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词加词尾五代已见(论文文献综述)
闫潇[1](2020)在《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文中认为量词丰富、用法复杂是汉语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小说在明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大为提高,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白话小说能较好地保留当时口语的原貌,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明代白话小说的研究多涉及小说主题、小说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从语言方面研究的较少,考察其中量词使用情况的更屈指可数,故本文选择明代白话小说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分析,从语法、语义两方面探讨明代白话小说中汉语量词的具体特征,一方面尽可能地展示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系统全貌,另一方面也可为明代量词的断代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我们选取明代白话小说中有代表性的55部小说,对其中量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共有量词323个(不包括借用名量词和借用动量词),我们将其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又分四类: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制度量词和借用名量词,共289个(除借用名量词)。动量词又分两类: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其中专用动量词34个。本文分六章对明代白话小说中这些量词进行分析研究。绪论部分主要综述语法学界关于明代量词的研究现状,并综合前人与时贤对于量词的界定与分类对量词进行正名和分类,最后对本文选取的语料情况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详细描写明代白话小说中的量词并研究其历时发展变化。据统计,明代白话小说中共有量词323个(除借用名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其中名量词289个:个体量词170个,集体量词82个,制度量词37个;专用动量词34个。我们先介绍每类量词,再从不同角度据各类量词的特点进一步分出不同小类,按分出的小类对每个量词依次分析。第五章对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数量表示法分为物量表示法和动量表示法两大类;然后,据其不同的组合情况对这两类进一步分类并分别统计物量、动量表示法情况,我们从55部明代白话小说中选取20部(明代前中期5部,后期15部),对其中的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统计并计算各类频率,总计物量表示法41645例,动量表示法7893例;最后,通过考察明代白话小说中数量表示法并将其放在历时背景中比较,总结出其所具特点并得出明代白话小说中数量表示法已经渐趋成熟完善的结论。第六章考察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特征。主要考察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并重点考察出明代新兴量词36个,其中25个新兴量词和其他9个量词的新兴用法可以修正辞书释义。从量词构词特征、句法功能两方面探讨量词语法特征,借鉴动态量词研究理论探讨量词语义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明代白话小说中量词的组合能力较此前进一步发展,词法方面突出表现在“一A一A”重叠式使用频率更高,有9个名量词、4个动量词能进入这一格式;同形动量词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大量动词可以进入同形动量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很多是双音节词,其结构中还可以加入助词“了”和宾语。此外,“量+量”“名+量”式复合词在明代白话小说中都进一步发展。句法方面突出表现在名量词连用现象和“数+量+名”连用作定语和状语的情况。附录部分对明代白话小说中统计的所有量词进行汇总,制成明代小说量词表,以便对每类量词进行直观地展示,并对本文所用的明代白话小说的文献版本简要介绍。
朱琳琳[2](2020)在《《杂碎录》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副词至今仍是汉语中一个研究得不充分的词类。近代汉语时期副词发展变化较大,既有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同时又呈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研究这一时期的副词具有重要价值。清末民初正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型的关节点,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成熟的、口语色彩较浓的小说,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这个时期语言的历史面貌,为我们研究近代汉语专书副词提供了可靠的语料。北京旗人杨曼青的《杂碎录》具有浓郁的北京方言色彩,是研究清末民初语言的宝贵材料。本文以《杂碎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副词进行穷尽性的描写和分析,展示《杂碎录》副词的基本面貌,初步探究《杂碎录》副词的使用特点和规律。《杂碎录》中的副词共407个,分属于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6个次类以及表相对、表绝对、表总括、表限定等31个具体的小类。本文将这6个次类分别设置为独立的一章,31小类分别设置为各章中独立的一节。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有六章。根据副词产生时期的不同,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各节之下又划分出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产生的副词以及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副词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作出介绍,其次对副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说明,最后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程度副词。《杂碎录》中程度副词共64个,分为表相对和表绝对两类。本章详细描写分析了可以与词缀“是”或“为”组合并进一步虚化为双音节程度副词的“更”“尤”“最”“甚”“很”,对虚化后的双音节副词“更是”“尤为”“最是”“甚为”“很是”等的用法及意义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杂碎录》中程度副词所修饰的动词,不只限于部分助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还可以是一些普通动词。第二章,范围副词。《杂碎录》中范围副词共47个,分为表总括、表限定、表类同和表统计四类。《杂碎录》中范围副词的用法相对统一,一般可修饰动词及形容词性谓语成分,部分可修饰名词及数量(名)结构。第三章,时间副词。《杂碎录》中时间副词共95个,分为表过去、已然;表现在、进行;表将来、未然;表突发、短时;表持续、长时;表暂且;表最终;表逐渐;表不定时九类。《杂碎录》中双(多)音节时间副词的数量明显多于单音节时间副词的数量,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产生的时间副词与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时间副词数量相差不大,副词处于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阶段。第四章,语气副词。《杂碎录》中语气副词共119个,分为表确认、强调语气,表不定、推测语气,表疑问、反诘语气,表委婉、含蓄语气四类。《杂碎录》中语气副词的句法结构相对自由,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有时还可修饰数量(名)结构和句子。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语气副词所占的比例高于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已产生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的发展大于继承。第五章,情状方式副词。《杂碎录》中情状方式副词共69个,分为表累加、反复;表强硬、竭力;表特意、故意;表徒然、枉然;表胡乱、随便;表隐秘、公开;表协同、一并;表躬亲、专注;表不禁、直接;表关联十类。《杂碎录》中情状方式副词主要用在动词性谓语成分之前作状语,但在意义方面比其他几类副词更加实在。第六章,否定副词。《杂碎录》中否定副词共13个,分为表一般否定和表禁止否定。《杂碎录》中否定副词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极少数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成分。结语部分,首先对《杂碎录》副词的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出《杂碎录》副词系统完备、继承又不断发展变化、副词发展的过渡性、有些副词具有满语影响的痕迹、地域彩色较浓五个方面的特点。其次说明本文的不足之处。
任小红[3](2020)在《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文中认为清代是量词系统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是汉语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期,但是现今学界对清代量词的研究内容不够充分,研究力度不够大。因此,本文选择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清代30本白话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两方面考察量词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中10本小说中的量词穷尽性统计,进行综合研究,详细展示清代白话小说中量词的全貌。全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清代量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语料及研究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有关于量词的定名与分类的问题。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一书中关于量词的分类,将量词分为两大类六小类若干次小类。第二、三、四章对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借用量词和制度量词四方面对统计出的所有名量词进行考察,结合《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书,从量词最初的语源看量词到清代的演变发展,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名量词在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使用情况。统计得出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共304个(不含借用名量词),其中个体量词173个、集体量词81个、制度量词50个,量词数量丰富、分工细化,称量范围广,许多量词已经摆脱源词义的桎梏,以称量虚化、抽象的事物为主,语法化程度高。第五章是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方面。对动量词的考察也是结合《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书,介绍量词的语源、演变发展,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动量词在清代白话小说中的使用情况。统计得出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共37个(不含借用动量词),称量动作范围扩大,不同动量词之间的使用频率有较大差别,借用动量词数量多,尤其是同形动量词。第六章是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语法特征及修辞功能研究。本章从词法、句法、修辞三方面对量词进行了研究。考察发现清代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AA”“一AA”“一A一A”以及“AABB”这四种构形法都已经产生,且能够进入其中的名量词数量很多。此外,能够跟不同的词缀、名词、量词连用产生新词汇的量词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在句法方面,量词的组合能力很强,可以跟数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组合,充当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子成分,量词发展成熟。第七章是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历时发展研究。本章对统计出的22637例名量表示法和7385例动量表示法进行运算、分析,对比了清代早中晚三时期量词的使用频率、句法行为,名量词在清初的使用率为67.44%,到清末达到81.96%;动量词则由清初48.43%发展到清末64.32%。“数词+量词+名词”和“动词+数词+量词”在清初的使用已经占据显着优势地位,到清末,二者的使用率甚至都已达到使用量词数量中的70%以上,量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句法结构更加稳定。本章还把清代量词同明代和现代汉语量词作比较,发现清代量词系统既有继承又有更新,清代是古今量词系统的过渡阶段。最后总结了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与局限,发展主要表现在:量词分工更加细化;语法结构更加稳固;量词体系更加完善。局限主要表现在:量词的用字不够统一规范;量词的称量对象不够全面;动量词的数量较名量词仍有较大差距,不同动量词之间的使用频率差距较大;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式依然常见,量词的使用还没有完全形成规范。
毛志萍[4](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认为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乔会[5](2018)在《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是汉语量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承上启下,处在量词从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清代量词给予的关注不多,清代专书量词研究成果数量在同类研究中占比很小,断代量词研究成果尚未见到。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语言资料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记小说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内容包罗万象。作品从数量上、内容及可靠程度上来说,都是研究清代汉语的理想的语料。本文拟以清代笔记小说为主要语料,对其中的量词进行梳理、统计、描写、分析和解释,并与清代前后以及同时期白话小说量词进行对比,以探求清代量词的面貌及发展情况和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约二十万字。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体例。首先对汉语量词的发展概貌、量词命名及分类研究情况和1959年以来的量词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类法、描写分析法和历时比较法。如何对量词进行次类划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为便于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第二章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的界定标准和分类统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将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其中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前者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品类量词;后者包括容载类量词和附着类量词。动量词分为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情态量词。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类系加以直观呈现。第三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两个方面对名量词进行研究。进行语法特征分析时,对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词法特征、句法特征进行了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进行个案考察时,以《明代汉语量词研究》和《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统计的量词为准,根据《清代笔记小说大观》量词在二者中的有无情况,对语法、语义特征明显的专用名量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时代量词断代研究成果,作为相应时代量词的参照系,对清代名量词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在解释过程中,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法化理论及方言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增加解释的清晰度和力度。第四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个案的历时考察两方面,对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进行研究。由于文体原因和有意拟古,清代笔记小说中动量词用例数量较少,且刻意模仿古汉语动量词的用法。为探寻清代动量词全貌,在考察动量词时,还参考了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成果,与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源流、语义演变进行详细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在历时发展中个体更替和语义变化,分析总结清代量词的发展状况和使用特点。从明代到清代,量词的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不大;从清代到现代,量词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较大,语法功能进一步增强。最后总结归纳了清代量词系统在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展望了汉语量词的发展前景。
邢怒海[6](2018)在《《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後一人”。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後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转变具有弥足珍贵的语料和文献价值。近五十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着力於许衡及其着述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论文、专着、会议等各种研究形式迭出不断。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万历本等为参校,梳理了《许衡集》中《语录》《直解》等作品文本,并分离、整理出其中的全部词语。本文以这些语料和词语为研究基础和切入点,试图展现元初文人的实际口语状况,以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元初汉语词汇的面貌、特点、来源、构成方式、应用范围等,描写元初白话词语系统,既重视共时特徵,又关注历时变化。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来海内外对许衡和《许衡集》进行研究的成果,从研究形式、研究类别来观照海内外许衡研究的总体情况,重点回顾以语言学视角对《许衡集》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交待本文的研究缘由、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一章对许衡和他的遗着——《许衡集》进行总体介绍。第一节对许衡的家世、生平、籍贯、墓葬以及交游、贡献等情况进行汇总、简介,展现许衡真实而又鲜活的亲切面貌,使得我们不再陌生於这位古代光辉河南人的生前身後事。第二节考察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情况,按照单行本、合集、当代标点本三个部分分门别类进行了讨论,对其合集的元、明、清三个版本组群构建了发展脉络,直观展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第二章是《许衡集》词汇概貌,主要分析探讨《许衡集》词汇的构成、来源、状貌,以及词汇的特点和成因问题。词语的构成按照名、动、形等分类进行分析。《许衡集》词汇主要来自承继前代和当代新生,就承继而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许衡的影响比较明显。《许衡集》词汇呈现出历时多源和发展多元的总体面貌,具有鲜明的白话特色、文白杂糅、体现历时变迁、展现语言个性等四个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三章是《许衡集》中词语的同义与反义现象。对於同义词的分析,本章首先确定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和确定方法,统计了《许衡集》同义词组数频,构成类型,然後按照四库本和其他版本异文两大部分分别探讨,反义词则根据名、动、形不同词性来探讨。第四章是《许衡集》词语的个案考察。第一节对“鉴视”一词的最初来源和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并探析该词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消失的原因。第二节对具有“欺骗”义的俗语词“哄”的语义来源与功能演变进行梳理,并展现《许衡集》中具有“欺骗”义词语的基本面貌。第三节对《许衡集》中量词“件”的句法功能及兴于宋元之际的“一件件”格式的发展进行细致考察。第五章对《许衡集》中的引文进行了全面考证,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许衡在写作中,常常引用他人话语,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後人往往将其与他的原创文字混淆在一起,难分难解。以往研究者对《许衡集》文本中的引文没有充分重视,将这些来自於不同文献的材料当作《许衡集》内在组成部分看待,导致异时异质的语料混杂在一起,影响了《许衡集》文献的真实性。本文借助现代检索工具,对《许衡集》语录、直解等部分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证,共检出上百条近万字的引文引语,同时还对当代三部标点本进行比照,在梳理过程中对异文(许衡引文与所引原文比照)词语进行考释。第六章对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释。诗词是《许衡集》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语言研究则是文献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少有研究者注意到许衡诗词语言的重要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因版本不同而产生的诗词异文现象进行了考释,主要有文字异文、词语异文等,考释的价值在於厘清许衡诗词的真实历史面貌。第七章探讨许衡诗词语言的直白之风,认为其语言特点在於字词俗白质朴、叙事方式平民化以及重言叠字的使用,并从语言、思想、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原因。第八章将许衡的《大学直解》与张居正的《四书集注直解》(大学)、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进行比较。这些着作都是对《大学》进行讲解,在对《大学》同一条目的解读中,三书许多语句、词语都相同、相仿。这些相仿的语句之间产生了异文词语,通过对比这些异文词语借以考量词汇发展的时代差异,进而观照南宋、元、明三代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
乔会[7](2018)在《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语法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笔记小说中的名量词数量多,覆盖面广,其语法特征既体现了量词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的特色。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语法特征较前代发展得更为成熟,词法方面的形态变化、构词方式,句法方面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已经与现代汉语相差不大,只是某些具体组合的搭配范围和用法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笔记小说存古现象突出,仿古意味浓,因此留存了部分古汉语量词特征,如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或数量结构后置限定中心词的用例依然很多,但与古代汉语中强调计数功能不同,清代笔记小说中这类结构所突显的焦点信息在于其所限定的名词。总体来说,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现代汉语语法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语法特征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为近代汉语量词向现代汉语量词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在量词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韩亚云[8](2017)在《《龙图耳录》量词研究》文中指出《龙图耳录》是晚清北方白话小说,本文以其中的量词为研究对象,在对专书语料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窥探明清时期量词的某些演变规律。本论文作为专书研究,包括七部分。第一章绪论,对《龙图耳录》的语料价值和研究成果进行说明;对量词的研究概况进行概括总结。第二章对《龙图耳录》中的名量词进行穷尽式描写,将其名量词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和度量衡量词五类。其中为了方便描写将个体量词又分为了十四组。集合量词分为定数集合量词和概数集合量词两部分。度量衡量词分为货币、重量、长度单位等五类。第三章对《龙图耳录》中的动量词进行穷尽式描写,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和借用动量词两类。借用动量词下分为借用名词、借用动词两类,其下再分小类。第四章归纳与总结《龙图耳录》中的时间量词。第五章对书中量词的语法特征进行归纳和描写。首先对书中量词的词法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次对书中三种量词的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进行归类描写和分析。第六部分,对书中量词的产生与变化的机制或动因进行研究,运用语法化和有界无界、隐喻转喻等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量词的产生,以及称量对象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容器量词、临时量词以及一些形状类量词的产生和发展。第七部分为文章的结论,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邵天松[9](2016)在《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文中认为黑水城出土文献是继殷墟甲骨、汉晋简牍、敦煌遗书之後的又一重大出土文献发现。其中的宋代(包含辽、金、西夏)汉文社会文献年代明确、内容广泛、用语通俗,是研究宋代语言可靠的文献材料,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宝贵语料,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本文即以此爲选题,对黑水城出土宋代(包含辽、金、西夏)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黑水城出土文献的发现、收藏与整理的过程,并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分类与数量,同时全面介绍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研究概况及其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体共分爲六章。第一章从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研究价值。第二章从共时与历时角度,选取了一份样本语料,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分爲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四个部分,发现基本层的词语数量在整个词汇系统构成中比重最大,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的词语数量则逐渐呈递减趋势。这一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汉语词汇的实际面貌。第三章从新事物的出现、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新词语出现的成因,同时对这些新词语的构造也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第四章采用了领域语言研究的思路以及概念场相关理论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公文词汇和法律词汇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方面抉发了这些“分领域”词汇的特殊意义,一方面对部分词义的系统做了初步的探讨。第五章运用传统训话学理论,从考辨、探源、疏证等方面集中考释了 77则《汉语大词典》、《宋语言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中失收或释义不确的词语。论文的结语部分对今後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的词汇研究做出了展望。
杜环环[10](2015)在《《镜花缘》量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这篇文章以清代中晚期李汝珍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镜花缘》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查阅、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书中出现的量词进行全面的描写、解释及比较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作为近代汉语的一部作品的量词而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规律。这篇文章作为专书研究,首先,在第一部分的绪论中对《镜花缘》的语料价值及研究情况进行说明;对量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对《镜花缘》量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进行阐述。其次,根据《镜花缘》书中检索出的语料,在第二部分的“名量词”及第三部分“动量词”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每个量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出现的频率,详细说明量词的本义、由本义引申出量词用法的原因、作为量词用法在后代的发展演变情况及《镜花缘》书中量词的运用情况。再次,在第四部分中,对《镜花缘》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这些语法现象包括量词与数词、代词等的组合情况,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现象,量词的重叠能力,两个量词退化成语素之后的构词情况。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镜花缘》与《红楼梦》(前80回)进行共时比较,将两者相同的量词及只在一本书中出现量词都用表格形式列出;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将《镜花缘》中量词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部分相同、完全不同及量词用法消失的也用表格列出。在每个比较的列表下面,文章也都总结分析了表中量词所反映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二、量词加词尾五代已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词加词尾五代已见(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明代量词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量词的正名与分类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
第一章 明代白话小说个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 |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
第二章 明代白话小说集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
第三章 明代白话小说借用名量词和制度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借用名量词研究 |
第二节 制度量词研究 |
第四章 明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 |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
第五章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数量表示法研究 |
第一节 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的分类考察 |
第二节 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的历时发展 |
第六章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语法特征 |
第二节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语义特征 |
第三节 明代白话小说新兴量词的辞书学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2)《杂碎录》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杂碎录》程度副词 |
第一节 表相对 |
第二节 表绝对 |
第二章 《杂碎录》范围副词 |
第一节 表总括 |
第二节 表限定 |
第三节 表类同 |
第四节 表统计 |
第三章 《杂碎录》时间副词 |
第一节 表过去、已然 |
第二节 表现在、进行 |
第三节 表将来、未然 |
第四节 表突发、短时 |
第五节 表持续、长时 |
第六节 表暂且 |
第七节 表最终 |
第八节 表逐渐 |
第九节 表不定时 |
第四章 《杂碎录》语气副词 |
第一节 表确认、强调 |
第二节 表不定、推测 |
第三节 表疑问、反诘 |
第四节 表委婉、含蓄 |
第五章 《杂碎录》情状方式副词 |
第一节 表累加、反复 |
第二节 表强硬、竭力 |
第三节 表特意、故意 |
第四节 表徒然、枉然 |
第五节 表胡乱、随意 |
第六节 表隐秘、公开 |
第七节 表协同、一并 |
第八节 表躬亲、专注 |
第九节 表不禁、直接 |
第十节 表关联 |
第六章 《杂碎录》否定副词 |
第一节 表一般否定 |
第二节 表禁止否定 |
结语 |
本文引用语料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清代量词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一、清代量词研究现状 |
二、清代量词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语料及方法 |
一、研究语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量词的定名及分类 |
一、量词的定名 |
二、量词的分类 |
第二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个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研究 |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研究 |
一、点状量词 |
二、条状量词 |
三、面状量词 |
四、块状量词 |
五、团状、朵状量词 |
六、动状量词 |
七、其他形状类量词 |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研究 |
一、替代型 |
二、凭借型 |
三、专指型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集体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研究 |
一、动状类 |
二、线状类 |
三、丛簇状 |
四、其他类 |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研究 |
一、特约型 |
二、专指型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白话小说名量词之借用量词和制度量词研究 |
第一节 借用量词研究 |
一、可容型 |
二、可附型 |
三、身体部位型 |
四、估量型 |
第二节 制度量词研究 |
一、度量衡量词 |
二、面积量词 |
三、货币量词 |
四、布帛量词 |
五、其他量词 |
小结 |
第五章 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 |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
一、计数动量词 |
二、整体动量词 |
三、持续动量词 |
四、空间动量词 |
五、伴随动量词 |
六、短时动量词 |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
一、工具动量词 |
二、器官动量词 |
三、伴随动量词 |
四、同形动量词 |
小结 |
第六章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语法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词法特征研究 |
一、构形法 |
二、构词法 |
第二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句法特征研究 |
一、组合能力 |
二、句法功能 |
小结 |
第七章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历时发展研究 |
第一节 清代不同时期白话小说量词比较研究 |
一、文本频率 |
二、句法行为 |
第二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与明代现代汉语量词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与局限 |
一、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发展 |
二、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目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
1.4.1 结构安排 |
1.4.2 语料来源 |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
1.5.1 量词是否表量 |
].5.2 量词和分类词 |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
2.1 语义分类范畴 |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
2.2.1 称人量词 |
2.2.2 动物量词 |
2.2.3 植物量词 |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
2.4 小结 |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
第三章 通用量词 |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
3.2 通用量词“个 |
3.2.1 方言分布 |
3.2.2 历史考察 |
3.2.3 语法功能 |
3.2.4 小结 |
3.3 通用量词“只 |
3.3.1 方言分布 |
3.3.2 历史考察 |
3.3.3 “只”的兴起 |
3.3.4 小结 |
3.4 通用量词“块” |
3.4.1 方言分布 |
3.4.2 历史考察 |
3.4.3 语源探索 |
3.5 通用量词“条 |
3.5.1 方言分布 |
3.5.2 历史考察 |
3.5.3 读音问题 |
3.5.4 小结 |
3.6 其他通用量词 |
3.6.1 通用量词“枚” |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
3.7 小结 |
3.7.1 北“个”南“只 |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
第四章 量词重叠 |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1 语义类型 |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
4.4.5 小结 |
4.5 小结 |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
5.1.1 “量”和相关概念 |
5.1.2 量的分类 |
5.1.3 量值系统 |
5.1.4 小结 |
5.2 量词表小量 |
5.2.1 小量与小称 |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
5.3 量词表大量 |
5.3.1 大量与大称 |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
5.4 小结 |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
第六章 量名结构 |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
6.2.1 全面型 |
6.2.2 无谓后定指型 |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
6.2.4 互补型 |
6.2.5 无谓前型 |
6.2.6 全无型 |
6.2.7 谓后不定指型 |
6.2.8 小结 |
6.3 定指量名结构 |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
6.4 定指名量结构 |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量词研究概况 |
1.1.1 量词定名立类 |
1.1.2 量词次类划分 |
1.1.3 量词研究概貌 |
1.2 研究意义 |
1.3 语料问题 |
1.3.1 关于笔记小说 |
1.3.2 本文语料的选定 |
1.3.3 部分语料简介 |
1.4 研究方法 |
1.5 例句引用体例 |
第二章 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
2.1 界定标准 |
2.2 分类概况 |
2.3 界定分类的几点说明 |
第三章 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分析 |
3.1 语法特征 |
3.1.1 词法特征 |
3.1.1.1 构形法 |
3.1.1.2 构词法 |
3.1.2 句法特征 |
3.1.2.1 组合能力 |
3.1.2.2 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
3.1.3 小结 |
3.2 名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 |
3.2.1 个体量词 |
3.2.1.1 清代消失的明代个体量词 |
3.2.1.2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个体量词 |
3.2.1.3 A类个体量词 |
3.2.1.4 B类个体量词 |
3.2.1.5 C类个体量词 |
3.2.1.6 D类个体量词 |
3.2.1.6.1 称量范围缩小的D类个体量词 |
3.2.1.6.2 称量范围扩大的D类个体量词 |
3.2.1.6.3 称量范围转移的D类个体量词 |
3.2.1.6.4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个体量词 |
3.2.1.7 小结 |
3.2.2 集体量词 |
3.2.2.1 清代消失的明代集体量词 |
3.2.2.2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集体量词 |
3.2.2.3 A类集体量词 |
3.2.2.4 B类集体量词 |
3.2.2.5 C类集体量词 |
3.2.2.6 D类集体量词 |
3.2.2.6.1 称量范围缩小的D类集体量词 |
3.2.2.6.2 称量范围扩大的D类集体量词 |
3.2.2.7 小结 |
3.2.3 度量衡量词 |
3.2.3.1 A类度量衡量词 |
3.2.3.2 B类度量衡量词 |
3.2.3.3 C类度量衡量词 |
3.2.3.4 D类度量衡量词 |
3.2.3.5 小结 |
3.2.4 品类量词 |
3.2.4.1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品类量词 |
3.2.4.2 A类品类量词 |
3.2.4.3 D类品类量词 |
3.2.4.4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分析 |
4.1 语法特征 |
4.1.1 词法特征 |
4.1.1.1 构形法 |
4.1.1.2 构词法 |
4.1.2 句法特征 |
4.1.2.1 组合能力 |
4.1.2.2 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
4.1.3 小结 |
4.2 动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 |
4.2.1 通用量词 |
4.2.1.1 计数动量词 |
4.2.1.2 计时动量词 |
4.2.2 自主量词 |
4.2.2.1 同形动量词 |
4.2.2.2 短时动量词 |
4.2.3 借助量词 |
4.2.3.1 器官动量词 |
4.2.3.2 工具动量词 |
4.2.3.3 伴随动量词 |
4.2.4 情态量词 |
4.2.4.1 持续动量词 |
4.2.4.2 整体动量词 |
4.2.4.3 空间动量词 |
4.2.5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清代量词的消长变化规律 |
5.1.1 从明代到清代量词系统的变化 |
5.1.2 从清代到现代量词系统的变化 |
5.2 清代量词系统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
5.3 关于汉语量词发展前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个体量词例句 |
附录2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集体量词例句 |
附录3 临时名量词例句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许衡研究概况 |
二、许衡学术思想研究 |
三、许衡作品的文学研究 |
四、许衡作品的语言学研究 |
五、研究评价 |
第二节 研究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许衡与《许衡集》 |
第一节 许衡简介 |
一、许衡家世谱系 |
二、许衡生平与籍贯墓葬等 |
第二节 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一、许衡着述概貌 |
二、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第二章 《许衡集》词汇概貌 |
第一节 《许衡集》词汇构成 |
一、词 |
二、成语 |
第二节 《许衡集》词汇来源 |
一、承继词语 |
二、新生词语 |
三、《许衡集》词汇状貌 |
第三节 《许衡集》词汇特点与成因 |
一、《许衡集》词汇特点 |
二、《许衡集》词汇特点的成因 |
第三章 《许衡集》同义词与反义词 |
第一节 同义词与《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一、同义词的概念 |
二、同义词的判定 |
三、《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第二节 《许衡集》同义词分析 |
一、四库本同义词 |
二、版本异文同义词 |
第三节 反义词与《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一、反义词的概念与判定 |
二、《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第四节 《许衡集》反义词分析 |
一、名词性 |
二、动词性 |
三、形容词性 |
第四章 《许衡集》词汇个案考察 |
第一节 “鉴视”的来源、发展与语义演变 |
一、《许衡集》“鉴视”的意义 |
二、“鉴视”的出现和发展 |
三、“鉴视”的语义及演变 |
四、“鉴视”的同义词 |
五、小结 |
第二节 “欺骗”义“哄”的历史来源与功能演变 |
一、“哄”的“欺骗”义来源 |
二、“欺骗”义“哄”的功能演变 |
三、《许衡集》“欺骗”义词语 |
四、小结 |
第三节 量词“件”的结构形式及句法功能 |
一、“数词+件” |
二、“指示代词+件” |
三、“件件” |
四、“一件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许衡集》引文与异文词语考 |
第一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同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第二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异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第三节 《许衡集》引文词语分析 |
一、《许衡集》引文的词语变化 |
二、《许衡集》引文词语变化原因 |
三、鉴别引文引语的价值与作用 |
第六章 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 |
第一节 许衡诗歌版本 |
一、元刻 |
二、明刻 |
三、清刻 |
第二节 许衡诗歌异文 |
一、文字异文 |
二、词语异文 |
三、诗句、诗题异文 |
第七章 许衡诗词语言特点与成因 |
第一节 许衡诗词概貌 |
一、许衡的诗词创作 |
二、许衡诗词的收录 |
第二节 许衡诗词语言的特点 |
一、俗白质朴的字词 |
二、重言叠字的格式 |
三、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
第三节 许衡诗词直白之风的成因 |
一、语言因素 |
二、文学因素 |
三、思想因素 |
四、个人因素 |
第八章 《大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直解》词语比较 |
第一节 三书词语比较的基础 |
一、三书简介 |
二、作品的代表性 |
三、受众的相似性 |
四、创作时间的明确性 |
五、三书的承袭模仿 |
第二节 三书异文词语比较 |
一、不同音节词语替换 |
二、同素异序词语替换 |
三、白话词替换文言词 |
四、新词替换旧语 |
五、方言替换通语 |
六、三书异文词语比较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元许衡《鲁斋遗书》(部分) |
附录二《许衡集》词汇音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龙图耳录》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龙图耳录》语料说明及研究情况 |
第二节 量词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龙图耳录》名量词 |
第一节 个体量词 |
第二节 集合量词 |
一、定数集合量词 |
二、概数集合量词 |
第三节 度量衡量词 |
一、货币单位 |
二、重量单位 |
三、长度单位 |
四、面积单位 |
五、容量单位 |
第四节 临时量词 |
第五节 容器量词 |
第三章 《龙图耳录》动量词 |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 |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 |
一、借用名词 |
二、借用动词 |
第四章 时间量词 |
第一节 世、纪、代、生、辈、年、载、岁、季、月、旬 |
第二节 日、天、昼夜、宵、晚、夜、夕、鼓、更、时 |
第三节 会、晌、刻 |
第五章 《龙图耳录》量词语法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量词的词法特征 |
一、量词+词缀 |
二、量词重叠 |
第二节 量词的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 |
一、名量词 |
二、动量词 |
三、时间量词 |
第六章 量词产生和变化的机制或动因研究 |
第一节 容器量词产生与发展的分析 |
第二节 临时量词产生与变化的分析 |
第三节 按形状分类的量词产生与变化的分析 |
第四节 其他量词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黑水城与黑水城出土文献 |
一、黑水城的历史 |
二、黑水城出土文献的发现、收藏与整理 |
三、黑水城文献与西夏文献 |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分类和数量 |
一、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分类 |
二、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数量 |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研究概况 |
一、文本整理研究 |
二、专题研究 |
第四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与宋代汉语词汇研究 |
一、有助於扩大宋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范围 |
二、有助於深化对宋代汉语词汇的认识 |
三、有助於探索宋代汉语“分领域”词汇研究的新路径 |
第一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研究价值 |
第一节 语料价值 |
一、时代的可靠性 |
二、文献的真实性 |
三、用语的通俗性 |
四、内容的广泛性 |
第二节 词汇研究价值 |
一、文献的整理与校勘 |
二、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
第二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系统构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基本词汇的界定 |
二、词汇分层结构 |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历时考察 |
一、具体考察办法 |
二、来自上古汉语的词汇成分 |
三、来自中古汉语的词汇成分 |
四、来自近代汉语前期的词汇成分 |
五、来自宋代汉语的词汇成分 |
六、小结 |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共时考察 |
一、词语使用普遍性的判断标准 |
二、共时考察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系统构成分析 |
一、来源於汉语词汇基本层系统的词语 |
二、来源於汉语词汇常用层系统的词语 |
三、来源於汉语词汇局域层系统的词语 |
四、来源於汉语词汇边缘层系统的词语 |
五、小结 |
第三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新词新义 |
第一节 新词新羲的成因 |
一、新事物的出现 |
二、宗教文化的影响 |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新词的构造 |
一、词法学造词法 |
二、句法学造词法 |
三、隐喻造词法 |
第四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分领域”词汇 |
第一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公文词汇 |
一、文书名词 |
二、层次结构词语 |
三、程式词语 |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法律词汇 |
一、“控告”概念场 |
二、“逮捕”概念场 |
三、“囚禁”概念场 |
第五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语考释 |
结语 |
徵引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镜花缘》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镜花缘》语料的说明及研究情况 |
0.1.1 《镜花缘》语料的说明 |
0.1.2 《镜花缘》的研究情况 |
0.2 量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0.2.1 量词名称和独立词类的确立 |
0.2.2 量词的分类 |
0.2.3 量词其他方面的研究 |
0.3 《镜花缘》量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0.3.1 《镜花缘》量词研究的意义 |
0.3.2 《镜花缘》量词研究的方法 |
1 《镜花缘》名量词 |
1.1 外形特征类 |
1.1.1 形状型 |
1.1.2 动状型 |
1.2 非外形特征类 |
1.2.1 替代型 |
1.2.2 凭借型 |
1.2.3 特约型 |
1.2.4 专指型 |
1.3 可容型与可附型 |
1.3.1 可附型 |
1.3.2 可容型 |
2 《镜花缘》动量词 |
2.1 专用动量词 |
2.2 时间动量词 |
2.3 同形动量词 |
2.4 借用动量词 |
2.4.1 借自身体器官 |
2.4.2 借用工具 |
2.4.3 表示伴随结果 |
3 《镜花缘》中量词的语法特征 |
3.1 名量词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及其组合后的语法功能 |
3.1.1 与数词结合 |
3.1.2 与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结合 |
3.2 动量词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及组合后的语法功能 |
3.3 《镜花缘》中“数+形容词+量词”情况 |
3.4 《镜花缘》中量词的构形能力 |
3.5 量词作为词素的构词能力 |
3.5.1 量词的儿化及加“子”的现象 |
3.5.2 两个名量词退化成词素后相结合 |
3.5.3 量词的词尾化 |
4 《镜花缘》量词的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 |
4.1 与《红楼梦》(前80回)量词的共时比较 |
4.2 《镜花缘》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发展情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量词加词尾五代已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D]. 闫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杂碎录》副词研究[D]. 朱琳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清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D]. 任小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D]. 乔会. 吉林大学, 2018(12)
- [6]《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D]. 邢怒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语法特征[J]. 乔会. 学术交流, 2018(02)
- [8]《龙图耳录》量词研究[D]. 韩亚云. 山东大学, 2017(10)
- [9]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D]. 邵天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镜花缘》量词研究[D]. 杜环环. 辽宁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