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大豆脂肪酸组成研究

东北三省大豆脂肪酸组成研究

一、东北三省的大豆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宁[1](2021)在《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是世界重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籽粒含~40%蛋白质和~20%脂肪,是人们膳食结构中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最主要来源;同时,大豆籽粒中含有较其它农作物更为丰富的维生素E(生育酚),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利用311份大豆品种资源构成的自然群体(Pop-1)以及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Pop-2,含283个家系),分析评价其籽粒维生素E(δ-生育酚、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与蛋白质、脂肪含量,明确2个群体测试性状遗传差异,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并遴选出优异种质,为大豆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常规育种及分子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供试大豆自然群体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供试自然群体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存在丰富遗传变异,其变化范围分别为 159.90μg/g~382.86 μg/g(总生育酚)、34.68%~44.87%和 16.07%~24.53%;同时发现,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其中总生育酚与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2.遴选出高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优异种质共23份。基于供试自然群体Pop-1籽粒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类,以第Ⅰ类与第Ⅱ类品种籽粒维生素E及脂肪含量较高,并筛选出13份高维生素E优异种质(合丰50、合丰47、合农75等)与10份高蛋白、高油优异种质(桦南小金豆、哈13-2958、褐脐、乾安小黄豆、哈14-2146等)。3.明确了供试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维生素E遗传变异,并遴选出高维生素E含量优异种质14份。供试重组自交系群体Pop-2籽粒维生素E遗传变异较丰富,分别为 1 4.04%(δ-生育酚)、9.54%(γ-生育酚)、36.59%(α-生育酚)和 9.24%(总生育酚);基于Pop-2群体各家系籽粒维生素E含量将其划分为3类,以第Ⅰ类含量最高,并筛选出高含量优异种质14份(L-139、L-325、L-35、L-179、L-81等)基于以上结果,得出本研究结论:供试大豆自然群体籽粒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性状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遴选出23份高维生素E、高蛋白与高油优异种质,包括合丰50、合丰47、合农75等(高维生素E)和桦南小金豆、哈13-2958、乾安小黄豆等(高蛋白、高油);明确了供试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遗传变异丰富,并遴选出高含量优异种质14份。

王帅[2](2020)在《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有逐渐加重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利用抗病资源和开展抗病育种工作,本研究利用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对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栽培大豆进行抗性评价和鉴定,并用多个模型对抗性性状进行全基组关联分析,定位抗性位点,同时整合国内外已有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QTL并进行Meta分析,与关联分析结果作对比。另外本研究还利用SSR标记对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明确其遗传背景,为大豆抗病育种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2000-2018年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cM降低到4.18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cM。2、利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350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349份有效供试材料中,共有79份表现为抗疫霉根腐病,各个省份中抗病型比例辽宁省最高,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低。3、利用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以及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性状表型观测值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在LOD≥2.5的水平下,共检测到13个显着性相关的SNP标记,显着的SNP标记对应的LOD值的范围为2.5047-5.8779,可解释1.48-14.66表型变异。通过对贡献率最高的两个SNP位点下游各130kb内已注释的基因进行分析,初步预测了 Glyma.16g193900、Glyma.07g033300和Glyma.07g034300等3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候选基因。4、将经过Meta分析后得到的“真实”QTL左右标记与通过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关联分析检测到的13个SNP位点位置进行比对,发现ss715583364和ss715596934这两个SNP位点与一致性图谱中的2个QTL位置相近。5、为了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间的遗传背景,利用35对SSR标记,对60份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8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5.4个,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1550~0.8195,平均为0.6636;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1~0.74。采用NTSYS2.10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60份抗性材料分为7个类群,其中有78.33%的抗性品种(系)的相似系数在0.45~0.74间,表明遗传差异相对较窄,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有部分重合,均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抗性材料间存在一定的渗透和交流。

姜思彤[3](2020)在《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样化的遗传资源是培育多元育种目标大豆新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是亲本筛选和基因挖掘的前提。本研究以包含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在内的455份大豆品种资源品种(系)为材料,在黑龙江省2年2点种植,针对生育期、株型、产量、品质、粒型等17项大豆育种资源性状,通过对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分析、主成份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育种性状间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筛选优异的种质遗传资源、划分育种类群,主要的研究结果及报告如下:(1)大豆种质资源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各性状变异系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虫食率、荚数相关性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大豆产量的相关性状、株高和主茎节数等株型相关性状、粒型的相关性状、蛋白质化合物含量和油分化合物含量的等品质相关性状。(2)早熟期、晚熟期、株高、主茎节数、荚数、单株粒数、1、2、3、4粒荚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均值,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虫食率、蛋白质、含油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低于平均水平。(3)在供试的455份种质资源中,有高蛋白质大豆种质资源6份,高油大豆种质资源17份,大粒豆种质资源12份,多四粒荚资源6份。(4)株型、产量相关性状与粒型因子间呈显着负相关,4个粒型性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蛋白质与油分含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大豆蛋白质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提高,油分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降低。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与4个粒型相关性状间表现为负相关,一粒荚数和二粒荚数与三粒荚数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四粒荚数间的关系为负相关。(5)利用粒型因子特征向量、荚数因子特征向量、株型因子特征向量、品质因子特征向量、生育期因子特征向量等5个对评价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5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4个,4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19个,3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54个,有2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35个,有1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74个。(6)将供试的435份大豆种质资源聚为4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为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资源,第三类为毛豆种质资源,第四类为小粒豆种质资源。已上研究结果为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分子遗传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戴亚楠[4](2019)在《南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我国以及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我国西南山区地理气候复杂多样,形成了其独特、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开展了云南大豆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表型鉴定,还没有在分子水平开展遗传多样性和重要品质性状关联分析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248份云南大豆种质资源和36份外省优良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对油脂、脂肪酸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表型鉴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关联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关联群体SNP基因型,并进行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通过结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开展南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表明,关联分析群体的油脂含量均值为18.64%,油酸含量均值为25.66%,亚油酸含量均值为55.53%,亚麻酸含量均值为6.44%,硬脂酸含量均值为3.63%,棕榈酸含量均值为10.57%,蛋白质含量均值为45.09%。油酸与亚麻酸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1%和18.48%。对以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和油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亚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油脂含量与油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皆为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其他四种脂肪酸及蛋白质含量都呈现显着负相关。2.通过质量控制,获得覆盖全基因组的39193个高质量SNP标记。其中79.9%的标记分布在大豆20条染色体上,20.1%的标记分布在SCAFFOLD片段上。除SCAFFOLD片段外,19号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多,11号、12号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少,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数目范围为494个~4665个。1号、3号、4号、6号、9号、10号、13号、15号、16号和18号染色体上的标记较为均匀的覆盖整条染色体,部分区域的SNP标记较为密集。3.利用SNP标记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39193个标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0.0198~0.5013之间,平均值为0.3648,有51.8%的标记多态性指数大于0.49。染色体水平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2318~0.4390之间,其中8号染色体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9号染色体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利用SNP标记对试验群体进行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结果将284份材料分为了7个类群,分别包含11、95、26、91、30、12和19份材料。依据NJ聚类分类结果,对7个类群间的分化指数进行计算,各个类群间分化指数Fst值在0.004~0.012之间,表明类群间分化程度较低。运用ADMIXTURE version 1.3.0软件对284份材料进行基于SNP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根据最小交叉验证错误率将该群体分为7个亚群。利用TASSEL version 5.0软件对关联分析群体内两两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算,有21.40%的亲缘系数大于0.5。4.对群体经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当取r2最大值的一半(0.41)作为阈值时,试验群体的LD衰减距离约为116kb。5.利用TASSEL version 5.0软件中的MLM(Q+K)模型,对油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棕榈酸和蛋白质含量七个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分别检测到75、23、40、20、53、56、91个SNP标记与以上性状显着关联。分析这358个显着关联位点的效应值表明,油脂含量增效等位变异有28个,减效等位变异47个;油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12个,减效等位变异11个;亚油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26个,减效等位变异14个;亚麻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13个,减效等位变异7个;硬脂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41个,减效等位变异12个;棕榈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32个,减效等位变异24个;蛋白质含量增效等位变异40个,减效等位变异51个。6.与品质性状显着相关SNP标记中,共有228个不同SNP标记位于染色体上。利用ANNOVAR对这些标记进行位置注释,发现位于基因上的有32个,其中有11个位于编码区,另有11个标记位于基因下游1kb区域,8个标记位于基因上游1kb区域。利用https://soybase.org网站中的参考基因组(Wm82Glyma2.0)对位于基因上或在上下游区域的标记进行检索,共得到42个大豆同源基因及拟南芥中高度同源基因。

李建雅[5](2019)在《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有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等海运优势,北面的东北三省又是中国的大粮仓,因此会经常接收黑龙江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临时储存任务,担任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由于本地气候条件和仓房条件等与大豆主产区有所不同,储藏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大豆等临时储存粮安排出库时还有些委托库点为了长期占有国家粮食补贴,故意拖延出库时间,致使大豆到了轮出年限后还要继续储存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会拖延一至两年,对大豆的安全储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此种情况对山东地区储备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进行跟踪检测,观察山东地区常规储藏下国产黑龙江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并对仓型、入仓水分和杂质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为山东地区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安全储藏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地区储存期间,黑龙江大豆水分呈波浪式下降,平均下降0.8%;美国大豆水分平均降低0.1%,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杂质平均下降0.1%,变化不大;美国大豆杂质呈逐步上升趋势,平均上升1.2%。黑龙江大豆的热损伤粒前两年较稳定,平均上升0.2%,后两年上升加快,平均上升0.6%;美国大豆热损伤粒变化不大,平均上升0.1%。损伤粒率均有上升,黑龙江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1.2%,美国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0.2%,上升幅度黑龙江大豆大于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均有下降,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4.5%,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9.4%,下降幅度黑龙江大豆小于美国大豆。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粗蛋白含量平均下降幅度为0.6%和0.3%,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为0.5%和0.7%,变化均不明显。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变化较大,美国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3.8%,酸值上升0.7mg/g,黑龙江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10.6%,酸值上升1.1mg/g,黑龙江大豆变化幅度大于美国大豆。(2)改造的苏式仓、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储存的黑龙江大豆在储存四年后水分和蛋白质溶解比率均呈下降趋势,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和酸值均呈上升趋势,三个仓型对其变化的影响为依次为改造的“苏式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黑龙江大豆的完整粒率降低,且改造的“苏式仓”表现最明显,降低12.2%,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变化幅度接近,分别降低6.0%和5.8%;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在三个仓型储存期间变化不明显,粗蛋白含量降幅在0.3%至0.5%,粗脂肪含量降幅在0.5%至0.6%。平房仓、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对美国大豆的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对完整粒率变化的影响依次为浅圆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对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幅度和酸值的上升幅度的影响依次为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大于浅圆仓。(3)入仓水分、杂质含量不同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其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入仓水分、杂质含量越高,储存期间的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变化越大,且入仓水分、杂质含量对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的影响黑龙江大豆比美国大豆明显。

孙星邈,邱红梅,马晓萍,王洋,高淑芹,侯云龙,陈健,王跃强[6](2017)在《东北三省大豆种质品质性状鉴评与综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目标性状有的放矢的选配杂交亲本是提高优异品质组成品种的选择效率的基本前提。本研究对东北三省10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氨基酸组分、油份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基因型分类以综合评价种质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种质油份及脂肪酸组分变异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根据主成分分析筛选到9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I类群蛋白含量较高、油份含量偏低,第II类群蛋白、油份含量均居中,第III类群油份含量较高、蛋白含量偏低,第IV类群高油,第V类群高蛋白,类群间的氨基酸、脂肪酸组分各有差异。需根据育种目标在群体间选配亲本,以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

胡祥豹[7](2017)在《大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QTL精细定位》文中指出大豆是重要的作物之一,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大豆脂肪酸的组成是油脂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其含量受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开展大豆脂肪酸相关组分含量的QTL定位研究,对挖掘大豆脂肪酸相关基因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中黄24×华夏3号,桂早1号×B13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在已有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信息的基础上,对大豆脂肪酸组分进行基因定位,检测与脂肪酸相关的基因位点,为大豆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脂肪酸的表型分析通过对大豆脂肪酸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含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群体各株系间变异为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在不同的环境下变异为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说明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三种脂肪酸组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之间亚麻酸与棕榈酸呈极限着正相关,亚麻酸与亚油酸也呈极限着正相关。2三种脂肪酸组分QTL定位本研究通过对中黄24×华夏3号和桂早1号×B13两个群体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在已有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和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利用Win QTL Cart进行QTL定位,采用CIM(复合区间算法)作图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在中黄24×华夏3号和桂早1号×B13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17个和43个相关的QTL。在校农场基地和宁西基地两点条件下多次检测到的QTL共有14个,其中控制棕榈酸的有4个(qPA05a-1,qPA05a-2,qPA09a-1,qPA09a-2),位于5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上,表型解释率分别为27.55%,13.67%,13.4%,10.94%。控制亚油酸的有6个(qLA20a-1,qLA20a-2,qLA05a,qLA13a-1,qLA13a-2,qLA10a),位于20号染色体、5号染色体、13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上,表型解释率分别为6.07%,6.47%,41.11%,15.76%,10.01%,12.55%。控制亚麻酸的有4个(qLNA02a-1,qLNA02a-2,qLNA09a-1,qLNA09a-2),位于2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上,表型解释率分别为9.84%,7.24%,10.05%,11.73%。其中qPA09a-1,qPA09a-2,qLA20a-1,qLA20a-2,qLA05a,qLA13a-1,qLA13a-2,qLNA09a-1,qLNA09a-2共9个QTL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这些可能是能够稳定遗传的QTL,受环境和遗传背景影响较小。其中5个QTL(qPA05a-1,qPA05a-2,qLA10a,qLNA02a-1,qLNA02a-2)之前并没有被报道,这些QTL被多次检测到,可为大豆脂肪酸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雄泽[8](2017)在《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创制及品质性状鉴定》文中提出大豆籽粒中的脂氧酶会参与氧化种子中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进而形成小分子的己烯醛、醇、酮等具有腥臭味的成分,而7S球蛋白则是大豆的主要过敏原蛋白,因此,脂氧酶与7S球蛋白都是大豆食品深加工过程中尽可能除去的成分。本研究以脂氧酶(Lox-1,2,3)完全缺失品系SI0162为母本,以α′-、α-、β-亚基完全缺失品系1003-4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人工杂交等基因聚合手段,培育出可能具有脂氧酶及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特性的大豆株系,利用ISDS-PAGE双缺失检测方法,筛选出具有双缺失特性的大豆种质,再通过连续加代单株追踪检测,最后创制出10份遗传性状比较稳定且具有脂氧酶及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特性的大豆种质资源。通过对已经获得的双缺失材料及黑龙江省主要大豆栽培品种黑河38(对照)的相关品质性状及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双缺失材料与对照品种在相关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明确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对大豆种子造成的影响,并对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的品质及价值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实验材料在加工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脂肪含量略高于对照品种,蛋白含量无明显优势,但是油酸及含硫氨基酸等对人类健康有益成分的含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实验材料在水溶性蛋白含量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些指标的变化符合创新育种的目标,可以为食品加工专用型高附加值大豆新品种的育成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最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实验材料主要品质性状之间并不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均在10%(弱变异)以内,说明各实验材料之间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具备较相似的遗传背景;(2)双缺失材料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9.61%,与对照品种基本持平;而通过对其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实验材料7005和7010的水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有相对优势,另外部分实验材料的水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品种基本持平,其余材料的水溶性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品种;(3)双缺失材料的脂肪平均含量为22.06%,比对照品种高0.83%;(4)双缺失验材料的油酸平均含量比对照品种高4.3%,软脂酸和亚油酸的含量略低于对照品种,而硬脂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与对照品种基本持平;(5)双缺失材料含硫氨基酸含量总和为1.45%,而对照品种为1.18%,较后者高25%;(6)通过小区实验和盆栽实验同时进行,观察具有双缺失特性实验材料的生长状况,发现都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考察了相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其生育期为142天,株高在110.00cm左右,无分枝,其他农艺性状方面表现基本正常。

侯欢欢[9](2016)在《大豆含油率与酸值同步评价方法研究及在谷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豆的粗脂肪含量一般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酸值表示游离脂肪酸的高低,采用滴定法测定。其测定时间长,溶剂用量大,且不能同步测定大豆的含油率和酸值。本文将大豆粉碎,萃取,根据沸点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大豆油中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步得到大豆的含油率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节约了大量的有机试剂和称样量。此方法也可推广应用到大米等谷物的检测中。大豆油萃取的最佳条件为:溶剂为正己烷,称样量为1g,水分含量为8.36%,颗粒度为<120目,萃取时间为10min,萃取温度为20℃,料液比为1:10(g/mL)。此时的萃取率达到96%左右。气相色谱法最佳分离条件为:采用DB-1HT高温毛细管色谱柱,进样口温度350℃,柱箱升温程序采用梯度升温从初温100℃升到360℃,分流比1:10,进样量1uL的条件下能够分离油脂中的各组分。通过研究发现大豆油中主要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响应因子都有显着性差异。以C18:2建立标准曲线定量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时,由C16:0、C18:3响应因子差异所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C18:2在0~5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4。采用自制的大豆油甘油三酯纯品定量样品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大豆油甘油三酯在0~30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C18:2和大豆油甘油三酯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48%~105.37%、98.27%~109.27%。C18:2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16%和≤4.36%;大豆油甘油三酯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23%和≤3.40%。C18:2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μg/mL、1.2μg/mL。经比较,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大豆含油率较接近索氏抽提法测定的结果,但普遍高于索氏抽提法。经过校正后测定结果准确,其校正模型为:Y=0.8841*X+0.26(Y为预测值,X为气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大豆油游离脂肪酸含量换算为酸值后和滴定法测定的酸值基本一致。采用气相色谱法结合PLS校正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大豆的含油率和酸值,其含油率模型的RMSECV、RMSEP和R2分别为0.4221%、0.4204%和 0.9043;酸值模型的 RMSECV、RMSEP 和 R2分别为 0.1874%、0.2786%和 0.8985。大米脂肪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3min,料液比1:3(g/mL),称样量1g,此时的萃取率达到94%左右。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大米含油率和索氏抽提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大米的脂肪含量能够反映其加工精度,根据大米的脂肪含量能够判断其加工精度。加工精度分别为标外、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时,脂肪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阈值范围分别为>1.97%、1.29%~1.97%、0.77%~1.29%、0.34%~0.77%、<0.34%。大米的脂肪酸值反映其新鲜度。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米的脂肪酸值和滴定法测定的脂肪酸值有一定的差异,经过校正后所得的预测值和滴定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校正模型分别为:粳米:Y=0.506*X-2.646,R2=0.9548;籼米:Y=0.598*X+11.48,R2=0.9677;糯米:Y=27.901*Ln(X)-51.02,R2=9513。同步测定含油率和酸值的方法也能够推广应用到小麦和玉米中。

魏丽娜[10](2014)在《摩西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AM真菌多样性及质量影响》文中认为国内大豆的种植存在着连作的现象,连作面积已经占大豆播种面积的20%,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大豆连作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连作大豆的抗病性,特别是抵御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生,提高大豆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东北连作春大豆接种摩西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探索连作大豆根系AM真菌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及对大豆品质的影响,为利用AM真菌进一步预防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生的问题,并提高大豆产量和改善品质奠定理论基础和寻找新的生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1、采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内AM真菌侵染率测定,结果表明:连作年限不同,在生育期内AM真菌侵染率也不同,三个大豆品种接种AM真菌后,无论是苗期还是分枝期都表现出连作两年的样品侵染率普遍高于连作一和第一年种植的样品,即随着连作年限增加侵染率也随之升高。2、采用传统形态学与Nested-PCR-DGG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F.mosseae对大豆根系AM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序的1 1条条带所代表的菌群均属于AM真菌,试验样地根系中的优势AM真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摩西柄囊霉(Fmneliformis mosseae);另一类为粘性球囊霉(Glomus viscosum)AM真菌,并且从测序的结果来看,根系菌群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AM真菌种群主要是摩西柄囊霉(F.mosseae)。说明接种的F.mosseae成为侵染大豆根系的主要AM真菌。3.根据DGGE图谱分析,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连作年限等因素对大豆根系AM真菌的多样性有影响,大豆根系AM真菌的丰度、优势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有机溶剂萃取法、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籽粒的异黄酮、皂甙、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异黄酮含量为,KF16在L1高,HN44、HN48在L2含量较高,与CK相比已经达到第一年种植的水平;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间总异黄酮含量为,高油品种(HN44)最高,中间型品种(KF16)稍高于高蛋白品种(HN48);不同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异黄酮含量为,HN44和HN48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升高,KF16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同一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皂甙含量为,KF16、HN44、HN48分别在L2、L1、CK总皂甙含量高,KF16和HN44两个品种对接种F.mosseae影响效果显着;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间总皂甙含量表现不同;不同品种不同连作年限总皂甙含量随品种不同产生变化不同。同一品种不同连作年限脂肪酸含量及种类随连作年限的增长种类并没有减少,含量降低,相对于CK变化量不大;同一连作年限不同品种间脂肪酸含量HN44均高于其他品种,这一现象十分明显;不同品种不同连作年限脂肪酸种类基本保持一致,含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F.mosseae对三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同,接种F.mosseae可以减弱连作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二、东北三省的大豆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三省的大豆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1.1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研究现状
        1.1.1 维生素E的发现及其组成
        1.1.2 维生素E的重要保健和医学价值
        1.1.3 维生素E的常用测定方法
        1.1.4 大豆维生素E含量测定及其入选种质
        1.1.5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QTL与候选基因研究
    1.2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研究现状
        1.2.1 大豆籽粒蛋白质组成及其重要功能
        1.2.2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常见测定方法
        1.2.3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鉴定及其优异种质
        1.2.4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位点研究
    1.3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研究现状
        1.3.1 大豆脂肪组成及其重要功能
        1.3.2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鉴定与种质筛选
        1.3.3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遗传位点发掘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大豆群体的田间种植与管理方法
        2.2.2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维生素E提取方法
        2.2.3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测定方法
        2.2.4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测定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测定技术的优化
    3.2 大豆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
        3.2.1 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遗传变异分析
        3.2.2 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相关分析
        3.2.3 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聚类分析
        3.2.4 自然群体高V_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种质遴选
        3.2.5 自然群体入选优异种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3.3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鉴定
        3.3.1 大豆RIL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遗传变异分析
        3.3.2 大豆RIL群体维生素E及各组分相关分析
        3.3.3 供试RIL群体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聚类分析
        3.3.4 RIL群体高V_E及其组分含量优异种质遴选
4 讨论
    4.1 本研究确定的大豆维生素E含量鉴定方法准确可靠
    4.2 高维生素E优异种质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4.3 高蛋白与高油优异种质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4.4 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间存在显着相关
    4.5 本研究两类群体在维生素E遗传位点挖掘中具有应用潜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2)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
        1.1.1 大豆疫霉根腐病起源、分布和危害
        1.1.2 疫霉菌侵染过程及分离
        1.1.3. 大豆疫霉与大豆互作中的识别与反识别
        1.1.4. 抗病基因及生理小种
        1.1.5 优势小种
    1.2 抗疫霉根腐病资源及类型
        1.2.1 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的多样性
        1.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1.2.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鉴定策略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数量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关联分析
        1.4.1 连锁不平衡(LD)及其测定方法
        1.4.2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抗疫霉根腐病QTL信息收集和整理
        2.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QTL信息处理
        2.1.3 QTL的映射
        2.1.4 QTL元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QTL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信息
        2.2.2 QTL-致性图谱的构建
        2.2.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QTL的元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3.2.3 LD衰减计算
        3.2.4 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分析
        3.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关联分析
        3.2.6 候选基因的预测
        3.2.7 关联分析位点与已报道QTL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大豆疫霉根腐病与关联分析
        3.3.2 连锁不平衡衰退的评估
        3.3.3 关联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分析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4.2.2 构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的指纹图谱
        4.2.3 聚类分析
        4.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的评价
        1.2.2 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资源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性状调查与测量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数据统计软件及工具的使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分析
        3.1.1 大豆种质资源的变异分析
        3.1.2 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3 大豆种质资源的次数分布分析
        3.1.4 单个性状优异品种资源
    3.2 性状间的相关性
    3.3 大豆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3.4 大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特征
    4.2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3 大豆种质资源的因子分析
    4.4 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聚类分析
    4.5 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南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 我国大豆种质资源概况
        1.2 云南大豆种质资源概况
    2 大豆品质性状及其测定方法
        2.1 大豆品质性状
        2.2 大豆品质性状检测方法
    3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2 分子标记与单核苷酸多态性
        3.3 云南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4 关联分析
        4.1 连锁不平衡是关联分析的基础
        4.2 关联分析的概念
        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
        4.4 大豆数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3 油脂、脂肪酸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4 关联分析群体SNP基因型分析
        4.1 供试材料测序及原始数据筛选
        4.2 比对结果统计及个体SNP检测
        4.3 SNP基因型数据质量控制
    5 数据分析
        5.1 表型数据分析
        5.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1 基于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
        5.2.2 基于SNP标记的聚类分析
        5.2.3 基于SNP标记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计算
        5.3 关联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分析
        5.4 连锁不平衡估算
        5.5 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6 候选基因筛选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品质性状描述性统计
    2 关联分析群体SNP标记分布及变异情况
    3 关联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遗传多样性指数
        3.2 聚类分析
        3.3 群体间分化指数
    4 关联分析群体群体结构、亲缘关系分析与连锁不平衡估算
        4.1 群体结构分析
        4.2 亲缘关系分析
        4.3 连锁不平衡估算
    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1 基于MLM(Q+K)模型的关联分析情况
        5.2 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
        5.2.1 油脂
        5.2.2 油酸
        5.2.3 亚油酸
        5.2.4 亚麻酸
        5.2.5 硬脂酸
        5.2.6 棕榈酸
        5.2.7 蛋白质
        5.3 显着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
        5.3.1 油脂
        5.3.2 油酸
        5.3.3 亚油酸
        5.3.4 亚麻酸
        5.3.5 硬脂酸
        5.3.6 棕榈酸
        5.3.7 蛋白质
    6 候选基因注释
第四章 讨论
    1 关联分析群体的品质性状
    2 本研究中的SNP标记
    3 关联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 连锁不平衡
    5 关联分析结果
    6 候选基因筛选
附录
    附录1 供试材料名单及产地
    附录2 供试材料品质性状百分含量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2 大豆在全世界的种植发展状况及其分布
    1.3 国内外大豆市场形势
    1.4 大豆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1.5 中国进口大豆的背景与现状
    1.6 大豆在中国的储存与质量状况
    1.7 国产和进口大豆在储存期间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山东地区实仓储藏黑龙江大豆与美国大豆的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龙江大豆与美国大豆入仓质量和储存品质情况对比分析
        2.3.2 黑龙江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规律
        2.3.3 美国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规律
        2.3.4 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比较
    2.4 小结
3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质量和储存品质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水分的影响
        3.3.2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杂质的影响
        3.3.3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热损伤粒率的影响
        3.3.4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损伤粒率的影响
        3.3.5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完整粒率的影响
        3.3.6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8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的影响
        3.3.9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酸值的影响
    3.4 小结
4 水分和杂质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入仓水分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3.2 入仓杂质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东北三省大豆种质品质性状鉴评与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品质性状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三省种质的品质性状的表型鉴定及比较分析
    2.2 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东北三省大豆资源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大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QTL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大豆脂肪酸
        1.1.1 大豆脂肪酸的组分
        1.1.2 脂肪酸的主要功能
        1.1.3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1.1.4 大豆脂肪酸的遗传机制
    1.2 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及相关调节
        1.2.1 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1.2.2 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调节机制
    1.3 分子标记
        1.3.1 SNP标记
        1.3.2 SNP的特点
    1.4 QTL定位研究
        1.4.1 QTL定位研究概况
        1.4.2 QTL定位群体的拓展
        1.4.3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稳定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1.4.4 大豆脂肪酸的QTL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的测序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脂肪酸的提取
        2.3.2 气象色谱的检测条件
        2.3.3 脂肪酸相关组分的定位
        2.3.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黄 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表型分析
    3.2 桂早1号×B13重组自交系群体表型分析
4 大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QTL定位分析
    4.1 中黄 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定位
        4.1.1 定位结果
    4.2 桂早1号×B13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定位
        4.2.1 基因定位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脂肪酸组分间的关系
        5.1.2 大豆脂肪酸相关组分精细定位
    5.2 全文结论
        5.2.1 脂肪酸各组分相关关系
        5.2.2 脂肪酸各组分精细定位
致谢
参考文献

(8)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创制及品质性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脂氧酶缺失机理研究
        1.4.2 脂氧酶相关特性研究
        1.4.2.1 Lox结构特性
        1.4.2.2 Lox生理功能
        1.4.2.3 Lox基因序列
        1.4.3 7S球蛋白亚基缺失机理研究
        1.4.4 7S球蛋白亚基致敏性研究
        1.4.5 7S球蛋白加工性状研究
        1.4.6 7S球蛋白亚基缺失种质创新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缺失同步检测方法
        2.2.1.1 实验仪器
        2.2.1.2 电泳实验各试剂配比
        2.2.1.3 样品前期处理
        2.2.1.4 电泳胶板的制备
        2.2.1.5 ISDS-PAGE凝胶电泳
        2.2.2 蛋白含量检测方法
        2.2.3 水溶性蛋白含量检测方法
        2.2.4 脂肪含量检测方法
        2.2.5 脂肪酸含量检测方法
        2.2.6 氨基酸含量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缺失电泳图谱检测结果及分析
    3.2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缺失遗传性状解析
        3.2.1 脂氧酶缺失性状解析
        3.2.2 7S球蛋白亚基缺失性状解析
    3.3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的创制
    3.4 实验材料相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3.5 双缺失特性对蛋白、水溶性蛋白及脂肪含量的影响
        3.5.1 蛋白、水溶性蛋白、脂肪等含量分析
        3.5.2 蛋白、水溶性蛋白、脂肪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双缺失特性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6.1 脂肪酸检测图谱
        3.6.2 脂肪酸含量分析
        3.6.3 脂肪酸百分含量分析
        3.6.4 脂肪酸百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7 双缺失特性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7.1 氨基酸检测图谱
        3.7.2 氨基酸含量分析
    3.8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株系农艺性状分析
4 讨论
    4.1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4.1.1 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的需求及意义
        4.1.2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的价值
    4.2 脂氧酶与 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鉴定
        4.2.1 双缺失种质资源蛋白、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鉴定
        4.2.2 双缺失种质资源脂肪酸品质性状鉴定
        4.2.3 双缺失种质资源氨基酸品质性状鉴定
        4.2.4 双缺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鉴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大豆含油率与酸值同步评价方法研究及在谷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油率的评价方法
        1.2.2 油料酸值的评价方法
        1.2.3 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的同步评价方法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标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大豆油中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方法建立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GC分离大豆油中TG、DG、MG和FFA的条件优化
        2.2.2 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2.2.3 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大豆油中甘油酯的含量
        2.2.4 加标回收率
        2.2.5 精密度
        2.2.6 检出限、定量限
    2.3 小结
3 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大豆含油率及酸值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主要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大豆品质分析
        3.2.2 大豆油萃取工艺研究
        3.2.3 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大豆的含油率及酸值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校正
        3.2.4 气相色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校正模型
        3.2.5 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含油率和酸值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
    3.3 小结
4 同步测定含油率与酸值的方法在大米及其他谷物检测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1.4 主要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大米品质分析
        4.2.2 大米脂肪含量萃取工艺研究
        4.2.3 同步测定大米的脂肪含量与脂肪酸值
        4.2.4 同步测定含油率及酸值的方法在小麦、玉米检测中的应用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摩西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AM真菌多样性及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大豆的生产及连作现状
        1.1.1 中国大豆的生产现状
        1.1.2 中国大豆连作现状
    1.2 大豆营养物质研究进展
        1.2.1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
        1.2.2 大豆皂甙研究进展
        1.2.3 大豆脂肪酸研究进展
    1.3 丛枝菌根(AM)真菌概述
    1.4 AM真菌对大豆连作障碍的生态学意义
        1.4.1 连作对大豆的危害
        1.4.2 AM真菌对大豆连作障碍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AM真菌与大豆营养元素关系研究现状
    1.6 Nested-PCR-DGGE技术概述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地
        2.1.2 大豆品种
        2.1.3 菌株及质粒载体
        2.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1.5 培养基及试剂盒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及其主要步骤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3 大豆根系侵染率测定
    2.4 根样样品中DNA的提取
        2.4.1 根样DNA的提取方法
        2.4.2 Nested-PCR
        2.4.3 PCR产物纯化回收
        2.4.4 DGGE条带的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2.5 侵染率的统计及DGGE图谱分析
        2.5.1 侵染率的统计
        2.5.2 DGGE图谱分析
    2.6 三种大豆营养物质的测定
        2.6.1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
        2.6.2 大豆籽粒中总皂甙含量的测定
        2.6.3 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分析和测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菌根侵染率测定
        3.1.1 大豆品种间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3.1.2 F. mosseae对连作大豆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3.2 DGGE条带测序及图谱分析
        3.2.1 Nested-PCR
    3.3 DGGE图谱
    3.4 DGGE条带分析
        3.4.1 回收DGGE条带样品DNA扩增
        3.4.2 转化结果扩增检测
        3.4.3 DGGE条带测序及亲缘分析
        3.4.4 系统发育分析
    3.5 DGGE图谱分析
        3.5.1 苗期和分枝期KF16DGGE图谱分析
        3.5.2 苗期和分枝期HN44DGGE图谱分析
        3.5.3 苗期和分枝期NH48DGGE图谱分析
        3.5.4 AM真菌对不同时期不同品种连作大豆根系菌群结构影响
    3.6 F.MOSSEAE对大豆籽粒三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3.6.1 F. mosseae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3.6.2 F. mosseae对大豆皂甙含量的影响
        3.6.3 F. mosseae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连作对不同品种大豆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4.2 AM真菌对连作大豆菌群结构的影响
    4.3 大豆根系总基因组提取因素的影响
    4.4 AM真菌对于连作常见病特异性抗性的探讨
    4.5 AM真菌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营养物质含量影响的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东北三省的大豆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D]. 秦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D]. 王帅. 延边大学, 2020
  • [3]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D]. 姜思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4]南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重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戴亚楠. 云南大学, 2019(03)
  • [5]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D]. 李建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6]东北三省大豆种质品质性状鉴评与综合分析[J]. 孙星邈,邱红梅,马晓萍,王洋,高淑芹,侯云龙,陈健,王跃强. 大豆科学, 2017(06)
  • [7]大豆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QTL精细定位[D]. 胡祥豹.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种质资源创制及品质性状鉴定[D]. 谢雄泽.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9]大豆含油率与酸值同步评价方法研究及在谷物检测中的应用[D]. 侯欢欢.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2)
  • [10]摩西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AM真菌多样性及质量影响[D]. 魏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东北三省大豆脂肪酸组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