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液体运输车罐体泄漏的检修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游双矫[1](2020)在《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方式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能源转型背景下,发展氢能已成为各发达经济体的共识。同时,氢能是未来可以规模发展、与中石油业务结合最紧密的清洁能源。由于氢气制取和储运方式多,且各种方式技术成熟度以及适应场景有所不同,氢气用户需综合考虑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和环保性等因素,选择最佳的供氢方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中石油发展氢能源和支持雄安新区能源建设相结合,研究提出近期(2020~2025年)、中期(2025~2030年)和远期(2030~2035年)以及基准情景和碳交易情景(对不同制氢方式加收碳排放费用)下,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应氢气的最优方式。在对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和氢能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基础上,利用行业预测法得出雄安新区近期、中期和远期氢能源需求量;再通过调研确定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的7个氢源地,分别是华北石化和大港石化天然气制氢、沽源风电制氢、海伟石化和渤化石化的丙烷脱氢、三友化工的氯碱副产氢以及旭阳焦化焦炉气副产氢,并进一步确定在近中远三个时期以及基准和碳交易情景下供氢成本和年供氢能力。其次,通过静态分析法中计算费用法对压缩储运、液化储运、管道储运和载氢有机液体储运四种方式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得出近中远三个时期内四种氢气储运方式基于运输量和运输距离的储运费用以及最大年运输量。最后,以供氢总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满足雄安新区氢能源需求量、氢源地最大年供氢量和每种储运方式最大年运输量为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C#计算机语言和Visio Studio 2015编辑器,编写了中石油为雄安供氢方式优化的软件。通过导入以上基础数据,得出近中远三个时期以及基准和碳交易情景下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最优方案和供氢总费用。并在近期碳交易情景下,对六个不确定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对供氢总费用的敏感程度为:购氢价格>释氢能耗>压缩设备投资>管道建设投资>碳交易价格>液化能耗。本研究可为中石油向雄安新区供氢提供方案参考,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苏磊[2](2019)在《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水陆交通日益发达,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危险品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危险品运输行业也伴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而蓬勃向前。与此同时,危险品运输事故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我国危险品运输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危险品运输事故历史数据为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危险品事故进行权重分析,确定了不同运输方式的事故权重。针对危险品道路运输这一关键问题,从事故致因分析、事故严重程度分析和数据挖掘应用三个方面,运用统计特征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支持向量机建模及特征选择等数据挖掘方法和思想,构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深度数据挖掘体系,探究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耦合机理和致因机理,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人、车、路、环、危险品等系统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统计特征分析,探究分析了事故发生、发展的作用规律和特征分布情况。(2)基于事故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规约等关联规则挖掘步骤,分别对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和非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进行致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建议。(3)通过数据挖掘分类思想的引入,对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展开分析,以财产损失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为分类结果,构建支持向量机二分类模型。根据数据挖掘中特征选择的思想,确定了影响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一种新的事故技术原因分析原理,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技术原因分析的效果。(4)设计了一款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关键因素分析软件。
塔拉提别克·艾尔肯[3](2018)在《低温LNG运输罐车应力强度分析与疲劳研究》文中指出各种液化气体在现代实际工业生产和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用移动压力容器来进行运输也是常用方法,运输罐车就是典型的运输液化气体的一种移动压力容器。液化天然气(LNG)具有易燃,易爆等液化气体等特性,伴随着运输单体吨位越来越大,大型LNG运输罐车对不同道路的适应性,极端工况的适应性规律规范的形成,成为行业迫切重要的共性问题。本论文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低温LNG运输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对罐体关键部位进行应力强度分析及评定,同时对罐车罐体进行疲劳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低温LNG运输罐车罐体所采用的常规设计方法中存在一些缺点,就是设计过程不够详细而且过于保守,设计中往往只关注于LNG罐车静止状态,却忽略了实际运输过程中存在的紧急制动、急转弯以及受路况影响等极端工况。而这些极端工况对罐体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低温LNG罐体疲劳常规设计中,对于罐体疲劳寿命计算在国标中没有明确的标准。首先,根据国家各项标准和规范,以SDY9401GDY型号的低温LNG运输罐车罐体进行结构设计的简单说明,同时整理出LNG罐体设计的传统设计方案。同时,根据低温LNG运输罐车的工程二维图纸,在3D建模软件SolidWorks中建立LNG罐车罐体的三维几何模型,然后把三维模型引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ASYS Workbench中仿真。而根据实际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初步判定,LNG罐车这几种极端的运输过程中应力集中区域是封头过渡区内表面和支撑区受压部位。这些危险区域正是运输过程中引起LNG罐车失效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其次,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在这四种工况下,罐体出现的最大应力强度部位跟我们最初判断的结果一样,就是出现在内筒体与封头过渡区有一小段距离的区域、内外筒体连接处与外筒体支撑区。在这种极端的运输工况下,高应力强度区域均出现在罐体的内筒内表面靠近滑动端支承边缘的局部区域。根据相关的标准以及应力分类法,对罐体的应力强度进行校核,其结构强度均达到强度要求。因此这表明罐体主要受内压作用的影响,对惯性载荷影响不大。最后,由于罐车的内外筒体的结构和所受的交变载荷不同,确定了不同的疲劳计算方法。对罐车外筒体进行疲劳校强度核计算时,按照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的基本思想来计算累积损伤用度系数。计算结果显示,罐车外筒体的累积损伤用度系数为0.074远小于1,可以得出外筒体的疲劳强度达到要求;借助ANA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根据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设计标准,采用了弹塑性假设和Miner累积疲劳分析理论的计算方法,对低温LNG运输罐车内筒体应力最大的部位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过106次的循环,得到的最小循环次数为1.2117×104次,罐车罐体以四小时为一个循环周期,计算出低温LNG运输罐车罐体内筒体在相同工况下的使用寿命为6.058年,约为6年。
徐鹍鹏[4](2017)在《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应变强化技术可使奥氏体不锈钢深冷容器壁厚减薄,实现结构轻量化。目前我国已将该技术用于固定式深冷容器中,但是尚未用于移动式深冷容器,这主要是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对该技术用于移动式深冷容器存在耽心。本文以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强化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韧性断裂和疲劳断裂的失效模式,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设计校核,并对内容器支撑区域的补强结构开展参数化分析,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内容器应变强化条件下的塑形变形不宜过大。根据材料真实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该类容器应变限制条件ε=min {ε410,5%},进而选取合适的强化应力值Rk=min{410MPa,σ5%},由修正公式计算得到强化压力值Pk。(2)针对一典型移动式压力容器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容器的受力情况,发现最大Mises等效应力值都出现在固定端支撑区域的加强圈上,超过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在室温下的许用应力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基于韧性断裂和疲劳断裂失效模式,对该容器进行强度校核。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容器在正常的服役过程中不会发生塑性垮塌、局部失效和疲劳破坏。(4)研究了加强圈的结构形式、布置方式以及筒体局部加厚结构参数对容器应力的影响规律。对比加强圈与筒体局部加厚这两种补强结构形式对容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者更利于改善容器的受力情况。
刘德玉[5](2016)在《LNG车载气瓶动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青睐,与之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LNG汽车(LNGV)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汽车,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相关研究。LNG车载气瓶是LNG汽车燃料系统的主要设备,其安全可靠性将直接影响LNG汽车的安全运行。目前,对LNG车载气瓶安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静态方面,而在气瓶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突然刹车、路面凹坑等工况,使气瓶内LNG发生强烈晃动,液体晃动将给气瓶内胆带来额外的冲击载荷;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振动、路面的凹凸不平致使气瓶发生强烈的振动,这些附加动载荷将导致气瓶内胆结构不连续区域产生较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而造成破坏。因此,在分析静态结构应力的基础上对LNG车载气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LNG车载气瓶内胆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对LNG车载气瓶内胆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用等效密度法将瓶内LNG的质量等效到气瓶内胆壳体上,在气瓶内胆壳体上施加惯性力载荷,研究了气瓶内胆及支撑整体结构在紧急刹车、路面凹坑等工况下的应力分布;随后,用冲击载荷法将气瓶内胆所受液体的冲击作用等效为静载荷,分析了气瓶内胆在紧急刹车和路面凹坑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并按照应力分类校核方法对气瓶内胆进行了强度校核。校核结果表明:气瓶内胆强度完全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方向的液体冲击载荷对气瓶内胆结构强度的影响。(2)考虑了储液量的不同,对LNG车载气瓶内胆进行了模态分析,分析了不同液体深度下气瓶内胆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储液量对内胆结构的模态特性影响很大,随着贮液量的增加,气瓶内胆结构的固有频率逐渐降低。(3)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LNG车载气瓶内胆进行了谐响应分析,得到了气瓶内胆在发动机激励下的频率响应曲线,并找出曲线中的峰值,对照模态分析结果,确定了LNG车载气瓶的共振频率,从而避免LNG车载气瓶因汽车发动机振动而发生共振。(4)对LNG车载气瓶内胆进行响应谱分析,分析了气瓶内胆在不平路面激励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结果表明:路面不平度会使气瓶内胆发生振动,内、外胆支撑处产生很大的变形及作用力,其作用力甚至超出气瓶材料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对气瓶内、外胆支撑需进行结构优化,危险部位应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
王晓东[6](2016)在《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典型八点支撑结构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提出八点支撑结构是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中的典型支撑结构,保证其安全性对于移动式压力容器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八点支撑结构的设计基本按照工程经验,缺乏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某公司研制的低温液体运输罐车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了其支撑材料-玻璃钢的力学性能,采用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对低温液体运输罐车四种运输工况下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八点支撑结构的几何参数对结构强度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试验研究了支撑材料-环氧玻璃钢的力学性能,分析了其失效特点,为后续开展支撑结构的安全分析及优化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2)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低温液体运输罐车在四种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并重点对八点支撑结构处进行了应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冷容器在承受纵向2倍重力加速度的工况下,固定端下支撑处的应力最大。(3)基于危险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重点研究了八点支撑相关几何参数对内容器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垫板直径及其厚度对内容器应力的影响不大,而支撑角度以及支撑距离对内容器应力有一定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4)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八点支撑结构与外容器的连接形式。并在危险工况下,研究了支撑的套筒结构几何参数对外容器的应力影响规律,为八点支撑结构的设计制造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
邱婷[7](2015)在《低温液化气体槽车罐体的强度设计与传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低温液化气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与低温液化气体相关的储运设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低温液体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低温液体运输车正向着大型化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本论文对大型液化气体罐车的罐体进行强度、刚度以及传热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使用ANSYS APDL Product模块对大型液化气体罐车罐体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国家标准规定的四种运输工况作用。为了更好的模拟实际支撑情况,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标准”接触方式来模拟玻璃钢棒与内外罐体的连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罐体符合强度、刚度要求。(2)低温液化气体运输罐的外罐体是典型的外压容器,为了提高外罐体的抗失稳能力,通常设置多个加强圈。实际生产中,为了满足罐车整体的宽度限制并且不使内罐体容积减少,通常对外罐体加强圈进行削边处理。削边后的结构,不满足GB150常规计算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通过削边率计算刚度削弱系数,进而计算外罐体临界失稳压力的方法,简化工程设计中削边加强圈罐体的失稳计算过程。(3)对低温液化气体运输车罐体进行了热分析,所建模型忽略了受隔热材料影响的热辐射,分析了罐体在热传导和热对流共同作用下的热影响区,特别是热影响区范围和温度梯度大小,这对实际工程中的保冷设计具有参考价值。(4)介绍了小型低温液化气体槽车用罐的基本结构,并对其在各个工况下的强度进行了计算。当需要增加容积时,强度和保冷对结构的要求是矛盾的,为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并对新型结构的强度进行了分析。
杨树军[8](2015)在《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试验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时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天然气这种洁净的优质燃料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液化天然气更是作为一种高效的环保绿色能源,在车用燃料方面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汽车液化天然气气瓶受其绝热性能影响,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公交车、重型卡车,而在家用轿车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的设计计算、有限元模拟和试验验证,以提高汽车液化天然气气瓶绝热性能,推动其在家用轿车上的应用。本文以450L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产品结构、工作原理、制造工艺流程、试验验证要求的内容。通过静态蒸发率测试结果验证了合理的漏热设计计算方法,为类似产品的绝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借用ANSYS分析软件,采用有限元稳态热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气瓶的漏热量。改变气瓶主要漏热结构尺寸,分析其对整个气瓶绝热性能的影响。将理论计算、生产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分析各项导热过程的漏热量。根据静态蒸发率试验测试结果提出,实际测试时可以直接使用环境温度计算静态蒸发率,简化测量参数。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试验测试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理论计算方法在指导气瓶的绝热设计和生产过程是适合的。根据分析结果,改进汽车液化天然气气瓶结构,增加颈管导热长度,使气瓶的绝热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霍广华[9](2014)在《论述LNG低温贮罐在应用中故障问题及解决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LNG低温运输车贮罐在运用中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有效地减少低温液体运输车事故的发生,确保使用人员的安全。
高洁,刘宏伟,王浩铭[10](2012)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车(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天然气(LNG)运输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发展迅猛,呈供需两旺态势,截3止2011年底,我国天然气国内产量为1025亿m,LNG进口量为33168亿m,管道天然气进口量为143亿m。天然气主要通过管网输送,而LNG作为调峰、补充和替代之用。随着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LNG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由于我国的LNG工厂基本上位于内陆地区,在建的LNG工厂集中在中部地区,东部很少,但是市场却又集中在东部,所以需要将LNG从产地运往东部和周边市场。
二、低温液体运输车罐体泄漏的检修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液体运输车罐体泄漏的检修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方式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1.2.1 氢能产业链概况 |
1.2.2 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1.3 优化方法应用研究现状 |
1.3.1 线性规划 |
1.3.2 整数线性规划 |
1.3.3 动态规划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雄安新区氢能源需求 |
2.1 雄安新区规划现状 |
2.2 雄安新区氢能源需求预测 |
2.2.1 雄安新区能源需求量 |
2.2.2 雄安新区氢能源需求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雄安新区周边氢源布局 |
3.1 主要制氢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1 主要制氢技术 |
3.1.2 制氢方式发展趋势 |
3.2 雄安新区周边氢源布局及其成本价格 |
3.2.1 氢源布局及其供氢能力 |
3.2.2 各氢源地氢气成本价格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氢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
4.1 雄安新区供氢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
4.1.1 氢气储运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2 雄安新区供氢概述 |
4.2 氢气压缩储运技术及其经济分析 |
4.2.1 氢气压缩储运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4.2.2 氢气压缩储运工艺流程 |
4.2.3 氢气压缩储运经济分析 |
4.3 氢气液化储运技术及其经济分析 |
4.3.1 氢气液化储运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4.3.2 氢气液化储运工艺流程 |
4.3.3 氢气液化储运经济分析 |
4.4 氢气管道储运技术及其经济分析 |
4.4.1 氢气管道储运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4.4.2 氢气管道储运工艺流程 |
4.4.3 氢气管道储运经济分析 |
4.5 载氢有机液体储运技术及其经济分析 |
4.5.1 载氢有机液体储运技术现状 |
4.5.2 载氢有机液体储运氢工艺 |
4.5.3 载氢有机液体储运经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软件的编制及方案分析 |
5.1 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方式优化软件的编制 |
5.1.1 数学模型 |
5.1.2 优化软件模型 |
5.1.3 软件源程序 |
5.2 最优供氢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基准情景下最优供氢方案 |
5.2.2 碳交易情景下最优供氢方案 |
5.2.3 最优供氢方案结果分析 |
5.2.4 影响供氢总成本的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
5.3 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方式的策略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础参数类代码 |
附录 B 供氢成本计算代码 |
附录 C 供氢量分配代码 |
致谢 |
(2)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技术路线 |
2 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权重分析 |
2.1 指标权重分析方法 |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权重分析 |
2.2.1 层次模型构建 |
2.2.2 构造比较矩阵并赋值 |
2.2.3 计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
2.2.4 各指标层次总排序 |
2.2.5 不同运输方式危险品运输事故综合权值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特征因素研究 |
3.1 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3.1.1 人的影响因素 |
3.1.2 车的影响因素 |
3.1.3 道路的影响因素 |
3.1.4 环境的影响因素 |
3.1.5 危险品的影响 |
3.2 事故特征因素统计分布 |
3.2.1 事故发生时间因素统计分布 |
3.2.2 事故发生天气因素统计 |
3.2.3 事故发生道路因素统计 |
3.2.4 事故涉及危险品因素统计分布 |
3.2.5 事故形态统计分布 |
3.2.6 事故后果统计分布 |
3.3 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
3.3.1 事故形态与天气耦合分析 |
3.3.2 事故形态与公路技术等级耦合分析 |
3.3.3 事故形态与危险品类别耦合分析 |
3.4 二次事故耦合分析 |
3.4.0 时间与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
3.4.1 初始事故形态耦合分析 |
3.4.2 二次事故与天气耦合分析 |
3.4.3 二次事故与载重级别耦合分析 |
3.4.4 二次事故与危险品车辆类型耦合分析 |
3.4.5 二次事故与公路技术等级耦合分析 |
3.4.6 二次事故与危险品类别耦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关联规则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致因分析 |
4.1 关联规则相关理论 |
4.1.1 关联规则概念 |
4.1.2 相关参数说明 |
4.1.3 关联规则的分类 |
4.1.4 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流程 |
4.2 数据预处理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数据挖掘 |
4.3.1 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关联分析及规则解读 |
4.3.2 非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关联规则解读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严重程度研究 |
5.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
5.3 模型实现 |
5.4 基于特征选择的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
5.5 基于SVM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
5.5.1 事故分析原理 |
5.5.2 实证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数据挖掘在危险品运输中的应用 |
6.1 需求分析 |
6.2 模块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登录界面设计 |
6.3.2 用户管理模块 |
6.3.3 数据管理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低温LNG运输罐车应力强度分析与疲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LNG罐车简介 |
1.3 LNG罐车的使用 |
1.4 LNG罐车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发展 |
1.5 设计理论 |
1.5.1 设计原则和标准 |
1.5.2 设计优缺点 |
1.6 行业内的一些研究成果 |
1.6.1 关于强度分析的一些研究 |
1.6.2 关于疲劳分析的一些研究 |
1.7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NG运输罐车罐体结构分析与力学设计 |
2.1 LNG罐体的常规设计的理论依据 |
2.2 LNG罐体的常规设计 |
2.2.1 常规设计方案 |
2.3 LNG罐体结构的力学设计 |
2.3.1 罐体主要设计参数 |
2.3.2 罐体绝热层结构设计 |
2.3.3 支撑结构设计 |
第三章 低温LNG运输罐车道路运输危险性分析 |
3.1 低温LNG罐车道路运输风险分析 |
3.2 低温LNG运输罐车运输事故及统计 |
3.3 低温LNG运输罐车运输事故原因分析 |
第四章 LNG运输罐车在四种运输工况下的应力强度分析及评定 |
4.1 分析理论简介 |
4.1.1 有限元理论及方法介绍 |
4.1.2 分析软件介绍 |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2.1 罐体几何模型介绍 |
4.2.2 罐体几何结构 |
4.2.3 罐体材料特性数据 |
4.2.4 罐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4.2.5 罐体中的链接处理 |
4.2.6 边界条件 |
4.3 低温LNG运输车结果分析及应力强度评定 |
4.3.1 强度校核标准 |
4.3.2 各种工况下内外筒体的应力强度分析及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温LNG运输罐车疲劳分析 |
5.1 疲劳分析理论 |
5.1.1 疲劳分析理论的发展 |
5.1.2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5.1.3 疲劳寿命设计方法 |
5.1.4 压力容器的疲劳分析 |
5.2 罐体外筒体的疲劳分析 |
5.3 罐体内筒体的疲劳分析 |
5.3.1 基于workbench估算疲劳寿命 |
5.3.2 疲劳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4)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 |
1.2.1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1.2.2 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结构特点 |
1.3 压力容器强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1 基于韧性断裂的强度分析 |
1.3.1.1 塑性垮塌的评定 |
1.3.1.2 局部失效的评定 |
1.3.2 基于疲劳断裂的强度分析 |
1.3.2.1 弹性应力分析和当量应力 |
1.3.2.2 弹-塑性应力分析和当量应变 |
1.3.2.3 弹性应力分析和结构应力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冷容器用材的性能试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容器材料的拉伸试验 |
2.3 容器材料的疲劳性能获取 |
2.3.1 稳定循环应力-应变范围曲线获取 |
2.3.2 疲劳设计曲线的获取 |
2.4 文章小结 |
第3章 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强化工艺参数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不同本构关系对容器结构强度的影响 |
3.2.1 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结构特征及设计参数 |
3.2.2 容器材料的本构关系 |
3.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 应变限制条件的研究分析 |
3.4 强化应力的选择 |
3.5 强化压力的选取 |
3.6 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设计分析实例 |
3.6.1 强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3.6.2 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6.3 强化压力加载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3.6.4 强化压力卸载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3.6.5 重新加载到设计压力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工况下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强度分析 |
4.1 前言 |
4.2 不同运输工况边界条件简要说明 |
4.3 不同运输工况下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位移及载荷边界条件 |
4.3.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3.1 工况一(紧急制动) |
4.3.3.2 工况二(转弯变向) |
4.3.3.3 工况三(向下颠簸) |
4.3.3.4 工况四(向上颠簸) |
4.4 基于韧性断裂的强度分析 |
4.4.1 弹-塑性分析方法 |
4.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及安全评定 |
4.4.2.1 基于塑性垮塌的强度分析 |
4.4.2.2 基于局部失效的强度分析 |
4.5 基于疲劳断裂的强度分析 |
4.5.1 疲劳评定的相关假设 |
4.5.2 弹塑性应力分析的疲劳评定方法 |
4.5.3 有限元疲劳分析与评定 |
4.5.3.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模拟说明 |
4.5.3.2 有限元疲劳分析与评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八点支撑区域补强结构的优化研究 |
5.1 基于加强圈补强结构的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 |
5.1.1 加强圈的理论计算和结构参数 |
5.1.2 加强圈结构形式对容器受力的影响 |
5.1.3 加强圈布置方式对容器受力的影响 |
5.2 基于筒体局部加厚补强结构的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 |
5.2.1 筒体局部加厚的相关理论 |
5.2.2 筒体局部加厚结构参数对容器受力的影响 |
5.3 两种支撑补强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LNG车载气瓶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LNG车载气瓶介绍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LNG车载气瓶特点 |
1.2.3 LNG车载气瓶结构及操作原理 |
1.2.4 LNG车载气瓶设计及安全性能试验 |
1.2.5 LNG车载气瓶应用 |
1.3 车载容器动力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LNG车载气瓶内胆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软件 |
2.2 几何模型 |
2.3 材料属性 |
2.4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 |
2.5 应力分类与强度评定 |
2.5.1 分析设计应力分类 |
2.5.2 安全系数选择及应力强度评定 |
2.6 气瓶内胆及支撑整体结构应力分析 |
2.6.1 边界条件与载荷的施加 |
2.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7 冲击载荷作用下气瓶内胆应力分析 |
2.7.1 边界条件与载荷的施加 |
2.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8 小结 |
第3章 LNG车载气瓶内胆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基本概念 |
3.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3 有限元模型 |
3.4 边界条件及载荷 |
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LNG车载气瓶内胆振动响应分析 |
4.1 引起气瓶振动的原因 |
4.1.1 不平路面激励 |
4.1.2 发动机激励 |
4.2 有限元模型 |
4.3 发动机激励谐响应分析 |
4.3.1 发动机激励的确定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不平路面激励响应谱分析 |
4.4.1 不平路面激励的确定 |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典型八点支撑结构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相关背景及其意义 |
1.1.1 深冷压力容器的应用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的特点 |
1.2.1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的绝热形式 |
1.2.2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的支撑结构形式 |
1.3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的相关规范 |
1.4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八点支撑结构设计 |
1.5 目前的研究状况 |
1.5.1 结构强度分析方面 |
1.5.2 流体研究的方面 |
1.5.3 研究成果的总结 |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环氧玻璃钢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环氧玻璃钢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工况下八点支撑结构应力分析 |
3.1 前言 |
3.2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设计参数 |
3.3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基本结构 |
3.4 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有限元计算 |
3.4.1 几何模型 |
3.4.2 网格模型 |
3.4.3 边界条件 |
3.4.3.1 惯性力载荷施加方法 |
3.4.3.2 工况1(罐车纵向2倍重力加速度) |
3.4.3.3 工况2(罐车横向1倍重力加速度) |
3.4.3.4 工况3(垂直向上1倍重力加速度) |
3.4.3.5 工况4(垂直向下2倍重力加速度) |
3.5 低温液体运输半挂车结果分析 |
3.5.1 强度校核标准 |
3.5.2 工况1(罐车纵向2倍重力加速度) |
3.5.3 工况2(罐车横向1倍重力加速度) |
3.5.4 工况3(垂直向上1倍重力加速度) |
3.5.5 工况4(垂直向下2倍重力加速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八点支撑结构优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八点支撑结构相关理论 |
4.3 有限元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
4.4 八点支撑结构参数变化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
4.4.1 垫板直径的影响 |
4.4.2 垫板厚度的影响 |
4.4.3 支撑角度θ的影响 |
4.4.4 支撑与封头距离A的影响 |
4.5 套筒参数对八点支撑结构的影响研究 |
4.5.1 八点支撑与外容器的连接结构形式 |
4.5.2 八点支撑与外容器连接结构的应力分析 |
4.5.2.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4.5.2.2 载荷及边界条件 |
4.5.2.3 套筒厚度对于结构的受力影响 |
4.5.2.4 套筒伸长量对于结构的受力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小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7)低温液化气体槽车罐体的强度设计与传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罐车概述 |
1.2.1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罐车介绍 |
1.2.2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罐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车罐体的数值分析 |
2.1 数值模拟相关软件介绍 |
2.2 几何模型介绍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材料属性 |
2.3.2 网格划分 |
2.3.3 载荷和边界条件 |
2.4 强度校核与结果讨论 |
2.4.1 强度校核依据 |
2.4.2 强度的校核 |
2.4.3 外筒体外压稳定性的校核 |
2.4.4 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车外罐加强圈削边后的稳定性计算 |
3.1 稳定性计算概述 |
3.1.1 长圆筒的临界失稳压力 |
3.1.2 短圆筒的临界失稳压力 |
3.2 外压计算的几何模型 |
3.3 外罐体临界压力的常规计算 |
3.3.1 无加强圈外罐体的许用外压计算 |
3.3.2 带加强圈外罐体的加强圈设计计算 |
3.4 外罐体临界失稳压力的数值模拟 |
3.4.1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4.2 计算失稳的有限元模型介绍 |
3.4.3 数值模拟结果及结果分析 |
3.5 基于数值模拟对削边加强圈筒体临界失稳压力的简化计算 |
3.5.1 加强圈刚度削弱系数的定义 |
3.5.2 削边加强圈外罐体临界压力计算的技术路线 |
3.5.3 临界失稳压力计算公式的结果验证 |
3.6 拟合公式的实际工程意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温液化气体运输车罐体的简单传热计算 |
4.1 罐体内存在的传热方式简介 |
4.2 内外罐体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影响区的计算 |
4.2.1 热分析单元的选取和网格划分 |
4.2.2 热分析的边界条件 |
4.2.2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型液化气体槽车用罐颈管结构的设计与改进 |
5.1 概述 |
5.2 小型液化气体槽车用罐的结构 |
5.3 有限元应力分析及强度校核 |
5.3.1 载荷和边界条件的施加 |
5.3.2 应力分析结果及强度校核 |
5.4 小型液化气体槽车用罐的结构改进 |
5.4.1 结构改进 |
5.4.2 改进结构的强度校核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试验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概况 |
1.2.2 蒸发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结构 |
2.1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的工作原理 |
2.1.1 LNG的物性参数 |
2.1.2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供气系统工作原理 |
2.2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主要技术参数与结构 |
2.2.1 主要技术参数 |
2.2.2 气瓶主要结构 |
2.2.3 制造工艺 |
2.2.4 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试验 |
3.1 试验概况 |
3.2 静态蒸发率测量试验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装置、设备和仪器 |
3.2.4 试验步骤 |
3.3 蒸发率计算 |
3.3.1 测试蒸发率α_0计算 |
3.3.2 高真空多层绝热静态蒸发率α_(20)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理论分析 |
4.1 通过夹层的漏热计算 |
4.2 通过颈管的漏热计算 |
4.3 通过后部支撑板的漏热计算 |
4.4 通过管道的漏热计算 |
4.5 总体漏热计算 |
4.6 蒸发率计算 |
4.7 改进结构计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数值分析 |
5.1 概述 |
5.2 卧式450L低温绝热气瓶的数值模拟 |
5.2.1 基本原理 |
5.2.2 基本假设 |
5.2.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2.4 边界条件 |
5.3 计算结果 |
5.3.1 颈管厚度变化对漏热量的影响 |
5.3.2 颈管长度变化对漏热量的影响 |
5.4 有限元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论述LNG低温贮罐在应用中故障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LNG低温运输车贮罐的构成及作用 |
3 LNG低温贮罐在应用中故障问题及解决方法 |
3.1 绝热夹层真空度丧失问题 |
3.2 罐车压力不稳定问题 |
3.3 液位表读数不稳定问题 |
4 结论 |
(10)液化天然气运输车(四)(论文提纲范文)
液化天然气 (LNG) 运输业现状 |
LNG运输车发展现状 |
LNG运输车基本技术 |
LNG运输车设计要点 |
1. 安全性 |
2. 容积大, 自重轻 |
3. 绝热性能好 |
4. 低质心 |
5. 人性化设计 |
LNG运输车市场分析 |
四、低温液体运输车罐体泄漏的检修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石油为雄安新区供氢方式优化的研究[D]. 游双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基于深度数据挖掘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关键影响因素及致因模型研究[D]. 苏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0)
- [3]低温LNG运输罐车应力强度分析与疲劳研究[D]. 塔拉提别克·艾尔肯. 新疆大学, 2018(12)
- [4]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型移动式深冷容器的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D]. 徐鹍鹏.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5]LNG车载气瓶动力特性分析[D]. 刘德玉. 兰州理工大学, 2016(11)
- [6]移动式深冷压力容器典型八点支撑结构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D]. 王晓东.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7]低温液化气体槽车罐体的强度设计与传热分析[D]. 邱婷.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漏热试验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D]. 杨树军. 东北大学, 2015(03)
- [9]论述LNG低温贮罐在应用中故障问题及解决方法[J]. 霍广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12)
- [10]液化天然气运输车(四)[J]. 高洁,刘宏伟,王浩铭. 专用汽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