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再年轻10岁(论文文献综述)
严韵文[1](2020)在《《残疾青年:关于全球社会消除性别暴力、实现性和生殖健康及权利的研究》(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You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Global Study on Ending Gender-Based Violence,and Realising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ights,主要探讨了残疾青年在性、生殖、健康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性别暴力和歧视。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残疾青年的关注。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以该报告的第一章为翻译材料,希望能为中国残联和其他残疾人组织的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该联合国报告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残疾的概念,残疾青年在享受性和生殖健康服务时所受的歧视,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暴力等等。文本类型为公文文本,语言严谨客观,逻辑性强。主要的翻译难点在于多义词和普通词汇的取义、长难句的翻译以及原文风格的再现。本报告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个方面,对文本中词、句和风格的翻译进行探讨,认为多义词、普通词汇和长难句的翻译可以从言内语境出发,词汇的翻译方法分为词性转换法和词义引申法,句子的翻译方法分为增译法、拆分法和包孕法。原文风格的再现可以依靠言外语境,以语式、语旨和语场为依据,从词汇和与语篇的角度来达到这一目的。本翻译实践报告探讨了公文文本的一些翻译方法,以期为公文翻译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刘文锋[2](2020)在《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儿童编程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变得日益普及,编程适龄儿童数量持续增长也给编程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众多儿童编程教学平台相继出现。然而,由于国内儿童编程起步较晚,现阶段的偏重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应儿童编程学习的需求,而教学效果更为明显的情境化教学在儿童编程教学平台中的应用并不完善成熟。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现有的儿童编程学习平台仍有较多缺陷,与儿童的编程学习之间存在诸多障碍。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进行了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设计研究,主要分为三个研究层次:(1)对儿童编程的情境化学习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通过观察法深入小学和编程教育机构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用户在编程软件教学场景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对情境化教学展开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其能够适用于儿童编程教学的原因。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的调研方法获取儿童编程情境化学习的需求,并使用角色模型、用户体验地图对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炼。(2)根据用户的情境化学习需求进行编程软件学习界面的交互设计基础研究,包括界面视觉要素的情境化设计研究、儿童编程软件的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提出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软件的交互设计原则。(3)根据儿童编程情境化学习的需求,对儿童编程软件进行了功能规划、信息架构及使用流程的梳理;根据交互设计的原则制定界面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可用性测试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完善和迭代。通过上述研究,本课题提出了满足儿童编程情境化学习需求的设计解决办法和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的交互设计原则。对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的交互界面进行了设计实践,并通过可用性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最终得到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的设计实践方案。本课题对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能够为其他的面向低龄儿童的类似的交互学习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工具或平台的研发提供参考。
郭心钢[3](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杨远[4](2020)在《儿童、青少年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发展及其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可信度是对有助于促进信任意愿的另一方的信念。过去关于直觉线索可信度判断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我们在接触到面孔、语音直觉线索时会快速形成有关对象的可信度特质推理,这种推理判断在不同评分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会维持较为稳固的印象,不轻易被打破。目前,面孔可信度判断的发展研究已得出结论,这种可信度判断能力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并影响着接下来的信任行为,但是对于语音可信度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旨在拓展可信度判断在语音通道下的年龄发展表现及其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丰富语音可信度判断的研究。本研究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为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年龄发展特点,旨在探索儿童、青少年的语音可信度判断能力和水平。试图了解不同年龄组的高低语音可信度区分能力,再进一步描绘不同年龄组语音可信度评分水平的年龄发展轨迹。研究二为语音可信度判断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发展特点,根据研究一的研究结论,将语音可信度线索加入信任博弈情境,探索语音可信度线索对儿童、青少年信任行为影响上的年龄发展差异,提高了结论的应用性。研究发现:(1)儿童时期已经发展出了可靠的语音可信度区分能力,8岁儿童已经可以和成人一样区分出高可信和低可信的语音刺激。但是从儿童时期到成年时期,这一语音可信度判断能力仍在不断发展。(2)语音可信度评分水平存在着年龄和性别的发展差异。8到10岁儿童的可信度评分保持稳定较低水平,不论男孩女孩。10岁到15岁男孩的可信度评分逐渐增高,10岁女孩仍保持较低的可信度评分,随后12岁到15岁期间女孩的可信度评分增高。15岁到成年人的可信度评分降低,不论男性女性。(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一样,能够充分地利用高低可信度线索进行信任行为选择。比起低可信语音对象,他们都更信任高语音可信对象。(4)在不同可信度的语音线索下,儿童、青少年、成人的信任行为表现出发展的差异性,8到10岁儿童的信任博弈投资额高于10岁到成人阶段个体的信任博弈投资额。8岁到10岁儿童的信任博弈投资额逐渐增高,10岁到成人阶段个体的信任博弈投资额逐渐增高。
唐超[5](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李建婷[6](2020)在《顺应论视角下《剑桥暴力攻击行为研究手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选取《剑桥暴力攻击行为研究手册》前两章内容作为翻译实践素材,以维尔索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指导,探讨翻译过程中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剑桥暴力攻击行为研究手册》文本内容专业客观、表达严谨正式、旨在指导暴力行为研究实践、普及相关专业知识,但目标读者群体参差不齐、阅读目的不尽相同,且中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差异显着。基于上述特点,本文运用顺应论来指导文本的汉译过程,分别从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结构顺应(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等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际双方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情感期待、文化背景等因素,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包括直译、意译、加注法、语义拓展、词性转换、句式转换等,充分体现出翻译是译者在遵守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且不断选择、不断适应的动态交际过程。本实践报告进一步证实顺应论对信息类文本翻译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应用与此相关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
龚姚伊[7](2020)在《基于“银发”群体服饰需求的Admire服饰品牌设计与推广》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银发”群体基数日益庞大。该群体依靠自身的财富积累、亲属赡养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在社会影响下,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购买欲望日益增强。但因为中老年服饰市场的开发规模偏小,产业的供求结构转型赶不上需求结构的日益发展,使得产业结构档次出现断层,市面上产品两极分化严重,所以中老年人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无法被满足。因而深入研究“银发”服饰市场与“银发”群体服饰需求具备必要性。本文以“银发”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真实客观地反映目标群体的自我认知与服饰消费需求。根据自我认知的主观年龄,可以将“银发”群体分为三类,年轻组、实际组和年老组。在服饰消费需求方面,“银发”群体在挑选服饰时注重服饰的舒适度、品质感与实用性,大部分人的服饰消费痛点在于难以买到合身服饰与不知如何进行搭配。在服饰消费行为方面,目标群体偏向于理性消费,比较看重服饰产品的售后服务;其次,通过人体测量的形式研究目标群体的体型体态特征,根据数据反映,“银发”女性体型分为5个类型,瘦体型、矮胖体型、丰满体型、复合体型、矮瘦体型;接着,通过对“银发”服饰品牌的案例剖析结果可知,“银发”服饰品牌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新意与时尚元素,款式变化较小,在营销推广方面缺乏品牌策略,对品牌意识的重视与建设远远不够,未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认知度及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基于实证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与笔者对“银发”服饰品牌的案例剖析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自创品牌Admire(爱得买)的设计与推广方案,其中包括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与营销策略方案。方案具备创新性,希望能够有效为国内其他“银发”服饰品牌未来发展提供思路与实质性参考,最终实现“银发”服饰市场的结构转型。
刁结丽[8](2019)在《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比赛是检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比赛可以反映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网球运动员可以在网球比赛中查看自己的水平,这有利于网球爱好者交流网球技巧和提高运动技能。年轻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提升江西省青少年网球比赛成绩,对于推动青少年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江西省目前开展的青少年网球赛事,以江西省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江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竞赛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竞赛体系优化问题作出分析,找出制约江西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发展的因素,并对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制度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1)江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数量较少、赛事类型单一、各个赛事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整个竞赛体系还不够完善。比赛的项目组别较多、比赛时间周期较长,对举办比赛的城市要求较高,不利于各个地市申办。(2)江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基本特征已经相对固化,具体表现为:各项比赛设有硬式网球和短式网球,按年龄进行分组,比赛项目有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合双打。在竞赛办法的选择上采用了分组加淘汰的混合式赛制,硬式网球一盘决胜,短式网球3局2胜。参赛运动员一般都是以地市为单位报名参赛,必须在省青少年网球竞赛系统注册。(3)江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发展和运作。竞争的推广是不够的,宣传渠道相对简单,竞争对手狭窄,资金紧张,奖励机制不够丰富。满意度不高,竞争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改善。(4)江西省近几年的青少年网球参赛人数逐年增长,低年龄阶段参赛人数较多高年龄阶段较少,青少年网球人口呈现减少的趋势。参与项目的男女生比例差距较大,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各个地市网球发展不均衡,跟网球强省强市比我省的整体竞技水平偏低。(5)江西省的青年网球教练员的年龄层次不够合理,多数是24岁至40岁的教练员居多,形成一个明显的正态分布。并且执教年限都不算长,大多数在4至9年时间,执教经验有限。教练员整体学历偏低,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大部门都是高校网球专业毕业的,运动技术水平不高。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优化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提出以下建议:(1)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的优化应围绕竞赛目标这个中心,综合考虑竞赛目标、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竞赛资源、赛事系统五个要素,注意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为促进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完整系统。(2)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的赛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遵循“省、市、校相结合,各个年龄阶段相衔接,形式、内容、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省、市、校三级竞赛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并与国内高水平赛事接轨,实现普及型和提高型两大系列赛事的建立和完善。(3)不断丰富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的形式:在现有短式网球和硬式网球地基础上加入过渡网球,增加网球项目种类。进一步丰富赛事类型,在现有赛事的基础上,引入积分排名赛,增加赛事数量,根据比赛场地情况采用合理的竞赛办法,使用“短、平、快”的比赛方式缩短比赛时间。(4)逐步增强江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网球赛事发展的策略上要丰富校园网球文化、开展校园网球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赞助,使经费投入方式多元化、社会化,最终促进我省青少年网球竞赛的市场开发和创建品牌赛事。
陈蕾[9](2019)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对1990-2017年全球健康预期寿命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处于不健康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也迅速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的问题也相对复杂,对老年人健康测量的综合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自评健康及死亡水平相关的测量指标并不能完整和系统的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能完全的反映老年人生命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对我国老年健康综合指标虚弱指数进行了创新性的定量测度,对老年人虚弱动态变化状况——虚弱轨迹进行了拟合,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以揭示相关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生命历程视角下,采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中2005-2014年的追踪数据,构造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研究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变动对虚弱的影响。首先,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利用ADL、IADL、慢病情况、自评健康等40个老年人健康指标构造虚弱指数;其次,结合组基模型和不同时期的虚弱指数合成虚弱轨迹;之后,选取童年是否充分医疗、是否挨饿、出生地等6个指标测量儿童期社会经济状况,选取60岁前主要职业、是否有退休工资、是否有足够生活费等5个指标测量中老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并利用归一法生成社会经济地位变动指标;最后,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指数影响的研究,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展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对虚弱轨迹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发现如下:(1)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从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父亲职业层次高的、10岁时候父母双亲都存活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时候的医疗条件和童年时候是否挨饿对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童年时候医疗充分和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归属于类型1持续健康型(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从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老年人居住地、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指数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相对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生活费是否够用对虚弱轨迹具有显着影响,生活费够用的的老年人相对于生活费不够用的老年人归属于虚弱轨迹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当同时纳入儿童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变量的时候,居住在农村、10岁时候双亲存活的及生活费够用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的可能性更低;童年就医条件好的、童年时候不挨饿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生活费充分的老年人相对不够用的老年人虚弱轨迹为类型1(相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2)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影响老年人从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降低或者持续中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低对老年人虚弱指数有持续显着保护作用。童年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儿童时期到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的变高和社会经济地位持续为中等对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持续显着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变高,虚弱轨迹类型归属类型1(相对于类型3)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也有显着影响,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具有显着性,即低龄男性已婚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健康行为方面吸烟、喝酒、吃水果、吃蔬菜、锻炼身体的老年人虚弱指数高的可能性更低,即这几项行为变量对健康有保护作用;控制变量对虚弱轨迹的影响有显着差异,男性高龄老年人虚弱轨迹归属于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吃水果的老年人相对不吃水果的老年人归属类型1(对比类型3)的可能性更小。另外从社会经济环境变量来看,空气质量、失业率和文盲率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类型归属有显着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老年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既影响了老年期虚弱指数的高低,也影响了虚弱轨迹的归属。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虚弱的预防和健康保护机制的建设:一构建全方位、多层面、全生命历程的理念框架,二建立完整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三是针对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丁乐[10](2019)在《少年保安处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少年犯罪问题不仅是刑法学也是犯罪学研究以及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单纯依靠刑罚并不能有效治理少年犯罪。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刑罚为中心的监禁矫正政策的失败更促使各国各地区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理少年犯罪的方法。正因如此,保安处分以行为人为中心,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量刑标准,其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处遇方式,兼顾了犯罪矫治和社会防卫,受到了立法者的青睐,各国各地区立法相继将保安处分制度纳入到少年犯罪治理领域,这是由报应刑向教育刑转化的结果。对于少年犯罪应当区别对待,法官对个案个别化处遇,重罪者以刑罚进行规制或是同时判处刑罚和保安处分,轻罪者以保安处分以矫治。甚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少年案件,可以作非刑事化的保安处分处理,在社区中改过自新。本文正是循着这个角度来探讨少年犯罪矫治之路径。除导论之外,本文共分五章。就整体架构而言,导论从案例引出问题,并提出以保安处分解决少年犯罪的思路。第一章,是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溯源。第二章,是我国少年保安处分制度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经济、社会、法制较发达地区的少年犯罪和类保安处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考察,并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深度分析。第三至五章是从立法构建、机构设置、执行规范等三个方面,以我国现有刑事诉讼程序、少年司法制度、类保安处分措施为基础,论证了应如何发展推行少年保安处分制度。具体来讲,导论部分从四个案例,引出我国少年犯罪在处遇方面存在的刑罚缺位及矫治不能的问题。提出应当让保安处分与刑罚双管齐下,以达到既惩治犯罪,又能让问题少年改过向善,回归社会。由此引发对我国是否能够借鉴其他司法地区经验,在少年司法领域发展保安处分制度的思考。第一章,概括了少年保安处分的概念和定义,界定了少年保安处分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阐述了保安处分的定义、性质,以及与相对概念——刑罚的性质辨析。再由此延伸出少年保安处分的概念,明确其本质特征就是非刑事化处理和非刑罚化处理。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探讨部分,以犯罪学的角度,从生理遗传学派、心理分析学派和社会分析学派,剖析少年犯罪的原因。从而得出保安处分在我国少年犯罪处遇中确有必要的结论。最后从社会学、法哲学、刑法学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少年保安处分产生的基础和渊源。第二章,对我国少年犯罪及现有类保安处分措施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发达地区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以及保安处分的具体做法。从而揭示我国(大陆地区)保安处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少年处遇只是零星的几个保安处分措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保安处分制度还有较大的差距,只能算是类保安处分制度。具体而言,我国的保安处分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仅有的几个保安处分措施也因为不够系统和专业,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予以配合,导致一般大众对保安处分产生严重误解,认为保安处分就是对犯罪分子的保护,就等于放纵犯罪。此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把握人民群众和少年法官、检察官、社工、少管所狱警等专业人士对少年保安处分的看法。综合我国少年犯罪现状和司法制度,并从我国社会经济法制发展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在我国确有建立少年保安处分的基础,亦有坚持“双向保护的原则”的必要,只有发展规范化、制度化的少年保安处分,方能平衡少年福利和社会防卫。第三章,少年保安处分的立法构建方面,一是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选择上转化理念。二是在确定少年保安处分的适用范围,少年保安处分适用的年龄应当超出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少年保安处分不适用犯重罪的少年,只适用于犯轻微罪行的少年;同时在我国应当探索少年虞犯适用保安处分处遇。三是在程序设计上,在现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转向程序,让符合条件的罪错少年得到非刑法化处遇;在现有刑事和解的基础上发挥恢复性司法的功能,让符合条件的少年犯与被害人、社区达成和解,从而得到非刑罚化的保安处分处理;启动“逆送”程序,让少年案件的处遇司法化。第四章,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设置方面,在我国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应启动少年法庭/院、少年观护机构、少年警察的建设。我国虽有独立的少年法庭,但因受案数量少,又任意扩大受案范围,导致不适当地强化了其社会综合治理等行政功能,却弱化了矫治、处遇少年犯的司法审判功能。现应围绕少年法庭建立的初衷,合理增加受案范围,运用少年保安处分,革新少年审判方式和内容。将少年法官社会化的功能剥离出;此外应单独设立少年观护机构和专业观护人;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少年审判和社会资源的衔接。第五章,少年保安处分的执行方面,包括以社区为本的非机构性执行方式,也包括感化院等机构性执行方式。其中,以社区为本的非机构性执行方式,可以在我国社区矫正的基础上,结合域外经验加以完善。此外,通过分析Y省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监管矫治少年犯的情况,论证可以借鉴工读学校的教育矫治理念以及与未管所的设施、警力相结合,普遍设置感化院。最后介绍了少年保安处分的措施,以供法官根据少年犯罪事实、情节,犯罪原因、认罪态度、悔罪诚意和矫治可能性作出个别化的选择适用。
二、如果再年轻10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果再年轻10岁(论文提纲范文)
(1)《残疾青年:关于全球社会消除性别暴力、实现性和生殖健康及权利的研究》(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内容 |
2.2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译中过程 |
3.3 译后审校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语境理论 |
4.2 言内语境与词义信息的准确传递 |
4.2.1 词义的选择 |
4.2.2 词性的转换 |
4.2.3 词义的引申 |
4.3 言内语境与语句信息的逻辑重组 |
4.3.1 逻辑内涵的增译 |
4.3.2 复杂结构的拆分 |
4.3.3 后置修饰成分的包孕 |
4.4 言外语境与原文风格的再现 |
4.4.1 词汇风格的一致性 |
4.4.2 语篇情景的还原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 |
(2)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编程教育适龄儿童数量持续增长 |
1.1.2 政策支持下儿童编程教育日益普及 |
1.1.3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儿童编程学习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儿童编程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1.2.2 情境化教学应用于儿童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儿童编程产品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内容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儿童编程的情境化学习需求分析 |
2.1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
2.1.1 儿童编程教学的软件和硬件的调研与分析 |
2.1.2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的调研与分析 |
2.1.3 儿童编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
2.2 情境化教学相关概述 |
2.2.1 情境化教学概念 |
2.2.2 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3 情境化教学情境的类型及创设途径 |
2.2.4 情境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
2.2.5 儿童编程教学场景下儿童的认知特点分析 |
2.3 情境化教学能够应用于儿童编程教学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的用户研究 |
3.1 儿童编程情境化学习需求的用户调研 |
3.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3.1.2 用户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
3.1.3 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3.2 确定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研究的目标用户 |
3.3 创建角色模型 |
3.4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
3.5 情境化学习需求总结提炼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交互设计基础研究 |
4.1 需求转化与研究内容确定 |
4.2 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视觉要素的情境化设计研究 |
4.2.1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界面视觉要素的情境化设计分析 |
4.2.2 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视觉要素的情境化设计研究 |
4.3 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的情境设计研究 |
4.3.1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的多情境结合设计分析 |
4.3.2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的多情境结合设计策略 |
4.3.3 儿童编程软件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模式 |
4.3.4 儿童编程软件情境化教学的设计研究 |
4.3.5 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的情境化教学功能的线上转化 |
4.4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的交互设计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设计实践 |
5.1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软件的信息架构设计 |
5.2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软件的使用流程 |
5.3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软件的功能原型设计 |
5.3.1 首页功能原型设计 |
5.3.2 课堂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3.3 排序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3.4 算法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3.5 任务提示编程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3.6 个人中心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3.7 提问及评价界面功能原型设计 |
5.4 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软件的视觉设计 |
5.4.1 界面视觉设计规范 |
5.4.2 视觉设计 |
5.5 儿童编程软件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估 |
5.5.1 实验设计 |
5.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6 儿童编程软件的迭代及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典型用户访谈记录 |
附录2 :儿童编程学习基础情况调查 |
附录3 :可用性测试方案 |
附录4 :文字大小实验材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区域 |
四、资料介绍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
第五节 人口流入 |
小结 |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
第一节 土地占有 |
第二节 土地交易 |
第三节 粮食产量 |
小结 |
第三章 农家副业 |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小结 |
第四章 农业雇工 |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农民“从商” |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儿童、青少年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发展及其对信任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语音可信度判断及影响因素 |
2.1.1 可信度和语音可信度含义 |
2.1.2 语音可信度判断过程 |
2.1.3 语音可信度判断是自发特质推理中的重要承载维度 |
2.1.4 语音可信度判断的主要理论解释 |
2.1.5 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影响因素 |
2.1.6 语音可信度判断的主观性 |
2.2 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发展研究 |
2.2.1 面孔可信度判断的发展 |
2.2.2 语音可信度判断发展的推测 |
2.2.3 语音可信度判断指标 |
2.3 语音可信度判断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
2.3.1 面孔可信度判断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
2.3.2 基于语音线索下可信度判断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
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意义 |
3.2.1 理论意义 |
3.2.2 实践意义 |
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3.3.1 研究思路 |
3.3.2 创新之处 |
4 研究一 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年龄发展特点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实验设计 |
4.3 研究程序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过程 |
4.4 研究结果 |
4.4.1 各年龄组的高低语音可信度区分能力 |
4.4.2 各年龄组的语音可信度评分水平 |
4.5 讨论 |
4.5.1 儿童、青少年能够区分语音的高低可信度差异 |
4.5.2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成人的语音可信度评分呈现出具有发展差异性的特点 |
4.5.3 儿童青少年语音可信度判断模式逐渐趋近成人 |
5 研究二 语音可信度判断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发展特点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实验设计 |
5.3 研究程序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过程 |
5.4 研究结果 |
5.5 讨论 |
5.5.1 儿童、青少年、成人对高低可信度语音均表现出有选择的信任 |
5.5.2 语音线索下,儿童、青少年、成人信任行为表现出发展差异性 |
6 总讨论 |
6.1 儿童、青少年能够辨别语音可信度,并影响信任行为 |
6.2 儿童、青少年、成人的语音可信度及信任行为表现出发展差异 |
6.3 对人际交往和教育的启示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8.1 不足 |
8.2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一验证性问题 |
附录二: 信任博弈游戏规则说明 |
致谢 |
(5)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
(三)英国与英格兰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
一、济贫院的生源 |
二、济贫院的管理 |
三、济贫院的教学 |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
一、育婴堂的创办 |
二、育婴堂的生源 |
三、育婴堂的教学 |
四、育婴堂的经费 |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
一、幼儿学校协会 |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
二、逐渐去“国教化” |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顺应论视角下《剑桥暴力攻击行为研究手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1.1.1 Styl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1.1.2 Related Resources and Translation Tools |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
1.2.1 Time Arrangement |
1.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 |
2.1.1 Origin of Adaptation Theory |
2.1.2 Three Properties of the Language |
2.1.3 Four Angles of Adaptation Theory |
2.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
2.2.1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Choice-making |
2.2.2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Adapt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3.1.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 |
3.1.2 Communicative Context Adaptation |
3.1.3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 |
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3.2.1 Lexical Adaptation |
3.2.2 Syntactic Adaptation |
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
3.3.1 Translating the Same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
3.3.2 Translating Different Words in the Same Context |
3.4 Salience |
3.4.1 Passive Salience |
3.4.2 Active Salience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7)基于“银发”群体服饰需求的Admire服饰品牌设计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基本框架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银发”市场概述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市场规模 |
2.1.3 产业现状 |
2.2 “银发”服饰市场特征 |
2.2.1 发展现状 |
2.2.2 现存问题 |
2.2.3 设计要素 |
2.3 “银发”群体特征 |
2.3.1 生理特点 |
2.3.2 心理特点 |
2.3.3 服饰需求特点 |
3 基于“银发”群体服饰需求与认知的实证研究 |
3.1 服饰消费需求 |
3.1.1 定量研究设计 |
3.1.2 样本特征 |
3.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1.4 服饰消费价值观 |
3.1.5 服饰消费行为 |
3.1.6 服饰消费痛点 |
3.2 服饰穿着需求 |
3.2.1 体型体态 |
3.2.2 温度感知 |
3.3 自我认知 |
3.3.1 定量研究设计 |
3.3.2 样本特征 |
3.3.3 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
3.3.4 不同主观年龄群体的自我认知差异比较 |
4 “银发”服饰品牌Admire的设计与推广方案 |
4.1 “银发”服饰品牌案例剖析 |
4.1.1 低端品牌——以“麦子熟了”为例 |
4.1.2 中端品牌——以“阔太”为例 |
4.1.3 高端品牌——以“娜尔思”为例 |
4.2 Admire(爱得买)基本概况 |
4.2.1 品牌介绍 |
4.2.2 品牌定位 |
4.3 Admire(爱得买)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
4.3.1 品牌LOGO设计 |
4.3.2 品牌包装设计 |
4.4 Admire(爱得买)产品设计 |
4.4.1 服饰设计需求 |
4.4.2 灵感来源 |
4.4.3 产品系列 |
4.5 Admire(爱得买)推广方案 |
4.5.1 推广方案的理论基础——“4Cs”营销理论 |
4.5.2 优化产品策略以满足顾客需求 |
4.5.3 优化定价策略以考虑顾客成本 |
4.5.4 优化渠道策略以提供顾客便利 |
4.5.5 优化促销策略以强化顾客沟通 |
4.6 推广方案一——“爱不可待”视频营销活动 |
4.6.1 活动主题 |
4.6.2 活动内容 |
4.7 推广方案二——“欠你一个拥抱”话题营销活动 |
4.7.1 活动主题 |
4.7.2 活动内容 |
4.8 推广方案三——“欣赏自己,舞起来”广场舞大赛 |
4.8.1 活动主题 |
4.8.2 活动内容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服饰消费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服饰穿着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自我认知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青少年网球赛事 |
2.1.2 竞赛体系 |
2.2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网球竞赛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球竞赛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关于青少年网球竞赛的研究现状 |
2.4 关于竞赛体系及其构建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现状 |
4.1.1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赛事分析 |
4.1.2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比赛的竞赛制度 |
4.1.3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组织制度 |
4.1.4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运动员参赛现状分析 |
4.1.5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 优化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的发展模式 |
4.2.1 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的总体模式 |
4.2.2 细化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发展的具体模式 |
4.2.3 推动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江西省青少年网球比赛开展现状的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B《江西省青少年网球比赛开展现状的调查—教练问卷》 |
致谢 |
(9)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增大与健康老龄化的提出 |
1.1.2 健康评价的兴起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运用 |
1.1.3 生命历程与健康差异化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研究意义 |
1.2.2 实际层面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与文献来源 |
2.2 相关概念定义和测量研究回顾 |
2.2.1 虚弱的定义相关研究 |
2.2.2 虚弱的测量——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2.3 虚弱轨迹 |
2.2.4 社会经济地位在健康领域的定义及测量方式研究 |
2.3 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的相关研究 |
2.3.1 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3.2 中老年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虚弱指数相关研究 |
2.4 社会经济地位与虚弱轨迹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生命历程理论 |
3.1.2 社会因果论 |
3.1.3 健康累积劣势理论 |
3.2 研究设计 |
3.2.1 概念界定和指标的选取 |
3.2.2 变量的测量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数据模型 |
3.2.5 研究框架的构建 |
3.2.6 研究假设 |
4 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 |
4.1 数据预处理及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4.1.1 老年人虚弱指数构建情况 |
4.1.2 样本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
4.1.3 分年龄、性别角度下虚弱指数的分布情况 |
4.1.4 老年人社会经济分布情况 |
4.2 模型的设定和检验 |
4.2.1 组基发展模型的介绍 |
4.2.2 组基发展模型拟合结果 |
4.3 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
4.3.1 总体老年人虚弱轨迹类型 |
4.3.2 不同虚弱轨迹类型的老年人特征 |
4.3.3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性别差异 |
4.3.4 老年人虚弱轨迹的年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5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 |
5.1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
5.1.1 童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2 中老年时期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的多层线性分析 |
5.1.4 小结 |
5.2 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
5.2.1 童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3 生命历程视角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轨迹的归属影响分析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 |
6.1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参数生成和变量预处理 |
6.2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的影响分析 |
6.2.1 模型设计 |
6.2.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指数多层线性影响分析 |
6.2.3 小结 |
6.3 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轨迹的影响分析 |
6.3.1 模型设计 |
6.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对虚弱轨迹影响分析 |
6.3.3 小结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儿童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2 中老年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1.4 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变动对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有显着影响 |
7.2 研究建议 |
7.2.1 理念框架:多层面,全方位,全生命历程进行预防虚弱 |
7.2.2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虚弱预防和健康预期寿命促进政策体系 |
7.2.3 特殊人群: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保护机制建设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10)少年保安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基本要义 |
一、保安处分的定义 |
二、少年的界定 |
三、少年保安处分的含义 |
第二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沿革 |
一、两大法系少年保安处分的发展 |
二、少年保安处分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
三、小结 |
第三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基础 |
一、少年保安处分的法哲学基础 |
二、少年保安处分的犯罪学基础 |
三、少年保安处分的刑法学基础 |
第二章 发展少年保安处分的本土资源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区)少年犯罪及保安处分实施状况 |
一、中国(大陆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概览 |
二、广东地区少年犯罪及类少年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
三、上海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
四、北京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
五、中国(大陆地区)类少年保安处分的问题评析 |
第二节 发展少年保安处分的社会调查 |
一、原则上同意少年保安处分的发展方向 |
二、关于少年保安处分具体实际操作的意见 |
三、被访者关于少年保安处分的综合意见 |
第三节 中国建立少年保安处分制度的可行性 |
一、我国的少年犯罪的现状 |
二、我国少年犯罪的突出案例 |
三、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司法实践基础 |
第三章 我国构建少年保安处分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理念转化 |
一、少年保安处分立法的取向 |
二、少年刑法理念的更新 |
三、少年刑事诉讼理念的转变 |
第二节 范围规划 |
一、少年保安处分适用年龄的范围 |
二、少年保安处分适用罪责的范围 |
三、探索少年虞犯适用保安处分的可能 |
第三节 程序设计 |
一、转向程序 |
二、逆送制度 |
三、刑事和解 |
第四章 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建立独立的少年法院/庭 |
一、少年法院的历史沿革及各国各地区规定 |
二、设置少年法院/庭的原因 |
三、我国少年法院/庭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二节 设置观护机构和观护人 |
一、观护制度的概述 |
二、我国设置观护机构、观护人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设置少年警察 |
一、设置少年警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二、少年警察的职能 |
第四节 保安处分的配套设置 |
一、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范围 |
二、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困境 |
三、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出路——矫治机构民营化 |
第五章 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执行 |
第一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非机构性处遇——社区矫正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
二、世界各国各地区社区矫正的趋势和发展 |
三、我国少年社区矫正的做法——以广州市为例 |
四、我国少年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性处遇——少年感化院 |
一、世界各国各地区感化院的兴起和发展 |
二、我国对少年犯机构性处遇的现状——以Y省未成年犯罪管教所为例 |
三、我国设置感化院的构想 |
第三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种类设置 |
一、域外司法地区的具体措施 |
二、我国应当设置的少年保安处分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如果再年轻10岁(论文参考文献)
- [1]《残疾青年:关于全球社会消除性别暴力、实现性和生殖健康及权利的研究》(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严韵文. 湘潭大学, 2020(02)
- [2]基于情境化教学的儿童编程教学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 刘文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4]儿童、青少年语音可信度判断的发展及其对信任行为的影响[D]. 杨远. 苏州大学, 2020(03)
- [5]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顺应论视角下《剑桥暴力攻击行为研究手册》(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建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银发”群体服饰需求的Admire服饰品牌设计与推广[D]. 龚姚伊.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江西省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研究[D]. 刁结丽.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生命历程视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虚弱指数和虚弱轨迹的影响研究[D]. 陈蕾.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10]少年保安处分研究[D]. 丁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