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民族舞教材与教学方法》

阅读《中国民族舞教材与教学方法》

一、读《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卿,陈韵[1](2021)在《“民间”的生发与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身份反思》文中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当代最为广泛而重要的舞蹈现象,民间是探讨其文化身份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民间舞在20世纪中叶逐步出场,并进入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民间舞蹈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感受到危机和挑战。此时,中国民间舞经过多年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积累,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北京舞蹈学院通过将院系名称改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将曾被人们自觉遵循的民族/民间文化话语模式,在新世纪来临之时进行明确表述,成为应对时代挑战,表明自身艺术理想与文化追求的实际举措。

蔡烁[2](2020)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诞生同步,自发生,中国古典舞就没有停止过对外传播,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相关的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以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这一重要命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者们基于国际性思考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并非个人意愿所致,其需求不仅来自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更来自于中国需要在舞台舞蹈艺术领域的国际语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话语。其次,文章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历史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对各时期时代背景、古典舞发展所处阶段、对外传播内容,以及对外传播接受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等相关研究成果的视野下,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也反曾哺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因此前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记录和研究多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缺乏“需求侧”,即受众角度的分析,故而,本研究对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赴美巡演期间七场演出的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中的受众反馈与现存问题。最后,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历史上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反馈,提出现阶段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传播中尚有巨大未被开发的潜力,中国古典舞日后应在传播方式、内涵建设,以及跨文化适应度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

江子扬[3](2020)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比较”素养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素养”是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对关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素养特征对研究我国舞蹈专业教育的学科素养培育有现实意义。根据前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探索,可以发现“比较”的思维一直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过程中,在教材设置、教师行课、学生学习和作品编创等方面具有普遍意义,可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比较”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形态比较、审美比较和文化比较三个层面,同时,这三个不同层次间的比较又是相互关联的,且并时进行,每个层次又不仅限于某一特定阶段。通过对不同民族、地域舞蹈“形态、功能、源流、地域”的多维分析,突出各自的民族、地域特异性,使原生型民间舞和专业化民间舞蹈教学形成相对合理的平衡,也使学生在口传身授的“比较”中,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合。

弓佩茹[4](2020)在《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1946年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戴爱莲、彭松等人带领舞蹈家们深入民间,对民间舞蹈进行挖掘采集、整理搬上都市舞台,到1954年,随着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民间舞被纳入专业舞蹈教育,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许淑媖为首的舞蹈教育家们在深入采风的基础上,总结出“元素教学法”并引入课堂,中国民族民间舞一直在坚守传统的道路上发展。采用“走下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掘整理民族传统舞蹈,并通过各类教学实践传承发展民间舞。如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是“继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不仅决定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根本,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丰富的养料。2014年—2019年期间北京舞蹈学院推出了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演出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以民族传统乐舞行动研究为宗旨,采用“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学习采集了十八个省份、十九个少数民族的五十余支舞蹈(除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是民间舞人在新时代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追根溯源”行动。本文以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分析。结合参与教师、学生和艺人的访谈和笔者本人的跟踪观演体验,试图分析研究这种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特点,为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实践提供学理反思和建议。文章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对《沉香》系列进行样本分析。第三部分是以学院派风格课为参照,结合教师、学生访谈对《沉香》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及收集艺人、媒体、学者、观众对《沉香》系列的反馈与评价,从他者的视角看其实践效果。第五部分是对《沉香》系列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笔者认为这是基于文化“整体观”理念,以人类学、民俗学为导向的舞蹈文化教学实践,是民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有效教育的模式,值得深化研究和应用推广。

苏佳燕[5](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王雨霏[6](2019)在《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非遗舞蹈的传播和传承,各高校教师也开始注重本地域民间舞蹈的教学与发展,于是各地方高校老师开始深入挖掘,纷纷进入到本土的民间进行更为深入采风,再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仅为中国民间舞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保护了本土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舞蹈女班教材建设发展的研究,以课堂教材组合为出发点,分析总结了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建设的发展脉络和心路历程处。提出了从现代审美角度对舞者训练方法的观点,从而提高舞者的能力。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建设的发展和思考。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现状的分析,从整体的中国民间舞教材发展历史追溯到个体的山西民间舞教材发展历史,再细化到山西民间舞小花戏女班教材发展现状和山西民间舞踢鼓子秧歌女班教材发展现状以及到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进校园五大方向的归纳总结,整理出来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脉络。第二章从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组合训练特征的共性和个性着手,分析了女班教材是如何在演变过程中发现二者既相融又相交的特点。在共性方面,通过分析山西民间舞小花戏和踢鼓子秧歌女班教材训练的传统组合和衍生组合的风格特色、体态动作等,通过哪些元素和动作特征总结出二者所共同具有的山西女性特色风格符号特点。在个性方面,通过分析小花戏和踢鼓子秧歌的地域文化、人物特征和动作特征三方面的不同,得出小花戏和踢鼓子秧歌在艺术表演风格上的不同之处。第三章,从女班教材发展创新的角度来阐述,首先阐述了近几年来所涌现出的优秀舞蹈作品,以及笔者在分析探究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建设发展之后,对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表演性组合的补充。第四章则是针对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建设发展的展望。笔者希望论文的完成与发表能为对山西民间舞蹈教材的建设和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段曌[7](2018)在《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塑造了博大精深且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其丰富的内涵,是在当今时代理论建设的思想资源,也是自觉、自信的源头活水。而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文化园地中的重要构建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俗传承与我们息息相关,尤其是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艺,更是历经数辈的继承和延续,早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心灵和审美生活。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掘传播离不开认真严谨的研究、梳理和总结,更离不开教育和传承,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将探讨的重点集中在维吾尔民族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维吾尔民俗舞蹈上,以高职院校的表演教学作为研究内容,从教育教学的视角观察高职院校中对维吾尔民族民俗舞蹈的传承和创新,并依据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探索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为有效和合理的方案。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遇到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正文部分从维吾尔族舞蹈在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维吾尔族民俗与民俗舞蹈文化、维吾尔族舞蹈民俗表演课堂实践、维吾尔族民俗舞蹈课堂实践的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总结部分,作者希望可以通过实践探讨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方面的创新方式,从而更好的实现传承民族舞蹈、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舞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完善和丰富维吾尔族舞蹈教材做出有益的尝试,并为形成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维吾尔族舞蹈课程校本教材提供具体的实例依据。

万哲旭[8](2017)在《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舞不出去、蹈不起来”是赣南采茶舞蹈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这个现状一直阻碍和困扰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进程。在舞蹈理论研究中使用传统的方法只能作其表征性研究,并且容易产生大量的重复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提出“问题意识”,一切研究从问题出发,所有的理论创新皆源于发问本身。从问题出发设计主干框架,围绕赣南采茶舞蹈自身存在的问题去寻找导致其发展缓慢的问题,将“问题”变成进步和提高的途径。论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同类型舞种进行比较,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掌握海量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就是掌握世界。在舞蹈理论研究中引入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将传统的文字比较转换为数据比较,研究内容数据化是本文重要的研究过程,用数据图表来描述、反映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情况。从数据中分析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不仅提供了验证问题的必要数据,并且可以挖掘出更多信息。本文为比较研究型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活跃度较高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活跃度较低的江西赣南采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三者同是载歌载舞、男女对唱的表演形式,并且三者的形成过程都与戏曲密切相关,都具有打情骂俏、调情挑逗的情感表达,都具有幽默、欢快的艺术风格,以及均运用扇子、手绢作为表演道具。可见三者属于同类型舞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难点与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章概述与分析赣南采茶舞蹈历史发展状况的比较;第二章论述与分析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台活跃度的比较;第三章论述与分析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体系的比较;第四章论述与分析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蹈语言的比较。结语部分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问题做出了一些评价和展望。

李俊玲[9](2017)在《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及教材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赣南采茶戏是流传在赣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其中以“两旦一丑”为最具代表性表演模式。而“旦角”又可分为“小旦”与“彩旦”。赣南采茶戏“两旦一丑”之间的关系大致概括为“彩旦来搭桥,正丑配小旦,反丑来捣乱,彩旦揍坏蛋”。当“三寸金莲式”的小旦遇上“夸张漫画式”的彩旦,最终形成了赣南采茶戏别具特色的女性舞蹈表演风格。赣南采茶戏以其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被列为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指定教学内容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郭磊教授开发出一套针对男性舞蹈表演角色的教材——《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这套教材对赣南采茶戏男性舞蹈表演具有很高训练价值。然而,截至目前针对赣南采茶“旦角”舞蹈表演形态特征及文化成因等方面的挖掘、梳理尚显不足。本文试图以挖掘赣南采茶“旦角”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成因为切入点,并以多元视角对其价值功能、教材建设及教学实践等进行探究,旨在使教材建设更具教育学理性和民族文化性,从而以点带面渗透到赣南采茶“旦角”舞蹈表演及教材建设的各个方面,最终完善赣南采茶戏女性舞蹈教材的相关建设。

王思薇[10](2013)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体系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间舞教学从最原始的状态到现在的民间舞教学体系的成立,无不显示出了中国民间舞极强的生命力及其传承的自觉性。本文对中国民间舞从原生态时期发展到当今社会的民间舞教学体系所经历的过程进行了探析,目的在于明确中国民间舞教学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以使中国民间舞教学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二、读《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民间”的生发与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身份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体、空间、文化形态:理解“民间”的多重维度
二、“民间”与“民族”的联结:建构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立足“民间”的舞蹈艺术实践:中国民间舞的出场
四、因应时代变迁的举措:中国民族民间舞以民族典范为导向的价值确立
结语

(2)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及其翻译问题相关研究
        2.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3.中国舞蹈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相关研究
        4.舞蹈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5.其它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回溯
    (一)舞种发生至文革前夕(-1966)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
    (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
    (四)新世纪以来(2000-)
二、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一)“走出去”的有效载体
        1.传播形式的共通性
        2.文化内涵的共享性
        3.身体语言的独特性
    (二)“走出去”的自我完善
        1.提升文化自信
        2.实现全面育人
        3.强化独特身份
三、中国古典舞系2019年赴美巡演案例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调查结果
        1.观众基本背景
        2.观众观演习惯
        3.观众背景知识
        4.观众观演驱动
        5.观众观演感受
        6.观众整体评价
        7.观众意见建议
    (三)调查结果总结
        1.多个层面获得肯定
        2.演出质量与上座率存在逆差
        3.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4.宣传与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5.稳定观演习惯尚未形成
        6.年轻观众占比较少
        7.综合质量要求较高
        8.舞剧形式中国化身份尚待确立
        9.受众接受与其背景密切相关
        10.跨文化意识有待增强
四、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尚待优化的传播方式
        1.人格化传播
        2.多层次传播
        3.多媒介传播
    (二)尚待完善的内涵建设
        1.建构传播的科学概念
        2.确立传播的代表作品
        3.建树传播的价值内涵
    (三)尚待加强的接受与认同
        1.基于不同语境的概念解读
        2.根据不同市场的作品选择
        3.面对不同受众的教学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比较”素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关键词释义
        1.素养
        2.学科
        3.学科素养
        4.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方法
一、学科素养“比较”的理念呈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学术回顾
    (一)比较思路在教育体系中的潜藏
    (二)比较思维在教材构建中的呈现
    (三)比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学科素养素养“比较”的初步体现:在“比较”中的身体训练
    (一)“形态”比较的案例分析
    (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1、在比较中掌握身体知识与技能
        2、“比较”在身体上呈现
三、学科素养“比较”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培养
    (一)“审美”比较的案例分析
        1、安徽花鼓灯与傣族舞的案例分析
        2、蒙古族筷子舞的案例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的建立
        1、养成舞种及舞种文化的“比较”学习思维
        2、“田野-课堂-舞台”的审美变化
四、学科素养“比较”的深度运用: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文化”比较的案例分析
        1、安徽花鼓灯与东北秧歌的案例分析
        2、朝鲜舞与傣族舞的案例分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
        1、在比较中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与价值
        2、多元文化的学习与认同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中“比较”的内涵与价值
    (一)“比较”素养的三个层面
    (二)“比较”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中的意义
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4)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对《沉香》系列的持续关注
        2.调研中目睹民间传统歌舞
        3.《沉香》系列对传统民族舞蹈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1.在民族传统舞蹈教学的研究方面
        2.关于《沉香》系列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访谈法
一.《沉香》系列的样本分析
    (一)民族及地区分类
    (二)按节目类型及性质分类
二.《沉香》教学实践模式
    (一)《沉香》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沉香》的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
        4.教学主体
三.《沉香》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2.为传统提供参照,为创新提供素材
        3.从形到核的转变
        4.民族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持续加强
    (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以情感为依托,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
        2.注重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3.关注舞蹈教育的迟效性、延续性
        4.浸润式教学程度有待提高
    (三)他者的视角
        1.艺人
        2.媒体
        3.学者
        4.观众
四.对《沉香》系列实践教学的反思
    (一)以人类学、民俗学为导向
        1.寻找民间舞定位
        2.观念的转变
        3.当代审美范式的建立
    (二)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沉香》系列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在传承中再创造
        2.素材的选择与教学意义
        3.观众审美取向反映出的审美错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结论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6)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现状
    1.1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历史追溯
        1.1.1 中国民间舞教材发展历史追溯
        1.1.2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历史追溯
    1.2 山西民间舞小花戏女班教材发展现状
    1.3 山西民间舞踢鼓子秧歌女班教材发展现状
    1.4 非遗舞蹈进校园
第二章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训练表演特征分析
    2.1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训练特征共性之处
        2.1.1 表情组合
        2.1.2 耸肩歪头组合
        2.1.3 前腆后翘组合
        2.1.4 提?拧组合
    2.2 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训练表演特征个性之处
        2.2.1 地域文化
        2.2.2 人物特征
        2.2.3 动作特征
第三章 对女班教材的创新发展
    3.1 近年来舞蹈作品的呈现
    3.2 课堂组合创新动机
    3.3 课堂组合创新过程
    3.4 课堂组合创新结果
第四章 对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维吾尔族舞蹈在高职院校教学现状
    (一)高等职业类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
        1.高等职业类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2.维吾尔族舞蹈课程与高等职业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二)国内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1.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2.民族舞教学中维吾尔族舞蹈课堂现存局部现象
    (三)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1.我院舞蹈系维吾尔族舞蹈课程开设现状
        2.我院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二 维吾尔族民俗与民俗舞蹈文化
    (一)维吾尔族民俗特色
        1.民俗概念解读
        2.维吾尔族民俗特色
    (二)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文化
        1.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文化体现
        2.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文化价值
    (三)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发展脉络
        1.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现状
        2.在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三 维吾尔族舞蹈民俗表演课堂实践
    (一)民俗舞蹈教材创新
        1.民俗舞蹈教材定位
        2.民俗舞蹈教材编制
    (二)教学机制创新
        1.教学实施探索
        2.教学理念创新
    (三)实践机制创新
        1.打破实践传统,走出课堂瓶颈
        2.顺应时代新潮,创新网络实践
四 维吾尔族民俗舞蹈课堂实践的价值
    (一)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学实践的文化价值
        1.传播历史文明,培养文化自觉
        2.提升美育教化心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二)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学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教育功能
        2.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有助于完善舞蹈教学机制
    (三)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学实践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赣南采茶舞蹈历史发展状况的比较
    2.1 赣南采茶舞蹈历史源流
    2.2 当代民间发展现状比较
    2.3 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
    2.4 小结余论
        2.4.1 问题成因:生态环境的变化
        2.4.2 问题成因:审美环境及需求的变化
第3章 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台活跃度的比较
    3.1 舞台活跃度比较
    3.2 舞蹈生态与舞蹈功能作用的比较
        3.2.1 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
        3.2.2 舞蹈功能的作用与演变
    3.3 小结余论
第4章 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体系的比较
    4.1 教学成果的呈现
        4.1.1 专业赛事统计
        4.1.2 研究及评论文章的状况
    4.2 教材的比较
        4.2.1 教材形成的脉络比较
        4.2.2 教材内容与结构比较
    4.3 教学现状的认识
    4.4 小结余论
        4.4.1 问题成因:教学体系晚成与毕业生传播
        4.4.2 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
第5章 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与赣南采茶舞蹈语言的比较
    5.1 动态风格及技艺性的比较
        5.1.1 风格特征
        5.1.2 动律特点
        5.1.3 技术技巧
        5.1.4 道具服饰
        5.1.5 表演形式
        5.1.6 音乐体现
    5.2 舞蹈语言体系的比较
        5.2.1 舞蹈语汇的提炼
        5.2.2 舞种的个性比较
    5.3“舞体”及传承方式的比较
        5.3.1“舞体”的范围
        5.3.2 传承的方式
    5.4 小结余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及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代表性理论着作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中的“小旦”与“彩旦”
        一、小旦
        二、彩旦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特征分析
        一、人物的性格化
        二、人物的典型化
        三、人物的形象化
    第三节 赣南采茶戏中“旦角”舞蹈表演的服饰、道具和音乐
        一、反映身份符号的服饰
        二、源于劳作生活的道具
        三、优美悦耳的民间音乐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形态
        一、三寸金莲式小旦
        二、夸张漫画式彩旦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动律特征
        一、摇
        二、颤
        三、扭
        四、绕
    第三节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形态成因
        一、劳动生活的“定力定型”
        二、多种因素综合下的结果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中“旦角”舞蹈表演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审美娱乐功能
    第二节 教育传承功能
    第三节 文化认同功能
第四章 赣南采茶“旦角”舞蹈教材开发与提炼
    第一节 教材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一、教材开发目的与意义
        二、教材开发思路与路径
        三、教材开发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教材教学内容的提炼
        一、区域文化视野下的风格特征
        二、代表性、系统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教学性
        三、走进田野、探究论证、反复实践
    第三节 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创
        一、个性特色呈现
        二、技巧与情态的结合
        三、载歌载舞的表现样式
第五章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角色形象与人物情态的融合
        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旦角”舞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教材建设的完善是培养创造力重要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丰富是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节 赣南采茶戏“旦角”舞蹈教材内容构建
        一、单一动作
        二、教材组合
    第四节 教材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结构设计
        二、课题内容安排
        三、教学剧目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10)中国民间舞教学体系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原始状态
二、中国民间舞教学发展的历史探索
    1. 中国民间舞教学探索初期
    2. 中国民间舞教学模式的逐步形成
    3. 对民间舞概念的重新定义
三、中国民间舞科学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科学化教学体系的探索
    2. 中国民族民间舞科学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读《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间”的生发与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身份反思[J]. 李卿,陈韵.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06)
  • [2]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D]. 蔡烁.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3]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比较”素养探究[D]. 江子扬.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1)
  • [4]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D]. 弓佩茹. 北京舞蹈学院, 2020(08)
  • [5]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山西民间舞女班教材发展的探究[D]. 王雨霏. 山西大学, 2019(02)
  • [7]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D]. 段曌. 北京舞蹈学院, 2018(10)
  • [8]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D]. 万哲旭. 南昌大学, 2017(02)
  • [9]赣南采茶戏中的“旦角”舞蹈表演及教材建设研究[D]. 李俊玲.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10]中国民间舞教学体系发展探析[J]. 王思薇. 大舞台, 2013(09)

标签:;  ;  ;  ;  ;  

阅读《中国民族舞教材与教学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