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TSC-8VSB接收芯片中数字解调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棒[1](2019)在《64QAM解调数据并行载波恢复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等领域近年来对信息传输速率的要求从数百Mbps增长到数Gbps甚至在某些领域应用需求达到了数十Gbps。由于硬件芯片性能的限制,仅仅依靠单链串行数据处理方案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并行化处理方式是目前及今后几十年内电子学信息处理的主要方案之一,接收系统数字信号并行化处理技术将是高性能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数字解调系统中载波恢复算法是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主要功能是补偿载波频偏,相偏,改善接收解调系统误码性能。本论文从解调系统并行化结构出发,通过对多种常用载波恢复算法的理论分析,完成了相位域下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方案设计及改进以及与基于数字锁相环结构的性能仿真对比,同时通过硬件验证的方法,验证算法方案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首先,基于对国内外大容量通信和并行解调常规方案等动态的了解,论文开展了数字解调系统并行架构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架构模型,完成了基于APRX并行架构的数字解调系统模型的建立,确定了零中频数字解调结构作为本论文的数字解调系统模型。其次,对基于数字锁相环(DPLL)的载波恢复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采用的零中频数字解调结构的特点,选用其中以面向判决反馈为基本思想的鉴频鉴相(PFD)算法作为核心算法。同时又根据实际硬件验证过程中出现的相位随机变化问题,加入DD算法提高算法精度。论文所形成PFD+DD双模式算法可以完成对相位随机变化的补偿,但其仍然存在捕获频偏较小的不足。针对上述双模式算法的不足,论文完成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载波恢复算法方案设计。论文首先基于串行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设计完成了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串行载波恢复算法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完成了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并行载波恢复算法方案设计。论文仿真验证了并行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的可行性,验证了并行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捕获频偏大,收敛速度快的特点。论文研制了并行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硬件模块,搭建了实验验证平台,在外场条件下验证了论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并行相位域下基于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的外场链路误码率可达1E-9等级。
吴川[2](2011)在《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广播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自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变革后的第二次彻底的革命,并将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技术变革,全球各国家都在全面制定和部署自己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并且都详细地规划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广播电视转换的过渡方案和计划。美国于2009年6月已停播所有模拟电视信号的发送,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而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也于2010年完成了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而我国于最近颁布自主研发的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标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行业标准,并预期在2015年彻底关闭全国模拟电视广播,并实现数字电视广播的全面覆盖。目前,数字电视解调芯片作为广播数字电视系统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众多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当前数字电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并讨论了包括帧同步偏差、采样偏差、载波偏差、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等影响数字电视接收解调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同步、信道估计均衡等关键模块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然后结合欧洲第二代卫星数字电视(DVB-S2),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行业标准(CMMB)等标准提出了在低噪声、恶劣多径信道下的同步方案,同时针对多载波系统,结合了CMMB和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标准(DTMB),提出了基于频域导频和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的解调算法和优化的硬件结构,并针对单频网络环境和高速移动信道的特点,设计了高性能低复杂度的长回波消除电路和ICI消除电路。另外,论文还对单载波调制系统中的均衡技术做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美国地面传输标准(ATSC)和DTMB的单载波传输模式中,分别提出适用于两种不同地面传输标准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案,并优化了硬件结构。在研究数字电视解调器同步、信道估计均衡等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几种新颖的算法和硬件结构以提高解调器的各项性能,减少芯片硬件消耗:(1)通过DVB-S2传输特点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低噪声环境下的帧同步算法,该算法能在低至-2.35dB的信噪比、5MHz的载波偏差环境下快速地实现帧同步,并能通过帧长度的判断,自动识别调制方式,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对抗恶劣卫星信道干扰的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硬件,减小了帧同步的硬件消耗。(2)通过对CMMB系统帧传输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对抗多径信道干扰的整数频偏估计算法。不同于传统OFDM系统中采用的连续导频估计整数频偏的方法,该算法利用CMMB帧结构中的同步信号,采用连续数据互相关的方式消除信道干扰,从而提高整数频偏估计在恶劣的多径衰落环境下的性能,加快了载波同步的速度。(3)在单频网络环境下,当多径时延超过OFDM传输系统的保护间隔的情况下,系统会产生严重的符号间干扰(ISI)。本文结合DTMB系统提出了判决反馈信号重构的方法,有效地消除了长多径环境下的ISI,提高了数字电视解调器的性能,同时优化了硬件实现结构,减小了硬件消耗。(4)针对高速移动的信道环境,本文分析了子载波间干扰(ICI)对数字电视解调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ICI消除方法。该方法采用低复杂度的多普勒估计算法,通过对多普勒频率的估计,控制ICI消除电路的启动。在针对高速移动的环境下,采用迭代消除ICI的方案,有效地消除了接收数据中ICI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性能,同时通过优化电路结构,降低了硬件实现的代价。(5)针对DTMB系统中单载波调制模式,提出了高性能低复杂度的频域均衡方案。相对于传统单载波调制系统中使用的时域均衡技术,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硬件代价,提高单载波系统的性能。根据该均衡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兼容单多载波模式的全模式DTMB解调芯片的硬件架构,通过硬件资源的复用,减小了硬件消耗。(6)结合ATSC解调系统,提出了适用于ATSC的频域均衡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循环重构技术,采用迭代的判决反馈频域均衡结构,有效消除了由于没有保护间隔导致的工CI和块间干扰(IBI)与多径信道导致的ISI,提高了ATSC系统在静态信道和动态信道下的性能。
邓德强[3](2010)在《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文中提出世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发整个电视广播产业链的变革,数字电视的发展是这一变革中的关键环节。伴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高清晰度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从而形成全新的、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电视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数字电视广播主要分为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三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拥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形成了国家标准,在未来十年中将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与发展空间。因此,作为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重要部份,接收端芯片组件的设计与研发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Tuner-SiP芯片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因其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和体积小的特点,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本课题针对当前热门的CMMB标准系统,详细分析了调谐器在增益、噪声和镜像抑制的性能指标,在系统架构方面,通过分析现有的几种主流架构,分析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选用最佳解决方案,实现全集成目标,不需要片外的声表面滤波器,大电容电感等元器件,最大程度上减小体积。通过分析各个模块的性能指标,进行射频前端各模块的电路设计。综合比较,我们选择性能可靠、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可实现量产的RFMC-AR7810调谐器芯片和泰合志恒的TP3001B解调器芯片。同时,通过对现有封装技术的研究,结合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的封装工艺要求,提出SiP封装工艺方案,利用现有的封装设备对接收端芯片进行试封装,然后搭建测试平台,给用户提供一个参考应用环境。最后,通过测试软件对接收端芯片进行检测,效果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本项目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基于CMMB标准的移动数字电视的接收与播放。目前,在国内移动数字电视方兴未艾之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本人在项目中主要工作是针对SiP技术实现含有调谐器与解调器双功能的低成本单一芯片的多种设计方案,展开研究与讨论,寻找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
王天权[4](2010)在《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及全数字解调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信号的自动调制识别及其相应的调制参数估计是通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民用或军用场合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它要求接收机在先验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能正确识别调制信号的类型,并对调制信号进行相应的解调,提取调制参数,如基带信号,载频频率等。近年来,人们针对不同的调制信号提出了许多调制识别的思想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6种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调制识别以及全数字解调方法。早期的调制识别由于人工参与,存在很多人为因素,识别结果因人而异,识别种类也非常有限。本文研究分析了基于时序统计特征的5个参数,通过对信号的瞬时幅度、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做统计处理,可以正确的识别2ASK、4ASK、2FSK、4FSK、2PSK和4PSK这6种调制信号。本文利用Matlab编程产生各种调制信号的数据样本,并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形成特征矢量样本集,对分类器进行训练及测试。综合考虑各种分类器的优缺点,本文设计了分层网络结构的MLP神经网络分类器。该分类器使用BP算法,自适应改变判决门限,每次分类使用全部特征参数,使得系统识别成功率大大提高。经Matlab仿真验证,2ASK识别率为91.67%;4ASK识别率为98.33%;2FSK识别率为95.00%;4FSK识别率为96.67%;2PSK和4PSK识别率为100%,6种调制信号的整体识别率为96.94%。传统的解调系统大都是针对特定调制样式、特定带宽的单一解调系统,因此应用范围有限。本文针对无噪声情况下调制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上述6种调制信号的全数字非相干解调器。这些解调器可以根据调制识别结果快速的对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基带信号和载波频率。整个设计基于QuartusⅡ平台,采用Verilog HDL编程实现。本文最后采用Altium Designer进行PCB设计,制作了A/D数据采集模块和FPGA模块,结合实验室的DSP评估板构建了一个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平台,验证了调制信号的自动调制识别与全数字解调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赖琳晖[5](2009)在《兼容DVB-T/DTMB的数字电视解调器中数字前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逐渐成熟,从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已经是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各种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被相继开发应用,其中欧洲的数字地面电视传输标准DVB-T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中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标准DTMB。目前,作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的核心技术的解调器芯片已经成为众多机构的研发重点,尤其是能兼容两种或多种标准的解调器芯片。作为数字电视解调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前端模块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把中频的数字信号下变频到基带,并有效的降低了信号的采样率,为后级基带处理模块的实时处理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对DVB-T和DTMB标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兼容两种标准的数字电视解调器数字前端模块的设计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在于:1)设计了一种兼容两种标准数字电视解调器数字前端模块的实现方案,确定了具体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硬件结构的优化设计。2)优化设计了一种基于查找表结构的直接频率综合器(DDFS)的新结构,其ROM容量可压缩至344比特;可产生正交的本地载波,其载波的SFDR为63.58dB。在完成数字下变频的同时,仅通过改变DDFS的频率控制字,来完成频偏的补偿。该直接频率综合器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810202482.3。3)采用基于拉格朗日多项式的高性能内插器实现任意采样率变换,同时对传统的Farrow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内插器的运算速度。在完成采样率变换的同时,仅通过改变内插器的频率控制字,可完成对采样钟偏差的补偿。4)所设计的解调器数字前端模块已在Xilinx Virtex-4系列FPGA器件下得到硬件实现和验证,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功能正确,设计达到了预期要求,能够用于兼容DVB-T和DTMB标准的数字电视解调器整机系统中。
王显煜[6](2008)在《TDS-OFDM系统中的时域恢复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数字多媒体视频通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TDS-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以中国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为例,研究了TDS-OFDM系统中的时域恢复技术。本文在传统的数据辅助定时同步的基础上,采用了结合PN序列相位捕获的自同步定时误差检测算法,提出了利用峰值相关结果纠正较大采样偏移的小数因子补偿算法以及通过内插寻找最佳采样位置、对抗多径影响和提高接收性能的相关峰值补偿结构。并通过Matlab仿真,讨论了内插滤波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法,从抗频偏、多径以及大采样偏等角度,分析了定时误差检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了补偿结构的定时误差检测算法在存在多径和较大初始采样偏移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同步性能。本文最后还对以上模块进行了FPGA仿真,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电路。
肜云[7](2007)在《一种USB前端接收的PCTV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是必然趋势,利用PC收看数字电视具有便携、使用灵活等优势。近几年来,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用PC接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也不断出现新技术和新产品。基于USB接口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接收器由前端信道解调模块和后端信源解码模块组成,核心模块是后端信源解码模块。在法国Dibcom公司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解决方案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应用于DVB-T标准数字电视通过USB总线进行接收的系统框架,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现。后端信源解码模块主要在两个方面: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和应用层播放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分别位于中间件Directshow平台的下层和上层。驱动程序实现的关键在于流式微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了流式微驱动的架构和BDA微驱动的层次结构。实现前者的关键在于关键例程的设计与实现、描述器设置和DMA功能的实现流程。在对驱动架构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BDA微驱动的关键例程,并详细叙述了该驱动描述器的各项设置。应用层播放软件的开发包括两项关键技术:过滤器图表的构建技术和基本功能组件过滤器的开发技术。提出两种构建过滤器图表的方法,并进行了比较,用其中一种方法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回放功能。分析了过滤器开发的基本原理,结合图文电视和字幕相关协议,设计实现了图文电视和字幕功能的过滤器。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能在PC端成功实现数字电视播放、图文电视及字幕显示和数字电视节目回放等功能。
刘磊[8](2007)在《基于PC的数字电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广播电视、电信、计算机技术领域间不断的渗透、融合,针对个人PC应用领域的数字电视终端技术的研究已渐渐兴起。基于USB2.0接口的电视接收设备结构简单,不需额外提供电源,具有体积小巧、方便携带等优点。配合微型天线进行接收,特别适合于笔记本电脑收看电视的应用场合。在数字电视PC接收系统中,高频调谐和数字解调功能由硬件模块实现。电视应用软件负责处理主机接收到的节目码流,实现节目播放以及其它业务功能,完成与用户的交互。在深入地研究了DVB-T标准和微软电视技术的基础上,选用法国DiBcom公司提供的DIBCOM7700芯片及其配套方案作为硬件平台,完成了Windows平台下电视应用软件的开发。在深入研究了微软广播驱动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电视应用软件的基本框架,该软件不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具有可移植性。设计并实现了频道扫描、电子节目指南、节目流录制和节目预约功能模块。针对频道扫描和电子节目指南,基于文档对象模型设计出简单的节目数据库,并为此封装了统一的数据库访问接口。针对实时数据流处理环境,设计并实现了节目流录制过滤器,用于存储有关的视频和音频信息。节目预约提供了提醒收看和预约录制两种机制。针对预约引发的各种冲突,提出一种有关预约任务优先级的分配策略。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电视接收软件可以进行实时播放,收看效果比较理想。电子节目指南可以提供一周的节目预告信息。节目录制与预约功能运行正常,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高艺[9](2007)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DTTB)的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在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之后,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国家标准(DTMB)终于公布,各地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商用化正在逐步推进中。国家标准是一个将多载波技术与单载波技术融合的方案,其中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基于清华大学提出的“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Terrestrial Digital Multimedia-Television Broadcasting,DMB-T)传输协议”,该协议采用了多载波调制技术——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因为OFDM多载波调制具有很强的对抗长延时多径的能力,该协议可以支持单频网组网模式来实现大范围的网络覆盖。本论文是在中国国标系统的整体框架之内,主要针对其中的多载波传输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测试设备,同时对于规划网络覆盖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系统支持全部的国标工作模式,达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能够方便的进行网络覆盖质量的评估,并可以对网络覆盖的改善提出建议。在具体设计中,系统支持车载移动运行,并在运行中对覆盖测试所关心的主要参数进行测量并记录,同时利用USB2.0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在PC端实现实时的监测并可以方便的在事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后处理。本论文对数字电视及其覆盖规划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此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各部分功能以及相关的软硬件实现,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定并给出了相应的运行结果。除此以外,本论文还对数字电视的覆盖仿真进行了初步讨论,并给出了利用此测试系统来辅助完善地面数字电视布网的建议。
耿束建[10](2007)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电视的发展,在阐述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原理与特点的基础上,对DVB-T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设备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实现。对数字电视激励器中的部分电路进行了实现和改进,实现了一种基于软核的ASI串行发收模块,简化了FPGA的外围电路,节约了PCB板的空间和成本;实现了基带过采样FIR低通数字滤波器,给出了基于CSD算法优化的实现结构和方法,使滤波器在满足处理性能要求的同时,其硬件实现复杂度大大简化,并减少了资源消耗;还通过Simulink仿真和采用Altera公司的QuartusⅡ软件进行编程设计、波形仿真对数字电视激励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仪器测量和接收实测等方法,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实现和调试,该激励器已能够稳定工作。本文还对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原理和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单频网的实际组网应用进行了实现。
二、ATSC-8VSB接收芯片中数字解调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SC-8VSB接收芯片中数字解调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64QAM解调数据并行载波恢复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高速数字解调器架构 |
1.2.2 载波恢复技术研究国内外动态 |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串行载波恢复算法理论分析及设计 |
2.1 本章概述 |
2.2 解调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方案选择 |
2.3 零中频数字解调系统建模及分析 |
2.4 基于数字锁相环串行载波恢复算法理论分析及设计 |
2.4.1 常用载波恢复算法分析及对比 |
2.4.2 PFD算法理论分析及设计 |
2.5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串行载波恢复算法理论分析及设计 |
2.5.1 卡尔曼滤波器基本原理研究分析 |
2.5.2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的原理分析及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并行载波恢复算法方案设计与分析 |
3.1 本章概述 |
3.2 并行PFD+DD算法结构分析与设计 |
3.2.1 PFD+DD算法并行结构设计 |
3.2.2 双模式转换器模块设计 |
3.2.3 环路滤波器及NCO模块设计 |
3.3 并行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结构分析与设计 |
3.3.1 卡尔曼滤波器并行结构设计 |
3.3.2 锁定检测机(Lock Detector)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波恢复算法仿真验证 |
4.1 本章概述 |
4.2 串行载波恢复算法MATLAB功能仿真 |
4.2.1 PFD+DD双模载波恢复串行算法MATLAB功能验证 |
4.2.2 卡尔曼滤波器载波恢复算法MATLAB功能验证 |
4.3 并行载波恢复算法MATLAB仿真验证与对比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并行载波恢复算法实现及测试验证 |
5.1 本章概述 |
5.2 系统硬件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
5.2.1 射频部分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
5.2.2 高精度时钟管理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
5.2.3 FPGA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
5.3 载波恢复算法硬件实现及测试 |
5.3.1 载波恢复算法硬件实现 |
5.3.2 载波恢复算法硬件平台搭建 |
5.4 载波恢复算法硬件平台测试 |
5.4.1 载波恢复算法及电路板功能测试 |
5.4.2 载波恢复算法通信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电视的优势 |
1.1.2 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 |
1.2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与创新点 |
1.2.1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
1.2.2 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接收解调器体系结构 |
2.1 影响接收解调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 |
2.1.1 帧同步偏差 |
2.1.2 采样偏差 |
2.1.3 载波偏差 |
2.1.4 多径传播和多普勒频移 |
2.2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体系结构 |
2.2.1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结构 |
2.2.2 单、多载波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差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同步技术 |
3.1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同步问题 |
3.2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帧同步 |
3.2.1 基于滑动相关的帧同步技术 |
3.2.2 结合信道估计的帧同步技术 |
3.3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载波同步 |
3.3.1 ATSC系统中载波同步技术 |
3.3.2 CMMB系统中频偏估计算法 |
3.4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采样同步 |
3.5 其他模块设计 |
3.5.1 IQ失配消除模块 |
3.5.2 低复杂度的邻频干扰消除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调制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技术 |
4.1 OFDM原理和系统模型 |
4.2 CMMB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4.2.1 CMMB标准简介 |
4.2.2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4.2.3 ICI消除技术 |
4.2.4 信道估计均衡及1CI消除电路的硬件优化 |
4.3 DTMB多载波模式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4.3.1 DTMB标准简介 |
4.3.2 基于PN序列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4.3.3 单频网下长多径的消除技术 |
4.3.4 信道估计和均衡的硬件结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载波调制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技术 |
5.1 单载波均衡技术介绍 |
5.1.1 单载波时域均衡(SC-TDE) |
5.1.2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 |
5.1.3 单多载波系统中均衡技术的融合问题 |
5.2 DTMB单载波模式中的频域均衡 |
5.2.1 单载波模式下的频域均衡算法 |
5.2.2 算法性能分析和硬件结构优化 |
5.2.3 单多载波融合的DTMB系统结构 |
5.3 ATSC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5.3.1 联合循环重构的频域均衡技术 |
5.3.2 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 |
5.3.3 算法性能分析和复杂度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天线数字电视解调器 |
6.1 MIMO技术介绍 |
6.2 MIMO技术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
6.3 CMMB解调器中Diversity结构的实现 |
6.3.1 Diversity结构的算法设计 |
6.3.2 Diversity结构的硬件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数字电视接收芯片实现和测试 |
7.1 DVB-S2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1.1 FPGA验证平台 |
7.1.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2 CMMB解调器的FPGA、芯片验证 |
7.2.1 FPGA及芯片验证平台 |
7.2.2 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
7.3 DTMB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3.1 FPGA验证平台 |
7.3.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ATSC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4.1 FPGA验证平台 |
7.4.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多径信道参数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3)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
1.2.1 全球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
1.2.2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
1.3 移动数字电视广播发展概况 |
1.3.1 国外发展概况 |
1.3.2 国内发展概况 |
1.4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
1.4.1 国外数字电视标准 |
1.4.2 中国数字电视标准 |
1.5 市场前景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接收端整体架构 |
2.1 数字电视传输过程 |
2.2 接收端的整体架构 |
2.3 调谐器的发展与现状 |
2.4 数字电视调谐器性能分析 |
2.4.1 增益分析 |
2.4.2 噪声分析 |
2.4.3 镜像抑制 |
2.5 调谐器的系统架构 |
2.5.1 一次变频和二次变频 |
2.5.2 零中频和低中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设计 |
3.1 接收端系统模块 |
3.2 接收端功能模块设计 |
3.2.1 前端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2 频率合成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3 锁相环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4 变频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5 增益控制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6 滤波电路设计性能要求 |
3.2.7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3.2.8 电容交叉耦合原理设计 |
3.3 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选择 |
3.3.1 调谐器RFMC-AR7810 |
3.3.2 解调器芯片TP3001B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P 封装接收端芯片 |
4.1 先进封装技术概述 |
4.1.1 SiP 封装技术 |
4.1.2 封装技术与IC 产业结构 |
4.2 SiP 封装工艺方案 |
4.2.1 SiP 封装工艺要求 |
4.2.2 封装载体选择 |
4.2.3 封装结构设计 |
4.2.4 封装料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芯片测试分析 |
5.1 测试系统平台搭建 |
5.2 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性能测试方法 |
5.3.2 BER、RSSI、SNR 介绍 |
5.3.3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4 TS 码流的正确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及全数字解调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数字信号处理(DSP)与DSP芯片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通信信号调制识别与解调基础 |
2.1 数字通信调制信号 |
2.1.1 二进制幅移键控(2ASK) |
2.1.2 多进制幅移键控(MASK) |
2.1.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
2.1.4 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 |
2.1.5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 |
2.1.6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
2.2 采样速率的选取 |
2.3 数字信号正交变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调制识别设计与仿真 |
3.1 调制信号特征参数选取 |
3.2 特征参数仿真与分析 |
3.3 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与仿真 |
3.3.1 神经网络分类器概述 |
3.3.2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分类器 |
3.3.3 分类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1 全数字解调概述 |
4.2 各种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1 2A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2 4A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3 2F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4 4F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5 2P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2.6 4PSK信号全数字解调设计与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ADC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5.2.1 时钟电路设计 |
5.2.2 输入信号差分变换电路设计 |
5.2.3 系统接地设计 |
5.2.4 A/D采集模块PCB与实物 |
5.3 FPGA模块硬件设计 |
5.3.1 配置电路设计 |
5.3.2 锁相环电源设计 |
5.3.3 FPGA模块PCB与实物 |
5.4 DSP模块软件设计 |
5.4.1 DSP与FPGA的接口设计 |
5.4.2 DSP的二次引导 |
5.4.3 数据显示接口设计及硬件系统整体实物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兼容DVB-T/DTMB的数字电视解调器中数字前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数字电视发展现状与研究背景 |
1.2.论文选题依据和动机 |
1.3.数字电视解调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OFDM的数字电视解调器 |
2.1.OFDM技术 |
2.1.1.OFDM技术基本原理 |
2.1.2.OFDM解调器结构 |
2.2.解调器数字前端基本原理 |
2.3.两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 |
2.3.1.欧洲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DVB-T |
2.3.2.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DTMB |
2.4.本章小结 |
第3章 解调器数字前端的设计 |
3.1.数字电视解调器数字前端总体结构 |
3.2.直接数字频率综合器(DDFS) |
3.2.1.DDFS基本原理 |
3.2.2.ROM压缩技术 |
3.3.高性能内插器(INTERPOLATOR) |
3.3.1.减采样内插器原理 |
3.3.2.拉格朗日多项式内插器 |
3.3.2.1.拉格朗日多项式内插器原理 |
3.3.2.2.时域和频域特性 |
3.4.匹配滤波器 |
3.5.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调器数字前端的硬件实现 |
4.1.数字前端总体硬件结构及其参数 |
4.1.1.数字前端总体硬件结构 |
4.1.2.数字前端参数选择 |
4.2.DDFS的硬件实现 |
4.2.1.常用DDFS硬件结构 |
4.2.2.改进DDFS硬件结构 |
4.2.3.DDFS实现结果 |
4.3.高性能内插器的硬件实现 |
4.3.1.高性能内插器的结构 |
4.3.2.Farrow结构内插滤波器 |
4.3.3.NCO硬件实现 |
4.4.匹配滤波器的硬件实现 |
4.5.数字前端仿真平台 |
4.6.本章小结 |
第5章 解调器数字前端模块的FPGA实现 |
5.1.基于FPGA的数字设计流程 |
5.2.XILINX VIRTEX-4系列XC4VSX35器件开发板 |
5.3.行为级仿真结果 |
5.4.硬件综合 |
5.5.FPGA下载与硬件验证 |
5.5.1.硬件测试平台 |
5.5.2.硬件测试结果 |
5.6.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本文工作总结 |
6.2.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和获得专利情况 |
致谢 |
(6)TDS-OFDM系统中的时域恢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媒体视频通信的发展和应用 |
1.2 论文所做的工作及意义 |
第二章 TDS-OFDM 系统传输方案 |
2.1 OFDM 的基本原理 |
2.2 TDS-OFDM 的传输机制 |
第三章 时域恢复技术 |
3.1 简介 |
3.2 采样钟频率偏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3 传统的自同步技术 |
3.3.1 连续时间处理自同步技术 |
3.3.2 离散时间处理自同步技术 |
3.4 内插时域同步 |
小结 |
第四章 采样钟恢复 |
4.1 简介 |
4.2 PN 序列相位捕获 |
4.3 定时误差检测 |
4.4 内插滤波器 |
4.4.1 内插滤波原理 |
4.4.2 内插滤波器的实现 |
4.4.3 几种常用的内插 |
4.4.4 改进多项式优化算法 |
4.4.5 匹配滤波器和内插滤波器的联合设计 |
4.5 环路滤波器 |
4.6 定时误差补偿算法 |
4.6.1 小数因子补偿算法(Decimal Interval Compensation,DIC) |
4.6.2 相关峰值补偿算法(Correlation Peak Compensation,CPC) |
4.6.3 两种定时误差补偿算法的优缺点 |
4.7 算法性能分析 |
4.7.1 定时误差检测算法S 曲线分析 |
4.7.2 定时误差跟踪曲线 |
4.7.3 小数因子补偿结构性能分析 |
4.7.4 算法抗频偏性能曲线 |
4.7.5 算法性能曲线 |
小结 |
第五章 时域恢复的FPGA 实现 |
5.1 可编程逻辑器件简介 |
5.2 时域恢复模块的FPGA 实现 |
5.2.1 PN 序列相位同步的电路实现 |
5.2.2 内插滤波器电路实现 |
5.2.3 定时误差检测器与环路滤波器的电路实现 |
5.2.4 NCO 的电路实现 |
5.3 MATLAB 仿真和FPGA 实现结果 |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早迟门检测器 |
附录B 成型滤波器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一种USB前端接收的PCTV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原理 |
1.3 数字电视系统标准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DVB-T 系统原理 |
2.2 USB 总线技术 |
2.3 COM 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总体设计 |
3.1 DTV 引入PC 的方法选择 |
3.2 系统构成 |
3.3 方案选择及硬件系统平台 |
3.4 本章小结 |
4 流式微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1 驱动程序的开发平台构建 |
4.2 AVStream 架构 |
4.3 BDA 微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PC 端应用层播放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播放器软件系统平台 |
5.2 播放器软件总体设计 |
5.3 数字电视节目回放功能的实现 |
5.4 图文电视和字幕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功能与性能测试 |
6.1 测试设备 |
6.2 工作验证 |
6.3 现场性能验证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PC的数字电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字电视概述 |
1.2 数字电视终端技术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DVB-T 数字电视PC 接收原理 |
2.1 DVB-T 地面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概述 |
2.2 信源编码 |
2.3 节目复用 |
2.4 信道编码和调制 |
2.5 DVB-T 终端的接收流程 |
2.6 数字电视PC 接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3 电视应用软件的架构设计 |
3.1 COM 技术基础 |
3.2 DirectShow 技术 |
3.3 PC 接收功能概述 |
3.4 电视应用软件的架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电视应用软件的开发环境 |
4.2 搜台功能的实现 |
4.3 EPG 功能的实现 |
4.4 节目流的录制 |
4.5 节目预约 |
4.6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单元测试 |
5.2 整体测试 |
5.3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内容和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2章 数字电视覆盖测试以及网络规划的相关知识 |
2.1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
2.1.1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主要国际标准 |
2.1.2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国家标准 |
2.2 数字电视的信道特征 |
2.2.1 大尺度衰落 |
2.2.2 阴影衰落 |
2.2.3 频率选择性衰落 |
2.2.4 时间选择性衰落 |
2.2.5 OFDM 技术 |
2.3 网络规划的要求 |
2.3.1 频率规划 |
2.3.2 接收场强的规划 |
2.3.3 其它 |
2.4 单频网规划方式 |
2.4.1 单频网的方式 |
2.4.2 单频网的应用 |
第3章 地面数字电视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整体设计要求以及实现方案 |
3.2 地面数字电视测试系统的硬件实现 |
3.2.1 有机顶盒参与的实现方案 |
3.2.2 无机顶盒参与的实现方案 |
3.2.3 电源部分实现以及电路板设计 |
3.3 地面数字电视测试系统的软件实现 |
3.3.1 USB 接口单元的软件实现 |
3.3.2 数据库操作的软件实现 |
3.3.3 MPEG2 码流播放的软件实现 |
3.3.4 导航部分的软件实现 |
3.3.5 后处理部分的软件实现 |
3.4 小结 |
第4章 对于数字电视网络规划的仿真 |
4.1 仿真原理简介 |
4.1.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2 仿真参数的获取 |
4.1.3 仿真结果评价标准 |
4.2 仿真结果示例 |
4.2.1 单发射台覆盖范围仿真 |
4.2.2 单频网环境下的覆盖范围仿真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实际测试系统硬件 |
附录 B 实际测试系统软件运行结果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的发展 |
1.2 数字电视的优点 |
1.3 国内外数字电视标准发展情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视广播系统综述 |
2.1 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 |
2.2 电视信号传输方式 |
2.2.1 电缆传输 |
2.2.2 光缆传输 |
2.2.3 微波传输 |
2.2.4 卫星传输 |
2.2.5 超短波传输 |
2.3 电视信号调制技术 |
2.3.1 VSB-AM(残留边带调幅) |
2.3.2 PSK(相移键控) |
2.3.3 QAM(正交调幅) |
2.3.4 OFDM(正交频分复用) |
2.4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 |
2.4.1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构成 |
2.4.2 模拟地面电视广播 |
2.4.3 数字地面电视广播 |
2.4.4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 |
2.4.4.1 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特点 |
2.4.4.2 影响覆盖的主要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单频网 |
3.1 数字电视单频网原理 |
3.2 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应用 |
3.2.1 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主要问题 |
3.2.2 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实现 |
3.2.2.1 系统实施方案 |
3.2.2.2 单频网调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激励器 |
4.1 数字电视激励器原理与技术指标 |
4.1.1 DVB-T数字电视激励器原理 |
4.1.2 DVB-T数字电视激励器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 |
4.2 DVB-T数字电视激励器实现与改进 |
4.2.1 串行码流输入模块的IP核实现 |
4.2.1.1 HOTLink串行发收系统工作原理 |
4.2.1.2 串行发收模块的IP核实现 |
4.2.2 基带过采样滤波器优化设计 |
4.2.2.1 FIR数字插值滤波器原理 |
4.2.2.2 FIR数字插值滤波器优化设计 |
4.2.2.3 FIR数字插值滤波器实现 |
4.3 数字电视激励器性能仿真 |
4.3.1 I/Q失衡 |
4.3.2 相位噪声 |
4.3.3 频偏相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电视发射机 |
5.1 数字电视发射机原理 |
5.2 数字电视发射机的主要部件及特点 |
5.2.1 数字激励器 |
5.2.2 射频功放 |
5.2.3 冷却系统 |
5.2.4 微机监控系统 |
5.2.5 数字电视发射机的特点 |
5.3 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参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ATSC-8VSB接收芯片中数字解调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64QAM解调数据并行载波恢复技术研究及实现[D]. 刘棒.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吴川. 复旦大学, 2011(12)
- [3]SiP封装数字电视接收端芯片组件研发[D]. 邓德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4]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及全数字解调设计与实现[D]. 王天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5]兼容DVB-T/DTMB的数字电视解调器中数字前端设计研究[D]. 赖琳晖.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6]TDS-OFDM系统中的时域恢复算法研究[D]. 王显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7]一种USB前端接收的PCTV技术研究与实现[D]. 肜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基于PC的数字电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刘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9]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艺. 清华大学, 2007(08)
- [10]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耿束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