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限制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限制

一、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禁区(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田洋洋[2](2021)在《立体定向治疗重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影响其死亡率的预测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重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脑干出血的患者82例临床资料。对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入院时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肿体积等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重症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发病后30天存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多因素分析,从而确定引起重症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无一例死亡。术后30天电话或门诊随访,82例患者中,40例存活,42例死亡,生存率48.8%。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的预测因素包括血肿分型、血肿体积、BMI以及是否伴发脑室出血。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是否伴发脑积水与患者的30天的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血肿分型、血肿体积、BMI、是否伴发脑室出血是影响患者术后30天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BMI预测患者存活的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80%;血肿体积预测患者存活的灵敏度为54.8%,特异度为92.5%;血肿分型预测患者存活的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7.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的方式治疗原发性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其中血肿分型、血肿体积、BMI、是否伴发脑室出血是影响患者术后30天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患者是否存活具有预测性。

郭成[3](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侯军军[4](2020)在《基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视网膜静脉阻塞人工智能分型诊断系统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人工智能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阅片中的应用价值,为RVO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首先建立基于RVO患者FFA影像图片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使其自动识别并定量分析无灌注区,自动定位视盘与黄斑位置。其次利用所建人工智能模型定量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无灌注区面积与发生新生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为CRVO分型诊断提供可靠有效的预测指标。最后利用该模型定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需激光治疗的具体区域,指导其临床精准靶向激光治疗。【方法】本课题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建立RVO患者FFA图像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分别研究其在CRVO及BRVO中的应用价值。1、以海德堡HRA+OCT多功能眼底影像诊断仪55°视野镜头下以黄斑为中心的FFA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预实验测试确定图像分割任务为无灌注区、视盘及黄斑。选取170张RVO患眼的FFA图像用于无灌注区分割模型的构建,对170张图像进行标注及预处理后,按照8:1:1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136张、验证集17张、测试集17张。选取505张后极部FFA图像用于视盘黄斑定位模型的构建,对505张图像进行标注及预处理后,按照8:1:1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404张、验证集50张、测试集51张。以全卷积神经网络U-Net网络为框架建立了针对3种目标任务的人工智能图像分割模型。以像素精度(PA)及交并比(Io U)作为无灌注区识别的评价指标,以模型预测的视盘及黄斑中心位置与其实际位置之间的距离作为评价视盘黄斑定位指标。选取同一设备同一视野镜头下正常眼底的红外线图像583张,标注其视盘区域,经统计分析得出正常眼底FFA图像的视盘面积值。2、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确诊并行FFA检查的CRVO患者343例343只眼病历资料及FFA图像纳入本研究。追溯其自发病之日起至少12个月发生新生血管事件的风险。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其中行FFA改良五视野检查的327例327只眼CRVO患者图像进行拼图处理。应用所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RVO模型,定量分析55°视野后极部FFA图像及改良五视野拼图下的无灌注区面积,采用ROC曲线评价无灌注区面积对CRVO发生新生血管事件的诊断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的最大值得出新生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佳临界值。3、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经确诊并行FFA检查的50例BRVO患眼的55°视野后极部FFA图像纳入本研究。应用所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RVO模型,对所有纳入的BRVO患眼的后极部FFA图像进行无灌注区自动识别,并定位其视盘及黄斑位置。参照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的激光禁区,根据自动定位的视盘及黄斑位置确定激光治疗禁区。自动识别的无灌注区范围减去激光治疗禁区即为模型自动预测的需要激光治疗的无灌注区范围。由眼底病专家对模型预测的激光治疗范围进行评估来确定其与实际需要治疗范围是否一致。【结果】1、模型的预测能力:所建模型对无灌注区识别的PA平均值为0.988,Io U平均值为0.909。模型预测的视盘中心与实际视盘中心的距离为11.783±5.657像素。模型预测的黄斑中心与实际黄斑中心的距离为7.616(4.472,13.892)像素。平均每张图像的预测时间约为3.4秒。2、CRVO无灌注区与新生血管事件的关系:55°镜头单视野下FFA图像中,343只CRVO患眼中有26只眼发生了新生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58%。无灌注区面积诊断CRVO发生新生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最佳临界值为20.997DA,灵敏度为0.808,特异度为0.946。改良五视野拼图中,327只CRVO患眼中有23只眼发生了新生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3%。无灌注区面积诊断CRVO发生新生血管事件的AUC为0.921,最佳临界值为80.834DA,灵敏度为0.783,特异度为0.947。3、模型预测BRVO激光治疗区域的准确性:模型对该50例BRVO图像无灌注区识别的PA为0.911±0.067,Io U为0.875(0.819,0.917)。模型预测的视盘中心与实际视盘中心的距离为15.657±8.061像素。模型预测的黄斑中心与实际黄斑中心的距离为7.343(0,14.079)像素。模型对50例BRVO图像的激光治疗范围预测结果中,有47张图像预测范围与实际需要治疗范围一致,占94%;3张图像预测范围与实际需要治疗范围不一致,占6%。【结论】1、应用全卷积神经网络U-Net网络结构搭建了基于FFA影像图片的识别并定量RVO无灌注区、定位视盘及黄斑中心位置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测试结果显示模型性能优秀。2、人工智能与CRVO患者FFA图像的结合可为其分型诊断提供决策依据。55°视野镜头下后极部无灌注区>20DA或改良五视野拼图下无灌注区>80DA可作为CRVO缺血分型的阈值标准。3、人工智能与BRVO患者FFA图像的结合可为临床激光光凝无灌注区划定具体治疗范围,为临床精准靶向激光治疗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杜贵芳[5](2020)在《冠心病伴脑梗死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 的]回顾性分析合并脑梗死病史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安全性的影响。[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76例,入选452例资料完整。按患者既往是否合并脑梗死病史分为脑梗死组50例,无脑梗死组402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的相关数据,术后6个月、1年的总死亡人数、再发脑梗人数、再发心梗人数和因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而再住院次数。统计分析比较数据的变化情况。[结 果]1、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两组患者性别、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绞痛史、用药情况、实验室校验指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61.8±10.72 vs 66.16±8.47,P=0.006)、高血压病史(80%vs 60.95%,P=0.008)、糖尿病病史(38%vs 24.13%,P=0.034)、吸烟史(53.98%vs 32%,P=0.003)、术前钙拮抗剂(1 7.66%vs 32%,P=0.015)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总死亡人数(1例死-亡原因为心脏骤停)、再发心梗人数、再发脑梗人数、再住院人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随访1年内再发脑梗率大于无脑梗死组患者(4%vs0%,P=0.012)。两组患者随访1年内总死亡人数(5例死亡原因均为心脏骤停)、再发心梗人数、再住院人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尚不能认为脑梗死病史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再发脑梗死有影响。[结 论]1、合并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例如年龄、高血压病史比例、糖尿病病史比例。2、合并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1年DAPT是安全的,脑梗死病史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预后无显着影响。

胡丽娟[6](2019)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心血管病报道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造成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增加,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病的防治负担日益加重,媒体在心血管病的防治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健康传播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以健康传播为视角,研究了媒体对心血管病报道的情况。本文选取了健康类专业报《健康报》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3年8月12日到2018年8月12日5年时间里的377个样本,采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从新闻报道的报道形式、议题呈现、文本分析三个维度对选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将3个维度分为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报道来源、报道倾向、标题句类和叙述框架9个类目,归纳出心血管病报道的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健康传播中其他特殊议题的报道方法,提出对心血管病报道的建议。通过对《健康报》样本统计分析发现心血管病报道在报道形式方面,报道总体数量少、报道篇幅中短篇报道占比多、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在议题呈现方面,报道版面集中在“新闻”和“医学论坛”版面、报道主题注重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报道来源以本报记者和医学专家为主;在文本分析方面,报道倾向为客观真实的中性报道、标题句类善于使用陈述句、叙述框架主要采用“医学框架”。研究还概括了《健康报》心血管病报道的特征,一是报道数量受特殊时间节点影响,重要节日和社会热点会影响报道数量;二是关于心血管病各类型疾病报道特征,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报道都有涉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报道中高血压提及最多,疾病类型中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关注度较高;三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的呈现方面,防治手段是政策解读和知识普及相结合,防治对象呈现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病健康传播存在传播者关注度不够,传播内容以医学框架为主,传播过程中缺乏与受众互动,传播策略存在“重治疗轻防范”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心血管病患病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媒体要重视心血管病的健康传播,增加对心血管病的报道,实现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实现防治有机结合;平衡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关系,掌握好专业的“度”,培养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心血管病报道要以受众为中心,给予大众和患者话语权,满足受众需求。

龙湖[7](2019)在《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麻醉所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此过程中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方法:以96只18-20月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分别为C组(对照组)、S组(七氟烷组)、DS1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的七氟烷组)和DS2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的七氟烷组),应用七氟烷麻醉建立认知功能障碍模型。于麻醉后4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各组逃避潜伏期、穿越原平台的次数;麻醉4d后,各组随机取18只大鼠,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Blot)分别测定海马组织Caspase-3、Bax和Bcl-2的mRNA及蛋白水平;各组剩余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结果:1、比较四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差异,C组、S组、DS1组和DS2组实验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逃避潜伏期依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三天,S组相对于C组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增高(P<0.05),DS1相对于S组逃避潜伏期无差异(P>0.05),而DS2组相对于S组逃避潜伏期存在缩短(P<0.05);实验第四天,S组相对于C组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增高(P<0.05),DS1组和DS2组均较S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明显降低(P<0.01)。2、比较四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的差异,C组较S组和DS1组均显着增高(P<0.05);与S组对比,DS1组和DS2组显着增高(P<0.05);与DS1组对比,DS2组显着增高(P<0.05)。3、四组大鼠海马组织mRNA及蛋白水平的比较,S组和DS1组Caspase-3均显着高于C组和DS2组(P<0.05)。建模各组Bax显着高于C组(P<0.05);且DS1组高于DS2组(P<0.05)。建模各组Bcl-2显着低于C组(P<0.05);且DS1组低于DS2组(P<0.05)。4、透射电镜结果比较:C组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S组海马细胞出现胞核固缩、边移,线粒体、内质网变性皱缩、明显水肿;DS1组细胞出现核固缩、边移现象,线粒体、内质网水肿较S组减轻;DS2组海马细胞胞核发生固缩及边移、线粒体及内质网水肿均较DS1组减轻。结论:1、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有效缩短七氟烷麻醉大鼠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原平台次数,有效改善七氟烷麻醉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以50μg/kg的剂量效果更佳;2、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有效降低七氟烷麻醉大鼠海马细胞中Caspase-3、Bax的表达量,增加Bcl-2的表达量,对七氟烷麻醉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发挥抑制作用,该效应以50μg/kg的剂量效果更佳3、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有效改善七氟烷麻醉大鼠的海马细胞超微结构损坏。

张伟[8](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周登禄[9](2019)在《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可降解聚合物涂层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是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旨在降低永久性聚合物涂层支架因聚合物长期残留带来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改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目前已有研究初步验证了两种新型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永久性、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左主干植入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和无聚合物涂层组,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靶血管失败(包括靶血管相关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59例,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153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54例、无聚合物涂层组52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2.三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水平如性别构成比、年龄、合并高危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同质性较好;三组患者在介入数据如冠脉病变特征、支架术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至术后第12个月,共有13例发生靶血管失败,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11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1例、无聚合物涂层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vs1.9%vs 2.0%,p=0.227)。共有37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永久性聚合物涂层组27例、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组5例、无聚合物涂层组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9.3%vs 9.6%,p=0.210)。Kaplan-Meier分析3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的靶血管失败(log-rank p=0.079)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log-rank p=0.098)累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永久性聚合物涂层支架相当。

王娟[10](2018)在《SYNTAX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SYNTAX评分及SYNTAX-Ⅱ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年预后的价值[目的]探讨SYNTAX评分及SYNTAX-Ⅱ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1年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PANDA 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348例患者。前瞻性收集所有患者的SYNTAX评分,根据全人群SYNTAX评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SYNTAX评分≤ 22分为低分组(1777例患者),22<SYNTAX评分≤ 32分为中分组(412例患者),SYNTAX评分>32分为高分组(159例患者)。2348例患者中有723例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患者,分别计算该人群患者的SYNTAX评分及SYNTAX-Ⅱ评分,以三分法分别分为三组,其中SYNTAX评分0~15为低分组(241例),16~24为中分组(254例),25分及以上为高分组(228例)。SYNTAX-Ⅱ评分0~23为低分组(224例),24~31为中分组(255例),32分及以上为高分组(244例),根据不同组别分层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梗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的血运重建。[结果]该研究共入组2348例受试者,全人群SYNTAX评分低、中、高分组人群中分别有 1763(99.21%)、411(99.76%)、159(100%)的患者完成了 1 年随访。TLF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低分组:5.62%(99/1763)、中分组:8.76%(36/411)、高分组:8.81%(14/159),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3)。MACE的事件发生率在三组间也有显着的差异:低分组8.05%(142/1763),中分组11.68%(48/411),高分组14.47%(23/159),p=0.004。在723例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患者中,SYNTAX评分低、中、高分组中TLF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95%。(19/239)、10.67%(27/253)、7.02%(16/228),无统计学差异(p=0.33)。MACE事件的发生率SYNTAX评分低、中、高分组有差异,但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55%(30/239)、16.60%(42/253)、11.84%(27/228),p=0.26)。在左主干和/或三支人群中,SYNTAX-Ⅱ评分低、中、高分组,TLF 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5.38%(12/223)、8.30%(21/253)、12.30%(30/244),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3)。MACE事件的发生率SYNTAX-Ⅱ评分低、中、高分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11%(27/223)、13.83%(35/253)、17.62%(43/244),p=0.22)。全人群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置入支架总长度和基线SYNTAX评分是发生靶病变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人群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清除率、SYNTAX-Ⅱ评分为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SYNTAX-Ⅱ评分为TLF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SYNTAX-Ⅱ评分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SYNTAX评分(AUC 0.72 vs.0.59,P=0.001)。[结论]1.SYNTAX评分是预测冠心病患者PCI预后的较理想工具。2.SYNTAX评分不仅对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人群的长期预后有预测价值,对全人群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SYNTAX-Ⅱ评分较SYNTAX评分对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人群预测效能更高。SYNTAX评分对冠脉单双支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目的]探讨SYNTAX评分对冠脉单支和双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1年临床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PANDA 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348例患者。研究前瞻性的收集所有患者的SYNTAX评分。本研究共1663例单、双支病变患者入选。根据SYNTAX评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SYNTAX评分≤22分为低分组(1388例患者),22<SYNTAX评分≤32分为中分组(212例患者),SYNTAX评分>32分为高分组(63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的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靶病变失败定义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663例受试者,SYNTAX评分低、中、高组人群中分别有1378(99.27%)、211(99.53%)、63(100%)的患者完成了 1 年随访。MACE 发生率分别为低分组:6.31%(87/1378)、中分组:10.90%(23/211)、高分组20.63%(13/63),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其主要由于三组受试者在全因死亡及所有心肌梗死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SYNTAX评分中、高分组全因死亡明显高于低分组(分别是:1.45%(20/1378)、1.42%(3/211)、11.11%(7/63),p<0.0001)。三组受试者随访1年,所有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随着SYNTAX评分的升高发生率增加(分别是:3.63%(50/1378)、7.58%(16/211)、14.29%(9/63),p=0.0002)。SYNTAX 评分低、中、高分组中TLF事件的发生率亦有显着差异(分别为4.57%(63/1378)、9.95%(21/211)、12.70%(8/63),p=0.0005)。受试者随着SYNTAX评分增高靶血管心肌梗塞的风险增高(3.27%(45/1378)、7.58%(16/211)、12.70%(8/63),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基线SYNTAX评分是发生MACE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冠脉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SYNTAX评分是MACE事件独立危险因素且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二、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禁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禁区(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立体定向治疗重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影响其死亡率的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治疗方案及其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视网膜静脉阻塞人工智能分型诊断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RVO无灌注区识别模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方法实现平台
        1.1.4 评价标准
    1.2 结果
        1.2.1 无灌注区识别
        1.2.2 视盘定位
        1.2.3 黄斑定位
        1.2.4 视盘定量结果
        1.2.5 模型分割效率
    1.3 讨论
        1.3.1 图像标注目标
        1.3.2 图像视野范围
        1.3.3 模型识别效果
    1.4 小结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CRVO分型诊断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55°后极部图像结果
        2.2.2 是否抗VEGF药物注射
        2.2.3 五视野拼图图像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血管事件定义
        2.3.2 抗VEGF真实世界研究
        2.3.3 人工标注与AI预测差异
        2.3.4 关于图像视野范围
        2.3.5 最佳临界值及意义
        2.3.6 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BRVO诊疗决策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无灌注区识别
        3.2.2 视盘定位
        3.2.3 黄斑定位
        3.2.4 激光范围定性分析
        3.2.5 分割效率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冠心病伴脑梗死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6)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心血管病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健康传播的概念
        1.3.2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1.3.3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1.4 心血管病的健康传播研究
        1.4.1 心血管病概况
        1.4.2 心血管病的健康传播研究概况
    1.5 理论依据
        1.5.1 健康传播理论
        1.5.2 框架理论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健康报》心血管病的报道现状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选择
        2.1.3 类目建构
    2.2 心血管病的报道形式
        2.2.1 报道数量:总体数量少
        2.2.2 报道篇幅:短篇报道占比多
        2.2.3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2.3 心血管病报道的议题呈现
        2.3.1 报道版面:集中在“新闻”和“医学论坛”版面
        2.3.2 报道主题:注重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
        2.3.3 报道来源:本报记者和医学专家为主
    2.4 心血管病报道的文本分析
        2.4.1 报道倾向:客观真实的中性报道
        2.4.2 标题句类:善于使用陈述句
        2.4.3 叙述框架:主要采用“医学框架”
第三章 《健康报》心血管疾病的报道特征
    3.1 报道数量受特殊时间节点影响
        3.1.1 重要节日影响报道数量
        3.1.2 社会热点影响报道数量
    3.2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报道特征
        3.2.1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报道均有涉及
        3.2.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报道中高血压提及最多
        3.2.3 疾病类型中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关注度较高
    3.3 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的呈现
        3.3.1 防治手段:政策解读和知识普及相结合
        3.3.2 防治对象:呈现年轻化趋势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议题关注度不够:报道力度小
        4.1.1 心血管病报道数量少
        4.1.2 缺乏深刻的心血管病报道
        4.1.3 重治疗,轻防范
    4.2 医学框架主导:缺乏全面报道
        4.2.1 医学专业词汇充斥
        4.2.2 缺少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方式框架
    4.3 缺乏与受众互动:传播效果弱
        4.3.1 心血管病患者处于失语状态
        4.3.2 普通大众被动的接收信息
第五章 心血管疾病健康传播的建议
    5.1 加大对心血管疾病的报道力度
        5.1.1 报道要实现广度和深度的结合
        5.1.2 以预防为主,实现防治有机结合
    5.2 平衡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关系
        5.2.1 掌握好医学专业的“度”
        5.2.2 培养有专业素养的记者
    5.3 坚持以受众为中心
        5.3.1 双向传播,给予大众和患者话语权
        5.3.2 心血管病报道要满足受众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
    3.3 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比较
    3.4 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WB结果的比较
    3.5 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各组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学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4.2 对认知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4.3 对细胞凋亡电镜结果的比较
    4.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探究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应用于高龄患的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撰写的论文
致谢

(8)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材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消融术前准备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2.3 技术成功定义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2.2 术后随访方法
        2.3 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3.2 并发症
        3.3 局部进展结果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3.5 全部生存率
    4 讨论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各组患者介入信息比较
    3.3 各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SYNTAX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摘要一 SYNTAX评分及SYNTAX-Ⅱ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年预后的价值
    摘要二 SYNTAX评分对冠脉单双支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
Abstract
    Part one SYNTAX Score and SYNTAX score Ⅱ Predict One-Ye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rocedure
    Part two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SYNTAX Score in Patients with Single or Two-vessel Disease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第一部分 SYNTAX评分及SYNTAX-Ⅱ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年预后的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创新性及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SYNTA评分对冠脉单双支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SYNTAX评分及衍生评分在冠状动脉病变中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禁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立体定向治疗重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影响其死亡率的预测因素[D]. 田洋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基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视网膜静脉阻塞人工智能分型诊断系统及其应用[D]. 侯军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冠心病伴脑梗死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安全性评价[D]. 杜贵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心血管病报道研究[D]. 胡丽娟. 河北大学, 2019(08)
  • [7]右美托咪定减轻七氟烷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D]. 龙湖. 南华大学, 2019(01)
  • [8]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9]永久、可降解、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在UPLM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周登禄.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SYNTAX评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D]. 王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标签:;  ;  ;  ;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限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