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制度创新

农村城镇化制度创新

一、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波[1](2020)在《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以先行先试率先改革的“政策特权”与城市品格,突破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与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现代史中,书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篇章。纵观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其变革频率之高、方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都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深圳市的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同时也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如,开创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敲响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通过两次集体土地国有化,成为中国首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率先开启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使用效率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整备为典型代表的土地再开发利用模式等等。但另一方面,深圳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开始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的,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对市场经济认知的不足,尤其土地所有权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在改革中又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以及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构成了深化改革的内容。由于城市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性,以及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法律法规对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约束,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率先开始土地使用权拍卖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从而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约束,在特殊政策支撑下成为助力深圳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二是由于深圳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客观上率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绩效并没有一直成为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与制度支撑,土地本身成为了深圳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与硬约束,但同时又促使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利用的另一种改革路径的尝试与探索;三是从整体上来说,尽管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增长极”率先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制度改革而言,土地制度改革是相对滞后的,并受到更多的制度环境的约束。正如制度总是镶嵌在一定制度环境之中一样,任何制度变迁都是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制度变革。所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是我们研究某一制度变迁的大前提。因此,从历史和宏观制度环境两个维度来审视、分析深圳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不仅可以揭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探寻制度绩效前后反差的制度原因,理顺当前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历史成因,探索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并能够由此进一步思考并探寻对中国社会深化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意义的模式与路径,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思考与逻辑,本文的研究脉络如下:一是以文献综述和制度变迁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包含结构与时间因素的制度环境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研究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阐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制度环境与制度的耦合关系,分析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并对土地制度变迁进行绩效评价。循着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更好的启迪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二是从历史角度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根据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制度成效不同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进行阶段划分,试图呈现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真实过程”,对不同阶段深圳土地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制度变革及实践效果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深圳土地制度生发、演进的内在机理,总结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与总体特征。三是探讨深圳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破路径。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中的制度环境、主体行为选择和实施绩效展开研究,剖析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比借鉴英国、新加坡、纽约、香港土地制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寻从明晰产权、完善机制、利益共享、简政放权等方面来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创新发展路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央赋予率先改革“政策特权”的制度环境下,由特区政府先行先试主导推动下的强制性变迁,制度的时空扩散具有明显的渐进式特征。受土地国有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土地制度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而相关利益主体的选择行为在不断发生改变,因而土地制度安排呈现出不同的制度绩效。二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调整完善”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历史背景转换的不同,每个阶段分别采取制度试验、制度创新、制度扩散等不同的方式来推动制度变革。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在变迁方式上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在变迁动因上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变迁绩效表现为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三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实现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制度变革,奠定我国当前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激活土地的要素价值,揭开了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率先进行存量土地利用模式创新,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示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通过构建“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制度结构与历史时间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机的融合到研究之中,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进一步丰富并拓展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观点新颖。文章选题紧扣当前深化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植根于深圳独特丰富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如下鲜明的观点和结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经历独特的演进历程,具有强制性与渐进式等多元特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三是研究方法创新。文章综合运用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将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史论结合来展开分析,通过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使之更贴近现实,研究结论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也为借鉴并推广其经验模式提供更好的情境参照。

叶灶琴[2](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征迁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新规划的城镇中混合居住,打破了以往基本同质性的社区居住结构,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和居住背景,使传统的“社区管理”和当前的“社会治理”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在“农居混合”的社区生活过程中,不同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生活习惯等使社区居民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以“和谐社区”为切入点研究泰兴市跃进社区治理的创新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社区”建设的样本;也有利于为泰兴市相关的“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知识借鉴。在知识论基础上,较为成熟的善治理论、社区治理理论为本文展开提供了指导;在方法论上,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围绕着“善治”的治理理念和“和谐社区”的建设目标,跃进社区近些年来在社区管理设置、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社区认同归属感不强”、“社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不明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充分”、“社区管理体制不科学”等突出问题。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资源保障和供给不足”、“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发育滞后”、“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等导致的。因循着“善治”和“社区治理”的主要逻辑,跃进社区未来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一个体制”,确立社区“合作治理”的格局。二是健全“两个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资源保障基础,重点是健全社区“善治”的运行机制、健全“善治”导向的财力保证机制。三是规范“三项制度”,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社区,重点是规范社区治理中的事务准入制度、规范社区治理中的用人制度、规范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四是加大和谐社区治理的“四个力度”,即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加大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力度、加大社区事务合作治理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和谐社区”示范标兵的创建力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3](2017)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海政发[2017]28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17年8月23日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陆传英[4](2017)在《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区域,其良好治理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大城市城乡结合部治理对策的“同一化”与多样化的城乡结合部不相适应,亟需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分类治理。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城乡结合部的分类为前提,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为例,探讨了城乡结合部问题发展的规律和分类治理框架,并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路径和对策。论文在城乡结合部最终会发展为城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首先明确了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目标,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其次,依据城乡结合部梯度发展的特征,以“非农用地”、“非农产业”、“非农人口”和“非农管理”等四个指标,将城乡结合部分为城市化城乡结合部、典型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化城乡结合部,并分析了每类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再次,通过对城乡结合部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筛选出治理主体、治理工具和治理对象这三个主要的治理要素并据此建立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复次,以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为例进行分类并以其中一个乡来分析每一类型治理路径和治理模式;最后,对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在其他城市的运用进行展望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有效治理提供思路。

戴自强[5](2015)在《鲤城区延陵社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城市化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经济、产业、环境和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利益重新调整、格局重新确立的过程。其公平、公正、可持续的推进,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基本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城市化的进程,缺少主动意识和主张自身权益的有效渠道,农村城市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基于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因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暴力甚至伤亡事件,得益于现代社会政府机构法治观念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政绩观上的变化,各地在创新土地征收工作方法,开创多方共赢利益格局的城市化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一些农村或城郊地区,以村(社区)集体或村民(居民)小组为主体进行的土地开发建设越来越多,各地频频见诸报端的小产权房即属于这种情况。不少地区大胆创新,在结合政府意志和农民权利保障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城市化模式。这些案例,或者依托于实践地天然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或者依托于当地政府强大的财政实力,在模式的推广应用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本文以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驱动力为基点,以鲤城区延陵社区为案例,介绍延陵社区所采取的集体牵头、企业家带头、村民自愿入股组建投资公司,把土地和房屋变成股权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投资可使村民获得长期生活保障的项目,强化乡规民约的管理约束作用等做法,总结延陵社区城市化模式的实践价值,并针对延陵社区城市化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延陵社区“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的策略,延陵社区“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的启示意义和推广价值。以此提出,推进城市化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让广大农民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的体制基础和政策环境,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化对自己是“得到”而不是“失去”的观点。

董晓云[6](2015)在《农村城市化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而推动城市化进程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选择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城市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马启秀[7](2015)在《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相对于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则显得比较落后。农村城市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村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农村城市化和内生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内生式发展路径,分析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案例,探讨新时期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路径。论文分为五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其中,第一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总结、归纳了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了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要素、内生发展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整体状况,并分析了以外生力量作用的农村城市化发展和由内而外的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农村本土城市化不足和内生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第四章是通过对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和以发展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这两种不同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状况及及其发展过程。第五章是在总结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内生发展的角度为我国农村城市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胡静[8](2013)在《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城市的沿海化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的研究,正是顺应了当前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国内外都有不少关于城市化以及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理论,这些理论对本文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了文献调研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之后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做了重点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针对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文中所用数据大都来自青岛2000年以来的统计年鉴,数据真实可靠。论文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分析表明青岛在经济、人口、生活方式、人居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中等城市迅速崛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青岛城市化不断发展;青岛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山东省甚至全国,但却低于同类城市,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青岛的城市化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的后期,未来将会迈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形势。根据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现状的分析,论文提出了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由于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尚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尝试了从非农化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推动这五个方面分析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研究表明:非农化与非农产业是推进青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迅速,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政策推动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推动作用。论文最后根据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的研究,针对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推进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推进动力就能起到持久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推进机制是具有系统性推进作用的多方面的综合,对于推进机制的研究很难全面把握,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论文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所做的尝试性分析研究,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康秀丽[9](2013)在《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由途径,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探讨、研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困境,探索农村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对于指导当前的农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户籍、土地、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城市化就是土地和人口的城市化,土地的城市化涉及到我国的土地制度问题,人口城市化涉及到我国的户籍制度问题。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主要是解决我国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同时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有必要对此进入深入的分析探讨。本文通过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梳理,探索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突出存在的土地、户籍和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问题的改革方向,力图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我国城市化的政策演进和历史进程,从纵向上把握我国的农村城市化,为接下来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困境做必要的准备与铺垫。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得到“解冻”,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仍然是阻碍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章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探索分析。第三章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探索适合的城市化道路。一方面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土地改革,革除土地制度中对城市化的阻碍因素,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面临挑战。另外,因征地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进入到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原因,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本章将在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环境的治理。

徐觐[10](2012)在《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经济。农村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是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由于农业生产的半封闭性,以及对技术状况、生产要素的稳定性要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流动的节奏和规模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城市化步伐可谓步履维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城市化道路越来越快地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市场,传统的固守一隅的乡土观念由浓变淡,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走向自为的快速发展时期,估计这个时期将持续20-30年。这个时期,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而且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城镇化规模开始扩大。但是应该看到,从全球视野下的城市化趋势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外城市化进程与国内城市化进程在时间、规模、指标等方面的比较,探讨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几种模式,找到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的具体结构分为七个部分:引言、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与策略、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评价、我国农城市化对策、结论。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当前农村城市化现实背景与理论研究背景的一个梳理。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对于我国来讲,没有先验经验,是我国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出,出现了好多突出的问题,如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上?农村城市化道路应该如何与当前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本论文立论的起点和基础。第二章主要是从城市化的内涵入手,考察城市化与相关领域的联系。此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市化内涵的界定,二是农村城市化的含义。梳理了农村城市化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城市化行进的三种具体的模式,并分析了每种模式存在的优缺点;第四章发掘我国农村城市化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到突破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瓶颈”。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第五章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主要内容有构建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三级,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准则层包括经济城市化、生活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环境城市化四个准则,共选取20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两个主成分:一个是驱动因子;另一个是状态因子,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得到这两个主成分因子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动态演变规律。第六章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对策,该章是在第五章的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是本文的核心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

二、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制度
        二、制度环境
        三、制度变迁
        四、土地制度
        五、土地制度变迁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总结性述评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环境—行为—绩效”
        二、制度环境:历史时间与制度结构的适时耦合
        三、主体行为: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博弈
        四、制度绩效: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第三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分析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1979—1991年)
        一、背景:发展建设资金匮乏
        二、制度试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三、制度突破: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4年)
        一、背景:快速发展亟需筹地
        二、制度试验:原特区内集体土地国有化
        三、制度创新:原特区外集体土地国有化
    第三节 基本形成阶段(2005—2011年)
        一、背景: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二、制度试验:强化土地统一管理
        三、制度创新:探索存量土地再利用模式
    第四节 调整完善阶段(2012—2019年)
        一、背景: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二、制度调整:启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
        三、制度试验:原集体土地使用权入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特征分析
    第一节 变迁方式: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
        一、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
        二、时空维度上的渐进式扩散
    第二节 变迁过程: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主体行为选择
        一、制度环境形塑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
        二、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
    第三节 变迁绩效: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
        一、助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二、制度约束下的土地困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
        二、经济社会环境
    第二节 “时间中”的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关键节点的制度供给
        二、政府主导下的路径依赖性
    第三节 制度边际上的适时调整
        一、制度环境的变化
        二、关键节点的把握
        三、路径依赖的突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主体选择行为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变迁相关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一、政府的利益诉求
        二、原村民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土地制度变迁的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构建
        二、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第三节 不同制度安排下原村民的选择行为分析
        一、“统征”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二、“统转”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一、土地利用强度
        二、地均产出水平
        三、土地利用方式
    第三节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深圳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节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产权尚不够明晰
        二、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
        三、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
    第二节 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一、英国经验借鉴
        二、新加坡经验借鉴
        三、纽约经验借鉴
        四、香港经验借鉴
    第三节 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
        一、明晰产权,以确权促土地规范流转
        二、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力量
        三、利益共享,构建增值分配公平机制
        四、简政放权,完善土地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
        二、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
        三、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之总体评论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化概述
    2.2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特殊性
        2.2.1 1978 年以前城市化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
        2.2.2 1979 年起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
    2.3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基础地位
        2.3.2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关键作用
        2.3.3 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区的紧迫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善治理论
        2.4.2 社区治理理论
        2.4.3 城市化理论
第三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3.1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现状
        3.1.1 跃进社区历史沿革
        3.1.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管理设置
        3.1.3 跃进社区村居混合型社区管理特点
    3.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建设
        3.2.1 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3.2.2 党建带工建的工作思路
        3.2.3 社区群团组织全面发展
    3.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经济建设
        3.3.1 积极促进商业发展
        3.3.2 积极引进投资项目
    3.4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3.4.1 开展健康群众活动
        3.4.2 开展传统文化传承
        3.4.3 形成和谐文化特色
    3.5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
        3.5.1 以便民窗口全方位服务社区居民
        3.5.2 以卫生和文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3.5.3 以社区人口管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
        3.5.4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稳定
第四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积极
        4.1.2 社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不明显,缺乏健全管理体制
        4.1.3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充分
    4.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4.2.1 社区文化建设资源保障和供给不足
        4.2.2 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发育滞后
        4.2.3 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
第五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策略建议
    5.1 借鉴国内外“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1.1 国外“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1.2 国内“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2 确立社区“合作治理”的格局
    5.3 夯实社区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5.3.1 健全社区“善治”的运行机制
        5.3.2 健全“善治”导向的财力保证机制
    5.4 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导向的制度体系
        5.4.1 规范社区治理中的事务准入制度
        5.4.2 规范社区治理中的用人制度
        5.4.3 规范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5.5 加大和谐社区治理的“共享共治”
        5.5.1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力度
        5.5.2 加大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力度
        5.5.3 加大社区事务合作治理资源整合的力度
        5.5.4 加大“和谐社区”示范标兵的创建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
    第一章规划基础
        第一节发展现状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二、农村重点改革成效显着
        三、农村环境建设持续加强
        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着改善
        五、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六、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和机遇
        二、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第二节指导方针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四节主要指标
    第三章重点任务
        一、全区一盘棋,以核心区建设为统领谋划农村城市化工作
        二、疏解整治,加强农村地区人口调控
        三、深化改革,推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宜居优美环境…
        五、推进三产融合,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创新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八、立足长远,完善农村城市化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领导机制
        二、创新基层党建,加强队伍建设
        三、完善支持政策,开展监测评估

(4)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演变机理与发展进程
    2.1 城市化及其发展进程
    2.2 城市化推进与城乡结合部的形成
    2.3 城乡结合部发展进程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标准与类型分析
    3.1 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标准与类型划分
    3.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类型分析
        3.2.1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现状
        3.2.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类型
        3.2.3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类型分布及其契合度
第四章 治理与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应然分析
    4.1 治理与治理架构分析
        4.1.1 治理与治理架构
        4.1.2 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要素与治理架构
    4.2 城乡结合部发展定位与治理目标
        4.2.1 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定位:城区VS新农村
        4.2.2 治理目标
    4.3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
        4.3.1 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3.2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
第五章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治理
    5.1 朝阳区各类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现状
        5.1.1 城市化城乡结合部治理: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
        5.1.2 典型城乡结合部治理:经济转型与城市化改造
        5.1.3 城区化城乡结合部治理:公共服务与多元合作治理
    5.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治理变迁的基本逻辑
        5.2.1 治理问题的梯度发展
        5.2.2 治理主体的梯度发展
        5.2.3 治理工具的梯度发展
    5.3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各类型的治理路径分析
        5.3.1 城市化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5.3.2 典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5.3.3 城区化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第六章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6.1 分类治理在其他城市的运用前景
    6.2 分类治理面临的挑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鲤城区延陵社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 传统“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分析
    2.1 典型性做法
        2.1.1 政府主导
        2.1.2 开发商主导
        2.1.3 委托实施方式
    2.2 传统城市化模式的优势
        2.2.1 快速推进城市化
        2.2.2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2.3 确保城市规划意图
    2.3 传统城市化模式存在的缺陷
        2.3.1 农民被动参与
        2.3.2 农民获得的收益很少
        2.3.3 引发上访、群体性事件
3 部分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有益探索
    3.1 厦门市“金包银”工程
        3.1.1 建设商业用房作为农民收入来源
        3.1.2 取得的成效
    3.2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
        3.2.1 整合零散土地进行开发
        3.2.2 取得的成效
    3.3 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道
        3.3.1 因地制宜推进社区管理多样化
        3.3.2 取得的成效
    3.4 案例的成功经验及局限性
        3.4.1 成功经验
        3.4.2 局限性
4 延陵社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
    4.1 延陵社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运行模式
        4.1.1 全民参股组建社区经济实体
        4.1.2 社区经济实体牵头谈判争取权益
        4.1.3 社区经济实体具体运作开发项目
    4.2 典型项目及实际成效
        4.2.1 尚好家园项目
        4.2.2 “建发-珑璟湾”项目
        4.2.3 泉州站前大道(鲤城段)BT项目
    4.3 延陵社区“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的实践价值
        4.3.1 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4.2.2 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3.3 为农民创造良好可持续的生活保障
        4.3.4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4 延陵社区城市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4.1 缺少政策和机制上的保障
        4.4.2 日常管理运作涉及法律灰色地带
        4.4.3 弱化城市发展的规划意图
        4.4.4 存在资金规模和融资渠道的压力
        4.4.5 腐败的风险
5 进一步完善延陵社区“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的策略
    5.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5.2 推进居务管理和经济实体运行法制化
    5.3 强化对城市化新区的规划指导和综合管理
    5.4 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支持作用
    5.5 加大对村级经济实体的审计监管力度
6 延陵社区“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的启示
    6.1 发展带头人是主导力量
    6.2 村民自治组织是重要支撑
    6.3 村级经济实体是根本保障
    6.4 政府扶持引导是关键前提
    6.5 稳健经营运作是基本原则
    6.6 吸引外来资本是有效手段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村城市化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城市化的现代性价值属性
二、农村城市化的现代性制度维度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农村城市化的思想指导
    (二)工业集中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
    (三)制度创新——农村城市化的社会保障
    (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三、结论

(7)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框架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处
第2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化
        2.1.2 农村城市化
    2.2 国内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2.2.1 国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2.2.2 国内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内涵
        2.3.2 内生式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2.3.3 农村城市化内生发展系统与外生发展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3章 我国城市化发展基本状况
    3.1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3.2 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3.2.1 外力作用为主的农村城市化
        3.2.2 由内而外的农村城市化
第4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案例分析
    4.1 基于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
        4.1.1 甘石桥村基本状况
        4.1.2 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果品产业化发展
        4.1.3 农民职业的非农化转移
        4.1.4 农村居住的集中化发展
        4.1.5 小结
    4.2 基于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
        4.2.1 温州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情况
        4.2.2 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要素
        4.2.3 温州农村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过程
第5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基于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5.1.2 基于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5.2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城市化提供动力
        5.2.2 加强农村集中居住建设
        5.2.3 积极培育农村内部发展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2.2 农村城市化的衡量角度
    2.3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2.4 农村城市化推进的方式、动力和机制
3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3.2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实水平
    3.3 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分析
4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4.1 青岛农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4.2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5 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推进机制分析
    5.1 非农化与非农产业的发展
    5.2 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
    5.3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5.4 基础设施建设
    5.5 政策推动
6 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6.1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6.2 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6.3 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言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的研究概况
        (一)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的研究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三 本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城市化概念及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
    一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二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一) 控制农村城市化阶段
        (二) 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阶段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
第三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问题
    一 户籍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 二元户籍制度
        (二) 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 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层次约束
        (一) 流动人口进城的社会经济风险问题
        (二) 城乡结构的调整问题
        (三)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性问题
    三 改革户籍制度,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
        (一) 推进户籍与社会福利待遇相分离
        (二) 改革城乡教育制度
        (三) 实行无差别的就业政策
        (四) 建立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
第四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
    一 农村土地问题现状及问题
        (一) 土地制度改革面临新的环境
        (二) 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明确
        (三) 现行征地制度广受争议
        (四) 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一) 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
        (二) 明确土地产权
        (三)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四) 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一 环境问题现状
        (一) 农业生产中的各类污染
        (二)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乡镇企业和乡镇养殖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 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二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一) 加强监督管理
        (二) 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缩短城乡差距
        (三)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四) 发展生态农业
结语
    一 几点思考
    二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2.1 城市化
        2.1.1 城市化的内涵
        2.1.2 城市化涉及的几个问题
    2.2 农村城市化
3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3.1 集中型城市化
    3.2 分散型城市化
    3.3 旧地型城市化
4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4.1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4.1.2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性不平衡
        4.1.3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不健全
        4.1.4 严重的管理缺位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城市认同感
        4.1.5 城乡分割明显,协调性较差
    4.2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探讨
        4.2.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4.2.2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
        4.2.3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
        4.2.4 我国城市化动力的非经济性
        4.2.5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不高
5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评价
    5.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 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农村城市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3.2 我国农村城市化评价体系准则层原始指标数据
        5.3.3 原始指标数据的正效应化和标准化处理
        5.3.4 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3.5 我国农村城市化近十年来主成分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
        5.3.6 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近十年来动态变化规律
6 我国农村城市化对策
    6.1 经济城市化
        6.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6.1.2 发展区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力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6.1.3 应设立一定的经济激励制度
        6.1.4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6.2 生活城市化对策
        6.2.1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6.2.2 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6.2.3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6.2.4 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
        6.2.5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切实保护耕地
    6.3 人口城市化对策
        6.3.1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6.3.2 积极创造条件应对人口老龄化
        6.3.3 积极应对快速的人口城市化
        6.3.4 提高人口教育素质
    6.4 环境城市化对策
        6.4.1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4.2 改变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
        6.4.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6.4.4 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6.4.5 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 王江波. 深圳大学, 2020(11)
  • [2]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D]. 叶灶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4]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D]. 陆传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鲤城区延陵社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D]. 戴自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农村城市化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研究[J]. 董晓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02)
  • [7]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D]. 马启秀.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8]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D]. 胡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D]. 康秀丽.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10]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觐.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农村城镇化制度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