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泉农产品出口逾千万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杜佳[1](2021)在《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西北陆路运输线及接待站研究(1937.9-1941.6)》文中研究说明
刘滢泉[2](2020)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矛盾愈加严重。能源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种类,当前,世界能源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燃料。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烧会带来酸雨、雾霾等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在造成严重环境、气候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再生带来的能源枯竭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国际社会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浮出水面,也让许多国家更清醒地意识到能源供给持续性和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屡次发生的核事故,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引发了人类对核能安全的不信任。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弃核”,并努力实现从核电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低碳、清洁、可持续的优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个别国家、部分地区逐步扩展成为全球各国的一致行动。各国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推进能源转型;保护环境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可再生能源产业具有初始投资成本高、成本受技术创新进步影响大、长期成本有下降空间等显着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产生经济效益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巨大的投资、研发成本给成立初始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传统能源相竞争。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这一特点,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的环境、生态、经济价值,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政策,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作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之一,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领域占得先机,就将在这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科技革命中获得优势地位。世界各国既是气候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更是经济社会存在竞争的利益个体,在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在争夺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国际市场领域也存在竞争关系。补贴作为一种常用的政府激励措施,成为各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常用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补贴措施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应当如何使用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涌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更是对各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的合规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各国普遍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给予补贴的背景下,相比环境负面效应更大的化石能源补贴,为何可再生能源补贴屡遭国际争端诉讼?成为本文研究国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从GATT到WTO,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WTO在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秩序,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维护作出了贡献,其制度的详实程度、争端解决机制的广泛实践,成为全球化时代成员方遵守的“模范国际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WTO既有制度的僵化、新规则的难以达成,都让成员方对WTO“究竟走向何方”产生了怀疑。争端解决机构难以完成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难以开展合规论证,正是WTO既有制度僵化的印证和缩影。与多边经贸规则难以达成相对应,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如火如荼。美国、欧盟、日本主导或参与了TPP、CPTPP、USMCA、EPA谈判,并达成了一系列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具体到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前述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环境条款”“一般例外条款变通适用”等规则的设计,事实上改变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体现了先进发达国家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而言,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定相对原则,且未有争端实践适用,但结合多边经贸规则的形成过程来看,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规定推而广之,也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先进发达国家在推进诸边、双边层面经贸规则发展的同时,也在国内层面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手段,设计覆盖研发、投资、生产、销售环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并向全球输出了“上网固定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等制度设计,在国内法制度层面实现了领跑。而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补贴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更多地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其中部分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实力。由此不难发现先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领域的整体设计图谱:第一,在国内法制度层面逐渐将市场因素纳入原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以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成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把握既有多边经贸规则,发起对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措施争端,为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和发展时间;第三,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践,制定有利于本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高标准条款,抢占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立法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能源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核能安全性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我国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近年来,中国也成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最大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当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设备在国际上屡遭反补贴诉讼。研究国际法律制度,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于,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助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补贴、反补贴法律制度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自2004年后未有新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缺乏系统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散见于法律、政策之中,且多以政策形式出现,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法制化程度明显不足,部分制度的合规性也有待论证。制度的局限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实践中“弃风弃光”现象一方面是电力消纳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合理性的实践质疑。如何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成为本文研究国内层面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本文将在既有多边贸易体系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寻找制度依据,并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探析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及制度问题,并将归纳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内国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趋势,以推进多边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和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化的制度保障。本文从法学视角出发,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价值、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分析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相关制度,结合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及WTO制度,归纳了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所应遵循的逻辑思路;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中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制度,从诸边、双边层面为多边层面制度革新提供参考借鉴依据;讨论了可再生能源补贴专向性、不可诉补贴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关系、可再生能源补贴与GATT1994第20条的关系等几个法律问题,就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标WTO既有规则体系及案例实践,审视了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合规性,在结合他国立法、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审视国内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体系性、科学性,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解决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通过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补贴概念的界定,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从基础理论层面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气候、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环境问题的无国界特征,寻求发展替代能源,大力发展可能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结合“幼稚产业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政府通过“有形的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合理化能源产品的最终成本,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符合自然法的公平价值和理性精神,体现了自然法的核心诉求。在综合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空间、可实现,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作为各国政府常用的政府干预手段和调控措施,其存在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质疑、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救济措施、可再生能源补贴贸易争端频发,可再生能源补贴“深陷”国际法律争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性备受质疑,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的动因所在。第二章围绕WTO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适用这条主线,在第一节分析了WTO框架下SCM协定、GATT1994、GATS和《农业协定》中的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相关的制度及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适用性,发现除了SCM协定,其他协定中的补贴制度都无法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提供充分依据;除了《农业协定》中的“绿箱”国内支持措施,其他涵盖协定中均无肯定可再生能源补贴环境价值、正外部性的补贴制度,有鉴于《农业协定》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因此当前WTO框架下没有专门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特殊补贴制度;从制度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论证遵循一般补贴认定、论证规则。在第二节中,结合WTO争端解决实践,以“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为例,详细分析了WTO争端解决实践中确定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规则;并结合DSB裁决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肯定了既有合规论证规则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WTO补贴争端实践发展,发现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呈现“非补贴”化处理和高频度嵌入“国内成分要求”两个显着发展特点。而今,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路径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结合实践发展反思制度本身,发现WTO框架下补贴认定制度和分类制度都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无法在既有补贴制度框架内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提供豁免机会。DSB实践中形成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论证方法,是根据当前WTO框架下补贴制度做出的最无奈,也是最积极的选择,这种合规论证方法虽然暂时为非禁止性可再生能源补贴在事实上构建了暂时的绿色安全网,但从解决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依然不是根本之道。第三章围绕“非多边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从“诸边、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视角和“单边”内国法视角分别切入,系统梳理了重点区域贸易协定、典型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诸边、双边”维度下,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创新,事实上拓展了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从实体层面将环境因素融入补贴制度、通过非商业援助制度设计改变了国有企业补贴认定方式,从程序层面凸显了对透明度原则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多个国家(地区)认识到了既有WTO框架下补贴制度无法适应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需求,并在区域贸易协定中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发展尝试,这对在多边层面尝试制度革新提供了发展思路。当然,区域贸易协定中许多创新规则的设计还不够完善,相比WTO框架下的补贴制度,相对更为原则,实践中也未有争端案例适用这些创新规则,规则如何加以运用、解释还有待实践的发展。在“单边”维度下,列举国家都对可再生能源给予了形式各样的补贴,都有着自成体系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列举国家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制化程度高,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共同构筑了制度体系。列举国家相互之间在制度上也存在相互借鉴,同一补贴制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特定国家结合本国能源市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适用。而今,市场因素逐渐并充分融入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可以预计,根据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逻辑,无论一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究竟为何,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补贴的规模、数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可再生能源产业最终面向的是自由市场,并将在自由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对列举国家可再生能源制度内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多边层面制度革新及中国相关制度发展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第四章根据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发展困境和制度适用问题,参考非多边视角下相关制度的发展实践,以WTO法律制度为基础,从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和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两个层面出发,为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第一节聚焦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通过对不可诉补贴制度恢复、修订,为具有环保、科研价值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构建了绿色空间;通过《环境产品协定》谈判视角下为可再生能源产品争取特殊待遇;参照《农业协定》分类模式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设计特殊规则,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提供发展思路。第二节根据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特点,结合“具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无法在补贴制度范畴内得到救济”的现状,尝试在补贴制度之外,为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论证寻找制度依据;效仿EPA吸纳一般例外条款的做法,着力探析WTO框架下GATT1994第20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并在归纳GATT1994第20条实际适用效果的基础上,从适用方法变更、条款修改两种“必要的变通”模式出发,建立了可再生能源补贴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路径。虽然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阻力重重,但还是应当有制度革新的愿景和勇气,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合法性论证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指引。结合逆全球化发展浪潮,多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当结合多边、诸边、双边、内国法实践发展,以原则导向的修订为起点,明确制度改革基本方向,以期实现从原则形成到原则接纳,再到规则形成到规则接纳的发展过程,有策略、有方法的实现多边经贸规则渐进式改革的目的。综合第四章的制度设计,本文将可再生能源补贴合规性论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需要多边层面规则的革新,无论是否最终在WTO平台解决,WTO既有制度和实践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在既有多边补贴制度框架内,最紧迫的就是重建不可诉补贴制度,在原则修订的基础上,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创造绿色空间;第三,对于含有“国内成分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可通过在对GATT1994第20条进行“必要的变通”的基础上加以适用,为该类措施在制度层面再提供一次得以豁免的机会。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起步较晚,既有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的内容,且以政策为主。第五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具体类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内容,归纳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的三个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在向“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并举”的方向转变;积极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融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内容。中国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呈现法制化程度不高、制度内容科学性有待提升两个明显不足,存在发展完善空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价值,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国际贸易争端的不断涌现,本章第二节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要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在“遵守国际法义务”“借鉴他国有益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思路”基本思路的指引下,针对第一节中提出的制度问题,着力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法制化水平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的科学化水平,并对涉嫌“国内成分要求”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内容给予了特别关注。第二,要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在“坚定多边立场”“坚持国际合作”基本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关注并参与多边、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并对多边、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过程“非商业援助制度”“可再生能源市场基准”等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对“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欧能源合作平台项目进行了发展展望。中国是WTO的重要成员方,也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拥护者,围绕WTO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改革设计中国方案,既是履行负责任大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的重要举措,也是争取21世纪国际经贸新规则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无论WTO本身最终走向何方,多边经贸组织、多边经贸规则都不可或缺,在多边经贸规则重构的当下和未来,保持关注、持续参与、主动发声,都是避免成为新多边经贸规则“被动接受者”的积极作为。在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革新中,提交中国方案设计,是贡献中国智慧的有益尝试,也是坚定多边经贸谈判立场的实际行动。中国也应积极关注CPTPP、USMCA、EPA谈判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走向,了解区域贸易协定在可再生能源补贴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趋势,未雨绸缪。中国更应在自己主导的RECP谈判、“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能源合作、可再生能源制度加以融入,为区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进行积极尝试。未来,人类文明必然会进入一个新能源的时代,但前往这条新能源的路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今的新能源,在科技发展后可能会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也会给既有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带来新的内容。即使在当下,化石能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壮大仍然有赖于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因此,一要统筹兼顾、遵循能源发展规律,重视传统能源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传统能源在步入新能源时代的“桥梁”作用;二要为科技进步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业化留有充分的制度发展空间,关注新能源领域的立法需求,展现制度的前瞻性,多面助力国家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三要充分关注可再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生态税等层面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发展,以期为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构建更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窦锦[3](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需求预测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物流需求预测是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准确的需求预测能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对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把握区域物流需求的强度,实现区域物流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平衡,对提高区域物流规划质量和区域物流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的物流需求预测,创新性的将“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中的各种定性、定量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量化,建立了一种基于虚拟变量的回归预测模型(DVR模型),并分别用MLR模型、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自己建立的DVR模型,根据甘肃省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2016年的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政策因素对甘肃省物流需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DVR模型能提高预测的精度,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甘肃省物流需求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建立了“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甘肃省情境化的物流需求指标体系。根据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一带一路”政策落实情况及与物流相关的发展现状,将自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甘肃省与之相关的政策、会议、建设情况等事件进行整理、分类,并按不同类别对政策因素依照其特性进行分析、提取指标,建立了指标体系。2、将“一带一路”战略对甘肃省物流需求的政策影响等定性和定量指标分别进行了量化。对其中的定性指标采用AHP中的(-2,2)EM法进行量化;定量指标按照在建项目和建成项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并采用CRITIC法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指标进行按类整合。3、构建了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甘肃省物流需求预测模型(DVR模型)。分析所提取指标的特性,结合甘肃省的具体省情,建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物流需求预测模型——虚拟变量回归预测模型。4、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物流产业的详细建议。将DVR模型与其他几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作对比,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说明本模型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物流需求的预测中更为准确。并依据以上分析提出了详尽的政策建议,为甘肃物流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赵彩霞[4](2017)在《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推动与境内外市场需求变动,人民币逐渐从最初的境外流通走上了真正的国际化道路。2016年,人民币使用范围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超墨西哥比索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意愿增强;英美离岸人民币市场逆袭;交易所熊猫债发行量激增;中国外汇市场开启“他律+自律”,宏观审慎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央行探索数字人民币发行构建流通新体系;均为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带来机遇。但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推陈出新竞争手段,做大业务规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其经营管理者认真思考,寻求解决办法。本文通过立足甘肃跨境人民币市场,研究农行甘肃省分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该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可采取的具体行动策略与保障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的整体概况,基于跨境人民币业务与传统国际业务的密切关系,对农行甘肃省分行国际金融业务经营概况进行了介绍,系统分析了甘肃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状况,重点找出该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成因。其次,对全国及甘肃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概况进行介绍,运用“五力”模型分析甘肃省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运用SWOT分析该行发展跨境人民币具备的内部能力和存在的不足,概括该行所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面临的威胁,为竞争战略选择提供依据。第三,运用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模型分析甘肃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所处的经营、竞争状态。第四,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该行实际,对比分别采取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确定甘肃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具体竞争战略为:实施集中化战略主攻核心客户。第五,根据集中化竞争战略,制定具体发展策略和细化措施,包括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推广策略制定与实施、经营管理策略制定与实施、风险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行动策略。本文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积极探索甘肃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遇到的难题与瓶颈,并对症分析研究解决措施,以期提出一些有益帮助。
梁尚锦[5](2016)在《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权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我国财政资金不足,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满足公共领域投资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看到,对外举借主权外债具有两面性,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债务危机,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不稳定,主权外债风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水平、规避主权外债债务风险是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一、二类项目而言,其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或者担保,债务风险将直接导致债务成本增加,影响财政部门的可用财力和财政杠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发挥。因此,甘肃省应该进一步提高主权外债利用效率,科学管理甘肃省主权外债,防范和化解主权外债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不同类型主权外债的特点和投向,介绍我国和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总结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和规避债务风险的成功做法,分析和研究甘肃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甘肃省债务负担及偿还情况,指出甘肃省在主权外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甘肃省继续利用主权外债和加强债务风险管理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罗红希[6](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霍文静[7](2014)在《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国内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外资在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大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落户,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日俱增,外资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农业增速相对落后,对GDP的贡献只有10%左右。2012年中国GDP达到51932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增加50147亿元,同比增长4.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013年GDP为568845亿元,农业产值增加56957亿元,同比增长4.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困境,尤其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而引进外资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鼓励外资对农业投资的政策,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三农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外资是促进农业发展中重要动力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引进外资农业项目对于甘肃省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结合甘肃省农业发展利用外资项目的实际,对1998年以来我省农业方面已执行完毕、正在执行的外资项目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主要做法和所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即将执行的外资项目的效果进行预期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执行中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政策以及其它省份的先进经验,对未来甘肃省农业发展利用外资重新考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为甘肃省农业利用外商投资项目及其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陈雯[8](2013)在《甘肃农产品出口策略调整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伴随而来的是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这场危机对甘肃省的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如何推进甘肃农产品出口发展,带动甘肃经济全面发展,是甘肃省农产品涉外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
车守同[9](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认为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张晓岚[10](2012)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是我国独具知识产权的朝阳产业。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渴望长寿,渴望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中,中药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保护作用。
二、酒泉农产品出口逾千万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泉农产品出口逾千万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2)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补贴的概念演进 |
一、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演进 |
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概念演进 |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法律争议 |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
二、给予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必要性 |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面临的法律争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适用 |
第一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分析 |
一、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规论证 |
第二节 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实践反思 |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实践发展特点 |
二、WTO框架下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一、欧盟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二、CPTPP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三、USMC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四、EPA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五、区域贸易协定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
第二节 内国法视角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一、德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二、美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三、日本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 |
四、内国法视角下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建议 |
第一节 多边补贴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
一、不可诉补贴制度革新的发展建议 |
二、多边视角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创新的发展建议 |
第二节 一般例外条款制度革新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对一般例外条款的适用需求 |
二、GATT1994第20 条与SCM协定的适用关系 |
三、可再生能源补贴争端援引GATT1994第20条的发展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完善 |
第一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反思 |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依据 |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发展趋势 |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制度问题 |
第二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
二、助力国际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的发展创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需求预测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一带一路”战略 |
1.2.1 概况 |
1.2.2 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灰关联和聚类分析在物流需求方面的应用 |
1.3.2 虚拟变量回归预测模型 |
1.3.3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 |
1.3.4“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文章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物流需求预测概述 |
2.1 物流需求预测 |
2.2 物流需求预测步骤 |
2.3 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物流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指标选取的方法及步骤 |
3.3 传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基础设施因素 |
3.3.2 经济影响因素 |
3.3.3 信息网络影响因素 |
3.3.4 传统的物流需求初选指标体系 |
3.4 传统的物流需求预测指标筛选 |
3.4.1 灰关联-聚类分析基本理论 |
3.4.2 指标体系筛选过程 |
3.5“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的物流需求预测指标分析 |
3.5.1 物流相关设施 |
3.5.2 经贸交流 |
3.5.3 政策环境 |
3.5.4 交流与人才培养 |
3.6“一带一路”战略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
3.7 本章小结 |
4“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的指标量化 |
4.1 指标量化流程 |
4.2 二级定性指标量化 |
4.2.1 AHP中的(-2,2)EM法 |
4.2.2 政策环境 |
4.2.3 相关会议 |
4.2.4 对外交流 |
4.3 二级定量指标 |
4.3.1 物流相关设施 |
4.3.2 经贸交流 |
4.4 一级指标的确定 |
4.4.1 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2 一级指标量化 |
4.5 物流需求预测指标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5 虚拟变量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5.1 模型构建的基础理论 |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5.1.2 虚拟变量 |
5.2 虚拟变量回归预测模型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回归预测模型选择准则 |
5.3 本章小结 |
6“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需求预测及实证研究 |
6.1 数据处理 |
6.2 结果对比与分析 |
6.2.1 回归系数代入模型 |
6.2.2 模型对比与分析 |
6.2.3 模型预测与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7 政策建议及展望 |
7.1 甘肃省物流发展政策建议 |
7.1.1 基础设施 |
7.1.2 经济发展方面 |
7.1.3 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
7.1.4 政策影响 |
7.2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2.1 主要结论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表 |
(4)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工具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概述 |
(二)相关理论 |
(三)分析工具 |
三、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农行甘肃省分行业务发展简介 |
(二)农行甘肃省分行国际金融业务经营概况 |
(三)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经营存在问题的成因 |
四、农行甘肃省分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环境分析 |
(一)跨境人民币发展概况 |
(二)基于“五力模型”的经营环境分析 |
(三)基于SWOT的经营环境分析 |
五、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一)战略分析与选择 |
(二)竞争战略实施目标选定 |
(三)竞争战略选择 |
六、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 |
(一)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
(二)产品推广策略制定与实施 |
(三)经营管理策略制定与实施 |
(四)风险管理策略制定与实施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三)下一步计划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工具与方法 |
一、主权外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二、主权外债的类型及特点介绍 |
(一)主权外债总体特点 |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
(三)外国政府贷款 |
三、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和现状 |
(一)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 |
(二)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
(三)我国主权外债管理体制 |
(四)我国主权外债管理制度的完善 |
四、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
(一)甘肃省主权外债规模 |
(二)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 |
(三)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 |
五、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需求缺口及举债空间 |
(一)甘肃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 |
(二)甘肃省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
(三)甘肃省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
(四)甘肃省债务负担分析 |
六、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
(一)甘肃省债务偿还情况分析 |
(二)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
七、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策略优化 |
(一)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合理安排贷款投向 |
(二)加强项目申报,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降低项目偿债风险 |
(三)争取国家补贴或豁免政策,减轻偿债压力 |
(四)建立健全甘肃省主权外债还贷长效机制 |
(五)重视债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债务管理 |
(六)建立债务评价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 |
(七)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将主权外债纳入预算管理 |
(八)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控制和规避债务风险 |
(九)甘肃省规避汇率风险经验介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
一、力控金涨银落 |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 |
二、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
(一) 农业外资项目管理基本内涵 |
(二) 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三、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项目现状及其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 |
(一) 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国内背景分析 |
(二) 甘肃省农业引进外资项目实际情况 |
(三) 甘肃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发展状况 |
四、我国其它省份在农业外资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一) 河北省廊坊市在农业外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
(二) 河南省在农业外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
(三) 我国不同省份开展此项工作给甘肃省的启示 |
五、完善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中问题对策和建议 |
(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 具体措施 |
(三) 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对策的保障措施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农产品出口策略调整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农产品基本情况 |
(一) 农产品出口在甘肃出口总额的占比情况 |
(二) 出口商品结构 |
(三) 出口海外市场情况 |
二、甘肃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
(一) 缺少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差异化的挖掘 |
(二) 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优品牌, 国际市场认知度不高, 核心竞争力差 |
(三) 出口初级农产品较多, 附加值不高, 企业盈利空间狭小 |
(四) 对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 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三、提高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企业利润的对策 |
(一) 走甘肃特色农业道路 |
(二) 建设开发有国际性认知度农产品企业和品牌 |
(三) 开发有优势有技术含量的农产品,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
(四) 深入研究贸易规制, 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 |
(9)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缘起 |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
附件 |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
第四节 收复新疆 |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
第五章 交通建设 |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
第十五章 结语 |
参考书目 |
四、酒泉农产品出口逾千万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西北陆路运输线及接待站研究(1937.9-1941.6)[D]. 杜佳. 宁夏大学, 2021
- [2]可再生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刘滢泉.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需求预测及实证研究[D]. 窦锦. 兰州财经大学, 2017(02)
- [4]农行甘肃省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赵彩霞. 兰州大学, 2017(02)
- [5]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D]. 梁尚锦. 兰州大学, 2016(12)
- [6]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 罗红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甘肃省农业外资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D]. 霍文静. 兰州大学, 2014(10)
- [8]甘肃农产品出口策略调整的调查分析[J]. 陈雯. 金融科技时代, 2013(07)
- [9]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10]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 张晓岚.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