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手上网之大海捞针(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石蒙蒙[2](2021)在《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幼儿的长远发展,是家长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年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发展的主力军,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互联网+”概念在教育领域盛行,“互联网+”的特殊性拓宽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在幼教领域,青年幼儿教师相较于年长的幼儿教师而言,其成长与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较为一致,因而熟悉且较为擅长使用互联网。因而,青年幼儿教师是否利用互联网路径来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她们的“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是怎样的,值得探究。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范式,选取J市Z幼儿园A、B、C三名青年幼儿教师以及W幼儿园D、E、F三名青年幼儿教师共计六名青年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法以及观察法,通过对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实然状态进行客观描述,进而对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终得出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首先,本研究对J市Z幼儿园A、B、C三名青年幼儿教师以及W幼儿园D、E、F三名青年幼儿教师共计六名青年幼儿教师的“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实然状态进行概述。研究发现,她们在思想上认可互联网路径对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具体的互联网专业成长的行动上则表现得较为差强人意,并且取得的结果也不尽人意。其次,本研究对造成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实然状态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幼儿教师之所以在思想上积极赞同使用互联网路径进行专业成长是因为:互联网于专业成长更为便利;信息技术对于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将互联网作为终身成长的工具。而青年幼儿教师使用互联网路径进行专业成长的具体行动上较为差强人意是因为:园所工作对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园所的信息化建设停留在信息化普及阶段;有编制压力小诱发惰性思维。最终青年幼儿教师使用互联网路径进行专业成长的结果不尽人意是因为:主观上其认为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客观上事情繁忙没有时间进行阶段性总结。再次,基于对造成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原因的客观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青年幼儿教师个人由内而外切实行动;园所由外而内提供支持;政府自上而下统筹兼顾。以此促进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得以更好的发展。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对本研究进行反思。
劳拉·格里芬,刘文霞[3](2021)在《深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天深夜,年轻漂亮的阿普丽尔·艾布拉姆斯在家中被杀,生前遭到性侵。奥斯汀市探长里德·诺瓦克和搭档杰伊·华莱士接手了这个案子。他们发现死者家门廊里的灯泡被动了手脚,但没有强行闯入的迹象,作案动机不明。随着调查的深入,几起悬案重又浮出水面。原来,类似案件不仅发生在得克萨斯州州府奥斯汀,还发生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最要命的是,受害者都是在校女大学生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性。眼看大学的秋季学期就要开始,可凶手还在继续作案。原来凶手是个隐藏极深的黑客,通过入侵网络监视目标女性,并最终发展到线下跟踪……作为特尔斐中心网络犯罪调查部的美女专家,莱尼·诺克斯潜入互联网最黑暗的角落和最隐秘之处,锲而不舍地追寻嫌疑人。她有意避开奥斯汀警察局正在侦查的这起谋杀案,因为该案和几年前她遭受的攻击有诸多相似之处。那次被袭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至今没有痊愈。在莱尼眼中,里德探长成熟稳重,英俊性感。莱尼主动为他提供帮助,然而,里德所想远不止此,他想赢得她的信任。莱尼坚持网络调查,但随着她和里德关系的加深,她试图揭开那些被严加保护的秘密,这可能使她成为凶杀案最关键的目击证人,也可能使她成为凶手的下一个目标。
邓雨[4](2020)在《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在2015年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探索互联网在重塑教育方面的无限潜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那么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就亟需利用好这个契机,化挑战为机会,让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弥补经济、地域、师资等外部因素带给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变革和相关研究、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笔者在调研前期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MY二中J校区,其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的行为作为案例,展开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明晰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对地经济落后地域的中学开展在线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学校的学生按照年级分组,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和位于市中心的MY二中校本部的学生作为对比,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网络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在线教学的现状。同时笔者深入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观察,具体从语文学科入手,如实记录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总结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求解决办法。在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出现,将打破学习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网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包容、开放、灵活、迅捷、多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接先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缓解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家长辅导无力的情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能够找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在互联网使用上具体存在的问题,能帮助该校教师发展与完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实践,能了解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时的困惑,有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缩小城乡差距。对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黄钧婷[5](2019)在《进口跨境电商品牌信任研究 ——以唯品会为个案》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开始倾向于通过进口跨境电商平台购物消费,交易双方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使跨境网购具有诸多风险,信任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商品牌期望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重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问题,降低跨境网购风险中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通过对跨境电商、品牌信任等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结合研究者在进口跨境电商品牌企业唯品会的实习工作经历,借助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提出经验感知-理性计算-信任转移的消费者品牌信任形成机制,从进口跨境电商消费者的角度考察影响品牌信任的七大要素:产品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总体满意、网购价值感知、网购风险感知、品牌声誉、口碑传播。研究发现,在社交电商模式这一新的媒介场景下,客户借助从消费者到消费商的双重身份裂变,构建了由近及远逐层推进的信任传播链条,完成个体性人际信任与系统性制度信任的转化。以唯品会作为研究个案,结合制度信任理论、进口跨境电商的特性,本研究通过商品-平台-品牌三个层面分析其品牌信任的构建。在社交电商模式下,结合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相关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社交零售电商及其消费者展开探讨,丰富了品牌信任的概念内涵,拓展了其理论研究边界,在应用价值层面也为进口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解释框架。
姜霞[6](2019)在《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教师知识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决定和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已有学科教学知识研究以数学、科学学科最为成熟,亦有研究关注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但鲜有研究聚焦商务英语教师群体,探究他们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本研究以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为探究范围,以目前从事“商务+英语”类课程教学的商务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包含哪些要素?2)影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因素有哪些?3)我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路径如何?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采取混合路径研究,运用“顺序探究型”和“顺序解释型”设计,参考“同时型三角验证”设计理据,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的描写步骤,来分析和回答三个研究问题。具体而言,针对研究问题1和2,在先导研究(访谈、概念导图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预试,确定正式问卷,通过SPSS软件对201份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其内涵要素及影响因素的主要维度,同时根据深度访谈结果,细致描述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影响因素的结果进行阐释与补充;针对研究问题3,对问卷调查所涉及的不同类别商务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请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尽可能深入细致地描绘四类商务英语教师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中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不同路径。本研究发现,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要素包括:情境化目标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教学主体知识及课语整合知识等四个子要素。其中“课语整合知识”与“教学策略知识”为显性知识,更易被观察与感知,因此容易成为教师的强需求;而“教学主体知识”与“情境化目标知识”为隐性知识,往往较难被观察与感知,因此通常在显性知识得以满足教师需求的前提下开始受到教师的关注。四种要素之间紧密联系、互为影响,其中“教学策略知识”与“教学主体知识”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其余要素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各要素在商务英语教学情境(context)中得以体现,分别对应认知(cognition)、协商(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及内容(content),共同构成商务英语教师PCnK。具体而言,“情境化目标知识”反映出教师对商务英语教与学所持的认知的不同;“教学主体知识”突出了教学主体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不断对话与协商;“教学策略知识”强调教学主体间的理解与合作,而“课语整合知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教学所需的跨学科、复合型内容知识。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类,其中个体内部因素包括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力、对商务英语教与学的认知及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职业认同感等三类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师商务英语专业学术发展环境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实践两类。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教师个体内部因素三个维度对PCK内涵要素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外部因素对PCK的影响相对较弱,即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对教师PCK的形成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而外部因素从所调研样本的结果来看,总体上对PCK形成产生的作用较弱。可见,外部因素中学术发展环境及专业发展实践所涉及的实际内容仍需调整与推进。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路径既涉及到教师对不同PCK内涵要素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强需求与弱需求的感知,也涉及到在具体情境中,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PCK生成路径因所处情境不同而体现出个体差异性,这些差异与教师对商务英语教与学所持的认知有关,而认知的产生与教师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处社会文化情境(如学校、班级、家庭)有关,因此,不同教师所经历的职业生涯阶段周期不同。总体而言,教师PCK建构经历了由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的发展路径,即由个体需求或关注出发,建构不同的社会网络,形成不同的中介,最终生成商务英语教学情境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教师担任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后,基于PCK建构所经历的完整的职业发展阶段包括:困惑期(confusion)、适应期(adaptation)、融入期(engagement)、认同期(identity)、能动期(agency)与提升期(advancement)。这为教师根据自己所处职业发展阶段及类别选择适合的社会网络,进而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最终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梳理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PCK建构的需求与路径,这有助于教师教育者及政策制定者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课程与政策。
鲁红辰[7](2017)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参与的《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Wa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rewers)一书翻译项目完成。该书是一本关于水处理问题的啤酒酿制专业指导用书,其中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理科知识。报告根据其词汇、句法、文本等特点将其归于科技类文本类型中,并采用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2001年,切斯特曼于《关于圣哲罗姆誓言的建议》(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提出了翻译伦理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等学者的研究发展而来,并从伦理这一学术视角上总结了再现、服务、传意、规范、以及承诺五项伦理模式。其中前四项伦理是对翻译行为提出的准则,可用来指导翻译策略的选取。而最后一项则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起到调和前四项伦理的作用。报告基于伦理理论,从理解原文、策略选取、及译语表达等方面讨论了各项伦理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了该理论如何在语言、语篇、文化思维等层面指导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报告通过分析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旨在探讨该理论在翻译策略选取上的指导作用。基于翻译伦理理论对酿酒类书籍的翻译进行分析,是该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新颖的方法,希望报告研究内容能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夏晓丹[8](2017)在《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中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是课堂的核心,一节高效的化学课离不开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够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是每位化学教师必备的技能。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努力。那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的时候是否有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如何减小这些差异?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对不同类型化学教师的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了界定,对活动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学生活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总结出了有效学生活动的特点,并通过实践,从真实课堂和教师访谈两个方面对不同化学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设计时的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专家型、熟手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类型更加丰富,活动时长更适宜,活动目的明确;2、新手型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处理较粗糙,不够细致,容易出现失误;3、新手型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内涵理解较浅,不能够对学生活动进行拓展。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新手型教师的培训有借鉴意义。
张运涛[9](2014)在《救母记(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表明一向低调内敛、小心谨慎的杨小水突然之间成了杀人犯。她的女儿李峤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向女律师苏楠寻求帮助。可是,无论是在警方还是在律师面前,杨小水都拒不透露她与受害者到底有何恩怨。李峤浛突然意识到,与母亲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自己却对母亲的过去一无所知。她决定和苏楠一起,循着母亲命运的足迹,找到为她减轻罪责的证据。多年前的一场洪水终于解开杀人案背后的秘密,而一生为此背负沉重的十字架的母亲,能否得以解脱?救母记,不仅仅是一个寻找证据的艰难之旅,是女儿重新解读母亲的过程,更是一场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洗礼。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郝敬堂[10](2014)在《大海作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言这是笔者有生以来最长的一次海上漫步,从南海到东海,从东海到北海,用双脚丈量了18000多公里海岸线。20多天里,大多数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高高的驾驶舱里看大船破浪远航,在甲板上看海上日出,在船舱里枕着海浪入眠……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笔者认识了一群陌生的人,他们时而漂在海上,时而潜入海底,时而翱翔空中。他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是蓝色的,梦是蓝色的。他们从事的是"蓝色的事业",他们日夜守望着
二、新手上网之大海捞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手上网之大海捞针(论文提纲范文)
(2)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1.专业成长是幼儿教师从事幼教行业的必然要求 |
2.当前幼儿教师于专业成长方面存在不足 |
3.互联网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的机遇 |
4.青年幼儿教师熟悉且熟练使用互联网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相关研究 |
2.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相关研究 |
3.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四)理论基础 |
1.成人教育学理论 |
2.社会认知理论 |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五)核心概念 |
1.青年幼儿教师 |
2.教师专业成长 |
3.“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文献法 |
3.观察法 |
(三)研究实施 |
1.她们是谁 |
2.入园与她们相见 |
3.对互动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发现:她们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的实然状态 |
(一)“全面认可”的思想 |
1.成长态度:“互联网于专业成长更便利” |
2.成长理念:“信息技术非常重要” |
3.成长价值观:“互联网是终身成长的工具” |
(二)“差强人意”的行动 |
1.成长平台:“杂乱且随机性强” |
2.成长时间:“集中于备课和比赛前后” |
3.成长所需信息技术:“未能进一步提升” |
(三)“不尽人意”的结果 |
1.成长领域片面化:“以实践性知识为主” |
2.成长内容碎片化:“缺少阶段性总结” |
四、成因分析:影响她们互联网+专业成长的因素 |
(一)思想上全面认可的影响因素 |
1.问题导向:互联网实用性强 |
2.个人经历:与互联网共同成长 |
3.园所文化:重视信息化建设 |
(二)行动上差强人意的影响因素 |
1.工作性质对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
2.园所信息化建设停留在设备普及阶段 |
3.有编压力小诱发惰性思维 |
(三)结果上不尽人意的影响因素 |
1.理念偏差:“幼师锻炼技能更为重要” |
2.生活忙碌:“事情繁杂没时间” |
五、研究建议:她们如何更好的进行互联网+专业成长 |
(一)个人由内而外切实行动 |
(二)园所由外而内提供支持 |
(三)政府自上而下统筹兼顾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深黑(论文提纲范文)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4)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研究 |
2.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 |
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1.互联网和“互联网+” |
2.新媒体 |
3.在线学习 |
4.城乡结合部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基本模式与价值 |
(一)在线学习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架构 |
(二)在线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实践流程 |
(三)城乡结合部新建初中学校引入在线学习的价值 |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1.样本特征分析 |
2.样本参与在线活动相关数据分析 |
3.数据分析小结 |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
1.访谈大纲和相关说明 |
2.访谈片段 |
3.小结 |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1.J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
2.J校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实践案例 |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 |
1.多媒体课件 |
2.交互式电子白板 |
3.其他常用网络资源和使用方式 |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
1.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 |
2.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的优化 |
1.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备课,大胆尝试 |
2.课后辅导中利用好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 |
3.课外拓展中更广泛地使用优质网络资源 |
四、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 |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层面 |
2.学生层面 |
3.网络教育资源层面 |
(三)案例学校开展在线学习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家长和师生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不足 |
2.监护人对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认识不足 |
3.学校对在线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 |
4.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商的业务能力不强 |
五、更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
(一)国家: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堂的转变与发展 |
(二)学校:完善开展在线学习的管理制度 |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互联网的力量 |
(四)学生:树立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
(五)多方合作,创建教学资源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进口跨境电商品牌信任研究 ——以唯品会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进口跨境电商研究 |
一、跨境电商的概念与类型 |
二、进口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模式 |
三、唯品会的品牌定位 |
第二节 品牌信任研究 |
一、信任研究 |
二、品牌信任的概念 |
三、品牌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 |
四、品牌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电商的制度信任研究 |
第四节 品牌信任的影响因素 |
一、产品质量感知 |
二、服务质量感知 |
三、总体满意 |
四、网购价值感知 |
五、网购风险感知 |
六、品牌声誉 |
七、口碑传播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 |
二、参与式观察 |
三、深度访谈 |
第四章 品牌信任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经验感知 |
一、产品质量感知 |
二、服务质量感知 |
三、总体满意 |
第二节 理性计算 |
一、网购价值感知 |
二、网购风险感知 |
第三节 信任转移 |
一、品牌声誉:陌生人初始信任 |
二、口碑传播:熟人间信任转移 |
第五章 电商品牌的信任建构 |
第一节 商品层面:品质取信 |
一、源头把控:产地直采和签约授权 |
二、监管把控:直接入仓和全程监督 |
三、措施把控:正品保障和正品鉴定 |
第二节 平台层面:实力认可 |
一、第三方保障 |
二、在线评论 |
三、明星嵌入式合作 |
四、线下实体店布局 |
第三节 品牌层面:理念认同 |
一、公益形象与社会责任 |
二、消费者中心主义 |
第六章 社交电商的品牌信任 |
第一节 社交电商 |
一、社交电商云品仓 |
二、社交零售电商运营 |
第二节 社交电商的信任建构 |
一、网络口碑传播 |
二、基于双重信任的节点裂变 |
三、品牌信任的强化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品牌信任的逐层递进 |
二、品牌信任的节点裂变 |
三、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转化 |
第二节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本章引言 |
2.2 教师知识研究 |
2.2.1 教师知识研究的哲学基础 |
2.2.2 教师知识研究的历史脉络 |
2.2.3 国内外教师知识研究回顾 |
2.3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3.1 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及其研究主题 |
2.3.2 学科教学知识内涵要素 |
2.3.3 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路径及模型 |
2.3.4 学科教学知识的测量工具 |
2.4 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4.1 国外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4.2 国内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5 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5.1 基本概念界定 |
2.5.2 商务英语教师知识研究回顾 |
2.5.3 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2.6 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内涵要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本章引言 |
3.2 需求分析理论 |
3.3 社会文化理论 |
3.3.1 中介理论 |
3.3.2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
3.4 社会网络理论 |
3.4.1 高密度与低密度 |
3.4.2 结构洞理论 |
3.4.3 强连接与弱连接 |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本章引言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方法 |
4.3.1 混合路径研究的选择理据 |
4.3.2 质性研究的选择理据 |
4.3.3 量化研究的选择理据 |
4.4 研究对象的抽样 |
4.5 先导研究 |
4.6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6.1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预试 |
4.6.2 预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4.7 正式研究 |
4.7.1 问卷调查 |
4.7.2 深度访谈 |
4.7.3 思维导图 |
4.8 研究质量及研究伦理 |
4.8.1 研究质量 |
4.8.2 研究伦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5.1 本章引言 |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及结果 |
5.2.1 分量表一因子分析及命名结果 |
5.2.2 分量表二因子分析及命名结果 |
5.3 项目分析 |
5.4 数据检验 |
5.4.1 数据正态性分布检验 |
5.4.2 数据的线性检验 |
5.5 商务英语教师PCK现状分析 |
5.5.1 商务英语教师PCK内涵要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商务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感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3 职称、学校类别方差分析 |
5.5.4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独立样本T检验 |
5.6 相关分析及结果 |
5.6.1 商务英语教师PCK各子要素相关性分析 |
5.6.2 商务英语教师PCK内涵要素与各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
5.7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度访谈数据分析 |
6.1 本章引言 |
6.2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分类 |
6.3 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周期 |
6.4 A类商务英语教师深度访谈结果 |
6.4.1 A类商务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
6.4.2 A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PCK内涵要素的需求 |
6.4.3 A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社会网络 |
6.4.4 A类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路径 |
6.5 B类商务英语教师深度访谈结果 |
6.5.1 B类商务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
6.5.2 B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PCK内涵要素的需求 |
6.5.3 B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社会网络 |
6.5.4 B类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路径 |
6.6 C类商务英语教师深度访谈结果 |
6.6.1 C类商务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
6.6.2 C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PCK内涵要素的需求 |
6.6.3 C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社会网络 |
6.6.4 C类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路径 |
6.7 D类商务英语教师深度访谈结果 |
6.7.1 D类商务英语教师基本情况 |
6.7.2 D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PCK内涵要素的需求 |
6.7.3 D类商务英语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社会网络 |
6.7.4 D类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路径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7.1 本章引言 |
7.2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内涵要素 |
7.3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影响因素 |
7.3.1 个体内部因素 |
7.3.2 外部因素 |
7.4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生成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发现 |
8.2 研究创新 |
8.2.1 视角创新 |
8.2.2 内容创新 |
8.2.3 方法创新 |
8.3 研究价值 |
8.3.1 理论价值 |
8.3.2 应用价值 |
8.4 研究启示 |
8.5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
附录二 先导研究 |
访谈基本信息问卷 |
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问卷 |
访谈提纲(教师) |
教师概念导图问卷样张 |
访谈提纲(在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及毕业生) |
学生概念导图问卷样例 |
教师访谈转写稿样例 |
课堂观察量表 |
学生访谈转写稿样例(节选) |
附录三 问卷调查 |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卷调查(预试版) |
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卷调查(正式版) |
附录四 项目分析结果 |
附录五 不同职称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 |
附录六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附录七 深度访谈 |
深度访谈1 访谈问卷 |
深度访谈2 教师思维导图样例 |
深度访谈3 基于思维导图的整理及回访问题 |
深度访谈4 基于访谈问卷的回访 |
深度访谈5 访谈转写稿样例 |
(7)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与文本分析 |
1.1 翻译任务描述 |
1.2 文本类型分析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译中问题 |
2.3 译后修改和审校 |
第三章 翻译伦理理论 |
3.1 理论背景 |
3.2 翻译伦理理论 |
3.2.1 再现的伦理 |
3.2.2 服务的伦理 |
3.2.3 传意的伦理 |
3.2.4 规范的伦理 |
3.2.5 承诺的伦理 |
第四章 译例分析 |
4.1 语言层面 |
4.1.1 词汇处理方法 |
4.1.2 句子处理方法 |
4.2 语篇层面 |
4.2.1 人称代词替代与省略 |
4.2.2 语义转换与增补 |
4.2.3 语言风格的选择 |
4.3 文化与思维方式层面 |
4.3.1 直译加注 |
4.3.2 意译 |
4.3.3 增译与减译 |
4.3.4 四字结构 |
总结 |
5.1 理论实践总结 |
5.2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翻译实践文本 |
附录二 翻译实践证明 |
(8)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课堂提出了要求 |
1.1.2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生活动设计提供了方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课程论基础 |
2.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2.1.1.2 活动课程理论 |
2.1.2 心理学基础——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 |
2.1.3 教学理论基础 |
2.1.3.1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
2.1.3.2 陈鹤琴“活教育”教学论 |
2.1.4 学习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对不同高中化学教师的界定 |
2.2.2 活动和化学课堂学生活动 |
第三章 学生活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
3.1 学生活动的类型 |
3.2 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目的性原则 |
3.2.3 适宜性原则 |
3.2.4 趣味性原则 |
3.2.5 安全性原则 |
3.3 有效学生活动的特征 |
第四章 对教师的访谈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对象 |
4.4 三类教师的划分 |
4.5 研究工具 |
4.6 调查结果 |
4.6.1 第—部分——不同化学教师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比较 |
4.6.2 第二部分——不同化学教师课前学生活动设计意识的比较 |
4.6.3 第三部分——不同教师课堂中学生活动设计的差异 |
4.6.4 第四部分——新手型教师的心声和对新手型教师的建议 |
第五章 课堂教学观察研究 |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2 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
5.3 案例分析 |
5.3.1 《胶体》 |
5.3.2 《氧化还原反应》 |
5.3.3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胶体》课堂实录 |
附录三: 《氧化还原反应》课堂实录 |
致谢 |
(9)救母记(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四、新手上网之大海捞针(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青年幼儿教师“互联网+”专业成长路径个案研究[D]. 石蒙蒙. 渤海大学, 2021(02)
- [3]深黑[J]. 劳拉·格里芬,刘文霞. 译林, 2021(02)
- [4]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D]. 邓雨. 西南大学, 2020(05)
- [5]进口跨境电商品牌信任研究 ——以唯品会为个案[D]. 黄钧婷. 深圳大学, 2019(12)
- [6]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研究[D]. 姜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D]. 鲁红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8]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比较研究[D]. 夏晓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救母记(长篇小说连载)[J]. 张运涛. 啄木鸟, 2014(03)
- [10]大海作证[J]. 郝敬堂. 中国作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