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前景探讨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前景探讨

一、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远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湘飞,周成刚,韩长伟,刘永彬,王雷,荆晶,刘利文,刘军[1](2020)在《巴楚隆起北缘吐木休克断裂活动期次再认识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吐木休克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条大型基底卷入断裂,构成塔里木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阿瓦提凹陷和巴楚隆起的边界,由于断裂附近大量地层的缺失,难以确定断裂活动时间。通过对吐木休克断裂带典型地震剖面的系统解释,根据剖面特征,将其自西向东划分为5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地层展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重新厘定了吐木休克断裂的活动期次。结果表明吐木休克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晚加里东期已开始逆冲活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发生大规模冲断活动,巴楚隆起北缘构造在此时已形成雏形,喜山期为继承性冲断活动并最终定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巴楚北缘油气成藏演化模式,认为吐木休克断裂上盘第一排构造带的碳酸盐岩圈闭及断裂下盘碎屑岩断鼻圈闭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关键是加强油气保存条件评价,巴楚北缘仍具有较好油气勘探前景。

牛雪梅[2](2019)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文中认为麦盖提斜坡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多次发生改变,从而发育多期次活动的断裂构造,成为斜坡带的一个显着特征。麦盖提斜坡不同期次断裂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各异,形成演化复杂,对其构造样式、组合关系、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和成因机制的认识难度大。而斜坡区已发现的油气藏均发育在断裂构造带,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将麦盖提斜坡区奥陶系断裂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构造地质学、构造解析学理论和方法,断层及相关褶皱理论以及平衡剖面技术等为手段,对麦盖提斜坡断裂活动和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主要取得的认识有:(1)断裂活动对岩性的改良有很大的作用,断裂上盘下盘对沉积厚度有影响,进而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及储盖组合情况,而且向下切穿寒武系烃源岩,可以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2)麦盖提斜坡的绝大多数圈闭均发育在断裂带内。断裂发育演化史与各个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有着紧密联系,直接决定着油气的运移和赋存情况。在古潜山背景上接受沉积,断裂活动微弱,在古潜山的上方和周围不仅有构造类型的圈闭,而且还发育地层圈闭、古潜山圈闭。(3)深大断裂可能导致油气沿断裂大量散失,使古油气藏被破坏、再调整。

李九梅[3](2018)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文中指出玉北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钻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析,建立了三维构造模型,对玉北及邻区重要断裂带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揭示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针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构造特征,使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结合古水深校正,重建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并分析了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该区断裂主要分为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层之下的铲状逆冲断裂,寒武系膏盐岩之上的逆冲滑脱断裂。研究区东部较中西部地区断裂发育时间早,变形剧烈。在玉北东部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空间上断裂的走向基本为NE向,玉北1断裂带和玉东3断裂带具有分段性,说明不同层系内的断裂受控因素不同。玉北及邻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I幕为向北倾的斜坡,整体为南高北低格局;加里东中期III幕整体隆升剥蚀,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范围缺失志留-中泥盆统,仍处于区域隆升阶段,玉北地区整体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海西晚期为稳定沉积期,玉北地区整体仍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巴麦地区整体反转,麦盖提为向南倾斜坡,玉北地区为北东高,南西低的构造格局。通过计算单井古水深,玉北地区蓬莱坝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东部水深范围在3.734.02 m。鹰山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水深范围在4.8850 m,其中东部断洼为汇水区,水深在20.1049.97 m;中部水深较浅,水深在4.889.86 m。蓬莱坝组和鹰山组沉积时,玉北地区为南高北低格局,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玉北地区中部和南部遭受风化剥蚀。构造古地貌恢复表明,玉北地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时南西部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北部及北东部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幕时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及南西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皮山北新1井-皮山北2井一带呈条带状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II幕东部及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北发育岩溶斜坡,西部则发育岩溶洼地;海西早期东部岩溶高地成条带状分布,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为岩溶洼地。从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核部向东转移,岩溶高地迁移与之具有一致性。玉北地区中部自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处于岩溶斜坡,遭受强烈剥蚀,是有利的岩溶发育带;蓬莱坝组和鹰山组风化壳岩溶以及东部断裂带褶皱翼部是有利勘探领域。

朱猛,毛庆言[4](2017)在《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圈闭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圈闭划分为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三个大类和背斜、断背斜、岩溶缝洞型、构造-岩溶复合型圈闭四个亚类。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断裂、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具有多期次、多层位特点,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垂向上不同时期的圈闭相互叠置。巴楚地区的构造圈闭和麦盖提斜坡玉北地区的岩溶缝洞型圈闭是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谢佳彤[5](2017)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该地区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是油气勘探的重大潜力区。该区在良里塔格组发现较好的油气显示,发育礁滩相储层,其勘探效果较好,表明良里塔格组具有非常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针对良里塔格组勘探程度低和研究薄弱等问题,使油气区带评价困难,制约了良里塔格组的勘探部署,因此本文从成藏条件梳理入手,以数学评价方法为指导,开展了油气区带评价研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方向。论文研究主要以对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从含油气系统观点入手,采用盆地模拟来恢复T74-T60时期古构造图,确定油气运聚的最大范围,从而确定油气运聚边界,结合“油气运聚边界线、构造单元线、岩性边界线、断层边界线”四线定带的方法将良里塔格组划分为11个油气区带,综合研究成藏条件的对比和梳理,选取了 23个参数建立区带评价的参数模型,继而建立区带评价标准,综合专家经验法和灰色关联度法,采用主客观组合法确定良里塔格组评价参数权重,以储层、圈闭和运移条件为主控因素开展了良里塔格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结合区带资源潜力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良里塔格组不同区块的地质条件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地质评价认为卡塔克隆起北和卡塔克隆起东北为有利富集区,巴楚隆起北、阿瓦提拗陷、卡塔克隆起西、巴楚隆起东南、麦盖提-塘沽巴斯、塘沽巴斯北为潜力区;综合评价优选出卡塔克隆起北和卡塔克隆起东北两个有利区带以及阿瓦提拗陷、巴楚隆起东南、巴楚隆起北、塘沽巴斯北、卡塔克隆起西、麦盖提斜坡六个潜力区作为勘探的重点,为下一步勘探提供目标。

韩梅健子[6](2017)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柯坪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央隆起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横跨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卡塔克隆起、古城墟隆起、顺托果勒低隆起、塘古孜巴斯坳陷、阿瓦提断陷7个盆地一级构造单元,该区柯坪塔格组油气显示情况好,油气显示井30 口且产能较好,表明中央隆起带柯坪塔格组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该区勘探程度低,针对区带评价的研究比较薄弱,造成柯坪塔格组区带评价困难,制约了下一步对柯坪塔格组的勘探部署。为了深化油气富集规律,从梳理成藏条件入手,通过含油气系统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盆地模拟恢复了 T70-T50时期的古构造图,确定含油气系统边界,运用含油气系统边界线、构造边界线、岩性边界及断裂边界划分出柯坪塔格组上段有13个区带,柯坪塔格组下段有6个区带。通过参数的对比研究及成藏条件的对比,参考东部区带评价的依据,选取20个参数建立区带评价的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标准。综合专家打分法、灰色关联度法二种数学方法确定评价参数的权重,以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为主控因素开展柯坪塔格组地质评价,建立区带评价的方法。认为柯坪塔格组上段卡塔克隆起东、顺托低凸及卡塔克隆起西区带由于靠近满加尔烃源岩,储层类型和储集空间发育,油气运移通道疏导层好,为主要油气富集区,柯坪塔格组下段顺托低凸东、顺托低凸西区带由于靠近满加尔、阿瓦提烃源岩,距离烃源岩较近,储层类型和储集空间发育,油气运移通道发育疏导层好,为主要油气富集区。最终结合资源量及经济评价进行含油气区带综合评价,认为柯下段有利区带为顺托低凸西、阿瓦提坳陷东区带,柯上段为卡塔克隆起东、顺托低凸及顺南斜坡区带。以上区带成藏地质条件好,资源规模大,探井成功率高,勘探成本低,经济价值明显。优选出卡塔克隆起中21井区块、卡塔克隆起塔中1 1区块、顺托果勒低隆起顺西2-顺南3区块及顺托果勒低隆起顺901区块,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郭颖,汤良杰,余腾孝,田亚杰,岳勇,陈刚,龙禹[7](2016)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玛东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塘古巴斯坳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初步研究显示玛东构造带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但是构造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塘古巴斯坳陷玛东构造带断裂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断裂差异演化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玛东构造带纵向上以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为界,形成盐下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盐上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套变形系统;横向上从南向北,划分为3个构造段,且断裂组合样式逐渐复杂。构造带南段、中段和北段断裂主要活动期分别为志留纪–泥盆纪、中奥陶世末–二叠纪以及晚奥陶世中期–泥盆纪,断裂活动具有中段早、两端晚以及中间延续时间长、两端延续时间短的特征。不同构造段地层缩短量和缩短率反映,构造带北段在志留纪–泥盆纪缩短作用最强,构造带中段和南段则在晚奥陶世缩短作用最强,断裂活动性整体具有由北东往南西减弱的规律。玛东构造带差异构造变形受多重因素控制,包括: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古隆起的隆升阻挡作用、构造应力场的叠加作用、盐岩层系的调节作用和区域构造的反转作用。

郭颖[8](2016)在《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和田古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主要的接替区,论文通过野外露头、钻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对和田古隆起及其邻区不整合结构样式和规模进行了分析;结合地层展布特征,利用旋回分析法研究了古隆起的隆升强度和迁移规律;借助古构造恢复技术,复原了古隆起发育区关键构造变革期古构造格局;并对和田古隆起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古生界不整合主要发育在塔西南坳陷,各不整合面具有叠合特征,自塔西南山前地区至巴楚隆起不整合发育强度减弱、叠合不整合程度逐渐减小,指示隆起区向坳陷区不整合样式的变化;中、新生界不整合主要发育在巴楚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巴楚隆起内部沿断裂构造带发育角度不整合,而巴楚隆起以南地区则以平行不整合、区域倾斜的低角度不整合为主,反映隆起构造的消亡。和田古隆起及其邻区寒武纪-奥陶纪剥蚀量呈逐渐增大特征,古隆起整体继承性发育,最大剥蚀区位于塔西南山前一带;志留-中泥盆世最大剥蚀区带位于塘古巴斯凹陷,古隆起范围向东迁移;晚泥盆世-二叠纪最大剥蚀位置迁移至巴楚隆起西段,指示和田古隆起开始塌陷;中-新生代剥蚀作用主要发育在巴楚隆起,与巴楚-麦盖提地区构造反转、和田古隆起彻底消亡有关。构造复原表明,和田古隆起是自前寒武纪基底就已存在的古隆起,可将其演化分为基底隆起阶段、早中寒武世同沉积隆起阶段、晚寒武世-奥陶纪继承发展阶段、志留-泥盆纪强烈隆升阶段、晚泥盆世-二叠纪初始消亡阶段、中-新生代消亡阶段;进一步研究显示加里东早、中期隆起高部位位于塔西南坳陷,为NW或NWW走向,海西早期鼻状凸起近EW走向,海西晚期和田古隆起开始埋藏消失,喜马拉雅期彻底消亡;大体上发育于早古生代的和田古隆起具有总体继承、挠曲迁移的特征,由早及晚隆起范围和隆起幅度逐渐增强。基底先存构造、盆地周缘构造事件、滑脱层和区域构造反转作用共同控制了和田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基底先存断裂控制古隆起发育在塔西南坳陷,呈NW或近EW向展布;昆仑洋和阿尔金洋洋盆闭合、板块碰撞和造山带隆升产生的挤压应力是古隆起形成的动力来源;中寒武统膏岩层系作为区域性滑脱层,调节了古隆起不同阶段的转向迁移和变形差异;区域构造反转作用以巴楚隆起南缘断裂为枢纽,促使古隆起在新生代埋藏消亡。

曹自成[9](2015)在《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文中指出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地层格架建立、构造演化、储层预测、油气成藏研究为重点,以复杂地区的油气成藏期综合判别技术和中小尺度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为关键技术,深入开展储层发育规律、储层预测技术、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建立成藏模式,优选有利勘探区带与目标,为巴麦地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认为巴麦地区奥陶系发育加里东中期I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多期岩溶,形成多套岩溶储层。通过储层发育条件与古隆起形成演化分析认为玉北地区与巴楚隆起东段区域成为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玉北地区油气富集受储层与断裂控制,海西晚期活动后期稳定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中部多期岩溶发育,盖层良好地区是较有利地区。巴麦地区奥陶系主要有三大成藏期:海西早期及其以前油藏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为大规模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喜马拉雅期为天然气的聚集期以及油藏调整期。同时通过技术攻关建立了适合巴麦地区三维区域储层预测技术方法,包括四项技术组合: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貌及岩溶雕刻技术、断裂裂缝检测技术、综合评价分析技术。综合古地貌、断裂、所处构造位置、储盖组合、油气成藏等情况,划分出10个有利区带,为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年春[10](2012)在《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也是油气主要勘探领域之一。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古隆起是一个自新近纪以来沉没的古生代大型古隆起,麦盖提斜坡位于古隆起的斜坡部位。经历了加里东—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塔西南古隆起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麦盖提斜坡也由早期的北倾变为南倾。塔西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控制了古生界,尤其是奥陶系的油气地质条件,古隆起的斜坡部位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区具有勘探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储层类型多,多期成藏、早油晚气、晚期调整的特点。针对这种复杂成藏特点,本论文以多旋回叠加含油气盆地成藏理论为指导,从已发现油气藏的解剖和典型失利井的分析以及油气成藏基本条件(静态成藏要素)入手,以塔西南构造演化和古隆起迁移为主线,以烃源岩主生、排烃期为出发点来追踪油气的生成、运聚、保存以及调整破坏的动态成藏过程,揭示麦盖提斜坡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背景分析中,将麦盖提斜坡及邻区划分了6个演化阶段:①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②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阶段;③石炭纪—早二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④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阶段;⑤侏罗纪—古近纪的陆内坳陷阶段;⑥新近纪—第四纪的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对盆地的改造阶段有5期;;7个重要不整合面:寒武系/前寒武系;中上奥陶统/下奥陶统;志留系/奥陶系;石炭系/泥盆系;第三系/二叠系间;中新统/下第三系;上新统/中新统,其中上寒武-下奥陶统潜山顶面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是麦盖提斜坡独有的不整合面,是来自中下寒武统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古隆起演化和变迁研究中,利用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塔西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变迁。塔西南古隆起是在其基底古隆起(裂谷肩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古隆起形成;②早海西期古隆起定型;③燕山-喜山早期稳定沉降;④喜山晚期消亡。塔西南古隆起在麦盖提斜坡东、西部演化变迁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斜坡区烃源岩演化,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中,注重各个成藏要素和单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分析,认为在该区关键时刻中存在多因素的时空域匹配关系:①圈闭形成期与主力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直接和间接匹配方式);②在由不整合面、断裂、孔洞缝网络构成的通道系统中,加里东—海西早期以孔洞缝网络为主,海西中晚期以前,以不整合面、孔洞缝为主,海西晚期—喜山期,以断裂、不整合面、孔洞缝为主,而且有主次之分;油气运聚主要通道有:不整合面(海西晚期以前)、断裂—圈闭中的不整合(海西晚期及以后)、不整合—断裂—圈闭中的不整合(喜山期)、孔洞缝网络;③海西晚期之前的主运移通道和主成藏区分布在斜坡东部及周缘,海西晚期之后,主运移通道分布在斜坡区上古生界不整合面以及断裂带;④3个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运聚散失(早期运聚散失)、海西晚期油气运聚与散失(中期运聚散失)、喜山期多源运聚与强烈调整(晚期调整定型)。现今的油气藏有效成藏期主要为海西期和喜山期。本文动态含油气系统分析不仅指动态的成藏过程,更重要的是生成的油气在构造变动中发生运移、聚集、调整,即古油藏的形成、破坏、调整。分析了麦盖提斜坡主要含油层系的成藏主控因素,奥陶系油气分布受储层发育控制。通过对奥陶系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奥陶系发育风化壳灰岩裂缝型和内幕白云岩缝洞型两类储层,储层预测结果表明斜坡区断裂构造带上灰岩裂缝型储层较为发育,三维区内幕白云岩缝洞型储层较为发育。通过古隆起演化、已发现油气藏和静态成藏要素分析,认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源丰富,现今斜坡区不但有早期形成的古油藏,还有裂解气;圈闭类型多,储盖组合多,储层条件好,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研究认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有以下分布规律:①具多期成藏、早油晚气的成藏特征;②具有西油东气,南油北气的分布规律;③奥陶系油气分布受古隆起迁移和储层发育控制;④斜坡区油气分布受断裂控制,断裂带是油气最富集地带;⑤圈闭形成期控制油气的分布;⑥塔西南古隆起迁移控制油气藏分布。在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两大勘探领域:①麦盖提斜坡寒武-奥陶系勘探领域:玛东南冲断带风化壳、麦盖提斜坡风化壳;②麦盖提斜坡西段多目的层勘探领域:阔什拉克构造带多目的层勘探和巴什托普构造带以南小海子组高能滩多目的层勘探。

二、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远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远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来源及意义
    1.2 发展趋势
        1.2.1 研究区块现状
        1.2.2 研究区断裂带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断裂方法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实际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及演化特征
    2.4 油气显示
第3章 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1 区域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特征
    3.2 断裂系统、分级及构造样式
        3.2.1 断裂系统
        3.2.2 断裂分级
        3.2.3 构造样式分类
        3.2.4 断层相关褶皱
    3.3 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演化史
        3.3.1 玛东断裂带
        3.3.2 巴什托普断裂带
        3.3.3 玛扎塔格断裂带
        3.3.4 鸟山断裂带
第4章 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1 断裂控制地层分布
        4.1.1 断裂对烃源岩的影响
        4.1.2 断裂对储盖组合的影响
    4.2 断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4.2.1 断裂影响圈闭的形成及改善
        4.2.2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4.2.3 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和改造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古隆起
        1.3.2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3.3 古地貌重建
        1.3.4 古岩溶
        1.3.5 塔里木盆地古岩溶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
        1.4.2 关键构造变革期古构造恢复
        1.4.3 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模型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工区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展布
    2.4 玉北及邻区主要构造特征
第3章 玉北及邻区断裂解析
    3.1 玉北及邻区主要断裂带特征
        3.1.1 断裂样式
        3.1.2 断裂期次
        3.1.3 断裂分期分布
    3.2 玉北地区重点区块断裂构造模型
        3.2.1 构造模型原理
        3.2.2 构造模型流程
        3.2.3 构造模型断裂演化机制
        3.2.4 构造模型的应用
    3.3 断裂活动主控因素分析
        3.3.1 基底先存构造行迹或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
        3.3.2 盐构造的调节作用
        3.3.3 构造应力的叠加与转换
        3.3.4 不整合面的限制作用
第4章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4.1 关键构造变革期
    4.2 平衡剖面分析
        4.2.1 平衡剖面的理论基础
        4.2.2 平衡剖面方法流程
    4.3 古构造研究基础
        4.3.1 地震解释
        4.3.2 剥蚀量估算
        4.3.3 古埋深恢复及特征
    4.4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4.4.1 近南北向构造演化特征
        4.4.2 近东西向构造演化特征
    4.5 构造演化差异
        4.5.1 玉北及邻区南北段演化差异
        4.5.2 玉北及邻区东西段演化差异
第5章 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岩溶作用的控制
    5.1 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及特征
    5.2 构造古地貌恢复方法
        5.2.1 古地貌分析的理论基础
        5.2.2 印模法
        5.2.3 自厚度法
        5.2.4 古水深校正
    5.3 玉北地区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5.3.1 加里东中期早幕岩溶古地貌
        5.3.2 加里东中期I幕岩溶古地貌
        5.3.3 加里东中期III幕岩溶古地貌
        5.3.4 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
    5.4 岩溶古地貌单元迁移及特征
    5.5 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
        5.5.1 构造抬升-沉降差异
        5.5.2 构造古地貌差异
        5.5.3 断裂体系及伴生裂缝对岩溶的控制
        5.5.4 玉北地区有利岩溶储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圈闭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构造演化
    2.1 加里东早-中期和田古隆起雏形形成阶段
    2.2 加里东晚-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持续隆升阶段
    2.3 海西中-晚期和田古隆起沉降埋藏、巴楚隆起雏形形成阶段
    2.4 印支-喜山期麦盖提斜坡形成、巴楚隆起持续隆升并最终定型阶段
3 主要的圈闭类型
    3.1 构造圈闭
        3.1.1 背斜圈闭
        3.1.2 断背斜圈闭
    3.2 岩溶缝洞型圈闭
    3.3 构造-岩溶复合圈闭
4 圈闭分布特征
5 油气勘探意义

(5)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油气区带定义
        1.2.2 碳酸盐岩含油气区带评价
        1.2.3 区带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述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断裂特征
第3章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2 储层条件
    3.3 圈闭条件
    3.4 运移条件
    3.5 保存条件
    3.6 配套条件
第4章 含油气区带划分
    4.1 区带划分依据
        4.1.1 区带划分依据
        4.1.2 区带划分方法
    4.2 油气运聚边界的确定
    4.3 二级构造单元
    4.4 区带划分方案
第5章 含油气区带地质评价
    5.1 区带评价标准
        5.1.1 参数优选
        5.1.2 标准建立
    5.2 区带评价方法
        5.2.1 专家打分法
        5.2.2 灰色关联度法
        5.2.3 主客观组合法
    5.3 区带地质条件评价
        5.3.1 区带评价过程
        5.3.2 区带评价结果
第6章 有利区带优选
    6.1 优选原则
        6.1.1 油气显示
        6.1.2 资源潜力
        6.1.3 经济条件
    6.2 区带优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柯坪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油气区带定义
        1.2.2 参数权重计算方法
        1.2.3 含油气区带评价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断裂及构造特征
第3章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2 储层条件
    3.3 圈闭条件
    3.4 运移条件
    3.5 保存条件
    3.6 配套条件
第4章 含油气区带划分
    4.1 区带划分依据
        4.1.1 区带划分方法
        4.1.2 区带划分依据
    4.2 油气运聚边界的确定
    4.3 构造单元边界线
    4.4 区带划分方案
        4.4.1 柯坪塔格组下段
        4.4.2 柯坪塔格组上段
第5章 含油气区带地质评价
    5.1 区带评价参数选择
        5.1.1 评价参数优选
        5.1.2 区带评价标准
    5.2 区带地质评价方法
    5.3 区带地质条件评价
        5.3.1 地质评价过程
        5.3.2 权重计算方法
        5.3.3 地质评价结果
第6章 含油气区带综合评价
    6.1 区带综合评价方案
        6.1.1 区带资源评价
        6.1.2 区带经济评价
    6.2 区带综合评价结果
    6.3 有利区带优选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玛东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断裂构造几何学特征
    2.1 构造带南段
    2.2 构造带中段
    2.3 构造带北段
3 断裂构造运动学特征
    3.1 断裂活动时间
    3.2 缩短率与缩短量
4 断裂构造演化与成因探讨
    4.1 基底断裂形成期
    4.2 中–晚奥陶世
    4.3 志留纪–泥盆纪
    4.4 二叠纪
    4.5 中–新生代
5 结论

(8)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隆起构造研究进展
        1.3.2 和田古隆起研究现状
        1.3.3 不整合研究
        1.3.4 剥蚀量估算
        1.3.5 古构造恢复
        1.3.6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主要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特征
    3.1 关键构造变革期及主不整合级别
        3.1.1 关键构造变革期厘定
        3.1.2 主不整合级别划分
    3.2 主不整合发育特征
        3.2.1 主不整合结构样式及分布
        3.2.2 叠合不整合分布特征
        3.2.3 叠合不整合地质意义
第4章 和田古隆起隆升特征
    4.1 主要研究方法
        4.1.1 地层埋藏史分析法
        4.1.2 地层旋回分析法
        4.1.3 累积最小生长指数法
    4.2 主不整合剥蚀厚度估算
        4.2.1 剥蚀量计算方法选择依据
        4.2.2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估算流程
        4.2.3 碎屑岩地层剥蚀量估算流程
        4.2.4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顶面剥蚀厚度
        4.2.5 中奥陶统顶面剥蚀厚度
        4.2.6 上奥陶统顶面剥蚀厚度
        4.2.7 中泥盆统顶面剥蚀厚度
        4.2.8 二叠系顶面剥蚀厚度
        4.2.9 古近系顶面剥蚀厚度
    4.3 古隆起隆升差异分析
第5章 和田古隆起构造变形特征与古构造恢复
    5.1 主要断裂带变形特征
        5.1.1 塘古巴斯凹陷西段玛东断裂带
        5.1.2 巴楚隆起东段玛扎塔格断裂带
        5.1.3 巴楚隆起西段色力布亚断裂带
        5.1.4 麦盖提斜坡东段玉中断裂带
    5.2 和田古隆起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5.2.1 NE-SW向构造演化特征
        5.2.2 NW-SE向构造演化特征
    5.3 和田古隆起古构造恢复
        5.3.1 古构造恢复方法
        5.3.2 中寒武统(相当与拉平T81界面)古构造特征
        5.3.3 早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8界面)古构造特征
        5.3.4 中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4界面)古构造特征
        5.3.5 晚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0界面)古构造特征
        5.3.6 中泥盆世(相当于拉平T60界面)古构造特征
        5.3.7 晚二叠世(相当于拉平T50界面)古构造特征
        5.3.8 古近纪(相当于拉平T22界面)古构造特征
第6章 和田古隆起形成过程与控制因素
    6.1 和田古隆起构造原型
        6.1.1 基底陆缘隆起演化阶段
        6.1.2 早中寒武世同沉积隆起阶段
        6.1.3 晚寒武世-奥陶纪继承性隆起阶段
        6.1.4 志留纪-中泥盆世强烈隆起阶段
        6.1.5 晚泥盆世-二叠纪隆起初始衰亡阶段
        6.1.6 中-新生代隆起反转消亡阶段
    6.2 和田古隆起控制因素
        6.2.1 基底构造控制作用
        6.2.2 周缘构造叠加作用
        6.2.3 滑脱层调节作用
        6.2.4 区域构造反转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巴麦地区地层格架与不整合
    2.1 地层接触关系
        2.1.1 良里塔格组/鹰山组
        2.1.2 志留系-泥盆系/鹰山组
        2.1.3 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却尔却克组/鹰山组
        2.1.4 石炭系/鹰山组
    2.2 不整合的分布
        2.2.1 O_(1-2)/O_1不整合
        2.2.2 O_3/O_(1-2)不整合
        2.2.3 S/AnS不整合
        2.2.4 D_(3-)C/D_2不整合
    2.3 地层格架
    2.4 奥陶系“四分性”特点
第3章 成藏主控因素
    3.1 烃源岩
        3.1.1 寒武系烃源岩特征
        3.1.2 寒武系烃源岩类型
        3.1.3 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
        3.1.4 寒武系烃源岩分布
    3.2 油气成藏特征
        3.2.1 油源对比
        3.2.2 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3.3 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3.3.1 巴楚地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3.3.2 玉北地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第4章 储层预测
    4.1 目标处理
    4.2 储层特征研究
    4.3 正演模拟
    4.4 储层识别模式
    4.5 储层预测技术
第5章 区带评价
    5.1 巴楚地区区带评价
    5.2 玉北地区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古隆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区内成果及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区内研究成果
        1.3.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演化及盆地原型
        2.2.1 前震旦:塔里木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2.2.2 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2.2.3 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阶段
        2.2.4 石炭纪—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坳陷和裂谷构造发展阶段
        2.2.5 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2.2.6 侏罗系-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发展阶段
        2.2.7 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2.3 主要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1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2 海西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3 印支-燕山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4 喜山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第3章 古隆起、断裂活动及不整合面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1 塔西南古隆起形成与变迁
        3.1.1 塔西南基底古隆起形成及地震识别
        3.1.2 塔西南古隆起演化与变迁
    3.2 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1 巴什托普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2 色力布亚-康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3 海米-罗斯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4 玛扎塔格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5 鸟山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6 玛东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3 重要的不整合面与构造运动的对应关系明
第4章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分析
    4.1 烃源岩概述
        4.1.1 石炭系烃源岩
        4.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4.1.3 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4.2 储层特征
        4.2.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储层特征
        4.2.2 石炭系储层特征
        4.2.3 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特征
        4.2.4 志留系储层特征
        4.2.5 奥陶系储层特征
    4.3 主要目的层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2 石炭系小海子灰岩地震识别与预测
        4.3.3 石炭系生屑灰岩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4 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5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4 盖层条件
    4.5 有利的成藏组合
        4.5.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灰岩岩性-地层成藏组合
        4.5.2 石炭系成藏组合
        4.5.3 泥盆系成藏组合
        4.5.4 下奥陶统成藏组合
    4.6 油气运移通道及有效性分析
        4.6.1 断裂系统
        4.6.2 不整合面
        4.6.3 孔隙和裂缝系统
    4.7 圈闭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
        4.7.1 圈闭类型
        4.7.2 圈闭发育特征
        4.7.3 圈闭展布规律
第5章 典型油气藏及重点失利井剖析
    5.1 巴什托普油气田剖析
        5.1.1 构造特征
        5.1.2 油气产出情况
        5.1.3 油气藏类型
        5.1.4 油藏的流体特征
        5.1.5 油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1.6 油气藏超压形成机理
        5.1.7 油气源分析
        5.1.8 油气成藏期
        5.1.9 油气藏的形成演化
    5.2 亚松迪气藏剖析
        5.2.1 构造特征
        5.2.2 油气产出情况
        5.2.3 储盖条件及储盖组合
        5.2.4 油气藏类型
        5.2.5 气藏的流体特征
        5.2.7 油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2.8 油气藏的形成演化
    5.3 和田河气田分析
        5.3.1 构造特征
        5.3.2 油气产出情况
        5.3.3 气藏类型
        5.3.4 气藏的流体特征
        5.3.5 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3.6 油气源分析
        5.3.7 气藏的形成演化
    5.4 鸟山气藏分析
        5.4.1 构造特征
        5.4.2 油气产出情况
        5.4.3 气藏类型
        5.4.4 气藏的流体特征
        5.4.5 温度压力系统
        5.4.6 气源分析
        5.4.7 气藏的形成演化
    5.5 玉北 1 井油藏分析
        5.5.1 构造位置
        5.5.2 基本情况
    5.6 重点探井失利分析
        5.6.1 群 6 井、群 60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2 群古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3 玛参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4 和田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5 玛南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7 胜和 2 井失利原因分析
    5.7 重点层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7.1 石炭系生屑灰岩成藏主控因素
        5.7.2 泥盆系东河砂岩成藏主控因素
        5.7.3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成藏主控因素
第6章 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6.1 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1 群苦恰克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2 鸟山、玛扎塔格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3 玛东南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2 动态成藏控制因素-古隆起、不整合面、断裂
        6.2.1 古隆起和古斜坡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6.2.2 不整合面对圈闭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
        6.2.3 断裂活动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
        6.2.4 断裂、不整合面对各类圈闭具有双重控制作用
    6.3 成藏期次和动态成藏过程分析
        6.3.1 成藏期次
        6.3.2 动态成藏过程分析
    6.4 麦盖提斜坡油气分布规律
第7章 油气勘探潜力和有利的勘探领域
    7.1 油气勘探潜力
        7.1.1 奥陶系勘探潜力
        7.1.2 泥盆系东河砂岩勘探潜力
        7.1.3 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勘探潜力
        7.1.4 石炭系小海子组~二叠系南闸组岩勘探潜力
        7.1.5 下第三系卡拉塔尔组勘探潜力
    7.2 有利的勘探领域
        7.2.1 麦盖提斜坡寒武-奥陶系勘探领域
        7.2.2 麦盖提斜坡西段多目的层勘探领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远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巴楚隆起北缘吐木休克断裂活动期次再认识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J]. 陈湘飞,周成刚,韩长伟,刘永彬,王雷,荆晶,刘利文,刘军. 地质科学, 2020(01)
  • [2]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D]. 牛雪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D]. 李九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4]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圈闭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朱猛,毛庆言.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7(07)
  • [5]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D]. 谢佳彤.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6]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柯坪塔格组含油气区带评价研究[D]. 韩梅健子.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7]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玛东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成因探讨[J]. 郭颖,汤良杰,余腾孝,田亚杰,岳勇,陈刚,龙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04)
  • [8]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D]. 郭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9]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D]. 曹自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10]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 张年春.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标签:;  ;  ;  ;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前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