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玉[1](2014)在《钢琴伴唱《红灯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从西方世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一直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钢琴伴唱《红灯记》是以京剧革命现代戏《红灯记》的内容为依托,融合西洋室内乐和中国戏曲风格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得到了当时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认可,扭转了钢琴的命运,成功实现了“曲线救琴”。在创作上,虽然该作品更多的是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和艺术形式,但却获得了如此地道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文化情趣,并成功的实现了钢琴与京剧的第一次圆满对接,顺应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政治趋向,这种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创造的全新的艺术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其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音乐民族化进程以及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钢琴伴唱《红灯记》将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从表现的题材到形式,都做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尤其突出的是唱腔和伴奏音乐。在唱腔上,以“专曲专用”的形式来表现剧中人物,在伴奏上,用一架钢琴代替乐队,改变传统的视听效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辟了先河。本文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入手,对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唱腔、钢琴伴奏、打击乐队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该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全方面,多角度的去分析这部作品,挖掘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
石莹[2](2013)在《以李铁梅经典乐段为例探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音乐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和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现代京剧。钢琴伴唱《红灯记》把京剧这一我国传统艺术和钢琴这一外国传统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打击乐队的基本特点,又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气势雄伟、富于表现力的特长,是中西艺术结合的一个成功尝试。作品以钢琴为京剧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并配合传统戏曲中的打击乐因素,增强了表现力,气势雄伟,使人耳目一新,曾受到京剧爱好者和钢琴爱好者不同程度的赞誉。本文收集《红灯记》总谱及钢琴三个经典唱段为切入点,分析其和声、织体、表现手法等方面,以此归纳出钢琴作为京剧唱腔的伴奏乐器,在音域、和声、音色、音量方面以及对舞台场景、氛围的铺垫、渲染、烘托和深化唱腔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功能等方面为京剧做出的特有贡献。
周明尧[3](2011)在《钢琴伴唱《红灯记》中三首唱段的和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殷承宗等艺术家们为了挽救钢琴艺术所濒临的生存危机,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全新艺术形式,至今广为流传。它是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原唱腔的基础上,根据原剧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在伴唱形式上加以改编的艺术作品,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唱腔旋律为主,在伴奏中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织体、节奏、色彩等方面的特点,不断地与单声部的传统乐器相结合,使和声适应了京剧的唱腔,从而在艺术史上开辟了钢琴伴奏京剧的先河。又因其高度的艺术性、观赏性,尤其是符合当时政治宣传的需求,曾一度被奉为现代革命京剧,并与八大样板戏等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典范,在文革期间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钢琴伴唱《红灯记》构建了西洋乐器之王与中国民族艺术之间的桥梁,不但融入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元素,还借鉴了欧洲古典和声理论、欧洲晚期浪漫派以及19世纪末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使传统艺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与世界接轨。本文从钢琴伴唱《红灯记》的版本、内容等方面着笔,对作品的唱腔、和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作品所借鉴的和声风格、作品的理论意义及对现实的思考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赵云[4](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常青[5](2003)在《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钢琴热进行了探讨,并对一些公众喜爱的钢琴作品做了一些分析,进而提出这几首重要作品对钢琴普及教育的影响。
二、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钢琴伴唱《红灯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作者简介 |
第二节 作品创作 |
第三节 作品内容 |
第二章 音乐本体研究 |
第一节 结构 |
第二节 唱腔 |
第三节 钢琴伴奏 |
第三章 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唱腔设计突破传统 |
第二节 钢琴音乐与时俱进 |
第三节 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
第四节 音乐风格特点 |
第四章 美学解读 |
第一节 形式结构美 |
第二节 艺术理念美 |
第五章 传播与影响 |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传播 |
第二节 “文革”后的复演 |
第三节 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4 |
(2)以李铁梅经典乐段为例探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音乐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京剧现代戏《红灯记》和样板戏简介 |
第一节 京剧现代戏《红灯记》简介 |
(一)创作背景和过程 |
(二)内容介绍 |
第二节 样板戏简介 |
第二章 钢琴伴唱《红灯记》 |
第一节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改编者殷承宗 |
(一)少年时期 |
(二)留学时期 |
(三)文革时期 |
第二节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背景过程和内容 |
(一)创作背景和过程 |
(二)内容介绍 |
第三章 李铁梅经典唱段音乐分析及创作特色 |
第一节 李铁梅人物形象分析 |
第二节 李铁梅三段经典乐段分析 |
(一)《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
(二)《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
(三)《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
第三节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特色 |
(一)前奏,过门,尾奏的添加及应用 |
(二)伴奏和声织体特点 |
(三)伴奏乐器的变化 |
(四)演出形式的变化 |
第四章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对当时中国钢琴发展的意义 |
第二节 对文革时期钢琴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对中国现代钢琴作品创作意识形态上的影响 |
第四节 改编的局限及突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钢琴伴唱《红灯记》中三首唱段的和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诞生 |
(一) 钢琴伴唱《红灯记》诞生的社会环境 |
(二) 钢琴伴唱《红灯记》最初的三个版本 |
(三) 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内容 |
1. 沈默君 |
2. 阿甲 |
3. 殷承宗 |
二、钢琴伴唱《红灯记》和声分析 |
(一) 作品分析 |
1. 李玉和的《红灯记》和声分析 |
2. 李铁梅的《红灯记》和声分析 |
3. 李奶奶的《红灯记》和声分析 |
(二) 作品和声配置的特点与运用 |
三、钢琴伴唱《红灯记》对多家和声风格的借鉴 |
(一) 作品所借鉴的和声风格 |
(二) 作品所借鉴其他作曲家的和声手法 |
四、钢琴伴唱《红灯记》唱腔与和声的关系 |
(一) 京剧唱腔种类介绍 |
1. 西皮 |
2. 二黄 |
(二) 唱腔分析 |
1. 李玉和的《红灯记》唱腔分析 |
2. 李铁梅的《红灯记》唱腔分析 |
3. 李奶奶的《红灯记》唱腔分析 |
(三) 如何让和声适应京剧唱腔 |
五、钢琴伴唱《红灯记》作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思考 |
(一) “洋为中用”的大胆创举 |
(二) 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
第一节 文化与人 |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
第二节 教育与人 |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
结语 |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琴伴唱《红灯记》研究[D]. 李振玉. 聊城大学, 2014(01)
- [2]以李铁梅经典乐段为例探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音乐特点[D]. 石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3]钢琴伴唱《红灯记》中三首唱段的和声研究[D]. 周明尧.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4]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5]中国钢琴热探源——谈《黄河》《红灯记》《绿袖子》等对钢琴普及所做的贡献[J]. 常青.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