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龟背竹的立柱装饰(论文文献综述)
赵萌[1](2021)在《观赏藤本植物在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原有观赏藤本植物20种,2016—2018引种藤本植物25种;2020年春季统计,共有藤本植物39种,分属24科34属。该文描述了这些植物的观赏特性,并对栽培环境、养护方法及在温室内的应用形式进行了总结。
车衎晨[2](2021)在《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保护和发展乡村聚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杭嘉湖平原乡村的聚落景观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但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和案例归纳总结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选取了5处杭嘉湖平原乡村进行聚景观落调研,采用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样本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如下成果与结论,以期为今后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改造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1)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总结为:以农为核,以田为底,农田连片;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以宅为群,随田散居,田宅镶嵌,形成集“田-水-林-宅”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乡村聚落以团状、带状为主,散点状为辅,均沿着道路、水系聚集分布。农业景观是其景观的核心,植物景观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点、线、面”形态分布,凸显自然野趣。建筑保留少量的徽派风格,现代别墅成为新建民居最常见的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地域特征。历史人文深渊,具有鲜明的“水文化”同源性,且各具特色。(2)此外,不同建设程度乡村聚落景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呈自由布局,且实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其植物景观丰富度与观赏性更强,其建筑形式更具地域特征,其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建设程度中等的乡村聚落呈规则式布局;农业规模化发展,且建筑形式单一,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尚未体系化;而建设程度较低的乡村聚落仍保留着自由分布的聚落形态,在农业经济、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及文化传承发展上都未达到一定水平。(3)因此,针对上述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的特征与现状问题,提出今后的乡村聚落改造建设的优化策略:1、统筹布局聚落空间;2、转型发展农业产业;3、重点打造主题植物景观;4、统筹更新建筑风貌;5、挖掘传承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宜居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欧阳婧雯[3](2020)在《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开始转型,城市不断更新,第二产业逐渐衰退,大量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和工业建筑遗留下来,工厂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成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为保留这些工厂和工业建筑带来新的契机。重庆市作为中国着名的工业城市,工厂见证了重庆的发展,是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和财富。重庆现存工厂较多,不断建成的工厂型创意产业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休憩的场所,人们对园区环境景观的关注度和需求也日益增加。本文旨在分析重庆各个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在工厂基础上进行保留和创意更新的设计方法,总结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针对性提出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丰富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内容。本文按照“背景理论研究——现状调研——设计策略提出”的研究路线,从场地空间类型、地形高差、建筑立面、道路交通、植物景观、景观小品、环境设施、文化氛围几个方面对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进行讨论,获得如下成果:(1)依据文献资料,初步梳理总结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类型与特点,以及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环境景观构成和设计理论基础。(2)对重庆已建成的6个工厂型创意产业园调研,得出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场地空间构成占比为:入口空间占比22.5%,广场空间占比37.5%,庭院空间占比12.5%,街巷空间占比27.5%,同时入口空间景观创意性较好;在地形高差方面,处于山地环境的工厂型创意产业园能够巧妙利用山地条件借景,同时对台阶和高差立面进行景观化处理;在建筑立面方面,所有园区都对建筑的原有墙面进行了保留,67%的园区对墙面进行涂鸦,涂鸦被人们认为是最具创意性的建筑立面更新方式,33%的园区对墙面进行宣传画、艺术装饰、瓷砖更新等,17%的园区对墙面进行粉刷和立体绿化;在道路交通方面,各园区都保留了原有道路系统,道路铺装创意性较差,交通行为方式主要有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分别占比67%和33%;在植物方面,大部分园区在保留原有植物基础上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同时新增植物种类共计40余种乡土植物,主要以盆栽植物和攀援植物形式出现;在环境设施方面,环境设施种类丰富,包含标识系统、座椅、灯具、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等10余种,其中,标识系统和座椅创意性较好;在文化氛围方面,各园区对创意文化和工业文化的表达较多,地域文化只有一两个园区有所涉及。(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个园区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园区创意景观的感受,结合实地调研,得出在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具有尊重原址、巧妙处理高差、环境设施丰富,同时在入口空间、建筑立面、景观小品方面都有创意性景观设计表达。但也存在道路路面和环境设施创意性较差和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4)针对调研结果提出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在场地空间方面,提出空间的多元整合和不同空间类型的创意景观要点;在地形高差方面,提出台阶、挡土墙不同的创意景观方式;在建筑立面方面,提出保留和更新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更新方式主要以涂鸦、粉刷、宣传画、艺术装饰为主;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出道路路面和停车场创意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行为方式;在植物造景方面,归纳整理出适合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乡土植物种类和植物烘托园区创意景观的方式;在景观小品方面,提出四种不同材料形式的景观小品,归纳在不同场地空间景观小品的使用规律;在环境设施方面,对标识系统、座椅、灯具等主要环境设施的造型、色彩、功能几个方面提出创意设计方法;在文化氛围方面,提出工业文化、创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方式。
张鸿[4](2020)在《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景观调查及其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亭与园林相伴而生,相适发展,在各类园林绿地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系统综述使用后评价理论及园亭的相关研究后,通过对南宁7座城市综合性公园的135座园亭的风格、平面形式、屋顶形式、体式、选址、色彩、座椅、周边植物景观以及使用者的活动类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确定了园亭使用后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然后,基于园亭使用后评价体系,采用李克特量表法结合SD语义分析法构建园亭使用后满意度评价问卷,并选取人民公园、南湖公园、新秀公园及五象湖公园4座代表性综合公园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园亭使用后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及园亭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引入四分图评价模型对4座代表性综合性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南宁市公园园亭设计和改造提升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园亭规模特征:按园亭数量统计结果:五象湖公园(48)>狮山公园(23)>南湖公园(21)>人民公园(20)>新秀公园(10)=江南公园(10)>青秀湖公园(3);按园亭建筑占地面积统计:五象湖公园(1145m2)>狮山公园(777m2)>人民公园(568m2)>南湖公园(425m2)>新秀公园(190m2)>江南公园(173m2)>青秀湖公园(56m2)。2.园亭形制特征:按园亭风格类型统计,仿古亭72座,现代亭62座,欧式亭仅1座;按园亭平面类型统计,正四边形平面以及圆形平面的应用比例较高,分别占园亭总数的33%和32%,其次是正六边形平面,占比13%,长方形平面占比8%以及组合型平面占比8%;按园亭屋顶类型统计,运用最多的是攒尖顶形式,包括单檐攒尖顶占比45%,重檐攒尖顶占比16%;其他屋顶形式次之,占比27%,单檐歇山顶占比4%,单檐悬山顶占比3%,平顶占比3%,重檐歇山顶以及重檐悬山顶均占比1%;按园亭体式类型统计,单亭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比达79%;其次是亭廊组合,占比13%,双亭占比7%,桥亭占比1%;色彩方面,主要采用灰色、白色、红色以及黄色构亭;按园亭选址类型统计,平地建亭数量最多,达70座,占52%,临水构亭占21%,山腰建亭占16%,架水构亭以及山顶建亭各占5%,跨水架亭占1%,无山麓建亭;按园亭材质类型统计,钢筋混凝土材质亭数量最多,达69座,占51%,其次是其他材料亭,占27%,木亭占12%,茅草亭和仿木亭各占4%,而仿竹亭占2%;园亭座椅方面,主要采取环绕型、半环绕型以及中心型布局方式,座椅材质主要采用花岩石、木材以及钢筋混凝土材质,或单独或组合使用;园亭周边植物方面,以乡土植物为主,种类以常绿植物为主,落叶植物为辅,观果植物略少;园亭其他配套设施方面,主要包括:卫生设施、照明设施、健身活动设施、匾牌楹联这四种类型;此外还有部分园亭附有文明标识。3.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的18个园亭使用后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分别为:匾牌楹联诗画性(0.2450)>民众认知度(0.1047)>尺度合理性(0.1026)>历史悠久性(0.0839)>地域风格性(0.0712)>材质适配性(0.0633)>功能多样性(0.0516)>坐憩舒适性(0.0439)>选址合理性(0.0377)>结构创意性(0.0373)>楹联匾牌完整性(0.0327)>景观元素协调性(0.0322)>亭身保养质量(0.0243)>造型美观性(0.0230)>结构安全性(0.0209)>视觉景观丰富度(0.0165)>装饰美观性(0.0057)>装饰多样性(0.0036)。4.使用者特征方面:园亭使用者主要来自综合性公园服务区域内的附近居民,老年人和青年人居多;来亭目的多为休憩,次之为交流交往,而后为游戏娱乐、文艺活动、健身锻炼;停留时间多在1小时内。5.南宁市4座代表性城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综合得分为:人民公园(3.40)>南湖公园(1.03)>五象湖公园(0.82)>新秀公园(0.67)。6.存在问题:(1)园亭数量规模与公园规模不相适匹;(2)园亭风格缺乏创新和亮点,整体风格过于单调;(3)造型上,整体风格偏单一化;(4)选址相对单一,因地制宜措施实施不到位;(5)色彩运用不合景宜,不够协调;(6)材质应用类型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7)部分园亭座椅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坐憩舒适度较差;(8)某一方面配套设施普遍欠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在符合公园风格以及满足建设经济指标的情况下,匹配设置合理合情合景的一定数量规模的园亭;(2)有机地结合园区风格及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对园亭风格进行定位设计,提高园亭风格的多样性;(3)根据园亭基址环境特点,适当增加应用多样化造型的园亭;(4)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构亭选址的可能性;(5)结合园亭景观表达需要,运用景观视觉吸引机制方法,来求得园亭色彩与环境色的协调;(6)秉持生态环保与经济耐用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选址基础条件以及风格定位,积极扩大园亭建筑材料的选用范围;(7)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追求品质,打造令人更舒适的坐憩设施;(8)根据不同景观主题表达所需,植物配置应考虑上中下不同层次植物种类的搭配,同时注重遮荫效果;(9)积极考虑运用匾额楹联进行园林意境的拓宽和延伸,可强化使用者观赏记忆。
刘宇峰[5](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城市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语义背景下,建筑绿化提供了将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契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而大学校园建筑作为耗能较大的一类建筑群体,也在运用越来越多的建筑绿化手法来改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绿色校园的学习生活品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2002年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会议在总结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申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带来了近十几年来大学绿色校园、绿色建筑、建筑绿化设计的蓬勃发展。随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和校园的发展趋势之下,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城市增绿、校园增绿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目前现有的文献、书籍基本都将绿化与建筑设计相分离,更多的归为景观或者生态学的范畴去研究,而没有更深层地从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的角度去思考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是有欠缺的,立体绿化是专属于建筑自身而不同于水平向层面的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空间,因此更有必要结合建筑本身来研究其中的常见类型和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得出一般性设计策略。本文就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结合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学、绿量理论、生境营造等理论来科学地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设计模式和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本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空间的发展历程,其中重点展开了对地理气候与粤港澳大湾区高度相似的新加坡立体绿化的研究,旨在为本文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分析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处大学校园共15个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实际案例。第四、第五章为本文核心章节,其中第四章归纳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五种常见类型及其特点,并总结了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第五章是设计策略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建筑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五种类型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赵峰[6](2020)在《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研究,对于建设鲁南地区美丽乡村、促进乡风文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综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述主要从鲁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两部分介绍了鲁南地区概况。对于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概念,则从对庭院、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庭院生态文化、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等概念的总结概括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历史发展,系统梳理了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从史前文化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形成时期、秦汉到隋唐的发展时期、宋元明清的繁荣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衰败时期、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最后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等历史阶段,捋清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地势、地理位置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山区庭院、平原庭院、水边庭院;根据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城中村改造的乡村庭院、城郊型乡村庭院和偏远型乡村庭院;根据庭院经济的类型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种养混合型庭院、加工服务型庭院等;最后,根据庭院的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自然风景型庭院、历史人文型庭院和产业经济型庭院等。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则从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物质表层、行为浅层、体制中层和观念深层,进行深刻分析。最后,从政府、社会和村民三个方面对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及前瞻,为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黄秋丽[7](2020)在《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藤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立体绿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对南宁城市公园中的园林藤本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从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四个主要方面展开研究,进而归纳提出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势、问题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南宁园林藤本植物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参考,从而为园林藤本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提供助力。此研究是对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的首次系统性研究,主要调查研究成果如下:(1)在园林藤本植物物种方面: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共计59种,隶属于25科52属。其中,常用园林藤本植物29种,占比达49.15%,应用频率较高的前三种园林藤本植物为光叶子花(21次)、合果芋(18次)、异叶地锦(18次)。草质藤本植物与木质藤本植物分别为26种、33种,占比分别为44.07%、55.93%,并且依观赏特性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观茎、观根、兼观花叶、兼观花果、兼观叶茎、兼观果茎9类。同时,按应用形式分类,可分为棚架绿化、立柱绿化、假山石绿化、墙面绿化、篱垣绿化、地面绿化、造型绿化、悬垂绿化8类。(2)在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和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方面:南宁城市公园常用的29种园林藤本植物中代表性园林藤本植物有10种,分别为光叶子花、异叶地锦、合果芋、炮仗花、蒜香藤、使君子、吊竹梅、五爪金龙、龟背竹、绿萝。其中,异叶地锦、龟背竹、绿萝适用于现今其所被应用的所有应用形式,并且景观效果较佳。光叶子花、合果芋、炮仗花、蒜香藤、使君子、吊竹梅、五爪金龙虽均有景观效果欠佳的应用形式,但其多数应用形式景观效果均较佳。同时,棚架绿化、立柱绿化、假山石绿化、墙面绿化、篱垣绿化、地面绿化为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3)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方面: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有6个,分别为青秀山风景区、南湖公园、南宁市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新秀公园、南宁动物园,并且具有以下可借鉴学习的园林藤本植物景观营造经验:在空间分布上应以“集中分布为主,分散分布为辅”,景观单元应突出“线状>点状>面状”的特点,季相色彩应以“紫色、紫红色、橙黄色、黄色”为参考,并且应具备园林藤本植物应用自身特色。
张转转[8](2020)在《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成为土地扩张导致的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室外景观逐步向室内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能够帮助特大型城市更好地实现立体化发展,结合景观手法和新兴技术手段,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优化地下商业空间的舒适性和吸引力,满足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多样需求,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受欢迎度的同时协助城市向下发展。本研究以特大型城市的地下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及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行总结,肯定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炼最新研究观点,为之后的实践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再次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最后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出适宜多种地下商业空间类型的景观设计内容,并以南京市新街口德基广场二期地下商业空间为设计场地进行景观改造方案展示,拓展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商业空间中通过融入生态理念、突出本土文化、丰富城市活动、优化空间物理环境等策略,不仅可以改善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为公众营造舒服的购物体验,同时,可以扩大地下商业空间功能范围,丰富参与人群的活动类型,让地下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公民乐于接纳并享受在其中的场所,且拥有比室外更适宜的环境条件。在地下空间开发热潮背景下,通过发现并总结的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和提出相关策略以及设计方法、设计内容,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中融入景观提供理论参考,转变以往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闭塞、空气质量差、商业性强等印象,进而提高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同时为未开发的地下商业空间提供景观依据,最终有效帮助特大型城市实现纵向发展。
罗婧[9](2020)在《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获得了广泛认可和高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物理空间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宜居环境、提高城市抗震能力和城市韧性、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成为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积最大的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快、利用率高;目前,针对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深入和全面。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大力推进,地下商业空间开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提升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的品质,给顾客带来更加舒适的购物体验感受,成为当前西安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景观设计方法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对地下空间及地下商业空间进行了理论研究,阐述了地下空间环境特点及对人的影响、景观在地下空间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研究,对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下商业空间进行现状调研,总结归纳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出入口景观缺失,缺乏特色景观设计;二是内部空间景观不足,缺乏景观亲和力;三是人性化不足,无法缓解顾客心理障碍。结合景观设计相关理论提出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具体为:提升空间景观,塑造节点特色;引入自然元素,营造舒适环境;优化空间界面,创造美感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空间人性化。论文最后以西安钟楼世纪金花景观环境优化为例,对本文提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实践应用,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空间、景观、界面、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为顾客创造了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提高了西安钟楼世纪金花地下商业空间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提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并从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对未来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推动了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
王诗月[10](2020)在《基于空间特性分析的高层住宅区架空层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在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作为传统建筑手法衍生出的架空层空间,正在快速适应着纷繁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它对丰富建筑形态、减少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创造性作用,为人们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高层住宅区架空层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进展、空间特性、项目调研、设计方法及对策和案例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问卷调查法、案例设计法,总结概括出适合架空层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探索适合这种特殊空间形式的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表现方法,开拓景观设计者对架空层空间的应用和设计思路,为更好的创新型景观设计提供经验积累。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成果:(1)通过对住宅区架空层的特性进行研究,主要从架空层的空间、功能和环境三方面进行阐述。从空间上来说,这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需求的多元化公共空间;从功能上来说,住宅区架空层包含了私密性营造、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架空层景观空间的最终营造效果还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为研究住宅区架空层的空间应用与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结合对实际项目的调研情况,总结概括出目前住宅区架空层空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了解居住者对于架空层空间的多样化需求。综合考量之后,以此作为研究依据,提出适用于住宅区架空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3)最后,以成都长岛城项目为案例设计实践,从项目区位、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景观设计对策和方法的指导下,对本案例的架空层景观空间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植物、小品设施、铺装等进行了设计,对架空层空间的景观营造,完成了实践验证。
二、龟背竹的立柱装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龟背竹的立柱装饰(论文提纲范文)
(1)观赏藤本植物在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原有藤本植物 |
2 观赏藤本植物引种 |
3 观赏藤本在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的应用 |
3.1 栽培环境 |
3.2 栽培养护 |
3.3 应用形式 |
(2)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杭嘉湖平原 |
1.3.2 乡村聚落 |
1.3.3 乡村聚落景观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4.2 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4.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查阅 |
1.6.2 实地调研 |
1.6.3 访谈调查 |
1.6.4 对比分析 |
1.7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7.1 研究范围 |
1.7.2 研究对象 |
1.8 研究样地概况 |
1.8.1 荻港村 |
1.8.2 小古城村 |
1.8.3 东浜头村 |
1.8.4 普光村 |
1.8.5 三桥村 |
1.9 技术路线 |
2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 |
2.1.1 杭嘉湖平原山水格局 |
2.1.2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
2.2 荻港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2.1 空间格局 |
2.2.2 农业景观 |
2.2.3 植物景观 |
2.2.4 建筑景观 |
2.2.5 历史人文 |
2.3 小古城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3.1 空间格局 |
2.3.2 农业景观 |
2.3.3 植物景观 |
2.3.4 建筑景观 |
2.3.5 历史人文 |
2.4 东浜头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4.1 空间格局 |
2.4.2 农业景观 |
2.4.3 植物景观 |
2.4.4 建筑景观 |
2.4.5 历史人文 |
2.5 普光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5.1 空间格局 |
2.5.2 农业景观 |
2.5.3 植物景观 |
2.5.4 建筑景观 |
2.5.5 历史人文 |
2.6 三桥村聚落景观特征研究 |
2.6.1 空间格局 |
2.6.2 农业景观 |
2.6.3 植物景观 |
2.6.4 建筑景观 |
2.6.5 历史人文 |
3 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比较 |
3.1 空间格局 |
3.1.1 共性 |
3.1.2 差异 |
3.2 农业景观 |
3.2.1 共性 |
3.2.2 差异 |
3.3 植物景观 |
3.3.1 共性 |
3.3.2 差异 |
3.4 建筑景观 |
3.4.1 共性 |
3.4.2 差异 |
3.5 历史人文 |
3.5.1 共性 |
3.5.2 差异 |
4 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 |
4.1 无序扩张的空间格局,需整合资源,进行统筹布局 |
4.2 较单一化的农业景观,需转型产业,提升整体观感 |
4.3 特色缺乏的植物景观,需丰富树种,注重亮点打造 |
4.4 风貌杂乱的建筑景观,需统筹风貌,推动自我更新 |
4.5 逐渐淡化的人文景观,需挖掘凝练,实现活化传承 |
5 总结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木本植物名录 |
附录 B 杭嘉湖地区乡村常见水生草本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
2.1 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
2.2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特点 |
2.3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的环境景观组成 |
2.4 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
3 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现状调研 |
3.1 调研对象概述 |
3.2 实地调研 |
3.3 问卷调查 |
3.4 调研结论 |
4 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
4.1 设计原则 |
4.2 设计策略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
(4)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景观调查及其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1.3.1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 |
1.3.2 城市综合性公园园亭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使用后评价(POE)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2 园亭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熵值法 |
2.2.3 SD语义分析法 |
2.2.4 使用后评价法 |
第三章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园亭规模特征 |
3.1.1 园亭数量特征 |
3.1.2 园亭建筑占地面积特征 |
3.1.3 园亭占地比例特征 |
3.1.4 园亭平均单体面积特征 |
3.1.5 相关特征影响因素检验 |
3.2 园亭的形制特征 |
3.2.1 园亭的结构 |
3.2.2 按园亭的不同划分方式 |
3.2.3 园亭使用者行为类型 |
3.2.4 园亭形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体系 |
4.1 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体系拟定 |
4.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AHP法 |
4.2.1 构造判断矩阵 |
4.2.2 权重确定算法步骤 |
4.2.3 层次内相对权重确定 |
4.2.4 层次因素权重确定及排序 |
4.3 熵权重法 |
4.3.1 熵权重法计算步骤 |
4.3.2 评价体系指标熵权重确定 |
4.4 AHP—熵权重法 |
第五章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案例研究 |
5.1 基于POE的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问卷设计与调查 |
5.1.1 园亭使用后满意度问卷设计 |
5.1.2 评价场地选择 |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3 问卷整理及相关检验 |
5.4 使用者基本特征分析 |
5.4.1 使用者人口学特征 |
5.4.2 使用者基本使用特征 |
5.4.3 使用者人口学特征及基本使用特征交叉分析 |
5.5 SD法指标满意度分析 |
5.5.1 人民公园园亭满意度分析 |
5.5.2 南湖公园园亭满意度分析 |
5.5.3 新秀公园园亭满意度分析 |
5.5.4 五象湖公园园亭满意度分析 |
5.5.5 综合性公园园亭整体满意度分析 |
5.6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综合分析 |
5.6.1 基于AHP—熵值法的南宁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四分图评价模型分析 |
5.6.2 基于AHP—熵值法的4 座代表性综合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综合得分分析 |
第六章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优化提升策略 |
6.1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规模特征的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
6.2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形制特征的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
6.2.1 风格 |
6.2.2 造型 |
6.2.3 选址 |
6.2.4 色彩 |
6.2.5 材质 |
6.2.6 坐憩 |
6.2.7 植物景观 |
6.2.8 其他配套设施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A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调查统计表 |
附录B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指标征询表 |
附录C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指标权重两两比较表 |
附录D 专家问卷回收统计表 |
附录E 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研究 |
2.1 国内外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1 欧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2 亚洲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3 北美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1.4 国内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研究 |
2.2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2.1 国外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2.2 国内绿色大学校园发展研究 |
2.3 新加坡的建筑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
2.3.1 新加坡的城市立体绿化发展历程 |
2.3.2 新加坡的自然地理气候 |
2.3.3 新加坡的相关政策指引 |
2.3.4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 |
2.4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特点 |
2.4.1 绿化空间结合建筑的整体性,充分利用室内外 |
2.4.2 多种绿化空间设计方式的综合运用 |
2.4.3 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
2.4.4 绿化空间的设计融入校园的文化精神中 |
2.5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四种模式及设计策略 |
2.5.1 建筑庭院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2 建筑平台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3 建筑屋顶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5.4 建筑垂直绿化空间设计策略 |
2.6 粤港澳大湾区与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对比研究 |
2.6.1 两地气候适应性比较 |
2.6.2 两地基础数据对比分析 |
2.6.3 可借鉴之处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案例分析 |
3.1 广州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1.1 华南理工大学清清文理楼 |
3.1.2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C2-C3建筑组团 |
3.1.3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
3.1.4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教学楼组团 |
3.2 深圳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2.1 清华大学深圳校区海洋大楼 |
3.2.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组团 |
3.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二期学生宿舍楼 |
3.2.4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 |
3.2.5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教学楼 |
3.3 香港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3.1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综合楼 |
3.3.2 香港理工大学西九龙校区专上学院 |
3.3.3 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湾校区专上学院 |
3.3.4 香港城市大学刘鸣炜学术楼 |
3.4 澳门的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代表性案例研究 |
3.4.1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图书馆 |
3.4.2 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类型及综合效益 |
4.1 建筑庭院绿化类型及特点 |
4.1.1 中庭型庭院绿化 |
4.1.2 组团立体型庭院绿化 |
4.1.3 垂直型庭院绿化 |
4.2 建筑屋顶绿化类型及特点 |
4.2.1 种植型屋顶绿化 |
4.2.2 花园型屋顶绿化 |
4.3 建筑平台绿化类型及特点 |
4.3.1 窗台型平台绿化 |
4.3.2 阳台型平台绿化 |
4.3.3 露台型平台绿化 |
4.3.4 廊道型平台绿化 |
4.4 建筑墙体绿化类型及特点 |
4.4.1 植物型墙体绿化 |
4.4.2 容器型墙体绿化 |
4.4.3 生物墙型墙体绿化 |
4.5 建筑室内绿化类型及特点 |
4.5.1 盆栽型室内绿化 |
4.5.2 悬垂型室内绿化 |
4.5.3 种植池型室内绿化 |
4.6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的综合效益 |
4.6.1 生态效益 |
4.6.2 经济效益 |
4.6.3 社会效益 |
4.6.4 人文效益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 |
5.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原则 |
5.1.1 考虑与校园整体环境的融合 |
5.1.2 呼应建筑功能和形态 |
5.1.3 延续和传承校园文化 |
5.1.4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气候做出积极应对 |
5.1.5 考虑可持续性,提升建筑及绿化全生命周期 |
5.2 建筑庭院绿化设计策略 |
5.2.1 充分结合建筑形态 |
5.2.2 与交通空间的融合 |
5.2.3 结合校园内共享交往空间 |
5.2.4 立体化景观空间渗透 |
5.2.5 庭院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
5.3 建筑屋顶绿化设计策略 |
5.3.1 生态构造的综合考虑 |
5.3.2 最大化利用屋顶空间 |
5.3.3 活化校园内共享游憩空间 |
5.3.4 立体屋顶绿化的打造 |
5.3.5 屋顶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4 建筑平台绿化设计策略 |
5.4.1 与建筑立面的协调与统一 |
5.4.2 融合室内外校园景观 |
5.4.3 多维度系统化设计 |
5.4.4 种植装置的合理选用 |
5.4.5 平台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5 建筑墙体绿化设计策略 |
5.5.1 选择适宜的墙体绿化类型 |
5.5.2 前置性引导立面设计 |
5.5.3 合理设计支撑连接体系 |
5.5.4 墙体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
5.6 建筑室内绿化设计策略 |
5.6.1 自然性原则 |
5.6.2 适量性原则 |
5.6.3 整体性原则 |
5.6.4 点线面结合的综合布局 |
5.6.5 室内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 |
5.7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6)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述 |
2.1 鲁南地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特征 |
2.1.2 历史文化 |
2.2 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念 |
2.2.1 庭院及乡村庭院 |
2.2.2 乡村庭院生态文化 |
3.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3.1 萌芽时期-史前文化时期 |
3.2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
3.3 发展时期-秦汉到隋唐时期 |
3.4 繁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
3.5 衰败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
3.6 复兴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
3.7 快速发展时期“美丽乡村”创建时期 |
4. 鲁南地区不同类型乡村庭院生态文化 |
4.1 按地形、地势划分 |
4.1.1 山区庭院 |
4.1.2 平原庭院 |
4.1.3 水边庭院 |
4.2 按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 |
4.2.1 城中村庭院 |
4.2.2 城郊型庭院 |
4.2.3 偏远型庭院 |
4.3 按庭院经济类型划分 |
4.3.1 种植型庭院 |
4.3.2 养殖型庭院 |
4.3.3 种养混合型庭院 |
4.3.4 加工型庭院 |
4.4 按庭院的功能类型划分 |
4.4.1 自然风景型庭院 |
4.4.2 历史人文型庭院 |
4.4.3 产业经济型庭院 |
5.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 物质表层 |
5.1.1 庭院物质设施 |
5.1.2 庭院生态环境布局 |
5.2 行为浅层 |
5.2.1 村民自住庭院 |
5.2.2 对外经营型庭院 |
5.3 体制中层 |
5.3.1 乡规民约 |
5.3.2 政府政策 |
5.4 观念深层 |
5.4.1 生态理念 |
5.4.2 文化理念 |
6.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思考及前瞻 |
6.1 政府举措 |
6.2 社会参与 |
6.3 村民提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7)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藤本植物 |
1.3.2 植物景观 |
1.4 藤本植物的价值 |
1.4.1 观赏价值 |
1.4.2 生态价值 |
1.4.3 文化价值 |
1.5 藤本植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1 国外研究概况 |
1.5.2 国内研究概况 |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的内容 |
1.6.2 研究的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调查区域概况、调查方案及数据处理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2.1.1 自然环境 |
2.1.2 人文环境 |
2.2 调查方案及数据处理 |
2.2.1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调查 |
2.2.2 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调查 |
第三章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调查结果分析 |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物种分布分析 |
3.1.2 应用频率分析 |
3.1.3 科属种的构成分析 |
3.1.4 生活型组成分析 |
3.1.5 物种来源分析 |
3.1.6 观赏特性分析 |
3.1.7 应用形式分析 |
3.1.8 物种特点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用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形式分析 |
4.1 种类及应用次数 |
4.2 各植物应用形式汇总对比与分析 |
4.2.1 应用形式汇总 |
4.2.2 应用形式景观效果对比 |
4.2.3 应用形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园林藤本植物典型应用形式分析 |
5.1 各应用形式汇总 |
5.2 典型应用形式分析 |
5.2.1 棚架绿化 |
5.2.2 立柱绿化 |
5.2.3 假山石绿化 |
5.2.4 墙面绿化 |
5.2.5 篱垣绿化 |
5.2.6 地面绿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园林藤本植物应用典型公园调查结果分析 |
6.1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1.1 青秀山风景区 |
6.1.2 南湖公园 |
6.1.3 南宁市人民公园 |
6.1.4 金花茶公园 |
6.1.5 新秀公园 |
6.1.6 南宁动物园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园林藤本植物物种及景观营造优势、问题与优化建议 |
7.1 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势 |
7.1.1 物种的优势 |
7.1.2 景观营造的优势 |
7.2 物种及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
7.2.1 物种存在的问题 |
7.2.2 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
7.3 物种及景观营造的优化建议 |
7.3.1 物种的优化建议 |
7.3.2 景观营造的优化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2.1 研究的创新点 |
8.2.2 研究的不足 |
8.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1 附表 |
附录2 附表 |
附录3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横向发展带来土地危机 |
1.1.2 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趋势 |
1.1.3 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基本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1 特大型城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1.1 特大型城市 |
2.1.2 城市病 |
2.1.3 城市双修 |
2.1.4 城市“绿色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
2.1.5 “文化城市”转型理念 |
2.2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2.1 地下空间 |
2.2.2 地下商业 |
2.2.3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 |
2.2.4 地下生境 |
2.2.5 地下城与双层城市 |
2.2.6 “文化消费” |
2.2.7 “体验消费” |
2.2.8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分析 |
3.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 |
3.1.1 生境营造匮乏 |
3.1.2 雨水收集循环空白 |
3.1.3 空气置换流动阻滞 |
3.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缺失 |
3.2.1 公共空间界面缺乏本土文化体现 |
3.2.2 休闲空间雕塑小品缺乏历史文化体现 |
3.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肌理布局破碎 |
3.3.1 营业空间断点式零散型布局 |
3.3.2 交通空间瞬时性人流存在安全隐患 |
3.3.3 空间缺乏景观引导性 |
3.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混乱 |
3.4.1 “地上——地下”的贯通可达性弱 |
3.4.2 沉浸式体验差 |
3.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不足 |
3.5.1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容性弱 |
3.5.2 极端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容纳性不足 |
3.5.3 忽视消费者线性物理体验感受 |
3.5.4 工作人员缺乏对室外空间时间、气候状态的感知 |
4 特大型城市地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
4.1 设计策略 |
4.1.1 构建地下生态系统,加强生态体系建设 |
4.1.2 深化本土文化体现,渲染地下人文气息 |
4.1.3 整合地下空间秩序,实现交通有序对接 |
4.1.4 建设地下商业生活圈,强化网络系统趣味性 |
4.1.5 营造融合共享空间,满足多种防御性活动 |
4.1.6 改善地下物理条件,营造地下体验氛围 |
4.1.7 展现室外环境状态,加强对室外感知度 |
4.2 设计方法 |
4.2.1 营造地下循环生态系统 |
4.2.2 增加人文展示空间 |
4.2.3 商业、交通、景观一体化 |
4.2.4 横纵双向自然氛围渲染 |
4.2.5 增加活动空间“跨年龄化” |
4.2.6 营造空间五感体验 |
4.2.7 增加天井景观 |
4.3 本章小结 |
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内容 |
5.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设计 |
5.1.1 生境花园设计 |
5.1.2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
5.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设计 |
5.2.1 展示空间设计 |
5.2.2 雕塑小品设计 |
5.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布局设计 |
5.3.1 营业空间布局整合设计 |
5.3.2 公共空间线性景观设计 |
5.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设计 |
5.4.1 中庭空间垂直景观设计 |
5.4.2 “森林”廊道设计 |
5.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 |
5.5.1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5.5.2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5.5.3 天井空间设计 |
6 特大型城市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实例 |
6.1 区位概况 |
6.2 景观设计思路 |
6.2.1 考虑空间特殊性 |
6.2.2 恢复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职能 |
6.2.3 优化地下商业空间体验感 |
6.2.4 多角度出发满足多样人群需求 |
6.2.5 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缓解地下商业空间与公众的矛盾 |
6.3 设计方案 |
6.3.1 线性空间设计 |
6.3.2 中庭空间设计 |
6.3.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6.3.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6.3.5 天井空间设计 |
6.4 方案展示 |
6.4.1 线性空间设计 |
6.4.2 中庭空间设计 |
6.4.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6.4.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6.4.5 天井空间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录 |
附录2 表录 |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消费者对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迫切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实践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1.3.4 国内研究实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
2.1 地下空间 |
2.1.1 地下空间概述 |
2.1.2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
2.2 地下商业空间 |
2.2.1 地下商业空间概述 |
2.2.2 地下商业空间类型 |
2.2.3 地下商业空间构成 |
2.3 地下空间环境特点及对人的影响 |
2.3.1 地下空间环境基本特点 |
2.3.2 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
2.4 景观在地下空间中的重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
3.1 国外优秀案例解读 |
3.1.1 日本长堀地下街 |
3.1.2 加拿大多伦多伊顿中心 |
3.2 国内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研究分析 |
3.2.1 南京水游城 |
3.2.2 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 |
3.2.3 西安大悦城 |
3.3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出入口空间景观缺失 |
3.3.2 内部空间景观不足 |
3.3.3 人性化不足无法缓解顾客心理障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 |
4.1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影响因素 |
4.1.1 空间环境 |
4.1.2 空间尺度 |
4.1.3 自然要素 |
4.1.4 消费者体验需求 |
4.2 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
4.2.1 安全性原则 |
4.2.2 舒适性原则 |
4.2.3 人性化原则 |
4.2.4 生态性原则 |
4.2.5 艺术性原则 |
4.3 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
4.3.1 提升空间景观,塑造节点特色 |
4.3.2 引入自然元素,营造舒适环境 |
4.3.3 优化空间界面,创造美感空间 |
4.3.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空间人性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应用——西安钟楼世纪金花景观优化 |
5.1 案例概况 |
5.1.1 区位概述 |
5.1.2 项目概况 |
5.1.3 总体布局 |
5.2 案例现状分析 |
5.2.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2.2 西安钟楼世纪金花现状分析 |
5.3 西安钟楼世纪金花地下空间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
5.3.1 优化构思 |
5.3.2 空间优化策略 |
5.3.3 景观优化策略 |
5.3.4 界面优化策略 |
5.3.5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空间特性分析的高层住宅区架空层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高层建筑 |
2.1.2 架空层 |
2.1.3 架空层景观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架空层空间特性分析 |
2.3.2 架空层空间功能特性分析 |
2.3.3 架空层环境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实例调研 |
3.1 调研设计与分析 |
3.1.1 调研对象研况 |
3.1.2 调研设计 |
3.1.3 问卷调查分析 |
3.2 居住者对架空层空间需求分析 |
3.2.1 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分析 |
3.2.2 儿童心理和行为需求分析 |
3.2.3 家庭妇女心理和行为需求分析 |
3.3 架空层空间现存问题总结 |
3.3.1 功能单一,多样性不足 |
3.3.2 形态单调 |
3.3.3 领域感不足 |
3.3.4 景观设计考虑不充分 |
3.3.5 缺乏后期管理维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架空层景观设计对策与方法 |
4.1 架空层景观设计对策 |
4.1.1 以人为本 |
4.1.2 因地制宜 |
4.1.3 突出自然 |
4.1.4 复合多样 |
4.2 架空层景观设计方法 |
4.2.1 空间布局设计 |
4.2.2 空间尺度设计 |
4.2.3 空间整体协调性设计 |
4.2.4 构成要素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实践—以成都长岛城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现状分析 |
5.3 研究设计思路及目标 |
5.4 设计成果展示 |
5.4.1 总体布局 |
5.4.2 功能分区设计 |
5.4.3 交通动线 |
5.4.4 植物设计 |
5.4.5 铺装设计 |
5.4.6 墙面设计 |
5.4.7 顶面设计 |
5.4.8 照明设计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龟背竹的立柱装饰(论文参考文献)
- [1]观赏藤本植物在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中的应用[J]. 赵萌. 安徽农学通报, 2021(03)
- [2]杭嘉湖平原乡村聚落景观调查研究 ——以荻港村等五个村庄为例[D]. 车衎晨.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3]重庆工厂型创意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 欧阳婧雯. 西南大学, 2020(05)
- [4]南宁市综合性公园园亭景观调查及其使用后评价的研究[D]. 张鸿. 广西大学, 2020(07)
- [5]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校园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刘宇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D]. 赵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7]南宁城市公园园林藤本植物及其景观调查与分析[D]. 黄秋丽. 广西大学, 2020(02)
- [8]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D]. 张转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西安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 罗婧. 长安大学, 2020(06)
- [10]基于空间特性分析的高层住宅区架空层景观设计[D]. 王诗月.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