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地勘经济突破20亿大关(论文文献综述)
焦婧婧[1](2021)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
KULZHAINAT AIKYN(古丽)[2](2020)在《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提高企业交易效率并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经营主体丰富化和多元化、完善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和人群消费的一些习惯等优势,这对于中哈两个国家的贸易有着一定的帮助。文章的开头是对于本课题的课题来源、课题可能会带来的好处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等等进行的探讨;第二章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国家贸易等概念进行理论概述;第三章讲述了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章节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后面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做铺垫,同时从反面提出积极的意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这一章节和上一章节主要论述了两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为后一章节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做好铺垫,提出第五章内容,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通过分析,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我们可以知道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哈两国经贸的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影响很大。当然跨境电子商务也存在问题,比如贸易风险加大、加速税款流失以及税收难度增加等等,这个可以作为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中哈两国国际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介入的国际贸易有所帮助,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推进以及人类命运体的共建等都有所帮助。
谢鹏辉[3](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飞速发展,居民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行业竞争的制约,无法从供应链的层面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对于成本的控制也存在瓶颈。第四方物流通过资源整合、集成信息技术和管理咨询等相关技术,从供应链解决方案优化的角度为物流行业带来新的突破。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特点在信息加密领域获得了许多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物流行业的信息安全水平。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是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小微企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基层受众最多的企业类型,线上销售方式仍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本文结合区块链技术,针对小微企业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构建,旨在以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优化理念,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区块链技术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现状,结合菜鸟网络发展模式分析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架构进行设计。从整体架构、数据架构、系统架构等方向完成架构构建,对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模式分类分析。结合疫情实际情况,对小微企业的困难和发展瓶颈进行逐一讨论,结合数据分析了小微企业使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小微企业的应急物流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从政府领导、平台调控、应急物流资源调度等方向分析了特殊时期小微企业应急物流的区域优势、高效性和灵活性。最后对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业务模式、系统功能架构、数据架构进行了完整的分析和设计,以小微企业的线上发展模式、区块链的应用方式为切入点规划了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行业创新运作模式。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创新性的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供应链信息传输方式,用区块链的信息加密方式构建了新的信息共享理念。运用归类分析法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供应链的整合,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信息供应商、管理咨询服务商等。阐述了平台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以大数据驱动物流供应链的意义。第四方物流平台能够对小微企业线上运营模式和供应链综合实力提供更具规模效应的提升,实现物流经济宏观层面的降本增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为区块链技术和第四方物流的结合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为信息平台的实际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概念设计。
王永青[4](2019)在《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平台兴起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典型的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模式、以京东为代表的B2C模式、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等。其中,面对最终消费者的B2C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其交易涉及企业群(B)和消费者群(C)两个不同层面,具有链接范围更广、决策理性程度差(与企业群相比)等特点。依托B2C网络平台的准市场环境,入驻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作为交易主体借助平台进行网络化的交易活动。入驻企业嵌入到网络平台成为网络节点的过程中,其嵌入行为产生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大规模的嵌入促进了网络平台的发展壮大,其积极的网络外部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平台的价值与竞争力。另一方面,鉴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入驻企业的注册制与低廉的专用性投资以及多归属行为又导致了“嵌入不足”或“低度嵌入”,入驻企业的不当嵌入行为会给网络平台带来多重嵌入风险。例如,京东商城的入驻商家“天天果园”销售烂水果且拒绝退款,导致消费者发出“京东真不如淘宝”的论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平台的入驻商家虚假注册多家店铺,并购买好评和排名,以攫取更多的平台客户资源,形成商家间的不当竞争等等。随着B2C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嵌入商户的“刷单炒信”、“假冒伪劣”等行为给平台带来的嵌入风险越来越明显。因此,从嵌入行为的视角,基于嵌入性理论研究B2C网络平台的嵌入风险显得更为迫切与现实。鉴于此,本文立足我国B2C网络平台企业的商业实践,在既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之上,按照“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嵌入风险内部传导模型构建——嵌入风险外部传导模型构建”的思路,试图厘清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产生的动因与机理,明确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动态过程,为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治理嵌入风险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定性分析,然后结合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和机理,运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接着运用复杂网络和传染病模型对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并用MATLAB软件对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归纳本文结论,并提出了治理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说明了本文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驱动因素和生成机理概念模型。通过对搜集的调研访谈资料、文献书籍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出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入驻商家的道德风险高是嵌入风险生成的内驱因素,网络平台中“赢者通吃”的网络效应为嵌入风险生成的外部情景因素;在这些驱动因素下生成了平台对商家的“锁定失效”、入驻商家间“竞争扭曲”和平台对消费者的“关系失信”三类嵌入风险,其中入驻商家的违规行为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诱因,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弱势锁定是“锁定失效”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入驻商家之间的传染效应是“竞争扭曲”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网络平台的信息失真和消费者权益受损是“关系失信”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第二,构建嵌入风险主体间的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刻画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传导的动态过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李雅普诺夫判别法分析了均衡点的渐进稳定性及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找出嵌入风险收敛或扩散的稳定条件,并分析不同稳定条件下入驻商家和消费者嵌入度的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使用MATLAB软件对嵌入风险的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博弈互动的结果;降低网络平台的监管成本、加大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规成本有助于推动系统向(监管,不违规,购买)的理想策略演化,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得到控制。第三,基于BA无标度网络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传导的SIR模型,揭示了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结合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特性,考虑到节点度值的权重参数、风险偏好、风险信息时效性以及网络平台干预速度等因素对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并用MATLA软件仿真模拟了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过程,研究发现:网络的平均度越大、初始传播节点个数越多、初始传播节点的度值越大越有利于嵌入风险的传播;在网络空间中,嵌入风险传播阈值接近于0,即有效传播率很小的情况下,少数传播节点也能造成风险的大规模传播;增大传播欲望随时间的变化率、提高网络平台干预速度、降低极端风险信息拥护比重、增大风险信息时效性变化参数,有利于降低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传导所波及的范围,降低嵌入风险对网络平台企业的影响。第四,为B2C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提出了防止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平台规则、提高准入机制、实施监督行为、设立声誉评价系统可防止嵌入风险的生成;降低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入驻商家的违规成本以及优化维权体验等方式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增强平台企业的公信力、降低网民传播欲望、建立风险信息监测系统以及提高平台干预风险传导的及时性等措施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传导。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和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以往研究多从过度嵌入的视角对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本文则从低度嵌入的视角,对网络平台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丰富了嵌入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对网络平台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嵌入风险传导的研究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往关于网络平台风险的博弈研究中博弈主体仅包括两方,本文则考虑消费者的作用,构建了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三方主体的嵌入风险内部传导的演化博弈模型,同时考虑B2C网络平台的双重嵌入情景,引入入驻商家和消费者的平台嵌入度,使分析更具合理性,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现有该领域理论分析的框架。第三,本文考虑风险未知者直接转变为风险免疫者的情况,对传统的SIR模型进行修正,并考虑节点的权重、风险偏好、平台干预等、信息衰减速率等因素,对传统的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突破以往研究中节点状态转移率为定值的研究局限,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常林朝,户海潇,高亚辉,李方圆[5](2019)在《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梳理我国新时期技术转移相关政策及实践活动,在国内技术转移市场整体格局的认知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抓手,开展河南省技术转移行动计划、搭建以开发技术转移服务工具为核心的线上技术交易平台、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等对策建议。
姚利娟[6](2015)在《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和合理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必定会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将更多的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当中,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也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湖南作为中部六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担当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走内向型或外向型道路,也可以另辟蹊径或是模仿其他改革省份的举措,具体选择是当前湖南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湖南不是资源贫乏的省份,也不是地域偏远的省份,但是湖南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总是难有突破,打破这种局面是我们的目标。本文以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南省经济情况的分析,希望为湖南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及相关文献的整理;第二章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理论的阐述,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理论依据和论述角度;第三章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历分析,总结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第四章是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状况的概述,加深对湖南省产业情况的具体认知和理解深度;第五章就是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实证分析,主要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第六章是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刘满红[7](2015)在《不同科技创新模式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文中指出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新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新问题和新形势,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本文结合实际,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进而激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我国经济集约化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对不同科技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自主原发性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资源集成模式和协同创新模式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针对科技创新的现行税收激励政策,并和国外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如何完善税收政策,构建我国系统有效的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论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和学说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税收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的模式,并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现行主要税收激励政策按照创新模式不同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部分对国外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剖析,第六部分在分析我国税收政策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税收激励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论文首次从科技创新四种主要模式角度,对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这对于完善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系统性、完整性具有参考价值。基于对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之处分析,本文强调了促进科技创新六点税收优惠原则,结合四种科技创新模式,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各个科技创新模式的税收优惠改进意见,同时提出要加大对科技保险税收优惠力度、增加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信用体系建设等建议,并提出要建立对企业税收优惠的公示制度。
林清兰[8](2014)在《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的质量安全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质量安全包括品质安全和卫生安全,实质是“过程安全”。茶叶质量安全与茶叶种植、栽培管理、初制加工、精制加工与销售等环节有关。其中茶叶的品质主要受“天、地、人、种”影响;而茶叶的卫生安全主要与栽培过程的农药、肥料等使用有关。本研究的思路:通过调查近十年来安溪乌龙茶的产供销情况,结合当前安溪茶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对安溪乌龙茶几种不同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第一部分是在系统了解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在对安溪茶产业的产、供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安溪乌龙茶当前主要生产管理模式进行调查与研究。包括小农生产、联作制、合作社、大茶企等模式。通过农资成本调查,人工成本调查,电动喷雾与高压喷雾防治速率、防治效果等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小农生产管理模式规模小较灵活,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管理粗犷茶叶品质不稳定、卫生安全隐患大。联作制管理模式将茶农利益与公司联结起来,农资统购统配成本较小农生产低,农事有记录可追踪,茶叶卫生安全隐患较小。合作社将茶农结合起来共担风险同谋利益,社员积极性提高,可自主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如高压吐雾、阴雨天做青设备等),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生产销售,品质较稳定制优率提高,质量安全可追溯;但生产的成本相应提高,容易因利益分配问题出现矛盾,组织者需有一定的专长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大茶企模式管理集约化,产供销一体化、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但其投入资金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第三部分是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控制亮点研究。第四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提出有关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生产的建议。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部分。
丰义[9](2014)在《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税收乘数效应理论》文中提出一般说来,税收收入最大化不相容于国民产出最大化,因为税收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国民经济下降,税收乘数效应理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该理论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验证。近些年河北省的税收收入与国民经济呈现双强势增长势头。2012年河北省GDP达26575亿元,税收收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0.07%和15.71%。自2004年以来,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到底是河北省税收和GDP出了问题还是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出了问题?从税收乘数效应理论角度怎样解释该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税收乘数效应能否说明税收收入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河北省税收乘数效应是否能够发挥应有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以税收乘数效应理论为出发点,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和税收乘数效应理论;其次对河北省税收乘数效应各要素,如经济增长现状、税收收入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描述分析,全方位刻画河北省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修正了传统意义上的税收乘数效应理论,从理论和实例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基于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拓展,初步挖掘税收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紧接着,利用1990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呈现双增长态势。另一方面,河北省税收收入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增速下降0.0002个百分点。税收乘数效应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税收收入过快增长所产生的负效应无法在经济增长中得以体现,再加上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掩盖了因税收增长所导致的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造成了以货币形式进行计算的国民经济的虚拟增长,最终税收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研究结果凸显河北省非税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占比过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较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最后,对优化税制结构提出结构性减税、完善转移性支付体系、费改税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刘利[10](2013)在《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及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摘要:近年来随着湖南经济的稳定增长,湖南省外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其规模较小,外贸依存度及外资依存度都很低,这与湖南省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相不协调。而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对外向型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承载平台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加快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面对现实,客观评价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的建设还处于不断加强和完善的过程中,它正在逐步实现服务平台科技化、信息化及社会化的目标。而关于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的综合评价及考核问题,国内学术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尚欠缺。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及其承载平台现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双元综合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服务性承载平台几乎是空白,政策性承载平台综合评价结果是一般,功能性平台综合评价结果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及问题分析,本文分别对湖南省外向型三类经济承载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从政策、人才、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平台服务及管理的保障措施。
二、浙江地勘经济突破20亿大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地勘经济突破20亿大关(论文提纲范文)
(2)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哈萨克斯坦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论文的重难点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 |
二、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电子商务理论 |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理论 |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 |
二、跨境电商的特点 |
第三节 互联网经济相关理论 |
一、互联网经济的含义 |
二、互联网经济的特征 |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 |
第三章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
第一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况 |
第二节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概况 |
第三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 |
第四节 国际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 |
二、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
第一节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
一、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之中面临的问题 |
二、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
一、哈萨克斯坦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 |
二、哈萨克斯坦互联网普及状况 |
第五章 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哈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
一、双边贸易的规模持续增加 |
二、贸易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
三、中哈双边商品的结构分析 |
四、中哈经贸合作之中的问题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一、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哈国际贸易中快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
(一) 跨境电子商务减少了贸易环节,降低了成本 |
(二) 全网营销形式使中哈贸易多样化 |
(三) 跨境电子商务使中哈贸易便捷 |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一) 对国际贸易经营模式的影响 |
(二) 对国际贸易参与者的影响 |
(三) 对贸易环境和安全的影响 |
第三节 总结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3)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区块链技术介绍 |
2.2 第四方物流介绍 |
2.3 物流信息平台介绍 |
2.4 异构平台数据库系统集成技术及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
3.1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3.2 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技术与整体架构设计 |
3.3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架构 |
3.4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数据架构 |
3.5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微企业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分析 |
4.1 小微企业物流平台需求分析 |
4.2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原则分析 |
4.3 小微企业应急物流平台运行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
5.1 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小微企业平台整体架构 |
5.2 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系统功能架构 |
5.3 数据库技术与小微企业物流平台数据架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附录A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2 参加的科研项目 |
(4)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B2C网络平台 |
1.3.2 嵌入风险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网络平台的相关研究 |
2.1.1 网络平台的相关内涵 |
2.1.2 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 |
2.2 网络平台风险的生成分析 |
2.2.1 网络平台风险的类型 |
2.2.2 网络平台风险的成因分析 |
2.2.3 网络平台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平台风险的治理机制 |
2.3 网络嵌入的相关研究 |
2.3.1 网络嵌入的相关内涵 |
2.3.2 网络嵌入的分析框架 |
2.3.3 网络嵌入的经济后果 |
2.3.4 嵌入风险的相关研究 |
2.4 风险传导的相关研究 |
2.4.1 风险传导的相关内涵 |
2.4.2 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2.4.3 风险传导的演变过程 |
2.4.4 风险传导的影响因素 |
2.4.5 风险传导的防控策略 |
2.5 文献述评 |
2.6 理论基础 |
2.6.1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6.2 演化博弈理论 |
2.6.3 复杂网络理论 |
2.6.4 传播动力学理论 |
第3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 研究资料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阐释与讨论 |
3.4.1 嵌入风险生成的驱动因素 |
3.4.2 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 |
4.1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与特征 |
4.1.1 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 |
4.1.2 嵌入风险传导的特征 |
4.2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4.2.1 嵌入风险源 |
4.2.2 嵌入风险流 |
4.2.3 嵌入风险传导载体 |
4.2.4 嵌入风险传导通道 |
4.2.5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 |
4.2.6 嵌入风险接受者 |
4.2.7 嵌入风险传导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
4.3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路径 |
4.3.1 链式传导路径 |
4.3.2 网状辐射传导路径 |
4.3.3 网状聚集式传导路径 |
4.3.4 网状交互式传导路径 |
4.4 嵌入风险传导的生命周期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主体间的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
5.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损益变量的设定 |
5.2.3 支付矩阵的构建 |
5.3 复制动态方程及均衡点 |
5.3.1 复制动态方程 |
5.3.2 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5.4 博弈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5.4.1 监管效力不足时 |
5.4.2 违规成本较高时 |
5.4.3 惩罚力度较大时 |
5.5 仿真分析 |
5.5.1 网络平台稳定策略分析 |
5.5.2 入驻商家的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3 消费者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4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外部传导与仿真分析 |
6.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6.1.1 BA无标度网络适应性分析 |
6.1.2 SIR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传播规则 |
6.2.3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转移率函数的构建 |
6.3 模型仿真分析 |
6.3.1 网络结构对风险传导的影响 |
6.3.2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分析 |
6.3.3 改进模型中参数对嵌入风险传导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综述 |
3 全国技术转移市场发展概况 |
3.1 全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
3.2 “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初具雏形 |
3.3 企业的技术交易主体地位保持稳定 |
3.4 各地市技术转移市场各具特色 |
(1) 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模式 |
(2) 湖北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模式 |
(3) 科易网模式 |
4 河南技术转移市场现状及问题 |
4.1 我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
(1) 2016—2017年我省技术交易情况 |
(2) 技术交易以吸纳为主 |
(3) 河南省技术市场比较分析 |
4.2 技术转移政策体系 |
4.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
5 对策建议 |
5.1 搭建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 |
5.2 加快落实技术转移政策体系 |
5.3 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业务能力 |
5.4 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 |
6 结论 |
(6)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
1.1.2 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
1.1.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要求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框架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及升级的一般演变规律 |
2.1.1 产业结构的含义 |
2.1.2 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 |
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及目标 |
2.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
2.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
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
2.3.1 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2.3.2 资源供给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2.3.3 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2.3.4 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2.3.5 经济体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
3.1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的分析 |
3.1.1 美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
3.1.2 日本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
3.1.3 韩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
3.1.4 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
3.1.5 英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
3.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 |
3.2.1 FDI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
3.2.2 国际贸易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
3.2.3 内需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
3.2.4 政府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
4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况 |
4.1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
4.1.1 湖南省GDP总量的变化情况 |
4.1.2 湖南省三次产业间及内部的变动情况 |
4.2 湖南省分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
4.3 湖南省产业结构各作用因素的发展概况 |
4.3.1 FDI发展概况 |
4.3.2 对外贸易的相关情况 |
4.3.3 市场需求的基本情况 |
4.4 湖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4.4.1 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状况没有改变 |
4.4.2 湖南省与中部其他省份产业结构具有趋同性 |
4.4.3 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
5 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 |
5.1 变量的定义和数据说明 |
5.2 实证分析过程 |
5.3 结论 |
6 推动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
6.1 继续加强外资的引进 |
6.1.1 继续发挥好FDI对于三次产业的推动作用 |
6.1.2 转换理念,运用新方式提高FDI的利用效率 |
6.2 协调三次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
6.3 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
6.4 湖南省各企业努力进行产品的优化升级换代 |
6.5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6.6 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不同科技创新模式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关于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科技创新与税收政策关系相关理论分析 |
2.1 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理论基础 |
2.1.1 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 |
2.1.2 科技创新理论的发展 |
2.2 税收政策和科技创新关系分析 |
2.2.1 税收政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公共性 |
2.2.2 税收政策和科技创新的不对称性 |
2.2.3 税收政策和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 |
2.3 税收政策激励科技创新的机理分析 |
2.3.1 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方向的引导作用 |
2.3.2 税收政策对创业主体风险偏好会产生影响 |
2.3.3 税收政策可以影响科技创新的成本和收益 |
2.4 本章小结 |
3 科技创新模式及我国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
3.1 研究科技创新模式的意义 |
3.2 科技创新模式的分类 |
3.2.1 根据推动科技创新的动机进行分类 |
3.2.2 根据科技创新方式来分类 |
3.3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分析 |
3.3.2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
4.1 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
4.1.1 对自主原发式科技创新模式税收优惠政策 |
4.1.2 对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模式优惠政策 |
4.1.3 对整合集成式创新模式优惠政策 |
4.1.4 对协同创新模式优惠政策 |
4.2 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现行税收政策评析 |
4.2.1 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系统性税收体系尚待完善 |
4.2.2 税收政策的优惠面较窄、措施和创新模式结合不够匹配灵活 |
4.2.3 税收优惠政策和现行税制模式不匹配 |
4.2.4 针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较少 |
4.2.5 科技创新的税收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5 激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
5.1 促进自主原发性创新方面 |
5.1.1 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 |
5.1.2 加计扣除的税收政策 |
5.1.3 税收抵免的税收政策 |
5.1.4 建立技术研发准备金制度的税收政策 |
5.1.5 减税和退税的税收政策 |
5.2 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 |
5.3 促进整合集成式创新方面 |
5.4 促进协同创新方面 |
5.4.1 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方面 |
5.4.2 创投企业方面 |
5.5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 |
5.6 国际上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特点分析 |
5.6.1 注重结合本国国情采取相应灵活的优惠方式 |
5.6.2 税收支持对象广、环节全、涉及范围广 |
5.7 对我国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启迪和借鉴 |
5.7.1 税收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我国国情,要有中国特色 |
5.7.2 采取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 |
5.7.3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 |
5.8 本章小结 |
6 对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税收政策的建议 |
6.1 我国激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
6.1.1 量力适度原则 |
6.1.2 风险和优惠相匹配原则 |
6.1.3 一般优惠和特殊优惠相结合原则 |
6.1.4 优惠政策的协调原则 |
6.1.5 坚持税收优惠法治原则 |
6.1.6 中小企业优先的原则 |
6.2 针对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特性的税收政策具体建议 |
6.2.1 针对自主原发性创新模式 |
6.2.2 针对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模式 |
6.2.3 针对整合集成式创新模式 |
6.2.4 针对协同创新模式 |
6.3 不同科技创新模式共同适用的税收政策具体建议 |
6.3.1 加大对科技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
6.3.2 增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
6.3.3 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方面的制度建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的质量安全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项目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茶叶卫生质量安全现状 |
1.2.2 安溪乌龙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 |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生产管理模式 |
1.3.2. 茶叶质量安全 |
1.4 研究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安溪近十年茶产业现状调查分析 |
2.1 安溪近十年茶叶生产情况 |
2.2 安溪乌龙茶近五年出口情况 |
2.2.1 八马茶业 |
2.2.2 兴溪茶业 |
2.3 安溪乌龙茶销售方式 |
2.3.1 传统营销 |
2.3.2 电子商务 |
2.4 安溪乌龙茶茶叶卫生安全问题 |
2.4.1 农残问题 |
2.4.2 稀土问题 |
2.4.3 安溪农资监管与茶叶质量安全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模式质量安全控制 |
3.1 小农生产生产管理模式 |
3.1.1 茶园生态环境 |
3.1.2 卫生安全 |
3.1.3 品质安全 |
3.2 联作制生产管理模式(以华虹名茶为例) |
3.2.1 茶园生态环境 |
3.2.2 卫生安全 |
3.2.3 品质安全 |
3.3 合作社生产管理模式(以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 |
3.3.1 茶园生态环境 |
3.3.2 卫生安全 |
3.3.3 品质安全 |
3.4 大茶企生产管理模式(以八马茶业为例) |
3.4.1 茶园生态环境 |
3.4.2 卫生安全 |
3.4.3 品质安全 |
第四章 不同生产管理模式质量安全控制比较 |
4.1 产前安全控制比较 |
4.1.1 安溪乌龙茶生产成本 |
4.1.2 栽培管理设施设备 |
4.1.3 农资使用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
4.1.4 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
4.2 产中质量安全控制比较 |
4.2.1 安溪乌龙茶初制加工 |
4.2.2 茶叶初制清洁化生产 |
4.3 产后质量安全控制 |
4.3.1 毛茶出售 |
4.3.2 茶叶精制 |
4.3.3 成品茶销售 |
4.3.4 监管、服务体系与茶叶质量安全 |
第五章 安溪乌龙茶持续健康发展对策 |
5.1 安溪茶产业的结构调整 |
5.2 安溪乌龙茶品质安全控制 |
5.3 安溪乌龙茶卫生安全控制 |
5.4 涉茶人员茶叶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税收乘数效应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2.1 经济增长是税收的源泉 |
2.2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1 税收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必要性 |
2.2.2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 |
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
2.3.1 政府实行定量税情况下的税收乘数 |
2.3.2 政府实行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的税收乘数 |
2.4 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税收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税收收入概况 |
3.2 河北省税收收入结构分析 |
3.3 河北省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税收乘数效应分析 |
4.1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的修正 |
4.1.1 数学求导法 |
4.1.2 理论推导法 |
4.2 税收乘数效应的理论比较 |
4.3 税收乘数效应的实例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影响税收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
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变量的总体结构 |
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2.1 变量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
5.2.2 变量的协整检验 |
5.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相关检验 |
5.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5.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和共线性检验 |
5.4 多元回归模型的确定和预测 |
5.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6 小结 |
第6章 优化河北省税收对国民经济传导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
6.1 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结构 |
6.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6.3 加快费改税进程 |
6.4 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和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及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
1.2.2 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1 湖南外贸发展总体情况 |
2.2 湖南外贸结构分析 |
2.2.1 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
2.2.2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2.2.3 贸易主体结构分析 |
2.3 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测度 |
2.3.1 外贸依存度 |
2.3.2 外资依存度 |
2.3.3 对外直接投资测度 |
2.4 本章小结 |
3 湖南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3.1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概述 |
3.1.1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的概念 |
3.1.2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的特征 |
3.1.3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的分类 |
3.2 湖南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建设及发展现状 |
3.2.1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发展的基本状况 |
3.2.2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建设的具体状况 |
3.3 湖南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建设的作用 |
3.4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现有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评价体系设计 |
4.1 平台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4.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4.1.3 双元综合评估模型 |
4.2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评价体系构建目的 |
4.3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1 科学性与整体性原则 |
4.3.2 目标一致性原则 |
4.3.3 可比性原则 |
4.3.4 可行性原则 |
4.4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评价体系内容 |
4.4.1 指标体系筛选的方法 |
4.4.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3 指标体系阐释 |
4.5 本章小结 |
5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 |
5.1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1 层析分析法(AHP)介绍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5.1.3 基于层次分析法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 |
5.2.1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3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 |
5.3.1 政策性平台综合评价 |
5.3.2 功能性平台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湖南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6.1 湖南省外向型政策性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6.1.1 建设一批高成长性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 |
6.1.2 建设一批高成长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
6.2 湖南省外向型功能性性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6.2.1 水运口岸建设管理对策 |
6.2.2 无水港建设管理对策 |
6.2.3 公路口岸建设管理对策 |
6.2.4 空港建设管理对策 |
6.3 湖南省外向型服务性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6.3.1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管理对策 |
6.3.2 推进航交所建设管理对策 |
6.3.3 推动认证平台及国际会展平台建设管理对策 |
6.4 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服务及建设管理的保障措施 |
6.4.1 加大各类政策支持力度 |
6.4.2 全方位打造人才保障体系 |
6.4.3 加大技术信息保障力度 |
6.4.4 形成各方共促承载平台良好运行的工作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附录二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服务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管理及效益评价调查问卷 |
附表一 湖南省九大振兴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列表 |
附表二 湖南省重要大类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列表 |
附表三 湖南省进出口分企业性质表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浙江地勘经济突破20亿大关(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D]. 焦婧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电子商务对中哈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 KULZHAINAT AIKYN(古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D]. 谢鹏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D]. 王永青.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5]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常林朝,户海潇,高亚辉,李方圆.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6)
- [6]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D]. 姚利娟. 兰州财经大学, 2015(03)
- [7]不同科技创新模式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D]. 刘满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4)
- [8]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的质量安全分析与研究[D]. 林清兰.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河北省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税收乘数效应理论[D]. 丰义. 河北大学, 2014(10)
- [10]湖南省外向型经济承载平台综合评价及建设对策研究[D]. 刘利. 中南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