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1](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 ——以案主小何为例》文中提出流浪乞讨人员是指遭遇天灾人祸、社会变迁、健康等原因造成自身难以获得维持日常生活的物资而被迫通过流浪或乞讨等方式谋生的人群。从古至今,众多官方或非官方的救助主体都通过形式不一的方式去为其提供过帮助。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治理,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以及众多社会工作者投身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使得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逐年减少,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至今已有五年了,经过众多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与实践,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总结。本文基于笔者在贵港市民政局实习时的观察与体悟,运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充分了解了救助站的工作模式、救助方式以及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同时对贵港市救助站现有的社会工作项目进行了解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视角,研究分析个案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归家后的问题解决,验证个案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有效性,并分析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阻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个案工作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对贵港市救助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有社会工作介入情况的整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实务部分,主要是对完整个案的文字整理,同时就个案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针对个案分析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及最后对本文研究不足分析。研究发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确有成效,一方面个案工作的介入能够弥补救助站救助服务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理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适度性较高。但通过个案实务的回顾分析也发现,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存在着社会工作实务理论运用不充分、社会工作方法和实务技巧运用生疏僵硬,以及个案工作服务周期长,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转介困难的问题。因而笔者认为要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建设专业社工人才队伍,政府部门加大社工介入的投入,拓展资源,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推进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工作,形成转介联动机制,为个案工作方法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提供个案经验。
许力天[2](2021)在《城市救助管理站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T市救助站的调查》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已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但对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仍在路上。早期我国孙志刚事件掀起了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变革,直至今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已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伴随着新制度新方法的颁布,新问题也随之产生。近期,由于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引其相关领域学者与实践家的强烈共鸣,政府及其下属民政部门作为顶层设计端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救助管理站作为运营实行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实施机构,在整个救助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救助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成果。所以,本文以T市救助管理站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在一手研究数据、前者文献着作及对T市救助管理站及T市下级县城救助管理机构的研究基础上,以能力建设角度切入研究话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能力建设层面对该市救助管理组织保障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定量及定性研究构建起T市救助管理站综合救助能力体系维度,将T市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分为组织保障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及运行保障能力三个层面,并进一步设立末层指标。通过体系构建与问题分析,笔者综合地区特性提供先进的评估方式,结合主观与客观条件提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本次研究,笔者根据实地情况及能力构建模型搭建了一套综合性的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维度体系。将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分为三大块,即组织保障能力、资源保障能力与运行保障能力。组织保障能力主要从救助工作开展的主体出发考量救助机构内部构架的合理性、站内为提供救助购置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程度及制度层面的完备性;资源保障能力主要从救助管理机构对于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保障能力出发,衡量临时突发性救助及常规性救助工作开展时对于资源的供应及保障能力;运行保障能力涉及救助管理机构本身及与救助工作相关的责任部门,包括救助管理机构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性救助能力与科学技术应用程度、有关责任部门间的协调指挥能力。根据本文分析,目前我国现有的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机构存在以下几个救助能力方面的缺乏:首先,组织保障能力方面存在基础配套设施分配不合及法律政策制定细化与落地问题,救助工作效率低下,重复救助及长期滞留的现象频繁发生。机构在救助工作展开中由于部分政策细化不明确及现实救助情况的复杂性,导致在救助工作中难以精准界定救助范围,为秉持社会救助工作的理念为困难群众兜底线,组织保障能力效率低下且重复成为盲目追求设施设备数量与绝对救助量导致的直接后果。其次,在资源配备能力方面,人力、物力及财力成为本次研究的三个考量指标,在研究中明显发现人力保障能力远不及物力及财力,且人力资源的保障能力存在质量与数量的双方面缺乏,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37.2万人,但目前T市拥有社工证的从业人员不足千人,进入救助站工作的持编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最后,救助站在运行保障能力方面跨部门协调及合作能力效率低下甚至存在责任部门缺乏情况,尤其是在救助人员跨区护送程序中存在部门间责任分配不均、相互推诿的情况,这在县级救助站情况更加恶劣。经过问题研究与实践考察,笔者就T市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与该市下级乡镇救助管理机构进行对比,给予数条优化意见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问题。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进程,救助问题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政策的更迭而改变与出现,所以对于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及其优化方式需要前赴后继的研究与脚踏实地的经验。
何玮华[3](2021)在《东莞市流浪乞讨人员帮扶回归救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陶玮玮[4](2020)在《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救助管理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方式,承担着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的责任。研究救助管理工作不仅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乞讨者本身而言也意味着得到更有效、更精准的帮助。上海作为一个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备受关注的大型城市,城市管理和服务一向走在前列,然而在对于职业乞讨人员的管理上,却碰到了困难。职业乞讨现象难以消除、存在危险的职业乞讨行为难以劝阻,部分职业乞讨人员甚至还钻起了制度的空子,无处可去就来救助站暂住,面对这种情况,救助管理站也十分为难。在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大力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突出短板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综合整治、堵塞漏洞进一步延伸,向固本强基、铲除土壤进一步延伸的两大主题下,职业乞讨行为再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本课题首先运用定性法对国内外关于职业乞讨和救助管理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运用实践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对上海市内职业乞讨人员进行计量分析,对某些长期进行职业乞讨行为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研究;再次运用比较法对比广州市和上海市的部分救助管理方式,观察和总结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应对职业乞讨人员的具体做法。最后分析和归纳出上海市职业乞讨人员现状以及在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救助过程存在“模糊地带”、职业乞讨人员与一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程没有区别、社会资源链接少三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论述和解释,找出造成问题的缘由,从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救助管理水平和建设一支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缓解职业乞讨现象做出积极探索。本课题关注到了产生职业乞讨行为的内因,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方式。
赵远[5](2020)在《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考察对象》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实施之后,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经历了从收容遣送制度到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变,完成了从强制到自愿、从强制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救助管理体系也存在不容回避的困境和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补救和完善。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与排头兵。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州的城化市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国内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之一,庞大的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员给广州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但与此同时,与人口红利并存的还有人口带来的压力,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存在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本文通过总结归纳目前国内外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构建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和民政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对广州市救助管理机构等进行调研,分析广州市流浪乞讨现象、指出流浪乞讨人员在现阶段所呈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并找到现象成因。同时,对广州市流浪乞讨的社会救助和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寻现今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本文立足广州,提出加强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深入探讨在合作治理理论框架下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及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救助管理模式之实践路径,以更好地促进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邓平平[6](2020)在《社会工作推进救助站管理的研究 ——以安徽省J县救助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有效的救助,从而帮助其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社会性难题。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效地保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利、缓解了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流浪乞讨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仅仅靠救助站无法很好地满足其需求,所以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推动救助站更有效地运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论文所涉及的“救助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管理和救助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所涉及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救助站管理现状分析:以J县救助站为例。对J县救助站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救助站的两种工作流程,阐述了当前救助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资源浪费,救助方式和内容简单,救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第三部分,社会工作参与救助站管理的成效和困境。首先介绍了社会工作参与救助站管理的必要性;然后从流浪乞讨人员需求、救助站工作水平以及社会救助工作体系三个方面介绍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最后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困境: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缺失、社会工作机构介入难、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工作难。第四部分,推进救助站有效管理和科学运行的建议。围绕社会工作者层面、社会工作机构层面、政府部门和救助站层面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进一步增进社会工作在救助站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韩广冰[7](2020)在《河南省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流浪乞讨人员是世界上长期存在的一个群体,并非中国特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流浪乞讨群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古到今、从亚非到欧美,流浪乞讨问题普遍存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世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不同措施,采取不同方法,着力保障乞讨人员的生存权利。近年来,我国经济极大发展,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流浪乞讨人员也从收容遣送为主转变为社会救助为主,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在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公正、和谐与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尊重人权保障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量城市仍存在为数众多的流浪乞讨人员,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难点问题,现行的对流量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制度存在不足和漏洞。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和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复杂而多样,流浪乞讨问题也给社会救助与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在实际救助管理工作中,救助工作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如临时收留安置、免费遣返和短期小额资金支持等,没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很少有心理层面的关怀,缺少心理救助机制,对流浪乞讨人员技能教育不到位,救助方式过于单一,救助措施效果不佳,部分社会民众对保护流浪乞讨人员不重视,甚至认为没有必要,长期以来对流浪乞讨人员形成的偏见和歧视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花费大量时间来改变。本文对河南省流浪乞讨现象、类型、社会救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从法律法规、救助制度、队伍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意见建议,探索研究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减少流浪乞讨人员、保护其权益的有效办法。
马一鸣[8](2020)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研究 ——以T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文中认为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法中重要的一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在当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政策存在已久,被喻为“最后的安全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救助对象中的一类,本文主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进行全面分析。流浪乞讨现象自古有之,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也有着不短的历史,本文将对救助政策进行阶段性梳理,旨在对救助政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以T市救助管理站为案例,以站内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在调研中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将二者的需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救助内容进行契合度分析,从中发现我国现行的救助政策仍然不够完善。我国现今存在救助效率低下、救助管理存在缺陷、救助政策宣传不到位等现象都归因于救助政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发展型救助政策强调要用积极的、预防性的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呼吁政府对社会救助提供补给。鉴于发展型救助政策视角理论并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提出四点建议,分别是: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救助内容;厘清救助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发挥政府职能,投入专项经费;吸收社会资源,发挥救助合力。
王婷瑾[9](2019)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文中提出在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不可置否。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核心阶段,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趋近,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将社会救助放于关键位置,对加强和改善社会救助提出了严格要求。近年,多件流浪乞讨人员极端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因此,社会救助进程中,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研究不可或缺,对加快建设流浪人员等社会底层群体的救助制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在对流浪乞讨人员及其救助管理的概念阐释的基础上,选取善治理论、正义论、人权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分析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观察法和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研究调查。通过对S市流浪乞讨问题的现状及政府救助管理状况作调查研究,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及受助人员访谈,同时收集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数据、对人员构成、服务对象等进行调查研究。从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来源地方式、入站方式求助内容、离站方式几方面来描述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将S市流浪乞讨人员分为贫困流浪乞讨型、疾病流浪乞讨型、未成年流浪乞讨型、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和其他型等五种类型。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S市社会救助管理组织结构、针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流浪乞讨人员展开社会救助的服务内容等几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救助对象情况复杂、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最后结合和S市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分层救助和管理、提高救助主体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提出完善和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尽管各救助主体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开展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但并未将实践经验推广和应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总体仍停留在过去以物质救助为主的固有模式上。其次,目前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是以自愿原则为主,若其不愿接受救助,则不能强制对其救助。但现实中大部分职业乞讨人员拒绝救助管理站对其救助,造成流浪乞讨人员犯罪数量上升,和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犯罪行为打击不力局面,社会治安存在巨大隐患。最后,救助临时性限制了教育矫治的效果。仅靠在救助管理站内十几天甚至几天矫正教育,效果极差。部分受助人员特别是受助未成年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沾染不良习气较重,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讨论。
高红梅[10](2019)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困境探究 ——以江西省H站为例》文中指出2003年,孙志刚被收容到救助站最后死亡的事件发生后,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被自愿性的救助管理制度所取代。新制度出台后,全国各地依次成立了社会救助管理站。15年来,救助管理站在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救治、教育、护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出现了信阳干尸男童、雷文峰等恶性事件。如果不规范服务制度、服务流程,不加强监督、监管和评估,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后果,也会给救助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江西H救助管理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收集资料,对H救助管理站的基本概况、救助服务现状、人员构成以及工作服务流程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出H站在救助管理方面面临:缺乏对职业乞讨者的明确管理规定,缺乏对救助工作人员的保护规定,救助对象界定、甄别难,救助对象安置难、跑站救助应对难,街头救助劝说难、主动救助不接受,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以及专业技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笔者根据所调查资料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尝试从细化相关政策规定,完善流浪乞讨救助保障制度,增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强流浪乞讨社会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推动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转变救助理念、提高救助能力以及提高工作人员薪酬待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改善救助管理中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效果。
二、全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 ——以案主小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
3.研究评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个案社会工作 |
2.流浪乞讨人员 |
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
(五)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
1.理论依据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二、贵港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现状 |
(一)贵港市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 |
1.贵港市救助管理站基本情况 |
2.贵港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
(二)贵港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发展情况 |
1.贵港市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项目的基本情况 |
2.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情况 |
3.项目竞标方式进入救助站开展工作 |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研究 |
(一)贵港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个案工作介入的研究 |
1.案例背景 |
2.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3.问题预估与原因分析 |
4.服务目标 |
5.个案服务计划 |
6.个案服务介入过程 |
7.个案服务评估 |
(二)个案工作实务过程反思 |
1.个案工作对流浪乞讨救助工作的启示 |
2.个案服务过程的反思 |
四、建议与结语 |
(一)建议 |
1.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建设专业社工队伍 |
2.政府部门加大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投入 |
3.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 |
4.推进建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工作,形成转介联动机制 |
(二)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城市救助管理站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T市救助站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城市救助管理站能力建设的基础理论与概念 |
2.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的相关理论 |
2.1.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
2.1.2 社会救助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
2.1.3 救助管理与救助管理站 |
2.1.4 救助管理能力建设 |
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
2.3 社会救助能力维度构建 |
2.3.1 组织保障能力维度 |
2.3.2 资源保障能力维度 |
2.3.3 运行保障能力维度 |
3 T市救助管理站现状及分析 |
3.1 T救助管理站简介 |
3.2 T站救助管理能力现状 |
3.2.1 组织保障能力现状 |
3.2.2 资源保障能力现状 |
3.2.3 运行保障能力现状 |
3.3 T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1 组织保障能力层面的困境 |
3.3.2 资源保障能力层面的困境 |
3.3.3 运行保障能力层面的困境 |
4 T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评价 |
4.1 救助能力指标体系的搭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1.2 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程序 |
4.1.3 指标的确立及评判标准设计 |
4.2 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使用步骤 |
4.3 T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评价 |
4.3.1 计算权重 |
4.3.2 T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综合评估结果 |
5 增强救助管理站救助能力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组织保障能力 |
5.1.1 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优化及细化救助管理政策 |
5.1.2 完善社保制度,连接社保体制与扶贫救助制度 |
5.2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
5.2.1 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加大经费及物资投入 |
5.2.2 提升站内人员专业管理技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 推动运行保障能力 |
5.3.1 设立统一指挥平台,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
5.3.2 加强救助管理能力建设 |
5.3.3 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构建社会救助网络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职业乞讨 |
二、救助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职业乞讨救助管理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全国救助管理现状 |
一、救助管理办法 |
二、救助管理政策 |
三、救助管理人数概况 |
四、救助管理机构概况 |
第二节 上海市救助管理现状 |
一、上海市救助管理规定 |
二、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概况 |
三、上海市救助职业乞讨人员概况 |
四、职业乞讨人员流入上海的原因 |
五、职业乞讨行为产生的影响 |
第三节 上海市应对职业乞讨行为的具体救助措施 |
一、救助主体与客体 |
二、主要救助措施 |
第四节 广州市应对职业乞讨行为的救助管理 |
一、开展跨部门和跨区域联动 |
二、研发救助管理信息系统 |
三、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
第五节 上海市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救助过程存在“模糊地带” |
二、职业乞讨人员与一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程没有区别 |
三、社会资源链接少 |
第四章 上海市救助管理职业乞讨人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救助管理制度有不足 |
一、规章制度缺陷 |
二、救助理念有待更新 |
第二节 救助管理方式针对性不足 |
一、缺乏甄别手段 |
二、缺乏后续处置 |
三、缺乏考核评价 |
四、缺乏对职业乞讨人员本身的分析 |
第三节 专业社工和社会力量不足 |
一、专业社工力量稀缺 |
二、志愿者参与较少 |
三、宣传引导缺少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 |
一、完善救助管理政策 |
二、完善救助管理合作网络 |
三、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二节 提升救助机构管理水平 |
一、完善救助管理服务 |
二、建设救助服务文化 |
三、提升救助工作人员服务水平 |
四、完善考评机制 |
第三节 建设一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队伍 |
一、全民参与的志愿者活动 |
二、流浪乞讨人员媒介形象的正向引导 |
三、推进市民参与街面发现与救助奖励工作 |
四、开设外展社会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1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学术史梳理 |
1.2.1.2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实证研究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流浪乞讨人员 |
2.1.2 城市管理 |
2.1.3 救助管理 |
2.2 乞讨行为的法律属性 |
2.3 现行流浪乞讨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2.3.1 流浪乞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2.3.2 流浪乞讨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2.4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理论基础——合作治理理论 |
2.5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做法与成效 |
3.1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 |
3.1.1 流浪乞讨区域分布 |
3.1.2 流浪乞讨的原因分析 |
3.1.3 流浪乞讨人员分类 |
3.1.4 流浪乞讨行为划分 |
3.2 广州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的主要做法 |
3.2.1 广州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的机构力量现状 |
3.2.1.1 市级救助管理机构 |
3.2.1.2 区级救助管理机构 |
3.2.2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政策 |
3.3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取得的成效 |
3.3.1 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健全 |
3.3.2 救助机构软硬件日益完善 |
3.3.3 街头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
3.3.4 社会力量参与更加深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职业乞讨者救助难 |
4.1.2 “跑站现象”管理难 |
4.1.3 滞留人员安置难 |
4.2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救助对象分类不准 |
4.2.2 民政部门单打独斗 |
4.2.3 缺乏法律依据支持 |
4.2.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4.2.5 学界、媒体作用模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
5.2 深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
5.3 国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
5.3.1 英国 |
5.3.2 美国 |
5.3.3 法国 |
5.4 国内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 |
6.1 完善分类救助和管理模式 |
6.1.1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 |
6.1.2 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对象 |
6.2 完善协调工作机制 |
6.3 通过立法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 |
6.4 搭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 |
6.5 充分发挥学术界和媒体的作用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社会工作推进救助站管理的研究 ——以安徽省J县救助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救助站 |
2.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
3.管理和救助管理 |
(三)理论依据 |
1.ERG理论 |
2.理性选择理论 |
3.公民权理论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实地研究法 |
(五)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二、救助站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安徽省J县救助站为例 |
(一)救助站管理现状分析-以安徽省J县救助站为例 |
1.J县救助站的基本情况 |
2.J县救助站取得的成效 |
(二)救助站的一般救助流程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救助站的一般流程 |
2.救助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三、社会工作参与救助站管理的成效与困境 |
(一)社会工作参与救助站管理的必要性 |
1.国家政策的倾向和支持 |
2.两者助人理念目标一致 |
3.填补救助管理工作中的欠缺 |
(二)社会工作推动救助站管理的成效 |
1.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 |
2.救助站救助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
3.我国社会救助主体得到丰富 |
(三)社会工作参与救助站管理时面临的困境 |
1.社会工作指导理论缺失 |
2.社会工作机构参与难 |
3.社会工作者实务介入难 |
四、推进救助站有效管理和科学运行的建议 |
(一)社会工作者层面 |
1.加强救助站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2.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专业助人优势 |
3.增强救助站在岗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
4.保障社会工作者参与救助管理的合法性 |
(二)社会工作机构层面 |
1.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开展外展社会工作 |
2.提供以需求为基础的多元化服务 |
3.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定期回访 |
(三)救助站和政府部门层面 |
1.引进专业理念方法,提高救助工作水平 |
2.积极培育本土化社会工作机构 |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河南省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1、文献研究 |
2、实地考察 |
3、结构访谈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流浪乞讨人员 |
2、社会救助 |
3、救助管理 |
(二)理论基础 |
1、公民权利理论 |
2、贫困理论 |
3、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河南省流浪乞讨现象分析 |
(一)河南省情况及流浪乞讨现象调查概述 |
1、河南省情况 |
2、流浪乞讨现象调查概述 |
(二)流浪乞讨人员类型 |
1、贫困型 |
2、残疾疾病型 |
3、无人照顾型 |
4、临时遇困型 |
5、职业乞讨型 |
6、其他类型 |
(三)乞讨方式 |
1、强讨强要型 |
2、病残示弱型 |
3、才艺展示型 |
4、欺诈型 |
5、无所作为型 |
(四)人员特点 |
1、年龄分布 |
2、性别分布 |
3、来源地分布 |
4、健康状态 |
(五)成因分析 |
1、主观因素 |
2、客观因素 |
四、河南省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与管理现状--以河南省救助管理事务中心为例 |
(一)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
1、河南省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概况 |
2、河南省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救助工作流程图 |
(二)取得成效 |
1、已救助大量求助者 |
2、完善制度机制,优化救助服务 |
3、做好长期滞留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
4、积极做好在京河南籍流浪乞讨人员接回工作 |
(三)工作建议 |
1、加强救助人才队伍建设 |
2、加强与上级部门、受助人员流出地民政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
3、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及保护工作 |
4、加强对重复救助的重点人员管理工作 |
5、加强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有设施使用率 |
五、社会救助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目前存在问题 |
1、缺乏针对性救助 |
2、缺少心理救助机制 |
3、技能教育不到位 |
4、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利保障有缺陷 |
(二)原因分析 |
1、法律法规方面 |
2、救助制度方面 |
3、管理方面 |
4、资金方面 |
5、社会方面 |
六、河南省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与管理对策建议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对《救助管理办法》的修改建议 |
2、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的修改建议 |
3、建立公开透明的财物监督机制 |
(二)健全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
1、普通型流浪乞讨人员 |
2、职业型流浪乞讨人员 |
3、未成年型流浪乞讨人员 |
(三)提升救助队伍素质 |
(四)加大救助资金投入 |
(五)建立政府各部门协作机制 |
1、强化部门协作配合 |
2、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被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8)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研究 ——以T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评述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流浪乞讨人员 |
1.5.2 社会工作 |
1.5.3 社会救助 |
1.6 理论基础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发展演变 |
2.1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沿革 |
2.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救助政策: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 |
2.1.2 改革开放时期的救助政策:20世纪70年代至2003年 |
2.1.3 新时代的救助政策:2003年至今 |
2.2 现行救助政策的变化与面临的新挑战 |
2.2.1 救助政策的变化 |
2.2.2 救助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
第三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实施现状——以T市为例 |
3.1 调查方案 |
3.1.1 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3.1.2 数据收集 |
3.1.3 样本概况 |
3.1.4 需求分析 |
3.2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实务分析 |
3.2.1 实务基础 |
3.2.2 实施过程 |
3.2.3 社工介入反思 |
第四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问题分析 |
4.1 救助理念滞后,救助职能有限 |
4.1.1 救助对象定义模糊 |
4.1.2 救助内容功能有限 |
4.1.3 救助资金渠道单一 |
4.1.4 自愿原则执行矛盾 |
4.2 管理规定粗放,主体责任不清 |
4.2.1 管理措施不够到位 |
4.2.2 工作人员权力较弱 |
4.2.3 救助主体责任不清 |
4.3 救助效率低下,救助专业不够 |
4.3.1 回归原生城市困难 |
4.3.2 劳动谋生技能较差 |
4.3.3 乞讨反复现象严重 |
4.3.4 救助工作不够专业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国内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经验借鉴 |
5.1.1 国外发达国家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经验及启示 |
5.1.2 国内一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经验及启示 |
5.2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下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建议 |
5.2.1 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救助内容 |
5.2.2 厘清救助理念,树立责任意识 |
5.2.3 发挥政府职能,投入专项经费 |
5.2.4 吸收社会资源,发挥救助合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T 市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内容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救助对象访谈提纲 |
附录 C 政策执行人员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流浪乞讨人员 |
二、社会救助 |
三、救助管理 |
第二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视角 |
一、人权理论 |
二、正义论 |
三、善治理论 |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
一、社会救助内容 |
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 |
第三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结构与类型 |
第一节 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简介 |
第二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结构 |
一、性别及年龄结构 |
二、身体状况 |
三、来源地方式 |
四、入站方式 |
五、求助内容 |
六、离站方式 |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 |
一、贫困流浪乞讨型 |
二、疾病流浪乞讨型 |
三、未成年流浪乞讨型 |
四、暂时困难流浪乞讨型 |
五、其他 |
第四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 |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
第二节 S市社会救助管理的组织结构 |
一、S市人民政府救助工作程序 |
二、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救助流程 |
第三节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
一、针对成年人员提供服务 |
二、针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
第五章 S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困境 |
第一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政策不健全 |
一、安置政策不完善,长期滞站现象无从应对 |
二、缺乏配套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扶持政策 |
三、社会救助制度本身弊端显露,应急措施无法可依 |
四、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衔接 |
第二节 社会救助对象情况复杂 |
一、救助管理对象的甄别界定不够明确具体 |
二、特殊人群社会救助难,缺乏长效机制 |
三、少数民族、境外群体救助难度大 |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不足 |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
二、社工、社保等专业救助人才缺乏 |
三、社会救助资金缺口较大 |
第四节 社会救助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 |
一、管理方式及内容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
二、跨地区部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 |
三、慈善组织和企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
第五节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
一、救助管理理念落后 |
二、救助机构对流浪者拒绝救助现象无从应对 |
三、社会救助仅停留于物质,精神层面缺乏 |
四、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低 |
第六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扶贫力度 |
二、改进和细化救助管理制度 |
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救助体系 |
第二节 由社会救助管理向社会救助服务理念转变 |
一、转变救助理念 |
二、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 |
第三节 建立社会救助多部门联动机制 |
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加入救助队伍 |
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
三、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合救助能力 |
第四节 实施流浪乞讨人员分层救助和管理 |
一、明确救助对象和范围 |
二、按照人员类别分类救助和管理 |
三、外籍人员及少数民族同胞特殊管理 |
第五节 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体管理能力 |
一、建立长效化与常态化协同机制 |
二、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六节 加快社会救助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一、完善基础设施 |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技能 |
三、培养引进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受助人员基本情况 |
附录二 流浪乞讨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困境探究 ——以江西省H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流浪乞讨人员 |
2.1.2 社会救助 |
2.1.3 救助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ERG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优势视角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流浪乞讨人员产生原因研究 |
2.3.2 救助管理方式分型研究 |
2.3.3 救助管理制度的研究 |
2.3.4 助管救理困境的研究 |
2.3.5 救助管理对策的研究 |
2.3.6 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的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H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现状 |
3.1 H站基本概况 |
3.1.1 H站简介 |
3.1.2 H站工作人员情况 |
3.1.3 H站救助管理的制度依据 |
3.2 H站救助服务流程图 |
3.3 H站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救助内容和特征 |
4 H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政策层面的困境 |
4.1.1 缺乏对职业乞讨者的明确管理规定 |
4.1.2 缺乏对救助工作人员的保护规定 |
4.2 H站内在管理及人员自身层面的困境 |
4.2.1 救助对象界定难,身份甄别查询难 |
4.2.2 救助对象安置难,跑站救助应对难 |
4.2.3 街头救助劝说难,主动救助不接受 |
4.2.4 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
4.2.5 未形成有效的救助合力 |
4.2.6 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
4.3 H站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4.3.1 社会救助宣传缺失 |
4.3.2 救助管理制度不完善 |
4.3.3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救助经费不足 |
4.3.4 社会监管不到位 |
5 针对H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针对救助管理制度 |
5.1.1 细化相关政策规定 |
5.1.2 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机制 |
5.2 针对部门间协调配合及加强宣传 |
5.2.1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
5.2.2 加大流浪乞讨的宣传力度 |
5.3 针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 |
5.3.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 |
5.3.2 推动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 |
5.3.3 推动家庭与社区参与救助服务 |
5.4 针对救助主体 |
5.4.1 转变救助理念,提高救助能力 |
5.4.2 提高工作人员薪酬待遇 |
5.5 社会工作参与H站救助服务的路径构想 |
5.5.1 宣传及倡导服务 |
5.5.2 心理疏导服务 |
5.5.3 资源链接服务 |
5.5.4 社会融入服务 |
5.5.5 能力提升服务 |
6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H管理站站长及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2:流浪乞讨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被访者信息 |
附录4:被访者信息论文中的图/表汇总表 |
致谢 |
四、全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 ——以案主小何为例[D]. 李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城市救助管理站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T市救助站的调查[D]. 许力天.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东莞市流浪乞讨人员帮扶回归救助研究[D]. 何玮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大城市中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陶玮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为考察对象[D]. 赵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社会工作推进救助站管理的研究 ——以安徽省J县救助站为例[D]. 邓平平. 安徽大学, 2020(08)
- [7]河南省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和管理研究[D]. 韩广冰. 郑州大学, 2020(03)
- [8]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研究 ——以T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 马一鸣.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Y省S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的调查[D]. 王婷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困境探究 ——以江西省H站为例[D]. 高红梅.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