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琼雅[1](2019)在《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革命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亦是革命斗争实践的智慧结晶,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好和弘扬好革命文化,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革命纪念馆是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平台,是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阵地,也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通过革命纪念馆这一载体来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为探究如何发挥好革命纪念馆作用来推进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笔者以湖南省革命纪念馆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彼此关联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着重分析了革命文化和革命纪念馆之间的内在关系。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的根本目的: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产生的前提;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的动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开发利用的目的。革命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不可取代的重要场所:革命纪念馆是革命历史发展的宝贵记忆;革命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革命纪念馆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其次,通过展开实地调查,了解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作用发挥的具体情况,总结当前革命纪念馆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革命史料有待丰富且缺少系统整合;革命文物保护和革命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革命文化宣传不到位、范围不全面;革命主题特色不突出、教育效果不显着,等等。最后,针对革命纪念馆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进程中重担的重要作用及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第一,加强革命文物史料的征集、保护和整合工作;第二,要注重学术性和准确性,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第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增强革命历史教育效果;第四,精心打造和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构建革命文化传播产业链等等,以助于推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廖润玲[2](2019)在《遵义市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就大力提倡幼儿园建立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建立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成为了建立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传承红色基因,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对学前幼儿进行红色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以遵义市J幼儿园为个案,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作为资料收集的方法。首先,搜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梳理,了解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其次,进入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以及文本收集等方法,对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发主体、目标确立、内容选取以及实施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第三,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挖掘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遇到的难题并揭示其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仅为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园教师,且在进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由于缺乏时间投入导致其想法多于实践,幼儿园教师由于投入精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资源开发;在红色文化课程目标的确立上,J幼儿园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非常模糊且对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确立“大而空”,难以落实;对于红色文化课程的内容筛选也比较单一,并且在转化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且缺乏联系性;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上,J幼儿园的园内“红色”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未顾及幼儿多样化需求;家长参与不积极,难以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社区对课程开发支持不够,影响“红色”园外活动的拓展的;在红色文化课程评价体系上,幼儿园缺乏课程资源开发评价意识,没有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体系。为了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相关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案;其次,应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增强园内沟通,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应构建和谐的家园社区教育体系以促进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展。
李琳[3](2019)在《镇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处补齐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招”。我国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量接近三分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精神塑造,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走向。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和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传统道德体系产生了一定冲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应当引起各级政府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镇江市为例,通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发挥现状进行分析和调研,剖析当前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难题和困境,进而提出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发挥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观、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基础信息,根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所列明的评估维度,引入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结合镇江城市实际,通过主观测评和客观测评两个途径,系统描述和刻画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职能发挥现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足一一项周期长、涉及面广广的庞大—工程,未成年人时期的特殊性和外部环境的发展性决定了其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从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的职能来看,主要包括主体实施、资源供给、管理调控、监督考评等职能。通过数据分析和定性研究,发现目前政府职能发挥主要存在导向偏差、区块局限、协调难题、基层困境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更新理念指导、优化区块协调、完善行为规范、优化保障调解等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政府职能发挥的建议,以期为政府优化职能、提升效能提供参考。
陈旭[4](2019)在《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东北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和地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革命、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川东北红色文化主要以资源的形式为依托。目前在川东北地区有多处革命遗址、多个纪念堂馆、大量的石刻标语等物质形式的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有以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形态存在的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以多种艺术作品形态的存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川东北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职生德育教育的优质文化素材。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技能型人才力量,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撑。习近平同志也时常关注中职教育的前行步伐,关心中职学生的成长。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再加之社会环境复杂,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育问题愈加凸显。川东北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是当前利用红色基因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我们进行德育课改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丰富内容,另一方面川东北红色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需要被继承,需要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经验,采取文献资料分析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再加以对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德育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分析:第一部分,阐述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德育的应用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对川东北红色文化有更好的认知,进行归纳整合,以便更好的开发利用。研究的意义:首先是能够丰富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职德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意义;其次是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推动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促进川东北红色文化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然后是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陈述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概念的阐述。首先阐述红色文化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含义;对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形成、内容及其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出川东北红色文化的优势。然后阐述中职德育的内涵。最后是论述川东北红色文化应用于中职德育的意义。第三部分,设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德育的应用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章中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德育应用出现的问题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应用的路径:聚集社会力量确保川东北红色文化健康发展;深入挖掘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拓宽应用的渠道;革新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方式;完善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学生德育中有效应用的保障机制。
郑丽[5](2018)在《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从世界层面来看,道德是衡量国家发展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全世界各国都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亡。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把道德建设提到了“兴国立人”的战略高度;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学术研究来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伦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巩牢国民思想道德的根基,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雅安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全国其他地区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自身特点。特别是2008到2013年,五年间经历两次大地震,对青少年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伤害。地震后雅安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受到社会各界大力的支援,未成年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特殊的感恩教育和灾后心理重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有很多创新实践。本文选择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背景和典型意义的地区作样本,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雅安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对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府官员和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掌握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状况,并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研究发现的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三部门理论,从家庭、学校、社会、未成年人本身四个维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着重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经验,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本文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依据调查数据,对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总体情况、取得成功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雅安未成年人所在的区域特点和五年间遭遇两次大地震的特殊背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特殊经历,特别是基于精神重建中引进和培育大量的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成功实践,以“第三部门理论”为基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新的第三方主体的,并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特殊背景下,以强化感恩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实践创新的总结和提炼,体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
张青[6](2018)在《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事关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离不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化,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海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充满了机遇,又存在着挑战。“未成年人道德讲坛”是海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进行系统研究。除导论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特色。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海南省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创设了“未成年人道德讲坛”。“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主要内容为爱国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明礼诚信教育和感恩责任教育等。它与学校德育课程相比具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志激人、以境育人等鲜明特色,是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载体。二是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作用机理分析。“未成年人道德讲坛”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未成年人内在出发,通过设置道德情感体验和促进道德情感升华以激发未成年人的道德自觉;另一方面从未成年人的外在影响因素出发,通过抓住家庭、学校与社会这三个关键要素,搭建并巩固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以形成系统合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此内在道德自觉的形成与外在系统合力的构建使得“未成年人道德讲坛”产生极大影响。这为加强和改进海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现实与理论支撑。三是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未成年人道德讲坛”之所以取得很好的反响,主要是因为它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运用了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注重系统合力的构建和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因此,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以道德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系统合力为基础,以载体建设为关键,以营造良好环境为保障。
杨静慧[7](2018)在《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日渐成为显性话语,此项工作也是常抓不懈,但未成年人道德发展却显现出“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等状况。道德教育贵在养成,本质上,人们只能从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互动关系所构成的实际社会环境中习得观念意识、养成行为习惯,因此,推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首要因素便是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家庭变迁破坏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和完整度,损害了家庭应有的德育功效,家庭变迁以及促成这场大规模变迁的社会转型,是探讨现阶段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叙事背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奠定了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始源,它通过日常生活互动提升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培育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磨练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塑造未成年人道德行为,并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具有奠基性、情感性、针对性、生活性和潜隐性等影响优势。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扁平化、类型多样化,家庭传统的育幼功能外移,家庭关系简单化、平等化、民主化,家庭观念也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在这种家庭变迁的现实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陷入三大困境:一是资源性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人际交往资源缺失、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和情感支持资源缺失;二是代际性冲突,表现为道德传承断裂和道德认同分化;三是方法性错误,表现为专制灌输、溺爱包办、忽视放任等错误的教养方式。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与当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诠释了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的生成机理。首先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结构性因素,即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代际交往资源缺失,生育一胎化导致代内交往资源缺失,家庭结构破损导致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其次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关系性因素,即夫妻关系冲突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情感支持弱化,亲子关系变化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传承断裂,邻里关系疏远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社区交往资源缺失。最后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观念性因素,即个人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亲子支持受挤占,实用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被忽视,家庭教养观念偏差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式方法出错误。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要形成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举止,在最终意义上必须通过优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赖以养成的现实环境才能实现。依据系统生态理论,针对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三大困境,可以通过家庭生态系统的个人、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子系统的优化,寻求家庭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动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方面要明确自身责任,提升养成意识,扮演好“重要他人”角色,并理性应对夫妻冲突;另一方面要注重养成方法的科学化,强化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第二,通过亲子互动实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整合,亲子之间从独语到对话,从而相互关怀;同时,从依赖到建构,从而共同成长。第三,借助家庭网扩充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支持资源,填补家庭变迁背景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所必需的人际交往、亲子陪伴和情感支持等资源的缺失。第四,政府完善发展型家庭政策,提升有利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发展能力。第五,经由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之间的通力协作,功能耦合,达成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无缝对接。
白雪[8](2017)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红色文化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以及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主要起源于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在长时间艰苦奋斗中获取的革命斗争实践,又与国内外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传承,它是四川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立足于生活实践,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教育载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方式来激发未成年人内在道德动力,形成内心上的情感共鸣,进而接受与认同红色文化,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本文将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详细论述了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现状,并对有效运用的对策进行了探究。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彩的,包括物质、精神以及革命人物等,这些都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聂颖[9](2017)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文中提出未成年人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整体情况,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想和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和汇聚,对社会转型产生一部分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发生危机,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更严重的是有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调查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职能进行界定,同时,通过分析南京市栖霞区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履责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对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责任承担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张俊英,卢爱华,严凯,汪云霞,苏小雪[10](2017)在《发挥红色纪念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兴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红色纪念馆除了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功能之外,在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促进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操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和灵魂 |
2.1 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征 |
2.1.1 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 |
2.1.2 革命文化的鲜明特征 |
2.2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大意义 |
2.2.1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历史意义 |
2.2.2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 |
2.3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的根本目的 |
2.3.1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产生的前提 |
2.3.2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的动力 |
2.3.3 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开发利用的目的 |
第3章 革命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
3.1 革命纪念馆设立和发展的历史 |
3.1.1 萌芽与形成时期 |
3.1.2 “文革”十年的曲折发展时期 |
3.1.3 振兴与全面发展时期 |
3.2 革命纪念馆的功能和价值 |
3.2.1 革命纪念馆的功能 |
3.2.2 革命纪念馆的价值 |
3.3 革命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不可取代的重要场所 |
3.3.1 革命纪念馆是革命历史发展的宝贵记忆 |
3.3.2 革命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
3.3.3 革命纪念馆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 |
第4章 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现状调查 |
4.1 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4.1.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概述 |
4.1.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4.2 革命纪念馆促进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具体实践成果 |
4.2.1 营造战争氛围,注重历史情境体验 |
4.2.2 针对青年主体特点,活化利用教育手段 |
4.2.3 创新互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
4.3 革命纪念馆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
4.3.1 革命史料有待丰富且缺少系统整合 |
4.3.2 革命文物保护和革命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4.3.3 革命文化宣传不到位、范围不全面 |
4.3.4 革命主题特色不突出、教育效果不显着 |
第5章 关于进一步发挥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作用的思考 |
5.1 加强革命文物史料的征集、保护和整合工作 |
5.1.1 加强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工作 |
5.1.2 加强革命文物史料保护和整合工作 |
5.2 注重学术性和准确性,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 |
5.2.1 加强对文物史料的学术性整理与开发 |
5.2.2 陈列展览既要注意专业性又要通俗易懂 |
5.2.3 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
5.3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增强革命历史教育效果 |
5.3.1 配合史学教育,深化校馆合作 |
5.3.2 举办红色主题活动,讲好革命历史故事 |
5.3.3 利用网络新媒体,有效实现革命文化的信息共享 |
5.4 精心打造和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构建革命文化传播产业链 |
5.4.1 搭乘红色旅游快车,打造特色文创产品 |
5.4.2 利用革命文化素材,构建革命文化传播产业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现状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遵义市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 |
(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诉求 |
(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
(四)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红色文化 |
(二)课程资源 |
(三)课程资源开发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红色沃土下的J幼儿园 |
一、遵义市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
二、J幼儿园独特的“红色”地理位置 |
三、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况 |
第二章 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效及问题呈现 |
一、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效 |
(一)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构建社区融合式课程 |
(二)积极寻求家长帮助,有利于形成家园共育 |
(三)通过家乡为出发点,贴近幼儿的情感体验 |
(四)教师具有开发意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 |
二、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呈现 |
(一)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问题呈现 |
(二)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问题呈现 |
(三)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问题呈现 |
(四)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问题呈现 |
(五)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评价的问题呈现 |
第三章 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幼儿园内部因素 |
(一)“园内文化不如意” |
(二)“园内沟通没做好” |
(三)“教师方面问题多” |
(四)“缺少课程行动方案” |
二、幼儿园外部因素 |
(一)“外出社区限制多” |
(二)“家园合作不如意” |
(三)“专家指导几近空白” |
第四章 对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
一、对制定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的建议 |
(一)理念目标:培养有“根”的幼儿 |
(二)内容与方式:构建主题活动课程 |
(三)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
二、为园内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做好准备 |
(一)加强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保障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
(二)增强园内沟通,促进幼儿教师之间的合作 |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
三、构建和谐的家园社区教育体系 |
(一)推进家园合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
(二)促进园社联动,拓展幼儿活动空间 |
(三)增加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镇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点的研究 |
二、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政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举措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政府与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第一节 关键词界定 |
一、未成年人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三、政府职能及政府职能优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观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
一、主体实施的职能 |
二、资源供给的职能 |
三、管理调控的职能 |
四、监督考评的职能 |
第三章 镇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政府职能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绩效的评估体系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绩效的评估途径 |
第三节 主观测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实施与结果 |
一、理论模型基础 |
二、问卷设计 |
三、样本的选择 |
四、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
五、满意度结果统计 |
第四节 客观测量实施与结果 |
一、数据采集 |
二、数据分析 |
三、统计结果 |
第四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政府职能发挥困境 |
第一节 导向偏差 |
一、重“眼前”而轻“长远”的问题 |
二、重“整体”而轻“细节”的问题 |
三、重“概念创新”而轻“实践推广”的问题 |
第二节 区块局限 |
一、地理区块:资源壁垒与信息不对称 |
二、行政区块:层级损耗与“一刀切”模式 |
三、圈层区块:角色缺位与资源缺席 |
第三节 协调难题 |
一、政府部门“职能碎化”和“职能交叠” |
二、部门协调联动效果退化 |
第四节 基层困境 |
一、社区工作队伍和管理保障明显不足 |
二、财政支持和经费投入存在差距 |
三、泛娱乐化媒体环境下传统德育模式效用降低 |
第五章 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更新职能指导理念 |
一、政府部门进一步彰显服务导向 |
二、从“全能政府”到多元主体合作的转变 |
第二节 优化区块协调,探索“区块链+”思想道德建设模式 |
一、打造权威信息平台,消除“中心化”资源壁垒 |
二、探索扁平化管理,打造分众化推广 |
三、强化角色融入,研发鲜活资源 |
第三节 完善行为规范机制 |
一、按岗定责:职能界定与细化 |
二、以效追责:职能规范与监督 |
第四节 优化保障调解机制 |
一、加强社区扶持力度 |
二、注重文明礼仪养成,夯实家庭教育阵地 |
三、加强文化化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所选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向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川东北红色文化与中职生德育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基本理论 |
(一)红色文化与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含义 |
(二)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形成 |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内容 |
(四)川东北红色文化的特征 |
二、中职生德育的概念界定 |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应用于中职生德育的意义 |
(一)有利于丰富中职生德育的内容 |
(二)有利于完善中职生德育的载体 |
(三)有利于创新中职生德育的教学方式 |
(四)有利于提升中职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五)有利于川东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三章 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关于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川东北红色景点对中职生吸引力不强 |
(二)中职生对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准 |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应用的效果不佳 |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对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
(二)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传播渠道有限 |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形式单一 |
第四章 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有效应用的路径 |
一、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
(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
(三)发展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
二、聚集社会力量确保川东北红色文化健康发展 |
(一)对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 |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
(三)打造红色精品 |
三、深入挖掘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拓宽应用的渠道 |
(一)编写红色校本教材 |
(二)制作红色课件 |
(三)建立红色网站 |
四、革新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方式 |
(一)在课堂中开展示范性教学 |
(二)在红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
(三)开展实践式教学 |
五、完善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有效应用的保障机制 |
(一)搭建川东北红色文化科研平台 |
(二)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5)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半结构访谈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1.6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1.6.1 创新性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未成年人 |
2.1.2 思想道德 |
2.1.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第三部门理论 |
第三章 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查 |
3.1 实地调查设计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半结构访谈设计 |
3.2 实地调查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
3.3 调查对象结构 |
3.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3.2 半结构访谈的基本情况 |
第四章 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整体状况 |
4.1 调查结果反映出道德整体状况良好 |
4.1.1 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 |
4.1.2 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
4.1.3 爱国主义情怀纯真 |
4.1.4 法制意识较强 |
4.1.5 涌现出了青少年道德模范典型 |
4.2 雅安市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成功的原因 |
4.2.1 传统美德教育深入人心 |
4.2.2 地震灾区系列感恩教育取得了成效 |
4.2.3 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的双赢效果 |
4.2.4 多主体参与填补了未成年人关爱的空白地带 |
4.3 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
4.3.1 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偏失 |
4.3.2 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
4.3.3 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的问题 |
4.3.4 未成年人存在早恋现象 |
4.3.5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依然严重 |
第五章 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学校教育的影响 |
5.1.1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
5.1.2 德育课程的内容单一 |
5.1.3 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
5.1.4 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
5.2 家庭教育的影响 |
5.2.1 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
5.2.2 教育方式不当 |
5.2.3 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
5.2.4 部分家庭结构不完整 |
5.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5.3.1 经济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
5.3.2 社会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 |
5.3.3 缺乏对闲散未成年人的社会管控 |
5.3.4 新媒体中的不良因素影响 |
5.4 未成年人自身内在因素 |
第六章 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在家庭教育方面 |
6.1.1 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
6.1.2 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
6.1.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6.1.4 加强与学校的互动 |
6.2 在学校教育方面 |
6.2.1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
6.2.2 优化教育方式 |
6.2.3 普及法律知识 |
6.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6.3 在社会教育方面 |
6.3.1 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 |
6.3.2 提供职业培训 |
6.3.3 引入第三方专业组织参与 |
6.3.4 丰富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的途径 |
6.3.5 建立未成年人信息平台 |
6.4 在未成年人内因方面 |
6.4.1 树立符合成长阶段的目标 |
6.4.2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6.4.3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 |
6.4.4 主动融入社会改善思想道德环境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被访者信息统计表 |
(6)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特色 |
2.1 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背景 |
2.1.1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 |
2.1.2 党中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2.1.3 海南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2.2 “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主要内容 |
2.2.1 爱国守法教育 |
2.2.2 理想信念教育 |
2.2.3 明礼诚信教育 |
2.2.4 感恩责任教育 |
2.3 “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突出特色 |
2.3.1 以理服人,提高道德认识 |
2.3.2 以情动人,提升道德情感 |
2.3.3 以形感人,坚定道德信念 |
2.3.4 以志激人,锻炼道德意志 |
2.3.5 以境育人,培养道德行为 |
3 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 以情感体验激发未成年人道德自觉 |
3.1.1 设置道德情感体验 |
3.1.2 促进道德情感升华 |
3.2 以系统合力架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心灵沟通桥梁 |
3.2.1 制订教育方案,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要素 |
3.2.2 实施教育方案,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桥梁 |
3.2.3 评估教育方案,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 |
4 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
4.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道德情感教育为核心 |
4.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系统合力为基础 |
4.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载体建设为关键 |
4.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营造良好环境为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7)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5 研究内容 |
2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2.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及家庭变迁的界定 |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 |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 |
2.4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3 家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考察 |
3.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始源地位 |
3.2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影响形式 |
3.3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作用优势 |
4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现实反思 |
4.1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 |
4.2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资源性缺失 |
4.3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性冲突 |
4.4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法性错误 |
5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的生成机理 |
5.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结构性因素 |
5.2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关系性因素 |
5.3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观念性因素 |
6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优化路径 |
6.1 监护人完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 |
6.2 亲子互动达成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整合 |
6.3 家庭网扩充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支持资源 |
6.4 政府提升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发展能力 |
6.5 家校社合力实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无缝对接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论题的选择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1 论题的选择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现实研究路径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 |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
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 |
(一)历史印证价值 |
(二)文明传承价值 |
(三)开发利用价值 |
(四)经济助推价值 |
第三章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一、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优势 |
第四章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用中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用中的现状 |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四川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不全面 |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中传播程度不广泛 |
(三)未成年人对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不深刻 |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用中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未成年人自身特点的局限性 |
(二)四川红色文化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
(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中的传播形式单一 |
(四)社会大众对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不强 |
(五)关于未成年人的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机制尚待建立和健全 |
第五章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探究 |
一、建立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规范,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估体系 |
二、添补四川红色文化课程内容与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爱国与信仰 |
三、开展四川红色文化社会教育,增加课余红色实践活动 |
四、创建四川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工程,彰显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活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一、选题的理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归纳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本题目的创新与特色 |
一、探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政府的责任承担 |
二、将理论融入实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述 |
第一节 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
一、未成年人及其特点 |
二、思想道德的内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
三、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及担当 |
第一节 政府责任与政府责任的种类 |
一、政府与政府责任的定义 |
二、政府责任的种类 |
三、政府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责任分工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
一、政府的文化责任包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
二、政府文化责任的履行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定位 |
第三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履责现状分析 |
一、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履责存在的普遍问题 |
第三章 南京市栖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政府履责现状 |
第一节 栖霞区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
一、体制机制健全,统筹协调加强 |
二、教育体系完善,素质教育良好 |
三、载体建设丰富,创新特色突出 |
四、成长环境优化,综合管理完善 |
第二节 栖霞区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
三、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
四、统筹协调不到位 |
五、监督管理不力 |
六、典型宣传不突出 |
第四章 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全国各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经验 |
第二节 江苏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经验 |
第三节 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经典案例 |
第五章 政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承担 |
第一节 高度重视,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格局 |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完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体系 |
二、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逐步深化 |
第二节 加强管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
一、从三个“环境”入手,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
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整合社会教育力量 |
三、以“三位一体”为基础,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有机衔接 |
第三节 加大投入,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
一、加大经费投入 |
二、加大人员投入 |
三、加大阵地投入 |
第四节 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 |
一、发挥协调职能,形成工作合力 |
二、推进分类教育,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心和服务 |
三、坚持活动育人,不断丰富教育形式 |
第五节 树立典型,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 |
一、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
二、加大各类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培养 |
三、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宣传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发挥红色纪念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
(一)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
1. 课程安排欠妥 |
2. 专业人才的缺乏 |
3. 教育机制不全 |
4. 教育方法简单 |
5. 个别教师行为不端 |
(二)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 |
(三)青少年自我认知不强 |
(四)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冲击 |
(五)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
1. 网络的迅速普及与负面影响 |
2. 外来流动人员的大量增加 |
3. 离异家庭与“留守家庭”的增加 |
4. 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积累的影响 |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
三、红色纪念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
(一)革命类纪念馆具有教育功能 |
1. 发展红色旅游,推进爱国教育 |
2. 发展红色旅游,促进道德建设 |
3. 发展红色旅游,提升荣辱观教育 |
4. 发展红色旅游,推动青少年实践理论教育 |
(二)红色革命纪念馆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现途径 |
四、红色革命纪念馆教育实践的特点和作用 |
(一)搞好红色纪念馆文化建设,营造高雅道德教育环境 |
(二)馆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 |
(三)广泛合作,构建大德育工作新模式 |
(四)发挥红色资源地域优势,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实际 |
(五)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潜移默化进行道德教育 |
(六)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所见所闻进行道德教育 |
四、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革命纪念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作用研究[D]. 郭琼雅. 湖南大学, 2019(01)
- [2]遵义市J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D]. 廖润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3]镇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李琳. 南京大学, 2019(07)
- [4]川东北红色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 陈旭.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雅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郑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的创设及其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D]. 张青. 海南大学, 2018(06)
- [7]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D]. 杨静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4)
- [8]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白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0)
- [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 聂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发挥红色纪念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 张俊英,卢爱华,严凯,汪云霞,苏小雪.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