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生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忠,焦宗伟[1](2021)在《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将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生理实验教学的价值,通过选取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6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生理实验采取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验组生理实验采取虚拟仿真实验和传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表明实验组的实验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得出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显着促进生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且值得推广的结论。
黄媛媛[2](2021)在《自媒体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培宇[3](2021)在《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是高中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应有育人效力的不二法门,也是提升物理教师思政育人工作能力和高中生思政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就是充分依循教育政策指引,充分发掘物理课程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物理教学打造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物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除了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思政内容的开发设计,还要进一步盐融于汤般浸润到物理教学全过程。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首先在搜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课程思政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建构,尝试梳理归纳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必要性等。其次,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进一步依据杜威的道德教育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出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和“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三条路径。并对三条路径进行具体解释,绘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图。再次,以路径一和路径二为辅助,以路径三为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实施于实际的教学中。最后,通过结合李克特量表设计出测量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情况的问卷,并布置习题检测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的程度。利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反思不足,提出优化路径的教学建议。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提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学生思政素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并且在知识掌握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由于该路径尚未成熟,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欠佳之处,针对这些欠缺提出教学建议有三。其一,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二,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其三,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同时,在整体研究过程在也发现出了不足和遗憾。第一,研究样本不足。第二,研究时间较短。第三,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后继课程思政深入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杨振东[4](2021)在《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基础物理教育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近年来,随着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对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未见到预期的成效,这一点成为物理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学术界,“物理思维品质”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物理思维能力与智力的指标,然而目前对于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仍然未有定论,我们认为这是思维培育欠缺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着眼于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物理思维品质相关的研究尚未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基本认识问题。现存研究更多地回应了“什么是物理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而鲜见对“物理思维品质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的完整阐述;二是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的文献并不能明确回答“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如何”、“各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影响”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拟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厘清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与内涵;第二,对于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路径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在认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连续性多于两分性”观点的前提下,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以顺序性混合研究的思路展开研究。着眼于宏观角度,将研究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影响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结构如何?第二,各影响因素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程度如何?第三,各影响因素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对上述问题分三个独立的研究进行回应:首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初步构建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基于卡麦兹建构型扎根理论,选择高校低年级物理专业任课教师、中学一线物理教师以及教研员共20名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逐级编码,建立起初步的影响因素结构框架;其次,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检验结构框架的效度。基于CNKI输入“物理思维”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物理思维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间接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三,基于根据已有文献和理论设计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变量量表》两部分测量工具,具体形式均为Likert六级量表。在预调查后通过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测查量表的结构效度,并通过科隆巴赫ɑ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测量表的信度,表明研究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第四,对广西、河南、广东、海南、浙江5个省609名高中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和重要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测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找到各个因素变量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学生因素(性别、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情感参与)、教师因素(知识建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行为期望)、学校因素(学校校风、设备资源)、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四个方面12个具体指标;第二,非智力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起着显着的直接影响,教师、家庭、学校因素都以非智力因素为中介,间接地对物理思维品质起到显着的影响;第三,学校校风和设备资源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间接作用于非智力因素来影响物理思维品质。本研究的结论对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和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中学其他学科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嘉莉[5](2020)在《初中生物课堂嵌入表现性评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被众多的国家和国际评价项目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新的教育形势下,表现性评价被认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聚焦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应用被认为是未来学科评价的关注重点。我国课程标准中虽有提及甚至建议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但现实中的实践非常少。表现性评价在如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本研究将探究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并研究其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表现性评价在国内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可为一线教师开展表现性评价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得出结果主要简述如下:1、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在实施嵌入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活动后,教师访谈结果表明课堂中合理嵌入设计得当的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学生访谈结果显示评分规则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简单和清晰,并且知道变得优秀的方法。可见,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可行的。2、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比学生在研究前后的科学探究能力变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班学生在提出问题维度P值为0.038,差异显着,但其他维度没有明显差异;而实验班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维度P值分别为0.002和0.006,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维度的P值分别为0.022和0.019,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试卷成绩结果表明,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对比各个维度的得分比例,发现实验班各个维度都有提升;而对照班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两个维度有明显的提升,而其他维度仅有略微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效果更加显着和全面。3、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本研究课后访谈结果显示,嵌入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其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一方面能指引学生操作,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清楚目前自己所到达的阶段和努力的方向,使教学活动多样化。而教师可以多个渠道获得反馈信息,并可利用所反馈信息创新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这显示:设计得当且有效实施的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活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王瑶瑶[6](2020)在《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造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少年竞争所必须掌握的主导能力。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丰富,但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大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直接作用于教育视野下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缺少对小学生创造力的系统论述,在内涵及结构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小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评估,小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创造力及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采用《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进行初测调查,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检验,以此作为测量工具,选取延吉市某小学700名小学中高段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描述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以年级为横轴,描绘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随年级发展现状,并通过研究归纳出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描述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因素的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描述影响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小学生创造力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成因,进而从影响因素角度提出提升小学生创造力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四条结论: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三到五年级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创造力发展具有依附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征;小学生创造力在家庭因素中受自主支持因素的显着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在学校因素中受班级自主、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的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四条建议: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发展创造型校园文化环境;抓住创造力发展在三到五年级的关键期,激发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把握好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均衡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好小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创设开放型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及同伴关系;家长应对孩子采取支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自主支持水平。
杨阳[7](2020)在《1902-1937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载体之一。教育改革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当今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还可以从我国自身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启示。1902-1937年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是我国近现代生物学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鉴到自立的过程。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作为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载体之一,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直接翻译、编译外来教科书到根据国情累积经验自主编写适合我国教育教学教科书的变化过程。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1902-1937年这一阶段的中学教科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大多集中在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上,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针对某一生物学领域(知识点)的百年变迁展开研究。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学科之一,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基于此,对1902-1937年这一时期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当前教育界对近代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研究,还可从历史经验中对我国今后的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及教科书的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1902年到1937年,根据学制的演变情况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壬子癸丑学制时期(1912-1922)和壬戌学制时期(1923-1937)三个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指导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文件的颁布情况、教科书的审定与出版以及代表性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四个方面对该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并总结对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和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梳理分析后发现这一阶段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1.教科书的来源经历了从直接翻译外来教科书到根据本国国情对外来教科书进行编译,再到累积经验独立编撰的过程。2.教科书的出版类型多样化。3.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历经了单一化到复杂化的过程。4.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科书在编写上愈来愈完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和教科书建设的几点建议:1.重视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制定。2.教科书的内容取材应注重与生活相联系。3.完善实地观察和野外观察的要求与建议。4.注重生理卫生和急救方面的知识。5.注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过程。6.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灵活安排课程。
王璇[8](2020)在《学派勃兴与学科崛起 ——李比希学派的变迁及其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中心。德国化学学术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从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实现了从寂寂无闻到跻身世界一流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不但使吉森大学成为当时公认的“化学圣地”,而且还极大改变了德国大学落后陈旧的化学教育模式,开辟了基于实验室的全新的大学化学发展模式。借助这一模式,吉森大学向德国乃至欧美各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为德国化学工业在19世纪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石和人才准备。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成为近代大学史特别是大学学科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案例。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与李比希学派的兴盛密不可分。李比希学派是近代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依托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创建的一个着名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从形成到兴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24年李比希到吉森大学任教,到1829年李比希及其团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有机化学领域,是学派的初步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李比希通过创办化学实验室、修订化学教学大纲等举措,奠定了学派发展的基石;1829年到1839年是学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李比希带领团队成员在有机化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产出了一大批重要成果,这些成就也使李比希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从1839年到1852年是学派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学派走向全面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李比希学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应用化学领域,在农业化学、生理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李比希学派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做出了决定性的历史贡献,学派确立了吉森大学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所开创的基于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吉森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科学教育的典范,同时学派还接触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极大提升了吉森大学的学术声誉与国际影响。李比希学派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原因在于学派拥有李比希这样一位优秀的学术领袖作为核心,在于学派内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在于学派搭建起具有高度内聚性的学术团队,也在于学派争取到了扎实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李比希学派带动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崛起的历史现象,值得正在致力于“双一流”建设的我国大学认真审视与借鉴。以此为参照,我国大学在学科建设进程中,应该引入学派意识,高度重视学术核心人物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积极探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特色化学术生长点,努力构建基于学术认同的内聚性学术团队,同时大力倡导和鼓励多渠道、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韩顺顺[9](2020)在《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从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应用,从理论模式层面,到本土化实施细则方面,以及翻转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和实践也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是传统课堂的发展,是对传统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阶段,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证师生、生生交互不间断,并且及时获取课外学习的反馈数据,以便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安排以及学生及时掌握自身学习水平;在知识内化阶段,应充分挖掘促进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个别化辅导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发现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等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利用课后时间,借助于信息技术将课堂作用在时空上延伸,进一步弥补课堂时间不足导致知识内化不充分而造成的问题遗留和积累。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翻转课堂与具体课程的融合化程度,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知识内化阶段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在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特点及应用微信小程序的需求做了分析后,结合“双主”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开发了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的专业化、本土化的微信小程序。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新平台实现翻转课堂中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获取、学习数据收集、课外学习过程交互等,以维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从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平稳过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郭厚露[10](2020)在《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面对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全球危机,生态学不仅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其基本原理和规律、思维方式所衍生发展的生态哲学已经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时代学科,教育生态化是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不断融合发展,生态课堂的理念孕育而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国物理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等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整体性、多样性、联系性、开放性的生态化趋向。初中物理课堂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健康成长的地方。而当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花盆效应”、“功利化倾向”、“高容量高负荷”等一系列“非生态”现象,这与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生态化趋向背道而驰。因此,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和发展初中物理课堂,构建生态化的初中物理课堂具有一定的研究需要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理论分析了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基本要素”、“结构”和“功能”,认为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是课堂内的学生、教师、物理课程以及课堂环境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生命性且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体。为了 了解当前初中物理课堂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并辅以一定的课堂实地考查对初中物理“课堂环境”、“学生”、“教师”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对调查样本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进一步分析这些“非生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即现阶段初中物理课堂内在结构的不足。针对调查到的“非生态”现象,本研究从调控和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提出若干策略,为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构建提供参考。构建策略具体包括强化教师的初中物理课堂观念,树立整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多样性与共生性相统一、平衡性与动态生成性相统一以及生命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相统一的初中物理生态课堂观。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立丰富多样、灵活变换的课堂物质环境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健康的课堂精神环境。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功能最大化,设置“整体、生命”的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开放”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打造“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以及实施“发展、生本”的教学评价。最后,本研究以“气体的压强”和“欧姆定律”两个课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实践,以期验证并完善本研究提出的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二、在生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生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资料与实验教学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实验教学方法 |
3. 教学效果评价 |
4.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分析 |
1. 两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
2. 两组学生实验教学满意度比较 |
三讨论 |
1. 传统生理实验教学的弊端 |
2. 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
3. 本研究结论 |
(3)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 |
1.1.2 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师思政工作水平 |
1.1.3 实施课程思政有效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
1.4.2 关于课程思政价值的研究 |
1.4.3 关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 |
1.4.4 关于课程思政原则的研究 |
1.4.5 关于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 |
1.4.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课程思政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性审视 |
3.1 课程思政的内涵 |
3.1.1 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
3.1.2 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 |
3.2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
3.2.1 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2 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3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4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图谱 |
3.3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1 课程思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2 课程思政在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3 课程思政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
3.4.1 实施对象的感知价值 |
3.4.2 课程内容的呈现质量 |
3.4.3 授课方式的推陈出新 |
3.4.4 社会环境的榜样影响 |
3.4.5 实施主体的传道素养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 |
4.1.1 内容开发特色性原则 |
4.1.2 元素融入有机性原则 |
4.1.3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原则 |
4.2 路径一“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2.1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2.2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2.3 典型案例设计:以“运动的描述”一章为例 |
4.3 路径二“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3.1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3.2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3.3 典型习题设计:以“相互作用”为例 |
4.4 路径三“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4.1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4.2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4.3 典型案例设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
第五章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研究设计 |
5.1.1 路径选取及应用说明 |
5.1.2 研究目的 |
5.1.3 研究假设 |
5.1.4 研究变量 |
5.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
5.1.6 实验测量工具 |
5.2 问卷的编制 |
5.2.1 问卷编制的依据 |
5.2.2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的编制 |
5.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实验过程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3.3 实验结论与反思 |
5.4 教学建议 |
5.4.1 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5.4.2 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
5.4.3 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 |
附录二 后测习题作业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 |
(二)思维品质理论的兴起为学科教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
(三)实证研究范式的日臻成熟为教育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思维与物理思维 |
(三)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 |
四、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物理思维品质测量工具的研究 |
(四)关于干预物理思维品质发展的行动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 |
(一)林崇德思维品质理论 |
(二)皮亚杰关于影响思维发展因素的观点 |
二、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 |
(二)结构方程模型 |
三、混合研究方法论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整体研究思路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科学知识图谱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一)——影响因素结构的初步建立 |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说明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的说明 |
(二)研究样本与收集资料的说明 |
(三)研究效度与信度的说明 |
二、原始数据的收集与编码分析 |
(一)初始编码 |
(二)一级编码:聚焦编码 |
(三)二级编码:轴心编码 |
(四)三级编码:理论编码 |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物理思维品质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剖析 |
(一)非智力因素 |
(二)教学方式 |
(三)教师支持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四、假设模型 |
第六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二)——影响因素结构框架的检验 |
一、基于“物理思维”知识图谱的数据挖掘 |
(一)数据来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
二、数据分析 |
(一)高频、强中心性关键词分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 |
三、检验结论 |
第七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三)——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一、测量工具的设计流程 |
(一)物理思维品质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影响因素变量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问卷预调查 |
三、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信度 |
(二)效度 |
第八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四)——假设模型的验证 |
一、关于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三、检验结果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一、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讨论 |
(一)性别 |
(二)非智力因素 |
(三)教学方式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第十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一)缺乏对先天因素影响的研究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具有局限性 |
(三)横断研究设计存在固有短板 |
(四)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养难以较好地驾驭选题 |
二、研究展望 |
(一)完善教育研究理论功底 |
(二)扩大样本量 |
(三)采取聚合交叉设计完善研究 |
(四)推广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代码及相关信息一览表 |
附录三 专家访谈记录(其一) |
附录四 专家访谈语录对应表 |
附录五 检测习题 |
附录六 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 |
附录七 影响因素变量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初中生物课堂嵌入表现性评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标高度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1.1.2 当前教育对教育评价提出新的要求 |
1.1.3 我国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
1.1.4 表现性评价的兴起和被认可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教育评价 |
1.2.2 表现性评价 |
1.2.3 科学探究能力 |
1.3 理论基础 |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2 多元智能理论 |
1.3.3 情境认知理论 |
1.4 研究现状 |
1.4.1 表现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科学探究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现状调查 |
2.1 研究对象 |
2.1.1 教师 |
2.1.2 学生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中学生物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现状调查方法 |
2.2.2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方法 |
2.3 结果 |
2.3.1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
2.3.2 教师授课中科学探究的应用现状 |
2.3.3 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 |
2.3.4 教师授课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情况 |
2.3.5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
2.3.6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测试结果 |
2.4 讨论 |
2.4.1 对教师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2.4.2 对学生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
3.1 表现性评价的要素 |
3.1.1 表现性评价目标 |
3.1.2 表现性任务 |
3.1.3 评分规则 |
3.2 用于本研究的表现型评价教学案例的设计 |
3.2.1 案例一:表现性评价在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的应用 |
3.2.2 案例二:表现性评价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
4.1 基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
4.2 对象选择 |
4.3 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 |
4.4 结果 |
4.4.1 科学探究能力问卷调查结果 |
4.4.2 科学探究能力试题测试结果 |
4.4.3 课后访谈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1.1 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
5.1.2 表现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 |
5.1.3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的实施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表现性评价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科学探究能力问卷权重分布 |
附录4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前测) |
附录5 考试试题与评分细则 |
附录6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评价量表 |
附录7 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工作单 |
附录8 探究活动评分规则 |
附录9 本研究其他评价量表和工作单 |
附录10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后测) |
致谢 |
(6)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与政策依据 |
2.1 生态系统理论 |
2.2 汇向聚合理论 |
2.3 阶段-环境匹配理论 |
2.4 发展情境论 |
2.5 人本主义理论 |
2.6 政策依据 |
第三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
3.1 调查的设计 |
3.2 调查实施 |
3.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
第四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分析 |
4.1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 |
4.2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分析 |
4.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
4.4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分析 |
4.5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
第五章 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学校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
5.2 学校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
5.3 家庭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
5.4 家庭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7)1902-1937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3.清末时期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1902-1911) |
3.1 社会背景 |
3.2 指导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文件的诞生 |
3.3 教科书的审定与出版 |
3.4 代表性教科书的分析 |
3.5 小结 |
4.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1912-1922) |
4.1 社会背景 |
4.2 指导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文件的颁布情况 |
4.3 教科书的审定与出版 |
4.4 代表性教科书的分析 |
4.5 小结 |
5.壬戌学制时期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1923-1937) |
5.1 社会背景 |
5.2 指导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文件的颁布情况 |
5.3 教科书的审定与初版 |
5.4 代表性教科书的分析 |
5.5 小结 |
6.研究总结与启示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学派勃兴与学科崛起 ——李比希学派的变迁及其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李比希学派的创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李比希学派创立的背景 |
一、19世纪初德国大学化学的落后境况 |
二、学派创始人李比希早年的学习经历 |
第二节 李比希学派的创建及勃兴历程 |
一、实验室的创办与学派的初步构建(1824—1829 年) |
二、有机化学领域的开辟与学派的声名鹊起(1829—1839 年) |
三、应用化学领域的探索与学派的全面繁荣(1839—1852 年) |
第二章 李比希学派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快速崛起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 |
一、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
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 |
三、确立新的研究取向 |
第二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教育的领跑者 |
一、开创实验室育人模式 |
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
第三节 促使吉森大学成为化学学术交流的中心 |
一、杂志平台交流 |
二、人员往来交流 |
第三章 李比希学派历史贡献的原因探析及其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李比希学派历史贡献的原因探析 |
一、优秀的学派领袖的引领作用 |
二、学派内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
三、高度内聚性的学术团队 |
四、扎实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
第二节 李比希学派对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启示 |
一、重视学术核心人物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 |
二、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学术生长点 |
三、组建具有内聚性特征的学术团队 |
四、提倡学术自由和人才交流活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3.微信小程序与翻转课堂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
2.国内对微信小程序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意义 |
(四)研究过程、方法 |
1.研究过程 |
2.研究方法 |
二、翻转课堂及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一)翻转课堂 |
1.翻转课堂概念描述 |
2.翻转课堂的特点 |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二)相关概念 |
1.微课 |
2.混合式学习 |
3.移动学习 |
4.微信小程序 |
(三)理论支撑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ARCS动机模型 |
三、微信小程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分析与设计 |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特点分析 |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分析 |
2.学生特点分析 |
3.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模式 |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应用微信小程序的需求分析 |
1.用户需求分析 |
2.微信小程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
3.应用微信小程序的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
(三)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的微信小程序的设计 |
1.设计原则 |
2.应用微信小程序的“双主”式翻转课堂模型设计 |
3.功能模块设计 |
四、微信小程序学习平台开发 |
(一)微信小程序开发环境 |
(二)“首页”界面开发 |
(三)“全部实验”界面开发 |
(四)“实验详情”界面开发 |
(五)“自我检测”界面开发 |
(六)“个人中心”界面开发 |
五、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
(一)前期准备 |
1.设备保障 |
2.网络保障 |
(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
1.课前知识传授阶段 |
2.课内翻转学习 |
3.课后自主巩固 |
(三)效果分析 |
1.应用界面友好性问卷分析 |
2.资源有效性问卷分析 |
3.翻转课堂学习效果问卷分析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创新之处 |
(二)下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关于初中生课外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
附录3:关于“My小伙伴”微信小程序学习平台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满意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10)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的需要 |
1.1.2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初中物理课堂的现实诉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转变教育教学者的观念 |
1.4.2 丰富物理课堂的理论体系 |
1.4.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态与生态系统 |
2.1.2 课堂生态系统与生态课堂 |
2.1.3 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堂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
3.1 调查研究的设计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和信度分析 |
3.1.2 教师访谈提纲的编制 |
3.1.3 初中物理课堂环境观察表的编制 |
3.2 调查研究的实施、统计与分析 |
3.2.1 调查研究的实施 |
3.2.2 调查研究的统计 |
3.2.3 调查研究的分析 |
3.3 调查研究的结论 |
3.3.1 初中物理课堂要素的“量”失衡 |
3.3.2 初中物理课堂要素的“质”缺失 |
3.3.3 初中物理课堂要素的相互作用失衡 |
第4章 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
4.1 教师初中物理生态课堂观念的强化 |
4.1.1 整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
4.1.2 多样性与共生性相统一 |
4.1.3 平衡性与动态生成性相统一 |
4.1.4 生命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4.2 初中物理课堂环境的优化 |
4.2.1 课堂客观物质环境的优化 |
4.2.2 课堂精神环境的优化 |
4.3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 |
4.3.1 整体·生命的教学目标 |
4.3.2 生活·开放的教学内容 |
4.3.3 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
4.3.4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
4.3.5 发展·生本的教学评价 |
第5章 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实践 |
5.1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实践 |
5.1.1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分析 |
5.1.2 “气体的压强”教学实践 |
5.1.3 “气体的压强”教学实践反思 |
5.2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实践 |
5.2.1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分析 |
5.2.2 “欧姆定律”教学实践 |
5.2.3 “欧姆定律”教学实践反思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在生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张永忠,焦宗伟. 学园, 2021(28)
- [2]自媒体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媛媛. 鲁东大学, 2021
- [3]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D]. 李培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杨振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初中生物课堂嵌入表现性评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 郑嘉莉. 广州大学, 2020(02)
- [6]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瑶瑶. 延边大学, 2020(05)
- [7]1902-1937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研究[D]. 杨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学派勃兴与学科崛起 ——李比希学派的变迁及其对吉森大学化学学科的历史贡献[D]. 王璇. 河北大学, 2020(08)
- [9]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中的应用[D]. 韩顺顺.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生态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D]. 郭厚露.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