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多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玲[1](2021)在《镁催化烯丙酯的直接活化在构建手性氧杂多并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型不饱和酯具有价廉、反应性多样等优点,在不对称合成中广泛应用,具备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是,就此类化合物的精准活化而言,尽管化学家们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仍缺高效的不对称催化活化方法。手性氧杂多环并环骨架在天然产物和具备药物活性的分子中广泛存在,是天然产物合成和活性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结构基序。目前该结构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极为有限,且合成步骤繁复。因此发展普适的不对称催化策略,直接活化线型不饱和酯完成手性氧杂多并环结构的构建,促进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和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着重于方法学的发展,并以此实现不饱和酯的直接活化。基于已有的研究,我们以廉价易得的联萘酚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了手性的双胺配体,与二丁基镁络合原位生成双功能的镁催化剂,温和条件下直接活化含双羰基的不饱和酯进行分子内共轭加成反应,完成外消旋底物的分子内动力学拆分,以高对映选择性和良好的转化率得到目标产物,实现氧杂三并环和四并环结构的高效构建。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为氧杂多并环骨架的合成提供了新的催化方法,对于含氧杂多环并环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郑雁[2](2020)在《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以肺癌发病率最高。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发病率的85%左右,且具有恶性度高和预后差的特点,对其治疗现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但各种治疗方法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靶向治疗药物虽敏感但耐药问题非常棘手,同时价格昂贵,免疫治疗适应症的选择等问题。因而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目前肺癌治疗关键问题之一。多金属氧酸盐是一类金属氧簇化合物,具有结构特异、表面高电荷、氧化还原能力较强、分子可设计等特点。研究表明,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自主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采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MTT法及MTS法对合成的多金属氧酸盐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筛选出抗非小细胞肺癌活性较高,同时毒性较低的化合物,代号为As MOP-8。采用体内急性毒性实验评价As MOP-8的急性毒性,并做为体内抗肿瘤实验剂量选择的依据。以ICR Lewis肺癌荷瘤小鼠作为实验研究模型,对As MOP-8进行体内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研究。分别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探讨As MOP-8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进而寻找其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自主合成的含砷多酸化合物As MOP-8结构明确,在氨基酸溶液中稳定性良好,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最为显着,对正常肺组织细胞的毒性较小,与阳性对照顺铂相比抗肿瘤作用更显着且毒性较小。体内具有较好的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作用效果优于阳性药顺铂。在机制探讨中发现As MOP-8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同时通过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和非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本课题自主设计、合成一系列的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探讨受试物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并研究受试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急性毒性。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本研究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多酸抗肿瘤药物奠定一定的理论实验基础。
迟国祥[3](2020)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并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其活性的抑制可能会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而减少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故被认为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重要临床验证靶点。目前已上市的几种治疗药物因高成本和毒副作用较强的限制不完全令人满意。因此,开发安全有效且具有临床价值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简称多酸(POMs),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且毒副作用较低,在药物化学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Keggin型与Dawson型系列多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可能成为一种潜在有效的酶抑制剂。另外,螺旋藻(Spirulina)属植物可食用,营养与药用价值高,目前对螺旋藻酚酸的研究尚无报道,且酚酸具有抗高血糖的潜力,故螺旋藻酚酸在功能性食品和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开发中具有潜在价值。基于此,本文运用酶动力学实验及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围绕螺旋藻酚酸和Keggin型及钒取代Dawson型多酸(影响因素:杂原子种类、过渡金属元素取代和钒取代个数)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应结果如下:(1)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杂原子(中心原子)种类不同的三种Keggin型多酸(镓钼酸、硅钼酸和磷钼酸),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磷钼酸(IC50=6.14±0.38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117倍,且三种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三种多酸的中心原子电荷、氧化-还原性以及酸强度可能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分子模拟结果表明,三种多酸与底物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符合竞争抑制行为,且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力结合α-葡萄糖苷酶的位点氨基酸。(2)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不同过渡金属元素取代的七种磷钼酸盐Na9-n-n PMo11Mn O40(Mn=NiⅡ,MnⅡ,VⅤ,ZnⅡ,CoⅡ,CrⅡ,FeⅢ),简写为PMo11Mn,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PMo11Ni(IC50=37.29±1.72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20倍。结合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我们发现除了PMo11Ni(可逆的混合型)和PMo11Fe(可逆的非竞争型)之外,其他过渡金属元素取代的磷钼酸盐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磷钼酸盐因竞争类型和氧化-还原特性以及过渡金属元素本身的差异,可能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产生影响。分子模拟结果表明,PMo11Ni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附近的Ser240、His280、Ser311、Pro312和Arg315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并以范德华相互作用力与活性位点结合的关键极性氨基酸为Tyr158、Gln279、Asp307和Thr310。(3)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钒取代数量不同的五种Dawson型多酸H6+nP2Mo18-n8-n VnO62(n=1-5),简写为P2Mo18-nVn,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P2Mo15V3(IC50=57.01±2.11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13倍,且五种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多酸钒取代数量的增加(不超过3个)会直接影响其酸强度以及氧化性,进而可能也会间接的影响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的结合亲和力,从而使其对酶的抑制效果增强。分子模拟结果表明,P2Mo15V3主要通过氢键(位点氨基酸:Tyr158、Asp242、His280和Ser311)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力(极性氨基酸:Ser240和Arg315)结合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4)本实验以螺旋藻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溶剂(甲醇)及柱层析技术对螺旋藻酚酸进行提取和纯化,并经核磁共振鉴定为4-羟基肉桂酸,进而研究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动力学与机理。酶动力学结果表明,4-羟基肉桂酸(IC50=1.67±0.02 mM)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且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分子模拟结果表明,4-羟基肉桂酸的酚羟基和羧基基团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氨基酸Gln279和Arg315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以促进空间位阻和构象变化,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另外,4-羟基肉桂酸与极性氨基酸(Tyr158、Tyr 316、Asp352、Gln353、Glu411和Arg442)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力,进一步促进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
汪诗梦[4](2020)在《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硫氟交换化学(Su FEx)作为新一代点击化学,利用了硫氟键相对的稳定性和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被亲核试剂取代发生脱氟反应的性质,具有条件温和、产率高、化学选择性好等特点,该类反应可以在氧气和湿溶剂中进行,不受自由基影响,不产生自由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紫外线稳定性,只需要简单的合成步骤即可得到高度稳定的硫氟交换反应前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点击化学反应的许多问题,在材料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更有优势,已经在聚合物合成、聚合后修饰、表面功能化、共价抑制剂研发和蛋白质分子标记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为了将硫氟交换化学更好、更快、更多地应用于材料化学、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探索更多高效的、适用范围更广的方法向分子中引入硫氟官能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乙烯基磺酰氟(ESF)和硫酰氟(SO2F2)这两个重要的含氟硫砌块入手,通过偶联反应开发新型硫氟化合物的合成路径,探索ESF和SO2F2全新的反应性质,拓展硫氟交换化学的应用范畴。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这一具有独特双功能亲电活性的磺酰氟化合物,(1)采用碳氢键活化的策略,使用三价铑作为催化剂,苯甲酰胺作为导向基团,通过与ESF的氧化偶联反应直接高效地实现22个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3个新型磺酰氟取代的内酯化合物和13个磺酰氟取代的内酰胺化合物的合成,为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全新的方法;(2)通过与胺类和酚类等亲核试剂的硫氟交换反应考察其作为双功能亲电试剂的反应活性,并以此评估其作为共价抑制剂的潜能,此外邻位酰胺基团的存在使其还能进一步衍生化,为广泛的生物活性筛选提供丰富的化合物分子库;(3)开发ESF全新的反应性质,并通过ESF与其它常用偶联试剂的竞争反应,评估ESF反应活性,为ESF在Rh(III)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中更好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2.利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配位能力较弱的羧酸酯作为导向基团,(1)通过对氧化剂、添加剂、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的筛选,实现其在三价铑催化下与ESF的直接氧化偶联反应,得到27个结构多样的邻位羧酸酯取代的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2)通过磺酰氟基团和羧酸酯位点上的化学转化进一步对得到的化合物分子进行衍生化研究,为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结构向生物体系中的引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3)对82个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考察,得到3个对耐甲氧西林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抑菌活性的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后续的生物活性和药化研究奠定基础。3.成功开发SO2F2新的反应性质,(1)将SO2F2作为羧酸活化试剂,通过羧酸与其在碱性条件下的硫氟交换反应生成酸酐和酰氟中间体,实现SO2F2介导下羧酸与胺和醇的偶联反应,得到重要有机合成中间体酰胺和羧酸酯化合物;(2)成功应用于氨基酸的修饰和肽链的合成,体现了其在生物化学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3)SO2F2作为无机气体,反应结束后易于除去,且该反应可放大到克级规模而不影响产率,大部分底物反应结束后使用稀盐酸洗涤即可得到高纯度的产物,无需其它后处理操作。上述优势证明该偶联反应的开发解决了传统方法条件苛刻,步骤繁琐等问题,为酰胺和羧酸酯的合成提供一种简便可行、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新方法,也进一步拓展硫氟交换化学的应用范围。
杨西亚[5](2019)在《氟康唑药物修饰多酸的组装化学及抗肺腺癌A549细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具有生物活性的氟康唑药物分子修饰多金属氧酸盐,参考多酸基化合物材料合成的自组装和水热合成法原理,合成新型的氟康唑药物修饰的多酸基单晶化合物,通过表征得到化合物确切的分子式和立体结构,探索并总结多酸基晶体化合物的合成规律及其研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使用晶态材料合成的自组装合成过程作为理论指导,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同时通过多种测试表征手段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和价键计算对新型氟康唑修饰的多酸单晶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结构解析和表征;利用MTT比色法采取肺腺癌A549细胞研究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出五个新型的氟康唑修饰的多酸基化合物。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HFKZ)3(H4SiW12O40)](1);[Cu2ICu2II(FKZ)2(H2O)7(SiW12O40)](2);[Ag4(FKZ)2][PW12O40](3);[Ag4(FKZ)2][SiW12O40](4);[Ag3(FKZ)2(H2O)2][H3SiW12O40](5)。利用富有N的多齿药物分子氟康唑配体,首先利用氟康唑分子和多酸得到无金属离子参与的超分子化合物和利用容易配位的铜离子作为连接器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出单晶化合物1和2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然后通过改变金属离子,考察不同金属离子或者相同金属离子不同的单晶结构(即堆积模式不同)对化合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对抗肿瘤的活性影响,使用银离子作为连接器通过水热合成出化合物35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3和4的堆积模式相同,只有杂多酸的中心原子的不同。体外抗肺腺癌A549细胞活性显示,使用氟康唑、铜氟康唑配合物及其银氟康唑配合物修饰后的多酸均比母体化合物的活性高,说明对母体多酸修饰后,改变了多酸的氧化还原性、电荷分步等从而改变多酸的的活性。活性最高的为铜氟康唑配合物修饰的化合物,可能是铜离子的加入增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位点及促进电子在多酸与金属配合物中的转移。通过对比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即不同成分或不同的堆积模式的化合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最后,通过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计算各个化合物的半抑制浓度值。结论利用临床上目前使用的药物分子氟康唑作为有机配体,使用具有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离子连接使多酸和氟康唑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配位键作用,合成出五种氟康唑修饰的多酸基化合物。化合物抗肿瘤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结构和成分表现出不同的抗肿瘤活,说明在抗肿瘤药物筛选中,多酸基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和成分都很重要。虽然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较差,和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无法匹敌。但是,通过氟康唑修饰后,可以改变多酸的活性,为多酸的修饰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张梦齐[6](2019)在《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合成羰基化合物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催化氧化转化领域,有机碘催化剂是一个大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超价碘做催化剂的研究多为含有有机配体的IBX、DMP等,一般来说,在这种催化体系中,附着在碘上的有机配体不仅能加速反应,还能精确控制催化反应的选择性。然而,许多有机碘催化剂仍需要用到有机配体或者四苯基磷化物(TPPP)等强氧化剂,这些有机物的存在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对空气和湿度的敏感性、商业上不可得性、有机配体对氧化性自降解的敏感性、有机催化剂的耐久性和可回收性的研究等仍然是一大挑战。在此,我们研究并合成了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NH4)5[IMo6O24],并对这种催化剂有效催化氧化制备羰基化合物进行应用研究。该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优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因此可作为经典转化的潜在绿色替代品。(1)本课题在B型Anderson型杂多酸的制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心杂原子为超价碘的A型Anderson型杂多酸催化剂(NH4)5[IMo6O24]的合成方法,并对其进行了IR、XRD、UV等表征。(2)将这种Anderson型的碘催化剂(NH4)5[IMo6O24]应用在苄基氯的催化氧化反应中。以苄氯为模板反应,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拓展底物的同时,进一步证实催化剂(NH4)5[IMo6O24]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能将有机卤化物一步氧化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产率均在85%以上。(3)将所合成的无机碘催化剂(NH4)5[IMo6O24]应用于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研究。以胡椒醇为模板反应,得出在NaCl做添加剂,O2为唯一氧化剂,70 oC条件下反应12 h,胡椒醛产率为95%。并以胡椒醇为模板原料,考察了催化剂、氧化剂、添加剂、溶剂等的组成和用量、反应时间、以及温度等因素对醇氧化成醛或酮效率的影响,最终得到醇氧化生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都有很高的产率。研究还发现通过改变不同添加剂,醇类化合物能将氧化过程选择性控制在生成相应醛的阶段。
赵怀波[7](2018)在《通过电化学氧化实现N-H/C-H键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氮杂芳香化合物中的合成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由于其所具有的良好生理学活性,在药物化学以及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也吸引着化学家的重视与研究。氮中心自由基是有机合成中的一类重要活性中间体,其在N-C键的构建以及杂环芳香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利用电化学手段氧化N-H键产生氮中心自由基,通过N-H/C-H键的交叉偶联反应,实现了苯并咪唑、吡啶并咪唑、菲啶等氮杂芳香化合物的合成。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通过电化学氧化亚胺N-H键产生亚胺氮自由基,随后亚胺自由基对芳环进行加成,再经过氧化芳构化实现苯并咪唑及吡啶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且只产生氢气作为副产物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第二部分工作利用联芳香醛与便宜、易得的氨气为“氮源”反应生成联芳香醛亚胺,然后通过电化学氧化N-H/C-H键的交叉偶联反应实现菲啶等一系列氮杂多环芳烃的合成。该合成方法反应原料简单易得,无需使用氧化试剂,无需额外加入电解质。最后我们根据实验以及计算结果提出了自由基正离子环化的反应机制。
冯雪[8](2018)在《Keggin型多酸相转移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文中提出分子中含有C-N键、C=N键的有机含氮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通常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中,苯并咪唑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抗蚀性,对动物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药物化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氟原子的拟态效应、电子效应、稳定性和亲脂性,氟原子的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类化合物的内吸性和生理活性,因此,选用高效、环保的催化剂,合成氟化苯并咪唑衍生物,并通过有效方式实现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对医药、农药分子的结构及性能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用高效、环保的绿色催化剂12-钨磷酸,通过相转移的方法催化芳胺和酮合成了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在苯并咪唑衍生物中通过引入氟原子(CF3)改变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通过对实验条件(如温度、溶剂、反应时间)等的优化,确定单相反应的最佳条件,同时对双液相反应的情况及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最终确定了在60oC,氩气气氛下,以甲苯为溶剂、12-钨磷酸为绿色催化剂、芳胺和酮为原料,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实现了产物的五元环化及C-N的构建,也对反应的普适性进行了探究。在催化剂循环利用方面,催化剂经过简单处理后而重新使用,目标产物容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提高了催化剂的分离效率,有利于实现工业生产中反应的连续化。
柴岭,夏强强,袁江培,边启龙,詹宇鹏,徐元清,徐浩,陈威[9](2017)在《1,2,4-噻二唑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1,2,4-噻二唑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独特的生物和生理活性使其在药物化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从简单底物出发,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被不断报道.其中,碘催化、光催化等合成方法以原料易得、简单高效、绿色无污染等优势,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1,2,4-噻二唑的合成.本文对1,2,4-噻二唑的合成方法以及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
夏鸣[10](2017)在《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油品清洁化是油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所在团队稀散元素功能性化合物合成与应用研究的多年工作积累,结合油品清洁化进展需求和钼化合物功能化优势,确定了燃油氧化脱硫催化剂和免硫磷绿色润滑油添加剂为本研究的两个突破口。在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基础上,重点考察、研究了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以上两方面的应用。合成了 3大类18种钼(钨)功能型化合物。包括10种八钼酸盐化合物(4种咪唑类八钼酸盐、3种喹啉类八钼酸盐、3种哌啶类八钼酸盐)、4种过氧钼酸盐化合物、4种钼(钨)酸盐室温离子液体。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HR-MS)、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功能型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与目标产物结构一致。以所合成的3类10种八钼酸盐化合物为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模拟油(Oil-DBT)进行脱硫研究,发现3类八钼酸盐在萃取催化氧化脱硫体系中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硫脱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随阳离子上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加,3类八钼酸盐的脱硫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并以侧链上C原子个数为12时,脱硫率最大。烷基侧链长度相同时,3种不同含N杂环修饰的八钼酸盐对氧化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12mim]4Mo8026>[C12qui]4Mo8026>[C1,12pip]4Mo8026。通过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H202用量以及萃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分别确定了[C12mim]4Mo8026、[C12qui]4Mo8026、[C1,12pip]4Mo8026为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将三种催化剂应用到实际汽油样品中硫化物的脱除实验研究,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表征方法,进行了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氧化产物为二苯并噻吩砜(DBTO2),推断八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时的活性中间体结构为单钼过氧化物。以所合成的4种过氧钼酸盐作为催化剂,对模拟油中DBT的脱除反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4种催化剂对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16mim]2Mo2O11>[C1,16pip]2Mo2O11≈[C1,16pyr]2Mo2O11>[C16qui]2Mo2O11。通过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H2O2用量以及萃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优化了[C16mim]2Mo2O11和[C1,16 pip]2Mo2O11脱除模拟油中DBT的最佳反应条件。以[C16mim]2Mo2O11为催化剂在催化剂用量 0.25 wt%([C16mim]2 Mo2O11/n-octane)、n(H2O2)/n(S)(O/S比)为 4、剂油体积比为1:10的条件下30℃反应1 h可取得98.9%的脱硫率,且该催化剂循环10次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以[C16mim]2Mo2O11催化不同真实油品脱硫,取得令人满意的脱硫率,脱硫率最高可达92.3%。将所合成的钼(钨)酸盐离子液体加入到润滑油基础油中进行摩擦学性能研究。油溶性实验表明:[N8,8,8,1]2MoO4和[N8,8,8,1]2WO4在400SN基础油中的溶解性优于[C4,8 im]2MoO4 和[C4,8im]2WO4。通过四球机对[N8,8,8,1]2MoO4和[N8,8,8,1]2WO4在 400SN 基础油中的摩擦性能进行测试发现,[N8,8,8,1]2MoO4的摩擦性能优于[N8,8,8,1]2WO4。加入0.5 wt%[N8,8,8,1]2MoO4可提高400SN基础油的烧结负荷(PD值)一个等级,提高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23.8%,降低磨斑直径(WSD)34.6%。对长磨实验后钢球表面的X光微区分析(EDS)显示,钼(钨)离子液体优良的摩擦学特性可能和摩擦过程中形成的含有MoOx或WOx和FeOx的化学沉积膜有关。铜片腐蚀试验显示添加0.5 wt%[N8,8,8,1]2MoO4和0.5 wt%[N8,8,8,1]2WO4的400SN基础油对铜片几乎没有腐蚀性。
二、杂多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多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镁催化烯丙酯的直接活化在构建手性氧杂多并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前言 |
1.2 氧杂多并环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活化及其在不对称化学中的应用 |
1.3.1 预活化及烯醇硅醚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
1.3.1.1 环状烯醇硅醚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
1.3.1.2 非环烯醇硅醚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
1.3.2 直接活化及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
1.3.2.1 环状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直接活化及其应用 |
1.3.2.2 非环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直接活化及其应用 |
1.3.3 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镁催化烯丙酯的直接活化在构建手性氧杂多并环中的应用研究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优化 |
2.3.2 底物拓展 |
2.3.3 小结 |
2.4 实验方法 |
2.4.1 仪器与试剂 |
2.4.2 配体的合成 |
2.4.3 底物的合成 |
2.4.4 镁催化烯丙酯分子内加成的代表过程 |
2.5 产物表征数据 |
2.6 构型确定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3.1 总结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简介 |
1.1.1 全球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简介 |
1.1.2 我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简介 |
1.2 恶性肿瘤的治疗 |
1.2.1 外科治疗 |
1.2.2 放射治疗 |
1.2.3 药物治疗 |
1.3 多金属氧酸盐的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
第2章 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化合物的合成 |
2.2.1 VMOP-31 的合成 |
2.2.2 AsMOP-8 的合成 |
2.3 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3.1 VMOP-31 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3.2 AsMOP-8 的结构分析和表征 |
2.4 As MOP-8 稳定性研究 |
2.4.1 AsMOP-8在PBS中的稳定性 |
2.4.2 AsMOP-8 在氨基酸及谷胱甘肽中的稳定性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多金属氧酸盐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及毒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VMOP-31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2 AsMOP-8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3 AsMOP-6 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
3.2.4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肿瘤活性及毒性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肿瘤活性比较 |
3.3.2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对正常细胞毒性的比较 |
3.3.3 三种多金属氧酸盐抗 A549 细胞治疗指数的比较 |
第4章 AsMOP-8 急性毒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 5 章 As MOP-8 体内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毒性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小鼠的一般状态 |
5.2.2 AsMOP-8 体内抑瘤效果 |
5.2.3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5.2.4 小鼠脏器指数 |
5.2.5 小鼠各脏器病理改变 |
5.3 讨论 |
5.3.1 AsMOP-8 对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5.3.2 AsMOP-8 体内抑瘤效果 |
5.3.3 AsMOP-8 对小鼠各脏器的影响 |
第6章 AsMOP-8 抗非小细胞肺癌机制的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体外实验结果 |
6.2.2 体内实验结果 |
6.3 讨论 |
6.3.1 AsMOP-8与ct DNA的相互作用 |
6.3.2 AsMOP-8与BSA的相互作用 |
6.3.3 AsMOP-8对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4 AsMOP-8对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6.3.5 AsMOP-8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α-葡萄糖苷酶 |
1.1.1 糖尿病简介 |
1.1.2 α-葡萄糖苷酶概述 |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应用 |
1.2 多金属氧酸盐 |
1.2.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
1.3 螺旋藻 |
1.3.1 螺旋藻概述 |
1.3.2 螺旋藻的生理功能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杂原子不同的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2.2 酶动力学 |
2.2.3 分子模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Keggin型多酸的结构表征 |
2.3.2 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
2.3.3 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过渡金属取代的七种磷钼酸盐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2.2 酶动力学 |
3.2.3 分子模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七种磷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
3.3.2 七种磷钼酸盐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
3.3.3 镍取代的磷钼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钒取代数不同的五种Dawso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2.2 酶动力学 |
4.2.3 分子模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五种钒取代Dawson型多酸的结构表征 |
4.3.2 五种钒取代Dawso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
4.3.3 多酸P_2Mo_(15)V_3 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旋藻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螺旋藻酚酸的提取纯化及结构表征 |
5.2.2 酶动力学 |
5.2.3 分子模拟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螺旋藻酚酸的结构表征 |
5.3.2 4-羟基肉桂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
5.3.3 4-羟基肉桂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4)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硫氟交换(Su FEx)点击化学的应用 |
1.2.1 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
1.2.2 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
1.3 乙烯基磺酰氟(ESF)的研究进展 |
1.3.1 ESF参与的Michael加成反应及其应用 |
1.3.2 ESF参与的环加成反应 |
1.3.3 ESF参与的Heck偶联反应 |
1.3.4 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5 ESF衍生试剂的研究进展 |
1.4 硫酰氟(SO_2F_2)的研究进展 |
1.4.1 SO_2F_2与酚或胺的反应 |
1.4.2 芳基氟磺酸酯的反应研究进展 |
1.4.3 SO_2F_2介导的其它化学转化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Rh(Ⅲ)催化的苯甲酰胺与乙烯基磺酰氟氧化偶联反应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2.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4 操作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2.3.2 ESF反应活性评估 |
2.3.3 衍生化反应研究 |
2.3.4 反应机理 |
2.3.5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Rh(Ⅲ)催化的苯甲酸酯与乙烯基磺酰氟氧化偶联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3.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3.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操作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3.3.2 衍生化反应研究 |
3.3.3 ESF反应活性评估 |
3.3.4 反应机理 |
3.3.5 2-芳基乙烯基磺酰氟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
3.3.6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硫酰氟介导的羧酸偶联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4.2.2 测试表征与仪器 |
4.2.3 反应条件优化 |
4.2.4 操作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底物的拓展 |
4.3.2 克级反应及衍生化反应研究 |
4.3.3 反应机理 |
4.3.4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5)氟康唑药物修饰多酸的组装化学及抗肺腺癌A549细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多金属氧酸盐简述 |
1.1.1 多酸的酸性 |
1.1.2 多酸的氧化还原性 |
1.2 多酸的修饰化学 |
1.2.1 金属有机框架修饰多酸 |
1.2.2 金属离子修饰多酸 |
1.2.3 有机分子修饰多酸 |
1.2.4 碳材料修饰多酸 |
1.3 多酸的药物活性行为 |
1.3.1 多酸化合物的药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2 多酸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优点 |
1.4 药物配体的选择 |
1.5 小结与展望 |
第2章 氟康唑及铜氟康唑配合物修饰多酸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与材料 |
2.2 方法 |
2.2.1 溶剂热合成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2.2.3 化合物1和2 的结构与表征 |
2.2.4 化合物1和2 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合物1和2 的结构与表征 |
2.3.2 化合物1和2 的结构分析 |
2.3.3 化合物1和2 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与评价 |
2.4 小结 |
第3章 银氟康唑配合物修饰多酸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与材料 |
3.2 方法 |
3.2.1 化合物的合成 |
3.2.2 化合物3~5 的结构与表征 |
3.2.3 化合物3~5 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合物的合成机理 |
3.3.2 化合物3~5 的结构与表征 |
3.3.3 化合物3~5 的结构分析 |
3.3.4 化合物3~5 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与评价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附表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合成羰基化合物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金属氧酸盐简述 |
1.3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
1.4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 |
1.5 杂多酸的制备技术 |
1.6 杂多酸的功能概述 |
1.6.1 杂多酸催化反应简述 |
1.6.2 杂多酸的催化功能简介 |
1.6.3 杂多酸催化烯烃氧化 |
1.6.4 杂多酸催化含氮化合物的氧化 |
1.7 ANDERSON型杂多酸的简述和结构 |
1.8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
1.9 本课题设想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NH4)5[IMO6O24]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1.1 A型 Anderson型杂多酸研究进展 |
2.2 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催化剂(NH4)5[IMo6O24]的制备 |
2.3.2 催化剂(NH4)5[IMo6O24]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对有机卤化物催化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和设备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优化反应条件 |
3.3.2 底物拓展 |
3.3.3 催化剂1 循环利用性能研究 |
3.3.4 催化氧有机卤化物的一般通用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用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高效催化醇氧化成相应的醛和酮 |
4.1 引言 |
4.1.1 有机碘IBX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4.1.2 有机碘DMP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4.1.3 有机碘IBS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4.2 材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部分 |
4.3.1 优化反应条件 |
4.3.2 底物拓展 |
4.3.3 催化氧化醇的一般程序 |
4.3.4 苄醇的克量级氧化和催化剂1 的再循环能力 |
4.3.5 催化剂1 回收性能表征图 |
4.3.6 反应机理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部分产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附录2 部分产物核磁共振波谱图 |
(7)通过电化学氧化实现N-H/C-H键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氮杂芳香化合物中的合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生成氮自由基的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课题提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电氧化N-H/C-H键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苯并咪唑及吡啶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研究计划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一)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节 实验部分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电氧化N-H/C-H键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菲啶类氮杂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研究计划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节 实验部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Keggin型多酸相转移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金属氧簇化学简介 |
1.1.1 多金属氧簇的优势 |
1.1.2 Keggin型多酸在酸催化中的应用 |
1.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简介 |
1.2.1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药用活性 |
1.2.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催化合成的研究进展 |
1.2.3 氟化苯并咪唑衍生物的优势及意义 |
1.3 相转移催化简介 |
1.3.1 相转移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1.3.2 相转移催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Keggin型多酸相转移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催化剂的选择 |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4 相转移催化法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2.3.5 双相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6 考察催化体系的适用性 |
2.3.7 反应机理探究 |
2.4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酸催化构建C-N键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1,2,4-噻二唑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1, 2, 4-噻二唑的合成方法 |
1.1 用腈和硫直接合成1, 2, 4-噻二唑 |
1.2 硫代酰胺氧化二聚 |
1.2.1 DMSO/亲电体体系实现的硫代酰胺氧化二聚 |
1.2.2 曙红Y催化的氧化反应 |
1.2.3 磷钼钒杂多酸催化的硫酰胺二聚 |
1.3 硫脲的氧化二聚 |
1.4 N-硫代酰基脒及其衍生物的氧化关环 |
1.4.1 N-硫代酰基脒 |
1.4.2 N-硫代酰基胍 |
1.4.3 N-硫代氨基甲酰基脒 |
1.4.4 铜催化的硫代氨基甲酰基脒的氧化 |
1.4.5 N-硫代酰基-N', N'-二甲基脒 |
1.5 由脒直接合成1, 2, 4-噻二唑 |
1.6 由二硫代亚胺基碳酸盐合成1, 2, 4-噻二唑 |
1.6.1 亚胺基二硫代碳酸盐 |
1.6.2 N-乙氧羰基亚胺基硫代碳酸盐 |
1.7 1, 3-偶极环加成反应 |
1.8 三组分串联反应 |
1.9 碘催化或碘辅助的氧化反应 |
1.1 0 热解和重排 |
2 1, 2, 4-噻二唑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
2.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2.2 G-蛋白偶联受体 |
2.3 消炎作用 |
2.4 心血管系统 |
2.5 抗生素活性 |
3 结论与展望 |
(10)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钼酸盐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
1.2.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
1.2.2 多钼酸盐的合成化学研究进展 |
1.2.3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催化有机反应领域的应用 |
1.2.4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绿色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
1.3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
1.3.1 氧化脱硫概述 |
1.3.2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
1.4 有机钼化合物在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应用 |
1.4.1 钼系润滑剂的发展简介 |
1.4.2 非硫磷有机钼的研究进展 |
1.4.3 有机钼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1.5 离子液体的摩擦学研究现状简介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设计 |
第二章 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八钼酸盐的合成 |
2.2.3 过氧钼酸盐的合成 |
2.2.4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
2.3 八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
2.3.1 红外光谱 |
2.3.2 核磁氢谱 |
2.3.3 电喷雾质谱 |
2.3.4 元素分析 |
2.3.5 晶体结构 |
2.4 过氧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
2.4.1 红外光谱 |
2.4.2 核磁氢谱 |
2.4.3 电喷雾质谱 |
2.4.4 元素分析 |
2.5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
2.5.1 红外光谱 |
2.5.2 核磁氢谱 |
2.5.3 质谱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萃取剂的制备 |
3.2.3 八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实验方法 |
3.3 咪唑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
3.3.1 不同脱硫体系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
3.3.2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
3.3.3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4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3.3.5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
3.3.6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3.4 喹啉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
3.4.1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
3.4.2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
3.4.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3.4.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
3.4.5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3.5 哌啶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
3.5.1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
3.5.2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
3.5.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3.5.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
3.5.5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3.6 不同八钼酸盐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
3.7 氧化产物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
3.7.1 模拟油品中DBT氧化产物分析 |
3.7.2 八钼酸盐催化剂活性中间体分析 |
3.7.3 反应机理探讨 |
3.8 小结 |
第四章 过氧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过氧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实验方法 |
4.3 [C_(_(16))_mim]_2Mo_2O_(_(11))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
4.3.1 萃取剂的确定 |
4.3.2 [C_(_(16))mim_]_2_Mo_(_2)O_(11)催化DBT模拟油氧化脱硫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4.3.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
4.3.5 实际汽柴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4.4 [C__(1,1_(6))pip]__2M_o__(2O)_(11)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
4.4.1 [C_(_(1,16))pi_p]__2M_(o_)2O_(11)催化氧化模拟油脱硫实验条件的优化 |
4.4.2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4.4.3 [C_(_(1,16))pi_p]__2M_(o_)2O_(11)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
4.4.4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
4.5 氧化产物分析及反应机理 |
4.5.1 模拟油品中DBT氧化产物分析 |
4.5.2 反应机理探讨 |
4.6 不同过氧钼酸盐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
4.7 不同钼催化剂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
4.8 小结 |
第五章 免硫磷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油溶性实验 |
5.2.3 摩擦性能测试 |
5.2.4 磨斑表面分析 |
5.2.5 热稳定实验 |
5.2.6 铜片腐蚀实验 |
5.3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油溶性研究 |
5.4 甲基三辛基钼(钨)酸铵离子液体在4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
5.4.1 摩擦学性能研究 |
5.4.2 摩擦表面分析 |
5.4.3 热稳定性研究 |
5.4.4 腐蚀性研究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的表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杂多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镁催化烯丙酯的直接活化在构建手性氧杂多并环中的应用研究[D]. 杨玉玲. 兰州大学, 2021(11)
- [2]新型多金属氧酸盐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郑雁. 吉林大学, 2020(08)
-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D]. 迟国祥. 集美大学, 2020(07)
- [4]基于硫氟交换点击化学的偶联反应研究[D]. 汪诗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5]氟康唑药物修饰多酸的组装化学及抗肺腺癌A549细胞研究[D]. 杨西亚.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6]无机配体支撑的碘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合成羰基化合物中的作用研究[D]. 张梦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7]通过电化学氧化实现N-H/C-H键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氮杂芳香化合物中的合成应用研究[D]. 赵怀波. 厦门大学, 2018(07)
- [8]Keggin型多酸相转移催化合成含氟苯并咪唑衍生物[D]. 冯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1,2,4-噻二唑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J]. 柴岭,夏强强,袁江培,边启龙,詹宇鹏,徐元清,徐浩,陈威. 化学研究, 2017(06)
- [10]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D]. 夏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