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寸待宏[1](2019)在《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云南省边疆地区与城市中学间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层层深化下正逐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论文以陇川县A中学为例,从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现状、软件建设现状和人员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收集相关资料及统计数据,分析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与运用的具体情况,以此来了解云南省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应用净现值法及年限折旧法,对陇川县A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投资效益评估。最后基于问题,从学校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教育信息化建设软硬件运行能力保障机制、教师信息化培训及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胡喜霞[2](2019)在《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公平”理念和“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理念落实的重要举措。因此,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宗教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研究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对于引领整个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以“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基点,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后,对目前甘肃省整体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探索,分析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与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纵横对比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调查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和信息化保障机制五大共性发展要素为研究维度,设计出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框架,依据调查框架,设计调查工具。(2)以甘肃省40所特殊教育学校和部分教育局为调查对象,在甘肃省教育厅和电化教育馆的鼎力支持下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研问卷,收集量化数据。同时为了弥补网络调研问卷数据的单一和不足,后期实地走访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运用访谈法与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开展座谈和访谈活动收集质性数据。(3)借助SPSS19.0和Excel2016等数据分析软件对网络调研问卷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质性数据了解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4)总结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1)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方面,绝大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室主要以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为主,且多媒体教室的形态主要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实物投影仪为主;康复教室建设中多感觉律动教室、言语语言康复室、听觉康复室、心理评估室所占比例较大;康复设备的配置中盲文打字机、盲人阅读器、语言障碍测量-训练仪设备、认知能力评估与测试设备所占比例较大。学校已配备终端设备972台,其中教师547台,学生425台,教师终端设备配置情况较好。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资源库类型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库、学科教案库为主,专用课程资源数量较少,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以互联网下载为主,目前学校普遍没有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不高,表现为信息技术意识淡薄,信息技术与康复设备应用水平不高,教师整体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面,绝大部分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类型单一,主要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主。大部分学校缺乏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2)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专用课程资源建设数量不足;教师信息化实施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功能尚未健全;学校缺乏有效的制度与政策支持。(3)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补偿水平;开发个性化数字教学资源,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健全与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
蒋涵毅[3](2018)在《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普遍面临如何改变教学教育理念,适应新时期个性化、开放性和互动性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具有灵活、智能等特点的移动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切入点,同时云平台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及终端设备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研究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移动学习及相应的校园网应该如何改造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需求分析的问题。本文以一所较为典型的中职学校为案例,分别从项目的业务需求与技术需求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业务方面,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师生对于校园移动学习发展现状的认识和需求,运用软系统方法(SSM),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中职学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基本用户需求,并归纳为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利用云技术的面向移动学习中职学校校园网服务平台的技术需求分析。基于本文所做需求分析的校园网服务平台建成后,其在教学服务、资源服务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的使用情况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平台达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
唐定财[4](2016)在《现代教育技术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的新世纪,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创造性工具之一。由于现在提倡“互联网+”的出现,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教育中的现代化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信息化的氛围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实现体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这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中已经开展起来,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也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中的指标之一,各级教育部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资源、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高校教育中去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也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跟上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正由于上述的情况,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应用在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中作为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江苏省六所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为样本,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的体育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建设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教育现代化在江苏省高校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他学科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绩显着。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革处于瓶颈状态。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省高校校园网已经全部建立,但是校园网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硬件等设备更新不及时,高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不够重视。2、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师、学生对现代教学设备的了解、操作熟练程度都有所欠缺。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还需要进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的效果、方法的选择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都不科学、不系统等。4、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平台不完善,高校由于经济原因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引进、教师的培训、环境的建设等方面无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在软件、硬件、教学资源等方面利用率不高、方法简单。5、大部分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己使用时,会产生设备不熟练、利用目的不明确,甚至有的只用于看电影、聊天等。针对以上问题的,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转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转变。2、高校加大对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的投入,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环境更加完善、系统。3、努力创新构建新的的学习模式,能够不断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从而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与体育教学相互结合。4、加强教师、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董献芬[5](2016)在《民办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信息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校园网是高校信息化的基础,校园网的建设直接影响智慧校园等信息化建设。民办高校校园网二三层网络不清晰、重要业务与一般业务未隔离、未部署QoS机制,网络多业务承载能力弱;用户二层数据缺乏有效隔离、网络结构复杂、网络设备和终端缺乏有效监管、网络易遭受ARP攻击、设备老化等原因,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网络未建设集中网管、认证计费不灵活、设备入网缺乏有效监管,网络维护性工作复杂;部分场景有线、WLAN覆盖不足,大部分已建信息点带宽、容量不能满足信息化承载需求;网络出口未部署防火墙、链路负载均衡等机制,出口安全性和链路带宽利用率较低,网络出口需要优化,当前校园网严重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不能满足智慧校园的建设承载需求。本文以某民办高校校园网为实例,分析了该高校校园网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校园网功能、规模、带宽和各场景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网络建设目标、原则和架构,给出校园网有线、无线网建设方案以及精细化运营方案。本文提出的民办高校校园网改造建设方案,采用基于BRAS的新扁平化网络组网,网络层次、功能清晰,BRAS以下设备工作在二层,且不同用户、业务可通过VLAN实现有效隔离,网络建立以802.1P+Diffserv为主的QoS机制,能较好的支持组播,实现多业务的有效承载;本校园网方案WLAN AC集中部署在核心交换机上,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深度融合与管理;网络通过理清网络结构、VLAN实现用户和业务隔离及PPPoE认证等方式,解决ARP攻击、网络风暴和环路等问题,并结合通过部署综合防御网关、网络行为审计等,确保网络具有较好安全性;通过采用设备及设备间双冗余、多链路捆绑、BFD+VRRP等技术,使得网络具有较高可靠性;通过采用支持不同场景下进行IPoE、Portal、PPPoE等认证方式的BRAS认证计费方案,以及部署集中网管、日志管理、行为审计等系统,确保校园网能精细化运营和管理。本文提出的民办高校校园网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校园网规划建设与管理中难题,实现了高校建设“面向多业务应用的、安全可靠、先进适用、可精细运营的和持续发展的”校园网建设目标,且网络具有向SDN、IPv6平滑演进能力。Y民办高校校园网现状在当前高校校园网建设中具有典型性,本文基于Y民办高校现状提出的校园网解决方案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提出的校园网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潘悦[6](2016)在《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校园网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云服务”等概念的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被教育界各级各层人士重视起来,而作为实施教育手段信息化的有效载体,校园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宁夏“教育云”的诞生,在国内教育信息化起到了示范先锋作用,而西夏区作为宁夏云的试验田,其校园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教师具备有关校园网应用的技能及培训情况、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校园网支持软件的配备情况、教师使用校园网遇到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学生及家长在校园网应用中的参与度六方面进行了数据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了该校校园网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包括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存在的问题包括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包括资金方面、人力方面、学校层面和社会方面的,主观原因包括教师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学习意识不高、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刘德智[7](2015)在《辽大外院校园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在二十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随着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合并重组搬迁重建,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高校的校园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也正是在此时,校园网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校园内应运而生,由于是新生事物,各级高校相互借鉴相互竞争,有些高校不惜重金争先建设最好的校园网,也正因为如此,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把校园网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作为评价一所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校园网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相当高,使我国部分高校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早期网络技术不太成熟,网络设备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设备的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不高。近些年,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成跨跃式的发展,在两者的紧密结合下,网络技术也得到全面提升,各种新型网络设备更是层出不穷,这使我国各高校早期投入重金建设的校园网很快步入落后的境地,各高校不得不面临网络设备更新,网络升级改造带来的经济压力。如果学校初期建设的校园网没有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论证,为了攀比盲目建设,只求规模庞大,设备最优,品牌最好,那么,当网络升级改造旧设备淘汰时,一定意义上说,就会给学校带来极大浪费,给国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所以,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最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校园网络是我的一贯主张。本文就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过程中所关心的事宜,如校园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网络建设的原则、网络建设需求、网络布线、网络设备选型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示一些人不要盲目追求校园网的建设规模,不要只追求先进而不注重实用,不要只关注到网络建设前期投入而忽视了后期维护,因为,校园网的规模越大,设备档次越高,网络管理、网络升级、网络维护的成本也相应越高。如果不能做到以网养网,就会不可避免的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另外,更不要追求网络建设一步到位,因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设备更新太快,再先进的网络设备也会落后的,也要面临升级改造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周凌枫[8](2013)在《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校园网是覆盖校园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校园网在学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论文针对校园网的建设中的需求,系统地研究了校园网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教学资源开发和解决方案,并对国内外校园网解决方案和着名大学校园网进行了剖析,详细讲述了建设校园网涉及的网络分层结构设计、组网设计、安全设计、网站设计、技术设备系统选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学校具体的校园网设计工程,论述了各种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论文详细论述了一个具体的校园网设计和部署的工程案例,对相关研究和工程实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唐广洋[9](2012)在《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以中山市大涌南文小学为实例》文中研究说明早在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就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研究而且部署了关于加快普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校校通”校园网工程、努力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中山市各地区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建设,大涌南文小学作为中山市镇区学校,于2006年建成校园网,经过6年的发展,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也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管理与应用到实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应用模式。本论文对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研究,就是以校园网在基础教育学校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思考和总结完成的。论文首先介绍并分析大涌南文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现状和问题,接着以点带面分析总结国内小学校园网及校园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对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研究的一些不足,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从人文角度分析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人力资源调配上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技术角度分析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软硬件方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校园网的人力资源管理从领导、教师、网管员三个角色展开论述,分别是对应思想观念更新、业务能力学习和发展空间等论点。接着从技术层面结合我校校园网的管理与应用现状和经验,提出从提升硬件性能、建设标准化网络、规范化管理、优化系统性能等几方面的进行管理和应用,解决校园网软硬件管理与应用中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最后,论文针对大涌南文小学校园网发展实际,以及国内校园网管理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分别从办学理念、制度管理、顶层设计、整合平台资源、发挥信息力量等五方面进行论述,并以具体实例参照,作为本论文研究结论成果。论文主要采取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例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笔者教育工作实践,探索研究关于小学校园网的管理与应用,为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给致力于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研究的同行一点参考价值。
孙猛[10](2012)在《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教育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则是最具代表性措施之一。2000年10月25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X县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现状做了相关研究,深入了解了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立足于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所助益。本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内容等做一简单介绍。第二章是X县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概述,主要是对X县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况做简要说明。第三章是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现状,主要内容是考察了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基础、实施方案、实施效果等。第四章是X县“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通过对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了X县“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做了分析。第五章是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二、多媒体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边疆地区的蓬勃发展 |
1.1.2 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殊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云南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 |
2.1 云南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情况 |
2.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2.2.1 陇川县A中学基本情况 |
2.2.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2.2.3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概况 |
2.2.4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概况 |
2.2.5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概况 |
2.2.6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人员培训概况 |
2.2.7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数据交换与共享 |
第3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个案建设调查分析 |
3.1 调查准备 |
3.2 基于访谈法的陇川县A中学信息化建设分析 |
3.2.1 访谈提纲 |
3.2.2 结果分析 |
3.3 基于问卷调查的陇川县A中学信息化建设效果分析 |
3.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4.2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评估 |
4.1 评价方法 |
4.1.1 净值法 |
4.1.2 年限折旧法 |
4.2 分析评价思路 |
4.3 分析过程 |
4.3.1 投入情况 |
4.3.2 陇川县A中学历年信息化投入的收益方面 |
4.3.3 陇川县A中学历年信息化投入的耗损方面 |
4.3.4 陇川县A中学净现金值估算方面 |
4.4 结果论述 |
第5章 陇川县A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
5.1 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能力 |
5.1.1 健全信息化规章制度,扭转错误功利心态 |
5.1.2 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能力,确保投资比率合理化 |
5.2 完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加大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
5.2.1 提升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丰富信息化建设资金吸纳渠道 |
5.2.2 加快配套设施更新力度,强化教学资源开发及共享 |
5.3 强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及考核,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 |
5.3.1 选拔教师分层培训,厘清培训应用侧重点 |
5.3.2 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健全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 |
5.4 深化信息化教学及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 |
5.5 提升高端设备利用率,建立精品课程网站提升投资效益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结论总括 |
6.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F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日益凸显 |
1.1.2 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
1.1.3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诉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殊教育的涵义 |
2.1.2 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缺陷补偿理论 |
2.2.2 绩效理论 |
2.3 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
3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设计 |
3.1.1 研究框架的确定 |
3.1.2 调研工具的设计 |
3.2 调查实施 |
3.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 样本基本情况 |
3.3 研究信度与效度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4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4.1.1 学校信息化教室建设 |
4.1.2 学校网络建设 |
4.1.3 学校信息化终端配备情况 |
4.1.4 学校多功能教室与设备建设 |
4.2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
4.2.1 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情况 |
4.2.2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源分析 |
4.2.3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
4.3 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 |
4.3.1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
4.3.2 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 |
4.3.3 学校教师教研信息化应用 |
4.4 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
4.4.1 学校校园门户网站建设 |
4.4.2 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 |
4.4.3 学校信息安全及发布 |
4.5 特殊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 |
4.5.1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 |
4.5.2 学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 |
4.5.3 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现状 |
5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
5.1.1 学校信息化教室建设水平低 |
5.1.2 学校网络质量欠佳 |
5.1.3 学校康复设备较欠缺 |
5.2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 |
5.2.1 个性化数字教学资源匮乏 |
5.2.2 资源共建共享性较差 |
5.3 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 |
5.3.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
5.3.2 教师信息化实施能力较弱 |
5.4 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
5.4.1 学校门户网站普及率低 |
5.4.2 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尚未健全 |
5.5 特殊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 |
5.5.1 缺乏有效的政策与制度支持 |
5.5.2 教师信息化培训质量不佳 |
6 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
6.1 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6.1.1 提高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水平 |
6.1.2 加强信息化康复环境的建设 |
6.2 开发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 |
6.2.1 开发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库 |
6.2.2 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
6.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
6.3.1 强化教师现代教育责任意识 |
6.3.2 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
6.4 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
6.4.1 普及校园门户网站 |
6.4.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
6.5 健全与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 |
6.5.1 制定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
6.5.2 建立多层次、开放的培训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3)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化项目需求管理 |
1.2.2 移动学习 |
1.2.3 校园网建设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学习和需求分析概述 |
2.1 项目需求 |
2.1.1 需求收集 |
2.1.2 需求分析 |
2.2 软系统方法(SSM) |
2.3 移动学习 |
2.3.1 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 |
2.3.2 移动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
2.3.3 中职移动学习的常见形式 |
2.3.4 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职移动学习与校园网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1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项目 |
3.1.1 校园网服务平台简介 |
3.1.2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的基本原则 |
3.1.3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的经济因素 |
3.2 校园网服务平台的业务需求调查设计 |
3.2.1 基于SSM方法的平台需求分析流程 |
3.2.2 校园网服务平台的业务需求分析准备 |
3.3 中职移动学习需求调查 |
3.3.1 中职师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 |
3.3.2 基于SSM方法的中职师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 |
3.4 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
3.4.1 基于SSM法的平台需求检验鉴别 |
3.4.2 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功能需求转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校园云的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技术需求 |
4.1 基于云技术的校园网 |
4.2 校园网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架构选择 |
4.2.1 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
4.2.2 服务平台的基础架构 |
4.2.3 服务平台架构选择的技术效益 |
4.3 访问容量需求 |
4.4 服务器配置需求 |
4.5 存储容量及数据库需求 |
4.5.1 存储容量需求 |
4.5.2 数据库需求 |
4.6 软件需求 |
4.7 技术需求成本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应用案例 |
5.1 校园网改造基本情况 |
5.2 教学应用服务功能 |
5.2.1 无边界智能课堂 |
5.2.2 专业拓展学习 |
5.3 课外资源服务功能 |
5.4 学校教学管理职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现代教育技术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状分析 |
3.1.1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校园网运用情况 |
3.1.2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现代教学设备现状 |
3.1.3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现代教学设备的运行现状 |
3.1.4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状 |
3.1.5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中多媒体教室使用现状 |
3.2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
3.2.1 体育专业教师对理论课和实践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态度 |
3.2.2 体育专业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影响 |
3.2.3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的影响 |
3.2.4 学生关于体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 |
3.2.5 体育专业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影响 |
3.2.6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 |
3.3 体育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
3.3.1 体育专业教师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现状 |
3.3.2 体育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软件的应用现状 |
3.3.3 体育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
3.3.4 影响体育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因素 |
3.3.5 体育专业教师多媒课件制作能力现状 |
3.3.6 体育专业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
3.4 体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
3.4.1 学生对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3.4.2 体育专业学生现代教学软件的应用现状 |
3.4.3 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 |
3.4.4 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中学生的兴趣现状 |
3.4.5 学生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的影响 |
4 结论 |
5 建议与对策 |
5.1 建立良好的体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氛围 |
5.1.1 高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的转变 |
5.1.2 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的转变 |
5.1.3 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转变 |
5.2 建立和完善体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
5.2.1 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
5.2.2 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环境的建设 |
5.3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应用 |
5.3.1 努力探索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 |
5.3.2 促进体育教育内容转变 |
5.4 加强体育专业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
5.4.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
5.4.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训 |
5.4.3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 |
5.4.4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民办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校园网网络发展现状 |
2.1 网络发展现状 |
2.2 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三章 业务需求分析 |
3.1 总体功能需求 |
3.2 分场景业务需求 |
3.3 接入规模需求 |
3.4 信息化建设要求 |
3.5 网络带宽需求 |
第四章 校园网建设方案 |
4.1 网络建设目标 |
4.2 网络建设原则 |
4.3 网络建设架构 |
4.4 出口层建设方案 |
4.5 核心层建设方案 |
4.6 汇聚层建设方案 |
4.7 接入层建设方案 |
4.8 WLAN建设方案 |
4.8.1 WLAN设计思路 |
4.8.2 WLAN场景覆盖 |
4.8.3 WLAN射频规划 |
4.8.4 WLAN SSID和漫游规划 |
4.8.5 WLAN业务QoS规划 |
4.8.6 WLAN业务带宽管理 |
4.8.7 WLAN用户认证 |
4.8.8 WLAN可靠性规划 |
4.8.9 WLAN安全性规划 |
4.9 路由协议与地址分配 |
4.10 网络QoS部署与实现 |
4.11 网络冗余设计与安全 |
4.11.1 网络冗余设计 |
4.11.2 网络安全设计 |
4.12 组播实施方案 |
4.13 IPv6业务兼容性承载方案 |
4.14 主要设备选型与指标要求 |
4.15 建设可行性条件 |
第五章 校园网精细运营管理方案 |
5.1 用户认证规划 |
5.2 集中网络管理 |
5.3 日志管理系统 |
5.4 行为安全审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校园网建设与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 |
(6)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3.2 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
1.3.3 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型学习风格的选择性 |
1.3.4 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距离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教育信息化 |
1.6.2 校园网 |
1.6.3 校园网应用 |
1.7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7.1 国外相关研究 |
1.7.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章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1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状况概述 |
2.1.1 小学校园网逐渐普及 |
2.1.2 小学校园网发展不均衡 |
2.1.3 小学校园网形成“三个孤岛”现象 |
2.1.4 “宁夏云”应运而生 |
2.2 银川市西夏区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 |
2.3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的基本情况 |
2.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三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成绩及问题所在 |
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取得的成绩 |
3.1.1 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 |
3.1.2 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 |
3.1.3 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 |
3.1.4 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 |
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1 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 |
3.2.2 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
3.2.3 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 |
3.2.4 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 |
3.2.5 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 |
第四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资金方面 |
4.1.2 人力方面 |
4.1.3 学校层面 |
4.1.4 社会方面 |
4.2 主观原因 |
4.2.1 教师学习能力不足 |
4.2.2 教师学习意识不高 |
4.2.3 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 |
4.2.4 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 |
第五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发展对策 |
5.1 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 |
5.1.1 丰富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 |
5.1.2 增加面向学生的教学资源 |
5.1.3 保证教学资源不仅“有量”且“有质” |
5.2 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 |
5.2.1 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
5.2.2 重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提高 |
5.2.3 提高培训质量 |
5.2.4 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5.3 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 |
5.3.1 增设学校的硬件设施 |
5.3.2 增设校园网的服务支持平台 |
5.4 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 |
5.5 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辽大外院校园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的背景 |
1.2 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的目标 |
第2章 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的总体原则 |
2.1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2.2 网络结构化布线设计原则 |
2.3 网络设备选择总体原则 |
2.4 各种网络设备的选择原则 |
2.4.1 服务器的选择 |
2.4.2 路由器的选择 |
2.4.3 交换机的选择 |
2.4.4 防火墙的选择 |
2.4.5 UPS 电源的选择 |
2.4.6 网线的选择 |
第3章 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分析 |
3.2 综合布线需求分析 |
3.3 校园网骨干网络框架需求分析 |
3.3.1 高带宽高性能的需求 |
3.3.2 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需求 |
第4章 辽大外院校园网建设总体方案 |
4.1 校园网总体设计分析 |
4.2 校园网系统构成 |
4.3 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 |
4.4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
4.4.1 服务器系统设计 |
4.4.2 存储系统部署方案 |
4.5 校园网分区设计方案 |
4.5.1 教学主楼 |
4.5.2 俄日系教学楼 |
4.5.3 图书馆 |
4.5.4 综合教学楼 |
4.5.5 学生宿舍 |
4.6 校园网 IP 地址分配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校园网概述 |
2.1 校园网的概念 |
2.2 校园网的一般构架 |
2.3 华为校园网解决方案 |
2.4 中兴校园网解决方案 |
2.5 清华同方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
2.6 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 |
2.7 清华大学校园网建设 |
第三章 校园网设计规划 |
3.1 校园网建设流程 |
3.2 校园网互联组成部分 |
3.3 园区网的设计趋势及相关技术 |
3.4 设计校园网园区的互联 |
3.4.1 园区网互联拓扑结构 |
3.4.2 园区网互联设计趋势及相关技术 |
3.5 设计远程连接 |
3.5.1 远程连接的设计特点 |
3.5.2 远程连接的技术及趋势 |
3.6 与 Internet 互联 |
3.6.1 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
3.6.2 接入 Internet 的方式 |
3.6.3 局域网接入 Internet |
3.6.4 计算机拨号上网 |
第四章 陕西某私塾学堂校园网的实施 |
4.1 陕西某私塾学堂网络介绍 |
4.2 陕西私塾学堂分校区网络 |
4.2.1 运营商接入 |
4.2.2 分校日常办公教学网络设备 |
4.2.3 终端接入 |
4.3 陕西私塾学堂教学 OA 系统核心网络 |
4.3.1 运营商接入 |
4.3.2 教学 OA 系统核心网络设备 |
4.3.3 教学资料库设备 |
第五章 陕西私塾学堂校园网的运行与管理 |
5.1 校园网硬件环境架设与管理 |
5.2 教学资料库建设 |
5.2.1 安装 DSM |
5.2.2 磁盘空间配置 |
5.2.3 系统配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以中山市大涌南文小学为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大涌南文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现状 |
一、校园网的概念 |
二、中山市大涌南文小学校简介 |
三、大涌南文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 我校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二) 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软硬件方面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校园网管理与应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领导、教师和网管员对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认识误区 |
(二) 校园网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系统管理混乱,职权责利不分明 |
(三) 校园网管理人员生存和发展现状堪忧 |
二、校园网管理与应用中软硬件方面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校园网软硬件设备配置先天不足 |
(二) 校园网硬件设备安全保护措施不够 |
(三) 校园网软件系统安全性能相对薄弱 |
(四) 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升级速度快 |
(五) 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滞后、行业资源不足 |
(六) 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整合教学不够全面深入 |
(七) 校园网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
第四章 改善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学习现代办学理念,更新落后思想观念 |
(一) 现代学校对校长办学理念的要求 |
(二) 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自觉提高信息技能 |
(三) 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二、完善校园网管理制度,重视人才发展战略 |
(一) 健全领导机构,规范责任管理 |
(二) 建立后续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校园网可持续发展 |
(三) 加强基层网管人才培养,以人才战略促发展 |
三、重视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保障基础建设 |
四、整合校园网应用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 |
(一) 构建网络综合管理平台,保障畅通安全的网络运行 |
(二)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学科资源,促进教学信息化 |
(三) 构建校园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信息化 |
(四)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五、充分发挥信息力量,提高校园网管理和应用水平 |
(一) 提升网络信息正能量传递,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
(二) 加强区域信息交流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
(三) 积极参与社会信息化事务,促进学校与外界的互利互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基于对“校校通”工程重要性的认识 |
1.1.2 基于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特有关注 |
1.1.3 基于笔者的专业研究兴趣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农村与农村中小学 |
1.3.2 “校校通”工程 |
1.3.3 教育信息化 |
1.3.4 实施效果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过程 |
1.5.1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制定 |
1.5.2 样本选择 |
1.5.3 研究进程 |
1.6 研究内容 |
1.7 几点说明 |
第2章 “校校通”工程及其政策基础 |
2.1 “校校通”工程简介 |
2.1.1 “校校通”工程的出台 |
2.1.2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
2.1.3 “校校通”工程的任务 |
2.1.4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
2.2 “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基础 |
2.2.1 国家政策是“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宏观导向 |
2.2.2 地方政策是“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基本依据 |
第3章 X县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 |
3.1 X县社会经济与教育概况 |
3.1.1 X县的社会与经济 |
3.1.2 X县的教育 |
3.2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状况 |
3.2.1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基础 |
3.2.2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
3.3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效果 |
3.3.1 “校校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
3.3.2 “校校通”网络建设和应用步伐加快 |
3.3.3 “校校通”资源建设渐成体系 |
3.3.4 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 |
3.3.5 信息化管理已初步实现 |
3.3.6 教师信息化培训大规模展开 |
3.3.7 “校校通”工程为“三农”服务 |
第4章 “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
4.1 “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 |
4.1.1 教育信息化观念与意识仍显淡薄 |
4.1.2 硬件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故障率高、维修困难 |
4.1.3 “校校通”工程网络建设尚未普及 |
4.1.4 “校校通”资源建设效益低下 |
4.1.5 课程教学信息化难以落实 |
4.1.6 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低下 |
4.1.7 信息技术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
4.1.8 “校校通”加剧了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
4.1.9 “校校通”加剧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盲目性 |
4.1.10 “校校通”冲击了农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
4.2 “校校通”工程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导致“校校通”难以深入实施 |
4.2.2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校校通”进展缓慢 |
4.2.3 政策执行失真与保障不到位导致“校校通”建设问题层出 |
第5章 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5.1 关于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 |
5.1.1 “校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教育公平 |
5.1.2 农村中小学“校校通”之后该“通”什么 |
5.1.3 如何确保农村中小学“校校通”目标的实现 |
5.2 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建议 |
5.2.1 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认可度 |
5.2.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 |
5.2.3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
5.2.4 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强化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
5.2.5 进一步加强“校校通”网络建设,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
5.2.6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加强评估与监督 |
5.2.7 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多媒体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边疆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D]. 寸待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2]甘肃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胡喜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D]. 蒋涵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现代教育技术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 唐定财.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5]民办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研究[D]. 董献芬. 山东大学, 2016(02)
- [6]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D]. 潘悦. 宁夏大学, 2016(02)
- [7]辽大外院校园网设计与实现[D]. 刘德智. 吉林大学, 2015(08)
- [8]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周凌枫.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9]小学校园网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以中山市大涌南文小学为实例[D]. 唐广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10]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D]. 孙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