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行风评议 促进党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梁永成[1](2018)在《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以一个华南县级区为研究单位,以该区党政机关和行业的纠风工作实践为研究对象,力图展现和理解基层纪律检查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的逻辑,并探讨基层执纪执法活动中的党政关系互动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影响。纠风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工作,曾是反腐败的三项工作之一。其独特的组织架构是“一元双塔”党政体制互动并不断回应实践需求的产物。纠风是革命政党“党治”手段和现代行政监察手段的糅合,具有鲜明的政党意识形态特征。它借助纠风办独特的组织架构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不正之风”问题进行全面的回应和治理。这种实践为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良性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必要的权威、资源和秩序基础,由此而形塑了基层法治运行(特别是执法活动)的“法纪整合”的特点。纠风工作近三十年的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的“党治”向推行“法治”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监督的机制不断被消解,市场经济在自由主义催发下蓬勃发展,而新兴的法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介入和应对,由此而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各种不正之风四处蔓延。在这种环境下,法治建设面临着失序失控的危险。换而言之,在这种不正之风气中建设法治,面临着权威、组织和资源的困境,需要一种主导力量进行全面的整合。这项工作主要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动用自身两个“科层体系”(党的科层体系和政府的科层体系)的组织、权威等资源完成整合。纠风就是这种整合实践中的一项,具有鲜明“法纪”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动用纠风的工作机制,将这种法纪手段在党的科层体系和政府科层体系中传导,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而完成对基层权力腐化分裂、合法性弱化、秩序混乱的治理;同时,将党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职业伦理教育、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对行业秩序、乡村权力秩序的整合,确保行业秩序、乡村权力秩序的总体可控。2014年纪检监察机构改革之后,纠风工作从反腐败重点工作演变为一般性工作,纠风也由先前对治理全面介入转变为逐渐退出,纠风的“萎缩”意味着国家监察权力的上收,监察工作朝着更加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纠风工作的扩张和收缩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治理方式的转型,是党政关系日益融合的框架下更加强调技术治理的结果,纠风的困境也源于此。本文最终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糖区的党政机关和行业部门呈现出来的既不是“全能主义”治理模式下的革命共同体的秩序,也不是严格法律维持的现代法治秩序,而是在法纪整合框架下融合乡土性、现代性的治理秩序。第二,在纠风的实践中,纠风实际是一种新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权力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克服了行政监察“悬浮化”和党的纪律全面控制所面临的法治张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基础秩序整合作用。第三,当前纠风工作所陷入的困境必须放置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法治的兴起意味着规则治理、技术治理越来越成为主导,在治理话语上,纠风背后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步被法治的话语所掩盖,由此形成了一个纪律不断弱化、强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法治秩序。
魏依娜[2](2013)在《中国转型时期纠风工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纠风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反腐倡廉全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国纠风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已经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纠风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纠风”进程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文章以XX市纠风工作为分析对象,提出当前纠风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源——运动式纠风工作模式。运动式纠风工作模式在新时期对不正之风的客观发展和主观认识、纠风的方法选择上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遏制不正之风,充分发挥纠风工作效能,做到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成为探究和建立新的纠风工作模式的迫切需求。文章提出建立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适应转型时期的纠风工作需要。进而围绕系统化的纠风工作模式“是什么——怎么实现——注意什么”的思路,对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文章指出,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就是从环境、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系统地把握并构建纠风领域,权变地选择并运用纠风方式,将开放性和互动性寓于有序化管理中,将超前性和权变性寓于常态化管理中,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寓于网络化管理中,形成有序化、常态化与网络化相结合纠风工作格局。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实现,不仅需要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流程的有效衔接还需要联动机制、权责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转。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实现,不仅受到“人”的主观条件的约束,而且还受到制度、技术等工具的制约,机制创新的困境,体制的约束等客观条件。
王茹[3](2013)在《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职能要实现从“管制”向“服务”的重大转变,其重要前提之一是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新构建,转变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衡量政府管理水平不能只凭借政府的自我评价,而要参照公民对政府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和认可的外部评估。同时,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几年,网络上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全国绝大多数省级政府网站和大部分市级政府网站都有专门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网站或页面,热心公众事务的网民可以针对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职能部门的表现给与评价或者提出建议。但整个网上评议的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领导不重视、形式大于内容、整改不彻底等问题,本文从制度角度出发,分析民主评议内容、方法和效果的深层次制度根源,就新形势网络环境下如何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邹燕秋[4](2011)在《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的对策思考》文中指出政风行风是政府和行业的生命,政风行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当地政府的形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对于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应从确立多方参与机制,增强评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建立统一规范的评议制度,形成评议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的评议方法,优化评议过程、开展严格细致的评议考核,巩固评议效果、构筑立体监督机制,推行"阳光评议"等方面进行。
田文江[5](2010)在《基层政府风行风评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有效渠道,是实行社会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必然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与此相适应。目前在政风行风评议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参与代表的选择程序还不够规范,尤其是乡镇政府的社会评议工作还没有成为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行业管理的必经环节,影响了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的质量和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尽可能地使全体社会成员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有效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和角色的转换,不仅是现代社会长久以来的核心议题,更是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政风行风评议现实分析探讨,研究政府主导下政风行风评议的优势与弊端;通过政府与部门操作下对评议的影响分析探讨,研究政风行风评议的方法途径:通过对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机制的改进与创新的探讨,研究如何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纵观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搞好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一是要建立百姓直接参与评议机制;二是要完善政风行风评议的指标体系;三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操作程序;四是要做好评议结果的运用。
奥雨迎[6](2009)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为推进兴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文中指出一、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暨省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水利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提出的七项任务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使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徐春太[7](2008)在《坚持惩防并举 更加注重预防 开创全省水利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在全省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4月25日)同志们:这次全省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是厅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厅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对如何开好这次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今天在家的厅领
徐亚中,张先令[8](2007)在《听民声 知民情 顺民意 安民心》文中研究表明汝南县纪委、监察局、纠风办 纠建并举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006年,汝南县纪委、纠风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纪委、市纠风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纠建并举方针,以建立健全纠正和防范相结合的纠风工作机制为基本要?
李春荣[9](2004)在《求真务实,加强管理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文中研究说明
孟献斌[10](2004)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为完成我行新阶段的基本任务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孟献斌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精神,总结一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研究和部署2004年的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2003年我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情况2003年,我行反腐倡廉工作在中央纪委和总行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收购
二、搞好行风评议 促进党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行风评议 促进党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
第二节 研究单位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官僚制与县级权力运作研究 |
二、党政关系与县级权力监督研究 |
三、社会风气与不正之风治理的综合性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
一、研究方法 |
二、田野工作 |
第五节 相关概念与表述结构 |
一、相关概念 |
二、表述结构 |
第一章 纠风监察工作组织机制的演变 |
第一节 纠风工作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作风建设与反腐败:纠风监察的开端 |
一、构建新时期行政监察“新方法” |
二、保留名义的议事协调机构 |
三、纠风办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党风整治与纠风的融合 |
一、纪检监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机构设置的形成和影响 |
二、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的形成 |
三、党风廉政建设与纠风的融合 |
第四节 纠风监察工作机制演进:“条条”与“块块”的联动 |
一、统一纠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形成 |
二、统一纠风工作机制中的条块关系 |
三、纠风目标管理责任制 |
第五节 纠风工作方法的演进:从专项治理到综合治理 |
一、从全面自查自纠到集中专项治理 |
二、纠建并举、标本兼治 |
三、注重预防、综合治理 |
小结 纠风监察体制的演变特点及基本规律 |
第二章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生成与治理 |
引言 变的干部形象 |
第一节 文本中的“行政监察” |
第二节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结构性成因 |
一、糖区党政机关的干部结构与流动 |
二、机关的“机关”:糖区机关内部运行的特点 |
三、县级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生成及表现 |
第三节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治理 |
一、党政机关作风整治的常规方式 |
二、纠风专项治理 |
第四节 党政机关监督秩序的形成 |
一、纠风工作与运动式监督常态化 |
二、党政机关纠风的功能:思想整合、行为纠偏与合法性塑造 |
小结 执法技术与执纪手段的融通 |
第三章 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及职业伦理生成 |
第一节 政府机构改革与行业管理 |
第二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特点及治理机制 |
一、行业不正之风的类型及特点 |
二、行业不正之风的常规治理机制 |
第三节 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的运作机制 |
一、整治前:选题和思想整合 |
二、整治中: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各自逻辑 |
第四节 纠风与行业秩序的形成 |
一、行业管理的“去伦理化” |
二、法律、民情与职业伦理 |
小结 由政治伦理通向职业伦理 |
第四章 纠风下乡:权力、技术与秩序 |
第一节 税改前后的村务监督 |
第二节 村镇纠风工作的日常形式 |
一、日常纪律检查 |
二、民生资金项目电子监控 |
三、纠风示范点建设 |
第三节 乡村纠风工作的运行策略 |
一、三河和震塘的“小村故事” |
二、纠风办案中的人情、权力和法律 |
第四节 纠风下乡与乡村权力秩序整合 |
小结 乡村权力的“再整合式监督” |
第五章 纠风监察工作方式的变迁及其困境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干部作风建设中的“群众监督” |
第二节 纠风专项工作中的群众参与 |
一、干群关系的转变与群众参与监督的两极化 |
二、特邀监察员制度 |
三、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员制度 |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和巡察工作的铺开 |
第四节 纠风工作方式的变迁与困境 |
一、教化管理与群众监督 |
二、基层纠风工作的困境 |
小结 群众监督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
结语 通过法纪的社会秩序整合 |
第一节 重新理解“法纪” |
第二节 通过法纪的社会秩序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转型时期纠风工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二) 选题的实践价值 |
二、 研究综述与空间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空间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一章 传统纠风工作模式:以 XX 市为例 |
一、 XX 市纠风工作的进展 |
(一) 组织设置 |
(二) 内容安排 |
(三) 方法应用 |
二、 XX 市纠风工作的思考 |
(一) 取得的成效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传统纠风工作模式:运动式纠风工作模式 |
(一) 运动式纠风工作模式的意涵 |
(二) 运动式纠风工作模式的特征 |
第二章 传统纠风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
一、 不正之风的客观发展难以应对 |
(一) 原有不正之风的持续存在 |
(二) 新的不正之风的不断出现 |
(三) 不正之风的深度不断加大 |
二、 不正之风的主观认知存在偏差 |
(一) 忽视不正之风的长期存在性 |
(二) 忽视不正之风的普遍联系性 |
三、 纠风工作的方法选择单一 |
(一) 制度纠风缺乏无缝隙对接 |
(二) 科技纠风缺乏硬性约束 |
(三) 文化纠风缺乏塑造导向 |
第三章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特征 |
(一) 蕴含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有序化管理 |
(二) 蕴含超前性和权变性的常态化管理 |
(三) 蕴含全面性与带动性的网络化管理 |
二、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框架 |
(一) 环境的全面把握 |
(二) 认知的理性构建 |
(三) 方法的权变组合 |
(四) 三个维度的关系与目标 |
第四章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实现 |
一、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实现流程 |
(一) 决策阶段 |
(二) 执行阶段 |
(三) 监督阶段 |
二、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实现机制 |
(一) 建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多方联动机制 |
(二) 建立各司其职、相促相生的权责一致机制 |
(三) 建立纠建并举、止于源头的权利保障机制 |
第五章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挑战 |
一、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主观约束 |
(一) 决策者的主观约束 |
(二) 执行者的主观约束 |
(三) 监督者的主观约束 |
二、 系统化纠风工作模式的客观制约 |
(一) 方法层面的制约 |
(二) 流程平台的制约 |
(三) 机制层面的困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3)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
五、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内涵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网络环境的涵义 |
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 |
三、制度及其功能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二、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三、有利于深入开展纠风工作 |
第二章 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 |
一、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网民参政议政已成风气 |
二、电子政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
三、网络舆论日益高涨,网络监督成新形式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优点 |
一、直接性 |
二、平等性 |
三、高效化 |
四、费用廉价性 |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存在的问题 |
一、评议主体和被评议对象存在信息不对称 |
二、主要领导重视不够,态度有失偏颇 |
三、公众被动参与、形式参与和参与积极性的问题和思考 |
四、网络技术和评估系统软件的局限 |
五、对投诉的问题调查的不够及时,缺乏监督时效 |
六、有的被评单位过分看重评议排名先后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存在问题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制度理念缺失 |
一、“官本位”思想的限制 |
二、结果为本观念的缺失 |
三、重在整改观念的缺失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体系不完善 |
一、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制度体系不规范 |
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制度安排不全面 |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运行中的障碍 |
一、传统绩效管理制度观念阻碍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实施 |
二、信息与公开制度不完备 |
三、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
四、评议指标单一且标准不统一 |
第四章 解决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问题的制度对策 |
第一节、树立科学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理念 |
一、树立结果为本的绩效观 |
二、纠、评、建相统一,注重实效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制度体系 |
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
二、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主体 |
三、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
第三节 保障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的运行 |
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
二、加强管理,建立纠风工作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
三、建立科学的评议过程体系 |
四、完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参考书目 |
二、论文类 |
三、互联网资源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必要性 |
(一)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
(二)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
(三)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措施 |
(四)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是加强软环境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
(五) 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
二、当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一) 认识不到位 |
(二) 坚持不够好 |
(三) 活动形式化 |
(四) 评议过程虚 |
1. 评议制度不健全 |
2. 评议方法不科学 |
3. 评议考核不全面 |
三、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 确立多方参与机制, 增强评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
(二) 建立统一规范的评议制度, 形成评议体系 |
(三) 完善客观公正的评议方法, 优化评议过程 |
(四) 开展严格细致的评议考核, 巩固评议效果 |
(五) 构筑立体监督机制, 推行“阳光评议” |
(5)基层政府风行风评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政风行风评议 |
1.2.2 百姓评站所 |
1.2.3 政府绩效评估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思路 |
1.4.3 研究的方法 |
2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的理论依据与国内实践 |
2.1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的必要性 |
2.2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的理论依据 |
2.2.1 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 |
2.2.2 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 |
2.2.3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
2.3 国内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的实践 |
2.3.1 省部委政风行风评议实践 |
2.3.2 大连市政风行风评议实践 |
3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政风行风评议的发展现状 |
3.1.1 拓宽评议范围 |
3.1.2 深化评议内容 |
3.1.3 规范评议机制 |
3.1.4 多元评议手段 |
3.2 政风行风评议现有机制 |
3.2.1 政风行风建设学习教育机制 |
3.2.2 政风行风建设便民服务机制 |
3.2.3 政风行风建设监督机制 |
3.2.4 政风行风建设民主评议机制 |
3.2.5 政风行风建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3.3 政风行风评议机制所存问题 |
3.3.1 评议评价机制问题 |
3.3.2 综合考评机制问题 |
3.3.3 评议管理机制问题 |
4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
4.1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机制的影响因素 |
4.1.1 评议指标的影响 |
4.1.2 评议参与人的影响 |
4.1.3 评议方法的影响 |
4.1.4 评议信息公开的影响 |
4.1.5 评议结果应用的影响 |
4.2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机制的效果分析 |
4.2.1 评议结果的统计 |
4.2.2 评议参与人态度 |
4.2.3 评议对象的态度 |
5 基层政府政风行风评议机制的改进与创新 |
5.1 建立百姓直接参与评议机制 |
5.1.1 统筹考虑评议代表与被评议单位的关系 |
5.1.2 扩大群众评议参与的覆盖面 |
5.1.3 建立高水平的评议队伍 |
5.2 完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
5.3 建立公开透明的操作程序 |
5.4 建立评议结果运用机制 |
5.4.1 及时反馈评议结果 |
5.4.2 加大对评议结果的运用力度 |
5.4.3 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
5.4.4 完善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
6 案例:大连经验、庄河模式及王家经验分析 |
6.1 "大连经验"案例分析(地级) |
6.2 "庄河模式"案例分析(县级) |
6.3 "王家经验"案例分析(乡镇级) |
6.4 案例总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搞好行风评议 促进党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D]. 梁永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2]中国转型时期纠风工作模式研究[D]. 魏依娜. 吉林大学, 2013(08)
- [3]网络环境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研究[D]. 王茹.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4]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的对策思考[J]. 邹燕秋. 学理论, 2011(28)
- [5]基层政府风行风评议机制研究[D]. 田文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6]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为推进兴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J]. 奥雨迎. 山西水利, 2009(02)
- [7]坚持惩防并举 更加注重预防 开创全省水利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在全省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徐春太. 水利天地, 2008(06)
- [8]听民声 知民情 顺民意 安民心[N]. 徐亚中,张先令. 驻马店日报, 2007
- [9]求真务实,加强管理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J]. 李春荣. 山西科技, 2004(03)
- [10]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为完成我行新阶段的基本任务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孟献斌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孟献斌.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