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达[1](2021)在《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物联网云平台技术与发动机燃烧测试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集远程数据存储与多设备访问功能的自由活塞压燃试验测控平台,包括本地压燃实验压力及活塞位移数据的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以及远程交互平台开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研制实验台架的位移采集装置,以适配于课题组自研的单缸自由活塞压燃装置,改进位移测量的方式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基于已授权的新型活塞运动位移测量系统发明专利,设计研制以光电传感为核心的高速位移检测装置。通过直接操作寄存器的方式进行单片机采集程序开发,配置物联网通信模块及阿里云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实验数据实时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针对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均质压缩燃烧装置数据采集试验,进行远程实验室测控系统开发。以Netty网络框架开发服务器程序,实现底层数据接收与转发、维护客户端及My SQL数据库的连接,同时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网络需求。通过Java Script、CSS及HTML等技术设计Web网页客户端,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交互功能。据课题组实验数据要求,确立通信协议,设计并建立远程数据库,使得课题组可以对历次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单元测试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个光电传感器采样频率达到9.36),满足本压缩燃烧装置对采样实时性要求,多通道数据采样方式相比于原数据采集系统在采样精度上有显着的改进。远程实验室实时测控平台在网页资源加载和交互操作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体现出了极高的泛用性和实时性。
董东磊[2](2019)在《深海富钴结壳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陆地资源不断减少甚至枯竭,海洋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深海开发技术水平经过长期技术积累也有了显着提高,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战略资源富钴结壳矿石开采意义重大,在商业化开采之前,规模化富钴结壳采样机研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实际工程深海采样机研制为背景展开局部研究,即深海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为整个采样机研制提供了支撑服务,也为其他类似监控管理系统提供了有效参考。本文介绍了深海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分析了采样机水面监控系统的功能与总体设计。在Windows系统环境.NET Framework 4.0平台框架下,结合Visual Studio、Modbus Slave等开发工具或辅助开发工具,使用C#语言及WSMBT等类库,基于可视化界面与数据库交互编程方法,进行富钴结壳采样机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本文研究的深海采样机主要由水下采样机本体及水面多个辅助通信设备组成,包括远程控制盒、高压控制柜、母船航向仪、绝缘监测仪,众多通信设备由水面控制中心进行单元系统集成和任务分配管理。由监控管理系统软件连接多个通信设备,实现采样机运行状态等多参数监测报警,以及深海采样机水下行走、自动定向等运动控制功能,最终完成深海底规模化富钴结壳矿石采掘任务。针对远距离实时性、多设备异类、通信量大等通信问题,采用Modbus串口/网络多节点的混合通信技术,实现了多设备异类复合通信,采用双下位机双通道实时通信方案,有效提高了复杂环境下整个系统通信的快速性及稳定性。最后,通过对深海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试、现场单项测试、系统集成与联合调试试验,试验结果与预期效果一致,验证了本监控管理系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交通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4](2004)在《2020年中国交通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根据中国科协要求,本专题将重点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未来十几年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技术,以及相应的支撑条件和政策建议。从而支持国家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
安华成[5](2021)在《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巡检机器人逐渐使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加之近年来国家越发注重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巡检机器人将为实验室安全的管控提供一种手段和工具。目前虽有很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设计了诸多不同种类的巡检机器人,但是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在高压输电线、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针对实验室环境安全的巡检机器人研究尚少。本文以实验室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对巡检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硬件系统、控制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巡检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要求基础上,明确了巡检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巡检机器人的优缺点,确定了整机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细化设计,将其分为行走机构、升降机构及检测平台三个主要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参数计算和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辅助装置,保证整机能够正常工作。其次,根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需求,确定了以信捷PLC为主控制器的巡检机器人控制方案,并选型所需的控制系统硬件,完成硬件控制系统的搭建。将整个控制主要分为手动与自动控制、电机调速与测速、数据采集三个部分,并与上位机系统进行联动,完成了巡检机器人整机硬件控制程序的设计。然后,分析了远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选取VB6.0为开发语言,统筹硬件控制程序,开发了一套与之匹配的上位机控制管理软件。整个控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控制、数据显示、视频监控和数据库四个模块,并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系统界面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样机制作并搭建试验环境,测试了样机行走稳定性、升降稳定性、定位精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上位机通信可靠性以及无线充电等必要性功能,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巡检机器人具有一定实用性,为今后产品的改良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汪洋[6](2021)在《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项目管理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多项目的运作情况,而传统的单项目管理方式已经与之不适应。在此情况下,企业应当从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出发,对其多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在对企业多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管理流程、方法等进行梳理,构建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本文以A公司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在对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A公司多项目管理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在多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计划不严密、管理较混乱、监控力不强、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针对这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思路,针对该思路进行了总体功能结构设计,通过对多项目管理的WBS管理、计划编制、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进行流程梳理,从而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之后提出了该平台的技术架构、数据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最后实现并测试了该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推广实施,解决了 A公司之前在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对多项目管理的信息协同、资源共享等进行了强化,对A公司的工作效率、产品竞争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本文从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出发,试图构建符合A公司的多项目管理模式,希望可以为A公司及其他同类公司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刘阳[7](2020)在《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外现场快速分析逐渐成为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质调查任务中的重要需求,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数据,为管理者的最终决策意见提供依据。近年来,野外现场快速分析已经逐步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研究、资源能源调查研究等领域。随着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评价的进一步深入,对野外现场分析的测试指标和工作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野外现场测试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页岩气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中,由于技术参数和测试范围不断扩展,应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现场测试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极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与分析测试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为野外现场测试仪器设备集成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助力能源资源调查,提高整体车载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低成本快捷页岩气勘查评价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的支持下,研究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页岩气地化实验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该系统的研发背景和国内外技术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对实验室的整体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明确了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要素和整体功能;其次对系统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模块在实现中的任务要求,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了系统整体实现的实施过程;再后,对系统部分模块进行了功能实现,用部分模块实施效果进行展示,用例表方式进行部分模块功能的测试评价;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野外车载实验室的现场测试服务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满足了车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了车载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集成管理、测试数据的有效处理、使整体实验室内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研究现状 |
1.2.2 智慧实验室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压燃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1.1 自由活塞压燃试验平台 |
2.1.2 微控芯片及物联网通信模块选型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核心技术介绍 |
2.3.1 传感器技术 |
2.3.2 物联网技术 |
2.3.3 HTT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硬件研制 |
3.1 自由活塞竖直位移检测装置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与选型 |
3.1.3 测量装置设计与参数计算 |
3.2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
3.3 嵌入式最小系统设计 |
3.3.1 外部中断模数转换模块 |
3.3.2 物联网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软件开发 |
4.1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概述 |
4.2 服务器端设计 |
4.2.1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2.2 核心数据业务设计 |
4.3 Web客户端设计 |
4.3.1 跨域动态网页设计 |
4.3.2 网页界面设计及展示 |
4.4 数据库配置与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及验证 |
5.1 位移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5.1.1 单个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1.2 光电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2 数据存储与远程信息交互功能验证 |
5.2.1 数据库远程存储功能验证 |
5.2.2 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2)深海富钴结壳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深海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概述 |
2.1 采样机组成及监控管理系统概述 |
2.2 监控管理系统应用环境介绍 |
2.3 监控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监控管理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
3.1 软件需求分析 |
3.2 系统开发环境 |
3.3 系统框架搭建 |
3.4 通信单元模块设计 |
3.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监控管理系统功能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设备通信任务及实现 |
4.2 运动控制任务实现 |
4.3 多数据回传监视报警 |
4.4 数据库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试验验证 |
5.1 模拟测试 |
5.2 现场单项测试 |
5.3 多设备集成与联合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全文与展望未来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
1.1.2存在的问题 |
1.1.3研究发展趋势 |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热点研究方向 |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2存在的问题 |
1.2.2.3总结与展望 |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1.3.1.1车身结构 |
1.3.1.2声学包装 |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
1.3.2.1制动抖动 |
1.3.2.2制动颤振 |
1.3.2.3制动尖叫 |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
1.3.3.4降噪方法 |
1.3.3.5问题与展望 |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1.1主动悬架技术 |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2.1主动悬置技术 |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
2.1.1.2高效内燃机 |
2.1.1.3新型传动方式 |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重点研究方向 |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存在的问题 |
2.2.3重点研究方向 |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
2.3.1.1动力电池 |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2存在的问题 |
2.3.2.3热点研究方向 |
2.3.2.4研究发展趋势 |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2重点研究方向 |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3.1.3研究发展趋势 |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
3.2.1.3研究发展趋势 |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
3.2.2.3研究发展趋势 |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
3.2.3.1转向角传动比 |
3.2.3.2转向路感模拟 |
3.2.3.3诊断容错技术 |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
3.3.1.4电动汽车研究 |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
3.3.1.6参数测量 |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
3.3.1.8其他方面 |
3.3.2存在的问题 |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4存在的问题 |
4.1.2.5展望 |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
4.2.1.1点云聚类 |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
4.2.1.3障碍物识别 |
4.2.1.4障碍物跟踪 |
4.2.1.5小结 |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
4.2.2.1交通标志识别 |
4.2.2.2车道线检测 |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
4.2.2.4行人检测 |
4.2.2.5车辆检测 |
4.2.2.6总结与展望 |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当前研究热点 |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
4.3.3存在的问题 |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
4.4.5.1路线图法 |
4.4.5.2网格分解法 |
4.4.5.3 Dijistra算法 |
4.4.5.4 A*算法 |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5面临的挑战 |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
4.5.2.3纵向速度控制 |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
4.5.2.5节油驾驶控制 |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7.3.2存在的问题 |
4.7.3.3热点研究方向 |
4.7.3.4研究发展趋势 |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2存在的问题 |
5.1.1.3重点研究方向 |
5.1.1.4展望 |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2存在的问题 |
5.1.2.3重点研究方向 |
5.1.2.4展望 |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2存在的问题 |
5.1.3.3重点研究方向 |
5.1.3.4展望 |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重点研究方向 |
5.2.3展望 |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
5.3.1概述 |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2.1被动安全技术 |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5.3.3研究热点 |
5.3.3.1事故研究趋势 |
5.3.3.2技术发展趋势 |
5.3.4存在的问题 |
5.3.5小结 |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
5.4.2存在的问题 |
5.4.3重点研究方向 |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5.5.2热点研究方向 |
5.5.3存在的问题 |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
6结语 |
(5)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巡检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实验室环境安全与监控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2.1 巡检机器人总体结构方案分析 |
2.1.1 巡检机器人方案对比 |
2.1.2 系统功能组成 |
2.2 总体方案结构及外形设计 |
2.3 行走机构设计 |
2.3.1 行走机构主框架设计 |
2.3.2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3.3 机构转弯参数计算 |
2.4 升降机构设计 |
2.4.1 升降机构方案比较 |
2.4.2 驱动方式选择 |
2.4.3 结构设计 |
2.4.4 部件设计参数计算 |
2.4.5 动力学仿真 |
2.5 检测平台 |
2.6 其他辅助装置 |
2.6.1 升降机构防护罩 |
2.6.2 重心调节平衡块 |
2.6.3 行走轨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主控制器 |
3.3.2 运动执行器 |
3.3.3 传感器系统 |
3.3.4 高清相机 |
3.3.5 无线通信模块 |
3.3.6 电源模组及变压器 |
3.3.7 无线充电模块 |
3.3.8 其他辅助元器件 |
3.4 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
3.4.1 重要指令介绍 |
3.4.2 主要程序段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巡检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控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控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4.2 程序开发环境及通讯 |
4.2.1 Visual Basic6.0及串口通讯 |
4.2.2 Modbus RTU功能码 |
4.3 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控制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
4.3.1 运动控制模块 |
4.3.2 数据显示模块 |
4.3.3 视频监控及控制模块 |
4.3.4 数据库模块 |
4.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原则 |
4.4.2 人机交互界面的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巡检机器人的样机试验与方法 |
5.1 样机制作 |
5.2 巡检机器人一般性功能测试 |
5.2.1 行走稳定性测试 |
5.2.2 升降稳定性测试 |
5.2.3 定位精度测试 |
5.2.4 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测试 |
5.2.5 上位机通信可靠性测试 |
5.2.6 无线充电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管理 |
2.1.2 多任务管理 |
2.1.3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2.2 多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多项目管理的流程 |
2.2.2 多项目管理的方法 |
2.3 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目标 |
第三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的需求与目标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业务范围 |
3.3 A公司项目管理现状 |
3.3.1 A公司业务特点 |
3.3.2 A公司项目管理特点 |
3.4 A公司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资源占用不平衡 |
3.4.2 沟通协调困难 |
3.4.3 项目监控力度小 |
3.5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6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需求分析 |
3.6.1 总体功能结构 |
3.6.2 系统需求分析 |
3.7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目标 |
第四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1 技术架构设计 |
4.1.2 数据关系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WBS管理设计 |
4.2.2 计划编制设计 |
4.2.3 计划发布设计 |
4.2.4 计划报警设计 |
4.2.5 设计方案变化 |
4.2.6 资源管理设计 |
第五章 A公司多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的效果 |
5.1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1 系统的实现 |
5.1.2 系统测试 |
5.2 实施效果评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仪器仪表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2 现场测试平台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3 仪器集成控制标准 |
1.2.4 仪器设备系统集成方法 |
1.3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1 经济可行性 |
2.1.2 技术可行性 |
2.1.3 用户可行性 |
2.2 功能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前期调研 |
2.2.2 用户权限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4 系统模块需求分析 |
2.4.1 仪器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2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3 流程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4 报告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5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5 非功能性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1.1 系统设计内容 |
3.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1.3 系统技术结构选择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3.2 数据库命名约定 |
3.3.3 重要数据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
4.1 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4.1.1 敏捷化开发方法 |
4.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4.2.1 Visual Studio |
4.2.2 SQLite |
4.2.3 Entity Framework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仪器集成与数据汇聚实现 |
5.1.1 基于串口的仪器集成 |
5.1.2 基于网口的仪器集成 |
5.1.3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汇聚 |
5.2 管理系统实现 |
5.2.1 管理系统中登陆界面的实现 |
5.2.2 管理系统中首页的实现 |
5.2.3 管理系统中系统管理的添加实现 |
5.2.4 管理系统中仪器管理的设备注册实现 |
5.2.5 管理系统中第三方软件调用的实现 |
5.2.6 管理系统中数据管理-数据修改的实现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系统安全的实现技术 |
6.1 操作系统级别安全控制 |
6.2 SQLite安全控制策略 |
6.2.1 SQLCipher |
6.2.2 SQLite Encryption Extension |
6.3 用户身份认证 |
6.4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6.4.1 数据库备份 |
6.4.2 数据修复(检测-读取-写入-替换) |
6.4.3 预防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试与分析 |
7.1 仪器管理模块的测试 |
7.2 数据管理模块的测试 |
7.3 系统管理模块的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成果和论文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四、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D]. 陈煌达. 浙江大学, 2021(09)
- [2]深海富钴结壳采样机监控管理系统研究[D]. 董东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4]2020年中国交通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交通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5]实验室环境安全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安华成. 扬州大学, 2021(08)
- [6]多项目管理理论在A公司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汪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