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炉主汽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改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庆勇,徐亮,姜波[1](2022)在《135MW循环流化床机组过热汽温优化控制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多数火力发电厂的过热汽温控制采用的是DCS自带的经典PID控制。这类控制系统对于滞后性较大的高阶被控对象、现场执行机构死区大和减温阀线性差等工况,其控制品质较差。如果将无辨识自适应控制器IFA、预估与大数据智能诊断等先进技术引入到锅炉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中来,优化DCS系统算法逻辑,这不仅能控制过热汽温在额定值允许范围这内,而且可以适当提高过热汽温,提高蒸汽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省去升级改造喷水减温装置即可投入自动,其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马良玉,赵晶璇,马进[2](2021)在《高压加热器抽汽切除及灵活调节仿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了解高压加热器抽汽灵活调节辅助机组快速变负荷的潜力,利用600 MW超临界火电机组全工况仿真系统进行不同方式切除高压加热器抽汽仿真试验,总结了不同切除方式对机组关键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开展高压加热器抽汽调节参与机组快速变负荷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高压加热器抽汽参与机组变负荷调节可有效改善机组的负荷响应速率和调节时间,更好地满足自动发电控制(AGC)对机组快速变负荷的需求。
刘宇[3](2021)在《燃煤机组的供热改造项目实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提高燃煤机组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以珠海发电厂的供热改造项目为对象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煤电机组经营困境的破局之路。[方法]通过剖析珠海发电厂供热改造项目,从可行性、控制策略、改造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探讨。[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供热改造后机组煤耗明显降低,同时供热量的增加提高热电比,可争取更多的计划电量,增加发电基数。[结论]供热改造对于条件合适的燃煤机组是一个值得参考的优化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经济价值。
葛朋,吕春颖,孙哲,刘超[4](2021)在《基于导前微分的锅炉动态加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协调控制方式下锅炉设备动态响应滞后的问题,合理设计并使用锅炉输入变化率(BIR)控制策略。在机组变负荷初期对锅炉各子系统增加适当的提前控制量,全面加快锅炉燃烧动态响应速度,满足锅炉主汽压力和机组负荷的控制要求。基于导前微分的锅炉动态加速控制策略,相比传统的控制策略设计简单,可调参数少。在以每分钟1.5%额定功率的负荷变化率下连续加减负荷,主汽压力偏差不超过±0.5 MPa,主汽温度偏差不超过±6℃。该研究在600 MW、1 000 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协调系统中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工业控制领域中快、慢被控对象协同工作的系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鲍铁军,刘建平,侯志,黄庆勇,王忠,程霞,刘东明,戴文斌[5](2021)在《440t/h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燃烧优化与机炉协调控制的实现》文中指出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受锅炉燃烧滞后特性、以及燃料来源多、热值变化大等因素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原DCS配置的很多自动控制回路无法投运,导致机组自动投入率较低。针对该问题,通过先进控制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并对CFB锅炉进行燃烧参数优化。通过燃烧优化控制改造,实现了深度调峰时的CCS控制。锅炉煤耗降低1%,同时减轻了运行人员劳动强度。
卫鑫[6](2020)在《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以某燃煤电厂350MW循环流化床(CFB)机组在深度调峰下的热电解耦系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现有的热电解耦技术以及汽轮机侧的能量流动模型,确定了实现该厂深度调峰,热电解耦的技术手段为低压缸切缸。在切缸实际运行过程中,调节方式仅仅是依赖于热控运行人员手动来进行的,并且在调节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热网要求的负荷变化以及中排压力的限制,因此需要一定量的人力支持,不同工作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以及操作习惯也会产生调节效果差异,造成机组的运行不稳定。此外常规CFB机组负荷在175MW以下时一般都无法进行调频,因此实现同类CFB机组冬季供暖模式下热电解耦系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同时具备调峰、调频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低压缸切缸系统自动调节与控制的问题。常规的切缸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般运用切缸灵活性技术改造的机组,由于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当前电厂的DCS系统需要外挂智能优化站,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受机组控制系统实际现场软硬件条件的影响,这些智能算法难以进行嵌入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将控制理论,专家经验和实际工程运行项目相结合提出一种适应于现场实施的单模三态切缸自动调节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整个自动控制系统以中、低压缸连通管道旁路(BPV)阀门的调节控制展开,具体涉及冬季供暖期模式下的供热抽汽(LEV)阀门,中、低压缸连通管道主路(CV)阀门,中、低压缸连通管道旁路(BPV)阀门的三态调节模式,在保证核心控制四要素:电负荷、热负荷、中排压力、低压缸进汽压力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抽汽调频由BPV阀控制,中排压力由CV阀控制,供热量由LEV阀控制。通过设计控制逻辑并将其与艾默生DCS系统相结合,经现场调试运行,该切缸系统自动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使得在深调工况下,也能够快速调频。实现了供暖模式下的切缸稳定运行、快速调频,并将对电厂的经济性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一台350MW的CFB机组#1机低压缸切缸系统,应用效果较为显着,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薛文彬[7](2019)在《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锅炉的控制系统均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系统,它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可以对锅炉进行集中监控,也为锅炉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锅炉来说DCS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增强,未来发展要求我们在有限的能源中发挥最大的能量。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目前因为控制范围广泛集中监控管理等优点被我国大多数火电厂所应用,本文结合DCS系统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组态改进使输出更优控制过程。对锅炉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做了阐述,依据控制对象较复杂的、不确定性且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在对原有锅炉控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其控制系统改造的控制方案;并对新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探索,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温度控制过程中,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运用到锅炉相关控制之上,对其进行仿真的同时加以对比分析;以实现更为良好的控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仿真对其和传统PID控制方式相比较,得出模糊PID控制的优越性。新改造的2号锅炉DCS通过系统网络连接在一起,所有节点之问的数据和信息传递都由系统网络完成。操作员站由可靠性高的工业微机配以外设组成,站上运行专用的实时监控软件。功能实现:图形显示与会话、报警显示与管理、报表打印、系统库管理、历史库管理、追忆库管理等。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使用同一台微机,供工程人员实现应用系统的组态现场控制站是DCS系统完成现场测控的重要站点。现场控制站实现由主控模块、智能I/O模块、电源模块和专用机柜四部分组成。主要完成两项功能:信号的转换与处理和控制运算。该论文有图34幅,表7个,参考文献97篇。
杨帆[8](2019)在《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250MW汽轮机、AV63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自动化程序调试、控制系统开发和上下位机的编程,并对高炉配套动力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深入研究,使改造后的动力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更符合高炉生产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中厚板3#高炉的工艺流程,高温高压燃气锅炉、汽轮机、鼓风机三个主要动力设备的运行技术指标,与三个动力设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2)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人机交互界面,锅炉运行中的燃烧控制算法、蒸汽压力控制以及软硬件组成,阐述了各环节之间自动化控制的实现。利用人机交互界面跟3#高炉原有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核算出改进后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控制成效。3)250MW汽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该控制系统主要搭载DEH自动化控制模式。阐述了汽轮机转子应力控制和程序的控制范围,重点研究了ATC的实现。4)AV63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该控制系统采用先进控制思想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对鼓风机的故障分析、工况监测以及防喘振自动调节。保障了鼓风机自动化控制单元的高效稳定。图32幅;表9个;参55篇。
巩少龙[9](2019)在《X电厂DCS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厂作为电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其电力生产技术的完备与否十分重要,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电厂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对电厂发电机组自动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计划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系统)系统对电厂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电厂是否能够安全稳定的生产,确保电力供应。而随着电力客户需求和电力设备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原有DCS系统越需要不断的优化改善和升级,以适应电厂发电机组生产运行的要求。论文在DCS系统概述基础上,对X电厂DCS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DCS系统改造的需求进行分析,结合X电厂的实际情况对X电厂DCS组态进行优化,将一些成熟人工干预经验转化为控制策略,并提出具体的DCS系统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对DCS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锅炉系统、公共控制系统和汽轮机系统3个部分。论文通过对原有DCS控制系统进行完善优化,实现对X电厂发电机组设备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实现整个发电机组内部的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对发电机组运行状况的及时监测,掌握发电机组是否正常运行,并依据运行异常状况及时做出停机和检修处理,确保整个发电机组长期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索中举[10](2019)在《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大,电网频率的扰动因素增多,要求可控性较强的燃煤机组更深度地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对于无调节的全周进汽汽轮机,高压调门节流可快速响应电网负荷要求,但为达到深度一次调频要求产生了经济损失。本文以西门子无调节级全周进汽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为对象,研究基于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优化控制的工程应用。论文基于燃煤机组现有一次调频控制算法,发现一次调频的功率相对增量将随机组运行负荷的降低而增大,由此引起机组运行参数大幅度波动、运行稳定性下降和经济损失增大。电网可以通过优化调度,提高并网机组的负荷率,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基于Ebsilon软件平台,开发了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组热力性能计算模型,在机组不同负荷下对不同补汽流量和不同凝结水节流的发电出力、汽轮机通流监测点参数和热耗率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发现机组发电出力的相对增量正比于相对补汽量和凝结水相对节流量。对金陵发电厂#1机进行了补汽阀运行特性、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运行试验显示,补汽阀有很好的一次调频性能,但在30%开度时#1轴承轴振超标报警;凝结水节流有较好的一次调频特性,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可控,凝结水节流调节后20s基本达到稳定值。基于补汽阀小开度时高压转子没有振动安全问题,并且凝结水节流初始相应速度较慢,提出补汽阀与凝结水节流复合一次调频方法。先由补汽阀快速响应,待凝结水节流起作用后关小补汽阀,一次调频的快速响应和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达到完美统一。基于凝结水节流和高压调门流量特性的运行试验,在金陵发电厂#1机DCS平台上设计了DEH阀门管理曲线和凝结水节流的一次调频控制逻辑,修改了凝汽器和除氧器的水位等相关控制逻辑,实现了一次调频优良控制,减小了高压调门节流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二、锅炉主汽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改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主汽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35MW循环流化床机组过热汽温优化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KB-APC先进控制系统简介 |
2.1 控制系统介绍 |
2.2 线控系统与DCS控制系统通讯原理 |
3 CFB锅炉主蒸汽温度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
4 主蒸汽温度PID控制与IFAP控制方案分析 |
4.1 常规PID控制系统的局限性 |
4.2 IFA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
5 无辨识自适应控制、预估与变量大数据诊断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过热汽温控制方案研究 |
6 IFA控制系统的投运效果 |
7 结论 |
(2)高压加热器抽汽切除及灵活调节仿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研究对象及仿真试验平台简介 |
2 基本方式下高加抽汽切除试验 |
2.1 单独切除1台高加抽汽 |
2.2 组合切除2~3台高加抽汽 |
3 协调方式高加抽汽切除及调节试验 |
3.1 协调方式高加抽汽切除试验 |
3.2 高加抽汽调节参与机组快速变负荷试验 |
4 结 论 |
(3)燃煤机组的供热改造项目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
1.1 地理环境 |
1.2 机组现状 |
2 项目方案 |
2.1 热力系统 |
2.2 设计热负荷 |
2.3 机械改造部分 |
2.4 控制改造部分 |
3 压力匹配器 |
3.1 工作原理 |
3.2 变工况特性 |
3.3 运行方式 |
4 改造效果 |
4.1 机组状况 |
4.2 直接效益 |
4.3 潜在效益 |
5 结论 |
(4)基于导前微分的锅炉动态加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协调控制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
1.1 协调控制策略 |
1.2 存在的问题 |
2 BIR控制的工作原理 |
3 基于导前微分的BIR设计原理 |
4 基于导前微分的BIR应用试验 |
4.1 连续加负荷工况试验 |
4.2 调整负荷变化率试验 |
4.3 连续投入试验 |
4.4 调整注意事项 |
5 结论 |
(5)440t/h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燃烧优化与机炉协调控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目前生产工艺及DCS控制系统现状 |
2 本项目预期目标 |
3 APC燃烧优化系统主要控制子系统 |
3.1 给煤(主汽压力)控制 |
3.2 一次风总量控制回路 |
3.3 二次风机(氧量)控制回路 |
3.4 引风机(炉膛负压)控制回路 |
3.5 冷渣机(床压)控制回路 |
3.6 减温水(主蒸汽温度)控制 |
3.7 尿素泵(NOx)控制回路 |
3.8 机炉CCS负荷协调控制回路 |
4 APC燃烧优化系统平台的实现 |
4.1 APC优化系统配置原则 |
4.2 APC控制系统平台与DCS控制系统配置 |
5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6 经济效益分析 |
7 结束语 |
(6)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源结构发展现状 |
1.1.2 电网消纳新能源现状 |
1.1.3 供热机组现状分析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针对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的研究 |
1.2.2 国外针对调峰调频控制系统的研究 |
1.2.3 研究小结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低压缸切缸灵活性改造的实施 |
1.3.2 能流分析 |
1.3.3 单模三态下自动控制系统 |
1.3.4 调频方式的开发研究 |
第二章 灵活性改造方案的选择 |
2.1 机组灵活性改造方案分析 |
2.1.1 基于电锅炉的灵活性技术改造路线 |
2.1.2 基于储能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
2.1.3 基于能流综合分布特征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
2.1.4 基于蒸汽流程的灵活性技术路线 |
2.2 汽机侧能流分析 |
2.2.1 供热机组抽汽回热系统分析 |
2.2.2 能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缸切缸热力工艺系统 |
3.1 低压缸切缸设备改造 |
3.2 扰动特性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缸切缸自动控制系统 |
4.1 自动控制系统逻辑设计 |
4.2 BPV调节阀门的控制 |
4.2.1 调频控制策略一 |
4.2.2 调频控制策略二 |
4.2.3 BPV阀门动作 |
4.3 CV调节阀门的控制 |
4.4 LEV调节阀门的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负荷扰动的调频试验 |
5.1 试验调试过程 |
5.2 试验运行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DCS的研究现状 |
1.3 DCS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1.4 锅炉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及设计 |
2.1 DCS集散控制系统 |
2.2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组成及特点 |
2.3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可靠性设计 |
3 锅炉DCS运行原理及控制方案的制定 |
3.1 锅炉控制站的运行原理 |
3.2 锅炉控制站的软件说明 |
3.3 锅炉控制方案的选取及制定 |
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锅炉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4.1 控制系统相关控制原理概述 |
4.2 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模型辨识与建模 |
4.3 温度系统原理及其控制系统的制定 |
4.4 温度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软件选择及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的选择 |
5.2 上位机监控画面的设计及操作方法 |
5.3 锅炉DCS系统串口通讯设定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汽轮机DEH系统研究现状 |
1.2.3 高炉鼓风机自动控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章 中厚板3#高炉概况及配套动力设备 |
2.1 中厚板3#高炉概况 |
2.2 配套动力设备 |
2.2.1 15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 |
2.2.2 250MW汽轮机组 |
2.2.3 AV63鼓风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150t/h燃气锅炉的自动化控制 |
3.1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1.1 硬件体系结构与组成 |
3.1.2 硬件配置 |
3.1.3 控制机柜 |
3.1.4 控制器 |
3.2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
3.2.1 软件系统概述 |
3.2.2 通讯管理软件 |
3.2.3 工程管理组态软件 |
3.2.4 算法组态软件设计 |
3.2.5 控制算法功能块 |
3.3 燃气锅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
3.3.1 燃气锅炉的特点 |
3.3.2 汽包水位控制 |
3.3.3 蒸汽压力燃烧控制 |
3.3.4 炉膛负压控制 |
3.3.5 过热蒸汽温度控制 |
3.4 燃气锅炉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
3.4.1 运行界面 |
3.4.2 运行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中厚板3#高炉汽轮机DEH自动化控制 |
4.1 DEH自动化控制的组成及功能 |
4.1.1 DEH系统的组成 |
4.1.2 DEH调节系统的功能 |
4.2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改造及效果 |
4.2.1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改造方案 |
4.2.2 高炉汽轮机DEH系统效果 |
4.3 高炉汽轮机ATC功能的实现 |
4.3.1 转子应力控制 |
4.3.2 程序的控制范围 |
4.3.3 机组自启动ATC功能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V63鼓风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
5.1 鼓风机控制系统设计 |
5.1.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2 仪控的设计 |
5.2 高炉鼓风机的防喘振控制的实现 |
5.2.1 喘振形成的原因 |
5.2.2 防喘振控制措施 |
5.3 高炉鼓风机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X电厂DCS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DCS系统概述 |
2.1 DCS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DCS系统的特点 |
2.3 电厂中应用的DCS系统 |
2.3.1 火电厂生产的控制要求 |
2.3.2 电厂中应用DCS系统的条件 |
2.3.3 电厂中DCS系统的主要构成 |
第三章 X电厂DCS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案 |
3.1 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客户需求和业务需求分析 |
3.2.2 DCS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3.2.3 功能需求分析 |
3.3 总体设计方案 |
3.3.1 总体设计思路 |
3.3.2 重点方案设计 |
3.4 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硬件平台 |
3.4.2 系统软件平台 |
第四章 X电厂DCS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锅炉本体及辅机系统 |
4.1.1 锅炉本体部分 |
4.1.2 锅炉辅机部分 |
4.2 汽轮机系统 |
4.2.1 ETS系统联锁跳闸逻辑优化 |
4.2.2 TSI系统控制逻辑优化 |
4.2.3 汽轮机转速联锁启动交、直流油泵、高备泵逻辑优化 |
4.2.4 主油箱液位计优化 |
4.2.5 交、直流油泵联锁逻辑优化 |
4.3 公共控制系统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发展 |
1.2.2 燃煤机组新型一次调频技术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的原理与方式 |
2.1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
2.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过程 |
2.3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
2.4 燃煤一次调频的实现 |
2.4.1 概述 |
2.4.2 高压调门节流 |
2.4.3 一次调频的补汽调节 |
2.4.4 凝结水节流 |
2.4.5 高压加热器给水旁路调节 |
2.5 提升燃煤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不同调频方式的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Ebsilon热力系统仿真软件 |
3.2.1 Ebsilon软件 |
3.2.2 Ebsilon组件模型 |
3.3 补汽流量对机组功率与热力特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
3.4 补汽阀运行特性的现场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结水参与一次调频可行性研究 |
4.1 凝结水节流参与一次调频理论分析 |
4.1.1 主机调门节流对机组经济性影响 |
4.2 水位变化流量计算 |
4.2.1 除氧器水位变化 |
4.2.2 凝汽器水位变化 |
4.2.3 直接减少凝结水流量对系统内容器水位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凝结水控制参与一次调频的试验验证 |
5.1 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
5.1.1 试验的目的 |
5.1.2 试验的内容 |
5.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 |
5.2.1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目的 |
5.2.2 凝结水流量调整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 |
5.3 高压调门特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控制设计 |
6.1 协调控制系统应用优化 |
6.1.1 机组控制方式 |
6.2 汽轮机调门曲线优化 |
6.2.1 改造前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
6.2.2 改造后后汽机高压调门开度的变化及影响 |
6.3 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逻辑优化 |
6.4 除氧器水位的控制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锅炉主汽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改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35MW循环流化床机组过热汽温优化控制方案研究[J]. 黄庆勇,徐亮,姜波. 锅炉制造, 2022(01)
- [2]高压加热器抽汽切除及灵活调节仿真试验研究[J]. 马良玉,赵晶璇,马进. 热能动力工程, 2021(08)
- [3]燃煤机组的供热改造项目实例分析[J]. 刘宇. 南方能源建设, 2021(S1)
- [4]基于导前微分的锅炉动态加速控制策略研究[J]. 葛朋,吕春颖,孙哲,刘超. 自动化仪表, 2021(07)
- [5]440t/h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燃烧优化与机炉协调控制的实现[J]. 鲍铁军,刘建平,侯志,黄庆勇,王忠,程霞,刘东明,戴文斌. 锅炉制造, 2021(04)
- [6]350MW CFB机组切缸深调控制系统的研究[D]. 卫鑫. 山西大学, 2020(01)
- [7]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D]. 薛文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8]中厚板3#高炉配套动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杨帆.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X电厂DCS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巩少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5)
- [10]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凝结水节流一次调频的应用研究[D]. 索中举.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