国内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最新技术、最新理论制定出一套适合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特点及要求的建设组织策划方案,从而指导本工程项目的总体开发建设,最终实现该工程项目制定的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及投资控制目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最大的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1) 、工程建设项目概述及工程项目建设组织管理策划编制依据。2)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总体思路。3) 、建设管理的内容、范围、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4)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确定。5)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及项目的后评价。6)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及管理制度。
戴会超,曹广晶[9](2005)在《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科技和管理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 ,针对重大技术难题 ,汇集全国科技精华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展开科技攻关 ,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科学决策。 2 0 0 3年 6月 1日水库开始蓄水 ,6月 10日水位到达 135m高程 ,6月 16日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 ,左岸电站首批水轮发电机组从 7月份开始投产 ,到 2 0 0 3年底已有 6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地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二期工程建设目标。在枢纽总布置及大坝工程、水电站工程、双线连续五级船闸、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导截流及围堰工程和特大型工程管理技术研究及实践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周双超[10](2004)在《三峡工程的最后六年——三峡三期工程综述》文中提出
二、强化施工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菏泽电厂水库大坝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施工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菏泽电厂水库大坝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水利” |
2.“1950—1965年”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亟需巩固人民政权,各项建设百废俱兴 |
(二)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损害经济社会秩序 |
二、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恢复阶段(1950—1952) |
1.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水利建设主管机构 |
2.依托大中专学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
3.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 |
(二)起步阶段(1953—1957) |
1.组建水利主管机构,重视水利技术人才培养 |
2.以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 |
3.重视水电建设的勘探、规划与设计,试办小型水电站 |
(三)高潮阶段(1958—1960) |
1.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实现“五化”目标 |
2.水电建设发展起来,大力兴建中小型水电站 |
(四)调整阶段(1961—1965) |
1.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重点兴建机电排灌工程 |
2.开展水库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山区人畜饮水工作 |
3.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 |
三、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
(一)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 |
1.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 |
2.水利技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
3.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 |
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 |
(二)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 |
1.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 |
2.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 |
四、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一)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和根本 |
2.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
3.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 |
4.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广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1.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的体制机制 |
3.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 |
4.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3)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
一、潘绥计划 |
二、萨凡奇计划 |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
二、“毕其功于一役” |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
一、最初的争论 |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
三、“有利无弊” |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
二、建设中的波折 |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
一、坝址选择 |
二、纷争再起 |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
一、蓄水位之争 |
二、党内外的争论 |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
一、开展重新论证 |
二、论证中的论争 |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
第二节 表决定案 |
一、三峡宣传热 |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
一、一期工程建设 |
二、二期工程建设 |
三、三期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
一、实施优惠政策 |
二、外迁移民安置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长江三峡工程的工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三峡工程决策阶段的工程方法 |
1.1 提出工程设想 |
1.2 探索自然规律 |
1.3 工程规划 |
1.3.1 坝址坝线 |
1.3.2 水库水位 |
1.3.3 防洪目标 |
1.3.4 通航标准 |
1.3.5 装机规模 |
1.4 工程设计 |
1.5 科研试验 |
1.6 科学论证 |
1.6.1 论证组织 |
1.6.2 针对不同意见的分析研究 |
1.6.3 论证结论和工程必要性、可行性 |
1.7 工程决策 |
2 三峡工程实施阶段的工程方法 |
2.1 建设管理体制 |
2.1.1 建立政府、企业、市场协同的管理架构 |
2.1.2 实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的建设管理体制 |
2.2 五大要素控制 |
2.2.1 投融资控制 |
(1) 实行以资本金制为基础的多元化融资方案 |
(2) 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控制模式 |
2.2.2 进度控制 |
2.2.3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
2.2.4 生态环保建设 |
2.3 技术路线创新 |
2.4 库区移民安置 |
2.5 企业文化建设 |
3 三峡工程运行阶段的工程方法 |
3.1 运行管理体制 |
3.2 安全运行管理 |
3.2.1 枢纽运行安全 |
3.2.2 电厂运营安全 |
3.3 高效运行管理 |
3.3.1 调度模式优化 |
3.3.2 船闸潜能挖掘 |
3.4 生态环保建设 |
3.5 工程后评估 |
4 结语 |
(7)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农村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
1.1.2 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震例研究状况 |
1.2.2 国际震例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农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定义 |
2.1 恢复重建的定义 |
2.2 农村地区所指地域范围 |
2.3 与城市恢复重建的关系 |
第三章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房屋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
3.1.1 房屋重建的原则措施 |
3.1.2 房屋重建的规划设计 |
3.1.3 房屋重建中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
3.1.4 房屋恢复重建的实施进度 |
第二部分 其他项目的恢复重建 |
3.2.1 工农业生产恢复 |
3.2.2 生命线工程恢复重建 |
3.2.3 社会功能及生活秩序恢复 |
3.2.4 灾民心理恢复 |
3.2.5 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政策原则及组织领导 |
第四章 农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分析 |
4.1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6.8级地震 |
4.1.1 恢复重建的组织领导 |
4.1.2 恢复重建的政策与原则 |
4.1.3 农业生产的恢复 |
4.1.4 房屋的恢复重建 |
4.1.5 道路修复进度及人力投入 |
4.2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 |
4.2.1 援助投入及其合理部署 |
4.2.2 农业生产恢复 |
4.2.3 房屋的恢复重建 |
4.2.4 个别道路恢复情况 |
4.2.5 部分工业生产及社会功能恢复 |
4.3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
4.3.1 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 |
4.3.2 房屋的恢复重建 |
4.3.3 工业生产恢复 |
4.3.4 生命线工程恢复 |
4.4 公共建筑的恢复重建 |
4.4.1 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
4.4.2 提高公共建筑设防标准的迫切性 |
4.4.3 目前农村学校和卫生院所的抗震现状 |
4.4.4 增强农村公共建筑抗震设防能力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恢复重建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
5.2 对恢复重建初步研究的结论 |
5.3 对恢复重建工作的技术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云南贡山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论 |
1.1 总述 |
1.2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与前沿研究方向 |
1.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与特点 |
1.2.2 前沿研究方向 |
1.3 编制依据 |
2 工程概况 |
2.1 概述 |
2.2 自然条件 |
2.3 工程任务和规模 |
2.4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
2.5 工程管理 |
2.5.1 工程管理内容 |
2.5.2工程管理机构 |
2.5.3主要管理设施 |
2.5.4工程管理运用原则和要求 |
2.6 设计概算 |
2.6.1 工程概况 |
2.6.2 主要编制依据 |
2.6.3 工程总概算 |
3 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思路 |
3.1 特点 |
3.2 工程建设的市场定位 |
3.3 项目建设管理的总体思路 |
3.3.1 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如下管理模式 |
3.3.2 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一下管理方法 |
4 项目管理内容、范围和岗位责任 |
4.1 工程的勘察设计管理 |
4.2 前期工作管理 |
4.3 招投标工作管理 |
4.4 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管理及协调 |
4.5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分包商的管理工作 |
4.5.1 设计单位 |
4.5.2 监理单位 |
4.6 概、预算管理 |
4.6.1 预算工作策划 |
4.6.2 预算工作内容 |
4.6.3结算流程如图 |
4.7 项目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岗位责任分工 |
4.7.1 管理机构、人员编制 |
4.7.2管理机构职责 |
5 项目管理目标 |
5.1 工期目标 |
5.1.1 总体安排: |
5.1.2 各阶段安排 |
5.2 质量目标 |
5.3 投资控制目标 |
5.4 安全管理目标 |
5.5 环境保护目标 |
6 项目管理方案 |
6.1 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
6.1.1 管理工作的目标 |
6.1.2 管理工作内容 |
6.2 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管理 |
6.2.1 管理工作目标 |
6.2.2 管理工作内容 |
6.2.3 主要的管理要求 |
6.3 招标阶段管理 |
6.3.1 管理工作目标 |
6.3.2 管理工作内容 |
6.3.3 主要管理要求 |
6.3.4 招投标工作 |
6.4 工程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
6.4.1 管理工作目标 |
6.4.2 管理工作内容 |
6.4.3 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具体建设计划 |
6.4.4 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建设总进度计划 |
6.4.5 主要施工方法概述 |
6.4.6 施工实施阶段控制管理和协调 |
6.4.7 与设计、监理的协调与管理措施 |
6.4.8 安全管理 |
6.4.9 不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
7 竣工验收和维修服务 |
7.1 原则 |
7.2 竣工验收工作程序 |
7.3 竣工报验资料管理流程图7-2 |
7.4 竣工验收管理 |
7.5 保修及维修服务 |
7.5.1 土建项目 |
7.5.2 维修服务 |
8 项目管理制度和工程建设组织方案 |
8.1 项目管理制度计划 |
8.2 工程建设组织方案计划 |
9 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水力发电工程项目开发程序 |
附录二: 水力发电工程项目开发经营流程图 |
附录三: 项目管理流程图 |
附录四: 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
(10)三峡工程的最后六年——三峡三期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A 解读三期工程 |
1.什么是三期工程? |
2.三期工程的主要施工任务是什么? |
3.三期工程主要控制节点目标 |
4.三期工程分年度施工强度安排 |
B 三期工程的一流目标 |
1.什么是一流目标 |
2.三期工程逐步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
(1) 进一步理顺项目管理关系 |
(2) 继续实行和完善专业质量总监职能 |
(3) 进一步规范三期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
(4) 切实加强温控措施 |
(5) 全面修订和落实三峡工程质量标准 |
(6) 狠抓施工手段和设备及时到位 |
(7) 建立质量缺陷检查与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
(8) 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监理的质量管理力度 |
(9) 创造良好文明施工环境 |
(10) 加强民工岗位和技能培训 |
3.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措施上下功夫 |
4.攻克混凝土“顽疾”之路 |
(1) 从思想上重视攻克“顽疾”的重要性 |
(2) 从改进施工工艺治理“顽疾” |
(3) 从改良模板消除“常见病” |
C 三峡电厂迈进一流之路 |
把当今世界最大的电站打造成世界一流电厂——从发电一年看三峡电厂的管理 |
一流的目标已经明确 |
开展“新机组首稳百日”活动 |
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 |
高素质团队已初具雏形 |
D 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建设 |
1.认识质量文化 |
2.从对农民工的重视看三峡工程人本文化的培育 |
3.“职工素质工程”促进质量安全文化建设 |
·附录· |
三七八联营总公司 |
青云公司 |
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 |
【迈向一流的质量安全措施】 |
葛洲坝三峡机电安装工程施工项目部 |
水电八局三峡机电项目部 |
水电四局三峡机电项目部 |
四、强化施工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菏泽电厂水库大坝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D]. 韩俊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长江三峡工程的工程方法研究[J]. 尚存良,陆佑楣.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6(05)
- [6]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7]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D]. 贾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6(02)
- [8]云南贡山迪麻洛河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策划研究[D]. 张喆.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 [9]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科技和管理创新[J]. 戴会超,曹广晶. 中国工程科学, 2005(01)
- [10]三峡工程的最后六年——三峡三期工程综述[J]. 周双超. 中国三峡建设,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