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2)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抗血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认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 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 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 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 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 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 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 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刘美娜[2](2021)在《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文中提出单线态氧(1O2)是氧的一种高活性形式,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和生物毒性,可以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RNA和DNA等多种生物目标。目前,光照光敏剂是制备单线态氧的常用方法,且该法产生的单线态氧在体外具有溶栓作用—能够在蛋氨酸位点将纤维蛋白原氧化,从而阻止聚合纤维的形成,具有一定抗凝(溶栓)作用。虽然此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光源有限的穿透能力,部分组织中的分子氧含量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光敏剂生产单线态氧的策略的应用。此外,理想的光敏剂需要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两亲性,低毒等特点,理想光敏剂的开发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4+2]环加成反应,单线态氧可以和萘,蒽以及吡啶酮等化合物反应生成内过氧化物(Endoperoxide)储存单线态氧,而且在一定的温度下,内过氧化物又可以转化为原始结构,同时释放单线态氧。因此,本论文选用萘作为单线态氧载体,用PAMAM dendrimer或聚乙二醇(PEG,polyethyleneglycol)对其进行修饰以增强水溶性(提高其进入血液循环的能力),设计了两类新型内过氧化物,希望为血栓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随后我们进行了相关制备与分析,并将制备出的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进行了抗凝血(溶栓)测试实验,发现该内过氧化物具有抗凝(溶栓)的潜能。
郭敏[3](2021)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联用替罗非班两种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示靶血管病变明确并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的3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非ST段抬高心梗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随机分为对照组A(49例,PCI术)、观察组A(53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随机分为对照组B(48例,PCI术)、观察组B(50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心梗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50例,PCI术)、观察组C(52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六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六组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脏功能指标(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78%、6.00%、5.76%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10.20%、8.32%、1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观察组A与对照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A和观察组C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降(P<0.05),且观察组A和观察组C各组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小时观察组B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B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B(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A与对照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术前的BNP、LVEF及LVEDD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随访时,六组患者的BNP和LVEDD有所降低,LVEF有所升高,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BNP和LVEDD皆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LVEF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A较对照组A在BNP、LVEF及LVEDD指标上的改善更明显(P<0.001)。4.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的总发生率9.43%、6.00%、9.62%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16.32%、16.66%、1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皆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7.55%、8.00%、9.61%皆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4.08%、4.16%、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相比,次要出血、主要出血及致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六组的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水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BNP、LVE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替罗非班能够减少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与AMI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刘少华[4](2021)在《基于Meta分析比较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中认为目的:运用Meta分析统计方法,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医师对PCI患者的抗血栓药物品种选择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包括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和Wan Fang Data、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选择“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为检索时间区间段,收集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研究项目设置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按照标准对搜索得到的数据库文献逐一筛选,最终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手册5.1.0版的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本研究所有文献的结果数据运用Rev Man5.3和stata15.0软件进行Meta统计分析。结果: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被筛选纳入本研究。收集所纳入16篇文献里面的数据资料,对比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后的两组数据,运用Rev Man5.3和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有效性指标:全因性死亡[RR=0.83,95%CI(0.75~0.91),P=0.0001<0.05]、中风事件[RR=0.84,95%CI(0.71~0.98),P=0.03<0.05]、心肌梗死事件[0.79,95%CI(0.72~0.87),P<0.00001]、心脏不良事件[0.69,95%CI(0.50~0.97),[P=0.03<0.05]、支架血栓事件[0.61,95%CI(0.42~0.89),P=0.01<0.05]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Egger检验法评估全因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指标的文献发表偏倚性风险,结果显示研究指标的P>|t|值为0.908,表明文献发生发表偏倚的风险较小。2.安全性评价指标:总出血事件[RR=1.14,95%CI(1.01~1.29),P=0.03<0.05]、大出血事件[RR=1.22,95%CI(1.08~1.37),P=0.001<0.05]、轻微出血事件[RR=1.35,95%CI(1.09~1.66),P=0.005<0.05]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困难事件[RR=1.71,95%CI(0.97~3.03),P=0.07>0.05]及心动过缓事件[RR=1.01,95%CI(0.89~1.16),P=0.8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Egger检验法评估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指标的文献发表偏倚性风险,结果显示研究指标的P>|t|值为0.129,表明文献发生发表偏倚的风险较小。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在有效性方面:全因性死亡、中风、心肌梗死、心脏不良事件指标的具有相对较低的发生风险;但是在安全性方面:总出血、大出血、轻微出血事件指标的发生风险则相对较高,呼吸困难及心动过缓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PCI患者,建议临床优先选用替格瑞洛进行抗血栓治疗,但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防止出血事件的发生。对于存在明显出血风险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或凝血指标异常的患者,推荐选择氯吡格雷。
刘雅梦[5](2021)在《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 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 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评价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是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共纳入120名确诊为ACS并需要进行PCI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60例,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3个月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包括PT、INR、APTT、TT)、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等指标,并随访统计3个月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测定各组组内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3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用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有统计学差异,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3.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3个月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用药后1个月、3个月PT、INR、APTT、T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用药后1个月、3个月PT、INR、APTT、T 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了入组120名患者规律用药3个月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出血、胃肠道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总体发生情况相对较少,安全性显着。结论:对于老年ACS患者,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血小板参数方面与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相当,吲哚布芬还具有一定的抗凝能力,且胃肠道不适、出血、MACE事件等不良反应事件风险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王家杰[6](2021)在《ACS患者PGRN水平、临床危险因素和MACE事件分析及不同血脂水平STEMI患者血浆PLA2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本中心ACS病人信息,明确本中心ACS的组成结构。通过统计学分析ACS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比较ACS与稳定性心绞痛在临床危险因素和住院MACE之间的差异。了解危险因素与住院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预测ACS的独立危险因素。揭示血脂水平与Lp-PLA2浓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探讨血浆颗粒蛋白前体(PGRN)水平与ACS的相关性,评价其对ACS各亚组(UA、NSTEMI、STEMI)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2019年兰大一院心脏中心病例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ACS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比较ACS与稳定性心绞痛在临床危险因素和住院MACE之间的差异。了解危险因素与住院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高脂血症和血脂正常的STEMI患者血清中Lp-PLA2的浓度,检测ACS和CAG正常的人群血浆血清中颗粒蛋白前体(PGRN)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各组(UA-NSTEMI-STEMI),PGRN水平逐渐下降。Spearman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GRN水平与年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以及单核细胞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LVEF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GRN水平是影响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临床危险因素和MACE事件分析显示,年龄、CK、CKMB是区分ACS各亚组的3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水平、LDL-C、HDL-C、CK、CKMB、同型半胱氨酸是区分心肌梗死与否的预测因素。做后续分析了解到,前面提及的ACS危险因素、患者MACE事件两者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但MACE事件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心源性休克与死亡呈显着正相关,支架内血栓与心梗再发呈显着正相关。最后将不同LDL-C水平的STEMI患者进行研究发现,TC、HDL-C和PLA2是预测STEMI患者LDL-C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PGRN水平与ACS发生相关,且有望作为诊断STEMI的新型标志物。年龄、CK、CKMB是区分ACS各亚组的3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水平、LDL-C、HDL-C、CK、CKMB、同型半胱氨酸是区分心肌梗死与否的预测因素。TC、HDL-C和PLA2是预测STEMI患者LDL-C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结果具有临床意义,并且对ACS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麻醉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7](2020)在《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
许俊堂[8](2020)在《关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常用口服抗血栓药物包括两大类,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在使用抗血栓药物之前,应常规评估出血风险,及早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提高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措施包括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给予抗凝管理,进行医师培训和患者教育。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口服起效快,常规使用不需要监测和调整剂量,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肝、肾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后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用药前应仔细评估出血和缺血/血栓风险,选择合适药物组合及DAPT的时程。
党志侨[9](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类心脏病[1]。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冠心病患病率为1%(城乡合计),冠心病死亡率在人群总死亡中占比15.2%,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占比37%。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其中高龄冠心病患者比例也在增加[1]。当前证据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然是大部分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2]。然而高龄、体外循环仍然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同时,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较高,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本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并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开展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提供有临床价值的经验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具有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34例;年龄为(61.4±3.9)岁,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老年组(≥70岁)和对照组(<70岁)。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冠脉搭桥术前准备,术中常规经正中胸骨切口入路,采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脏表面局部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辅助完成手术。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合并基础疾病、心脏彩超评估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再血管化桥支数;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共126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患者死亡3例,其中老年组2例,对照组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虽然老年组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1±0.4与 3.0±0.8,P>0.05),但老年组手术时间(176.5±31.1 min 与 189.2±36.2 min,P<0.05)及血管桥吻合数量(2.8±0.5与3.0±0.6,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使用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的比例(87.8%与 92.9%,P>0.05)、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233.9±52.7 ml 与 212.3±65.6ml,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4.9±15.5 h 与 20.4±12.4h,P>0.05)、ICU 停留时间(31.6±23.9 h 与 25.7±19.0 h,P>0.05)、术后住院时间(14.8±9.3 d与12.6 ± 7.6d,P>0.05)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老年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均较低(4.8%与1.1%,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均无心脏事件死亡,两组术后6月时LVEDD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1.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够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安全进行,尤其是高危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率高,但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术后6个月内随访患者预后良好。3.老年高危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临床疗效,远期冠脉血管通畅率和死亡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10](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二、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综述 |
1.1 血栓简介 |
1.1.1 血栓研究的发展 |
1.1.2 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触发机制 |
1.1.3 血栓的形成 |
1.1.4 抗血栓药物 |
1.1.5 抗血栓药物的局限性 |
1.2 内过氧化物 |
1.2.1 蒽类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2 蒽内过氧化物的诱导释放 |
1.2.3 2-吡啶酮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4 萘内过氧化物的热释放 |
1.2.5 水溶性萘类内过氧化物的研究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2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药品 |
2.2.2 材料和仪器 |
2.2.3 G5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表征和结果分析 |
2.2.4 m PEG-G4 PAMAM dendrimer-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表征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药品 |
3.2.2 材料和仪器 |
3.2.3 PEG-naphthalene型内过氧化物的设计与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和双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1H NMR |
3.3.2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和双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
3.3.3 单聚乙二醇萘内过氧化物的核磁分析 |
3.3.4 抗凝血活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观察指标 |
3 实验室检测 |
4 疗效评定 |
4.1 无复流现象的评价 |
4.2 出血事件根据REPLACE-2 研究出血评分标准分为非致命性出血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结果比较 |
3 比较各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 |
4 比较各组患者的BNP、LVEF及 LVEDD |
5 比较各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 |
6 比较各组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 |
7 比较各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 |
8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基于Meta分析比较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心血管疾病简介 |
2.治疗手段 |
3.PCI常用抗血栓药物 |
4.现状及研究特点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的筛选与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2.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3 研究结果 |
3.讨论 |
3.1 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栓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
3.2 本研究异质性分析 |
3.3 纳入文献质量及发表偏倚性分析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血管疾病常用抗血栓药物的特点介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吲哚布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ACS患者PGRN水平、临床危险因素和MACE事件分析及不同血脂水平STEMI患者血浆PLA2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ACS的定义 |
1.2 ACS 流行病学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人群组成结构 |
3.2 ACS 临床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 MACE 事件分析:单中心结果 |
3.3 血浆颗粒蛋白前体(PGRN)水平与 ACS 的相关性 |
3.4 不同 LDL-C 水平的 STEMI 患者血浆 CRP、LDL-C 和 LPA2 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浆颗粒蛋白前体(PGRN)水平与ACS的相关性 |
4.2 ACS临床危险因素和MACE事件单中心队列研究 |
4.3 不同LDL-C水平STEMI患者血浆CRP和 PLA2 表达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四、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栓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抗血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02)
- [2]水溶性内过氧化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凝研究[D]. 刘美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D]. 郭敏. 青岛大学, 2021
- [4]基于Meta分析比较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D]. 刘少华. 宜春学院, 2021(08)
- [5]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D]. 刘雅梦.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ACS患者PGRN水平、临床危险因素和MACE事件分析及不同血脂水平STEMI患者血浆PLA2表达的研究[D]. 王家杰. 兰州大学, 2021(11)
- [7]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麻醉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华医学杂志, 2020(39)
- [8]关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安全性[J]. 许俊堂.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08)
-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D]. 党志侨.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标签:对照组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替格瑞洛论文; 抗血小板药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