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层学生心理素质的局部调查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层学生心理素质的局部调查

一、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基础部学生心理素质的部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方瑞迪[1](2020)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民日益高涨的健康需求要求社会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卫生医疗环境。同时为满足公民的健康需求,国家大力推进护理事业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多元化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仍达不到社会医疗服务的要求,就业竞争力低,无法满足多元化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对应培养策略。本研究以“冰山素质”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护士条例》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三个研究维度和十个研究条目,其中职业认知维度围绕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科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三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职业道德维度围绕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关爱意识、遵守职业规范意识三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职业能力维度围绕护患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问题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四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发放635份自行编制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和随机抽取师生进行访谈,收集了各种资料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剖析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主要存在着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职业认知层面存在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脱节,不同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影响不协同,职业认知浅薄等问题;第二,职业道德层面存在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待加强、护理行为难以体现关爱意识、不同教育人群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存在差异等问题;第三,职业能力层面存在沟通交流能力欠缺、合作医院级别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存在差异、片面重视技能培养、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等问题。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的对策建议:第一职业认知素养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对职业合理认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促进知识协调影响和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促进知识实践应用等;第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提供优质实习环境实践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校园人文关怀环境建设培养关爱意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培养慎独精神等;第三,职业能力素养方面,丰富沟通课堂教学,建设附属医院促进产教融合,临床实践充分开展PBL教学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素养等。

李向勤[2](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轩梦娇[3](2019)在《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高考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考试,对中学教育和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高考模式不断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恢复、探索、发展几个阶段,而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全球共享,各种新兴产业也相继冒出,对创新型人才、个性突出的人才需求也就更加迫切,高考模式的改革进入新篇章是时代的召唤。《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考改革踏上新的台阶,浙沪作为第一批试点区,改革工作已经平稳落地,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引起关注。河南省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地区,高考模式改革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虽然河南省暂退改革试点区的第三批队伍,但改革的实施“不容缺席”。本文主要是针对试点区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研究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新的高考模式会带来哪些影响,探究若河南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学生选考物理的情况,分析新的高考模式下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本文首先通过查阅与高考相关的文献,以时间为轴梳理高考自恢复以来的改革发展情况,揭开高考的新篇章,解读试点区政府发布的高考改革文件,对浙沪出现的选考物理人数下降的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第二批试点区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以影响学生选考的因素入手编制问卷,调查师生对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态度,探究若实施新高考,学生是否会选考物理,以及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最后,从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数据显示新的高考模式会影响学生选考物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兴趣、成绩、招生和学科本身,希望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选考时的需求。

都君艳[4](2019)在《需求导向下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以C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师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国家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好坏。201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振兴乡村发展,首要任务是振兴乡村教育,变革乡村教师教育模式,建设一批卓越的乡村教师队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发展悬殊,乡村教育一直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当前,在云南农村偏远地区、多民族聚居地仍然存在大量的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存在校点分散、包班制现象突出、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多科胜任力不足及现有师资适应性不够等普遍问题,有必要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便应势而生。这一举措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它不仅是创新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方式、推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动探索,也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云南农村小学教育需求为导向,通过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情况和实施现状,分析职前培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构建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的设想。本研究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问题缘由、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综合了解国内外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等;第二章: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求的理论分析,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立论基础,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求的现状分析,选取云南省4县多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这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其师资队伍困境并寻求破解的方法与举措;第四章: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本资料和调查数据,摸清云南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现状及实施情况;第五章: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不足与挑战,主要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及与教师和定向公费师范生的访谈文本等,着重分析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的构想,针对定向公费师范生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策略,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协同机制及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职前培养体系。

唐大雾[5](2019)在《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凸显,社区养老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但是,在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大量养老服务不断推出的同时,国内社区养老设施却问题重重,其深层原因之一是没有一套理性、便捷和有效的建筑策划方法。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策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机制,构建了针对社区养老设施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的定制建筑策划方法。本文按三个问题展开:(1)通过“项目问题”探索“策划问题”。在此部分中,先借鉴既有理论对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机制的组成、结构、状态和环节进行了剖析,继而基于得到的供需机制成果,从微观现象层面诸多的“项目问题”中概括出中观认识层面的“机制根源”,并据此梳理出与其相关的“策划问题”症结。(2)针对“策划问题”探讨“定制策划方法”。在此部分,先从多个“普适策划方法”中比选出适用的“基础策划方法”,继而对其针对“策划问题”进行修订,形成“定制策划方法”的框架。(3)就“定制策划方法”讨论“步骤和应用”,并给出了工作步骤、程序、方法和实例。在论述了社区养老建筑策划工作方法及步骤之后,本文通过两个策划案例及后评估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践检验,并探讨了社区养老建筑策划的外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三个前后连贯问题的应答,本研究按照“项目问题→机制根源→策划症结→策划方法”的逻辑构架进行推进,最终得出一套为社区养老设施所定制的建筑策划方法,满足了当今基层社区大量兴建的需要。该方法的本质是达成建设目标的路径,其底层逻辑是社区养老资源分配及利益流转机制。它基于多方的、网络状的现状信息,使用线性的思维模式,生成能满足实际服务供需所需要的图文策划成果,最终指导设计和建设。研究结果也表明,要想使用该定制策划方法解决社区养老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关键在于该方法需解决现状策划工作中的三类矛盾:策划内容混乱,应标准且全面;策划可操作性差,宜切合实际操作主体的认知范式和技术水平特点;策划程序与机制脱节,宜与服务主体、流程等深度契合,这也成为本定制建筑策划方法的重要特点。

郑学宁[6](2019)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主要手段。在初三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从知识,能力和心理三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复习以及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衔接,是初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三教师过分重视语文阅读的应试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的启发诱导;初三学生陷入复习压力,从阅读心理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家长和学校方面迷信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而非阅读能力高低。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三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本文旨在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基础探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分析当下初三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的成因入手,试着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第一章,笔者首先对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目标做进一步的解读,再通过分析苏州市近十年的中考题得出初三阅读教学的主要类型,最后结合笔者在实习中观察的初三学生的学习的心理特点,分析初三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要求,以及达到这些要求的阅读教学对于初三学生有哪些意义。本文第二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习中的访谈调查,探究初三年的学生、教师和家校三个方面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笔者在实习中的见闻分析这些问题会给初三阅读教学乃至初三的教学实践带来哪些消极影响。本文第三章,笔者根据上一章中存在问题的对象的划分,继续从初三学生、教师和家校三个方面论述对初三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在本章的论述中,笔者从知识,心理和方法三个维度论述初三师生在阅读教学方面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通过这些策略来提高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任静[7](2019)在《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健康素养是衡量国民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应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是推动健康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健康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体质和体测结果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素养较低,维护健康的意识淡薄。高校健康教育在上课形式、教材内容、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应采用互动性为主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实用的教材内容,将智能设备与课程评估机制相融合,培养专业化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从而提升高校健康教育的水平。多渠道的宣传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强自我教育,重视心理健康,转变学生的健康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由高校健康教育转变为高校健康促进,建设社会、高校、家庭相统一的健康网络体系。

曹志峰[8](2018)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并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并对预调研收集到的176份网络版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同时对预测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其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査,共获取879份有效高校教师调查数据。通过对有效调査样本的数理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样本特征分析、描述性分析和正态性检验以及信、效度检验,确定了调查样本具有良好代表性和调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再次,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以及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研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群体差异,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组织支持感知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第四,本研究根据目的性抽样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12名高校教师和8名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结合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道德,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进行质性研究,以补充、完善量化研究结论。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高校教师胜任力包括基础胜任力、教学胜任力、科研胜任力和创新胜任力等4个维度,25个测量项,教师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组织支持感知包括组织制度支持感知、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和学校同事支持感知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2)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发现研究对象分布合理,研究结论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广性。同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等研究变量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普遍存在较大群体差异。(3)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等控制变量,高校教师胜任力等自变量以及组织支持感知等中间变量对高校教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研究变量分别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和显着回归效应。(4)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通过SPSS22.0和AMOS21.0统计软件对研究变量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知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中存在显着中介效应。相对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贡献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贡献,具体包括:(1)将组织支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本研究引入组织支持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组织支持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的调查研究,从组织支持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提高高校教师胜任力和促进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对策建议。(2)关于组织支持结构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复合型组织支持的概念,它可以被解构为基于高校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和基于高校教师视角的“组织支持感知”,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组织支持感知结构维度,建立了新的组织支持感知测量模型。二是研究方法贡献,具体体现在:(1)采用复合型组织支持视角探讨高校组织支持理论。本研究以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学校同事支持感知以及上级领导支持感知作为组织支持感知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的综合构念,形成了高校组织支持理论的复合型视角。(2)运用实证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综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以及组织支持获得与组织支持感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较为全面地和透彻地证实了组织支持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实践启示:(1)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健全提升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强化组织支持感知对教师的影响。(2)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提升适应高校组织发展战略的工作绩效水平;三是教师要增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支持获得的感知。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研究工程。本研究尽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研究程序对此进行论证,得到的研究结论也符合研究设计预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完善和深化。(1)不断验证与提高调查问卷质量。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没有进行大样本的反复检验,调查问卷的合理性和通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进行反复验证、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成熟的调查问卷。(2)不断细化或者增加研究对象数量。研究对象和调查样本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提高研究对象代表性;二是增加数据收集样本数量和质性访谈个案数量,这样也会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詹伟峰[9](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丁亚军[10](2018)在《提升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满意度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民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评估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基于市民满意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和空间正义理论以及义务教育工作实际,构建了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理念、沟通参与和依法治教为观测维度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发现: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整体满意水平较高,但满意度水平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城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户籍、职业类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子女入学方式与满意度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满意度水平成负相关关系;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的目标尚需补齐短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教育公平、教育理念和沟通参与是家长整体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是家长满意度的“洼地”。其具体表现为:家校沟通水平欠缺且家长参与程度不高,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认同感不高,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与家长的期望尚有较大距离。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家校沟通和家长参与等工作缺乏主体责任落实,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以及义务教育课程与评价改革不到位。研究建议苏州义务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当畅通家校信息平台,落实沟通主体责任,提高家校沟通水平。要明确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强化学校家校沟通主体意识,要发挥教师沟通关键作用,建立教师家校沟通激励机制,要理顺政校之间权责关系,履行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其次,应当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保障义务教育公平。要科学规划校舍规模,促进教育资源供给与人口需求的平衡,要合理配置普高与中职生源比例,引导中职校深化内涵建设,要加大力度扶持薄弱学校,健全区内师资流动激励保障机制。最后,应当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改革综合测评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指导学校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实践与综合素质课程比重,要监管学校与校外机构办学,引导全社会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要改革义务教育学业测评体系,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基础部学生心理素质的部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基础部学生心理素质的部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护士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二)护理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三)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四)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评价调查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调查分析
        (一)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调查
        (二)关爱意识的调查
        (三)遵守职业规范意识的调查
        三、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调查分析
        (一)护患沟通能力的调查
        (二)临床实践能力的调查
        (三)问题应对能力的调查
        (四)团队合作能力的调查
第三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问题
        一、职业认知较为浅薄,停留在职业表象
        二、不同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影响不协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脱节,不容易学以致用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一、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待加强
        二、护理行为难以体现关爱意识
        三、不同教育群体对学生遵守职业规范意识评价标准存在偏差
    第三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问题
        一、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表达能力待提升
        二、合作医院级别不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差异
        三、片面重视技能掌握,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素养培养
第四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职业认知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对职业的合理认知
        二、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促进知识的协调影响
        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实践应用
    第二节 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提供优质实习环境,实践中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二、加强校园人文关怀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关爱意识培养
        三、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
    第三节 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丰富沟通课堂教学,促进护患沟通能力提升
        二、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促进附属医院临床实践培养
        三、临床实践充分开展PBL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教师及学生管理者问卷)
附录4 学生及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致谢
附录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7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高考改革历程
    2.1 高考改革恢复阶段(1977-1987)
        2.1.1 文理分科
        2.1.2 “文六理七”模式
    2.2 高考改革探索阶段(1988-1998)
        2.2.1 会考制度
        2.2.2 “三南方案”
        2.2.3 “3+2”模式
    2.3 高考改革发展阶段(1999-至今)
        2.3.1 “3+X”模式
        2.3.2 “3+文综/理综”模式
    2.4 高考改革新时代
        2.4.1 “3+3”模式
        2.4.2 “3+1+2”模式
第3章 第一批试点区高考改革
    3.1 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3.1.1 考试科目
        3.1.2 考试时间
        3.1.3 考试内容
        3.1.4 计分方式
        3.1.5 招生制度改革
    3.2 物理学科选考现状分析
    3.3 影响物理选考因素分析
        3.3.1 学科本身
        3.3.2 考生本身
        3.3.3 计分方式
        3.3.4 录取制度
第4章 第二批试点区高考改革方案对比
    4.1 选考科目范围
    4.2 成绩呈现方式
    4.3 高校招生方式
第5章 学生对新高考模式的态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问卷设计
    5.4 数据分析
        5.4.1 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认知
        5.4.2 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
        5.4.3 总结
第6章 教师对新高考模式的态度调查
    6.1 调查目的
    6.2 调查对象
    6.3 问卷设计
    6.4 数据分析
        6.4.1 物理教师对新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6.4.2 新高考实施带来的影响
        6.4.3 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创新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
致谢

(4)需求导向下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以C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于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关注
        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发展的关注
        三、现有研究及实践的针对性不足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求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理论分析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理论分析
    第二节 多元智力理论及理论分析
        一、多元智力理论
        二、理论分析
第三章 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求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农村小学师资配置现状
        一、研究区农村小学教师配置状况
        二、研究区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情况
    第二节 云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困境
        一、农村小学规模受限及政策性缺编并存
        二、教师满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
        三、教师教非所学与多科胜任力不足并存
        四、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与整体队伍不稳定并存
        五、教育研究能力不足与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不足并存
    第三节 全科教师:突破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困境
        一、以全科教师突破师资困境
        二、以“一专多能”缓解多科胜任力不足
        三、以“本地生源”破解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四章 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
        一、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举措
        三、学制及毕业条件等
    第二节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现状调查
        二、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
第五章 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不足与挑战
    第一节 报考动机存在功利化取向,且内在动力不足
        一、定向公费师范生报考动机有一定的功利性取向
        二、定向师范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节 课程体系繁杂,跨学科课程整合力度不大
        一、课程设置未体现农村小学教育特色
        二、课程内容繁杂且不合理
        三、跨学科课程整合力度不大
        四、实践类课程偏少且集中,未凸显全程实践特色
    第三节 培养模式固化
        一、课程实施形式固化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三、定向公费师范生全科素养有待提高
    第四节 育人机制不协同
        一、校内育人资源单一化
        二、培养主体缺失
        三、培养主体协同不畅
第六章 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构建
    第一节 以综合知识能力为培养目标
        一、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综合的素质能力
        三、深厚的农村情意
    第二节 建设合理完备的课程体系
        一、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完善
        二、整合学科课程资源
        三、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倡导实践全过程
    第三节 创新培养模式,凸显培养特色
        一、全科师范生的招生选拔——定向招生,本科为主
        二、培养方式——综合培养,定向培养
        三、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四、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第四节 创新协同培养机制,践行“双导师制”
        一、协同校内其他院系资源
        二、育人主体协同育人
    第五节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
        一、协同多维培养主体,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二、完善长效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养老问题凸显,政府压力大
        1.1.2 设施建非所需,老人不认可
        1.1.3 效益较难预测,投资方顾虑
        1.1.4 设施难以应变,运营者困扰
        1.1.5 规范标准失用,设计师无奈
    1.2 问题提出
        1.2.1 问题1:社区养老设施在服务运营中问题较多,这和策划工作中哪些矛盾相关?
        1.2.2 问题2:针对策划工作中的这些矛盾,应如何修订并形成该类设施定制的建筑策划方法?
        1.2.3 问题3:该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的各步骤应如何操作应用?
    1.3 相关概念
        1.3.1 建筑策划
        1.3.2 社区养老
        1.3.3 供需机制
        1.3.4 参与主体
    1.4 研究综述
        1.4.1 “社区养老机制”的相关研究
        1.4.2 “建筑策划方法”的相关研究
        1.4.3 “社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界定
        1.5.2 研究意义
        1.5.3 理论借鉴
        1.5.4 贡献创新
        1.5.5 研究框架
第2章 社区养老项目策划工作中的问题
    2.1 供需机制——连接“项目问题”和“策划问题”的逻辑桥梁
        2.1.1 基于机制视角研究的必要性
        2.1.2 机制组成:五方集结为三侧
        2.1.3 机制结构:品字型系统结构
        2.1.4 机制状态:动态的纳什均衡
        2.1.5 机制运转:循环的四个环节
    2.2 社区养老服务相关调查及其“项目问题”
        2.2.1 项目调查概况
        2.2.2 项目问题分析
    2.3 基于机制环节的“策划问题”调查及分析
        2.3.1 策划问题调查
        2.3.2 策划问题分析
    2.4 社区养老项目“策划问题”及“问题症结”
        2.4.1 策划内容混乱
        2.4.2 可操作性较差
        2.4.3 策划程序脱节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引入及定制策划方法框架的构建
    3.1 理论衔接:既有建筑策划方法引入和遴选
        3.1.1 既有策划方法的引入
        3.1.2 基础策划方法的比选
    3.2 内容衔接:基于操作主体认知范式的调整
        3.2.1 “目标设定”拆解重置
        3.2.2 “条件调查”分类调整
        3.2.3 “空间构想”拆解细分
    3.3 可操作性衔接:基于养老服务特点的调整
        3.3.1 “预测评价”改为步骤
        3.3.2 “技术构想”边界扩展
        3.3.3 “成果拟定”的弹性化
    3.4 程序衔接:基于机制流程的策划步骤定制
        3.4.1 构建线性化工作路径
        3.4.2 先调查、再目标定位
        3.4.3 遵守“形式跟随功能”
        3.4.4 循“公示”,拟“成果”
    3.5 定制策划方法框架及其与基础方法的差异
        3.5.1 定制策划方法的框架
        3.5.2 本方法特点及其差异
    3.6 早期实践探索:布莱德岭银发圈建筑策划
    3.7 小结
第4章 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的步骤展开
    4.1 策划步骤一:项目立项
    4.2 策划步骤二:实态调查
        4.2.1 管理侧调查
        4.2.2 供给侧调查
        4.2.3 需求侧调查
    4.3 策划步骤三:目标定位
        4.3.1 服务目标导入
        4.3.2 建设目标定位
    4.4 策划步骤四:功能面积
        4.4.1 空间识别
        4.4.2 房间清单
        4.4.3 功能组织
        4.4.4 面积规模
    4.5 策划步骤五:空间形式
        4.5.1 观感环境
        4.5.2 空间组织
    4.6 策划步骤六:技术专项
        4.6.1 环境技术类
        4.6.2 宜居生活类
    4.7 策划步骤七:测评修订
        4.7.1 平衡修订
        4.7.2 公示调整
    4.8 策划步骤八:成果拟定
        4.8.1 弹性指标
        4.8.2 策划成果
    4.9 小结
第5章 社区养老建筑策划实践与后评估反馈
    5.1 策划实践1-友沁颐苑建筑策划实践及评估反馈
        5.1.1 “项目立项”与“实态调查”
        5.1.2 “目标定位”与“投资运营”
        5.1.3 “功能面积”与“空间形式”
        5.1.4 “测评修订”与“成果拟定”
        5.1.5 使用后评估及策划反馈
    5.2 策划实践2-连锁“助老大食堂”策划实践及反馈
        5.2.1 前期工作:管理侧主导
        5.2.2 策划构想:补足与细化
        5.2.3 测评修订:递进式指导
        5.2.4 成果拟定:现状为导向
        5.2.5 使用后评估及策划反馈
    5.3 小结
第6章 再思考与研究总结
    6.1 外延思考: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6.1.1 与社会政策融合
        6.1.2 与经济策划融合
        6.1.3 与新兴学科融合
    6.2 发展趋势:工具化和目标多元化
        6.2.1 城市更新的工具
        6.2.2 策划目标多元化
    6.3 总结:达成资源分配目标的路径
        6.3.1 本研究概要简述
        6.3.2 本研究主要结论
        6.3.3 定制方法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普查反馈表
附录 B 社区养老项目常见预测评价内容一览表
附录 C 老年人“贴心修脚服务”项目构想书
附录 D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评定标准(2017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初三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初三语文阅读的相关概念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目标的相关描述
        二、初三语文主要阅读类型:
        三、初三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及其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初三年级师生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培养阅读习惯的要求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初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初三学生写作训练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语文升学考试复习
        三、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四、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调节初三学生的心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初三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初三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初三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三、学校和家长方面的原因
    第三节 初三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负面影响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学习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家长方面的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初三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教师教学上应采取的措施
        一、理性看待升学率,学会排解自身的职业压力
        二、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
        三、优选阅读教学素材
        四、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第二节 学生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一、平衡各个学科的升学复习压力
        二、思想上正确对待语文阅读
        三、改进阅读学习方式习惯
        四、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并灵活迁移
    第三节 学校和家长应采取的措施
        一、学校应合理减轻师生负担
        二、家长应当为初三学生阅读营造良好的条件
        三、增加家校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健康素养的内涵
    2.2 健康素养的标准
    2.3 健康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2.4 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2.4.1 健康素养水平是衡量健康教育发展的标准
        2.4.2 健康教育是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途径
第3章 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研究
    3.1 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工具
    3.2 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3.2.1 大学生体质结果分析
        3.2.2 大学生体育测试结果分析
        3.2.3 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分析
    3.3 大学生健康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3.3.1 健康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结果分析
        3.3.2 健康教育宣传形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3.3.3 健康教育需求度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大学生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
        4.1.1 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缺失
        4.1.2 缺乏科学的生活方式
        4.1.3 缺乏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4.1.4 缺少健康的生活氛围
        4.1.5 健康信息素养的缺失
    4.2 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2.1 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单一
        4.2.2 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4.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制度
        4.2.4 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不足
    4.3 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
        4.3.2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边缘化
        4.3.3 家庭忽视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关注
        4.3.4 大学生忽略对自我健康素养的关注
第5章 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5.1 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氛围
        5.1.1 多样化的宣传渠道
        5.1.2 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
    5.2 优化高校健康教育的途径
        5.2.1 以活动为主的健康教育模式
        5.2.2 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2.3 网络智能与课程评估制度相结合
        5.2.4 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5.2.5 加强健康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5.3 构建多维度的健康教育体系
        5.3.1 高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5.3.2 健康课程教育转变为健康促进
        5.3.3 建设高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健康网络体系
    5.4 加强大学生自我健康教育
        5.4.1 自主学习,转变健康意识
        5.4.2 重视自身心理健康
结论
附录 Ⅰ 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章节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二、胜任力概念辨析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
        五、小结
    第二节 关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研究
        一、工作绩效内涵界定
        二、工作绩效测量维度研究
        三、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研究
        四、小结
    第三节 关于高校组织支持的研究
        一、组织支持理论的提出
        二、组织支持的测量维度
        三、组织支持相关变量及作用机制研究
        四、小结
    第四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预测研究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机制研究
        三、小结
    第五节 文献研究总结和评述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三、高校组织支持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教师胜任 力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三、高校组织支持
    第二节 概念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三、高校组织支持感知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才测评理论
        二、绩效激励理论
        三、组织支持理论
        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理论假设
        三、本研究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变量问卷编制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内容结构
        一、调査问卷设计原则
        二、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三、调查问卷内容结构
    第二节 预测问卷施测与分析
        一、预测问卷施测
        二、预测问卷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一、预测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二、研究数据收集与基本分析
        三、研究变量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操作化
        一、研究问题操作化
        二、研究假设操作化
    第二节 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
        一、性别影响差异性分析
        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差异性分析
        三、职称影响差异性分析
        四、学科影响差异性分析
        五、工作时间影响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变量相关性分析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组织支持感知相关性分析
        三、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研究变量线性回归分析
        一、虚拟变量对比编码
        二、研究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三、研究变量多元层级回归分析
    第五节 组织支持感知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分析
        一、中介效应检验原理与过程分析
        二、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三、学校同事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四、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整理
        二、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总结与讨论
        三、研究变量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四、研究变量作用机制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系统分析
    第一节 质性研究设计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三、确定访谈对象与访前准备
        四、质性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第二节 质性研究过程
        一、质性研究资料收集
        二、质性研究资料整理
        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第三节 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描述性分析
        三、高校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第四节 复合型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解释性分析
        一、从高校教师胜任力到工作绩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作用
        二、从工作绩效到高校教师胜任力:组织支持的形成与塑造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
        二、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
        三、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
        四、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
    第二节 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应用贡献
        二、研究方法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
    附录二: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与预测问卷编号对应表
    附录三: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
    附录四: 调查问卷难度测量表
    附录五: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附录六: 高校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附录七: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致谢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10)提升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满意度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
        1.研究内容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技术路线
一、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和技术支撑
        1.调查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编制的现实依据
        3.问卷调查依赖的技术支撑
    (二)调查工具的构成
        1.自变量的类型设置及其赋值
        2.满意度评估量表的设置与赋值
        3.家长期望及主观意见和建议题型设计
    (三)抽样方法选取
    (四)调查问卷预测试及信度效度检验
        1.预测试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2.预测试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二、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样本的分布特征与信度效度检验
        1.样本特征描述
        2.样本自变量正态分布检验
        3.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二)自变量与满意度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检验
        1.自变量与满意度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2.满意度因变量在自变量上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三)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现状概述
        1.苏州义务教育家长的整体满意水平较高
        2.满意度水平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城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苏州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的目标尚需补齐短板
三、影响苏州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整体满意指数间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1.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整体满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2.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整体满意指数之间的回归分析
        3.影响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整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二)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洼地”的具体表现
        1.苏州义务教育家校沟通水平欠缺且家长参与程度不高
        2.苏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认同感不高
        3.苏州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与家长期望尚有较大距离
    (三)苏州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洼地”的成因分析
        1.苏州义务教育家校沟通和家长参与工作缺乏主体责任落实
        2.苏州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降低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同
        3.苏州义务教育课程与评价改革不到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提升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满意度的对策
    (一)畅通家校信息平台,落实沟通主体责任,提高家校沟通水平
        1.明确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强化学校家校沟通主体意识
        2.发挥教师沟通关键作用,建立教师家校沟通激励机制
        3.理顺政校之间权责关系,履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能
    (二)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保障义务教育公平
        1.科学规划校舍规模,促进教育资源供给与人口需求的平衡
        2.合理配置普高与中职生源比例,引导中职校深化内涵建设
        3.加大力度扶持薄弱学校,健全区内师资流动激励保障机制
    (三)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改革综合测评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1.指导学校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实践与综合素质课程比重
        2.监管学校与校外机构办学,引导全社会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3.改革义务教育学业测评体系,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五、结语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基础部学生心理素质的部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方瑞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
  • [2]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D]. 轩梦娇. 河南大学, 2019(01)
  • [4]需求导向下云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以C师范学院为例[D]. 都君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唐大雾. 清华大学, 2019(02)
  • [6]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学宁. 苏州大学, 2019(04)
  • [7]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 任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D]. 曹志峰. 南京大学, 2018(06)
  •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10]提升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满意度的对策研究[D]. 丁亚军.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层学生心理素质的局部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