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荣融:积极推进大企业重组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高玉婷[2](2016)在《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从全球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集团的运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成为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作为“精锐部队”的中央企业,是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强大引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条必由之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15年9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中央企业结构性调整与重组方案,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这为未来的国企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购重组作为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成效到底如何,怎样发挥其在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中央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央企业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和企业重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竞争力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央企业重组与央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说明了增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而重组是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进而建立了“一个标杆、两个层次,四个维度”的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路径,即“做大——扩大企业规模”路径、“做强——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路径、“做优——提升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路径、“世界一流——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理”路径以及“机遇——改善外部竞争环境”路径和“政府——深化国企改革”路径。其次,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对中央企业规模、发展速度、经济地位、运营效益和行业布局等多维度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沿革和重组模式等方面的总体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说明央企重组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与整合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运营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央企“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布局有待改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接下来,对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标杆进行分层次、多维度地深入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央企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500强的优势和差距。尽管中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成效斐然,但与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离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随后,本文基于中央企业在2006年至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中央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南北车重组、中粮和华润三个案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探析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借鉴国外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从影响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落脚点,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张文魁[3](2016)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脉络、实施效果、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虽然采取实行公司制、中央和地方清晰产权试点、与优化资本结构和扭亏脱困相结合进行改制等措施进行不懈改革,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如果缺乏股权结构改革,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现代。从后来实施股权结构改革,尤其是目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所展示的发展趋势看,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大型企业的发展方向。
孙国茂[4](2015)在《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多年问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本研究对山东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全面回顾,利用2004—2014年财务数据,对省管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山东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巨额负债所产生的财务成本已成为企业沉重负担,少数省管国有企业可能会在12年内出现破产。造成山东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且错过转调最佳时机;二是政府与企业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省管国有企业普遍出现预算软约束;三是企业经营者产生机制不合理,进而导致公司治理严重缺陷。省管国有企业对"十三五"期间山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解决省管国有企业经营困境必须首先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入手,尽快推动包括职工持股在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量资产改变资本结构,建立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邹俊[5](2014)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三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三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吕晓华[6](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做强国有企业,管好国有资产,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伴随着人民共和国成长的永恒主题。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精髓,吸收和扬弃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和完善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理论为借鉴,以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两权分施、监管分置为基本原则,以基础监督管理、规划发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于党的十四大,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日趋成熟,历经了政企合一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期(理论起步期,1978-1992年)、政企分开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期(理论发展期,1993-2002年)、政资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期(理论成型期,2003-2007年)和监管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期(理论完善期,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而系统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三次“权能分离”(第一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是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第三次是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理论的具体实践与拓展。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理论发展的背景分析、理论内容探讨、理论效果分析为框架架构,系统分析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指导思想、监管目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价值定位、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方面概述,为本文确定了研究的指南。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分析。阐述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的概念内涵,并对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全面介绍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政企合一,以行政手段为主,呈现行政化、多头化、实物化、单一化的监管特征。第四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发展——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考察论证了从1993年到2002年期间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重大进展、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第五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成型——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监管逐步进入了系统化、经济化、价值化、复合化的科学发展阶段。第六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完善——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从2008年至今,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建立了产权多元化、分配市场化、人员职业化、资产集中化、资源资本化的科学监管体系。第七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整个监管理论进行了总体概述,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定位、“国进民退”、股权激励、职工权益保护等几个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若干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及其发展史;从发展史角度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日常工作系统梳理成理论;以一个工作实践者的角度,从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工作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进行探讨,尝试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融合。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一是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内容系统归纳为基础监督管理、发展规划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权能分离理论归纳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等三次“权能分离”理论。三是阐述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国资管理新体制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为时间节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划分为实物形态监管和价值形态监管两个历史阶段,从而为国有资产监管从管实物资产、管企业等实物形态的经营者管理模式,发展为管产权、管股权等价值形态的出资人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理念上的创新。提出“国有资本”监管理念,阐述现阶段国有资产监管应为国有资本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政企分开,只行使出资人职责,以国有资产价值形态——国有股权监管为核心,对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管理。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分析论证,对国有资产监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阐述的基础上,实证性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阐述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和目标,国有资产监管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分析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论证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二是通过综合比较考察,对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可资借鉴之处。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例,对其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具体的考察研究,结合这些国家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措施,总结其对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借鉴意义,阐述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积极开拓思维,在对国有资产监管形成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具体对策建议。不仅从指导思想、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制度保障,而且从具体监管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陈泰锋[7](2012)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评估(2002-2007年)》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在经济学界,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也一直是众多仁人志士激辩的焦点。无论是张维迎和林毅夫的争论,还是郎成平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质疑;无论是国企改革"唱衰论"的消极悲观,还是国企改革"乐观派"的坚定信心,分歧的根源并非在于国有企业是否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在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和方向是否正确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实现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的结合。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管还有一些攻坚任务,但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批"新国企"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我们绝不能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争论,而否定改革的成就,动摇改革的方向。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国有企业改革能不能成功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遵循企业发展基本规律,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就一定能成功。
本刊编辑部[8](2011)在《展望央企重组》文中研究说明中央企业重组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后,做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央企如何通过进一步重组做强做大,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流企业,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本组文章不局限于央企间的重组,而是以央企为立足点,把央企参与的多种形式的重组囊括其中,希望从央企重组的背景和历史回顾出发,分析央企重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而更好构建央企重组的模式,展望央企重组的整体趋势。
张培尧[9](2011)在《论国有股权行使制度 ——以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逐渐转化为国有股权,国有股权已经成为国有资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伴随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场全流通和股权多元化趋势在国家出资企业中越发明显。国有股东及其代表在全流通条件下如何行使好国有股权,不仅事关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效率,而且事关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以此为背景,论文选取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作为样本,从法学角度研究新时期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国有股权行使制度。作者通过全面考察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联系现行法律制度和国有股权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国有股权行使的特性,对国有股权行使制度的主体、权利义务、行使方式等实体法规范,以及评价监督、法律责任追究等程序法规范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主要以公司治理理念而非政府行政管理思维来规范企业国有股权行使。这一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贯穿并困扰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虽然国有股权继承了国家所有权的某些特点,但其行使制度要在公司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进行构建。然而,国有股权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公共权利,具有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双重特点,这就说明国有股权行使必定存在与一般股权不同的特质。由于论文是在国有资本控股条件下研究企业国有股权行使,因此通过与国有独资和私有资本控股进行比较后发现,国有控股条件下的国有股东地位与国有股权控制具有明显的特征,前者主要体现在人事控制方面,后者主要表现为超控股东地位。这一结论与国有股权实践表现不谋而合,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可以概括为国有股权“过度控制”表象掩盖下的国有股东“失控”事实。除去国有股权属性导致的所有者“泛化”现象,及存在于国有股东及其委派代表之间的“代理成本”等客观因素外,对企业施加过多无谓的政府管制,国有股东代表偏爱行政方式而不屑于行使股权,以及忽视民事赔偿责任追究机制构建都构成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利益平衡是法律制度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在国有企业治理和国有股权行使领域体现得十分充分。文章提出解决国有股权“过控”掩盖下“失控”问题的理论路径要建立在对公司治理与政府管制两种企业治理观念的取舍或曰平衡上。在企业内部国有股权行使方面,务必坚持公司治理理念,以实现股权行使效率并照顾到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这也构成国有股权行使制度的重要方面;而在国有股东系统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监督领域,也需要适度的政府管制活动存在,以引导国有企业朝着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国外在国有企业治理领域的有关规范和做法,论文主张国有股权行使应放在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与环境背景下予以考虑。从具体内容而非形式上看,该种治理模式包括国有股东自身治理、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三个层次。而不是简单的公司机关设置以及内部权力机构制衡问题,也不是股东单边治理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问题——或者,这些已经在一般企业讨论中被人们过多关注了,而无从体现国有股权行使的个性与需求。了解以上论述思路和结论后,论文接下来便是对国有股权行使具体制度的建议与安排,对此文章分为实体与程序两部分进行讨论。在实体法部分,重点研究了主体制度、权利义务及行使方式等内容。结合学界有关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地位与职能的研究成果,作者提出建立以国有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国有股权行使主体制度体系,充当国有股东的国有控股公司必须具备商业化、专业化和私法化的特点,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难以胜任这一角色。在国有股东代表选聘方面,需要严格遵守市场化机制,其权利与义务也要在公司法框架下予以规范,关心并实际享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同时依法承担剩余风险。可能但并非没有意义的“老调”是文章建议在人大下面设立企业国有资产委员会,以取代目前的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地位,该举措使得文中屡次提及的信托理论更有用武之地,以此支持国有资产信托理论和国有股权信托行使方式——当然,其中也不乏创新性观点。除此之外,完善国有股权行使方式与范围主要是要改进控股权的运用观念与手段,重点是引进“特别股”以及运用信托方式拓宽行使途径等。同时,作者对于国有股权行使过程中的国有股权转让、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及恶意并购等问题发表了相关意见。在权利义务方面,论文创造性地提出国有股东及其代表应承担控股与信托两方面义务,这是针对不同权利主体所进行的划分,但义务的核心是要强调对于财产利益的尊重与保护。在程序法部分,论文重点研究了国有股权行使的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程序制度。作者紧紧抓住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国家出资企业及中小股东的财产利益不放,指出在此领域目前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视行政问责与刑事处罚,而忽视权利主体的财产利益保护。无论是评价监督中的评价指标设计,还是责任追究中的程序调查与诉讼,无不表现出这一特点。解决的思路是充分重视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中的财产利益要素,对违法行使国有股权的行为科以严厉的财产性责任,以弥补权利主体的利益损失,同时也是对侵权行为的有力震慑。论文着重关注了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国家出资企业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主体的财产保护机制,并以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原告制度为例进行了论证。
肖波[10](2010)在《央企改革者李荣融的光荣与梦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称球迷,爱好足球篮球;实干、勤奋、坚韧、坦诚、专注,喜欢向下属推荐书籍,被外界称为国资守护人:这就是李荣融。 8月24日,66岁的李荣融像一位老船长一样,卸任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一职,正式告别他掌舵7年的央企“航空母舰”——国资委。担任国资委首任主任一?
二、李荣融:积极推进大企业重组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荣融:积极推进大企业重组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2.1.3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2.1.4 关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
2.2.3 中央企业重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章 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3.1 中央国有企业重组与国际竞争力理论 |
3.1.1 中央企业的内涵 |
3.1.2 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
3.2 增强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
3.3 重组是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
3.4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的解释说明 |
3.5 基于中央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
3.5.1 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
3.5.2 中央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内涵 |
第4章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重组历程 |
4.1 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 |
4.1.1 规模总量 |
4.1.2 发展速度 |
4.1.3 经济地位 |
4.1.4 运营效益 |
4.1.5 行业布局 |
4.2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沿革 |
4.2.1 起步阶段(2003 年—2010年) |
4.2.2 发展阶段(2010年—2013年) |
4.2.3 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
4.3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模式 |
4.3.1 横向联合 |
4.3.2 纵向联合 |
4.3.3 混合重组 |
4.3.4 海外并购 |
4.4 中央企业重组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
4.4.1 主要成效 |
4.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章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 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
5.1.1 世界500强企业概述 |
5.1.2 我国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地位 |
5.2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比较分析 |
5.2.1 中国央企与世界500强的多维度比较 |
5.2.2 中央企业国际化的成就与差距 |
第6章 中央企业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
6.1 基于AHP方法的实证分析 |
6.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6.1.2 实证分析过程 |
6.2 中央企业重组案例分析 |
6.2.1 横向并购:南北车强强联合 |
6.2.2 纵向并购: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蓝图 |
6.2.3 混合并购:华润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
第7章 国外大型企业并购重组的比较与借鉴 |
7.1 世界五次企业并购重组的浪潮 |
7.1.1 第一次并购浪潮:横向为主的并购 |
7.1.2 第二次并购浪潮:纵向为主的并购 |
7.1.3 第三次并购浪潮:混合为主的并购 |
7.1.4 第四次并购浪潮:金融杠杆为主的并购 |
7.1.5 第五次并购浪潮:跨国为主的并购 |
7.2 美国和日本的大企业成长模式 |
7.2.1 美国的企业并购重组 |
7.2.2 日本的企业并购重组 |
7.3 比较与借鉴 |
第8章 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8.1 外部环境提升策略 |
8.1.1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央企战略转型新飞跃 |
8.1.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筑央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8.2 内部环境提升策略 |
8.2.1 通过行业重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中央企业发展活力 |
8.2.2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
8.2.3 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8.2.4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
参考文献 |
附表1; 2003年-2015年央企国内重组概况 |
附表2:中央企业海外并购概况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脉络、实施效果、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历史背景与主要含义 |
(一)历史背景 |
(二)主要含义 |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与成效 |
(一)试点的主要内容 |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优化资本结构、扭亏脱困的结合 |
(三)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没有实现国企的市场化 |
三、在企业股权结构改革中探索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
(一)股权结构改革的有限进展 |
(二)“规范董事会”并不规范 |
四、从现代企业制度到混合所有制 |
(一)股权结构的重要性 |
(二)混合所有制的必然性 |
五、小结 |
(5)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0.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0.2.1 中央企业的由来及其概念界定 |
0.2.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0.2.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概念界定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0.4.1 可能的创新 |
0.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1 企业重组理论 |
1.1.1 边界理论 |
1.1.2 交易成本理论 |
1.1.3 市场势力理论 |
1.1.4 委托代理理论 |
1.1.5 资源基础理论 |
1.1.6 企业成长理论 |
1.2 国际竞争力理论 |
1.2.1 绝对优势理论 |
1.2.2 比较优势理论 |
1.2.3 竞争优势理论 |
1.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1.3 关于企业重组文献综述 |
1.3.1 企业重组问题研究的新发展 |
1.3.2 关于国有企业重组问题的研究 |
1.3.3 关于中央企业重组问题的研究 |
1.4 关于企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
1.4.1 企业竞争力理论新发展 |
1.4.2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
1.4.3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
第2章 国有企业性质与功能定位 |
2.1 企业性质的再思考 |
2.1.1 企业性质的传统观点 |
2.1.2 现代企业性质的再思考:一个产业组织视角 |
2.2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 |
2.2.1 国有企业性质研究的新进展 |
2.2.2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 |
2.3 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 |
2.3.1 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
2.3.2 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3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历程 |
3.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起步阶段(2003 年-2004 年) |
3.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发展阶段(2005 年-2007 年) |
3.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深化阶段(2008 年-2010 年) |
3.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攻坚阶段(2011 年至今) |
第4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理论分析 |
4.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 |
4.1.1 中央企业自身的动因 |
4.1.2 产业组织发展的动因 |
4.1.3 国家竞争层面的动因 |
4.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分析 |
4.2.1 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 |
4.2.2 规模经济的不确定性 |
4.2.3 产业结构的不确定性 |
4.2.4 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 |
4.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分析 |
4.3.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边界分析 |
4.3.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垄断问题分析 |
第5章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
5.1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5.1.1 中央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
5.1.2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3 加快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
5.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
5.2.1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
5.2.2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
5.3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国外有关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
5.3.2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问题的研究 |
5.3.3 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一个交易成本的考察 |
6.1 零交易成本下企业战略重组问题分析 |
6.1.1 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 |
6.1.2 零交易成本下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 |
6.2 正交易成本下企业战略重组问题分析 |
6.2.1 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 |
6.2.2 正交易成本下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 |
6.3 正交易成本下央企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
6.3.1 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 |
6.3.2 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
6.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博弈分析 |
6.4.1 央企战略重组的选择博弈分析 |
6.4.2 央企战略重组阻扰博弈分析 |
6.4.3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囚徒困境分析 |
6.4.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7章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分析 |
7.1 战略重组成功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
7.1.1 中国建材集团简介 |
7.1.2 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重组历程 |
7.1.3 重组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7.1.4 战略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
7.2 战略重组拖累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失败案例分析 |
7.2.1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简介 |
7.2.2 中国中钢集团重组历程 |
7.2.3 重组对中钢集团竞争力的影响 |
7.2.4 战略重组拖累中钢集团竞争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
7.3 案例比较与启示 |
第8章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8.1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 |
8.1.1 交易成本与央企战略重组市场化模式创新 |
8.1.2 央企分类改革与央企战略重组市场化模式创新 |
8.1.3 央企战略重组的市场化模式构建 |
8.2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
8.2.1 加快完善中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
8.2.2 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 |
8.2.3 完善央企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 |
8.3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制度创新 |
8.3.1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内部治理制度创新 |
8.3.2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外部制度创新 |
8.4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
8.4.1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
8.4.2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
8.4.3 战略重组与央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完善 |
8.5 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8.5.1 推进中央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
8.5.2 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创新 |
8.5.3 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监管制度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要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国有经济监管的研究 |
1.2.2 关于国有企业监管的研究 |
1.2.3 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 |
1.3.3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需完善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
1.5.1 本文研究的难点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
1.5.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3 本文可能的贡献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及借鉴 |
2.1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概念内涵 |
2.1.1 财产、资产与资本 |
2.1.2 国有财产、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
2.1.3 产权、所有权与所有制 |
2.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 |
2.2.2 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2.2.3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2.3 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
2.3.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4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及其启迪 |
2.4.1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及其特点 |
2.4.2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
3 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1978-1992) |
3.1 理论背景分析 |
3.1.1 启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
3.1.2 企业扩权的政策背景 |
3.1.3 业界初探的学术背景 |
3.2 理论内容分析 |
3.2.1 指导思想 |
3.2.2 监管目的 |
3.2.3 监管体制 |
3.2.4 监管方式 |
3.2.5 监管内容 |
3.3 实践效果分析 |
3.3.1 监管结果 |
3.3.2 问题分析 |
4 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1993-2002) |
4.1 理论背景分析 |
4.1.1 推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
4.1.2 搞活企业的政策背景 |
4.1.3 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 |
4.2 理论内容分析 |
4.2.1 指导思想 |
4.2.2 监管目的 |
4.2.3 监管体制 |
4.2.4 监管方式 |
4.2.5 监管内容 |
4.3 实践效果分析 |
4.3.1 监管结果 |
4.3.2 问题分析 |
5 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产阶段(2003-2007) |
5.1 理论背景分析 |
5.1.1 全面改革的时代背景 |
5.1.2 做强国企的政策背景 |
5.1.3 百家齐鸣的学术背景 |
5.2 论内容分析 |
5.2.1 指导思想 |
5.2.2 监管目的 |
5.2.3 监管体制 |
5.2.4 监管方式 |
5.2.5 监管内容 |
5.3 实践效果分析 |
5.3.1 监管结果 |
5.3.2 问题分析 |
6 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2008- ) |
6.1 理论背景分析 |
6.1.1 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 |
6.1.2 做优国资的政策背景 |
6.1.3 兼收并蓄的学术背景 |
6.2 理论内容分析 |
6.2.1 指导思想 |
6.2.2 监管目的 |
6.2.3 监管体制 |
6.2.4 监管方式 |
6.2.5 监管内容 |
6.3 实践效果分析 |
6.3.1 监管结果 |
6.3.2 问题分析 |
7 结语: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
7.1 理论概述 |
7.2 问题探讨 |
7.2.1 关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 |
7.2.2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 |
7.2.3 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问题 |
7.2.4 关于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护问题 |
7.3 对策建议 |
7.3.1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
7.3.2 坚持两项监管原则 |
7.3.3 完善三种监管方式 |
7.3.4 实现四个监管目标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9)论国有股权行使制度 ——以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与研究范围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已有研究的主要情况 |
(二)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 依然存有争议的问题 |
三、论文内容结构及预期创新 |
(一) 主题及论证思路 |
(二) 预期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有股权行使及其法律关系分析 |
第一节 国有股权的基本属性 |
一、国家所有权的性质 |
二、国有股权的公共权利本质 |
三、国有股权的公私混合法行使特征 |
第二节 国有股权行使产生的经济关系及法律规制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与国有股权行使 |
二、国有股权行使法律关系重构——基于委托代理论的反思 |
第二章 国有控股权行使的特性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及其生存价值 |
一、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
二、股权多元化条件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生存价值 |
第二节 国有股权行使的特性分析:规范分析的角度 |
一、国有股权控制的特殊性:源与国有独资公司的比较 |
二、国有股东的超控股东地位:源与一般控股公司的比较 |
第三节 国有股权行使存在的问题:实证分析的角度 |
一、国有股权“过控”——以四川长虹坏帐案和隧道效应为例 |
二、国有股权“失控”——以中航油事件和洞庭水殖MBO 案为例 |
三、小结 |
第三章 国有股权行使的思路及其理论解析 |
第一节 公司治理抑或政府管制:解决“过控”与“失控”的理论路径 |
一、公司治理与政府管制的相关界定及其博弈解析 |
二、为什么是公司治理 |
第二节 国有控股条件下公司治理模式的确定 |
一、他山之石: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治理经验 |
二、确定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三、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治理模式的确定与架构 |
第三节 公司治理思路下国有股权行使制度的框架 |
一、国有股权行使现行规范及评价 |
二、国有控股权行使制度的框架、目标与原则 |
第四章 国有控股权行使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
第一节 国有股权行使主体的限定因素 |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启发 |
第三节 建立以国有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国有股权主体制度 |
一、国有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
二、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控制特征 |
三、国有股东代表制度 |
四、与主体制度相关联的机构改革思路 |
第四节 健全与国有股权主体相关的其他制度 |
一、改革授权经营制度的建议 |
二、完善国有股东用人机制 |
第五节 国有股权行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一、国有股东及其代表的权利 |
二、国有股东及其代表的义务 |
第五章 国有控股权行使方式的改进 |
第一节 控股权运用观念和方式的改进 |
第二节 引进“特别股”拓展国有股权行使途径 |
一、黄金股 |
二、优先股 |
第三节 国有股权的信托行使方式 |
一、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计划:来自实证角度的考察 |
二、国有股权信托行使的制度基础及其优势:基于历史角度的考察 |
三、国有股权信托行使方式的架构:以受托人制度为重点 |
第四节 国有股权行使方式改进的相关问题 |
一、国有股权的转让 |
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
三、恶意并购 |
第六章 国有股权行使的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股权行使评价监督的缺陷及完善思路 |
一、公司外部评价监督 |
二、公司内部监督 |
第二节 国有股东及其代表的控股责任与信托责任分析 |
一、国有股权行使责任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二、信托责任——以国有资产所有人为权利主体 |
三、控股责任——以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中小股东为权利主体 |
第三节 国有股东民事责任的诉讼追究机制 |
一、民事责任诉讼追究的现实困境 |
二、国有股权行使民事责任的公益诉讼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李荣融:积极推进大企业重组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高玉婷. 辽宁大学, 2016(03)
- [3]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脉络、实施效果、发展方向[J]. 张文魁.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03)
- [4]山东省管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绩效研究[J]. 孙国茂. 公司金融研究, 2015(04)
- [5]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09)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 吕晓华. 武汉大学, 2012(05)
- [7]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评估(2002-2007年)[A]. 陈泰锋. 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 2012
- [8]展望央企重组[J]. 本刊编辑部. 现代国企研究, 2011(11)
- [9]论国有股权行使制度 ——以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D]. 张培尧.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10]央企改革者李荣融的光荣与梦想[N]. 肖波. 证券时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