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你介绍一套AV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商健华[1](2021)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的互动会因个体和文化而异。然而,对于亲和信号和亲和需求影响的文化特异性,目前仍几乎没有系统的比较文化研究。2)此外,关于亲和需求的研究多集中在包括德国在内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中国,亲和需求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基于上述选题动机,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是怎样的?2)亲和需求对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有什么影响?3)与德国或西方的现有理论基础相比,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有何不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总结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所体现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特特点。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同事的亲和需求,从而促进其团队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应用了质性研究辅以量化研究的三角测量法。在前期准备阶段,本研究首先对Strohschneider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并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首先组织10位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分两组进行团队合作实验,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其次,在实验中、访谈前和访谈后分三轮对实验录像进行观察,择取符合研究目的的互动片段;最后,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收集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的相关信息。在数据分析阶段,本研究使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写和分析。本文基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所使用的亲和信号可分为言语、非言语、伴随言语和意动型信号等四大类,各大类之下又包含若干小类(见下表)。#122)亲和效应在中国日耳曼学生的团队合作中体现在个人感知、人际关系、团队凝聚力和实现工作目标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子类属(见下表)。#12通过将上述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进行比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使用的绝大多数亲和信号都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例如微笑、笑、集体代词“我们”等。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感知到的亲和效应也大都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例如缓解紧张、增强自信、增强团队凝聚力等。2)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相比体现出了显着差异。在亲和信号方面,本研究发现部分亲和信号具有更为细致的下分类属。例如,根据现有理论基础,微笑和笑被普遍认为是亲和信号,但是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出现了掩饰尴尬的笑这一细分类属。部分受访者并不接受将这种笑划分为亲和信号。再如,根据现有理论基础,表达赞赏或认可的话语属于亲和信号。但本研究发现,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敷衍的赞赏和认可并不能满足部分受访者的亲和需求,甚至还会给他们留下负面印象。类似的亲和信号还包括给出建议的下属分类给出不务实的建议,化解冲突的下属分类“和稀泥”等。此外,本研究还分析得出了现有理论基础中不曾包含的全新亲和信号。这些亲和信号包括可能性主观推断、昵称、语气、语速、音量、组织行为、谦让行为和闲聊等。最后,本研究发现某些亲和信号并不一定能够引发亲和感知。这些亲和信号包括集体代词“我们”、笑、抚摸、拥抱、缩短体距、目光交流、回答问题、化解冲突、组织行为和介绍新的团队成员等。在亲和效应方面,本研究发现亲和信号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工作效率,个别亲和信号也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例如谦让行为对团队讨论的阻碍效果,这丰富了现有理论基础中亲和信号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总结得出了心理负担、促进互相了解、促进人际关系、指明改进方向、提升工作投入度、明确工作方向、维护和谐氛围和全面考虑问题等全新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利用文化-个人-情景模型对研究结果和现有理论基础的不同之处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1)文化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首先,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民族文化促生了部分亲和信号。例如,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原则的影响,敷衍的赞赏和认可以及“和稀泥”等亲和信号应运而生;在面子原则的作用下,可能性主观推断被用来表达反对观点和批评;在谦让原则的主张下,团队成员会互相谦让,但这可能会导致团队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影响部分亲和信号的感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下,包括微笑、笑和谦让行为等在内的交际信号在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部分受访者认为这些信号并不具备亲和信号的实质,而仅是在维护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信号持中性立场。其次,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受亚文化影响。本研究的受访者体现出两大集体特征,即年轻开放和熟知德国文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本研究发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变迁。例如,“和稀泥”这一行为有效维护了团队氛围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应属于亲和信号。但受到德国文化务实原则的熏陶以及年轻一代文化变迁的影响,部分受访者认为“和稀泥”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冲突,因而不能视其为亲和信号;还有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德国会和亲友拥抱,但是在中国不会,这其中也蕴含了德国体触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2)个人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例如,具有广泛社交范围的受访者对微笑、笑和目光交流等交际信号早已习以为常。这些信号仅能满足他的基础交际需求,而无法满足他的亲和需求。再如,部分受访者受性格影响而无法接受亲密的体触行为,拥抱等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不适。3)情景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由于本研究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作为研究背景,部分亲和信号被受访者视为这一具体情境中达成团队目标的必备环节。这些信号包括集体代词“我们”、询问个人感受、征求个人观点、回答问题和介绍新成员等。部分受访者认为,上述信号仅服务于团队工作,而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心理层面的影响。所以,他们并不认为上述信号属于亲和信号。总的来说,受文化、个人和情景的三重影响,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体现出了多样复杂的特点。当前,跨文化团队在企业和组织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我国鲜有关于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的研究。所以,本文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将来跨文化团队中亲和互动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加深国外友人对中国同事亲和需求的理解。
唐兵[2](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辆智能化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车辆高级辅助系统与车联网的有效结合,能够为驾驶人员提供安全的驾驶环境,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提高行车安全。其中,车辆前向碰撞预警作为车辆高级辅助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传统视觉的前车碰撞预警方法中,由于存在目标检测精度不高,无法对多目标进行有效测距以及碰撞风险评估策略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整个系统预警误差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目标检测精度以及实时性的要求,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前向车辆以及行人目标检测方法。优化YOLO V3网络模型,提升检测精度,通过添加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利用GIo U分别对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进行优化,并制作车辆道路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应用在前向碰撞预警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2)针对系统对多目标测距要求,研究了深度学习与跟踪算法相结合的目标跟踪方法。将YOLO V3检测的目标输入Deep Sort目标跟踪算法中,得到目标的轨迹,并且研究了单目测距算法,分析了单目测距误差产生的原因,将目标跟踪的结果与单目测距相结合,实时计算前方车辆以及行人不同目标的距离。(3)针对碰撞预警不准确的问题,先对最小制动安全距离和相对碰撞时间计算方法进行公式推导。然后联合最小制动安全距离和相对碰撞时间两种方法,划分道路危险区域,将预警信息分为提示、警示、告警三级进行预警提示,提高了系统碰撞预警的准确度。(4)设计了一套低成本硬件终端系统。将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移植到嵌入式终端上,采用多进程软件架构,设计碰撞预警软件和可视化上位机软件,实现对前方车辆以及行人的碰撞预警。最后结合移动蜂窝网络实时上报预警信息,视频信息至车联网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对车辆远程安全监视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有模型,优化后YOLO V3在车辆和行人识别准确度分别提升了1.2%和2.3%。同时,在终端上运行帧率为20帧每秒,实时性较好。此外,对前方车辆以及行人测距误差在7%以内,满足碰撞预警系统测距要求。最终,设计的系统实现对危险碰撞预警提示,并结合车联网运营管理平台有效完成对车辆远程安全监管功能。
姬中宪[3](2019)在《花言》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2月7日,周城,我出生1978年12月12日,周城,你出生1985年9月,周城小学,我读一年级1986年9月,周城小学,你读一年级1994年9月,周城中学,我高二,你高一,你我相识1997年9月,济南,我大二,你大一,我去你的学校找你1999年12月,济南,我大四,你来济南实习,我们相恋2000年4月,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面试2000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我最后一次看见你2000年7月,我去上海前,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
编辑部[4](2018)在《掌握方向,触摸未来 CIT2018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前瞻》文中研究指明从2011年起每年一届的CIT(China Audio&Video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xpo)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大展都以"不断开拓,继续创新,努力推动影音集成行业发展!"为目标,进入到2018年,"掌握方向,触摸未来"的CIT2018汇聚了影音集成领域的各种前沿技术、热点产品与核心解决方案,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品
姜兆梓[5](2016)在《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文中提出现代汉语存在句一直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与研究难点,主要涉及句首A段成分、B段动词和C段的有定性研究。相比B段动词和C段有定性问题,存在句A段的研究争论更多,其核心问题可概括为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性问题。也就是说,汉语存在句既有由动词词汇语义投射和允准的论元性A段,如“桌子上放了一盆花”,也有不经动词词汇语义投射和允准的非论元性A段,如“村子里里死了一个人”。延伸的问题是:非论元性A段如何得到句法上的允准?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是什么?针对该类现象,国外学者主要从轻动词、事件结构等理论出发探讨非论元A段的句法引入问题。但这些研或缺乏形式上的理据,或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即为何这种研究机制只适用于汉语,而不适用于英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讨论现代汉语存在句中的A段的涵盖范围以及句法地位问题,比如时间词是否可以视为A段, A段是主语、宾语还是话题。整体上看,前人对于存在句A段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同时,定性研究或局限于汉语内部的语言事实,或者过渡依赖印欧语法体系的研究成果,忽视了语言多样性特征。鉴于国内外对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寻求语言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类型和形式相结合的范式,吸取形式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研究理论,借助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求较为全面地描写和解释存在句的论元性与非论元性A段,研究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本文在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分类、论元性与非论元性A段的描写、非论元性A段句法允准机制、以及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依据“有”的属性,明确了现代汉语中事物存在句和事件存在句的概念。依靠与“有”具有句法转换关系的“在”,分离出“有”字存在句、静态处所事物存在句、动态趋向事件存在句和静态处所事件存在句四种存在句类型,构建起汉语中事物存在句和事件存在句之间的连续统类型。前三种类型存在句中动词以介词“在”构成的处所短语做论元,A段具有论元属性,后一种类型存在句中的动词不能以“在”构成的短语做论元,A段具有非论元属性。(2)依据英语使用be、汉语使用“有”表达存在的类型差异,以及汉语使用“有”及其变体“了”表达完成体貌的语言事实,讨论了汉语存在句中非论元性A段的句法允准问题。研究发现,正是动词体貌助词选择上的差异使得非论元性A段在汉语中成为可能,而在英语中却不可。研究同时发现,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与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无关,而是与A段的词类属性相关:介词性A段是话题,体词性A段是主语。而居于A段的时间短语无论是从其自身句法表现,还是跨语言的语言事实都表明与处所性A段存在显着差异,只能视为话题。(3)以4861375字符的语料库为母本,建立起含有4255个现代汉语存在句句式的抽样语料库。统计发现,以论元做A段的存在句有3548例,包括“有”字存在句645例、静态事物存在句1988例、动态趋向事件存在句592例,还包括293例“是”字存在句;以非论元做A段的存在句有707例。论元性A段与非论元性A段的比例为83.4:16.6。所以,论元性A段具有非标记性,非论元性A段具有非标记性。这反映了语言在构建存在句时显示出的语言共性,偏离共性所呈现出的语言标记现象始终具有个性特征。本研究兼具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上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有”字句法属性的描写和解释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形式理据问题,丰富和加深了论元与非论元的研究成果,解释了非论元的句法引入机制,进而明晰了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并且得到了跨语言事实的佐证:另一方面,本研究基于表达“存在”和“领有”基本动词be和“有”的用法,建立了一个具有跨语言比较的体貌系统与谓语组合的互动关系,既丰富和完善了存在句和领有句/领主属宾句的研究,也为主语等语法项的个性研究和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在以语言多元性视角看待汉语语法现象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可以看出,这种类型上的差异都可最终追溯到表达“存在”的基本动词是be还是“有”,“正是这个有形式依据的认知差异造成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在整体格局上的重大差异”(沈家煊,2015)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元与非论元允准机制的探讨、跨语言事实的证明有助于解释以往非论元研究中所面临的理论和经验问题,进而对汉语教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钊[6](2013)在《《先祖阔尔库特书》形态句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祖阔尔库特书(德累斯顿本)》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突厥语口头文学作品。本文是对该文献语言的形态句法描写,主要包括词类、词组和短语、命题结构、限定标记和句子类型等几个部分。我们的描写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较少关注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句子按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主从句几种。主从句为讨论的重点。我们认为,只有以借词ki(m)引导的句子才属于从句,标准有二:第一,ki(m)从句具有自己的限定标记;第二,ki(m)从句是主句的一个句法成份。由形动词、动名词和副动词构成的主谓结构虽然也属于句子成份,但不能独立成句,故本文视之为句子降级结构而排除在从句之外。包括直接引语的句子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句型,它以独立句作为言语动词的补足成份嵌于句内,与以上几种句型均有区别。句子按功能分有陈述句和祈愿句两个主要类别。区别于一般的主谓二分,我们提出陈述句二分为命题和限定标记。其中,命题二分为主语和表语两个部分;限定标记则包括极性、直陈、语气、人称/数和情态五个部分。对静词句而言,极性范畴包括无标记的肯定和以degul表示的否定这两个成员;于动词句而言,极性范畴嵌于词内(因而不属于限定标记),包括无标记的肯定和以-mA-表示的否定两个成员。我们以“直陈”表示陈述与疑问的对立,前者为无标记形式,后者对是非疑问句而言以附缀mI标记。语气统指系词i-(<古突厥语ar-)的四种变化形式构成的聚合序列,另有无标记形式与其中的idi构成对立,分别表示现在时和过去时,其余三种形式(imis、ise和iken)分别表示传信、条件和时间。人称/数标记源于人称代词或领属词缀。句子最外层有无标记形式与附缀-dUr构成的对立,表示认知情态意义。命题结构是从句子成分关系的角度对句子进行的分析。以形动词短语作表语者为动词句,余为静词句。动词有不同题元结构,动词的题元为其主语和补语。补语一般被视为动词短语的内部结构,故在命题结构中未将补语列为与主、表并列的一种成分。状语无论从意义和形式上都更为多样。从意义上看,状语可以分为与命题相关的环境状语和与限定标记所表意义密切相关的语气状语两类。基于层级的观念,词组和短语是构成句子的直接成分。二者的区别在于,词组可以只有中心语而没有任何修饰限定成份,短语则必须有补足成分。作为句子成分者如果是一个词,我们视之为没有扩展成分的词组。与句子结构对应,词组/短语结构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之一。词不是句子的直接成分,但对词进行分门别类是对更高层级语言单位进行描写的必要条件。除了一般语法描写中必然提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主要词类外,本文特别将附缀列为词类的中的一项。附缀是介于自由语素(词)和粘着语素(后缀)中间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很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在过去的突厥语言描写中对此并未特别注意。事实上,附缀有很多不同于后缀的表现。附缀既有附着形式,也通常会有独立形式。作为附着形式,附缀和后缀类似,也会与其词基发生语音和谐。附缀与后缀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词基的类别较少限制。此外,附缀不带重音——从现代语言的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先祖阔尔库特书》也应具有这一特点。在尝试对《先祖阔尔库特书》语言进行系统性描写的同时,本文特别突出对时、体范畴的讨论。与多数突厥语语法描写不同,我们认为动词只有体范畴而没有时范畴,时的辖域是整个命题而非动词。一般描写中的简单时形式是动词的不同体,属于形动词,换言之,是非限定动词形式。体分为完整体、非完整体和未然体三个大类。是为语法体。动词短语在其词汇-语义层面不同的时间特征属于词汇体的范畴,包括成就、达成、活动、瞬时、状态等成员。共时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其潜在的用意是历时的。对不同时代语言的共时描写是进行历时观察的前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讨论某些语言现象时偶尔会以现代语言(特别是土耳其语)的相关现象作为参照,试图揭示语言演化的趋势或规律。这样的比较涉及到文献语言与现代语言的亲疏关系问题,本文无意对此发表意见,但是希望通过尽量客观、准确、系统的描写,供感兴趣者结合特定的现代语言、通过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结构-功能主义是本文的基本理论路向,涉及索绪尔、布拉格学派、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语言是一个形义结合的层级系统,同一范畴具有相同的组合-聚集关系(分布),范畴成员可以是无标记的,很多语法范畴属于典型范畴,一些语言现象具有跨语言共性,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解释(如通过像似性原则)。对文献语言描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成果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借助计算语言学手段实现定性与定量的并重。我们提出并以Python语言实现了对突厥语具有较好适用性的“削尾与生成相结合”的自动形态分析算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本项研究的效率,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得力的工具。
编辑部[7](2008)在《家庭影院音箱系统完全攻略暨主流欧美品牌家庭影院音箱综合测评(上)》文中研究表明记得我们上—次组织专门针对家庭影院音箱的大型综合测评活动还是在2004年11月刊,回想当期杂志面市后的火热,实在难以形容。由于内容严谨深入,可信度离,仅被各大网站转载就达数千次之多,一时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正是受那次活动的启发,杂志才开始有组织地全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特别策划、集体测评等广受欢迎、影响深远的大型专题活动,也逐步打下了杂志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基础。
王鸣阳[8](1999)在《家庭影院概说》文中提出 什么是家庭影院?家庭影院是能够让你在家中同时享受到高品质的图像和高品质的声音的一套娱乐设备。它与普通电视的区别,主要是具有高品质的声音。一套像样的家庭影院虽然要有一台高品质的图像显示器,譬如说一台大屏幕彩电,但是,真正让你获得家庭影院美妙感受的,却是它的声音。如果一套家庭影院具有很好的声音还原特性,即使在这个系统中用 VHS(家用录像机)在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上放录像(图像不会很好),效果也是不坏的。我们绝不要低估了声音品质在欣
拉孜亚·尼亚孜别克[9](2013)在《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形态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形态特点研究”是对14世纪古代突厥语《古兰经》译本语言的研究。该文献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曾对中世纪中亚地区的突厥语言,特别是对克普恰克语支的语言(如哈萨克语等)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具体特征、范围、程度学术界缺乏研究。本文从文献语言的形态特点研究入手,采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并结合哈萨克语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期望能够揭示语言之间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继承关系。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言无论是其本身或是与哈萨克语比较而言均有其特点。研究其形态特点是对该文献语言局部的考察,它不仅对古代语言或现代语言的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对语言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认识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对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名词和动词语法形态特点的研究,也就是说把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言形态特点进行搜集、归纳与整理,同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并将这些特点与哈萨克语比较,分析研究其发展演变的特点。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言特点的研究,对我们认识14世纪生活在中亚的突厥民族语言的历史及其发展与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世纪哈萨克语言的特点。因此,本项研究对中世纪突厥语和现代哈萨克语的历史研究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的基本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包括论文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研究相关动态,主要研究方法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第二章,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名词性语法形态,包括数、领属性人称、格、谓语性人称等名词性形态范畴。第三章,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动词性形态,包括肯定和否定、人称和数、语态、式、时等动词性形态范畴。第四章,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法形态与哈萨克语的比较,包括名词性形态特征比较和动词性形态特征比较。最后为论文的结论。从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的某些形态特征看,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形态标记相对于古代突厥碑铭文献语言有所丰富和完善,例如谓语性人称标记明显增多;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的-sar/ser消失;相反出现了既表示愿望式,又表示将来时的同形多义的-γay/-gey形式;第三人称词尾的-lar/-ler形式在哈萨克语中均消失;这一时期第一人称复数已经出现与现代哈萨克语相同的-q/-k人称形式,在早期古代突厥语文献语言中它常常是以-miz/-miz,-imiz/-imiz形式出现的;文献语言中,-siz作为第二人称形态标记时仍然保留了原始语言复数意义,而且第二人称复数还有-sizler的复数重复形式。如果把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言作为突厥语历史的中世纪阶段的话,上述特征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这一重要时期的语言面貌,这对于我们了解突厥语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特别是哈萨克语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冬雪[10](2013)在《黄山旅游文本的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涉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旅游翻译的需求量,反过来,旅游翻译又能向外国游客宣传中国的风景名胜和文化传统,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的自身素质,国内许多旅游翻译的质量低下,并不能达到宣传中国景点和文化的目的。因此,如何处理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目的论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其核心主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着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由于旅游翻译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翻译行为,因此,旅游翻译过程中应该用目的论作为指导。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如何利用目的论来指导旅游翻译。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对节译部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和文本特点,第三章介绍了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了运用目的论来指导旅游翻译的必要性,第四章以黄山旅游文本的翻译实践为例,阐述了在旅游翻译中应运用目的论,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以解决翻译中由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在旅游翻译实践中要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
二、向你介绍一套AV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你介绍一套AV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Einleitung |
1.1 Forschungsstand |
1.2 Fragestellung und Zielsetzung |
1.3 Fachliche Zuordnung |
1.4 Aufbau der Arbeit |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
2.1 Team und Teamarbeit |
2.1.1 Team |
2.1.2 Teamarbeit |
2.1.3 Teamkohasion |
2.2 Affiliation |
2.2.1 Affiliationsbedurfnis |
2.2.2 Affiliationssignale |
2.2.3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
2.2.4 Affiliation vs. Guanxi |
2.3 Zwischenfazit |
3 Methodik |
3.1 Auswahl der Forschungsmethode |
3.2 Vorbereitung |
3.2.1 Experiment |
3.2.2 Erstellung des Beobachtungsformulars |
3.2.3 Fragebogenerstellung |
3.2.4 Interview |
3.3 Datenerhebung |
3.3.1 Experimentdurchfuhrung |
3.3.2 Beobachtung |
3.3.3 Fragebogendurchfuhrung |
3.3.4 Interview |
3.4 Datenauswertung |
3.4.1 Ablaufmodell der qualitativen Inhaltsanalyse nach Kuckartz |
3.4.2 Anwendung des Ablaufmodells in der vorliegenden Forschung |
3.5 Reflexion uber das methodische Vorgehen |
4 Darstel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4.1 Affiliationssignale |
4.1.1 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2 Non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3 Para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4 Konativ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5 Zwischenfazit |
4.2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
4.2.1 Subjektives Wohlbefinden |
4.2.2 Interpersonale Beziehung |
4.2.3 Teamkohasion |
4.2.4 Zielerreichung der Teamarbeit |
5 Schlusswort |
5.1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
5.2 Reflexion und Ausblick |
Literaturverzeichnis |
Anhang A Fragebogen |
Anhang B Interviewleitfaden |
Anhang C Transkript Befragte 1 |
Anhang D Transkript Befragte 2 |
Anhang E Transkript Befragte 3 |
Anhang F Transkript Befragte 4 |
Anhang G Transkript Befragte 5 |
Anhang H Transkript Befragte 6 |
Anhang I Transkript Befragte 7 |
Anhang J Transkript Befragter 8 |
Anhang K Transkript Befragter 9 |
Anhang L Transkript Befragte 10 |
Anhang M Kodierleitfaden |
Anhang N Abzeichnungen des Affiliationsbedürfnisses |
(2)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车辆防碰撞系统现状 |
1.2.2 目标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2.3 车辆碰撞预警算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方案设计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设计 |
2.3 终端硬件方案设计 |
2.4 软件方案设计 |
2.4.1 终端软件开发平台 |
2.4.2 数据采集部分 |
2.4.3 数据处理部分 |
2.4.4 用户界面显示部分 |
2.5 本章小结 |
3 目标检测及跟踪算法 |
3.1 目标检测算法原理对比 |
3.1.1 传统目标检测原理 |
3.1.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原理 |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
3.2.1 基于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 |
3.2.2 基于YOLO V3的目标检测 |
3.2.3 目标检测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
3.2.4 基于YOLO V3算法的优化 |
3.3 基于YOLO V3与Deep Sort的目标跟踪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车辆及行人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目标跟踪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单目的前方车辆测距及碰撞预警策略 |
4.1 基于单目的前方车辆测距 |
4.1.1 摄像机成像原理 |
4.1.2 坐标系的转换 |
4.1.3 摄像机的内参数标定 |
4.1.4 摄像机标定过程 |
4.1.5 单目测距的几何模型 |
4.2 碰撞预警策略 |
4.2.1 预警场景分析 |
4.2.2 道路危险区域划分 |
4.2.3 预警系统关键参数计算 |
4.2.4 预警区域标定 |
4.2.5 碰撞预警模型设计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单目测距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相对速度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实现 |
5.1 终端主要硬件电路实现 |
5.1.1 电源电路设计 |
5.1.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5.1.3 USB接口电路设计 |
5.2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移植过程 |
5.3 预警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5.3.1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
5.3.2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5.3.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3.4 用户界面显示模块实现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测试环境搭建 |
5.4.2 碰撞预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花言(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 |
2.仓皇 |
3.地理 |
4.封存 |
5.语惊 |
6.奇迹 |
7.厚爱 |
8.空张 |
9.隔世 |
10.失联 |
11.坐等 |
12.火烧 |
13.相爱 |
14.苦寻 |
15.路遇 |
16.策反 |
17.隔绝 |
18.欲言 |
19.故地 |
20.音讯 |
21.情书 |
22.念念 |
23.回溯 |
24.满月 |
25.离合 |
26.相顾 |
27.饮泣 |
28.回炉 |
29.哭笑 |
30.长话 |
31.速递 |
32.折返 |
33.生离 |
34.相伴 |
35.放心 |
36.目送 |
37.告别 |
38.忙乱 |
39.手语 |
40.吃饭 |
41.重逢 |
42.美苏 |
43.追悔 |
44.合影 |
45.一生 |
46.爱情 |
47.虚惊 |
48.无家 |
49.毛蒋 |
50.舍友 |
51.余恨 |
52.狼狈 |
53.动物 |
54.相煎 |
55.问答 |
56.狭路 |
57.转身 |
58.双喜 |
59.临门 |
60.日夜 |
61.身体 |
62.半生 |
63.默写 |
64.静走 |
65.酒狂 |
66.陋巷 |
67.终局 |
68.恒温 (存目) |
69.小城 |
70.红白 |
71.云梯 |
72.死婴 |
73.试飞 |
74.基因 |
75.拾遗 |
76.死生 |
77.初见 |
(5)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存在句的范围 |
1.2.2 存在句A段的时间词 |
1.2.3 存在句A段的性质与句法地位 |
1.3 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
1.3.1 指导理论 |
1.3.1.1 论元结构理论 |
1.3.1.2 语言类型学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1.3.2.2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存在句的范围和存在句的分类 |
2.1 存在句的范围 |
2.1.1 存在句的语义形式特征 |
2.1.2 本研究中的存在句 |
2.1.2.1 “是”字存在句 |
2.1.2.2 “有”字存在句 |
2.1.2.3 处所词的的空间性和施事性 |
2.2 存在句的分类 |
2.2.1 以往分类标准及其问题 |
2.2.2 本研究的划分标准 |
2.2.2.1 汉语中“有”的属性 |
2.2.2.1.1 作为动词的“有” |
2.2.2.1.2 作为体貌助词的“有” |
2.2.2.2 现代汉语中的事物存在句与事件存在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动态分析 |
3.1 语料采集 |
3.1.1 选材与抽样 |
3.1.2 语料加工 |
3.1.2.1 分词标注 |
3.1.2.2 人工校对 |
3.2 存在句A段的统计与分析 |
3.2.1 体词性A段的统计与分析 |
3.2.2 介词性A段的统计与分析 |
3.2.2.1 介词强制性出现的情况 |
3.2.2.2 介词不能出现的情况 |
3.3 制约存在句A段的动词统计与分析 |
3.3.1 前100高频动词分析 |
3.3.2 后100低频动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论元属性 |
4.1 论元和论元结构 |
4.2 英语存在句中的动词类型及其论元 |
4.3 现代汉语存在句中的动词类型及其论元 |
4.3.1 “有”字存在句:“有” |
4.3.2 静态处所事物存在句:“挂”类 |
4.3.3 动态趋向事件存在句:“传来”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非论元属性 |
5.1 非论元性A段的语料考察 |
5.2 非论元性A段的句法允准与引入 |
5.3 非论元性A段的句法地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余论 |
6.1 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
6.2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附录—:语料库所见存在句(部分) |
附录二:语料库所见存在句动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先祖阔尔库特书》形态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先祖阔尔库特书》及其研究概况 |
1.1.1 故事梗概 |
1.1.2 研究情况 |
1.2 论文任务、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词类 |
2.1 名词 |
2.2 代词 |
2.3 形容词(数量词)和副词 |
2.4 后置词 |
2.5 动词 |
2.6 附缀 |
2.7 连词 |
2.8 感叹词、拟声词 |
2.9 兼类现象 |
第3章 、词组和短语 |
3.1 名词词组 |
3.2 形容词、副词词组 |
3.3 格短语 |
3.3.1 主格、呼格 |
3.3.2 领格-(n)Uη |
3.3.3 宾格-(y)I |
3.3.4 位格-dA |
3.3.5 从格-dAn |
3.3.6 与格-(yA) |
3.3.7 等同格-cA |
3.3.8 -(y)IlA(n)/ile和工具格-(X)n |
3.3.9 比况格-1AyIn |
3.4 升级词缀-KI |
3.5 后置词短语 |
3.5.1 icun |
3.5.2 ala和gore |
3.5.3 gibi |
3.5.4 kadar和deηlu |
3.5.5 degin和dak |
3.5.6 oturi |
3.5.7 deyu |
3.5.8 准后置词 |
3.6 动词短语 |
3.6.1 语态 |
3.6.2 体 |
3.7 非限定动词 |
3.7.1 形动词 |
3.7.1.1 -(A/U)r/-z |
3.7.1.2 -(y)A |
3.7.1.3 -dX |
3.7.1.4 -mIs |
3.7.1.5 -(y)UpdUr |
3.7.1.6 -(y)AcAk |
3.7.1.7 -dUK |
3.7.1.8 -(y)An |
3.7.1.9 -(y)AsI |
3.7.2 动名词 |
3.7.2.1 -(y)Is |
3.7.2.2 -mAk |
3.7.2.3 兼类动名词:-dUK、-(y)AcAK和-(y)An |
3.7.3 副动词 |
3.7.3.1 -sA |
3.7.3.2 -(y)A/U/I |
3.7.3.3 -IcAk |
3.7.3.4 -(y)IncA |
3.7.3.5 -(y)Up,-(y)UbAn(I) |
3.7.3.6 -mAdIn |
3.7.3.7 -(y)AlI |
3.7.3.8 -(y)ArAk |
3.7.4 分析动词 |
3.7.4.1 描写动词 |
3.7.4.2 助动词ol-及形动词扩展结构 |
3.8 重叠词 |
第4章 、句法功能:命题结构 |
4.1 主语 |
4.2 表语(主语补足语)/宾补 |
4.3 状语 |
4.3.1 环境状语 |
4.3.2 语气状语 |
第5章 、句法功能:限定标记 |
5.1 极性和直陈 |
5.2 语气 |
5.2.1 现在时和过去时:(?)/idi |
5.2.2 传信语气:imis |
5.2.3 条件语气:ise |
5.2.4 时间:iken |
5.3 人称 |
5.4 情态:-dUr |
5.5 祈愿和义务 |
第6章 、句子类型 |
6.1 简单句和并列句 |
6.2 主从句 |
6.3 直接引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部分图版 |
附录二:转写文本 |
附录三:词形索引 |
附录四:词频表 |
附录五:汉语译文(第一回) |
附录六:形态索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形态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 |
2 相关研究动态 |
3 主要研究方法 |
4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章 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名词语法形态 |
2.1 数 |
2.2 领属性人称 |
2.3 格 |
2.4 谓语性人称 |
第3章 花刺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动词语法形态 |
3.1 动词 |
3.1.1 动词的肯定和否定 |
3.1.2 动词的人称和数 |
3.2 语态 |
3.2.1 基本态 |
3.2.2 共同态 |
3.2.3 反身态 |
3.2.4 被动态 |
3.2.5 使动态 |
3.3 式 |
3.3.1 陈述式 |
3.3.1.1 过去时 |
3.3.1.2 现在时 |
3.3.1.3 将来时 |
3.3.2 命令式 |
3.3.3 条件式 |
3.3.4 愿望式 |
第4章 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的语法形态与哈萨克语的比较 |
4.1 名词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
4.2 动词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音系表 |
附录二: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转写文本 |
附录三: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法形式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获奖成果 |
(10)黄山旅游文本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言 |
二、背景介绍 |
2.1 原文介绍 |
2.2 节译部分的文本介绍 |
2.2.1 文本内容概要 |
2.2.2 文本特点 |
2.2.2.1 词句特点 |
2.2.2.2 语篇特点 |
三、理论基础 |
3.1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 |
3.2 翻译目的论与旅游翻译 |
四、翻译问题的处理 |
4.1 语言表达差异的处理 |
4.1.1 化繁为简 |
4.1.2 化虚为实 |
4.1.3 调整结构 |
4.1.3.1 句子结构调整 |
4.1.3.2 语篇结构调整 |
4.1.4 纠正错误 |
4.2 文化信息的处理 |
4.2.1 异化 |
4.2.2 归化 |
4.2.3 归化、异化相结合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原文 |
附录2:译文 |
四、向你介绍一套AV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D]. 商健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研究与实现[D]. 唐兵. 西华大学, 2021(02)
- [3]花言[J]. 姬中宪. 百花洲, 2019(03)
- [4]掌握方向,触摸未来 CIT2018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前瞻[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8(06)
- [5]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D]. 姜兆梓. 山东大学, 2016(10)
- [6]《先祖阔尔库特书》形态句法研究[D]. 刘钊.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7]家庭影院音箱系统完全攻略暨主流欧美品牌家庭影院音箱综合测评(上)[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08(10)
- [8]家庭影院概说[J]. 王鸣阳. 家庭影院技术, 1999(03)
- [9]花剌子模突厥语文献《古兰经字译》语言形态特点研究[D]. 拉孜亚·尼亚孜别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S2)
- [10]黄山旅游文本的翻译报告[D]. 严冬雪.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