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癌的TTV感染率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唐平[1](2020)在《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调控HOXB9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HCC)是全球十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1-2]。近年来,尽管肝癌的外科手术切除以及肝癌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肝癌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肝癌的侵袭和远处转移[3-4]。因此,阐明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肝癌防治研究的重点。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 1,eEF1A1)是触发蛋白质翻译延伸启动的重要蛋白质,研究证实eEF1A1可参与调控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5]。另外文献报道eEF1A1在包括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6],且eEF1A1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密切相关[7-11]。然而,eEF1A1在调控肝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详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HOXB9是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s,HOX)家族成员之一。研究报道HOXB9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12-15]。另外研究也发现HOXB9高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以及不良预后有关[13,15]。HOXB9可以通过诱导上皮向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促进肿瘤侵袭,并通过加速DNA损伤反应来抵抗化学治疗药物和放射线治疗[12,15]。我们前期研究表明,HOXB9在HCC中明显高表达,并参与了HCC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过程[16]。然而,eEF1A1和HOXB9在肝癌中的表达关系及其两者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肝癌侵袭和转移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检测eEF1A1和HOXB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其次明确eEF1A1和HOXB9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索eEF1A1和HOXB9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最后探究eEF1A1和HOXB9影响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具体机制。方法:1、采用q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分析156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eEF1A1和HOXB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癌中eEF1A1和HOXB9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其对预后的相关性。2、运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正常肝脏细胞(HL-7702)与多种肝癌细胞株(MHCC97h,HCCLM3,SMMC7721,Huh7和Hep G2)中eEF1A1和HOXB9的表达情况;构建干扰eEF1A1和HOXB9的质粒,并筛选出最佳干扰效果的eEF1A1和HOXB9质粒;在上述肝癌细胞中转染sh-eEF1A1质粒后,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HOXB9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转染后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在稳定下调eEF1A1表达的肝癌细胞中同时转染HOXB9过表达质粒,通过Transwell及RTCA实验检测各实验组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3、采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eEF1A1蛋白和HOXB9蛋白是否结合,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在肝癌细胞中改变eEF1A1的表达后STAT1的总蛋白和核内蛋白的表达变化;在稳定下调eEF1A1表达的肝癌HCCLM3细胞中同时转染STAT1过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eEF1A1、HOXB9和STAT1的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实验组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在稳定过表达eEF1A1的肝癌Hep G2细胞中同时转染sh-STAT1质粒,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eEF1A1、HOXB9和STAT1的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实验组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4、在肝癌细胞中改变STAT1的表达或者活性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HOXB9的蛋白表达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TAT1在HOXB9的启动子结合区域,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两者兼得相互作用。结果:(1)eEF1A1和HOXB9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这两个基因的高表达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2)eEF1A1和HOXB9在肝癌细胞系中高表达,且在肝癌细胞中下调eEF1A1的表达后HOXB9的蛋白表达也随之减少,同时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在肝癌细胞中下调eEF1A1表达导致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下降可被过表达HOXB9所回复。(3)Co-IP实验证实eEF1A1和HOXB9不直接结合。另外,改变eEF1A1的表达可以调控STAT1总蛋白和核内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STAT1是eEF1A1调控HOXB9表达的关键蛋白。(4)改变肝癌细胞中STAT1的表达或者活性可以调控HOXB9的蛋白表达;生信分析预测STAT1和HOXB9启动子结合区域,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IP实验进一步证明STAT1结合HOXB9的启动子区域C区并上调HOXB9转录水平。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肝癌组织中eEF1A1和HOXB9的表达上调,并且两者间的表达呈正相关。eEF1A1和HOXB9的过度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此外,体内体外实验证实降低eEF1A1表达可以通过下调HOXB9的表达进而减少H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最后,我们证实肝癌细胞中eEF1A1可以通过增强STAT1介导的HOXB9的转录活性进而增加HOXB9的表达。这些结果证明eEF1A1可以通过STAT1信号通路调控HOXB9表达进而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迁移,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余婷婷,普冬,李冬玲,王红英,张润武,丁彩梅,李丽华,白经,李晓非[2](2020)在《昆明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和PIVKA-Ⅱ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昆明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和血清PIVKA-Ⅱ水平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341例,通过Sanger测序法和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乙肝基因型和血清PIVKA-Ⅱ水平。结果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组的PIVKA-Ⅱ水平显着高于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和慢乙肝组(P<0.01),并且随TNM肿瘤分期的增高PIVKA-Ⅱ水平升高。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及慢乙肝组基因型C型占比均高于基因型B型,但各组间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TNM肿瘤分期组间乙肝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PIVKA-Ⅱ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随访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时不能忽视基因B型患者,应同样引起重视。
王小霞[3](2020)在《原发性肝癌临床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性总结肝癌发病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提高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为今后我区肝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我院大数据网络平台及病案室系统以“肝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肝癌”等关键词,搜索时间跨度从2010.1至2019.12期间我院住院的患者,从中筛选出同时满足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临床资料相对完整和首次确诊三个条件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首发症状、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合并病史、家族遗传病史、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为HBV、HCV)、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肿瘤标志物结果、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同时同时期收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建立Excel统计表,然后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428例我院首次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6例(80.84%),82例(19.16%)为女性患者,男女之比为4.22:1,平均发病年龄男性(57.11±10.12)岁小于女性(62.54±9.3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9,P<0.001),以51-7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63.55%;职业分布主要为农民、工人以及无业人员(占70%左右),首发临床症状主要以腹胀、腹痛、乏力纳差为主,约占60%左右,另外15.65%的患者无明显不适。2.肝炎标志物:HBV-M(+)352例(占82.24%),以HBe Ag阴性占比最多,为323例(91.76%),“乙肝小三阳”占39.49%(139/352),而HBe Ag阳性仅29例(8.24%);HBV-DNA检测结果>500copies/ml占62.22%(165/261),大三阳阳性率(22/26)大于小三阳(77/139),两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4,P<0.05);HCV-M(+)22例,HCV-RNA检测阳性率为90%(18/20)。3.肿瘤标记物:AFP、CA125、CA199、CEA和铁蛋白检测结果为阳性人数分别占66.75%、56.06%、32.55%、15.07%、56.31%;各种肿瘤标志物在肝癌与肝硬化组内比较AFP(X2=166.269,P<0.001)和铁蛋白(X2=14.8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P(+)和AFP(-)组内铁蛋白检测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1,P<0.05)。4.实验室检查:NEU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MO、HCT、MPV、LY、RBC、HGB、PLT、PDW、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MO、LY、PCT、MPV在肝癌组与慢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C、HGB、HCT、PLT在肝癌组、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T升高(72.2%)较ALT(56.31%)明显,表现为GGT升高的患者占81.54%,尤以饮酒患者为着(139/166),胆红素升高者以DBIL占比最高,为71.96%。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V相关性PHC的危险因素为饮酒(OR=7.791)、HBe Ag感染(OR=5.341)、HBV-DNA阳性(OR=6.684)、肝癌家族史(OR=8.874)、年龄(OR=0.960)。结论1.本地区近10年原发性肝癌以乙肝相关性肝癌占比最多,男性发病人数远多于女性,且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51-70岁为最易发年龄段,HBV感染主要HBe Ag阴性为主,主要首发症状为腹胀、腹痛、乏力、纳差等,肿瘤标志物以AFP阳性率最高。2.年龄、饮酒、HBe Ag阳性感染、乙肝病毒DNA复制、肝癌家族史可能为本地区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刘忠萍[4](2020)在《全球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随着对HBV了解的不断深入,关于HBV基因型、基因亚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HBV基因型、基因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这可能与HBV感染率、人群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本文旨在探究全球HBV基因型、基因亚型的分布特点,各个基因型、基因亚型的系统发育特征,以及HBV不同基因型与相关肝脏疾病临床表现、疾病进展风险、抗病毒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为评估未来HBV感染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耐药变异及其预后提供有用的辅助信息。方法在Pub Med数据库检索2017年08月以前所有有关HBV感染者基因型和/或基因亚型分布的文献,在Gen Bank数据库中收集HBV全基因组序列和S基因序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纳入排除,然后再按照国家、来源等的不同将不同基因型归类,最终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全球各个国家基因型、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同时根据HBV核苷酸突变率来估计每个基因型的相对进化时间。结果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出205篇有关HBV基因型的原始文献,从Gen Bank数据库中收集了80个国家的全基因组序列和85个国家的S基因序列,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有188篇文献、58个国家的全基因组序列和63个国家的S基因序列数据被采用,然后对来自75个国家的274个数据集进行了Meta分析。最终,本研究得到了全球111个国家的详细HBV基因型比例数据和61个国家常见基因型的亚型比例数据,虽然大体基因型分布与前人报道的相似,但是本研究更具体而且更详细。当然也存在一些显着差异:非洲东南部、北非和西非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A型、D型和E型。基因型G和H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基因型F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而基因型A和D在巴西、古巴和海地也很常见。海地和南非的A1亚型基因差异较小,在进化树中相邻;而距海地不远的古巴,其A基因型以A2亚型为主,在系统发育上与欧洲的A2亚型关系密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88篇有关HBV基因型分布的文献数据、58个国家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和63个国家的S基因序列数据进行整理,再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后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不同国家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分布不同,与人类迁移民族融合等有关。
崔国宁,刘喜平,虎峻瑞,李沛清[5](2020)在《不同来源外泌体与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具有膜结构的囊泡样小体,可以来源于多种不同的细胞,如干细胞、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等,外泌体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交流。目的:综述不同来源外泌体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动态及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方法:以"外泌体、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干细胞、HH信号通路"等为中文关键词,以"exosomes,tumor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ner stem cells,HH signaling pathway"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录在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中国万方数据库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0篇,其中英文文献27篇,中文文献53篇。结果与结论:①血清来源外泌体在非小细胞癌、肝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其有可能成为肿瘤检测的一种潜在替代诊断标志物;②肿瘤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及侵袭,调节免疫及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调控肿瘤作用;③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其对肿瘤的调控可能是通过激活HH信号通路介导的;④此外,肿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肿瘤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通过研究肿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机制,有可能发现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蒋保三[6](2019)在《闽南青年HCC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80%以上,每年发生在中国的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的50%以上,福建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之一,据报道,2014年福建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69.12/10万,肝癌位列第三;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4.40/10万,肝癌位列第一。近20年统计发现我国肝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40岁以下的患者所占比例在10%左右,但近年来40岁以下的肝癌发病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引起了社会重视。本文以闽南地区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探讨青年HCC患者(≤40岁)与中老年HCC患者(>40岁)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差异。研究内容:(1)回顾性分析闽南地区住院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青年HCC组与中老年HCC组,研究闽南地区青年HC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2)利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技术,构建青年HCC患者和中老年HCC患者全基因组范围内单碱基分辨率的DNA甲基化表达谱,为研究青年HCC与中老年HCC患者的发生发展差异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筛选关键基因。(3)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本研究结果发现青年HCC患者多发生在农村男性,确诊时多为肝癌晚期,手术治疗率低,肝功能分级多为B、C级;青年HCC患者的HBV感染率、ALT、AST及AFP阳性率显着高于中老年HCC患者(p<0.05)。(2)分析测序数据发现青年HCC组与中老年HCC组存在11993个DMRs,对应到4260个DMGs。差异显着的位点多分布在CHG和CHH序列环境。对DM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EG通路富集,发现显着富集到生物粘附、细胞发育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过程;启动子区显着富集通路包括核糖体,吞噬等通路。分析显着富集通路涉及的基因,复现了许多已被报道与肿瘤相关的基因RPL11、MMP14等,并挖掘出青年HCC患者与中老年HCC患者发生发展相关差异的关键基因TAP2。(3)该基因启动子区在青年HCC组中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中老年HCC组。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发现TAP2启动子区在HCC组织中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经GEPIA分析,发现其在HCC组织中显着高表达。结论:本研究首次对闽南地区青年HCC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探索。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揭示了青年HCC患者和中老年HCC患者的甲基化差异情况,并筛选出关键基因TAP2,其启动子区在青年HCC组中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中老年HCC组,且其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TAP2的高表达或可作为青年HCC的检测指标。
胡文迪[7](2018)在《CacyBP/SIP在肝细胞癌恶性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细胞癌(HCC)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同时具有起病隐匿、发现晚、切除率低、根治后容易复发转移等特点,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精准诊断及预后预警标记物、新型治疗靶标的寻找是目前HCC诊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CacyBP/SIP蛋白是钙结合素结合蛋白,已知其在细胞分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骨架重建、蛋白质泛素化降解、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CacyBP/SI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谱及其发挥的分子生物学作用却未曾有人探究。故此,本研究将围绕CacyBP/SIP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谱和临床意义、对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做相应的探索。方法首先,我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若干肝细胞癌临床样本中CacyBP/SIP的表达情况,总结其表达谱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接着,我们利用慢病毒荷载shRNA构建稳定敲低的肝细胞癌细胞系,通过体外克隆形成、体内皮下成瘤、肝原位种植、以及尾静脉注射等方法检验CacyBP/SIP蛋白对肝癌细胞生长以及迁移侵袭的影响。其次,我们利用慢病毒荷载ORF构建稳定过表达的肝癌细胞系,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过表达CacyBP/SIP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在明确肝癌细胞中CacyBP/SIP的功能和表型后,我们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CacyBP/SIP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紧接着我们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TGF-β 1的分泌水平,看是否通过促进TGF-β/Smad2/Smad3进而影响上皮间质转化。同时,采用加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检测上皮间质转化重要诱导转录因子ZEB-1蛋白的降解情况。最后,我们采用细胞核、浆蛋白提取试剂,检测ZEB-1的入核情况。结果首先,我们发现在肝细胞癌手术切除临床样本中,肝癌组织中CacyBP/SIP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较相应的癌旁组织明显升高。同时,CacyBP/SIP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肝硬化、早期复发等密切相关,高表达CacyBP/SIP的肝癌患者,其预后越差。其次,我们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敲低CacyBP/SIP蛋白的肝癌细胞体外克隆形成、体内皮下成瘤大小、原位肝种植肺转移结节形成等明显减少;而过表达CacyBP/SIP蛋白的肝癌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体外克隆形成、裸鼠皮下荷瘤大小、尾静脉注射肺结节形成能力明显增强。接着,进一步的机制探索显示,敲低CacyBP/SIP蛋白后,上皮表型标记物E-Cadherin等明显增加,而间质表型标记物N-Cadherin、Vimentin等显着减少;反之,过表达CacyBP/SIP后,上皮表型标记分子表达减少,间质表型标记分子表达增加。检测细胞内以及细胞上清中的TGF-β 1蛋白水平,发现细胞内以及分泌TGF-β 1的水平随着敲低或者过表达CacyBP/SIP而发生相应的减少或增加。同时,随着CacyBP/SIP蛋白的敲低或过表达,TGF-β/p-Smad2/p-Smad3信号通路亦发生相应的抑制或激活。随后,我们又通过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处理检测ZEB-1蛋白的降解情况,发现CacyBP/SIP可以减缓ZEB-1的降解速率,使得细胞内ZEB-1蛋白水平升高,同时,Zeb-1入核亦相应增多。结论CacyBP/SIP在肝细胞肝癌中显着高表达,是一个肝癌中未曾有相关研究的新促癌基因。敲低CacyBP/SIP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而过表达CacyBP/SIP能明显促进肝癌细胞侵袭性生长。同时,CacyBP/SIP可促进TGF-β1的产生和分泌,激活Smad2/Smad3信号通路,进而促使肝癌发生EMT转变。另外,CacyBP/SIP能够减少EMT重要诱导转录因子ZEB-1的降解,增加ZEB-1蛋白水平,协同促进肝癌细胞的EMT转变。可见,CacyBP/SIP在肝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诊断、预后预警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伍宵[8](2017)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人们对乙肝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地理位置和人口学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人群,种族,乙肝病毒感染率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本文旨在探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不同肝病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评估未来乙肝病毒感染的疾病负担,并且有助于发展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措施。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检索从2000年到2014年间有关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的文章,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然后再按照地区、民族及感染类型的不同将不同基因型归类,最终应用Meta分析来研究中国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在数据库检索出560篇有关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原始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有220篇文献符合条件进行数据收集及数据统计,我们得知中国的HBV基因型主要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区域1(北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1%、22.2%、69.1%、3.8%、0.5%和1.5%,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2(中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2%、62.6%、27.4%、3.8%、0.5%和2.4%,其中B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3(南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6%、36.3%、49.4%、2.8%、2.6%和3.4%,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区域2的27.4%(P<0.05);区域4(青藏高原)感染HBV 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6.0%、22.5%、11.7%和59.3%,其中C/D混合型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区域(P<0.05)。不同民族的基因型分布也显着不同,藏族人群的C/D混合型比例(49.3%)显着高于其他民族(所有P<0.05),哈萨克族的D基因型比例(58.1%)显着高于其他民族(所有P<0.05)。此外,以慢性HBs Ag携带显的统计学差异。并且HBs Ag的水平随着疾者作为对照组,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显着相关(ORs:1.979、3.888、4.399,所有P<0.001)。结论中国主要基因型为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不同地区和民族的HBV基因型分布也显着不同,中国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以C基因为主,中部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并且本研究表明B基因型可能是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的起源基因,同时本研究表明藏族人群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以C/D混合型为主,回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和D基因型,D基因型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族,另外,研究表明C基因型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细胞癌等。
张华[9](2014)在《HCCR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人宫颈癌基因蛋白(HCCR)及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2.探讨HBV相关性肝脏疾病血清HCCR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相关性。3.探讨HCCR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 HBsAg浓度与HCCR及AFP的相关性研究:收集100例健康体检者和400例]HBsAg P日性患者的血清,根据HBsAg浓度分为四组:A组87例(0.5ng/ml~150ng/ml)、B组98例(151ng/ml~300ng/ml)、C组113例(301ng/ml~450ng/ml)、D组102例(>450ng/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CCR,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和AFP,并进行相关性分析。2.HBV相关性肝脏疾病血清HCCR的水平与ALT、GGT、ALP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上述400例HBsAg阳性病例中PHC患者101例、肝硬化患者116例、肝炎患者183例,分别检测HCCR与ALT、GGT、ALP,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3.采用RT-PCR检测PHC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及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CCR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HBsAg浓度组与对照组HCCR, A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浓度越高,血清中HCCR、AFP水平越高,且HCCR与AFP成正相关。2.以HCCR>15mg/ml、AFP>9ng/ml为阳性,不同HBsAg浓度组HCCR、AFP阳性率随HBsAg浓度的增加均呈升高趋势(χ2=142.40,P<0.01;χ2=130.76,P<0.01)。3.不同肝脏疾病组中血清HCCR的水平与ALT、GGT和ALP活性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HC组血清HCCR、GGT和ALP活性显着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PHC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血清AL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BV相关性肝脏疾病组的HCCR与ALT、GGT、AL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HC组HCCR与GGT、ALT、ALP均无相关性(r=0.04,r=0.02, r=0.07, P>0.05);肝硬化组HCCR与AALT、GGT、ALP均呈正相关(r=0.66,r=0.55,r=0.86,P<0.05);肝炎组HCCR与ALT、GGT. ALP均呈正相关(r=0.50, r=0.37, r=0.26, P<0.05)。5. HCCR mRNA在PH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强度为0.83±0.10,癌旁肝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强度为0.12±0.07,肝硬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强度为0.57±0.12,三组均数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肝癌患者HCCR mRNA的表达强度为0.55±0.06,肝硬化患者HCCR mRNA的表达强度为0.34±0.04,而正常人未检测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BsAg浓度越高,血清中HCCR与AFP水平越高,且HCCR与AFP成正相关,表明HCCR浓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细胞的实质性炎性病变及癌变程度。2.HBV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HCCR水平、ALT、GGT、ALP活性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各种肝脏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同时检测HCCR、ALT、GGT、ALP,有助于评估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病情预测以及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3.PHC组织、肝硬化组织及其PBMC中HCCR mRNA表达明显增高,HCCR基因可能参与了PHC的发生与发展,其与PHC的恶变演进有一定的相关性。
蒋成英[10](2012)在《GA6与SH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实验目的:研究GA6(Hematopoietic PBX-interacting protein)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致癌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研究方法:纳入2000年至200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标本328例(均包括肿瘤组织T及相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NT)。构建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GA6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纳入新鲜HCC标本49例(均含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A6蛋白的表达;在肝癌细胞系中,通过GA6的过表达及干扰技术,进行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软琼脂克隆形成、细胞周期测定及裸鼠移植瘤等实验,研究GA6蛋白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3、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HCC肿瘤组织GA6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1.39±0.63,NT:0.92±0.57,P<0.001):肿瘤组织阳性率94.5%(310/328),癌旁组织阳性率85.4%(280/328,P<0.001)。肿瘤组织中GA6的表达与HCC各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生存分析示GA6的表达与HCC患者预后无关(P=0.687)。(2)在肝癌细胞系中通过GA6的过表达及干扰技术,生长曲线实验、克隆形成实验、裸鼠移植瘤实验均显示,GA6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测定显示,GA6可影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使大量细胞通过G2/M期检测点,进入M期分裂,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4、结论:体内与体外研究显示,GA6可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免疫组化显示,HCC肿瘤组织中GA6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但与患者预后无关。GA6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研究背景:研究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Src homology2domaincontaining phosphotyrosine phosphatase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了癌基因的作用,但近年来对其抑癌作用也有报道,本研究室在前期研究中通过质谱分析发现SHP2与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病中起重要促癌作用的YAP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大样本临床标本中检测SHP2表达的临床意义,并通过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SHP2与YAP2的相互作用。2、研究方法:纳入2000年至2007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临床标本(每例均有肿瘤组织T及相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NT)共333例,构建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并进行生存分析与Cox多因素分析研究。收集31例新鲜临床HCC标本,行Western blot与qPCR以检测SHP2的表达。依据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家族的作用机制,构建2种SHP2的底物捕获突变体,运用过表达、底物捕获Co-I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及酪氨酸磷酸化等多种技术研究在工具细胞系中SHP2对YAP2的调控作用。3、研究结果:在肝细胞癌中,相对于癌旁非肿瘤组织,肿瘤组织中SHP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肿瘤组织SHP2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6.1%,而癌旁非肿瘤组织为96.7%。生存分析示SHP2的低表达与HCC患者较短的生存期显着相关(P<0.001),SHP2的表达降低(ΔSHP2)是HCC患者预后差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23,HR:0.628,95%CI:0.420~0.939)。通过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发现SHP2蛋白与YAP2蛋白确实存在相互作用,如SHP2轻度上调内源性YAP2的表达、突变型SHP2-DM与YAP2的Co-IP及SHP2-DM对YAP2的酪氨酸磷酸化作用等,但研究发现,SHP2对YAP2的表达、活性及酸磷化水平的影响不显着。4、结论:尽管PTPN11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但SH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发挥抑癌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SHP2蛋白与YAP蛋白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但这可能并不是其抑癌作用的主要机制。由于SHP2的对肿瘤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基于人类PTPN11基因的靶向治疗及SHP2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肝细胞癌的TTV感染率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的TTV感染率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调控HOXB9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eEF1A1和HOXB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前言 |
2.材料 |
2.1 标本的收集 |
2.2 试剂 |
2.2.1 主要试剂 |
2.2.2 自配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总RNA的提取 |
3.2 总RNA逆转录成cDNA |
3.3 荧光定量PCR实验 |
3.3.1 免疫组化实验 |
3.3.2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3.4 Western blot实验 |
3.4.1 提取肝癌组织蛋白 |
3.4.2 利用BCA法测定蛋白溶液浓度 |
3.4.3 WB凝胶配制 |
3.4.4 WB凝胶电泳 |
3.4.5 WB凝胶转膜 |
3.4.6 WB凝胶孵育一抗 |
3.4.7 ECL化学成像 |
3.5 统计分析 |
4.结果 |
4.1 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EF1A1和HOXB9 的表达 |
4.2 肝癌组织中eEF1A1和HOXB9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5.讨论 |
第2章 eEF1A1通过调控HOXB9表达并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
1.前言 |
2.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自配试剂 |
3.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1.1 细胞复苏 |
3.1.2 细胞传代 |
3.1.3 细胞转染 |
3.1.4 细胞冻存 |
3.2 构建目的基因质粒 |
3.2.1 构建eEF1A1、HOXB9、STAT1 的质粒 |
3.2.2 扩增质粒 |
3.3 功能实验 |
3.3.1 RTCA检测细胞迁移实验 |
3.3.2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实验 |
3.3.3 裸鼠成瘤实验 |
3.4 HE染色 |
3.5 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B)实验 |
3.5.1 细胞总蛋白提取 |
3.5.2 利用BCA法测定蛋白溶液浓度 |
3.5.3 WB凝胶配制 |
3.5.4 WB凝胶电泳 |
3.5.5 WB凝胶转膜 |
3.5.6 WB凝胶孵育一抗 |
3.5.7 ECL化学成像 |
3.6 统计分析 |
4.结果 |
4.1 观察肝癌细胞株中eEF1A1和HOXB9 的表达情况 |
4.2 观察肝癌细胞中下调eEF1A1 表达后HOXB9 的蛋白表达变化 |
4.3 HOXB9是eEF1A1 介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蛋白 |
4.4 降低eEF1A1 可以抑制肝癌肺转移 |
5.讨论 |
第3章 eEF1A1 通过STAT1 调节肝癌细胞中HOXB9 表达 |
1.前言 |
2.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3.2 蛋白质免疫印记实验 |
3.2.1 核浆蛋白分离 |
3.2.2 BCA法测定蛋白溶液浓度 |
3.2.3 WB凝胶配制 |
3.2.4 WB凝胶电泳 |
3.2.5 WB凝胶转膜 |
3.2.6 WB凝胶孵育一抗、二抗 |
3.2.7 ECL化学成像 |
3.3 功能实验 |
4.结果 |
4.1 观察肝癌细胞中eEF1A1和HOXB9 结合关系 |
4.2 STAT1是eEF1A1 调控HOXB9 影响肝癌侵袭转移的关键蛋白 |
5.讨论 |
第4章 STAT1结合HOXB9的启动子区域并上调其转录水平 |
1.前言 |
2.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3.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4.结果 |
4.1 肝癌细胞中STAT1 调控HOXB9 的表达 |
4.2 肝癌细胞中STAT1影响HOXB9的转录活性 |
4.3 肝癌细胞中STAT1 结合HOXB9 启动子区域 |
5.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STAT1 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昆明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和PIVKA-Ⅱ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1)仪器与试剂: |
(2) 标本采集及检测: |
3.统计方法 |
结 果 |
1.各组血清标志物水平比较 |
2.各组乙肝基因型分布 |
3.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不同TNM分期血清PIVKA-Ⅱ检测结果比较 |
4.不同TNM分期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分布 |
讨 论 |
(3)原发性肝癌临床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全球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不同来源外泌体与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文献筛选流程和筛选标准 |
1.2.1 文献的筛选标准 |
1.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 肿瘤血清来源外泌体与肿瘤诊断 |
2.1.1 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研究 |
2.1.2 用于肝癌诊断的研究 |
2.1.3 用于胃癌诊断的研究 |
2.1.4用于结肠癌诊断的研究 |
2.1.5 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 |
2.1.6 用于乳腺癌诊断的研究 |
2.2不同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肿瘤细胞的调控研究 |
2.2.1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及生长 |
2.2.2调节免疫反应 |
2.2.3 调控基因及蛋白 |
2.3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肿瘤的发病相关性分析 |
2.3.1 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病 |
2.3.2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鉴定及生物功能 |
2.3.3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肿瘤的发病 |
2.3.4 肿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肿瘤的发病 |
3 结语Conclusions |
(6)闽南青年HCC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肝癌概述 |
1.2 肝癌的分布情况 |
1.3 肝癌的风险因子 |
1.3.1 遗传因素 |
1.3.2 环境因素 |
1.4 青年肝癌患者的研究进展 |
1.5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 |
1.5.1 DNA甲基化 |
1.5.2 DNA甲基化与癌症的研究进展 |
1.5.3 全基因组测序与DNA甲基化 |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青年HCC患者与中老年HCC患者临床信息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病例筛选 |
2.1.2 资料的收集整理 |
2.1.3 资料分组 |
2.1.4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青年HCC患者与中老年HCC患者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临床样本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DNA提取 |
3.2.2 文库构建及质量检测 |
3.2.3 上机测序 |
3.2.4 甲基化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3.2.5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3.2.6 单样本甲基化分析及功能区域甲基化水平分布分析 |
3.2.7 差异甲基化分析 |
3.2.8 DMRs相关基因GO与 KEGG富集分析 |
3.2.9 关键基因的筛选 |
3.3 结果 |
3.3.1 DNA质量检测 |
3.3.2 原始数据质量控制 |
3.3.3 基因组测序数据过滤、比对分析结果 |
3.3.4 C位点分布测序深度及覆盖度 |
3.3.5 甲基化位点检测分析 |
3.3.6 单样本分析 |
3.3.7 差异甲基化分析结果 |
3.3.8 基因组DMRs相关基因GO及 KEGG富集结果 |
3.3.9 DMR锚定promoter基因GO富集结果 |
3.3.10 关键基因的筛选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TAP2 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
4.1 实验方法 |
4.1.1 UALCAN数据库分析 |
4.1.2 GEPIA数据库分析 |
4.1.3 HCCDB数据库分析 |
4.1.4 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 |
4.2 结果 |
4.2.1 TAP2 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 |
4.2.2 TAP2 基因m RNA表达水平分析 |
4.2.3 TAP2 甲基化水平与m RNA表达水平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CacyBP/SIP在肝细胞癌恶性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acyBP/SI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acyBP/SIP在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acyBP/SIP调控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皮间质转化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HCCR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BSAG浓度与血清HCCR、AF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1.5 方法 |
2.1.6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建立HCCR标准曲线 |
2.2.2 对照组和不同HBsAg浓度组HCCR与AFP的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
2.2.3 不同HBsAg浓度组HCCR、AFP阳性率情况 |
2.2.4 HBV相关性肝脏疾病HCCR、AFP阳性率比较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HBV相关性肝脏疾病血清HCCR与ALT、GGT、ALP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 |
3.1.4 方法 |
3.1.5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HBV相关性肝脏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HCCR及血清酶活性的比较 |
3.2.2 不同肝脏疾病组HCCR与ALT、GGT、ALP之间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HCCR 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方法 |
4.1.5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肝细胞癌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HCCR基因表达的比较 |
4.2.2 PHC、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PBMC中HCCR基因表达的比较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
致谢 |
(10)GA6与SH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GA6 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致癌机制的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GA6 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病例选取 |
2.2.3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2.3.1 GA6 在 HCC 临床标本中的表达 |
2.3.2 GA6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3 GA6 表达与 HCC 患者预后的关系 |
2.3.4 新鲜 HCC 标本中 GA6 的表达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GA6 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致癌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3.3.1 GST 沉淀实验鉴定抗体特异性 |
3.3.2 体外试验中 GA6 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生长 |
3.3.3 GA6 敲除诱导肝癌细胞 G2/M 期阻滞 |
3.3.4 GA6 调节肝癌细胞 G2/M 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
3.3.5 GA6 敲除抑制裸鼠肝癌细胞生长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SH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YAP2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SHP2 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 |
1.1.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家族 |
1.1.2 SHP2 的结构 |
1.1.3 SHP2 的信号转导 |
1.1.4 SHP2 的生理功能 |
1.1.5 SHP2 与疾病 |
第二节 SHP2 的底物捕获作用 |
1.2.1 SHP2 底物捕获的原理 |
1.2.2 SHP2 底物捕获突变体 |
1.2.3 SHP2 捕获底物的磷酸化水平 |
第三节 YAP2 蛋白在肝癌中的作用 |
第二章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2.1 HCC 标本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2 临床新鲜标本采集 |
2.2.3 临床标本保存 |
2.2.4 组织芯片与免疫组化 |
2.2.5 Western blot |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7 RNA 提取 |
2.2.8 RNA 质量检测及浓度测定 |
2.2.9 MOPS RNA 电泳 |
2.2.10 RT-PCR |
2.2.11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2.3.1 肝癌组织标本中 SHP2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3.2 单因素生存分析 |
2.3.3 Cox 多因素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SHP2 与 YAP2 相互作用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细胞系、试剂和试剂盒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临床标本收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4 Western Blot |
3.2.5 RT-PCR |
3.2.6 细菌的转化、冻存、质粒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3.2.7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
3.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
3.2.9 底物捕获突变体的构建及酪氨酸磷酸化 |
3.2.10 免疫共沉淀(Co-IP) |
3.2.11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3.1 HCC 中 YAP2 表达的临床意义 |
3.3.2 免疫组化 SHP2 与 YAP2 表达的相关性 |
3.3.3 新鲜 HCC 标本中 SHP2 与 YAP2 的相关性 |
3.3.4 SHP2 对 YAP2 的下游 CTGF 的作用 |
3.3.5 免疫共沉淀 |
3.3.6 SHP2 对 YAP 蛋白量及活性的影响 |
3.3.7 SHP2 对 YAP2 的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肝细胞癌的TTV感染率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调控HOXB9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D]. 唐平. 南昌大学, 2020(01)
- [2]昆明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和PIVKA-Ⅱ水平分析[J]. 余婷婷,普冬,李冬玲,王红英,张润武,丁彩梅,李丽华,白经,李晓非.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0(03)
- [3]原发性肝癌临床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全球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的Meta分析[D]. 刘忠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不同来源外泌体与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与进展[J]. 崔国宁,刘喜平,虎峻瑞,李沛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3)
- [6]闽南青年HCC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D]. 蒋保三. 华侨大学, 2019(01)
- [7]CacyBP/SIP在肝细胞癌恶性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胡文迪. 浙江大学, 2018(06)
- [8]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D]. 伍宵.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9]HCCR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D]. 张华. 中南大学, 2014(03)
- [10]GA6与SH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蒋成英. 南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