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林敏仕[1](2014)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 HSLE)是海洛因成瘾患者中出现的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由荷兰人Wolters等于1982年在阿姆斯特丹首次报道;此后,海洛因滥用致使神经系统的受损愈来愈受到国内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临床、影像、脑脊液、基因多态性、病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本病患者主要发生于烫吸海洛因的这一特定吸毒人员中,并具有以下典型的临床特征:1、均具有烫吸海洛因史,曾有过戒毒;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以小脑损害为首发临床表现,进一步可累及椎体外系和锥体系;4、影像学显示在脑白质区出现对称蝴蝶样或类圆形的病灶,为这类患者最具特点的损害,主要分布在小脑半球、脑干、内囊后肢等;5、临床治疗上,能量合剂效果较好,激素冲击无明显疗效。目前认为海洛因脑病为中毒性脑病的其中之一,与其它临床上常见的中毒性白质脑病有着比较相似的影像学变化,但其发病机制不清楚,而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的知晓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病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其它中毒性白质脑病的致病机制提供借鉴和启示。由于该病较少见,病理资料缺少,病例搜集难度大,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局限于临床资料的整理及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仍为空白。但总结过去研究发现:头颅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通过观察额叶、顶叶、枕叶白质中的肌酸、胆碱、乳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等物质代谢水平,发现病变部位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肌酸等均低于对照组,而乳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且该病患者脑部的病灶周围影像尚未发生改变的部位已经有物质代谢改变,也就是说脑部物质代谢变化部位大于病变范围,但未见乳酸波。从上可知,海洛因脑病患者病变脑组织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提示本病可能存在脑组织有氧代谢障碍,导致需加大通过糖酵解途径使葡萄糖降解生成ATP,为大脑提供部分能量,从而导致病变部位的脑组织乳酸含量增多。脑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对脑标本进行常规固定、刚果红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髓鞘染色等,HE染色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病变区有较多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海绵状改变;髓鞘染色可见白质区大量空泡退行性变,呈串珠样;电镜下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较多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髓鞘有较多空泡。从而得出白质广泛的脱髓改变是少突胶质细胞受损继发的髓鞘损害而不是由毒物直接损害髓鞘。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通过将20例HSLE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予维生素B族药物及辅酶Q10治疗,另一组予再这基础上加上地塞米松20mg/d,连续用10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月、半年、1年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比治疗前好转,但是两组改善情况无显着差异。说明对能量合剂以及抗氧化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提示该病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13]。细胞色素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易感性的关系研究发现,CYP2D6/C188、CYP2D6/G4268、CYP2D6/L2938等基因的突变率高于正常人体,且有学者曾研究发现该基因与暴露在环境毒物中的中毒性脑病增加及帕金森病的危险性增高有一定联系,推测细胞色素CYP2D6与海洛因脑病有一定的关系。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相关基因研究,通过对13513G>A突变位行RFLP分析测定,发现野生型在Mbol限制核酸内切酶下,被切割成144、170、26bp三个片段,然而突变型由于缺少酶切位点不被完全切割,所以成两个片段。实验显示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46%存在着相关基因的突变。因此推断线粒体功能的缺陷部分是因13513G>A突变引起,但是有可能存在其它的基因突变位点。基因组全序列研究发现,通过对6例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脑组织及外周血中线粒体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发现了3个具有共性的突变位点,如:A5178C、 A4659G和A106777G等,A5178C、A4659G位于NADH2编码的序列中,A106777G位于NADH4编码的序列中,编码的序列均涉及NADH一泛醌还原酶,而该还原酶则是线粒体有氧代谢的最重要的能量环节之一,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毒物的影响而造成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这是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突变热区,如:线粒体复合酶缺乏症、帕金森病等,推测上诉区域在一定的毒性环境下可造成能量代谢的障碍,从而致使大脑白质的损害,在遗传背景上解释了在一定的人群中有易感性,因此推测,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并继发脑组织有氧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HSLE发病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证据,推测本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海洛因白质脑病是一种与中毒代谢性疾病相关,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损害的原因是该毒物损害了少突胶质细胞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造成继发性大脑白质区的髓鞘脱失。通过对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复合体I (NADH-辅酶Q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测定,以了解该病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以研究中毒性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用HE、电镜等研究手段对临床各期HSLE患者的病理学特征(白质损害)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明确髓鞘、轴突以及少突胶质细胞三者之间的损害程度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其因果关系;对海洛因脑病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进行总结,与其他中毒性脑病相对比以了解有无共同之处;2、检测HSLE患者外周血中的线粒体功能,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探讨线粒体功能状态在HSLE发病中的作用;3、初步阐明HSLE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和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上述各种临床,用实验证据验证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在HSLE发病中是否具有重要作用。检测HSLE患者外周血中的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探讨线粒体功能状态在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病的了解及中毒性白质脑病损害机制认识。运用HE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及常规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明确HSLE最具本质的特征性病理学表现,并对海洛因脑病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进行总结,深入比较HSLE白质损害与其他脑白质病变的差异;如条件允许,可对该病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进一步对HSLE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纳入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门诊或曾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HSLE组)及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无成瘾性药物使用史)各36例。分别检测两组人员肘静脉血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线粒体膜电位及病理学技术。线粒体膜电位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比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来反映样本中淋巴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状况;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来分析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功能情况;运用病理学技术如HE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等,常规透射电镜观察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对该疾病进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及总结,如头颅CT、磁共振检查。1、线粒体膜电位测定:测定方法:先溶血然后分离纯化得到白细胞,再用荧光探针JC-1对白细胞线粒体进行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出现JC-1荧光强度的变化流式图,JC-1在线粒体内成聚合物以红色荧光为主。膜电位去极化异常的线粒体内成单体以绿色荧光为主。然后将得到的白细胞流式图设置卡门,将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再用密度图来分析:将图像十字线划为四分,左上象限代表红色荧光线粒体,而右下象限代表绿色荧光线粒体,对比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能反映样本中淋巴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状况。2、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测定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加底物TMB显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测定36例HSLE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的吸光度,并比对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 (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绵状白质脑病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以分析海洛因脑病患者线粒体功能。3、病理学及影像学技术:测定方法:病理组织标本行常规5um厚度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尼氏体染色、Cajal神经细胞染色、髓鞘染色(Loyes染色、Luxol fast blue染色、固绿髓鞘染色)、变性髓鞘染色(锇酸—a萘酸染色以及常规Marchi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Weil-Davenport染色)。常规透射电镜观察,主要观察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影像学上CT成像运用CT机以OM线为基准间隔10mm连续扫描。MRI成像运用MRI仪,以标准头部成像体位进行冠状、矢状及轴状三平面扫描,扫描序列为T1WI、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长T1快速反转恢复序列(FLAIR)。结果1、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头颅CT示:双侧小脑、基底节及皮层下白质广泛低密度,小脑中线两侧白质呈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蝴蝶样低密度病灶。头颅MRI示:双侧小脑、内囊、枕顶叶深部等处白质广泛、基本对称异常信号,严重病例脑干有对称性异常信号。病理表现: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从灰白质交界处向白质空泡逐渐增多,白质区大量大小不均空泡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呈海绵状改变。电镜下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大量空泡退行性变,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髓鞘有空泡,很多部位髓鞘被涡轮状空泡裂解。2.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之比较正常组较大,(0.18±0.05)VS(0.24±0.07),t=3.893,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上象限代表红色荧光线粒体,右下象限代表绿色荧光线粒体,红色荧光线粒体代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绿色荧光线粒体代表线粒体膜低时,由此结果表示HSLE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海洛因脑病患者发病的原因。3、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5.6±2.4U/ml VS4.2±2.1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活性降低(t=2.634,P<0.05),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4、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病患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不符合正态分布,经Wilcoxon W检验统计量为957.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291.5,Z=-4.015.P<0.001。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活性降低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5,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分别为值17.42±4.02U/ml和21.75±5.15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活性活性降低(t=3.978,P<0.001),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6.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133.65±17.80和145.79±15.57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活性降低(t=3.079,P<0.003),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结论1、根据本病头颅CT、磁共振及病理组织活检发现,发生症状的海洛因白质脑病的吸毒者病灶比较容易发生在小脑白质区,典型特征为中线两侧白质呈边界清楚的对称的蝴蝶样的低密度病灶。白质区内有大量大小不均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呈海绵状改变。推测本病可能是中毒性脑病的其中一种,发病机制目前推测与线粒体这个细胞器代谢功能有关,需进一步实验验证。2、对本病的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它是线粒体调亡的信号,推测本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烫吸过程中产生的毒物使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机体内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发生了障碍,致使细胞内能量合成不足,导致乳酸的堆积,对缺氧敏感的颅内组织出现广泛的白质继发脱髓鞘,导致了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出现。目前虽本研究已证实本病线粒体膜电位活性下降,是否存在线粒体内相关酶系统活性受损,需要行下面呼吸链复合体损伤实验进一步验证。3、通过对正常人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酶复合体Ⅰ、Ⅱ、Ⅲ、Ⅳ活性:它们分别是NADH-辅酶Q还原酶,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有显着差异,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髓鞘脱失不是由毒物直接损害髓鞘所致,而是少突胶质细胞继发缺氧受损的结果。
郑精选[2](2014)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 HSLE)是发生在吸嗜海洛因成瘾人群中的比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脑病,文献报道该病的总发病率约为0.32%。HSLE于198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由Wolters EC等首次发现。自此以后,欧洲、美国、台湾等地区有少数的个案报道。在国内,陆兵勋等在2000年3月首先报道了本病。由于本病为吸嗜海洛因成瘾者人群中出现的罕见疾病,专业教材中未提及,专着中也极少描述,病例少见,病例搜集难度大,除1982年荷兰和本研究组报道的大宗病例外,其余仅为少数个案报道,而且当时对本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科技水平等条件有限,均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神经影像学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疾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截至目前,尚未见HSLE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和结果,关于本病的长期预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影像学的预后情况仍不清楚,对本病的认识和疗效评定尚不够充分。而我们又拥有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多的病例数,为我们对该病的长期随访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一次机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病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HSLE患者的临床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长达13年的随访,对本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预后进行深入地分析,为全面认识本病的特点和预后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资料和方法1、资料50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诊断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患者,其中40例为住院病人,10例为门诊、流调病人。2、方法一般资料收集:通过对病历进行回顾,收集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籍贯、发病地区、吸毒时间、吸毒方式、吸毒量、戒毒次数、既往其他药物应用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结果;病毒学检测的结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等:细菌学检测结果: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等;寄生虫检测结果:如弓形体等;血液生化、尿液吗啡试验结果。影像学资料收集:阅片收集记录患者的头颅CT、MRI、增强MRI、MRA、 DWI、MRS检查结果,记录病灶累及的部位、范围、信号变化特点、颅内血管情况、波谱特点等。组织活检资料收集:收集记录行尸检或脑组织活检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长期随访:统一查体的标准,在规定的随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问卷和查体,记录一般随访调查表问卷情况、自行设计主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影像学的变化等结果。随访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6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3年、治疗后5年、治疗后10年、治疗后13年。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或百分比(%)表示。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20-46岁,平均29.6±3.7岁。2000年收治26例,10例患者来自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04年收治10例,5例患者来自于广东省广州地区。全部患者均有烫吸海洛因史,吸毒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10年,平均32.2±16.5月。每日吸毒量0.5-4.0g不等。其中24例兼有海洛因静注史。38例患者发病前有戒毒史,其中24例患者在戒毒开始2-14天发病,10例在戒毒后1-2个月发病,3例在戒毒后3-4个月发病,1例在戒毒后半年发病。3例发病后戒毒,戒毒的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所采用的戒毒方式不同,其中10例采用“冷火鸡法”戒毒,其余为药物(如美沙酮、硝基安定等)戒毒。15例在戒毒所戒毒,20例在医院或个体诊所戒毒,6例在家中自行戒毒。所有患者均无其它药物应用史和家族遗传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急性起病47例,亚急性起病3例,病情多在几天至十几天内达到高峰,少数病情进展达1月余。首发和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的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动作迟缓、蹒跚步态甚至不能行走)和小脑性语言(吟诗样语言、爆破性语言、断续性语言、言语不清甚至不能言语);若病情进展则出现皮质脊髓束受累,偏瘫或四肢瘫,病理征阳性,有些病人还可有头部或肢体震颤等锥体外系受累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出现去皮层状态、痉挛性四肢瘫、无动性缄默、抽搐、植物神经受损症状等。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小脑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有无锥体束的损害,我们将此病分为三期,I期:小脑受累期(单纯的小脑症状和体征);Ⅱ期:锥体束受累期(小脑症状、体征合并有锥体束损害的症状);III期:意识障碍期(昏迷、去皮层状态、无动性缄默、闭锁综合征等),合并锥体束损害的症状。3、实验室结果8例患者脑脊液常规出现少量白细胞计数增多,为1-10×106个/L,其余患者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生化:5例患者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分别为0.46、0.48、0.50、0.56、0.60g/L,其余患者脑脊液蛋白质均正常,葡糖糖和氯化物均正常;所有患者的HIV、EBV、CMV、HSV、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弓形体抗体结果均为阴性;血液生化检查正常;除1例患者外,尿液吗啡试验均阴性。4、影像学结果CT结果:双侧小脑、基底节区、大脑皮层下白质广泛、对称性低密度灶,尤以小脑中线两旁、边界清楚的对称性“蝴蝶样”低密度灶最为明显;无占位效应。MIRI结果:双侧小脑半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大脑半球额、颞、顶、枕叶深部及脑干等处白质广泛、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改变,较T2WI稍减低。所有患者的小脑均受累及,而内囊前肢、大脑皮层则不受累及。MRI增强扫描结果:4例患者行MRI增强扫描,增强病灶无强化。MRA结果:8例患者行MRA扫描。4例患者MRA未见异常表现;3例患者MRA表现为血管分支减少、管径变细;1例患者MRA表现为血管分支减少,走行僵硬,管壁粗糙,粗细不均,呈“串珠样’改变。DWI序列结果:8例行弥散加权成像,病灶呈高信号或明亮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较正常脑组织降低。MRS结果:4例患者行MRS检查,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共同的特点是均有NAA含量的降低;2例Cho含量改变不明显,2例Cho含量降低;2例Cr含量改变不明显,2例Cr含量降低。5、组织病理学结果病理结果提示该病的病理学特点为脑白质海绵状空泡样改变。6、长期随访结果临床预后:患者的肌力恢复较早且完全,但是小脑症状的恢复较慢。肌力的恢复6个月内最快,5年随访时约89.4%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10年随访时约92.3%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13年随访时约94.1%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多数患者的小脑症状在1年后恢复加快,但恢复较慢,5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者仅占44.7%、47.3%,10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的患者约53.8%、61.5%,13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的患者约58.8%、70.5%。此外,7例Ⅲ期患者中5例死亡。影像学预后:颅内受累病灶可随着治疗和病情的好转而缩小,但是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头颅磁共振病灶信号的消退较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的时间要延迟,甚至可能长期存在,病灶在DWI序列显像上仍可呈高信号改变。此外,部分患者出现脑萎缩改变。结论(一)HSLE可能呈地区性、小规模、爆发性流行;(二)戒毒是HSLE的常见诱因;(三)HSLE最主要的病理学特点是脑白质海绵状空泡样变性;(四)HSLE的临床具有特点,临床分三期;(五)HSLE的影像学具有特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六)提出HSLE的诊断标准;(七)HSLE的病情进展与患者的年龄、毒龄、每日吸毒量、吸毒方式无关;(八)抗氧化剂和功能锻炼对患者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九)Ⅰ、Ⅱ期患者的预后较好,肌力的恢复较早、完全,但小脑症状的恢复较慢;Ⅲ期患者预后不良;(十)患者MRI的恢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好转不一致。
周亮,林敏仕,尹恝[3](2013)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即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抗体-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加底物TMB显色,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采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36例急性期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与36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的吸光度,并比对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病患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测定结果分别为5.6±2.4、4.2±2.1 U/ml,两组间有显着差异(t=2.634,P<0.05)。结论急性期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降低,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推测脑白质的广泛脱髓鞘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罗映,王守军[4](2010)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文中认为 海洛因海绵状脑病是指通过烫吸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以脑白质发生海绵状变性为病理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言语迟缓、小脑性共济失调、假性延髓麻痹等,严重者可致死亡。海
曾秋华,王辉,张洁,田铁桥[5](2009)在《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海洛因中毒性脑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9例海洛因脑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灶位于脑白质区,呈广泛、对称性大脑、小脑白质、内囊以及脑干损害,CT表现为该部位广泛性低密度,MRI表现为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后无强化,MRA无异常。结论海洛因脑病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蔡奕秋[6](2009)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文中认为报道1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并综合文献进行分析。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如下特点:有经鼻烫吸海洛因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亦可表现为突然昏迷、抽搐、以运动障碍为主,脑脊液正常,影像学具有特征性的脑白质广泛受累,小脑白质受累最早,最严重。病变双侧对称,CT呈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海洛因不纯含有杂质等有关;对有海洛因烫吸史者,一旦出现脑部症状.要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预防和治疗戒毒所引起的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李庆峰,王文学,欧阳可勋,董英超[7](2009)在《吸食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MRI表现(附4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复习文献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4例具有吸食海洛因史者的MRI资料,并对照文献。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结果: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均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MRI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以小脑半球白质受累最为严重,但其灰质核团未见受累。结论: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结合病史,MRI诊断具有特异性。
尹瑞雪[8](2009)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神经病理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 HSLE)是指经鼻烫吸海洛因干馏物后出现的以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变性为病理特征,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1982年Wolters E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次报道47例。2000年陆兵勋教授等首次在我国报道28例HSLE患者。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个案报道。影像学检查发现HSLE呈广泛对称性白质病变,以小脑半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及顶枕叶白质易受损。脑脊液检查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es protein MBP)增高。其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有关。单独静脉注射海洛因者未发现HSLE发病。从零售的海洛因粉剂中已鉴定出大量搀杂物,如安定、异烟肼、滑石粉等物质,推测可能是某种搀杂物引起HSLE,而不是海洛因本身。但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有研究证实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轴突脱髓鞘及传导性能丧失。调节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比值减少可能直接导致神经元凋亡通路。环己铜草酰二腙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胼胝体压部及后穹隆病灶明显,而胼胝体膝部及前小脑脚则没有明显的脱髓鞘改变。本研究以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分析HSLE脑白质脱髓鞘及脑水肿特征,用海洛因搀杂物及环己铜草酰二腙探索制备大鼠脑白质改变模型,并与HSLE相比较,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及调控因子bcl-2/bax着手,研究HSLE脑水肿特征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1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及神经病理特征研究1.1研究目的通过MRI检查、HE染色和MB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和探讨HSLE脱髓鞘和海绵状空泡变性特征。1.2研究方法HSLE住院患者6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头颅MRI采集T1WI、T2WI、水抑制、增强及MRA影像,综合分析脑部病变定位、定性及脑血管改变情况。4例HSLE尸检脑组织,5例正常对照脑组织(来源于非脑部病变死亡尸检病例)。HE染色、MBP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脑白质脱髓鞘、空泡变性及超微结构特征。1.3研究结果1.3.1头颅MRI检查大脑皮质变薄,脑白质扩大,病灶周边无明显脑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患者均存在小脑白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支及枕叶白质病灶。病灶呈长T1WI、长T2WI。双侧大脑FLAIR像病灶呈高信号,较T2WI稍减低,增强无强化。MRA显示各主干动脉纤细,分支减少,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1.3.2透射电镜HSLE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少突胶质细胞多发性空泡变性,在其残留的胞浆中可见肿胀的线粒体及膨胀的内质网。1.3.3 HE染色HSLE患者脑白质疏松,大脑白质、小脑白质、胼胝体空泡形成,沿轴索走行。大脑白质由浅层到深层,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结构散乱。小脑颗粒下层白质空泡较大,向深层白质空泡渐小而密集。白质血管周围空泡形成明显。皮质下白质、胼胝体轴索肿胀,细胞核分散。1.3.4 MBP染色髓鞘染色成棕褐色,大脑白质、小脑白质及胼胝体染色浅,染色不均,空泡样无着色区由浅层到深层逐渐增多、加重,髓鞘纤维断裂、崩解,白质疏松。1.4研究结论(1)HSLE白质病变区影像学髓鞘明显减少;(2)HSLE形态学脑白质脱髓鞘和空泡变;(3)HSLE存在血管痉挛及继发性微循环改变;(4)HSLE白质空泡变性与血管改变有关。2 bcl-2/bax基因表达和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2.1研究目的检测HSLE脑组织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因子,研究HSLE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2.2研究方法4例HSLE尸检脑组织,5例正常对照脑组织(来源于非脑部病变死亡尸检病例)。检测大脑白质、小脑白质和胼胝体区TUNEl阳性细胞、caspase-3阳性表达及bcl-2/bax基因表达并计数,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各阳性细胞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脑区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方法,相同脑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UNEL细胞凋亡计数与caspase-3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2.3研究结果2.3.1 TUNEL细胞凋亡检测HSLE患者大脑白质有少量凋亡阳性细胞,小脑白质、胼胝体部位大量细胞核呈棕褐色,深染不均,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327.913,P=0.000);部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00,P=0.000),部位间多重比较,小脑白质与胼胝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大脑白质与小脑、胼胝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17);两组不同脑区之间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83.715,P=0.000)。2.3.2 Caspase-3免疫组化阳性表达caspase-3阳性细胞广泛存在于HSLE大脑、小脑和胼胝体白质,以病灶中心部位为最明显,在边缘区及相对病变程度轻的额叶,也有少量细胞凋亡。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955,P=0.000);部位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215.727,P=0.000),部位间多重比较,小脑白质与胼胝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大脑白质与小脑白质(P=0.020)、胼胝体(P=0.022)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UNEL阳性计数与caspase-3阳性计数之间存在正相关(pearson r=0.924,P=0.000)。脑白质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表明HSLE脑白质存在广泛大量少突胶质细胞凋亡。2.3.3 Bcl-2基因表达HSLE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978),大脑白质、小脑白质及胼胝体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999)。2.3.4 Bax基因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1.098,P=0.013),HSLE部位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5.632,P=0.016),部位间多重比较,小脑白质与胼胝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大脑白质与小脑白质(P=0.032)、胼胝体(P=0.035)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Bcl-2为促生存家族,bax为促凋亡家族,HSLE脑白质bax表达增高与细胞凋亡有关,Bax高表达使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致使Caspases-9和Caspases-3激活而诱导凋亡,Bax与Bcl-2的相对比值在决定细胞生存或死亡中可能起关键作用。2.4研究结论(1)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是脱髓鞘的原因;(2)TNF受体1结合后激活caspase-3导致少突胶质细胞凋亡;(3)Bcl-2/Bax比值减少促使少突胶质细胞凋亡。3环己铜二腙诱导大鼠脑白质空泡样变性特征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研究3.1研究目的通过探索并建立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变性模型,进一步研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为HSLE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内容和思路。3.2研究方法SD大鼠72只,动物分组:搀杂物烟熏组(搀熏组)、搀杂物喂食组(搀喂组)、环己铜二腙组(铜腙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分2周、4周、6周3个时间段,每时间段6只SD大鼠。搀杂物按安定:苯巴比妥:异烟肼:水合硅酸镁=2.5∶30∶100∶200的比例研磨成粉备用。搀杂物混合粉剂染毒量每次25mg/100g体重。铜腙组将环己铜二腙配制成1%混悬液,按10mg/100g体重经口灌胃;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为1次/日。制备SD大鼠脑白质空泡变性膜型,在相应时间点脑组织取材、固定。HE染色、MBP免疫组化髓鞘染色检测脑白质脱髓鞘及空泡变性特征;透射电镜观察胼胝体压部超微结构;TUNEL技术及caspase-3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凋亡。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包,TUNEL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相同脑区及不同时间点之间进行析因方差分析。3.3研究结果3.3.1实验鼠大体脑标本72例SD大鼠脑表面灰白色,无充血、肿胀,各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3.3.2 HE染色搀熏组、搀喂组、铜腙2、4周组及对照组大、小脑结构正常,白质内未见空泡样改变。铜腙6周组可见大鼠脑白质空泡形成,空泡呈长条形或椭圆形,沿纤维走行,以脑干和枕顶叶白质空泡样改变最明显,血管无明显改变,血管周围无明显空泡,无明显炎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区,未见明显胶质细胞增生,大脑灰质神经细胞和小脑灰质Purkinje细胞未见缺失和变性。3.3.3透射电镜铜腙4周组大鼠,可见髓鞘排列较紊乱,部分结构松解变性,但无典型脱髓鞘改变,铜腙6周组大鼠脑胼胝体可见髓鞘肿胀,髓鞘板层内有空泡形成。3.3.4 MBP免疫组化染色搀熏组、搀喂组、铜腙2、4周组及对照组大鼠脑白质、胼胝体染色均匀,未见组织疏松、空泡形成等改变。铜腙6周组可见大鼠脑白质淡染、稀疏,髓鞘中断或被挤向两侧,出现无着色空泡,以脑干和顶枕叶白质最明显。3.3.5 TUNEL染色铜腙2周组脑白质偶见散在细胞凋亡,铜腙4周组可见脑白质较多凋亡阳性细胞,深染不均,铜腙6周组可见脑室周白质、小脑白质、胼胝体及脑干部位大量凋亡细胞,分布在空泡区,各组TUNEL计数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309.934,P=0.000),不同时间之间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63.839,P=0.000),各组不同时间交互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55.270,P=0.000),铜腙组与搀熏组、搀喂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6周组与2周组、4周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4周组与2周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以铜腙6周组最高,其次为铜腙4周组,其余各组及各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铜腙4周组脑白质已出现细胞凋亡,随着时间延长,到6周时细胞凋亡加重。3.3.6 caspase-3免疫组化铜腙4周组可见脑白质较多凋亡阳性颗粒,深染不均,铜腙6周组可见皮质下白质、小脑白质、胼胝体及脑干部位大量凋亡细胞,分布在脑白质空泡区,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84.018,P=0.000),不同时间之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23.611,P=0.000),铜腙组与搀熏组、搀喂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6周组与2周组、4周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4周组与2周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以铜腙6周组最高,其次为铜腙4周组,其余各组及各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铜腙4周组脑白质出现细胞凋亡信号,随着时间延长,到6周时细胞凋亡加重。与TUNEL凋亡染色相一致,与HE染色及MBP髓鞘染色形态学损害区相一致。说明细胞凋亡与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变性有关,细胞凋亡可能为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变性的原因之一。3.4研究结论(1)安定、苯巴比妥、异烟肼、水合硅酸镁混合物烟熏或喂食未致鼠脱髓鞘和空泡变;(2)海洛因搀杂物未引起SD鼠白质细胞凋亡;(3)鼠经口摄入铜腙主要损害靶点在CNS少突胶质细胞,其凋亡致空泡样变;(4)铜腙喂食致SD鼠脑白质脱髓鞘及空泡变性,无血管相关性;(5)出现细胞凋亡(4W)早于出现脑白质脱髓鞘和空泡变性(6W),细胞凋亡是脱髓鞘及空泡变的先导;(6)细胞凋亡与脱髓鞘、空泡形成有关,呈时间剂量相关性,随铜腙摄入时间延长、总剂量增加,细胞凋亡增多。4全文总结(1)HSLE白质病变区影像学髓鞘明显减少;(2)HSLE形态学脑白质脱髓鞘和空泡变;(3)HSLE存在血管痉挛及继发性微循环改变;(4)HSLE白质空泡变性与血管改变有关;(5)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是脱髓鞘的原因;(6)TNF受体1结合后激活caspase-3导致少突胶质细胞凋亡;(7)Bcl-2/Bax比值减少促使少突胶质细胞凋亡;(8)安定、苯巴比妥、异烟肼、水合硅酸镁混合物烟熏或喂食未致鼠脱髓鞘和空泡变;(9)海洛因搀杂物未引起SD鼠白质细胞凋亡;(10)鼠经口摄入铜腙主要损害靶点在CNS少突胶质细胞,其凋亡致空泡样变;(11)铜腙喂食致SD鼠脑白质脱髓鞘及空泡变性,无血管相关性;(12)出现细胞凋亡(4W)早于出现脑白质脱髓鞘和空泡变性(6W),细胞凋亡是脱髓鞘及空泡变的先导;(13)细胞凋亡与脱髓鞘、空泡形成有关,呈时间剂量相关性,随铜腙摄入时间延长、总剂量增加,细胞凋亡增多。
李希芝,李剑[9](2008)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iin-induced spongiform leucoencephalopathy, HSLE)是指通过烫吸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以脑白质发生海绵状空泡样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1982年荷兰Wolters等首次报道了此病。2001年陆兵勋等进行了28例的大宗报道,并
陈志烈,杜丽娟,徐俊卿,韩月东,宦怡[10](2007)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例海洛因脑病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阐述其影像学特征。结果3例患者中,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脑白质、内囊后支、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压部表现为对称性均匀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病变,小脑齿状核形态、密度或信号正常。其中1例患者中脑中央可见椭圆形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影。病灶及其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CT与MR均可显示其形态一致的病灶,但MR在显示病变的范围及鉴别诊断上,明显优于CT。因此,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检查手段,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及脑组织活检检查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 |
Ⅰ、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Ⅱ、呼吸链酶复合体Ⅱ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Ⅲ、呼吸链酶复合体Ⅲ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Ⅳ、呼吸链酶复合体Ⅳ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
一 前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第二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
一 前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及脑组织活检 |
1.2.1 CT成像 |
1.2.2 MRI成像 |
1.2.3 组织学检查 |
1.3 呼吸链酶复合体I活力测定 |
1.3.1 实验设计 |
1.3.2 材料与试剂 |
1.3.3 实验方法 |
1.3.3. 1 标本处理 |
1.3.3. 2 操作步骤 |
1.3.3. 3 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 |
1.3.3.4标准曲线制作 |
1.3.3. 5 样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测定(样品浓度)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头颅CT和MRI表现 |
2.2 病理表现 |
2.3 两组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比较 |
3 讨论 |
(6)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
2.3 治疗和预后 |
(7)吸食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MRI表现(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MRI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神经病理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及神经病理特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bcl-2/bax基因表达和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环己铜二腙诱导大鼠脑白质空泡变性特征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成果 在读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和MR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林敏仕.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2]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D]. 郑精选.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3]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J]. 周亮,林敏仕,尹恝.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09)
- [4]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J]. 罗映,王守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0(03)
- [5]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 曾秋华,王辉,张洁,田铁桥. 中国医师杂志, 2009(11)
- [6]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例[J]. 蔡奕秋. 中国热带医学, 2009(09)
- [7]吸食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MRI表现(附4例报告)[J]. 李庆峰,王文学,欧阳可勋,董英超.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02)
- [8]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神经病理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尹瑞雪.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9]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研究现状[J]. 李希芝,李剑.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8(06)
- [10]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影像学表现[J]. 陈志烈,杜丽娟,徐俊卿,韩月东,宦怡. 宁夏医学杂志,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