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做”的辩证法

“说”与“做”的辩证法

一、“说”与“做”的辨证(论文文献综述)

张婕[1](2021)在《在《医学启源》视域内对张元素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医学启源》视域内对着作者张元素的五运六气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张元素的五运六气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经验,进而丰富五运六气理论,并促使其进一步与当今中医临床共融共进及在中医临床中的更广泛应用。方法: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由任应秋点校、任廷革整理的《医学启源》作为研究蓝本,在认真、系统、反复地品读该书全文的同时,也参阅了相关医籍,尤其是《黄帝内经》的运气理论,并以理论研究、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系统挖掘、梳理、分析、归纳、总结了张元素在《医学启源》着作中所阐述的五运六气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结果:1、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上,以运气理论为主线,主要论述脏腑辨证、疾病的主证与转归等内容。他在卷首创立了“天地六位藏象图”,接续阐发了脏腑与经络之间的关系、脉象之机理、五运与五郁之病,最后阐述了六气发病的特点与治法。2、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中,运用运气理论详解了五运与六气为病的发病特点,还根据六气特点和方剂的功效,以六气为纲目分类方剂,并对风、暑热、湿土、火、燥、寒水六类方剂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3、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下,运用运气理论释药解方。他对药性进行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的阐释,并以图示意,从而使其深奥之理直观易明,并将中药按功效分为了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既有创新性又非常实用。他还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制定了“五行制方生克法”,并在该法后列两首自创方以“教人比证立方之道”。结论:1、张元素十分注重运气理论,且多有发挥。他在分析病变机理、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上,均秉承《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却又不拘泥其中,师古不泥古、师古不贱今,而自成家法。2、张元素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构建了完备独特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完善了脏气法时补泻法,并将方与药结合运气理论按功效进行新分类,还创建了制方法、创立了引经报使学说与法象药理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运气理论,对后学一直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3、张元素的五运六气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可谓“运气内科学”,非常具有实用性。4、张元素的五运六气学术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他遵从天地时空时时变化的客观事实,提出“运气不齐”而要因时制宜灵活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的独到见解。

张森悦[2](2021)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搜集、查阅有关“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文献资料和书籍着作等,对它们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析,探究、总结古代医家和现当代医家以卫气营血为纲辨治内伤杂病的状况,明确历史脉络下的继承与发展,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卫气营血辨证对于内伤杂病辨治的独特意义,以期在当今临床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方法: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为核心文献,辨识、采集其中涉及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内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研究,以溯清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源”;再以中国知网及校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探究现当代医家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应用卫气营血辨证之情况,以示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流”。研究内容:对“六经钤百病”亦即外感热病纲领辨治内伤杂病的先导予以探究,以纵观“外感-内伤”合治范式的承袭。对叶天士以卫气营血为纲辨治内伤杂病的状况予以研究,包括卫气营血单一层次、复合层次及与络病学说融合后在内伤杂病中的辨治,以及所摄含疾病的科目、种类,具体病机、治法与方药等,以进一步总结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优势。对赵绍琴、谢路、张文选等几位推崇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现当代医家之思想予以提炼、归纳,展现他们在理论继承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将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辨证及内伤杂病的主流辨证方法——脏腑辨证进行比较研究,可更加明确其内在固有优势,从而为在内伤杂病领域系统地应用该理论框架提供参考。结论:1.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之间复杂交错的关系以及现今时代疾病谱的改变为卫气营血辨证拓展至内伤杂病领域奠定了基础。2.自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以来便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内伤杂病的诊治中,包括单一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层次及卫气、卫营、卫气营及气血等复合层次之辨治,涉及《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病、咽喉病、咳嗽、血证、消渴、中风、痉厥、痹证、痿证、眩晕、淋浊、不食、癍痧疹瘰等60种内伤病证。3.叶天士将卫气营血辨证应用于内伤杂病时,常与“观舌象”紧密结合,不但可以直观地分析疾病的浅深层次,对于判断疾病之进退、更具针对性地处方用药有着重要意义。4.卫气营血辨证对于内伤杂病辨治之优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层次性:将疾病精确分层。第二,系统性:(1)注重卫、气、营、血各层面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为临床多层同治的复方合法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将卫气营血层次与“阳络-气经-阴络”结构相关联,指出疾病传变过程中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注重顺势透达。5.现当代医家赵绍琴、谢路、张文选等为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领域(包括许多疑难疾病)中的辨治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徐钰莹[3](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袁颍超[4](2021)在《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诊疗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总结中医诊疗模式内涵、特征、优势及中西医诊疗模式的差异,促进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传承发展。方法:通过理论与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诊疗模式。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认知生命、健康、疾病的学术内涵。临床研究通过分析导师曹洪欣教授门诊病例,结合相应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原始资料提取,包括患者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疗时间、主要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证候、处方用药、服用剂数。运用SPSS2 3.0软件,统计分析医案各要素。结果:理论研究显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来源于太虚元气化生的阴阳二气及父母之精;构成生命的阴阳二气除了交感变化,还需阴阳二气和合平衡;人的生命包含形神两方面,是形与神合一的整体;气是推动人体生命发展的动力。人的生命过程经历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阶段性变化,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健康观以“中和”为指向,主要体现在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人体内环境的“和”体现在人体自身形神和调,人体外环境的“和”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和”。中医对疾病的认知主要表现为阴阳失调、邪胜正衰的发病观,整体审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诊断观,多方复法、以平为期的治疗观及早期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672例,包括男性724例,女性948例;年龄2~92岁,平均年龄(47.18±16.76)岁,其中 1~10岁41例,1 1~2 0岁 6 7例,2 1~3 0岁 1 7 1例,3 1~4 0岁 2 8 8例,4 1~50岁 331例,51~60岁 428例;61~70岁 233例;71~80岁8 8例;8 1岁以上2 5例。涵盖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病名统计中兼见2种疾病者5 6 3例,3种疾病以上者5 2 4例。西医病名共计3 3 3种,中医病名 8 7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男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等临床各科。以纳入研究中共2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例,分为急性期、迁延期、慢性期、后遗症期。不同的分期,证候表现也各有差别,中医治疗时在掌握该病总体发病、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辨别各时期证候,予以相应方药,全过程治疗,收获良好效果。主要结论:1.中医基于人的观察、实践和研究,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以人为本”是中医诊疗模式的显着特征。2.全周期、全过程、全科的个体化诊疗,融科学、人文与艺术特性相结合,是中医诊疗模式的优势。3.传承和发展中医诊疗模式,在顺应医学模式转变、解决临床诊疗难题、防治亚健康、改善医患关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旖旎[5](2021)在《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文中认为目的:为了实现王琦教授“道”和“术”的全面传承,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研究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多元融合的方法,通过访谈、文献、医案等资料进行挖掘,抽提王琦教授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学术思想、诊疗技术、方药特点等信息,并提炼出传承要点。方法:本研究依托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704100),子课题一: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的方法学体系和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YFC1704101),分别应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研究:1.对王琦教授本人、弟子及患者进行访谈获得访谈资料,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挖掘王琦教授的思想道德、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隐形的人文底蕴信息,形成类属及核心类属,并获得传承要点。2.应用名医传承平台,以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为例,对王琦教授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从核心药物分析、药物相关性分析、随证加减分析、聚类分析等方面,总结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结果:1.扎根理论研究本研究访谈王琦教授本人1次,共计0.9小时;访谈王琦教授的弟子、学生6名,每人1次,平均时长0.8小时/人;访谈患者4名,每人1次,平均时长0.5小时/人;研究最终接受访谈人数为11人,获得访谈文字稿11篇,共7.4万余字,并佐以部分文献资料进行补充。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获得初始编码316个,形成副类别32个,类别7个,分别为思想道德、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疗效要素、学术思想、方药特点、诊疗技术七个类别,并发现“思想道德”可以统领以上类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医德、师德与行为准则四个方面,与其他六个类别以及副类别关系密切,可以在宽泛的范畴里囊括其他六个类别,综合分析,提炼出“良医良师良人,道以统术”的核心类别。2.数据挖掘本研究共纳入185例医案处方,分别为50例变应性鼻炎医案,76例支气管哮喘医案以及59例荨麻疹医案,其中使用最多的中药为乌梅、蝉衣、防风、赤芝,即王琦教授自拟的脱敏调体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处方主要以脱敏散邪,清肺养阴,宣通鼻窍为组方思路;支气管哮喘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抗过敏为组方思路;荨麻疹则以清热凉血,脱敏消风为组方思路。结论:1.从“道”“术”两个方面分析,“道”包括为医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以及为人之道,是难以量化计算的;“术”主要指医术,包括理法方药,是具体的,可以被量化的。“道”与“术”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与补充的,“道”不仅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还有助于“术”的传承。因此,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应当注重“道术结合”。通过扎根理论全面挖掘王琦教授道术两方面内容,得出思想道德为核心类别,通过对“道”与“术”的内涵与关系探讨,得到“道以统术”的结论,思想道德可以统筹文化精神,也可以解释价值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观念,指引外在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内容应该包含道术两个层面,尽力做到全面传承,高效传承。2.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调体,以脱敏调体方为基础,依据核心病机选取主方,随证加减,体现了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时的“主病主方”理论与“辨体-辨病-辨证”相互补充的临证诊疗模式,数据挖掘结果与扎根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6](2021)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搜集及整理新加坡中华医院的眼科组的治疗干眼病例,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共收集了 1086个患者初诊病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资料,对不同的干眼中医证型,所常用的中药和方剂,进行分析和整理,为以后的新加坡中华医院干眼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2013年1月~2019年5月临床初诊病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1086例(皆为初诊)病例,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病例中的症状、病机、方药等内容。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干眼患者的性别分布女性求诊的比男性多。1086病例中,女性在干眼患者中占大多数,占了 74.85%(813例),男性则占25.15%(273例)。在年龄的分布方面40岁过后的干眼患者人数,就占了总数据1086例的1016例,约是总数的93%。1086个病案中干眼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眼干涩83.42%、寐差27.26%、眼痒17.22%、流泪 16.11%,口干 15.93%、视物模糊 15.01%、眼痛 13.26%、畏光 10.13%。主要的证型分布是肝肾阴虚证24.13%、肺肾阴虚证12.06%、气滞血瘀证11.14%、气血两虚证9.02%、气虚血瘀证6.45%、气阴两虚证3.04%、肝脾不调证1.38%、阴虚证1.01%、血瘀证0.92%。主要的方剂运用频次分布有杞菊甘露饮65.75%、增液汤10.22%、小柴胡汤3.31%、桑菊饮3.04%、丹栀逍遥散2.76%、温胆汤2.76%、生脉散2.58%、香砂六君子汤2.58%、杞菊地黄丸2.21%、归脾汤1.75%等20个方剂。主要的中药在诊次中的分布分别为菊花90.7%、麦冬88.86%、生地88.21%、石斛79.65%、百合77.72%、枳壳 75.41%、陈皮 72:84%、枸杞子 71.09%、太子参 69.15%、桑叶 36.19%等36味药。结论:干眼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越高,女性的发生干眼的机率也比同年龄的男性来得高。干眼的主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干眼的核心药物是菊花、麦冬、生地、石斛、百合、枳壳。杞菊甘露饮是治疗干眼的核心方,药物组成是枸杞子、麦冬、百合、石斛、生地、枳壳、陈皮、菊花、太子参。杞菊甘露饮与增液汤、桑菊饮叠加应用,治疗以阴虚发热,津液耗损的干眼证型。

王彦彦[7](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鲁周南[8](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李甲民[9](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张淘淘[10](2020)在《《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四库提要辨证》是民国时期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集中匡谬、补证的学术着作。全书辨证篇数共四百九十篇,计八十余万字。其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基础,对着录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撰者生平等内容进行重新考订。对後人更好利用四库文献、重新评估《总目》价值、深入研究乾嘉学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漠宋并重治学理念的渗入,使得此书不仅堪当民国四库考据着述之高峰,更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独树一帜;二是此书实自作者十七岁初读《四库全书总目》时开始考证、撰写,一直到辞世前几年才因沉疴所绊,不复更作,因而反映的既不是作者同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亦不可代表某一时期的学术水平,偶尔的疏忽在所难免。本文针对《四库提要辨证》这两个鲜明的特征,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四库提要辨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并在余嘉锡本人对《四库提要辨证》以终其一生的精力进行增补、修订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一些由於作者时代条件限制而未可为定案的条目进行二次订补。全文分为三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其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节立足於对余嘉锡前期开始撰写的《四库提要辨证》与後期两部理论着作《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的比较,探讨《四库提要辨证》中余嘉锡对於中国传统目录学思想以及古书体例理论的认识情况;第二、三节探讨余嘉锡辨证《四库全书总目》在考据方法、材料、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主观条件。第二部分对《四库提要辨证·经部》、《史部》进行订补,主要着眼於余嘉锡阙疑以俟再考之处,并按照《四库提要辨证》原有的四部分类法列次之。

二、“说”与“做”的辨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与“做”的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1)在《医学启源》视域内对张元素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五运六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张元素及《医学启源》概览
    1 医家张元素生平简要
    2 《医学启源》概述
第二章 张元素《医学启源》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
    1 《医学启源》上卷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
        1.1 运气与“天地六位藏象图”
        1.2 运气与脏腑经络
        1.3 运气与脉象之机
        1.4 五运与五郁之病
        1.5 六气与外感病
        1.6 小结
    2 《医学启源》中卷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
        2.1 五运主病与六气为病
        2.2 六气为纲分类方剂
        2.3 小结
    3 《医学启源》下卷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
        3.1 运气与药性
        3.2 运气与制方法
        3.3 小结
第三章 张元素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特色的研究
    1 构建完备独特的脏腑辨证体系
    2 完善脏气法时补泻法
    3 六气类方与化裁用方
    4 建立独特制方法
    5 提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说
    6 首创引经学说与药类法象理论
    7 小结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卫气营血辨证形成之历史过程
    2 “六经钤百病”是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内伤杂病辨治之先导
    3 卫气营血辨证能够用于内伤杂病辨治之基础
        3.1 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复杂关系
        3.2 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源 ”
    1 叶天士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探微
        1.1 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单一层次辨治
        1.2 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复合层次辨治
        1.3 卫气营血辨证融合络病学说在内伤杂病中的辨治
        1.4 与舌诊紧密结合
        1.5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优势
第三部分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流 ”
    1 现当代医家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之旨要
        1.1 赵绍琴——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古今内伤杂病
        1.2 谢路——以卫气营血辨证指导施治“热郁证”
        1.3 张文选——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析疾病浅深层次
        1.4 小结
    2 卫气营血辨证在当今部分内伤杂病辨治中的特色应用
        2.1 从“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论治冠心病
        2.2 从“透因透用”论治过敏性紫癜
        2.3 从“卫气营血-络病 ”辨治银屑病
        2.4 从“伏邪”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5 卫气营血辨证在肿瘤放疗后的应用
    3 导师张福利教授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思路探析
        3.1 基于“卫气营血论治”的系统性而探索“透解瘀热顺势祛邪法”应用举例
        3.2 基于“湿热在经-瘀热入络”病机路径探索“分消走泄顺势祛邪法”应用举例
        3.3 基于“分消走泄顺势祛邪法 ”与“透解瘀热顺势祛邪法 ”的复合性应用举例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辨证之对比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2 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之对比
        2.1 相同点
        2.2 不同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前期研究基础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诊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中医诊疗模式概述
        (一 )学术内涵
        (二 )形成基础
    二、中医诊疗模式研究
        (一 )病证结合
        (二 )方证相应
    三、西医诊疗模式研究
        (一 )循证医学
        (二 )整合医学
        (三 )精准医疗
    四、中西医结合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
        (一 )形与神俱,动态变易的生命观
        1. 生命来源——阴阳和合与父母之精
        2. 生命形成条件——阴阳交感,和合平衡
        3. 生命结构——形神系统
        4. 生命动力——气
        5. 生命过程及生理特点
        (二 )恒动平衡,中正平和的健康观
        1. 人体内部
        2. 人与外环境
    二、中医对疾病的认知
        (一 )阴阳失调,邪胜正衰的发病观
        (二 )整体审查,病证结合的诊断观
        1. 司外揣内,以常衡变的诊查原理
        2. 四诊合参,审察内外的诊断方法
        3. 因发知受,病证结合的诊断结论
        (三 )多方复法,以平为期的治疗观
        (四 )早期干预,治未病的防微杜渐理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二、结果
        1. 基本信息
        2. 病名分布
        3. 不同年龄所患疾病分布
        4. 不同年龄主要疾病首诊证候分布
        5. 典型疾病证候分布
        6. 不良反应情况
    三、讨论
        (一 )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分析中医诊疗模式
        1. 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与病证结合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2. 全周期、 全过程、 全科的整体化诊疗特征
        3. 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
        4. 中医诊疗模式的优势
        (二 )中西医诊疗模式比较
        1. 相同与差异分析
        2. 优势互补作用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5)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现状概况
        1 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挖掘保护的方法学归纳
        2 名老中医传承方式的不足与优化建议
        3 结语
    综述二 过敏性疾病中医认识以及治疗进展
        1 近代医家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2 近代医家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3 从过敏体质入手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扎根理论挖掘王琦教授传承要点
    1 研究目的
    2 确定研究对象
    3 访谈资料收集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研究结果
第二章 王琦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王琦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王琦教授治疗荨麻疹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本信息页
        医生访谈基本问卷
        患者访谈基本问卷
    附录3 访谈知情同意书

(6)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 理论研究
    1. 中医文献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干眼的临床理论思想
        1.5 中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1.5.1 中医内治法
        1.5.2 中医外治法
        1.5.2.1 蒸馏水熏蒸+基础治疗
        1.5.2.2 中药眼罩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
        1.5.2.3 超声雾化治疗
        1.5.2.4 针刺治疗
    2. 西医文献
        2.1 干眼的定义与分型
        2.2 干眼的好发人群和致病因素
        2.2.1 年龄和性别
        2.2.2 药物的长期使用
        2.2.3 病源性干眼
        2.2.4 环境因素
        2.2.5 睑板腺功能障碍
        2.2.6 手术源性后干眼
        2.3 西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2.3.1 泪液分泌不足型(ATD)
        2.3.2 蒸发过强型干眼
    3. 研究背景
        3.1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的发展史
        3.2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新加坡中华医院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临床研究
    1. 数据采集
        1.1 病例采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2. 数据清洗
        2.1 医例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病例的预处理
        2.4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2.5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2.5.1 数据处理过程
        2.5.1.1 数据录入过程记录
        2.5.1.2 数据清理过程记录
        2.5.2 病例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5.3 病例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 数据表达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1.1 研究基线分布
        3.1.1.1 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3.1.1.2 年龄段频次频率分布
        3.1.2 计量数据解构
        3.1.2.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3.1.2.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3.1.2.3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3.1.2.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3.1.2.5 方剂频次频率分布
        3.1.2.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2.1 集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2.1.1 临床症状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2.1.2 舌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2.1.3 脉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2.1.4 药物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2.2 集外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2.2.1 临床症状与证型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2.2.2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2.2.3 证型与方剂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2.2.4 证型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3.3.1 临床症状K-聚类结果
        3.3.2 药物-聚类结果
    4. 讨论
        4.1 数据分析
        4.1.1 一般情况
        4.1.2 临床表现
        4.1.3 证型方面
        4.1.3.1 肝肾阴虚
        4.1.3.2 肺肾阴虚
        4.1.3.3 气血两虚
        4.1.3.4 气滞血瘀
        4.1.4 治疗用药
        4.1.4.1 常用中药
        4.1.4.2 核心方
        4.1.4.3 核心方中药的药理作用
        4.1.4.3.1 枸杞子
        4.1.4.3.2 麦冬
        4.1.4.3.3 百合
        4.1.4.3.4 石斛
        4.1.4.3.5 生地
        4.1.4.3.6 枳壳
        4.1.4.3.7 陈皮
        4.1.4.3.8 菊花
        4.1.4.3.9 太子参
        4.1.5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临床治疗干眼的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访谈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总结访谈报告
        5.1 局部和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5.2 辨病和辨证二合为一
        5.3 整体审查,辨证论治
        5.4 舍脉从证
        5.5 随症用药
        5.6 病为本,工为标
        5.7 中西合治,政策改变,教育改革
        5.8 调整生活习惯,重视情志管理和民众教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辨证论治研究
    2 方药研究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4 名老中医治验
前言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选择原则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1.3 古籍选择结果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3.4 小结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4.5 小结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5.2 病名逐步完善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5.6 小结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6.2 病名沿革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6.7 小结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7.7 小结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1.1 医家个人经验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归纳法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2.2.1 元数据概念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2.3 专家访谈法
        2.3.1 访谈对象
        2.3.2 访谈方法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2.3.4 访谈提纲
        2.4 名中医推荐法
    3 研究结果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3.2.1 选择古籍经验
        3.2.2 选择医家经验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4 结论
讨论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9)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库提要辨证》总论
    第一节 《四库提要辨证》与《古书通例》、《目录学发微》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考据特色
    第三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道德批判色彩
第二章 《四库提要辨证·经部》订补
    第一节《易》类
    第二节《书》类
    第三节《诗》类
    第四节《孝经》类
    第五节 小学类
第三章 《四库提要辨证·史部》订补
    第一节 正史类
    第二节 纪事本末类
    第三节 别史类
    第四节 杂史类
    第五节 杂史类存目
    第六节 传记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说”与“做”的辨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医学启源》视域内对张元素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研究[D]. 张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D]. 张森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的诊疗模式研究[D]. 袁颍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D]. 方旖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D].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D]. 张淘淘.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说”与“做”的辩证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