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绿光可提高养殖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谢楚依[1](2021)在《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潜坝工程是一种新型治污生态模式,通过简单工程设计拦截上游来水、蓄留地下潜水,改善工程所在区域的植被湿生生境,引导当地植物生长以替代人工植被种植、达到水质净化需求。由于工程简洁,其造价及后期维护成本远低于人工湿地建造,但目前对此类生态友好型潜坝工程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其实际的生境、植物影响状况仍需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得出。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碧流河水库八家河入库段生态潜坝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气象网及水库实测数据,推求此类工程对水库入库段气候、水文、土壤、用地类型等生境指标的影响;并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哨兵二号卫星数据及实地取样数据,重点考察了八家河工程前后的研究区域内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估算工程对区域植被覆盖度、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分析生境与植物特征的响应关系,同时构建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其生态效益展开评价。最终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工程的建设完成和顺利运行,位于碧流河水库八家河入库口消落区的生态潜坝工程有效地截留、抬高了工程区地下水位,工程后(2020年7月)较工程前(2019年8月)研究区域内水域面积增加了42.3%;受潜坝抬水效果影响,研究区内土壤含水率有3.2%到36.2%的提升,土质向级配、持水效果更优的壤土转变,其中砂土的占比由19年12月的57.8%下降到20年8月的42.1%,而壤质砂土的占比由24.4%增加到了47.4%。同时由于水位抬升,研究区域内的大片土地被水淹没,不再适合农业种植,预计未来农业耕地侵占生态用地的现象将得以缓解。(2)研究区域内生态用地的植物类型以菊科(艾、野艾蒿)、禾本科(水稗草、披碱草、菵草、狗尾草)、蓼科(水蓼、戟叶蓼、酸膜叶蓼)、莎草科(苔草、香附子)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为主。在暖湿化气候背景下,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显着增加,工程后6、7月的区域平均覆盖度比工程前同一时期分别增加了4.48%、11.22%;随着工程对研究区域内水分条件的改变,整个区域生境趋近,植物种丰富度增加、分布趋于均匀,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受土质和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也将有所增加。(3)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态潜坝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工程前(19年12月)和工程后(20年6、8月)实际状况对区域内生态状况展开评估,可量化证明工程后生境、植物的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除了生产用地侵占生态用地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以外,工程基本实现了设计时预期的生态、植被修复目标。
姜晓鹏[2](2021)在《黄海绿潮早期附着生物量及海上漂移状态参量的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黄海绿潮连年暴发,对近海生态环境、水产养殖等造成巨大危害。由于绿潮早期起源过程监测难,海上漂移时间长、漂移速度和生物量变化快,基于传统技术难以对其进行高精度的应急监测。而绿潮的早期筏架附着生物量与海上漂移阶段状态参量的准确估算,对绿潮灾害防控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科考船甲板为无人机起降平台,本文将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应用到绿潮研究中,并结合卫星遥感、现场调查等手段,对绿潮的早期附生阶段,提出了筏架网帘与绠绳附生绿藻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对绿潮的海上漂移阶段,首先构建了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新植被指数-可见光波段的漂浮藻类指数(RGB-FAI),用于提取绿潮;进而基于RGB-FAI创建了浒苔生物量密度估算模型,并实现了无人机遥感对绿潮海上生物量的估算;最后利用船载无人机获取的绿潮双时相正射影像,开展了绿潮漂移速度的估算与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估算出2017年苏北浅滩筏架网帘上附着的绿藻生物量为8877吨,绠绳附生绿藻、浒苔的生物量分别约2981和447吨。2011~2013年筏架绠绳上附生绿藻生物量分别为7617、4132和3465吨,附生浒苔的生物量分别为2774、1672和2137吨。2011~2013年的绠绳附生浒苔生物量,与绿潮海上的初始覆盖面积,在年际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2)RGB-FAI能很好提取可见光影像中的绿潮:对于暴发期绿潮,提取结果的Kappa系数为0.95;对薄雾天气下的衰退期绿潮,其提取精度最高(Kappa=0.93),优于其它5种可见光植被指数。(3)基于无人机遥感估算了不同生长期绿潮的漂移生物量,发现绿潮斑块的RGB-FAI最大值由暴发期的61.9降低为衰退期的44.1,浒苔生物量密度也由0.92 kg/m2降低为0.52 kg/m2。(4)基于无人机遥感估算三个海上站位的绿潮漂移速率分别为0.256、0.439和0.257 m/s,绿潮漂移方向与M2分潮的潮流方向基本一致,位于风向右侧1~62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无人机遥感方法,可为GOCI等卫星遥感的速度结果进行校准。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在海上科考的成功应用,对绿潮早期筏架附生阶段的生物量以及绿潮在海上漂移阶段的状态参量,进行了高精度估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绿潮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更精确的定量数据支撑,为绿潮防控靠前,制定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持。
王涛[3](2021)在《种蛋孵化期LED绿光调控对胚胎与雏鸡啄癖相关激素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啄癖是群养鸡中常见的恶性行为,对生产效益、动物福利及疫病防控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LED产业的蓬勃发展,光环境在养殖和孵化中的作用被日益重视,也有不少文献报道了光环境在养殖阶段对啄癖的防控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与机理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高啄羽品系(High Feather Pecking Line)与低啄羽品系(Low Feather Pecking Line)的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LED绿光刺激孵化对子代胚胎期、育雏期的啄癖相关激素水平的调控作用,并从蛋白层面解释其机理,获得不同品系种蛋啄癖生理代际传递机制差异数据库,探明LED绿光孵化对子代啄癖相关激素的调控作用及其通路,揭示光环境调控产前应激子代效应的生理学机制,为解决鸡的啄癖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品种种蛋啄癖相关激素水平与外观品质相关性研究针对鸡母-子代啄癖相关激素传递不明晰的问题,探索了不同品系鸡的母-子代啄癖生理传递介质差异及其与种蛋外观品质的相关性。以包括海兰褐、罗曼粉等在内的16个不同品种鸡的种蛋为研究对象,使用ELISA酶联免疫法,系统探究了不同品系种蛋蛋黄中的啄癖相关激素水平差异,包括五羟色胺(5-HT)、皮质酮(CORT)、多巴胺(DA)和睾酮(TES)。结合种蛋的外观品质(色度、体积)分析,发现不同品种母鸡传递至种蛋中的啄癖相关激素各不相同,其中,有且仅有罗曼粉种蛋符合全部高啄癖品系特征,海兰褐种蛋符合全部低啄羽品系特征,且高啄羽品系种蛋体积偏小(P>0.05),色度偏淡(P<0.05),低啄羽品系种蛋则相反。(2)LED绿光调控种蛋孵化与育雏期啄癖相关激素的研究针对高啄羽品系种蛋中啄癖相关激素异常的问题,探究了LED绿光调控孵化对子代胚胎孵化期、育雏期啄癖相关激素的调控作用。以高啄羽品系的罗曼粉蛋鸡与低啄羽品系的海兰褐蛋鸡为研究对象,采用LED单色绿光调控孵化(560nm,20~50 lux,16 L:8 D),对胚胎孵化期啄癖相关激素昼夜节律以及育雏期的机体激素水平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暗孵化罗曼粉胚胎机体CORT水平显着高于海兰褐胚胎(P<0.05),5-HT水平则显着低于海兰褐胚胎(P<0.05),通过LED绿光调控,显着降低了罗曼粉胚胎孵化期胚胎的机体CORT水平(P<0.05),提高了其5-HT水平(P<0.05),证明了孵化期LED绿光对啄癖相关激素的调控作用,可能能够减少啄癖行为的发生;且LED绿光促进机体形成非内源性的节律,诱导胚胎提前适应外界光环境的周期变化。育雏期的研究结果表明,LED绿光孵化对啄癖相关激素的调控作用在育雏期仍然存在,证明了LED绿光调控孵化对啄癖的调控作用效果具有延续性。(3)LED绿光调控孵化对雏鸡下丘脑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基于4D蛋白组学方法探究LED绿光调控孵化影响啄癖相关激素水平的可能机制。以绿光/黑暗(G/D)孵化的罗曼粉/海兰褐(R/H)雏鸡的下丘脑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质谱结果得到原始文件,使用Maxquant(v1.6.15.0)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质控分析以及蛋白组学功能注释,随后通过蛋白定量分析方法(GO二级分类、KEGG通路分类)进行差异蛋白筛选与功能评估分类。基于分类结果,采用Fisher检验的方法对其进行富集分析,最终得到了差异蛋白调控的具体途径与互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HD雏鸡,RD雏鸡下丘脑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SLC16A1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以及细胞线粒体中的NADPH(肾上腺毒素氧化还原酶,FDXR基因)表达显着下调,促进了重定向觅食与应激倾向的啄癖行为的发生,扰乱了外周5-HT系统运行。LED绿光则调控RG组雏鸡下丘脑E1BW42型蛋白(非特征蛋白,GABRA5基因)表达下调,从而降低鸡的应激反应水平,减少应激引发啄癖行为的发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RD组相较于HD组,其下丘脑5-HT分泌通路功能异常,引起机体5-HT系统功能异常,引发了啄癖行为,而LED绿光则通过调控集合管酸分泌通路,减少啄癖行为的发生。(4)LED绿光与褪黑素协同调控孵化对雏鸡啄癖相关激素与节律的影响针对产前应激引起子代品质下降与啄癖行为发生的问题,以激素水平为表征,揭示了LED绿光调控孵化对产前应激负面子代效应的调控作用。通过种蛋注射CORT模拟产前应激,采用LED单色绿光调控孵化(560 nm,20~50 lux,16L:8 D),探究了LED绿光与褪黑素(MLT)协同CORT注射对产前应激效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LED绿光调控孵化能够显着改善产前应激所引起的子代血浆5-HT浓度、及CORT浓度升高问题;MLT注射和LED绿光孵化能够协同作用,降低产前应激引起的负面子代效应,并能够进一步调节胚胎的昼夜节律。
李瀚清[4](2020)在《单色光调控扬州鹅生长、肉品质及生长轴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禽视网膜和松果腺可以接受外界光照刺激,激活下丘脑-垂体-生长轴,调控家禽生长发育。肉鹅对不同颜色光谱刺激响应可能存在差异。为此,本研究选取600只1日龄同批次扬州鹅,随机均匀饲养于4栋相同鹅舍,分别采用白光、红光、绿光与蓝光处理70天,比较各组间生长性能、肉品质和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如下:1.单色光对扬州鹅生长性能的影响:绿光处理组肉鹅各时期平均体重显着高于(P<0.05)对照白光处理组。绿光与蓝光处理组各阶段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白光与红光处理组。绿光处理组料重比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2.单色光对扬州鹅胸肌肉品质和胸肌组织学特性的影响:绿光处理组肌苷酸含量最低,且显着低于蓝光处理组(P<0.05);白光处理组剪切力与胸肌红度值a*均显着低于(P<0.05)其他三组,白光处理组胸肌亮度值L*最高,与蓝光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绿光处理组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对照白光组差异显着(P<0.05)。绿光处理组肌纤维面积最大,显着高于(P<0.05)其他三组。3.单色光对扬州鹅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影响:30日龄蓝光处理组与绿光处理组扬州鹅下丘脑GHRH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白光处理组与红光处理组;50日龄绿光处理组表达量显着高于白光处理组和红光处理组(P<0.05);70日龄红光处理组表达量显着低于蓝光与绿光处理组(P<0.05)。30日龄绿光处理组胸肌IGF-I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50日龄绿光处理组表达量显着高于白光处理组(P<0.05);70日龄绿光处理组表达量显着高于白光和红光处理组(P<0.05)。30和70日龄扬州鹅胸肌IGF-IR m RNA表达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0日龄绿光处理组显着高于红光处理组(P<0.05)。30日龄绿光处理组胸肌GHR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白光和红光处理组(P<0.05);50日龄绿光处理组表达量显着高于红光处理组(P<0.05)。单色绿光饲养可提高扬州鹅出栏体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加风味氨基酸含量和肌纤维面积。单色绿光刺激可上调下丘脑GHRH基因表达量,促进扬州鹅胸肌GHR和IGF-I基因上调。
翟凌霄[5](2020)在《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文中指出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区的南召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柞蚕养殖业与丝绸织造业都非常发达,尤其当地的传统手工柞蚕绸,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至清朝末年,柞蚕绸的生产与贸易达到历史顶峰。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当地传统柞绸产业逐渐衰败。为弘扬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及柞蚕产业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老艺人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南召手工柞蚕丝绸织造的历史,明确了南召作为“柞蚕之乡”的历史依据,挖掘并传承柞绸文化;在民间收购手工缫丝机、络丝机、整经及木制织机等所有工序的实验设备,并按文献记载修复制作了部分残缺零部件,复原了中断三十多年的柞丝绸生产工艺,并织造出了平纹和山形斜纹两种组织柞丝绸,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可供生产使用的工艺流程,为南召“手缫丝”、“手织柞绸”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操视频记录;利用多种植物染料对柞绸进行了染色实验及扎染设计,通过染色及色牢度实验,确定了苏木染料与明矾媒染剂配合达到适合服装应用的效果,并具有较好的上染率,增加了可实现的产品花型,设计并开发出与面料风格相适应的中高档休闲柞绸服装,扩展并延伸了柞蚕产业链。
郭晓东[6](2019)在《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名武昌鱼,是我国主养淡水鱼品种之一,具有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优势。因毛泽东主席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享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侧扁宽体型、规格适中、味道鲜美、含肉率高等特点适合制作清蒸鱼等菜肴。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我国团头鲂的主要养殖方式,常因池塘底部淤泥积累过厚、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变差,食用品质和消费者可接受性下降。本课题拟以团头鲂为实验对象,通过循环水过滤系统对团头鲂进行净化处理,研究净化条件(水温、鱼水密度、水流置换量、时间)对团头鲂肌肉理化特性、风味和滋味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净化处理条件,建立循环水净化提质技术,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以满足上市销售或加工高品质生鲜调理水产食品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运用质构仪、色度计、气味分析仪、HPLC、GC-MS及感官评价等技术和方法,研究净化时间(0~10 d)对团头鲂生物学指标以及肌肉化学成分、蛋白质组成、pH值、持水性、色度、TPA参数、滋味成分、气味特征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时间对团头鲂鱼肉理化成分、质构、风味、滋味及感官品质均有显着影响。随着净化时间延长,团头鲂鱼肉的粗脂肪、总糖、能量、水溶性蛋白、挥发性盐基氮(TVB-N)、羰基值(COV)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含量明显下降,乳酸、游离氨基酸、灰分、盐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乳酸可起到增鲜的作用。质构、色度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净化处理可显着增加鱼肉的弹性、咀嚼性和甜味,提高鱼肉的白度。电子鼻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发现,不同处理时间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腥味、青草味、不愉快气味的醛类物质如己醛、庚醛、壬醛等和酮、烃类显着下降,而具有柔和气味的烯、醇、酸类物质有所增加。净化处理8 d的团头鲂鱼肉的TVB-N、COV和TBA含量比未净化样品降低12.73%、20.35%和35.13%,鱼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比对照样品提高43.83%。滋味ATP(三磷酸腺苷)关联物中,呈现甜咸味和鲜味的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含量增加,而呈现苦味的次黄嘌呤核苷(HxR)和次黄嘌呤(Hx)含量降低,且K值显着降低,鲜度增加。在加工前,结合暂养对团头鲂净化处理8 d可显着改善鱼肉的食用品质。2.研究了循环水净化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并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采用循环水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团头鲂,通过理化分析仪器、质构仪、色度计等技术和方法,研究鱼水密度(1:5、1:10、1:15、1:20、1:25,m:V)、水温(6、13、18、25,℃)、水流置换量(0、50、100、200、250,倍鱼重·d-1)对团头鲂存活率、肌肉理化特性(化学成分、持水力、色度、pH值及TPA参数)的影响,并采用正交优化了净化处理条件。净化条件对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盐基氮、灰分、粗脂肪、总糖含量以及弹性、凝聚性和粘性影响较大,但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团头鲂适宜净化处理条件为鱼水密度为1:25,净化水温18℃,水流置换量200倍鱼重.d-1,净化时间10 d。净化处理对鱼肉蛋白质和糖类影响不大,但显着降低了脂肪含量。净化前鱼肉中灰分、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8%、3.85%和1.58 mg/g,净化后含量分别为1.56%、4.39%和2.89 mg/g,分别增加了44.44%、14.03%和82.91%。而净化后鱼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6.44 mg/100g,比净化前样品(7.86 mg/100g)降低了18.07%。经过净化处理鱼肉的弹性和凝聚性显着提高。3.研究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以净化处理前、后的团头鲂鱼肉为对象,采用滋味分析仪(电子舌)、气味分析仪(电子鼻)、全二维气-质联用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HPLC、电感耦合ICP-OES等技术手段,对比研究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滋味特征、气味特征以及游离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物、有机酸、矿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以探明循环水净化处理对团头鲂品质的提升作用。电子鼻数据分析表明,净化处理前后团头鲂鱼肉的气味特征有显着差异,全二维气-质联用仪结果表明,净化后鱼肉中呈现腥味、青草味和脂肪味的醛、酮、酯类含量分别降低了50.13%、43.07%和82.51%;而醇、酸、烯和芳香烃类等呈现肉香、酸味、甜味和芳香味气味特征的数量和含量增加,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0.57%、29.53%、1.59倍和3.08倍。与未净化样品相比,净化后鱼肉中鲜味、酸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苦味和涩味氨基酸含量降低;鱼肉中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特别是EPA和DHA显着增加,总量提高87.59%;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含量增加;呈现咸味的无机离子中钾、钠、钙、磷、铬离子含量增加,镁、铁、锰、铜、锌离子含量减少,其中钾、铁、锌离子净化前后差异显着;核苷酸代谢物中腺嘌呤、鸟嘌呤和鸟苷、尿苷、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含量减少,腺苷和肌苷含量增加,嘌呤对数值与鱼肉的鲜度相关。净化后鱼肉的鲜味、酸味和甜味增强而苦味、涩味和咸味减弱。
刘宁[7](2019)在《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禽孵化作为养殖场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禽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由于鹅种蛋体型较大且孵化时间长,入孵操作程序繁琐,孵化难度大;相比于鸡、鸭蛋孵化率,鹅种蛋整体孵化率并不高且不稳定。禽蛋自然孵化过程中会接收到光照,现有孵化设备都是模拟种蛋自然孵化状态,然而孵化箱内全程为完全黑暗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对家禽孵化性能有改善作用。本论文通过分析现有鹅孵化机不足之处及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将原有固定式蛋架设计为移动蛋车;通过蛋车与孵化箱不同联结方式的对比,选取最合理联结方式,完成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对比原有孵化机进行移动蛋车孵化机入孵操作性能试验。针对鹅种蛋孵化研制LED光照孵化机,对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进行研究,选取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在鹅种蛋孵化期间运用LED光照孵化机进行不同光照对鹅蛋孵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出对鹅蛋孵化性能有益的光照模式。所完成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鹅孵化机入孵操作繁琐、入孵操作劳动强度高、容蛋量小等问题,通过对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及孵化流程进行分析,确定将原有固定蛋架式鹅孵化机设计为移动蛋车式鹅孵化机;由于鹅种蛋孵化需求,保留大角度翻蛋的特性。首先对蛋车车架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对蛋车与动力源不同联结方式进行对比与实际制作,最终确定将翻蛋电机脱离蛋车安装于箱顶,翻蛋机构安装于蛋车上,蛋车与动力源联结采用弹簧十字卡槽装置,可在推拉蛋车间实现蛋车与动力源的连接与断开。经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确定孵化箱内采用负压式通风模式,通过位于箱体两侧大风扇转动使外界气流从孵化箱顶部进风口进风,此通风换气模式可保证每两层种蛋间风速>1 m/s,满足鹅种蛋孵化需求。移动蛋车鹅孵化机与固定蛋架式孵化机相比,入孵操作时间减少86%,容蛋量增加71%。移动蛋车鹅孵化机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孵操作时间与程序的减少;由于容蛋量的提升,缩短养殖场生产周期。2.针对孵化机内光照不均匀等问题,运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 Expert对孵化机内光照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建立LED灯带光照模型,对孵化机内不同光源布置方式的辐照度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搭建结构尺寸与孵化机相近的试验平台,经过仿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再考虑到实际生产情况,确定LED光照孵化机的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及参数要求,即:每层种蛋上方安装3条灯带,每相邻两条灯带水平间距为25 cm,每相邻两层种蛋间距为22 cm。LED光照孵化机蛋架的设计除了满足鹅蛋孵化所需的大角度翻蛋要求外,还需满足光照均匀性参数要求;新增的光照系统,可满足孵化期间的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弱控制、以及良好的光照均匀性。3.为探究出提高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光照,在不同批次鹅种蛋孵化过程中运用四台LED光照孵化机,采用LED灯(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单色绿光)作为光源,每批光照孵化试验通过设置一个对照组与绿、白、红光试验组进行对比,经过三批试验验证不同光强不同光色的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孵化效果较好的批次进行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可影响鹅受精蛋孵化率,缩短出雏窗口期。在鹅种蛋孵化期间添加均匀的光照强度为0.5-0.6 W/m2的LED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可将受精蛋孵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全光谱白光与单色红光可延迟出雏高峰期8h,出雏时间集中于30日;单色绿光对鹅受精蛋孵化率及出雏高峰期的影响不明显。
刘源[8](2019)在《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设施农业越来越受到农业工作者的青睐,植物工厂作为高度发展的设施农业,发展尤为迅速。光照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工厂采用纯人工光源,通过控制光照环境来实现植物的高效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了满足农业光照的需求,本文在对现有补光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科学且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植物补光系统。本文对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通过研究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以光配方作为补光控制策略的核心,根据光配方的三要素以及拓展因素设计了静态和动态两种光照模式作为系统的工作模式,并采用My SQL进行植物光配方库的构建,将花卉和药材两类植物作为光配方的设计对象,实现了科学的补光控制策略,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以及系统的可操作性,配方库参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此外,还对LED光源模组进行设计与制作,根据光配方的设计需求,采用红、蓝、绿三色LED作为光源模组的光源,通过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对光源模组进行建模与测试,并对LED光源模组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根据位置调整阵列间距的模型均匀度要优于等间距分布的阵列模型,通过优化后的模型完成光源模组的制作。设计的补光控制系统由补光节点、主控制器和Android终端组成,补光节点可以实现对各种波长LED光照强度的检测,采用反馈调节的方式实现对光照强度的准确控制,同时通过补光控制策略实现了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协调性。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通信协议,满足各个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最后通过MVC架构实现了Android终端控制界面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静态模式下可以根据光配方要求实现准确的光环境控制,在动态模式下,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数据的变化调整光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各个节点间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通信,且可以通过Android终端实现对光环境的监控,以及对光配方数据的修改,操作简单灵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农业精准高效补光的需求。
鲁纪刚[9](2018)在《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行为、生长、性腺发育及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光谱作为光照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鱼类的摄食、生长、代谢、生殖及内分泌等生理机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光唇鱼(Acrossochelus fasciatus)是一种地方土着溪源性鱼类,但存在雄性生长相对缓慢、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的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通过白(全光谱)(对照组)、红(632nm)、黄(593nm)、绿(518nm)、蓝(463nm)5种特定波段LED灯照射光唇鱼实验探究了光谱对该鱼的光谱偏好性、生长、性腺发育、氧化防御能力以及相关激素和芳香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日间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探究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应激行为反应和适应性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日间第20 min各光谱条件下光唇鱼分布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然而在夜间绿光和黑暗区域分布率显着大于红、黄光(P<0.05)。随照射时间延长,该鱼在日间更偏好于蓝光,其次为白、绿光,而黄光对其存在明显的趋避作用,在夜间则对蓝光偏好程度更高,白、绿光其次,对红、黄光偏好程度最低。(2)光谱对光唇鱼的生长存在显着影响,其中蓝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和增重率(GR)显着大于对照组、红光和黄光组(P<0.05),黄光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着小于其它组(P<0.05)。另外,雌性蓝、绿光组肥满度(CF)明显大于红光组和对照组,且雄性蓝光组也显着大于红光组和对照组(P<0.05)。此外,红、黄光组日摄食量显着低于蓝、绿光组,并且饲料转化率(FCR)显着高于蓝光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短波光尤其是蓝光显着促进了该鱼生长和摄食,降低饲料转化率,而长波光导致了相反的作用。(3)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性腺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于对照组,黄光显着提高了雌性性腺指数(GSI)和Ⅲ+++、Ⅳ期卵母细胞比例,且黄光和绿光也明显促进了精巢发育(P<0.05)。另外,红光显着提高雌性血浆褪黑素(MT)水平和脑CYP19b基因表达,而绿光对雄性具有相同的效果。结果表明黄光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光唇鱼雌、雄性腺发育,且绿光对精巢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4)光谱照射对光唇鱼氧化压力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雌性各光谱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没有显着性差异,然而,绿光却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雄性MDA含量和SOD活力,结果表明绿光可显着降低该鱼氧化压力。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光唇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合理选择光谱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杨业丰[10](2017)在《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模型及机制》文中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精准畜牧业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养殖信息实时感知技术、精细养殖共享平台构建,而精准环境参数与动物生长藕合模型的基础研究较少,其中光照模型的研究尤其匮乏。由于缺乏合理的决策模型,导致获取的"农业大数据"无法有效的支持生产决策。因此,精准环境参数下动物生长模型是实现畜牧业精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之一。家禽视网膜视锥细胞以"超齐构体"的结构相互嵌合,使其拥有高度发达的视觉系统。而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作为新一代照明光源的翘楚,凭借其精准可控的特点为探索光信息-家禽生长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研究依托家禽优越的视觉机能和LED的精准可控性,构建LED光信息-肉鸡生长关系模型,揭示LED光谱对肉鸡生长发育的多尺度作用机理,为精准畜牧业生产决策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元分析数据融合的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模型为克服单次独立试验质量和标准很难绝对统一的缺点,本研究利用一种高效数据合并模型(元分析,Meta-analysis),对已出版的LED光谱-肉鸡生长相关主题文献的数据进行融合汇总,并提出新假说。通过对照组光源种类、肉鸡品系、肉鸡性别模式、光照度水平、光周期、育成期环境温度水平、育成期日粮营养的亚组分析,表明单色LED光谱对肉鸡体重(BW)的提升作用,与以上因素正常水平值无耦合关联(P>0.05)。单色LED光谱对肉鸡的主要生产性能产生显着影响(P<0.05)。其中,蓝光LED对肉鸡BW和饲料效率(FCR)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10.66%,95%CI 8.79 to 12.53;-4.47%,95%CI-5.46 to-3.48;P<0.001),红光LED对BW和FCR无影响。单色LED光谱对国际流行商品肉鸡的生产性能提升程度大于地方品种商品肉鸡。Meta回归分析表明,短波长光谱成分利于肉鸡生长发育,而长波长光谱无明显改善作用,波长每增加100nm,BW随之降低4.9%。基于此,提出新假说,合理的蓝光-绿光-黄光比例,可能会进一步提升肉鸡生长发育。(2)基于实测分析的典型单色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以中国特色肉鸡品种"三黄鸡"(半速生)为研究对象,对元分析数据融合结论做交叉验证分析,并探索速生和半速生肉鸡光谱响应的差异性。短波长LED光谱(蓝、绿光)促进半速生肉鸡生长,而长波长LED光谱对半速生肉鸡生长无促进作用,LED光谱波长值与半速生肉鸡 BW 呈线性负相关(30d:BW=-0.154 × wavelength + 460.1,R2= 0.8755),结果与Meta分析一致。然而,速生肉鸡和半速生肉鸡对LED光谱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性,半速生肉鸡在生长后期(>60日龄),红光LED饲养下的肉鸡出现补偿性生长,生长优势逐渐凸显,回归分析表明LED波长值与半速生肉鸡生长后期体重有正相关性关系(72d:BW = 0.164 × wavelength+1081.2,R2 = 0.9251)。(3)蓝×绿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基于元分析融合结果,构建肉鸡生长优势光谱的LED组合光谱,探讨肉鸡生长优势光谱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对元分析数据融合结果提出的新假说进行验证。肉鸡生长优势光谱之间同时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光谱成分比例决定了起主导作用的是协同作用或是拮抗作用。与纯色光谱相比,绿×蓝LED组合光谱中蓝光成分高于50%时,肉鸡生长优势光谱起促生长协同作用;绿×蓝LED组合光谱中蓝光成分低于50%时,肉鸡生长优势光谱起促生长拮抗作用。(4)白×黄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为避免肉鸡生长优势光谱的负面效应,以人眼柔和型光谱—黄色LED光谱为基础,构建高光效白×黄LED组合光谱,并探讨了组合光谱的剂量学效应。白×黄LED组合光谱成分中黄光成分比例对肉鸡体重、料肉比、骨骼发育、可食内脏重以及体表温度有显着性影响(P<0.05)。白×黄LED组合光谱中黄光成分比例的连续变化,可引起肉鸡生长发育指标的连续性变化,呈"正-负"效应。白×黄LED组合光谱中黄光成分比例越高,对肉鸡体重、腹部脂肪重、胫骨长度、龙骨长度以及体表温度的正面效应越大;白×黄LED组合光谱中黄光成分比例越低,相应的负面效应越大。(5)LED光谱-肉鸡生长的生理学机制通过多尺度生理学指标监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Pearson相关性模型构建光信息的生理学机制。4个单色光谱处理组的9个生理学指标(144个原始指标)的PCA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聚类趋势明显。光信息可通过改变甘油三酯代谢、Ca营养吸收以及甲状腺激素分泌,从而显着增加腹脂沉积、增强关键骨骼发育、改变内分泌状态,最终影响鸡只体重重。(6)LED光谱-肉鸡生长的摄入-排泄学机制从摄入-排泄平衡的角度探讨了 LED光信息对饮食饮水的摄入特性以及排泄特性及影响肉鸡生长发育的机理。典型光谱对鸡只的摄食量、日粮代谢能以及粗蛋白的摄入无显着影响(P<0.05);典型光谱下鸡只的饮水量差异显着(P<0.05)。对排泄特性的研究表明,典型光谱对鸡只粪便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Pearson分析显示,鸡只粪便产量与摄食量存在线性正相关性(R2=0.841;P<0.01);饮水量与粪便含水率显着正相关(R2=0.5257;P<0.01);粪便挥发性固体含量与含水率正相关(R2=0.428;P<0.01)。因此,典型单色LED光谱引起鸡只的摄入-排泄向肉鸡生长方向偏移,导致鸡只的生长速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影响机体生长发育。(7)LED光谱-肉鸡生长的行为学机制从行为学角度探讨了 LED光信息对肉鸡行为特性和行为节律的影响及其与肉鸡生长发育的内在适应性联系。行为监测结果表明,绿光和蓝光LED下饮食行为占比高达34.0%(14d)、32.3%(28d)、31.5%(42d)和 36.2%(14d)、38.7%(28d)、40.5%(42d),而红光 LED 下行走行为占比高达 45.1%(14d)、53.6%(28d)和 30.9%(42d),红光下站立行为占比高达32.2%(14d)、56%(28d)和50%(42d)。节律监测结果提示,红光LED下鸡只集中出现在Afternoon、Evening和Night,时段(24.1%-41.4%);且红光LED下高频率的出现行为,多数以行走、站立等"非生长性"能耗行为的表达,饮食行为的时间集中性高。而蓝光LED下鸡只在4个时段内出现频率和饮食频率十分均匀(21.7%-25.2%;14.1-35.2%),且在Night时段内鸡只仍保持较高水平的饮食行为(14.1%)。因此,蓝光可降低"非生长性"行为表达以及降低应激反应能耗,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同时光谱虽然不影响摄食总量,但蓝光可改变鸡只饮食习性,使得鸡只饮食平均分布在一整天的时段内,利于饲料消化和吸收,促进鸡只生长发育。
二、红绿光可提高养殖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绿光可提高养殖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遥感反演植物研究现状 |
1.2.2 生态工程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工程背景及研究对象 |
2.1 工程区气候背景 |
2.1.1 碧流河水库气候条件 |
2.1.2 工程区气候变化特征 |
2.2 工程区水文环境及来流污染状况 |
2.2.1 碧流河水库水文环境特征 |
2.2.2 八家河环境分析 |
2.2.3 八家河来流污染状况 |
2.3 工程区域及研究区域选取 |
2.3.1 工程建设条件分析 |
2.3.2 研究区域选取 |
2.4 生态潜坝工程 |
2.4.1 生态潜坝工程结构 |
2.4.2 生态潜坝工程的水文效能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态潜坝影响下的生境演变 |
3.1 地下水位变化 |
3.1.1 工程区地下水位监测 |
3.1.2 工程区地下水位分析 |
3.2 土壤变化 |
3.2.1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
3.3.2 工程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状况 |
3.3.3 土壤含水量变化 |
3.3.4 土壤质地变化 |
3.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
3.3.1 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
3.3.2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生态潜坝影响下的植物变化 |
4.1 研究区域植物生长概况 |
4.1.1 研究区植物数据获取 |
4.1.2 研究区内植物种类分布特征 |
4.1.3 研究区内植物含水率和生物量分布特征 |
4.2 植被覆盖度变化 |
4.2.1 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及处理处理 |
4.2.2 植物覆盖度变化分析 |
4.3 植物物种变化 |
4.3.1 植物群落变化 |
4.3.2 植物种类变化 |
4.4 样方生物量变化 |
4.4.1 区域生物总量推求 |
4.4.2 植物生物量变化分析 |
4.5 生境、植物响应关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5.1 生态指标选取及赋分 |
5.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5.3 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5.4 工程改进建议及展望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致谢 |
(2)黄海绿潮早期附着生物量及海上漂移状态参量的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筏架附生绿藻生物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
1.2.2 无人机遥感海上绿潮的研究进展 |
1.2.3 漂浮藻类遥感的植被指数研究 |
1.2.4 绿潮漂移状态参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无人机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
2.2.1 无人机的应用背景 |
2.2.2 船载无人机航测作业及注意事项 |
2.2.3 无人机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2.3 卫星遥感数据源 |
2.3.1 高分、环境与哨兵卫星影像 |
2.3.2 GOCI影像数据 |
2.4 野外调查与采样数据 |
2.4.1 筏架附生绿藻采样数据 |
2.4.2 船载气象仪风速数据 |
2.5 其它辅助数据 |
2.5.1 ERA5 风场数据 |
2.5.2 统计年鉴与公报数据 |
2.5.3 潮流与潮汐数据 |
2.6 研究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海绿潮藻筏架附生生物量的估算研究 |
3.1 网帘附生绿藻生物量的估算 |
3.1.1 网帘紫菜与绿藻的提取 |
3.1.2 苏北浅滩紫菜产量的估算 |
3.1.3 网帘附生绿藻生物量的估算 |
3.2 绠绳附生绿藻生物量的估算 |
3.2.1 苏北浅滩紫菜网帘数量的估算 |
3.2.2 绠绳附生绿藻生物量的估算 |
3.2.3 绠绳附生浒苔的生物量 |
3.3 黄海绿潮与筏架附生绿藻的相关性探究 |
3.3.1 绠绳附生绿藻生物量的年际变化 |
3.3.2 绠绳附生浒苔与绿潮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不确定性分析 |
3.5 筏架附生绿藻的流向及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的海面绿潮提取 |
4.1 基于可见光波段的漂浮藻类指数构建 |
4.2 绿潮提取与精度评价 |
4.2.1 可见光影像的绿潮提取方法 |
4.2.2 不同植被指数提取结果的评价 |
4.3 RGB-FAI提取绿潮的可靠性验证 |
4.4 薄雾条件下对衰退期绿潮的提取 |
4.5 RGB-FAI的应用潜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潮漂移状态参量的无人机遥感估算 |
5.1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绿潮漂移生物量的估算 |
5.1.1 基于RGB-FAI的浒苔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 |
5.1.2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绿潮生物量估算 |
5.1.3 衰退期绿潮生物量的估算与对比 |
5.1.4 无人机遥感绿潮生物量的应用潜力 |
5.2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绿潮漂移速度的估算与分析 |
5.2.1 基于双时相影像的绿潮漂移速度的计算 |
5.2.2 与GOCI卫星遥感结果的对比研究 |
5.2.3 绿潮漂移的驱动分析 |
5.2.4 不确定性分析 |
5.2.5 船载无人机在绿潮速度研究的应用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种蛋孵化期LED绿光调控对胚胎与雏鸡啄癖相关激素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鸡的啄癖行为 |
1.1.2 鸡的啄癖动机与激素 |
1.1.3 光照调控鸡行为的生理基础 |
1.1.4 现存啄癖防控方法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光照对鸡啄癖的调控作用 |
1.2.2 蛋白组学分析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品种种蛋啄癖相关激素水平与外观品质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样本 |
2.1.2 种蛋外观品质检测 |
2.1.3 种蛋蛋黄样品提取与处理 |
2.1.4 啄癖相关激素测定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种蛋蛋黄啄癖相关激素水平分析 |
2.2.2 种蛋尺寸统计 |
2.2.3 种蛋蛋壳色度统计 |
2.2.4 种蛋蛋黄啄癖相关激素与种蛋尺寸相关性分析 |
2.2.5 种蛋蛋黄啄癖相关激素与种蛋蛋壳色度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绿光调控种蛋孵化与育雏期啄癖相关激素的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样本 |
3.1.2 孵化光照处理 |
3.1.3 孵化过程 |
3.1.4 育雏过程 |
3.1.5 组织样品提取 |
3.1.6 啄癖相关激素水平测定 |
3.1.7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孵化期啄癖相关激素分析 |
3.2.2 孵化期啄癖相关激素节律分析 |
3.2.3 育雏期啄癖相关激素水平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绿光调控孵化对雏鸡下丘脑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样本 |
4.1.2 孵化、育雏过程及采样 |
4.1.3 实验样品处理 |
4.1.4 质谱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总览 |
4.2.2 数据质控 |
4.2.3 样品重复性检验 |
4.2.4 差异蛋白筛选 |
4.2.5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 |
4.2.6 差异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
4.2.7 聚类分析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ED绿光与褪黑素协同调控孵化对雏鸡啄癖相关激素与节律的影响 |
引言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试剂与预处理 |
5.1.2 实验样本与孵化前预处理 |
5.1.3 孵化光照处理 |
5.1.4 孵化过程 |
5.1.5 组织样品提取 |
5.1.6 生理激素水平测定 |
5.1.7 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单色光调控扬州鹅生长、肉品质及生长轴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1.我国肉鹅的养殖现状及特性 |
1.1 我国肉鹅养殖现状 |
1.2 鹅的生物学特性 |
2.影响肉鹅生长性能的生理因子 |
2.1 下丘脑-垂体-生长轴(Growth hormone-somatomedins Axis) |
2.1.1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抑素(SS)对生长的影响 |
2.1.2 生长激素(GH)对生长的影响 |
2.1.3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的影响 |
2.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对生长的调节 |
3.光照对禽类生长的影响 |
3.1 禽类接收光的作用机制 |
3.2 光照时间对禽类的影响 |
3.3 光照强度对禽类的影响 |
3.4 光源对禽类的影响 |
3.5 光色(波长)对禽类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色光对扬州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单色光对扬州鹅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2.3 HE染色与肌纤维面积分析结果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单色光对扬州鹅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单色光对扬州鹅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3.3 单色光对扬州鹅胸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的影响 |
3.4 单色光对扬州鹅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来源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南召丝绸的发展 |
2.1 南召柞蚕丝绸起源 |
2.2 南召柞蚕丝绸发展 |
2.3 南召丝绸发展现状 |
3.柞绸工艺流程 |
3.1 工艺恢复 |
3.2 柞蚕丝绸织造工艺流程简介 |
3.3 柞绸织造工艺 |
3.3.1 平纹柞绸织造工艺参数 |
3.3.2 斜纹柞绸织造工艺参数 |
4.柞绸染色及其性能测试 |
4.1 染色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4.1.3 染色实验 |
4.1.4 实验数据测试 |
4.2 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
4.2.1 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
4.2.2 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
4.2.3 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
4.3 媒染染色实验设计与分析 |
4.4 不同染材媒染染色实验设计与分析 |
4.5 靛蓝染料 |
4.6 扎染工艺设计 |
4.6.1 扎染工艺流程 |
4.6.2 扎染样品展示 |
4.7 色牢度测试 |
5.柞绸服装制作 |
5.1 第一款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
5.2 第二款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
5.3 成品核算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 |
附件1:《南召·国丝小镇》项目简介 |
1.1 规划依据 |
1.2 项目内容 |
1.3 园区框架 |
1.4 总体目标 |
附件2:南召柞蚕产业历史进程 |
2.1 南召柞树的种植历史 |
2.2 南召柞蚕养殖历史 |
2.2.1 南召柞蚕养殖模式 |
2.2.2 柞蚕养殖申遗的主要内容 |
2.3 南召柞蚕缫丝历史 |
2.3.1 南召传统缫丝方式 |
2.3.2 南召缫丝方式的变革 |
2.4 南召柞绸织造历史 |
2.4.1 南召传统织绸模式的改变 |
2.4.2 南召织绸业的没落 |
附件3:南召柞蚕丝绸织造工艺流程 |
3.1 科学植柞 |
3.2 柞蚕饲养 |
3.2.1 柞蚕的习性 |
3.2.2 饲养流程 |
3.2.3 科学养殖 |
3.3 缫丝 |
3.3.1 缫丝设备 |
3.3.2 缫丝工艺流程 |
3.4 准备 |
3.4.1 络丝 |
3.4.2 牵经 |
3.4.3 穿杼 |
3.4.4 刷经 |
3.4.5 穿综倒筘 |
3.4.6 打纬 |
3.5 织绸 |
3.5.1 柞绸主要品种 |
3.5.2 织绸工具 |
3.5.3 上机 |
3.5.4 织绸 |
3.5.5 下机 |
3.6 煮练 |
3.7 后整理 |
3.7.1 踹绸 |
3.7.2 槌绸 |
致谢 |
(6)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及释名 |
1 前言 |
1.1 我国淡水产品的资源优势 |
1.1.1 我国水产品的产量与分布 |
1.1.2 我国淡水鱼的资源优势 |
1.2 水产品品质指标与评价方法 |
1.2.1 评价水产品品质的指标体系 |
1.2.2 水产品品质的评价方法 |
1.3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与影响因素 |
1.3.1 淡水鱼的品质特征 |
1.3.2 影响淡水鱼品质的因素 |
1.4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品质的提升作用 |
1.4.1 养殖水产品的净化处理方式 |
1.4.2 净化处理对水产品品质提升作用 |
1.4.3 水产品净化提质的代谢机制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循环水净化装置 |
2.3.2 净化试验方案 |
2.3.3 空壳率和肝体比的测定 |
2.3.4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5 质构TPA参数的测定 |
2.3.6 色度的测定 |
2.3.7 气味特征分析 |
2.3.8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SPME-GC-MS) |
2.3.9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
2.3.10 滋味特征分析 |
2.3.11 ATP关联物及鲜度K值的测定 |
2.3.12 乳酸含量的测定 |
2.3.1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14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2.3.1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3.16 无机矿物离子含量的测定 |
2.3.17 核苷酸代谢物含量的测定 |
2.3.18 感官评价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循环水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
3.1.1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空壳率和肝体比的影响 |
3.1.2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和肝脏理化特性的影响 |
3.1.3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质构参数的影响 |
3.1.4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
3.1.5 处理时间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
3.1.6 感官评价 |
3.1.7 小结 |
3.2 循环水处理条件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参数优化 |
3.2.1 鱼水密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2 处理温度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3 水流置换量对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影响 |
3.2.4 处理条件优化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5 净化前后团头鲂肌肉理化成分的变化 |
3.2.6 小结 |
3.3 净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和滋味物质的变化 |
3.3.1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气味的影响 |
3.3.2 净化处理对团头鲂肌肉滋味的影响 |
3.3.3 小结 |
4 讨论 |
4.1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肉质的影响 |
4.2 净化处理对淡水鱼肌肉风味和滋味的影响 |
4.3 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与品质控制方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影响家禽孵化的因素 |
1.2.1 温度 |
1.2.2 湿度 |
1.2.3 翻蛋频率与角度 |
1.2.4 氧及二氧化碳含量 |
1.2.5 光照 |
1.2.6 其他因素 |
1.3 光照对家禽孵化的影响研究 |
1.3.1 光源类型及布置方式 |
1.3.2 光色 |
1.3.3 光照周期 |
1.3.4 光照强度 |
1.4 孵化机的研究概况 |
1.4.1 国外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与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 |
2.2.1 移动蛋车框架结构设计 |
2.2.2 移动蛋车传动联结机构设计 |
2.3 两种孵化机对比研究 |
2.3.1 不同构造对比 |
2.3.2 生产效率对比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光照孵化机研制 |
3.1 引言 |
3.2 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研究 |
3.2.1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模拟仿真 |
3.2.2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实施测量 |
3.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3.3 LED光照孵化机设计 |
3.3.1 孵化机蛋架设计 |
3.3.2 光源布控设计 |
3.3.3 孵化机各部分控制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组设置 |
4.2.3 试验组处理 |
4.3 孵化性能对比 |
4.3.1 孵化率对比 |
4.3.2 不同时间段内出雏对比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光照均匀性实测数据 |
附录Ⅱ 出雏期间不同时间点数据采集情况 |
致谢 |
(8)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外研究情况 |
1.2.2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内研究情况 |
1.2.3 植物工厂补光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补光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 |
2.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需求 |
2.2 LED照明设计的理论基础 |
2.3 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的介绍 |
2.4 光配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植物补光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植物补光系统的设计方案 |
3.3 补光控制策略设计 |
3.3.1 静态补光模式 |
3.3.2 动态补光模式 |
3.3.3 仿日照补光模式 |
3.3.4 配方库植物的选择分析 |
3.3.5 光配方库的构建 |
3.4 光配方的构建 |
3.4.1 花卉类光配方的构建 |
3.4.2 药材类光配方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源模组的研究与设计 |
4.1 LED光源的选择 |
4.2 LED光源模块的仿真设计 |
4.2.1 建立LED灯珠模型 |
4.2.2 光源模块空间阵列的布局优化 |
4.2.3 光源模块叠加设计 |
4.3 光源模组的硬件设计 |
4.3.1 负载方式的选择 |
4.3.2 光源模组的制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主控制器 |
5.1.1 主控制器的设计 |
5.1.2 主控制器工作的软件流程 |
5.2 数据采集节点 |
5.2.1 光照强度的采集 |
5.2.2 环境温度的采集 |
5.2.3 二氧化碳浓度的采集 |
5.3 补光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
5.3.1 驱动电路的设计 |
5.3.2 补光控制器 |
5.4 通信协议设计 |
5.5 终端模块功能界面设计 |
5.5.1 主界面设计 |
5.5.2 植物光配方控制界面设计 |
5.6 系统功能测试 |
5.6.1 控制指令收发的稳定性 |
5.6.2 补光节点性能测试 |
5.6.3 光照效果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行为、生长、性腺发育及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感知光谱变化的视觉生理 |
2 特定波段光谱对鱼类行为、生长、应激反应及繁殖的影响 |
2.1 特定波段光谱对鱼类行为偏好性的影响 |
2.2 特定波段光谱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2.3 特定波段光谱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
2.4 特定波段光谱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 |
2.5 特定波段光谱对鱼类应激反应和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 |
3 芳香化酶的生物学功能 |
3.1 芳香化酶介绍 |
3.2 芳香化酶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 |
3.3 脑型芳香化酶在繁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活力变化 |
3.4 芳香化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光唇鱼对特定波段光谱的光谱偏好性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鱼与驯化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应激期行为反应 |
2.2 适应期行为反应 |
3 讨论 |
第三章 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方法 |
1.1 实验鱼及驯化 |
1.2 试验设计 |
1.3 取样 |
1.4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
1.5 组织学观察 |
1.6 肝脏氧化状态及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
1.6.1 样品处理 |
1.6.2 蛋白质浓度测定 |
1.6.3 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6.4 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 |
1.7 血浆激素测定 |
1.7.1 褪黑激素(MT)测定 |
1.7.2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
1.8 分子克隆 |
1.8.1 简并引物设计 |
1.8.2 总RNA的提取 |
1.8.3 逆转录 |
1.8.4 普通PCR扩增 |
1.8.5 PCR产物纯化 |
1.8.6 DNA测序 |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1.9.1 RT-PCR引物的设计 |
1.9.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1.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生长性能 |
2.2 性腺发育 |
2.3 氧化状态和抗氧化酶活力 |
2.4 血浆激素 |
2.5 芳香化酶(CYP19)基因表达 |
2.5.1 脑组织CYP19基因表达 |
2.5.2 性腺CYP19基因表达 |
3 讨论 |
3.1 特定波段光谱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特定波段光谱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
3.3 特定波段光谱对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模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禽类光信息感知结构基础 |
1.1.1 视网膜光受体 |
1.1.2 视网膜油滴 |
1.1.3 视网膜外光受休 |
1.2 禽类光信息感知的特点 |
1.2.1 光信息的感知 |
1.2.2 家禽和人类视网膜感光器的生理差别 |
1.2.3 不同波长对下丘脑的穿透力 |
1.2.4 不同波长敏感性及光照度阈值 |
1.2.5 禽类视力特点 |
1.3 LED光信息对禽类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1.3.1 LED光信息范畴 |
1.3.2 光谱-鸡只生物学效能 |
1.3.3 光照度-鸡只生物学效能 |
1.3.4 光周期-鸡只生物学效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1.4.2 本研究的意义 |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元分析数据融合的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模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检索策略 |
2.2.2 选择标准 |
2.2.3 数据提取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色LED光对肉鸡体重的合并效应 |
2.3.2 单色LED光对肉鸡料肉比的合并效应 |
2.3.3 单色LED光对胸肌肉品质的合并效应 |
2.3.4 单色LED光对胸肌肉营养的合并效应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实测分析的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 |
3.1 典型单色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 |
3.1.1 引言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本节小结 |
3.2 蓝×绿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 |
3.2.1 引言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本节小结 |
3.3 白×黄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 |
3.3.1 引言 |
3.3.2 材料与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LED光谱-肉鸡生长的生理学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 |
4.2.2 光照处理 |
4.2.3 数据获取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典型单色LED光谱下鸡只生理状态的差异 |
4.3.2 模型光深系列照明时长对鸡只生理状态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ED光谱-肉鸡生长的摄入-排泄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 |
5.2.2 光照处理 |
5.2.3 数据获取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典型单色LED光谱对肉鸡饮食特性的影响 |
5.3.2 典型单色LED光谱对肉鸡排泄特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ED光谱-肉鸡生长的行为学机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6.2.2 行为测试 |
6.2.3 数据获取 |
6.2.4 统计分析 |
6.3 结果 |
6.3.1 鸡只停留时间 |
6.3.2 鸡只行为表达 |
6.3.3 鸡只行为节律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经历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红绿光可提高养殖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D]. 谢楚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黄海绿潮早期附着生物量及海上漂移状态参量的估算研究[D]. 姜晓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种蛋孵化期LED绿光调控对胚胎与雏鸡啄癖相关激素的影响机理[D]. 王涛. 浙江大学, 2021(01)
- [4]单色光调控扬州鹅生长、肉品质及生长轴基因表达研究[D]. 李瀚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传统手工柞蚕丝绸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 ——以南召柞绸织造为例[D]. 翟凌霄.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6]循环水暂养处理对团头鲂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D]. 郭晓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D]. 刘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D]. 刘源.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特定波段光谱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行为、生长、性腺发育及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D]. 鲁纪刚.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LED光谱-肉鸡生长关系模型及机制[D]. 杨业丰. 浙江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