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增[1](2019)在《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产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刷新历史高点。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将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影响到高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学生救助制度,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高校的救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救助体系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关于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公平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救助能力不强、运行不畅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对贫困生的救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资金不足和救助过程不完善导致的。在借鉴国内外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经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完善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内容、提升政府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扶持力度、增加社会力量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参与。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帮助高校解决贫困生救助的难点,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确保贫困生都能够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减少负担。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其他民办高校解决贫困生救助问题提供了参考。
周明晶[2](2019)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资助贫困生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是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体现了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的导向特征。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对于开展贫困生心理扶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对贫困生开展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内在要求;从心理扶贫的角度强化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能够解决贫困的关键问题,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贫困生“自我救助”。目前,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心理贫困现象,主要表现为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的矛盾、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自我满足感的矛盾,对个人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幸福家庭创建都有不利的影响。在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心理扶贫理念,将解决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生解决来自经济上的外部压力的同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发展观、幸福观,培育积极心理资本,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思想动力和心理潜能,自主地确定个人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救助”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韦妙灵[3](2019)在《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加以关怀并予以制度保障的贫困生群体,让每一个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教育救助的根本目标。近年来,广西对高等学校教育救助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在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学生救助政策的基础上,贫困生获得多种途径的资助,“因贫失学”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学生贫困群体因教育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情况越发多见,“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而教育救助,则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并体现出教育公平的社会原则。广西教育救助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但问题依旧存在,比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完善,又比如在救助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物质、经济帮扶,而对贫困生受尊重等高层次的情感需要重视不足,精神救助有限,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高等院校贫困生经济救助,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备受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学生救助需求也更加复杂,在确保贫困大学生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体现对他们发展权利的尊重和扶持,如何从单纯的物质、经济帮助转向更高层次的救助关怀,是高校教育救助工作的难点。当前,正是高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重视教育救助的问题,重点关注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救助工作,对大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宁市普通本科高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公平理论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广西本科高校贫困生的救助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救助工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广西本科高等院校在贫困生经济救助上,主要体现这几方面:贫困生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原则、贫困生认定方式以及被救助对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救助方式是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广西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有关规定有序开展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不足、精神救助有限、贫困生认定程序繁琐、监管机制不完善。为了改善广西本科高校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本文针对以上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现行教育救助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救困、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救助关怀、优化贫困大学生认定方法、健全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积极做好个人自我救助的工作。
曾艳[4](2018)在《贫困生思想问题及精准帮扶研究 ——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显着提高,然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新时期下,精准扶贫不仅是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下,思想和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贫困生资助政策,总体上来说对贫困生有所帮助,但是在资助过程中出现贫困生对象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以及贫困生心理问题严重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经济扶贫的同时,还应做好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是国家的发展力量中的重要群体,国家、社会各界有必要为其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以南昌地区高校贫困生为抽样调查对象,深入地分析当前贫困生思想问题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他们进行精准帮扶的办法,对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的概念,并对“扶贫”和“精准扶贫”两者进行界定。随后系统地阐释了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进程和现行的贫困生救助政策体系;第二部分阐述了调查样本中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包括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情况、贫困生的经济来源以及贫困生家庭困难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了贫困生思想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对贫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交主动性、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并做总结;第四部分从国家、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自身四大层面精准分析了其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贫困生的思想问题提出精准帮扶的对策。
杨家瑜[5](2016)在《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得到了越多越多的重视。教育救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重要内容,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的保障,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保证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妥善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制度,尤其对物质救助有很高的重视。但是,高校和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的重视力度仍然不够,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会转变为精神贫困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并有效预防学生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高校的工作重点问题,同时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现状,以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贫困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意识,不过分依靠救助;在提供必要经济救助的同时,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应该从根源上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洪友春[6](2014)在《当代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及其思想教育问题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特殊性,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还可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对实现贫困家庭、高等院校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知识,采取文献研究、对比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对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思想状态方面看,其面临着偏重的思想包袱,自卑与封闭想法较为严重;从认知方面看,其认知不够健全,较为偏颇,同时对价值观等较为迷惑;从情绪与情感方面看,其情绪较为不稳定,易受外力干扰,产生负面情绪,且无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环境适应方面看,其总体适应能力偏弱,不能有效应对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变化。其次,结合现状的分析,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主要由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中外因包括经济、社会与教育原因,内因则主要指自身方面的原因。应当明确的是,外因通过贫困大学生自身原因其作用。最后,根据归因部分的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某一方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充分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与学校全面参与,贫困大学生自身努力的良性互动格局。
刘丽娜,曾宪义,刘益和[7](2014)在《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探析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是当今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贫困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追根究底有一定的原因。探析激励理论,心理激励机制的内容理论、过程理论以及综合理论,运用这些理论以及已有研究的经验发现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这对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信心,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静喻[8](2011)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消费的增加,高校贫困生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贫困生在经济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从而也引发了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变化,校园里的“双困生”也应运而生。各级政府及高校为了解决这一迫切、严峻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已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奖学金、学费减免、特困补助及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措施相结合的贫困生帮扶体系,但是,这些措施也仅仅从经济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高校贫困生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其个性特征较突出,思想素质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上的限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在经济上给予他们扶助之外,还必须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疾患。要让他们不仅仅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贫困生中的重要性,这个课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培养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及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分析;第四部分列举了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的一些举措。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教育工作,它涉及到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积极认真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马小芳[9](2011)在《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起高校全面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不断上升而学费标准也逐年攀升,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新疆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域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其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相对偏高。因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是新疆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重要保障。为更深入了解新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选取新疆具有代表性的6所普通全日制高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依据新疆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当地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国家助学贷款三个因素做为参考指标,将被调查的大学生分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研究以自编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自编问卷,采用立意调查的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贫困生在9项症状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得分均高于常模组平均分,并在各项因子上有极其显着性差异。男女贫困生在敌对性和躯体化因子上有显着差异。汉族贫困生和少数民族贫困生在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具有显着差异,在精神病性上具有极其显着差异。不同年级贫困生在除躯体化因子外无差异,在其它各因子都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不同学科、来自不同生源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在部分因子上具有显着差异。本研究表明,新疆高校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贫困。建议高校结合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对贫困生心理贫困进行干预。定期测量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贫困生自我解困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将有利于他们形成乐观自信、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周琬謦[10](2011)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要,是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结合文献综述,对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和访谈为辅的方式,以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云南高校为调查个案,随机抽样调查了174位高校教师和364名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为表征)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道德取向较为理性而务实,价值取向多元化,其中,比例不小的贫困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价值行为判断标准模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矛盾,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贫困大学生在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诚实守信、人际交往、恋爱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网络观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潜在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方法日趋多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反映在工作环境、工作主体、工作载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研究、工作艺术、工作考核以及工作原则等多方面,这也正是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所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者和贫困生等多方面来加以努力,实现“政府主导、完善机制”,“立德树人、教育先行”,“以生为本、改进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政策、法规保障,理顺工作权责,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提供强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要发挥教育者和贫困生的“双主体”作用,对教育者主体要强调言行示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对受教育者(贫困生)主体,要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要巩固家庭阵地,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其在思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拓展学校教育平台:设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构建合理的工作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拓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丰富工作载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以研促工;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育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促使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高校贫困生 |
2.贫困生救助体系 |
(二)理论基础 |
1.教育公平理论 |
2.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的现状 |
(一)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
1.江西科技学院简介 |
2.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基本情况 |
(二)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介绍 |
1.设立贫困生救助管理机构 |
2.接受来自社会力量的捐赠 |
3.建立校内贫困生物质奖助体系 |
(三)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工作现状 |
1.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管理体系工作现况 |
2.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的工作成效 |
三、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救助能力不强 |
2.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运行不畅 |
(二)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国家对贫困生的救助政策和法律不够完善 |
2.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资金供给不足 |
3.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过程不够完善 |
四、国内外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案例及启示 |
(一)国内外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案例 |
1.美国民办高校基于校友的贫困生救助体系 |
2.南昌理工学院基于精准的贫困生救助体系 |
3.浙江树人学院“三合一”的贫困生救助体系 |
(二)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优化的启示 |
1.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性 |
2.注重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
3.注重资助对象的发展性 |
五、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 |
1.丰富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内容 |
2.加强江西科技学院救助比例的合理分配 |
3.建立动态的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计划 |
(二)提升政府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扶持力度 |
1.加大政府对江西科技学院的资金扶持 |
2.完善配套政策以加大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的救助 |
(三)增加社会力量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参与 |
1.加大社会力量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力度 |
2.改善社会力量对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的参与深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2)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海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联系 |
2.1 发展型资助的提出及内涵 |
2.1.1 保障型资助的不足呼唤新的资助模式 |
2.1.2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特点 |
2.2 心理扶贫的提出及其概念 |
2.3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内在联系 |
2.3.1 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题中之意 |
2.3.2 发展型资助对心理扶贫提出更高要求 |
2.3.3 心理扶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型资助 |
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透视和原因分析 |
3.1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
3.1.1 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 |
3.1.2 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并存 |
3.1.3 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的自我满足感的矛盾 |
3.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点 |
3.2.1 差异性 |
3.2.2 关联性 |
3.2.3 隐蔽性 |
3.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
3.3.1 客观原因 |
3.3.2 主观原因 |
3.4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危害 |
3.4.1 不利于贫困生自我发展 |
3.4.2 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
3.4.3 不利于幸福家庭的创建 |
4. 发展型资助理念下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对策 |
4.1 以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核心,指导扶贫实践 |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
4.1.2 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理念 |
4.1.3 坚持防治与发展并重的教育理念 |
4.2 以完善精准资助体系为前提,缓解外部压力 |
4.2.1 精准识别贫困生,把好认定第一关 |
4.2.2 精准帮扶贫困生,解决现实困难 |
4.2.3 精准引导贫困生,满足成长需要 |
4.3 以加强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形成思想动力 |
4.3.1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
4.3.2 形成健康的发展观 |
4.3.3 树立合理的幸福观 |
4.4 以培育心理资本为重点,激发心理潜能 |
4.4.1 心理资本对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 |
4.4.2 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实现路径 |
5. 结语 |
6.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3)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育救助 |
2.1.2 教育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关怀伦理理论 |
2.2.2 教育公平理论 |
3 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政策和规定 |
3.1 广西区普通高校贫困生整体情况 |
3.1.1 广西普通高校基本情况 |
3.1.2.广西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 |
3.2.广西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 |
3.2.1.认定标准 |
3.2.2 认定流程 |
3.3 广西现行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体系 |
3.3.1 教育救助相关政策和规定 |
3.3.2 救助的资金来源 |
3.3.3 广西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内容 |
4 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实效分析 |
4.2.1 对救助政策的了解程度 |
4.2.2 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分析 |
4.2.3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
4.3 调查对象救助效果满意度分析 |
4.3.1 相关的评定和监督满意度 |
4.3.2 具体救助方式满意度 |
5 广西本科高校贫困教育救助存在的问题 |
5.1 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不足 |
5.2 贫困生精神救助有限 |
5.3 贫困生认定程序复杂 |
5.4 监管机制不完善 |
6 完善广西本科高校教育救助的政策建议 |
6.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救困 |
6.2 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救助关怀 |
6.3 优化贫困大学生认定方法 |
6.4 健全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 |
6.5 积极做好个人自我救助的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综述 |
1 国外教育救助研究 |
2 国内教育救助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贫困生思想问题及精准帮扶研究 ——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意义 |
1.选题的依据 |
2.选题目的 |
3.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预期目标、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创新之处 |
1.预期目标 |
2.研究重点 |
3.研究难点 |
4.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把握 |
(一)“精准扶贫”的由来 |
1.“扶贫”的概念 |
2.“精准扶贫”的概念 |
3.“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区别 |
(二)我国的教育扶贫政策 |
1.教育扶贫的概念 |
2.教育扶贫的发展进程 |
3.我国现行的贫困生救助政策体系 |
三、贫困生的经济状况 |
(一)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情况 |
(二)贫困生的经济来源 |
1.父母亲友资助 |
2.国家助学贷款 |
3.学校奖助金 |
4.校内勤工助学 |
5.校外兼职 |
(三)贫困生家庭困难的原因 |
四、贫困生的思想问题 |
(一)贫困生学习积极性调查 |
(二)贫困生社交主动性调查 |
(三)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 |
五、贫困生思想问题产生原因的精准分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
1.国家奖助金评定条件较笼统,存在真贫未帮扶问题 |
2.国家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贫困生的动态跟踪不够 |
(二)学校帮扶不够精准 |
1.对扶贫政策的解读不够精准 |
2.没有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
3.对贫困生的谈心没有做到全覆盖 |
4.没有使用新媒体进行动态交流 |
(三)社会的关注不到位,没有成为精准帮扶的重要补充 |
1.社会对贫困生资助的认识不够 |
2.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
(四)贫困生自身认识存在偏差,影响了精准帮扶的成效 |
1.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 |
2.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不强 |
六、贫困生思想问题的精准帮扶 |
(一)制定贫困生精准帮扶政策 |
1.建立并完善专门的贫困生救助法律体系 |
2.建立覆盖全体贫困生的奖助机制 |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一对一”贫困生精准帮扶队伍 |
1.建立专业的“一对一”贫困生精准帮扶队伍 |
2.建立兼职的“一对一”贫困生精准帮扶队伍 |
(三)多措并举精准育人 |
1.疏导教育法 |
2.典型教育法 |
3.实践锻炼法 |
4.心理咨询法 |
5.利用新媒体育人 |
(四)建立贫困生帮扶精准评估机制 |
1.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的精准管理 |
2.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实施精准考评 |
3.对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精准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5)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基本理论 |
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相关概念 |
2.1.1 精神贫困的内涵 |
2.1.2 精神救助的概念 |
2.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理论依据 |
2.2.1 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 |
2.2.2 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3 黑龙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 |
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 |
3.1.1 调查设计和方法 |
3.1.2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典型案例 |
3.3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
3.3.1 缺乏自主自强意识 |
3.3.2 自卑心理严重 |
3.3.3 诚信意识淡薄 |
3.4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成因 |
3.4.1 客观因素 |
3.4.2 主观因素 |
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4.1.1 美国模式 |
4.1.2 日本模式 |
4.1.3 韩国模式 |
4.2 国内外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2.1 设置专业职能部门 |
4.2.2 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 |
5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对策建议 |
5.1 精神救助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
5.1.1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
5.1.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5.1.3 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 |
5.2 配合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
5.2.1 加强校企联合 |
5.2.2 完善工作岗位设置 |
5.3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5.3.1 倡导健康的校园风气 |
5.3.2 注重校园慈善工作的开展 |
5.4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逆境成才教育 |
5.4.1 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的培养 |
5.4.2 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5.4.3 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当代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
(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问题 |
(三)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突出性与复杂性 |
二、 研究意义 |
(一) 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
(二) 有利于贫困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 |
(三) 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成功社会化 |
(四)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 |
三、 文献综述 |
(一)贫困大学生成因及资助政策研究 |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思想状态 |
(一) 思想负担和压力 |
(二) 封闭和自卑思想 |
二、 认知偏差与选择困惑 |
(一) 非理性认知 |
(二) 价值选择困惑 |
三、 情绪情感方面 |
(一) 情绪扰动性 |
(二) 负面情绪 |
(三) 应对措施缺失 |
四、 环境适应方面 |
(一) 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 |
(二)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性 |
(三) 人际环境的不适应性 |
(四) 应对能力偏弱 |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归因分析 |
第四章 解决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对策探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全文总结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概括 |
1.1 研究文献分布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视角 |
1.4 研究路径 |
2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内容 |
2.1 高校贫困生、激励以及心理激励的内涵 |
2.1.1 对贫困生的界定 |
2.1.2 高校贫困生的内涵 |
2.1.3 激励及心理激励的内涵 |
2.2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
2.2.1 由于经济困难而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 |
2.2.2 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2.2.3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及主观幸福感 |
2.3 高校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 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
2.4.1 从教育方面出发,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激励 |
2.4.2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
2.4.3 在人文关怀下,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
3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的评价 |
3.1 理论研究不足 |
3.2 调查问卷不够完善, 定量研究不足 |
3.3 研究主体不足 |
3.4 研究视角不足 |
4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的建议 |
4.1 深入研究 |
4.2 高校管理者和专家需要进一步研究 |
(8)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定义 |
二、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来源 |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
四、关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五、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
六、原有研究及探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引言 |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及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基本状况 |
1、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
2、高校贫困生的来源 |
3、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特征 |
4、高校贫困生的各方面状况 |
(二)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1、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
2、有助于高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提升 |
3、有助于高校贫困生顺利社会化 |
4、有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一)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1、已经认识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
2、已经探索出一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3、已经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调适 |
(二)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
2、贫困生认定工作出现新问题、新难点 |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健全 |
4、对城市生源贫困生关心不够 |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体制、机制、方法的实践探索不够 |
1、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
2、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
3、尚未掌握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 |
(二)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 |
1、片面性 |
2、脱节性 |
(三) 对高校贫困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
1、不能透彻的理解"高校贫困生"的概念 |
2、对"高校贫困生"认识不够深入 |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
(一) 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1、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咨询体系 |
2、完善高校贫困生学制体系 |
(二) 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
1、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 |
2、加强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 |
3、加强贫困生的情商教育 |
(三) 加大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力度 |
1、首先要尽量解决贫困生的物质需要 |
2、国家助贫财力支持幅度不断扩大 |
(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
1、关心、爱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2、用新的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3、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参加的研究课题 |
(9)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新疆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2.2 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特点分析 |
2.3 新疆高校贫困生群体特征 |
第三章 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 |
3.1 研究对象与工具 |
3.2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被试基本信息分析 |
3.3 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检出率 |
3.4 贫困生心理状况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3.5 对贫困生心理贫困调查结果 |
第四章 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
4.1 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4.2 不同群体贫困生差异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干预对策 |
5.1 正确认识贫困,客观评价自我 |
5.2 树立健康消费观念,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
5.3 完善奖助贷制度,增强自我救助机会 |
5.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贫困生健康人格 |
5.5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贫困生道德修养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 |
1.5.1 贫困大学生 |
1.5.2 思想政治工作 |
1.5.3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状况 |
2.2.2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既得经验 |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存问题及原因 |
3.1 工作环境方面 |
3.1.1 宏观环境方面 |
3.1.2 微观环境方面 |
3.2 工作主体方面 |
3.2.1 工作者:力不从心 |
3.2.2 工作对象:心不在焉 |
3.3 工作载体方面 |
3.3.1 管理载体:机构缺乏,机制不全 |
3.3.2 活动载体:组织不力,未成体系 |
3.4 工作内容方面 |
3.4.1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
3.4.2 非教育形式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
3.5 工作方式方面 |
3.6 工作研究方面 |
3.7 其他方面 |
3.7.1 工作艺术方面 |
3.7.2 工作原则方面 |
3.7.3 工作考核方面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4.1 政府主导,完善机制 |
4.1.1 提高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
4.1.2 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1.3 完善政策法规 |
4.1.4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 |
4.1.5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4.2 立德树人,教育先行 |
4.2.1 发挥主体作用,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 |
4.2.2 重视家校联动,实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融合 |
4.2.3 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 |
4.2.4 搭建素质拓展平台,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 |
4.3 以生为本,改进管理 |
4.3.1 构建工作体系 |
4.3.2 理顺各方权责 |
4.3.3 改进助困方式 |
4.3.4 注重科学研究 |
4.3.5 加强队伍建设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科技学院贫困生救助体系优化研究[D]. 李增增.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2]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D]. 周明晶. 浙江大学, 2019(02)
- [3]广西本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D]. 韦妙灵.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贫困生思想问题及精准帮扶研究 ——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D]. 曾艳.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 [5]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杨家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2)
- [6]当代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D]. 洪友春.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4)
- [7]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述评[J]. 刘丽娜,曾宪义,刘益和. 科技视界, 2014(05)
- [8]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静喻. 西南大学, 2011(06)
- [9]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干预机制研究[D]. 马小芳.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10]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D]. 周琬謦. 大理学院,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