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成像分区在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颈部淋巴结成像分区在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一、颈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康敏[1](2021)在《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广泛应用以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深入,鼻咽癌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具体临床实践方面国内仍缺乏相关指南。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的数十位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分期、治疗原则、放疗并发症的处理等。重点制定了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流程规范,涵盖了鼻咽癌的影像、放疗定位、靶区勾画、剂量限定、计划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我国不同级别医院放射治疗医护人员对鼻咽癌诊治的同质化,从而提高我国鼻咽癌总体诊疗水平。

张健[2](2020)在《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地区多集中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区。好发于中年男性,以40-60岁较为多见。鼻咽癌组织学类型(WHO分型)大致分为三种:角化鳞状细胞癌,非角化癌,以及未分化癌。其中鳞癌中以低分化鳞癌最多见,占80%。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在不断优化,形成以放射治疗为主,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模式。鼻咽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70%。但是,由于本病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仅影响着鼻咽癌的分期及治疗选择,同时也影响着预后。本文初步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我们对2012年至2018年间共114例于我院首诊首治的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看每个患者的治疗前MR或PET-CT影像,统计患者的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记录客观特征。根据RECIST评价标准评估每个患者的近期疗效。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log-rank检验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预后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114例患者中,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共98例(86%),其中存在I区淋巴结转移21例(21.4%),存在II区淋巴结转移89例(90.8%),存在III区淋巴结转移48例(49.0%),存在IV区淋巴结转移10例(10.2%),存在V区淋巴结转移12例(12.2%),存在咽后淋巴结转移80例(81.6%),无VI区淋巴结转移患者。II区转移概率最高。无II区转移时,III或IV区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共4例,有II区转移,但无III区转移出现IV区转移时共0例。鼻咽癌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频率是4例(3.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4例(14.3%)存在1个淋巴结转移灶,84例(85.7%)存在2个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大淋巴结大小<3 cm有76例(77.6%)患者,≥3cm有22例(22.4%)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50与>50岁)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c2=3.7,P=0.054),不同性别患者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c2=0.3,P=0.606),局部早期(T1-2)与局部晚期(T3-4)对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c2=0.6,P=0.454)。2.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近期疗效分析11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共有58例,部分缓解(PR)共54例,病情稳定(SD)共2例,无疾病进展病例,总疾病缓解率98.2%(112/114)。其中近期疗效(CR)占比50.9%。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分组、T分期、TNM分期、N分期对疾病CR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N分期疾病C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探究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转移侧数、大小、数目以及是否存在I区、II区、III区、IV区、V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疾病CR率影响。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疾病C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远期生存114例患者中,中位存活时间47.7个月,其中3、5年OS率分别为82.5%(94例)、77.2%(88例)。3、5年DMFS率分别为87.7%(100例)、85.1%(97例)。3、5年LRFS分别为93.0%(106例)、91.2%(104例)。5年中,有17例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头(7例,41%),其他转移部位多见于肺,肝,脑等。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5年OS、DMFS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07),对LRFS没有影响(P=0.98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转移侧数、大小、数目以及是否存在I区、II区、III区、IV区、V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5年OS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淋巴结大小患者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淋巴结侧数、淋巴结大小、淋巴结个数的患者5年DM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应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侧数是5年DMFS独立影响因素。I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LR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1.鼻咽癌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T分期无关。同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较少出现跳跃性转移。2.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疾病近期疗效CR的影响因素。3.区域淋巴结转移是总生存及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淋巴结的客观特征,如单双侧,大小,数目是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刘宇[3](2020)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因具有较好的靶区适形度及剂量均匀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可以使脑、眼、视神经、内耳、腮腺等危及器官也获得较好的保护,现已成为鼻咽癌放疗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并未像先前三维适形放疗那样对气管设专门挡块防护,若在计划制作时不给予足够的剂量限制指令,容易导致气管受到较高照射剂量,发生较严重放射性气管炎,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闷,严重者还会发生剧咳,影响休息;与咽痛、恶心、呕吐协同增加病人痛苦,导致病人营养不良。从目前鼻咽癌调强放疗相关研究剂量结果也提示了气管限量容易满足,其受照剂量具有较大下调空间。本研究尝试在目前气管限量阈值Dmean4500cGy的基础上,逐步下调限量阈值,以探索下调气管限量对气管保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2017-2至2018-9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治疗的31例初治鼻咽癌(NPC)病人;治疗计划全部来自于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此研究病人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依据UICC/AJCC第八版TNM分期标准。其中T1、T2、T3、T4患者分别为2、9、15和5例;N1、N2、N3患者分别为5、16、10例;Ⅱ、Ⅲ、ⅣA期患者分别为6、16和9例。在计划系统剂量限定设置时,同一患者气管Dmean限量从4500cGy依次下调至4000cGy、3500cGy、3000cGy和2500cGy,靶区及其余危及器官限量条件不变,每例患者分别制作5个相应放疗计划;评价每个计划靶区受照剂量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情况。结果:气管限量Dmean的下降与气管、食管及喉/下咽Dmean变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6、0.505、0.199,P值分别为0.000、0.000、0.005):随着气管限量从4500cGy依次降至4000cGy、3500cGy、3000cGy和2500cGy,气管Dmean呈显着下降趋势(依次为4252.3cGy、3827.9cGy、3324.0cGy、2792.4cGy、2284.4cGy);同时食管Dmean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依次为4378.1cGy、4229.8cGy、4106.1cGy、3839.8cGy、3546.9cGy),下咽/喉Dmean同样呈逐渐下降趋势(依次为4500.9cGy、4495.7cGy、4459.5cGy、4462.5cGy、4384.5)。气管限量变化与靶区GTVnx和GTVnd的Dmean、VD100%和VD107%指标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CTV1和CTV2的VD100%的变化也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气管剂量限值的下调与靶区GTVnx(HI)、GTVnx(CI)、GTVnd(HI)、GTVnd(CI)、CTV1(HI)、CTV1(CI)、CTV2(HI)、CTV2(CI)的剂量改变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气管Dmean限量值下调与其余危及器官(脊髓、脑干、颞叶、腮腺、耳蜗、口腔、眼球、视神经、视交叉、颞颌关节和下颌骨)受照剂量变化也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层后结果发现,不管是单侧还是双侧、不论下颈淋巴结是否转移、不论N分期由N1-3变化,气管的实际受照剂量都会随着气管限量值的下调而下降,且靶区剂量及其余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未见明显影响。结论:下调气管限量阈值,在不影响靶区受照剂量也不增加其余危及器官照射基础上,能显着降低气管受照剂量,一定程度降低食管和下咽喉的受照剂量;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气管限量Dmean值从4500cGy下降至2500cGy是可行的。

冯琨[4](2019)在《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发病率较低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放疗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否进行选择性黏膜腔照射仍存争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两个中心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病例,主要的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经过详细检查后作出诊断。将患者按照是否接受了选择性黏膜腔照射分为选择性黏膜腔照射组和单纯颈部处理组。分析在不同的治疗模式下的生存、颈部复发及原发灶出现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范围:5-126月)。62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6.1%。5年的黏膜控制率,颈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8%、89.5%、93.5%和72.4%。选择性黏膜腔照射组和单纯颈部处理组5年黏膜控制率分别为100%和72.0%(P=0.003),5年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2.9%和57.7%(P=0.002)。单纯颈部处理组有7例(26.9%)发现原发病灶。两组在晚期毒性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黏膜照射存在生存获益,有助于原发灶不明的头颈癌患者寻找一种的疗效和毒性之间的平衡。未来仍需要有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更好的证据。

李腾翔[5](2019)在《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和分析诊断工具,主要用于临床预后预测、肿瘤微环境研究、与病理检验结合的分析等用途。由于影像检查和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个体化的放射治疗方案成为可能,催生了大量先进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及此类研究,影像组学因其深度挖掘图像中包含的数据信息的能力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论述了影像组学应用于解决鼻咽癌个体化放疗中现存问题的工作,针对肿瘤与邻近组织区分、肿瘤内部乏氧等不同异质性表现区域的分割、小体积转移淋巴结鉴别等问题,在完善鼻咽癌个体化放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像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特点,并进行了应用。文中共选取了108例鼻咽癌患者,分别搜集患者CT、MRI、PET、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数据,在量化分析肿瘤与肌肉组织、区分肿瘤内部乏氧和非乏氧区域等前期研究中使用统计学方法获取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征,在鉴别颈部转移淋巴结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和鉴别。(1)在量化分析肿瘤与肌肉组织的研究中,在CT图像中获得部分影像组学特征随图像增强状态变化,可反映肿瘤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用以量化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用于排除靶区勾画时增强剂对各期CT图像的影响;(2)在区分肿瘤内部乏氧和非乏氧状态区域的研究中,MRI T1、T1+、T2图像中存在4个影像组学特征变化超过90%,量化和追踪这些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对鼻咽癌肿瘤乏氧区域的识别;(3)在鉴别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研究中,由CT影像宏观指标和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对转移淋巴结鉴别精度达到91.7%,为临床中鉴别小体积鼻咽癌转移淋巴结提供一定的参考。上述研究结果在鼻咽癌放疗中肿瘤分割、乏氧区域识别和转移淋巴结鉴别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进行更为精细的肿瘤靶区、淋巴结引流区分割和施行不同处方剂量或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案。

罗阳超[6](2017)在《鼻咽癌下颈锁骨上区放疗设野范围探讨》文中指出鼻咽癌是中国南方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珠三角及西南地区[1]。目前公认的有效根治鼻咽癌的手段为放射治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相对较好,其5年总生存率为70%左右[2,3]。现阶段,各个放疗单位的技术和设备仍存在差异,二维常规放疗因其简单实用,目前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固定装置、定位准确性、治疗精度明显提高的今天,二维常规放疗设野范围是否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还有待研究。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三维

杨佑琦[7](2014)在《T3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探究》文中认为背景:评估T3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疗效并分析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且未发生远处转移的T3期初诊鼻咽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第七版UICC/AJCC分期筛选出T3期患者,对基于磁共振影像资料的各项参数进行预后分析,包括颅底骨质不同部位累及、咽后淋巴结、淋巴结侧数、液化坏死、包膜外侵犯、淋巴结最大径、国际公认的颈淋巴结分区。并对第七版UICC/AJCC N分期和中国2008 N分期的效能进行评价。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93.7%,93.9%,83.5% and 90.9%。其中,岩尖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N分期(NO-1vs N2-3)是影响DMFS、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颈部淋巴结阳性的病人中,淋巴结侧数是影响DMFS、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他淋巴结参数包括咽后淋巴结、液化坏死、包膜外侵犯、淋巴结最长径、淋巴结分区均未见对预后的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所以研究将第七版UICC/AJCC N分期与中国2008 N分期的效能进行比较,后者从比较NO-1期在DMFS和DFS风险比的角度略优于前者。结论:T3期鼻咽癌患者经调强放射治疗后局部区域控制率令人满意,远处转移是主要的失败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的预后因素来指导T3期鼻咽癌的预后和治疗对策。

匡韦陆[8](2012)在《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48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探索其预后因素,并对’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进行比较,评价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收集从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1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按照’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分期,比较两种分期方式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10-75个月),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0.4%、75.0%、68.2%、76.0%。相比与’92福州分期,6th AJCC分期中Ⅱ期病例的比例增高,Ⅲ期、Ⅳ期病例的比例降低。从T分期比较来看,总生存曲线以’92福州分期分开相对较好。’92福州分期中,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8和0.473。6th AJCC分期中,T1和T2组、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3、0.071和0.918。’92福州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31和0.721。6th AJCC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5和0.578。’92福州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96。6th AJCC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281。2)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有无颈鞘侵犯、有无颅底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单/双侧)为影响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颈鞘侵犯、颅底侵犯、颅神经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为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期、T分期、放疗方式、化疗方式、有无使用增敏剂为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性别、颈鞘侵犯、颅底侵犯、分期、T分期、N分期为无转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两种分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期因素是影响鼻咽癌最重要的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否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为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的风险较2D—常规放射治疗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8)。结论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第二章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目的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活检确诊,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组182例,常规放射治疗放疗组198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6%和85.3%、79.1%和73.6%、74.7%和65.0%、83.5%和72.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常规放射治疗组高,而两组的无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急性皮肤及口腔粘膜反应、急性唾液腺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抑制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发生各种晚期反应的患者比例和严重程度小于常规放射治疗组。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放射治疗组临床分期或T和N分期与鼻咽癌无瘤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着相关,T分期与鼻咽癌无局部复发率显着相关。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T分期、N分期与各生存率无显着相关。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鼻咽癌相较于常规放射治疗,无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提高,不良反应减轻。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T分期不是各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了减少远处转移需采取更有效方法。随着鼻咽癌治疗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应用增加,目前的分期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唐爽,陈甲信[9](2011)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达40%~50%,检查发现颈淋巴结有转移者达75%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由于成像系列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常用于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是鼻咽癌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作者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王建平[10](2011)在《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18F-FLT的早期变化目的用胰腺癌PaTu 8988细胞的3’-脱氧-3’-18F-氟代胸苷(18F-FLT)细胞结合率早期评价放疗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摄取18F-FLT的影响。方法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进行0Gy、2Gy、4Gy、8Gy照射。MTT法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OD值,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18F-FLT细胞结合率并计算细胞结合抑制率。分析MTT实验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的关系。结果照射24h后,MTT实验各剂量组间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28±11.92)%、(21.03±3.37)%、(32.96±3.77)%(P<0.01)。照射24h后18F-FLT细胞结合率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6.99±11.93)%、(11.77±7.35)%、(25.57±7.61)%,各剂量组间18F-FLT细胞结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14.69±4.43)%、(17.71±6.08)%、(40.8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放疗后24h即可引起胰腺癌PaTu-8988 18F-FLT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LT显像早期观测放疗对恶性肿瘤的辐射效应。第二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使用18F-FLT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辅助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与计算机辅助断层仪(computed tomography, CT)一体机(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1例恶性肿瘤和1例肺炎患者行18F-FLT PET/CT显像,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患者13例(其中中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其余均为低分化鳞癌),肺癌9例(其中1例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6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喉癌患者2例,肾盂癌1例。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的最大和平均标准摄取值(Maximum or 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SUVmax and SUVmean)分析18F-FLT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值和SUVmean值与肿瘤类型、病理类型和分期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1例行18F-FLT PET/CT显像,显像图像质量好,病灶显影清晰,共发现100处病灶,SUVmax为5.20±2.79,SUVmean为4.35±2.38。1例肺炎患者的病灶未见18F-FLT高摄取,SUVmax和SUVmean分别仅为0.67和0.61。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和SUVmean较其他原发或转移病灶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不同病理类型间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灶SUVmax和SUVmean均较低分化腺癌和低分化鳞癌肺内病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杰金淋巴瘤组SUVmax和SUVmean均较非霍杰金淋巴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LT PET/CT显像原发及转移灶SUVmax平均值达到了5.20,远高于良性病灶。18F-FLT PET/CT显像能清晰显示鼻咽癌、肺癌、淋巴瘤、喉癌、肾盂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目的通过18F-FLT PET/CT与CT肿瘤显像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18F-FLT PET/CT融合影像对肿瘤TNM分期及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对23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18F-FLT PET/CT显像并形成同机融合图像;分别利用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对肿瘤进行TNM分期。观察两种分期方法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资料调整治疗策略。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按照UICC TNM分期,经18F-FLT PET/CT检查后有7例患者T分期、或N分期、或M分期上发生了改变。其中有4例T分期发生了改变,1例上调分期,3例下调分期;有3例N分期发生了变化,1例上调分期,2例下调了分期;有1例喉癌患者M分期发生改变,其PET/CT显示右下肺孤立结节高摄取,考虑喉癌右下肺转移,但随访资料认为是假阳性。23例有4例总分期发生了改变,2例调低了TNM分期,2例调高分期。两种分期方式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4例总分期发生改变的患者中有3例改变了治疗策略。1例原计划行术后放化疗的肺癌患者改为长期临床观察,可能避免了过度治疗;1例鼻咽未分化癌因N分期由N2下调至N0而降低了颈部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1例鼻咽癌PET/CT显示鞍旁脑组织受侵(T4)而增加了颅底照射剂量。另1例局部晚期(T4)喉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虽然PET/CT提示右下肺孤立性转移,但通过对比前后三个月的PET/CT扫描,排除肺转移,维持原计划予局部根治性IMRT放疗。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可以使肿瘤分期更准确;并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可以使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比益。第四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目的利用在PET/CT和CT上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模拟制定3D-CRT计划,观察两种勾画方式对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分别在CT图像和18F-FLT PET/CT融合显像上对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病灶进行靶区勾画,其中用PET/CT图像勾画时,选择约40%靶本比域值进行靶区勾画。两种勾画方式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分别按要求制定三维放射治疗计划,并用95%等剂量曲线应包含95%GTV的剂量分布标准来评估放疗计划。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结果1. 24例患者的GTVCT和GTVPET/CT空间形态和体积均有所不同。以GTVCT为参考,靶区在空间形态上有三种关系:即包含关系(12例)、被包含关系(5例)及交叉关系(7例)。GTVCT平均值52.21cm3,GTVPET/CT平均值40.88cm3,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GTVPET/CT<GTVCT者17例,平均缩小20.11cm3;GTVPTV/CT> GTVCT者7例,平均增大9.93cm3。2.当用优化的GTVCT 3D-CRT放疗计划对GTVPET/CT进行计划评估时,结果24例中有3例患者未达到本研究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有21例达标;当用GTVPET/CT放疗计划对GTVCT进行剂量评估时,结果仅50%(12/24)满足标准治疗计划要求。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改变了CT条件下勾画的靶区形态和体积;并可使放疗计划得以调整,由此制定更优化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第五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治疗前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及治疗前后SUV值变化(△SUV)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探讨18F-FLT PET/CT显像早期判断放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19例放疗患者进行了18F-FLT PET/CT显像,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2Gy放疗治疗前和24h后2次18F-FLT PET/CT显像,包括鼻咽癌9例,淋巴瘤、肺癌、喉癌及肾盂癌各1例,计算同一患者两次显像相同病灶的SUVmax值和SUVmean值以及△SUVmax值和△SUVmean值。分析了19例放疗患者18F-FLT PET/CT显像SUV值与疗效的关系,并对2Gy照射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依据放疗后随访结果,19例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组11例、病情稳定(SD)组2例和病情进展(PD)组6例,CR组的SUVmax和SUVmean值与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2次18F-FLT显像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7例、SD组1例和PD组5例, 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2次18F-FLT显像鼻咽癌患者,治疗前SUVmax为6.54±3.27 , SUVmean为5.52±2.75 ;治疗后SUVmax为4.43±2.21 , SUVmean为3.76±1.84;△SUVmax值为(31.25±16.18)%,△SUVmean值为(30.75±15.92)%。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6例)、SD组(1例)和PD组(2例),其中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均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组患者2Gy放疗后SUV值降低明显,测定放疗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可能能早期预测放疗疗效。

二、颈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1.1.1 血涕
        1.1.2 耳鸣及听力下降
        1.1.3 鼻塞
        1.1.4 头痛
        1.1.5 面部麻木
        1.1.6 复视及眼部症状
    1.2 体征
        1.2.1 颈部肿块
        1.2.2 鼻咽肿物
        1.2.3 颅神经受侵的表现
2 辅助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
        2.1.1 一般检查
        2.1.2 血液EB病毒检测
    2.2 影像学检查
        2.2.1 MRI/CT
        2.2.2 胸腹部CT或腹部MRI
        2.2.3 超声检查
        2.2.4 全身骨显像
    2.3 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
    2.4 其他检查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3.1.1 EB病毒检查
        3.1.2 鼻咽镜检
        3.1.3 CT、MRI和PET-CT检查
    3.2 病理诊断
    3.3 临床分期
4 治疗原则
    4.1 放疗
        4.1.1 定位技术规范
        4.1.2 放疗靶区定义
        4.1.3根治性放疗的靶区勾画
        4.1.4 诱导化疗后根治性放疗靶区勾画
        4.1.5 放疗剂量
        4.1.6 危及器官的勾画和剂量限定
        4.1.7 特殊放疗手段的应用
    4.2 化疗
        4.2.1同步化疗方案
        4.2.2 诱导化疗方案
        4.2.3 辅助化疗方案
    4.3 靶向治疗
        4.3.1 EGFR单克隆抗体
        4.3.2 抗血管生成药物
    4.4 营养支持治疗
5 复发鼻咽癌的诊治
    5.1 诊断
    5.2 治疗策略
        5.2.1 放疗
        5.2.2手术
        5.2.3 化疗
        5.2.4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6 转移性鼻咽癌的诊治
    6.1 诊断
    6.2 治疗
        6.2.1 原发病灶的处理
        6.2.2 转移灶的处理
7 特殊类型鼻咽癌诊治
    7.1 鼻咽涎腺型腺癌
    7.2 鼻咽部腺癌
    7.3 青少年儿童鼻咽癌
    7.4 妊娠期鼻咽癌
8 常见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8.1 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8.2 急性放射性黏膜炎
    8.3 急性放射性皮炎
    8.4 急性放射性涎腺损伤
        8.4.1 急性放射性腮腺炎
        8.4.2 放射性口干
    8.5 急性放射性耳损伤
    8.6 放射性脑病
9 鼻咽癌全程管理
    9.1 治疗前管理
    9.2 治疗期间管理
    9.3 治疗后管理

(2)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
        4.1.1 患者基本资料
        4.1.2 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4.1.3 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4.2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
    4.3 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近期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4.4 鼻咽癌患者生存情况与预后分析
        4.4.1 鼻咽癌患者OS、LRFS、DMFS情况
        4.4.2 区域淋巴结转移对5年OS、DMFS、LRFS的影响
        4.4.3 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客观特征对5年OS、DMFS、LRFS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例资料的收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治疗模式与分组
        3.2.1 手术治疗模式及标准
        3.2.2 化学治疗模式及标准
        3.2.3 放射治疗模式及标准
    3.3 治疗模式汇总及评价
    3.4 随访模式与标准
    3.5 评价内容与标准
    3.6 统计方法与步骤
    3.7 结果
        3.7.1 临床资料分析
        3.7.2 全组疗效
        3.7.3 两组生存结局对比
        3.7.4 原发灶出现率
        3.7.5 颈部复发情况
        3.7.6 晚期毒性
第四章 放射物理研究
    4.1 离体剂量研究
        4.1.1 研究思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和步骤
        4.1.4 实验结果
        4.1.5 剂量模型
    4.2 在体剂量研究
第五章 讨论
    5.1 实验室检查中的特殊标记物-HPV
    5.2 原发灶淋巴转移途径
    5.3 PET/CT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5.4 HNCUP综合治疗
    5.5 放射物理与小野测量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5)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鼻咽癌
    2.1 鼻咽癌的发现
    2.2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表现
    2.3 鼻咽癌的病理学表现
    2.4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2.5 鼻咽癌的治疗
    2.6 鼻咽癌治疗的难点
    2.7 小结
第3章 影像组学
    3.1 影像组学起源与发展
    3.2 影像组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3 影像组学的应用
    3.4 影像组学的困局
    3.5 小结
第4章 应用影像组学研究鼻咽癌肿瘤与正常组织
    4.1 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应用影像组学识别鼻咽癌肿瘤乏氧区域
    5.1 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应用影像组学鉴别鼻咽癌转移淋巴结
    6.1 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3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T3期鼻咽癌预后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放疗预后因素的比较
    2.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1.1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
    1.2 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研究
    1.3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2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治疗现状
    2.1 放射治疗
    2.2 放化疗综合治疗
    2.3 热疗+放疗及热疗+放化疗
    2.4 分子靶向治疗

(10)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 ~(18)-FLT 的早期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18)F-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PET/CT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英文缩写词释表
致谢

四、颈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J]. 康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03)
  • [2]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张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D]. 刘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D]. 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影像组学在鼻咽癌靶区勾画部分问题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李腾翔. 南华大学, 2019(01)
  • [6]鼻咽癌下颈锁骨上区放疗设野范围探讨[J]. 罗阳超.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4)
  • [7]T3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探究[D]. 杨佑琦. 复旦大学, 2014(01)
  • [8]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D]. 匡韦陆. 中南大学, 2012(03)
  • [9]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治疗现状[J]. 唐爽,陈甲信.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1)
  • [10]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D]. 王建平.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颈部淋巴结成像分区在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